古史/卷0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管晏世家 古史
古史卷二十六
曹子臧吳季札列傳 

柳下惠列傳第三[編輯]

柳下惠者,魯公族,展氏也,名禽。仕魯爲士師,三黜不去,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故魯雖不能用,終身不去。

魯僖公二十六年,齊孝公侵魯。僖公使展喜犒師,受命於展禽。齊侯未入竟,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弊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藏在盟府,太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恊,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帥桓之功。」我弊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

海鳥曰「爰居」,止於魯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展禽曰:『異哉!臧孫之爲政也。夫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今海鳥至,不知而祀之,難以爲仁且智矣。夫仁者講功,智者處物。無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能周,非智也。今茲海其有災乎?夫廣川之鳥獸,常知避其災害。』是歲也,海多大風,冬溫。臧文仲聞之,曰:『信!吾過也。』使書以爲三筴故。

孔子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廢六關、妾織蒲,三不仁也;作虛器、縱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又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及孔子敘古之逸民,謂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言中倫,行中慮』;謂虞仲、夷逸,『隠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孟子因之,曰:『伯夷,聖之清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凂焉。』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曰:『爾爲爾,我爲我,雖袒裼裸䄇於我側,安能浼我哉?』夫二子之行,不至於此,而其風之所及,則有至是者與。蓋孔子稱作者七人,其三人:伯夷、叔齊、柳下惠,皆見於書;其四人:朱張、少連、夷逸,皆不見;虞仲,或曰太伯之弟,所謂仲雍者也,蓋始斷髮文身以治句吳,儻或是歟?

蘇子曰:『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義不事武王。而柳下惠,降志辱身,三黜於魯而不去,行若冰炭之異,而聖人皆取之者,其心一也。心茍不然,則伯夷必䧟於狷,柳下惠必䧟於鄉原,而孔子奚取焉?《易》曰:「君子之道,或岀或處,或黙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夫君子平治其心,外累既盡,至於不可加損,人莫得而見也。雖其岀處,語黙應於外者不一,而其中未嘗違仁,然後知其爲同耳。然孔子之論此三人,或謂之「賢人」,或謂之「仁人」,未甞以「聖人」許之。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聞其語矣,吾見其人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逹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歟?蓋孔子之稱夷齊,以爲賢於當世之君子,至於當世諸侯大夫,則不能望其垣墻耳。非以爲堯舜等比也。故其敘逸民亦曰:「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夫人而不能無可無不可,而尚足以爲聖人乎?至孟子,始謂伊尹、伯夷、柳下惠皆古之聖人,與孔子異,而世俗又從而廣其說,曰「此三人者皆聖人之趨時者」也。伊尹之後,士多進而寡退,故伯夷岀而矯之;伯夷之後,士多退而寡進,故柳下惠出而矯之。夫三代之風,今世不得見矣。而春秋之際,士方以功利爲急,孰謂其多退而寡進也哉?此皆妄意古人耳。湯之稱伊尹,曰:「聿求元聖,與之戮力,以與爾有衆請命。」伊尹之自稱亦曰:「維尹躬暨湯,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及孔子敘書,皆不以爲過,謂之聖人,或庶幾焉。如伯夷、柳下惠,吾從孔子而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