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21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二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十四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二百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二百十四卷目錄

 道教部彙考二

  唐高祖武德二則 太宗貞觀二則 高宗龍朔一則 乾封一則 上元一則 永隆一

  則 又一則 中宗神龍二則 睿宗景雲一則 元宗開元七則 天寶八則 代宗大曆

  三則 德宗貞元一則 憲宗元和三則 穆宗長慶一則 敬宗寶曆二則 文宗太和二

  則 開成一則 武宗會昌五則 宣宗大中四則 僖宗乾符一則 中和一則 哀帝天

  祐一則

  後晉高祖天福二則

  後周世宗顯德一則

  遼太祖神冊二則

  宋總一則 太祖開寶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雍熙一則 真宗大中祥符五則

  天禧一則 仁宗明道一則 寶元一則 神宗熙寧一則 元豐一則 哲宗元祐一則

  紹聖一則 徽宗崇寧一則 政和六則 重和一則 宣和二則 欽宗靖康一則 高宗

  建炎一則 紹興三則 孝宗乾道二則 瀛國公德祐一則

  金海陵天德一則 世宗大定二則 章宗明昌三則 承安一則 泰和二則

神異典第二百十四卷

道教部彙考二

[編輯]

[編輯]

高祖武德七年十月丁卯如慶善宮癸酉幸終南山丙子謁樓觀老子祠

[編輯]

按:《唐書高祖本紀》云云。

武德九年四月。廢《老子》法。至六月復。五月詔道士女 冠守戒行者。居住大觀。其不能者罷遣。

按,《唐書高祖本紀》:「武德九年四月辛巳,廢浮屠老子 法。六月庚申,復浮屠老子法。」

按《舊唐書高祖本紀》,武德九年「夏五月辛巳,以京師 道觀不甚清淨,詔曰:『老氏垂化,本實沖虛,養志無為, 遺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謂元門。驅馳世務,尤乖宗旨。 朕膺期馭宇,興隆教法,志思利益,情在護持。欲使玉 石區分,薰蕕有辨,長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 從沙汰。諸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練行守戒律者,並令 大觀居住,給衣食勿罷遣』。」其有不能精進戒行,不堪 供養者,並令罷遣,各還桑梓。所司明為條式,務依法 教。違制之事,悉宜停斷。京城留觀二所,其餘天下諸 州,各留一所,餘悉罷之,事竟不行。

太宗貞觀十一年給老子廟戶以奉享詔道先釋佛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十一年七月丙午給亳州老子廟兗州孔子廟戶各二十以奉享

[編輯]

按《續文獻通考》:「太宗貞觀十一年,帝幸洛京,詔道先 釋佛。時沙門智實上表進諫,固執不奉詔,杖於朝堂, 民共服,流之嶺表而卒。」

貞觀二十二年五月。使方士那羅邇娑婆。於金飆門。 造延年之藥。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太宗本紀》云云。

高宗龍朔二年六月己丑初令道士女冠等盡禮致拜其父母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乾封元年追號老子為太上元元皇帝置紫雲仙鶴萬歲觀於兗州天下諸州置觀一所各度七人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乾封元年二月己未,如亳州祠老 子,追號太上元元皇帝,縣人宗姓給復一年。」

按《舊唐書高宗本紀》:「乾封元年春正月,兗州界置紫 雲仙鶴萬歲觀,天下諸州置觀一所。二月己未,次亳 州,幸老君廟,追號曰太上元元皇帝,創造祠堂,其廟 置令丞各一員,改谷陽縣為真源縣,縣內宗姓特給 復一年。」

按:《續文獻通考》:「乾封元年,兗州與天下州觀各度七 人。」

上元元年天后請王公百寮皆習老子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高宗本紀》,「咸亨 五年秋八月壬辰,皇帝稱天皇,皇后稱天后。」改咸亨 五年為上元元年。冬十二月壬寅,天后上意見十二 條,請王公百寮皆習《老子》,每歲明年,一準《孝經》《論語》 例,試於有司。

永隆元年賜道士王遠知諡為昇真先生贈大中大夫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高宗本紀》,「調露 二年二月丁巳,至少室山。戊午,親謁少姨廟,賜故玉 清觀道士王遠知諡曰昇真先生,贈大中大夫。又幸 隱士田遊巖所居。」是年改調露二年為永隆元年。

高宗 年召見潘師正詔即其廬作崇唐觀因敕直逍遙谷贈大中大夫諡體元先生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隱逸傳》,「潘師正者,貝州 宗城人。少喪母,廬墓以孝聞。事王遠知為道士,得其 術,居逍遙谷。高宗幸東都,召見,問所須。對曰:『茂松清 泉。臣所須也。既不乏矣』。帝尊異之。詔即其廬作崇唐 觀。及營奉天宮,又敕直逍遙谷作門曰仙遊,北曰尋 真。時太常獻新樂,帝更名祈仙、望仙、翹仙曲。卒年九十」八。贈大中大夫,諡「體元先生。」

按《雲笈七籤》:「唐高宗皇帝每降鑾輦,親詣潘師正精 廬,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巳。帝與武后共尊敬之,留 連信宿而返。前後賜詩五百首。先生告化,帝追望不 止,贈大中大夫,諡曰體元先生。」

中宗神龍元年敕老君依舊為元元皇帝令貢舉人習老子

[編輯]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中宗本紀》。神龍 元年正月敕老君依舊為元元皇帝。令貢舉人習老 子。丙子諸州置寺觀一所。以「中興為名。九月壬午禁 化胡經。」

神龍二年,僧會範、道士史崇元等。授官封公。詔「釋道 齊班並集,永為定式。」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中宗本紀》,「神龍 二年二月丙申,僧會範道士史崇元等十餘人授官 封公,以賞造聖善寺功也。」

按《續文獻通考》:是年七月詔曰:「初,太宗以老子為皇 宗,升於釋氏之上。至則天朝,復在釋氏之下。今此已 往,遂為定式,令齊班並集。」

睿宗景雲二年作金仙玉真觀元元皇帝廟又詔遇法事僧尼道士女冠齊行進集

[編輯]

按《唐書睿宗本紀》,景雲二年三月癸丑作金仙玉真 觀。四月甲辰作元元皇帝廟。按《辛替否傳》:睿宗立, 方營金仙玉真觀。時替否以左補闕上疏曰:「太宗不 多寺觀而福祿至,不度僧尼而咎殃滅。陰陽不愆,五 穀遂成,粟腐帛爛。萬里貢賦,百蠻歸款。享國久長,多 歷年所。陛下何憚而不法之。」中宗造寺,蠹財數百億, 度「人免租,庸數十萬。是故國家所出日加,所入日減。 倉乏半歲之儲,庫無一時之帛。奪百姓之食以養殘 凶;剝萬人之衣以塗土木。人怨神怒,親忿眾離。」陛下 若法太宗治國,太山之安可致也;法中宗治國,累卵 之危亦可致也。頃淫雨不解,穀荒於壟,麥爛於場,入 秋亢旱,霜損蟲暴,草木枯黃,下人咨嗟,「未知所濟。而 營寺造觀,日繼於時。道路流言,計用緡錢百餘萬。陛 下知倉有幾歲儲?庫有幾歲帛?百姓何所活?三邊何 所輸?民散兵亂,職此由也。而以百萬構無用之觀,受 天下之怨。陛下忍棄太宗之治本,不忍棄中宗之亂 階;忍棄太宗久長之謀,不忍棄中宗短促之計,何以 繼祖宗、觀萬國耶?」往見「明敕,一用《貞觀》故事。且貞觀 有營寺觀,加浮屠、黃、老,益無用之官,行不急之務者 乎?惟陛下停二觀以須豐年,以所費之財給貧窮,填 府庫,則福無窮矣。」疏奏,帝不能用,然嘉切直,稍遷右 臺殿中侍御史。

按《舊唐書睿宗本紀》:景雲二年「夏四月癸未,詔以釋 典元宗,理均跡異,拯人化俗,教別功齊。自今每緣法 事集會,僧尼道士女冠等,宜齊行進集。」時天下濫度 僧尼、道士、女冠,並依舊。

元宗開元二年閏二月癸亥令道士女冠僧尼致拜父母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開元二十一年。詔貢舉減《尚書》《論語》策二條。加《老子》 策。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 二十一年春正月庚子朔,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 每年貢舉人,量減《尚書》《論語》兩條策,加《老子策》。 開元二十四年,道士、女冠隸宗正寺。」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百官志》」云云。

開元二十五年,置「崇元學」於元元皇帝廟,以道士尹 愔知史館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百官志》,「開元二十五年 置崇元學於元元皇帝廟。」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二十五年春正月癸卯,道 士尹愔為諫議大夫集賢學士兼知史館事。」

開元二十六年,詔「天下寺觀各度十七人。」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續文獻通考》。開元二十 六年正月「詔道釋二門。皆為聖教。其天下寺觀大小 各度十七人。簡用灼然有經業戒行。為鄉里所推。仍 先取年高者。」

開元二十九年正月丁酉,立元元皇帝廟。五月庚戌, 求明《道德經》及莊列文子者。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開元   年。詔司馬承禎。寫《老子》。刊正文句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司馬承禎傳》。開元中。承 禎被召至都。元宗詔於王屋山置壇室以居。善篆隸。 帝命以三體寫老子。刊正文句。又命玉真公主及光 祿卿韋縚至所居按金籙設祠厚賜焉。

天寶元年享元元皇帝於新廟改天下崇元學為通道學號莊文列庚桑四子為真人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元年正月「甲寅,陳王府參軍 田同秀言,元元皇帝降於丹鳳門通衢。二月辛卯,享 元元皇帝於新廟。」按《百官志》,天寶元年,兩京置博士、助教各一員,學生百人,每祠享以學生代齋郎。二 載改崇元學曰崇賢館,博士曰學士,助教曰直學士, 置大學士一人,以宰相為之,領兩京元元宮及道院。 改天下崇元學為通道學,博士曰「道德博士」,未幾而 罷。寶應、永泰間,學生存者亡幾。大曆三年,復增至百 人。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元年春正月,田同秀上言, 「元元皇帝降見於丹鳳門之通衢,告賜靈符,在尹喜 之故宅。上遣使就函谷故關尹喜臺西發得之,乃置 元元廟於大寧坊。」二月,莊子號為南華真人,文子號 為通元真人,列子號為沖虛真人,庚桑子號為洞虛 真人,其四子所著書改為真經。崇元學置博士助教 各一員,學生一百人。九月,兩京元元廟改為「太上元 元皇帝宮」,天下准此。

天寶二年,作「昇仙宮」,加元元皇帝以上祖父尊號,又 以道士隸司封。

按《唐書元宗本紀》,天寶二年正月乙卯,作昇仙宮。丙 辰,加號元元皇帝曰「大聖祖。」三月壬子,享於元元宮, 追號大聖祖。父。周上御大夫敬曰「先天大皇」,咎繇曰 「德明皇帝」,涼武昭王曰「興聖皇帝。」改西京元元宮曰 太清宮,東宮曰太微宮。按《百官志》,天寶二載,以道 士隸司封。

天寶三載夏四月。敕「兩京天下州郡。取官物鑄金銅 天尊一軀。送開元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天寶八載。加上元元皇帝號。

按《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八載閏六月丙寅,謁太清宮, 加上元元皇帝號曰聖祖大道元元皇帝。」

天寶九載十月庚申,幸華清宮。太白山人王元翼言: 「元元皇帝降於寶仙洞。」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天寶十三載,加上「元元皇帝」號。

按《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十三載正月丙午,至自華清 宮。二月壬申,朝獻於太清宮,加上元元皇帝號曰『大 聖祖高上大道金闕元元天皇大帝』。」

天寶十四載冬十月甲午,頒御注《老子》並義疏於天 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天寶  載,召吳筠至京,隸道士籍,敕待詔翰林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吳筠傳》,「筠字真節,華州 華陰人。通經史,美文辭,舉進士不中。性高鯁,不耐沈 浮於時,去居南陽倚帝山。天寶初,召至京師,請隸道 士籍。乃入嵩山,依潘師正究其術。南遊天台,觀滄海, 與有名士相」娛樂,文辭傳京師。元宗遣使召見大同 殿,與語甚悅,敕待詔翰林獻《元綱》三篇。帝常問道,對 曰:「深於道者,無如《老子》五千文,其餘徒喪紙札耳。」復 問神仙冶鍊法,對曰:「此野人事,積歲月求之,非人主, 宜留意。」筠每開陳,皆名教世務,以微言諷天子,天子 重之。群沙門嫉其見遇,而高力士素事浮屠,共短筠 於帝。筠亦知天下將亂,懇求還嵩山。詔為立道館。

代宗大曆八年敕度僧尼道士

[編輯]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續文獻通考》。大曆八年 正月,「敕天下寺觀僧尼道士。不滿七人者宜度滿七 人。三七以上者更度一人。二七以下者更度三人。」 大曆九年四月,肅宗忌日。度僧尼道士凡二百餘人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續文獻通考》云云。

大曆十二年。十二月己亥。天下仙洞靈跡。禁樵捕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代宗本紀》云云。

德宗貞元十二年命沙門道士加文儒官討論三教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德宗本紀貞元

[編輯]

十二年四月庚辰。上降誕日。命沙門道士加文儒官。 討論《三教》。上大悅。

憲宗元和二年朝獻太清宮以道士女冠隸功德使按唐書憲宗本紀元和二年正月己丑朝獻於太清宮按百官志元和二年以道士女冠隸左右街功

[編輯]

德使:

元和十三年十一月丁亥,命山人柳泌為台州刺史 以求藥。

按《唐書憲宗本紀》云云按《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 十三年十一月丁亥。以山人柳泌為台州刺史。為上 於天台山採仙藥故也。制下諫官論之。不納。

元和十四年,上服金丹藥,裴潾以火毒切諫,貶為江 陵令。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 十四年十一月,「上服方士柳泌金丹藥。起居舍人裴 潾上表切諫,以金石含酷烈之性,加燒鍊則火毒難 制。若金丹已成,且令方士自服一年,觀其效用,則進 御可也。」上怒,貶裴潾為江陵令。

====穆宗長慶四年上餌金石之藥處士張皋切諫從之敬宗即位以牛心山有仙人祠特遣高品張士謙往彼修築====按《唐書》。穆宗、敬宗本紀俱不載按《舊唐書。穆宗本 紀》,長慶四年正月,上餌金石之藥。處士張皋上疏切 諫。上悅,召之求皋不獲按《敬宗本紀》,長慶四年正 月癸酉即位。八月壬辰,王府長史段釗上言,「前任龍 州刺史,州近郭有牛心山,山上有仙人李龍仙祠,頗 靈應。元宗幸蜀時特立祠廟。上遣高品張士謙往龍 州檢」行,迴奏牛心山有掘斷處,群臣言「宜須修築。」時 方沍寒,役民數萬計。

敬宗寶曆元年朝獻太清宮遣使於各路採藥以道士劉從政為光祿卿

[編輯]

按《唐書敬宗本紀》:「寶曆元年正月己酉,朝獻於太清 宮。」

按《舊唐書敬宗本紀》:「寶曆元年八月戊午,遣中使往 湖南、江南等處及天台山採藥。時有道士劉從政者, 說以長生久視之道,請於天下求訪異人,冀獲靈藥。 仍以從政為光祿少卿,號昇元先生。」

寶曆二年三月,以道士孫準為翰林待詔。五月,令杜 景先往各路求訪異人。賜劉從政修院錢二萬貫。八 月,上問道術於諸道士。十一月,以道士趙歸真充兩 階道門都教授博士。十二月,文宗即位。流配諸道士、 伎術人於嶺南。

按《唐書》,敬宗、文宗本紀俱不載。按《李德裕傳》,德裕 為浙西觀察使,敬宗方惑佛老,禱福祈年,浮屠方士 並出入禁中。狂人杜景先上言,其友周息元壽數百 歲,帝遣宦者至浙西迎之,詔所在馳驛敦遣。德裕上 疏曰:「道之高者,莫若廣成元元;人之聖者,莫若軒轅 孔子。昔軒轅問廣成子治身之要,曰:『無視無聽,抱神 以靜,形將自正,無勞子形,無搖子精,乃可長生。慎守 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形未嘗衰』。」又 曰:「得吾道者,上為皇,下為王。」元元語孔子曰:「去子之 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陛下 修軒後之術,物色異人,若使廣成、元元混跡而至,告 陛下之言,亦無出於此。臣慮今所得者,「皆迂怪之士, 使物淖冰,以小術欺聰明,如《文成》五利者也。又前世 天子雖好方士,未有御其藥者,故漢人稱黃金可成, 以為飲食器則壽。高宗時劉道合、元宗時孫甑生皆 能作黃金,二祖不之服,豈非以宗廟為重乎?倘必致 真隱,願止師保和之術,慎毋及藥,則九廟慰悅矣。」息 元果誕譎不情,自言與張果、葉靜能游,帝詔畫工肖 狀為圖以觀之,終帝世無他驗。文宗即位,乃逐之。 按《舊唐書敬宗本紀》,寶曆二年三月「戊辰朔,命興唐 觀道士孫準入翰林待詔。五月甲戌,浙西送到絕粒 女道士施子微。癸未,山人杜景先於光順門進狀,稱 有道術。令中使押杜景先往淮南及江南、湖南、嶺南 諸州,求訪」異人。甲午,賜興唐觀道士劉從政修院錢 二萬貫。八月,令供奉道士二十人隨浙西處士周息 元入內宮之山亭院,上問以道術,言識張果、葉靜能。 浙西觀察使李德裕上疏,言息元誕妄,無異於人。十 一月甲子朔,以太清宮道士趙歸真充兩階道門都 教授博士。按《文宗本紀》:寶曆二年十二月八日,樞 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謙迎上於江邸。甲辰,僧惟真、 齊賢、正簡、道士趙歸真並配流嶺南。乙巳,即位道士 紀處元、楊沖虛、伎術人李元戢、王信等並配流嶺南。 庚申,詔:「妖妄僧惟貞、道士趙歸真等,或假於卜筮,或 托以醫方,疑眾挾邪,已從流竄。其情非姦惡,跡涉詿 誤者,一切不問。」

文宗太和三年十一月壬辰朝獻於太清宮

[編輯]

按:《唐書文宗本紀》云云。

太和七年。以上降誕日。命僧道講論於麟德殿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文宗本紀》。太和 七年。冬十月壬辰。上降誕日。僧徒道士講論於麟德 殿。翼日御延英。上謂宰臣曰:「降誕日設齋。起自遠近。 朕緣相承已久。未可便革。雖置齋會。惟對王源中等 暫入殿。至僧道講論。都不臨聽。」宰相路隨等奏。「誕日 齋會。誠資景福,本非中國教法。臣伏見開元十七年, 張說、源乾曜請以誕日為千秋節,內外宴樂,以慶昌 期,頗為得禮。」上深然之。宰臣因請十月十日為慶成 節上誕日也,從之。

開成五年武宗即位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修金籙道場

[編輯]

按《唐書武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武宗本紀》,開成 五年正月,帝即位。帝在藩時,頗好道術修攝之事。是 秋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於三殿修金 籙道場。帝幸三殿,於九天壇親受法籙。右拾遺王哲 上疏言「王業之初,不宜崇信過當。」疏奏不省。

武宗會昌元年朝獻太清宮令道士劉元靖與趙歸真修法籙

[編輯]

按《唐書武宗本紀》:「會昌元年正月己卯,朝獻於太清 宮。」

按《舊唐書武宗本紀》:「會昌元年六月,以衡山道士劉 元靖為銀青光祿大夫,充崇元館學士,賜號廣成先生,令與道士趙歸真於禁中修法籙。左補闕劉彥謨 上疏切諫,貶彥謨為河南府戶曹。」

會昌三年夏,作《望仙觀》於禁中。

按:《唐書武宗本紀》云云。

會昌四年。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 按《唐書武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武宗本紀》。會昌 四年春三月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 生。時帝志學神仙師歸真。歸真乘寵每對排毀釋氏。 言非中國之教蠹耗生靈。盡宜除去。帝頗信之。 會昌五年朝獻太清宮。從趙歸真請。作望仙樓。又令 官吏行「香,宜於道觀」

按《唐書武宗本紀》:會昌五年正月「己酉,朝獻於太清 宮。六月甲申,作望仙樓於神策軍。」

按《舊唐書武宗本紀》:會昌五年春正月己酉朔,敕造 望仙臺於南郊壇。時道士趙歸真特承恩禮,諫官上 疏論之。帝謂宰臣曰:「諫官論趙歸真,此意要卿等知。 朕宮中無事,屏去聲技,但要此人道話耳。」李德裕對 曰:「『臣不敢言前代得失,只緣歸真於敬宗朝出入宮 掖,以此人情不願陛下復親近之』。帝曰:『我爾時已識 此道人,不知名歸真,只呼趙鍊師。在敬宗時亦無甚 過,我與之言,滌煩耳。至於軍國政事,惟卿等與次對 官論,何須問道士?非直一歸真,百歸真,亦不能相惑』。」 歸真自以涉物論,遂舉羅浮道士鄧元起有長年之 術,帝遣中使迎之。由是與衡山道士劉元靖及歸真 膠固,排毀釋氏,而拆寺之請行焉。六月,神策奏修望 仙樓及廊舍五百三十九間。功畢。秋七月庚子,敕:「併 省天下佛寺,中書門下條疏聞奏。據《令式》,諸上州國 忌日,官吏行香於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聖 尊容,便令移於寺內。」敕曰:「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 留之,如破落者,亦宜廢毀。其合行香日,官吏宜於道 觀。」

按《杜陽雜編》:「武宗皇帝好仙術,遂起望僊臺以崇朝 禮。復修降真臺,舂百寶屑以塗其地。瑤楹金栱,銀檻 玉砌,晶熒炫燿,看之不定。內設玳瑁帳、火齊床,焚龍 火香,薦無憂酒,此皆他國所獻也。上每齋戒沐浴,召 道士趙歸真已下共探希夷之理。由是室內生靈芝 二株,皆如紅玉。」又渤海貢馬腦櫃、紫瓷盆,馬腦櫃方 三尺,深色如茜所製,工巧無比,用貯神仙之書,置之 帳側。紫瓷盆量用半斛,內外通瑩,其色純紫,厚可寸 餘,舉之則若鴻毛。上嘉其光潔,遂處於仙臺祕府,以 和藥餌。後王才人擲玉環,誤缺其半菽,上猶歎息久 之。

《列仙譚錄》:唐武宗皇帝好神仙異術,海內道流方士 多至輦下。趙歸真探賾元機,以制鉛汞,見之者無不 竦敬。請於禁中築望仙臺,高百尺,以為驂鸞馭鶴,可 刻期而往。常雲飛鍊須得生銀。詔使於樂平山收採。 既而大役工徒,所出者皆頑石礦,無從而得。歸真乃 齋醮數朝,以御札致於巖穴。俄有老人杖策而至曰: 「山川寶物,蓋為有道而出,況明主以修真為念,是何 感應不臻。尊師無復懷憂,明日當從請。」語罷而去,莫 知所之。是夕有聲如雷,山礦豁開數十丈,銀液坌然 而湧,與入用之數相符。禁中修煉至多,外人少知其 術。復有金陵人許元長、王瓊者,善書符幻變,近於役 使鬼神。會昌中,召至京國,出入宮闈。武皇謂之曰:「吾 聞先朝有明崇儼,善於符籙,常取羅浮柑子,以資御 果,萬里往來,止於旬日。我師得不逮先朝之術,比美 崇儼乎?」元長起謝曰:「臣之受法,未臻元妙,若涉越山 海,恐誣聖德。但千里之間,可不日而至。」武宗曰:「東都 常進石榴,時已熟矣。卿今夕當致十顆。」元長奉詔而 出。及旦,寢殿始開,以金盤貯石榴,置於御榻。俄有中 使進奏,亦以所失之數上聞。靈驗變通,皆此類也。王 瓊妙於祝物,無所不能,方冬以藥封桃杏數株,一夕 繁英盡發,芬芳穠豔,月餘方謝。及武皇厭代,歸真與 瓊俱竄逐嶺表,唯元長逸去,莫知所在。

會昌六年。宣宗即位。誅道士劉元靖等十二人 按《唐書宣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宣宗本紀》。會昌 六年三月。帝即位。五月。誅道士劉元靖等十二人。以 其說惑武宗。排毀釋氏故也。

宣宗大中元年正月壬子朝獻於太清宮

[編輯]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大中八年,從右補闕言,罷修望仙臺院,以其院為「文 思院。」

按《唐書宣宗本紀》,不載。按《東觀奏記》:「武宗好長生 久視之術。大中宮築望仙臺,勢侵天漢。上始即位,道 士趙歸真杖殺之,罷望仙臺院。大中八年,復命葺之。 右補闕陳凝已下抗疏論其事,立罷修造,以其院為 文思院。」

大中十一年,朝臣上疏諫,「遣使往羅浮山迎軒轅先 生。」

按《唐書宣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宣宗本紀》,大中

十一年九月,右補闕陳嘏、左拾遺王譜、右拾遺薛廷
考證
傑上疏諫遣中使往羅浮山迎軒轅先生。詔曰:「朕以

萬機事繁。躬親庶務。訪聞羅浮山處士軒轅集,善能 攝生。延齡益壽。乃遣使迎之。或冀有少保理也。朕每 觀前史。見秦皇漢武為方士所惑。常以之為誡。卿等 位當論列,職在諫司。閱示來章,深納誠意。」仍謂《崔慎 由》曰:「為吾言於諫官,雖少翁欒大復生,不能相惑。如 聞軒轅先生高士,欲與之一言耳。」

大中十二年。召羅浮山人入禁中問長生之事 按《唐書宣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宣宗本紀》大中 十二年春正月羅浮山人軒轅集至京師。上召入禁 中。謂曰:「先生遐壽而長生可致乎。」曰:「徹聲色去滋味, 哀樂如一。德施周給,自然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何 必別求長生也。」留之月餘,堅求還山。

僖宗乾符二年正月己丑朝獻於太清宮

[編輯]

按:《唐書僖宗本紀》云云。

中和元年封龍蹻真人為五嶽丈人希夷真君

[編輯]

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按《雲笈七籤》,「黃帝詣龍蹻 真人甯先生,受龍蹻經,得御飛雲之道。乃封先生為 五嶽丈人,戴蓋天之冠,著朱峨之袍,佩三庭之印,為 五嶽之上司,與潛山司命、廬山使者為三司之尊。」敕 五嶽神一月再朝虛中,灑水以代晷漏。其後歷代帝 王,雖置祠齋祭,未再加號。僖宗皇帝中和元年辛丑 七月十五日,詔:「內臣袁易簡、刺史王茲、縣令崔正規, 與朕詣山修醮,封為五嶽丈人、希夷真君。」是時縣境 亢旱,苗穀將焦。封醮之夜,龍吟於觀側溪中,風雨大 至,枯苗再茂,縣境乃豐。以事上聞,編於《國史》矣。

哀帝天祐二年從太微宮使柳璨請改建太微宮於都內

[編輯]

按《唐書》哀帝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哀帝本紀》:天祐 二年四月癸卯,太清宮使柳璨奏修上清宮畢,請改 為太清宮。從之。五月己巳,太清宮使柳璨奏,「近敕改 易宮殿門名。竊以元元皇帝廟西京曰太清宮,東京 曰太微宮,其太清宮請復為太微宮,臣便給入官階。」 從之。辛卯,太微宮使柳璨奏,「前使裴樞充宮使日,權 奏」請元元觀為太清宮,又別奏「在京弘道觀為太清 宮,至今未有制置。伏以今年十月九日,陛下親事南 禋,先謁聖祖廟。弘道觀既未修葺,元元觀又在北山, 若車駕出城,禮非便穩。今欲只留北邙山上老君廟 一所,其元元觀請拆入都城,於清化坊內建置太微 宮,以備車駕行事。」從之。丙午,全忠奏:「得宰相柳璨記 事,欲拆北邙山下元元觀,移入都內,於清化坊取舊 昭明寺基建置太微宮,准備十月九日南郊行事。緣 延資庫鹽鐵並無物力,令臣商量者,臣已牒判六軍 諸衛張全義指揮工作訖。」優詔嘉之。

後晉

[編輯]

高祖天福五年天和節道釋賜紫衣師號者凡九十二人

[編輯]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按《續文獻通考》云云。 天福六年二月。天和節。道釋賜紫衣師號者。凡百三 十有四人。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按《續文獻通考》云云。

後周

[編輯]

世宗顯德五年出衣錢羅絹賜僧道令修寺觀

[編輯]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不載按《續文獻通考》。「顯德 五年六月。內出御衣六百餘事。錢四十萬。羅絹百匹。 賜兩階僧道。令修寺觀。」

[編輯]

太祖神冊三年五月乙亥詔建道觀

[編輯]

按《遼史太祖本紀》云云。

神冊四年,命皇后、皇太子分謁寺觀。

按《遼史太祖本紀》:「神冊四年秋八月丁酉,命皇后皇 太子分謁寺觀。」

[編輯]

宋制,以祠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道教。

按《宋史職官志》:「祠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祀典、道釋 祠廟醫藥之故。凡宮觀寺院道釋,籍其名額,應給度 牒,若空名者,毋越常數。」

太祖開寶五年試道流不才者勒歸俗又禁習天文地理畜養妻孥私度寄食等事

[編輯]

按《宋史太祖本紀》,開寶五年冬十月甲辰,試道流不 才者勒歸俗。十一月癸亥,禁僧道習天文地理。 按《燕翼貽謀錄》:「黃冠之教,始於漢張陵,故皆有妻孥。 雖居宮觀,而嫁娶生子,與俗人不異。奉其教而誦經, 則曰道士。不奉其教,不誦經,惟假其冠服,則曰寄褐。」 皆遊惰無業者。亦有凶歲無所給食,假寄褐之名,挈 家以入者,大抵主首之親故也。太祖皇帝深疾之,開 寶五年閏五月戊午,詔曰:「末俗竊服冠裳,號為寄褐, 雖居宮觀者,一切禁斷。道士不得畜養妻孥,已有家 者,遣出外居止。今後不許私度,須本師知、觀同詣長 吏陳牒給公憑,違者捕繫抵罪。」自是宮觀不許停住, 婦女亦無寄食者矣。而黃冠之兄弟父子孫姪猶依憑以居,不肯去也,名曰「親屬。」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庚 於,真宗皇帝詔「道士不得以親屬住宮觀,犯者嚴懲 之。」自是始與僧同其禁約矣。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以道士隸西京觀九月華山道士丁少微詣闕獻丹至十一月放歸華山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四年五月戊子,盡括僧 道隸西京寺觀官吏及高貲戶授田。九月庚子,華山 道士丁少微詣闕,獻金丹及巨勝南芝、元芝。十一月 庚辰,放道士丁少微歸華山。」

雍熙元年冬十月甲申賜華山隱士陳摶號希夷先生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冬十月甲午詔天下置天慶觀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編輯]

大中祥符四年二月乙巳,幸雲臺觀。辛未,次閿鄉縣, 召見道士柴又元,問以無為之要。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五年,作五嶽觀、景靈宮、太極觀,又制「九天 司命保生天」尊號。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五年八月己未,作五嶽 觀。冬十月戊午,延恩殿道場,帝瞻九天司命天尊降。 閏月戊寅,建景靈宮太極觀於壽丘。按《禮志》:「五年 閏十月,制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號曰聖祖上靈高道, 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聖祖母號曰元天大聖。」後 遣官就南郊設昊天及四位告之。

大中祥符六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薦獻 同天神禮。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六年秋七月癸巳,上清 宮道場獲龍於香合中。己酉,亳州官吏父老三千三 百人詣闕請謁太清宮。八月庚申,詔來春親謁亳州 太清宮。辛酉,以丁謂為奉祀經度制置使。丙寅,禁太 清宮五里內樵採。庚午,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 帝。冬十月癸酉,謁玉清昭應宮。己卯,作步虛詞付道」 門。按《禮志》:六年,亳州父老、道、釋、舉人三千三百十 六人詣闕請車駕朝謁太清宮。禮儀院言:「按唐太清 宮令,奠獻用碧幣,同人靈,故不用玉。今詳太上老君 宜同天神,用玉胙薦獻聖祖大帝用四圭有邸。」詔用 蒼璧,太清宮用竹冊一副。

大中祥符七年,奉老君加號冊寶,赴太清宮,並幸諸 宮觀,改「奉元宮」為「明道宮。」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七年春正月己酉,朝謁 太清宮,是夜月重輪,幸先天觀廣靈洞霄宮,改奉元 宮為明道宮」按《禮志》:「七年正月二十一日,帝服通 天冠、絳紗袍,奉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加號冊寶, 赴太清宮。」

天禧三年八月丁亥普度道釋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按《續文獻通考》。「天禧中。大 會道釋於天安殿。凡萬三千餘人。又常建齋醮。親臨 賜以銀藥大錢。」

仁宗明道二年夏四月壬子罷創修寺觀帝始親政裁抑僥倖中外大悅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寶元二年五月己亥禁女冠尼等非時入內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神宗熙寧 年太常博士王右請增神仙封號

[編輯]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禮志》。熙寧時。太常博士 王右請增神仙封號。初真人。次真君。

元豐三年始差官以道經考試

[編輯]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禮志》補,「道職舊無試,元 豐三年始差官考試,以《道德經》《靈寶度人經》《南華真 經》命題,仍試齋醮科儀祝讀。」

哲宗元祐二年春正月戊辰詔舉人程試主司毋得於老莊列子書命題

[編輯]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紹聖三年九月乙卯廢皇后孟氏為華陽教主玉清妙淨仙師賜名沖真

[編輯]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徽宗崇寧四年奉安九鼎作寶成宮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崇寧四年八月甲申,奠九鼎於九 成宮。乙酉,詣宮酌獻。按《禮志》:崇寧四年八月,奉安 九鼎,以蔡京為定鼎禮儀使。帝幸九成宮酌獻。九月 朔,百官稱賀於大慶殿,如大朝會儀。鄭居中言,「亳州 太清宮道士王與之進《黃帝崇天祀鼎儀訣》,皆本於 《天元玉冊》、九宮太一,合於漢津所授上帝錫夏禹隱 文」,同修為《祭鼎儀範》,修成《鼎書》十七卷,《祭鼎儀範》六 卷。先是,詔曰:「九鼎以奠九州,以禦神姦,其用有法,後 失其傳。閱王與之所上祀儀,推鼎之意,施於有用,蓋 非今人所能作。去古綿邈,文字雜揉,可擇其當,理合 經,修為定製,班付有司。」至是書成,並以每歲祀鼎常 典付有司行之。又詔以鑄鼎之地作寶成宮,總屋七 十一區。中置殿曰神靈,以祠黃帝;東廡殿曰成功,祠夏后氏;西廡殿曰持盈,祠周成王及周公、召公;後置 堂曰昭應,祠唐李良及隱士嘉成侯魏漢津。太常禮 官言:「每歲欲於大樂告成崇政殿元進樂日,秋八月 二十七日舉祀事,祀黃帝,依感生帝、神州地祇為大 祠,幣用黃,樂用宮架,祝文,依祀聖祖,稱嗣皇帝臣名。 其成功、持盈二殿禮用中祀,幣各用白;昭應堂禮用 小祀,並以素饌。」從之。

政和三年詔冬祀大禮以道士執威儀前導並建玉清和陽宮以安道像訪求道教仙經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三年。夏四月乙巳。以福寧殿 東。建玉清和陽宮。冬十月戊辰。詔冬祀大禮。及朝景 靈宮。並以道士百人。執威儀前導。十二月癸丑。詔天 下訪求道教仙經按《禮志》。徽宗崇尚道教。制郊祀 大禮。以方士百人執威儀前引。分列兩序。立於壇下 按《續文獻通考》。三年。作玉清和陽宮奉安道像。 政和四年,置道階二十六等,用方士魏漢津之說,鑄 九鼎於太一宮。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四年春正月戊寅朔,置道階, 凡二十六等。按《禮志》:「政和四年,用方士魏漢津之 說,備百物之象,鑄九鼎於中太一宮南,為殿奉安之, 各周以垣,上施埤堄,墁如方色,外築垣環之,曰九成。 宮中央曰帝鼐,其色黃,祭以土,王日為大祠,幣用黃, 樂用宮架。北方曰寶鼎,其色黑,祭以冬至,幣用皂。東 北」方曰「牡鼎」,其色青,祭以立春,幣用皁;東方曰「蒼鼎」, 其色碧,祭以春分,幣用青;東南曰「岡鼎」,其色綠,祭以 立夏,幣用緋;「南方曰彤鼎」,其色紫,祭以夏至,幣用緋; 西南曰「阜鼎」,其色黑,祭以立秋,幣用白;西方曰「晶鼎」, 其色赤,祭以秋分,幣用白;西北曰「魁鼎」,其色白,祭以 立冬,幣用皁。八鼎皆為中祠,樂用登歌,享用素饌,復 於帝鼐之宮,立大角鼎星祠。

政和五年,上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作葆真宮。改天下 宮觀為「神霄玉清萬壽宮」,以道人王仔昔為沖隱處 士,賜道士林靈素為「玉真教主。」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五年夏四月「甲辰,作葆真宮。 丁未,詣景靈宮。十月癸卯,以嵩山道人王仔昔為沖 隱處士。」

按《林靈素傳》:「林靈素,初名靈噩,字歲昌。家世寒微,慕 遠遊,至蜀從趙昇道人數載。趙卒,得其書,祕藏之。由 是善妖術,輔以五雷法,往來宿亳淮泗間,乞食諸寺 僧多厭之。政和三年,至京師,寓東太一宮。徽宗夢赴 東華帝君召遊神霄宮,覺而異之,敕道錄徐知常訪 神霄事跡。知常素不曉告假,或曰:道堂有溫州林道」 士累言神霄,亦作《神霄詩》題壁間。知常得之,大驚以 聞。召見,上問有何術,對曰:「臣上知天宮,中識人間,下 知地府。」上視靈噩,風貌如舊識,賜名靈素,號金門羽 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賜金牌,無時入內。五年,築通 真宮以居之。時宮禁多恠,命靈素治之,埋鐵簡長九 尺於地,是恠遂絕。因建寶籙宮、太乙西宮建仁濟亭, 施符水,開神霄寶籙壇。詔天下宮觀改為神霄玉清 萬壽宮,無觀者以寺充。仍設長生大帝君、青華大帝 君像,上自稱「教主道君、皇帝」,皆靈素所建也。靈素被 旨修道書,改正諸經醮儀,校《丹經》《靈篇》,刪修註解。每 遇初七,升座講聽。講皆宰執百官、三衙、親王、中貴、士 庶,觀者如堵,講說《三洞道經》,京師士庶始化奉道矣。 靈素為閟不一,上每以聰明神仙呼之,御筆賜玉真 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立兩府班上。上思明達,後欲 見之,靈素復為葉靜張致太香之術,上尤異之,謂靈 素曰:「朕昔到青華帝君處,獲言改除魔髡,何謂也?」靈 素遂縱言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將佛剎 改為「宮觀,釋伽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為 尊者,和尚改為德士,皆留髮、頂冠、執簡。」有旨依奏。皇 太子上殿爭之,令胡僧立藏十二人,並五臺僧二人。 道堅等與靈素鬥法,僧不勝,情願戴冠執簡,太子乞 贖僧罪。有旨:「胡僧放道堅,係中國人,送開封府刺面 決配,於開寶寺前示眾。」明年,京師大旱,命靈素祈雨, 未應,蔡京奏其妄。上密召靈素曰:「朕諸事一聽,卿,且 與祈三日大雨,以塞大臣之謗。」靈素請急召大昌軍 南豐道士王文卿,乃神霄甲子之臣兼雨部,與之同 告上帝。文卿既至,執簡敕水,果得雨三日。上大喜,賜 文卿神霄凝神殿侍宸,靈素眷荷益隆。

政和六年,置道學,會道士於上清寶籙宮。又以道士 王仔昔議,徙九鼎於天章閣。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六年閏月丁未,置道學。夏四 月乙丑,會道士於上清寶籙宮。」按《禮志》:政和六年, 用方士王仔昔議,定鼎閣於天章閣,自九成宮徙九 鼎奉安之。又詔改帝鼐為隆鼐,正南彤鼎為明鼎,西 南阜鼎為順鼎,正西晶鼎為蘊鼎,西北魁鼎為健鼎, 正北寶鼎如舊,東北牡鼎為龢鼎,正東蒼鼎為育鼎, 東南岡鼎為潔鼎,鼎角為圜象徽調之閣。閣上神像, 左周鼎星君,中帝席星君,右大角星君,閣下鼎鼐神 像,各守逐鼎布列,亦用仔昔議也。駕詣鼎閣奉安神像,明日復詣閣行香,百僚陪位。其後又詔:「九鼎新名, 乃狂人妄改,皆無依據,宜復舊名,惟圜象徽調閣仍 舊。」

政和七年,會諸道士於上清寶籙宮,命林靈素講《道 經》,自稱「教主道君皇帝」,用於教門章疏內。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七年二月「甲子,會道士二千 餘人於上清寶籙宮,詔通真先生林靈素諭以帝君 降臨事。辛未,改天寧萬壽觀為神霄玉清萬壽宮。乙 亥,幸上清寶籙宮,命林靈素講《道經》。夏四月庚申,帝 諷道錄院上章冊,已為教主道君皇帝,止於教門章 疏內用。」

政和八年,用方士言,鑄神霄九鼎成。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政和八年,用方士 言,鑄神霄九鼎成,曰「太極飛雲洞劫之鼎、蒼壺祀天 貯醇酒之鼎、山嶽五神之鼎、精明洞淵之鼎、天地陰 陽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靈光晃耀煉神之 鼎、蒼蠅火蛇蟲魚金輪之鼎」,奉安於上清寶籙宮神 霄殿,與魏漢津所鑄凡十八鼎焉。

重和元年詔以混元皇帝生辰為貞元節青華帝君生辰為元成節道士林靈素張虛白俱賜號授官又班御製聖濟經詔各學置道經博士併集道教事為

[編輯]

《志》賜名《道史》。

按《宋史徽宗本紀》。重和元年三月「丁酉。知建昌陳並 等改建神霄宮。不虔及科決道士。詔並勒停。四月己 卯,詔以太上混元上德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為貞 元節。五月乙酉,詔諸路選漕臣一員,提舉本路神霄 宮。丁亥,以林靈素為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張虛白為 通元沖妙先生。壬辰,班御製《聖濟經》。」以青華帝君八 月九日生辰為元成節。九月丙戌,詔太學、辟雍各置 《內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二員。丁酉,用蔡京言,集 古今道教事為紀志,賜名「道史。」辛丑,詔視中大夫林 靈素、視中奉大夫張虛白,並特授本品真官。冬十月 甲辰,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

宣和元年改釋為道詔道士與郡縣官相見以客禮封莊列為真君配享混元皇帝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詔佛改號 大覺金仙,餘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易服飾,稱姓氏, 寺為宮,院為觀,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三月,詔天 下知宮觀道士與監司郡縣官以客禮相見。甲子,知 登州宗澤坐建神霄宮不虔,除名編管。五月丁未,詔 德士並許入道學,依道士法。六月甲申,詔封莊周為 『微妙元通真君』」,列禦寇為「致虛觀妙真君」,仍行冊命, 配享混元皇帝。八月,丁酉,以神霄宮成,降德音於天 下。

宣和二年春正月甲子,罷道學。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欽宗靖康元年夏四月己未復以詩賦取士禁用莊老

[編輯]

按:《宋史欽宗本紀》云云。

高宗建炎元年六月辛未籍天下神霄宮錢穀充經費

[編輯]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七年遣使往建康元符萬歲宮修建道場又遣使往三茅山設黃籙醮

[編輯]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禮志》,七年正月一日詔: 「朕痛兩宮北狩,道君皇帝春秋益高,念無以見勤誠 之意,可遣官往建康府元符萬歲宮修建祈福道場 三晝夜,務令嚴潔,庶稱朕心。」又謂輔臣曰:「宣和皇后 春秋寖高,朕朝夕思之,不遑安處,已遣人於三茅山 設黃籙醮,仰祝聖壽。」

紹興十五年。春正月辛未。初命僧道納免丁錢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二十一年。九月。戊戌朔。籍寺觀絕產以贍學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孝宗乾道七年二月甲子詔寺觀毋免稅役

[編輯]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乾道九年五月己未,以迪功郎朱熹屢詔不起,特改 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觀。」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瀛國公德祐二年三月辛巳祀太乙宮

[編輯]

按《宋史瀛國公本紀》云云。

[編輯]

海陵天德元年廢度僧道

[編輯]

按《金史海陵本紀》。不載。按《續文獻通考》云云。

世宗大定十九年與宰臣論釋道之非

[編輯]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十九年三月,「上謂宰臣曰:『人 多奉釋老,意欲邀福,朕早年亦頗惑之,旋悟其非。且 上天立君,使之治民,若盤樂怠忽,欲以僥倖祈福,難 矣。果能愛養下民,上當天心,福必報之』。」

大定二十七年。諭宰臣。不必以崇奉道佛為福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十七年十二月甲申。上諭宰臣曰:「人皆以奉道崇佛。設齋讀經為福。朕使百姓 無冤。天下安樂。不勝於彼乎。爾等居輔相之任。誠能 匡益國家。使百姓蒙利益。不惟身享其報。亦將施及 子孫矣。」

章宗明昌元年春正月戊辰制禁自披剃為僧道者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編輯]

明昌二年二月壬辰敕「親王及三品官之家毋許道 士出入。」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明昌三年以尚書省奏「並聽僧道拜父母。」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三年三月癸巳,尚書省奏,「言 事者謂釋道之流不拜父母親屬,敗害風俗,莫此為 甚。禮官言,唐開元二年敕云:『聞道士、女冠、僧尼不拜 二親,是為子而忘其生,傲親而徇於末。自今以後,並 聽拜父母,其有喪紀輕重及尊屬禮數,一準常儀。臣 等以為宜依典故行之』。」制可。

承安二年降僧道空名度牒以助軍儲七月建普天大醮

[編輯]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二年夏四月,尚書省奏,「比歲 北邊調度頗多,請降僧道空名度牒,紫褐師德號,以 助軍儲。從之。秋七月壬寅朔,幸天長觀,建普天大醮, 禁屠宰七日,無奏刑,百司權停決罰。」

泰和元年三月壬申幸天長觀

[編輯]

按《金史章宗本紀》雲。

泰和二年。幸玉虛觀。並放僧道戒牒三千。

按《金史章宗本紀》:「太和二年十一月甲子,幸玉虛觀, 遣使報謝於太清宮。十二月癸酉,以皇子晬日,放僧 道戒牒三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