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神道牧師傳畧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李神道牧師傳畧
1929年
刊於《閩南基督教大議會年錄》1929年第10期。原文無標點。

李君神道,字元綸,海澄之鎮海衛人也。自幼業儒,隨父兄信主,性情溫厚,操行廉潔。十七歲蒙薦入迴瀾大學肄業,孜孜矻矻,研經究道,頗有心得。畢業後,歷任橋內、龍嶺、西洋圩等處傳道,所至有聲,男女信徒多願安承教,久而不忘其德,而先生亦不憚煩,常乘機探訪舊友。十年前予曾同行至橋內,卽其四十年前施教之地,諸故人一見傾心,企慕情殷,從可知其愛之感人也深。但先生工作之地多在馬龍兩堂會。廿七歲時,在西洋圩教學兼傳道,勤勞卓著,成績頗佳,旋應大會考試進名。馬坪堂會欲聘之爲牧師,奈以財政不足,漳泉大會未准所稟,嗣經大會酌議,倂合馬坪、龍文時,爲一堂會,先生則作牧是堂,謙以自持,授立時痛哭流涕,以爲不勝其任也,以後競競自勉,勤勞備至,於馬龍十二支會,方六十里之間,僕僕風塵,巡家佈道,祈禱,施行聖禮,盡其牧師職分,勸慰督責,提撕規正,以導迷羊,怙惡不悛者,恆爲之禱告。其事主以誠,守己以虔,待人以寬,雖支會窵遠,會友渙散,先生不以爲苦,竭忠盡智,服勞不倦,教會漸有起色,歷十餘年,始再分爲兩堂會,卽馬坪、龍文時也。先生仍任馬坪堂會,始終四十餘年,雖有多苦,仍堅持到底,對於教育,則設小學校,三十餘年未嘗停辦,會中人才由其栽培者大不乏人。其對於佈道,則方六十里之村鎮,莫不有其足跡,且每月有聯合之佈道會,非有大故,而先生未嘗不赴焉,身爲模範,諸同人大有觀感,均願踴躍合作,迄乎先生衰老,聯合佈道亦隨之停頓,可見先生以身作則,其功誠不可沒焉。對於慈善事,則設善積會,儲蓄資財,以恤鰥寡窮苦之輩,先生發起此會,人皆樂於捐助,不幾年則有基金千餘元,惜後董其事者,不得理財之法,是以廿年來未能多蓄,以行慈善,殊負先生之本心也。對於捐緣,教會冷淡,先生則勉其家人,竭力負擔,維持多年,絕不喪志,雖會友不諒其苦衷,而其求益教會之心,未嘗一日去諸懷也。先生苦心維持,不願其會猶羊無牧,盡心顧養,至盡程仍以會務爲己任,至死而後已。溯廿六年前,先生願欲其長次二子皆任傳道,惜其次子克昌因事不果,旋設帳於佛曇,被人暗殺,死於非命,仍能忍受以服帝旨。畢生爲主勤勞,晚年雖不能奔走四方,而其關心教會則有加無已,如新建港尾圩支堂,修築馬坪教堂,皆出其苦心擘畫。年老身染伯牛之疾,仍無怨言慍色,事事順服主旨,其謙卑忍耐,實可爲後人之矜式。在世雖有多難,而歷試彌堅,其教子有義方,諸子均能成立,或爲傳道,或爲教員,又能克振家聲,未始非先生苦中之一慰也。享年七十有一歲,尚有子女四,內外孫十餘輩,先生眼見子孫蕃衍,其可安然而逝矣。其身雖沒,而靈見接於天,正如經云:「今而後,宗主而死者福矣。聖神曰然,息其勤勞,功亦隨之。」先生之德,其可謂不朽也已。


這部作品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或者以法人、非法人單位名義但非作者個人名義發表,1996年1月1日在原著作國家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之前在美國從未出版,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匿名、別名、法人、非法人單位作品發表起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