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6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六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六十九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六十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四十九

  嘔吐門二

  李梴醫學入門嘔分乾濕 吐別腥酸 有冷熱氣食之殊 下焦寒 不可

  下 濕痰火水 膿血風暑 蚘蟲

  李中梓醫宗必讀嘔吐論

  陶華六書論乾嘔 論嘔吐

  薛己醫按嘔吐

  徐春甫古今醫統嘔吐之因不同 久病火鬱吐酸宜辛溫發散 新病吐

  酸當從寒味

  王肯堂證治準繩總論 治法

  張介賓景岳全書嘔吐論證 虛證 實證 吐蚘 治嘔氣味論 惡心

  證治 吐酸吞酸辨證 論治

  陳士鐸石室祕籙嘔吐治法 吞酸吐酸治法

藝術典第二百六十九卷

醫部彙考二百四十九

[編輯]

嘔吐門二

[編輯]

《明李梴醫學入門》

[編輯]

嘔分乾濕

[編輯]

濕嘔,有聲有物,食已則嘔;乾嘔,空嘔無物,總屬陽明 氣血俱病,故嘔比吐為重。熱嘔,口苦煩渴,脈數,手心 身熱。寒嘔,頭痛,胸滿,厥冷吐沫,脈遲,吐噦。請幫助識別此字。呃皆然。 濕嘔表邪傳裏,裏氣上逆,故半表裏證多嘔也。三陽 發熱者,俱小柴胡加生薑主之。胸滿,日晡潮熱,加芒 硝。嘔不止,便閉者,大柴胡湯。嘔多,雖有陽明證,胃薄 不可下者,甘桔湯。煩渴者,先嘔後渴,為欲解,豬苓湯。 先渴後嘔,為停水,赤茯苓湯。飲水即嘔者,五苓散。虛 煩渴者,竹葉石膏湯加薑汁,或梔豉湯。上熱下寒嘔 者,黃連湯。胃寒下利,厥冷不渴者,理中湯去朮加薑 汁,或正氣湯加薑汁。少陰三證,膈上寒飲,嘔吐涎沫, 或吐利而渴者,四逆湯加生薑。脈沉或欬或悸,挾水 氣者,真武湯去附子加薑汁。手足寒,心中溫溫,欲吐 不吐,憒憒無奈何者,生薑汁半夏湯。經汗下虛者,乾 薑芩連人參湯。汗後水藥,及穀食不下者危,小半夏 湯救之。又有溫毒嘔者,心悶發斑。水證嘔者,先嘔怔 忡。嘔膿血者,腥臊氣逆上衝,嘔盡自愈。

乾嘔。胃熱與穀氣相併,上薰心,下痞塞,故嘔則無所 出,食則不能納,黃連解毒湯。有太陽無汗乾嘔者,風 邪上壅也,桂枝湯。有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而但嘔, 或乾嘔者,裏實氣逆,上而不下也,葛根湯。胃寒津枯, 乾嘔渴者,理中湯。少陰三證:乾嘔下利,脈微者,白通 湯。裏寒外熱,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湯。利不止,煩躁 厥逆無脈者,白通加豬膽汁湯。厥陰頭痛,乾嘔吐痰, 或自利,厥冷煩躁者,三味參萸湯。胸中似喘不喘,似 嘔不嘔,似噦不噦,憒憒無奈何者,生薑汁半夏湯。大 小橘皮湯。

吐別腥酸

[編輯]

吐有物無聲,食入即吐,丹溪以屬太陽血病,然胃實 主之。吐利腥臊者為寒,酸臭者為熱,治與嘔噦一同。 凡嘔吐腳軟痛者,腳氣也。嘔吐脈弱,小便自利,身微 熱而厥者,虛極難治。

有冷熱氣食之殊

[編輯]

胃冷嘔清,手足厥,食久乃吐,二陳湯加薑、桂,甚則加 丁附,或「丁香半夏丸。」胃熱面紅,手足熱,食已即吐,二 陳湯加薑炒芩、連、山梔,暴甚略加檳榔、木香。胃口痛, 加薑汁,或葛根竹茹湯、加味橘皮竹茹湯,或小柴胡 湯加竹茹。如時常口吐清水,冷涎自下湧上者,此脾 熱所致也,二陳湯加白朮、白芍、升麻、炒芩連、山梔、神 麴麥芽乾生薑等分,或丸或煎服。

凡氣吐者,氣衝胸痛,食已暴吐而渴,治當降氣和中, 六君子湯加木香、藿香、桔梗、枇杷葉,或七氣湯。熱氣 衝者,古荊黃湯加人參、甘草。

中焦吐者,食積與氣,或先吐而後痛,或先痛而後吐, 治當以木香、檳榔等分為末,調服「行氣紫沉丸」消積。 尋常平胃散、二陳湯加青皮、砂仁、白豆蔻、山樝、神麴 調之。

下焦寒

[編輯]

下焦吐者,寒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久則小便清利, 大便不通,乃陰氣偏結,不與陽和,治當溫其寒而通 其祕,復以中焦藥和之。附子理中湯、木香勻氣散,合 理中湯、四逆湯、丁胡三建湯、古丁半湯、養正丹、古半 硫丸。

不可下

[編輯]

嘔家不可下者,常也。如喜冷煩渴,胸滿腹痛甚,大便 閉者,大小膀胱結也。熱者,大柴胡湯下之,虛者,潤之。

濕痰火水

[編輯]

嘔吐痰火為多,二陳湯加薑炒芩連,或小調中湯主之。肝火衝胃者,單黃連丸,或單人中白,薑汁化服。脾 經濕痰鬱滯上中二焦,時時惡心,吐出清水,或如豆 汁者,胃苓湯加半夏、檳榔。

水嘔心下怔忡。先渴後嘔者。赤茯苓湯。先嘔後渴者。 豬苓湯。水入即吐者。五苓湯。

膿血風暑

[編輯]

腥氣臊氣熏炙。惡心嘔吐。雜以涎血。此膿血聚於經 中。所謂嘔家有癰膿。不須治。膿盡自愈。四物倍赤茯 苓、牡丹皮。虛者八珍湯加陳皮。

風邪在胃,翻翻不定,或鬱酸水,全不入食者,《不換金》 正氣散、麥冬湯、安脾丸。不宜輕用參朮補住,邪氣反 甚。惟久病脅痛者,木剋土也,方敢用六君子湯加青 皮、芍藥、柴胡、升麻、川芎、砂仁、神麴。治水熱者,小柴胡 湯加青黛,薑汁蒸餅為丸服。

署吐煩渴,黃連香薷散、六一散加砂仁,或枇杷葉散、 「錢氏白朮散。」

蚘蟲

[編輯]

久病胃氣虛弱,全不納食,聞食氣則嘔者,四味藿葉 湯,或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香附、參、芪。胸痞短氣者,調 中益氣湯。胃虛寒痰作嘔者,增半湯。

蟲吐時常惡心,胃口作痛,口吐清水,得食暫止,饑則 甚者,胃中有蚘也。二陳湯加苦楝根、史君子、白朮、烏 梅,或用錫灰、檳榔等分,米飲調服亦可。凡吐如青菜 汁者死,此是乍然嘔吐,非翻胃比也。

《李中梓醫宗必讀》

[編輯]

《嘔吐論》

[編輯]

愚按:古人以嘔屬陽明,多氣多血,故有聲有物,血氣 俱病也;吐屬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血病也;噦 屬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氣病也。東垣以嘔吐 噦俱屬脾胃虛弱,或寒氣所客,或飲食所傷,致上逆 而食不得下也。潔古老人從三焦分氣積寒三因,上 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 天氣,下通地氣,主熟腐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 主出而不納。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 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即吐,渴欲飲水,治當降氣和 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氣食相假,其脈浮 而弦,其證或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法當去積和氣。 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大「而遲。」其證朝食 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法當通其閉塞, 溫其寒氣。後世更為分別,食剎則吐,謂之嘔剎者,頃 刻也,食纔入口,即便吐出,用小半夏湯。食入則吐,謂 之暴吐,言食纔下咽,即便吐出。生薑橘皮湯,食已則 吐,謂之嘔吐,言食畢然後吐。橘皮半夏湯。食久則吐, 謂之反胃,蓋食久則既入於胃矣,胃中不能別清濁, 化精微,則復反而出,水煮金花丸。再食則吐,謂之翻 胃,言初食一次不吐也。第二次食下,則吐直從胃之 下口翻騰上出,《易老紫泥丸》。旦食暮吐,暮食朝吐,乃 積一日之食,至六時之久,然後吐,此下焦病,半夏生 薑大黃湯。以上諸證,吐愈速則愈在上,吐愈久則愈 在下,陰陽虛實之間,未易黑白判也。古方通以半夏、 生薑為正劑,獨東垣云:「生薑止嘔,但治表實氣壅。」若 胃虛穀氣不行,惟當補胃推揚穀氣而已。故服小半 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挾寒者,喜熱惡寒,肢 冷脈小,或二陳湯加丁香、炮薑,或理中湯加枳實,並 須冰冷與服。冷則不吐,諸藥不效者,紅豆丸神效。挾 熱者,喜冷惡熱,躁渴脈洪,二陳湯加黃連、梔子、竹茹、 枇杷葉、乾葛、生薑、蘆根汁。氣滯者,脹滿不通,二陳湯 加枳實、沉香、木香。痰飲者,遇冷即發,俗名「冷涎泛。」先 以薑蘇湯下靈砂丹,繼以順氣之藥。食積者,消導乃 安。枳實、厚朴、蒼朮、神麴、麥芽、山樝、砂仁。吐而諸藥不 效,必假鎮重以墜之,靈砂丹、養正丹。吐而中氣久虛, 必借穀食以和之。宜白米炒焦黑色。陳皮茯苓半夏 甘草陳倉米苡仁穀糵。時時呷陳米飲,先吐後瀉,身 熱腹悶,名曰「漏氣。」此因上焦傷風,邪氣內著,麥門冬 湯。二便不通,氣逆不續,名曰走哺,此下焦實熱,人參 湯主之。乾嘔氣逆,橘皮、生薑等分。惡心胃傷虛者,人 參橘紅茯苓、甘草、半夏、生薑。實者,枳殼、砂仁、橘紅、半 夏、白蔻、藿香。嘔苦邪在膽經,黃連、甘草、生薑、橘皮、柴 胡。吐酸責之肝臟,挾熱者,左金丸加白蔻、生薑、竹茹、 梔子。挾寒者,左金丸加丁香、乾薑、白朮、沉香。嘔清水 者,多氣虛,六君子湯加赤石脂。吐蚘蟲者,皆胃冷,理 中湯加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詳別其因,對證 用藥。不膠於一定之跡。乃可應無窮之變耳。

《陶華六書》

[編輯]

《論乾嘔》

[編輯]

乾嘔者,空嘔而無物出也。大抵熱在胃脘,與穀氣併, 熱氣上熏,心下痞結,則有此證。「太陽汗出乾嘔,桂枝 湯主自汗也。少陰下利乾嘔,生薑湯主下利也。厥陰 吐涎沫乾嘔,吳茱萸湯主涎沫也。」

邪去嘔自止。又有水氣二證:太陽表不解,心下有水 氣,身熱乾嘔者,微喘或自利,小青龍湯。不發熱,只惡寒,脅痛,欬而利,乾嘔者,亦水氣也,十棗湯。膈上有寒 飲,乾嘔者,屬少陰,四逆湯也。

傷寒熱在胃口。與穀氣併。熱氣上熏無物。名乾嘔。分 實熱水氣治之。此與噦證不相類。

三四日,邪傳少陽膽,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 按至半陰半陽,及脈來弦數者,是半表半裏也。緣膽 無出入之路,用小柴胡,其經有三禁,汗、下、吐也。蓋陽 明與少陽三經,不從乎中治也。中者,半表半裏,而陽 交中,名曰少陽也。

《論嘔吐》

[編輯]

嘔者,聲物俱出者也;吐者,無聲而但出物者也。故仲 景復重言「乾」以別之,則嘔為有物明矣。乾,猶空也,但 空嘔而無所出耳。然嘔吐俱有物出,較之輕重,則嘔 甚於吐。蓋表邪搏裏,裏氣上逆,故嘔吐而水穀不下 也。有胃熱脈弦數,口舌煩渴;有胃寒脈弦遲,逆冷不 食,小便利,有水氣,先渴後嘔,膈間怔忡,有膿血,喉中 腥,奔逆上衝,不須治之,嘔膿盡自愈。是四者,不可不 辨。大抵邪半在表半在裏,則多嘔吐,及其裏熱而致 吐亦有之。故《經》曰:「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為其 氣逆,未收斂為實也。設或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微 熱而見厥者,難治,以其虛寒甚也。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因得湯反劇者,屬上焦,橘皮 湯、小柴胡湯。似嘔似噦,似喘,心下《憒憒》,大橘皮湯。汗 下後,關脈遲緩而吐,為胃寒,理中丸。

瘥後虛煩嘔吐。竹葉石膏湯加生薑汁。屢經汗下。食 氣膈塞。食入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汗後,水藥不入口者,曰逆,半夏茯苓湯。《金匱》曰:「諸嘔 吐,穀不下,半夏湯。」嘔吐,脈滑數或洪,發熱,茅根湯。

《薛己醫按》

[編輯]

嘔吐

[編輯]

「若脾胃氣虛,嘔吐而胸膈不利者,用六君子湯壯脾 土,生元氣。若過服辛熱之劑,而嘔吐噎膈者,用四君 子湯加芎、歸,益脾土以抑陰火。若胃火內格,而飲食 不入者,用六君子湯加芩、連,清熱養胃。若病嘔吐,食 入而反出者,用六君子加木香、炮薑,溫中補脾。若服 耗氣之劑,血無所生而大便燥結者,用四君子加芎」、 歸,補脾生血。若火逆衝上,食不得入者,用四君子加 山梔、黃連,清熱養血。若痰飲阻滯,而食不得入者,用 六君子加木香、山梔,補脾化痰。若脾胃虛寒,飲食不 入,或入而不化者,用六君子加木香、炮薑,溫補脾胃。 不能慎房勞,節厚味,調飲食者,不治。年高無血者,亦 不治。

《徐春甫古今醫統》

[編輯]

嘔吐之因不同

[編輯]

《楊仁齋》云:「胃氣不和而嘔吐,人所共知。然有胃寒,有 胃熱,有痰飲,有宿食,有風邪入胃,有氣逆衝上。數種 之異,可不究其所自來哉。」

久病火鬱吐酸宜辛溫發散

[編輯]

經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夫久病人脾胃虛弱,屬鬱 者多,此吐酸宜從東垣安胃之治,是則熱因熱用之 法也。或謂東垣以吐酸為寒,誠不知東垣者也。予觀 前人立論,如《局方》以溫熱之劑治吐酸,不能使人不 致疑於寒,是未審經旨專為熱證也。知此熱者,惟劉 河間一人耳。

新病吐酸當從寒味

[編輯]

丹溪云:「凡吐酸吞酸,皆屬於熱,必用吳茱萸,順其性 而折之。炒黃連、炒梔子為必用之藥,此則火以病酸 而出治也。故只從寒味,須用茱萸,亦順其火而折之 者也。」知東垣者,其惟丹溪乎?

《王肯堂證治準繩》

[編輯]

《總論》

[編輯]

東垣曰:「夫嘔吐、噦者,皆屬於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 血多少為異耳。且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 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慎 不可下』。」孫真人曰:「嘔家多服生薑,乃嘔吐之聖藥也, 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吐者,太陽也。太陽多 血少氣,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則吐,有食已」 則吐,以陳皮去白主之。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 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故朱奉議 治嘔吐噦,以生薑、半夏、陳皮之類是也。究三者之源, 皆因脾氣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致 也,宜以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之類主之。若 素有內傷而兼此疾,宜察其虛實,使內消之。痰飲者 必下之。當分其經。對證用藥。不可亂也。

《治法》

[編輯]

《金匱》方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又云:「嘔 家本渴,渴者欲為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 半夏湯主之。」用半夏一斤,生薑半斤,水七升,煮一升 半,分溫再服。又云:「卒嘔吐,心下痞,有水,眩悸者,小半 夏加茯苓湯主之。」即前方加茯苓四兩也。則生薑、半 夏,固通治嘔吐之正劑矣。然東垣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 中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 用辛藥瀉之。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 愈,此仲景心法也。

仲景云:「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 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 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憒亂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已吐, 而吐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 於大黃,故不禁也。《兵法》曰:避其銳,擊其惰,此之謂也。」 丹溪泥之,而曰:「凡病嘔吐,切不可下,固矣夫。」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編輯]

《嘔吐論證》

[編輯]

嘔吐一證,最當詳辨虛實。實者有邪,去其邪則愈,其 虛者無邪,則全,由胃氣之虛也。所謂邪者,或暴傷寒 涼,或因胃火上衝;或因肝氣內逆;或以痰飲水氣聚 於胸中;或以表邪傳裏,聚於少陽、陽明之間,皆有嘔 證,此皆嘔之實邪也。

「所謂虛者,或其本無內傷,又無外感,而常為嘔吐者, 此既無邪,必胃虛也。或遇微寒,或遇微勞,或遇飲食 少有不調,或肝氣微逆,即為嘔吐者,總胃虛也。」凡嘔 家虛實,皆以胃氣為主。使果胃強脾健,則凡遇飲食, 必皆運化,何至嘔吐?故雖以寒熱饑飽大有所傷,亦 不能動,而茲略有所觸,便不能勝。使非胃氣虛弱,何 以若此?此虛實之原,所當先察,庶不致誤治之害。凡 胃氣本虛,而或停滯不行者,是又虛中有實,不得不 暫從清理,然後可以培補。又或雖有停滯,而中氣虛 困不支者,是又所急在虛,不得不先顧元氣,而略兼 清理。此中本末先後,自有確然之理,貴乎知權也。 嘔家雖有火證,詳列後條,然凡病嘔吐者,多以寒氣 犯胃,故胃寒者十居八九,內熱者十止一二,而外感 之嘔,則尤多寒邪,不宜妄用寒涼等藥,使非真有火 證而誤用之,胃強者猶或可支,胃弱者必遭其虐。觀 劉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此言 過矣,若執而用之,其害不小。又孫真人曰:「嘔家聖藥 是生薑。」此的確之見也,勝於河間遠矣。

仲景曰:「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此但以傷 寒為言也。然以余之見,則不但傷寒,而諸證皆然。何 也?蓋雜證嘔吐,尤非傷寒之比,其在傷寒,則猶有熱 邪,但以熱在上焦,未全入腑,則下之為逆,故不可下 也。若雜證之嘔吐,非胃寒不能化,則脾虛不能運耳。 脾胃既虛,其可攻乎?且上下之病氣或無涉,而上下 之元氣實相依。此嘔吐之所以不可攻者。正恐病在 上而攻其下。下愈虛而上愈困耳。

虛證

[編輯]

凡胃虛作嘔者,其證不一,當知所辨。若胃脘不脹者, 非實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氣逆也。內無熱躁者,非火 證也。外無寒熱者,非表邪也。無食無火,而忽為嘔吐 者,胃虛也。「嘔吐無常,而時作時止者,胃虛也。食無所 停,而聞食則嘔者,胃虛也。氣無所逆,而聞氣則逆者, 胃虛也。或身背,或食飲微寒即嘔者,胃虛也。或吞酸, 或噯腐,時苦惡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嚥靡寧者,胃虛 也。或因病誤治,妄用剋伐寒涼,本無嘔而致嘔者,胃 虛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 虛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無陽,命門虛也。」凡此 虛證,必皆宜補,是固然矣。然胃本屬土,非火不生,非 煖不化,是土寒者,即土虛也。土虛者,即火虛也。故曰: 「脾喜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所以東垣《脾胃論》特 著溫補之法,蓋特為胃氣而設,庸可忽哉?苐在河間 則言嘔因胃火,是火多實。茲余言嘔因胃寒,是寒多 虛也。一熱一寒,若皆失中和之論,不知嘔因火者,非 謂其必無,但因火而嘔者少,因寒而嘔者多,因胃實 而嘔者少,因胃虛而「嘔者多,故不得不有此辨。」 虛嘔之治,但當以溫胃補脾為主,宜人參理中湯為 正治,或溫胃飲、聖朮煎、參薑飲之類,亦可酌用,或黃 芽丸尤為最妙。若胃口寒甚者,宜附子理中湯,或四 味回陽飲,或一炁丹主之。若虛在陰分,水泛為痰而 嘔吐者,宜金水六君煎。虛甚者,宜理陰煎,或六味回 陽飲。若久病胃虛,不能納穀者,但當以前法酌治之。 若胃氣微虛而兼痰者,宜六君子湯主之。凡中毒而 吐者,當察其所中者何物。蓋中熱毒而吐者,宜解以 寒苦之劑。中陰寒之毒而吐瀉不止者,宜解以溫熱 之劑。若因吐瀉而脾胃致虛者,非大加溫補不可。此 證有中寒毒吐瀉,治按在後,當並閱之。

實證

[編輯]

凡實邪在胃而作嘔者,必有所因,必有見證。若因寒 滯者,必多疼痛;因食滯者,必多脹滿;因氣逆者,必痛 脹連於脇肋;因火欝者,必煩熱燥渴,脈洪而滑;因外 感者,必頭身發熱,脈數而緊。如無實證實脈而見嘔 吐者,切不可以實邪論治。

寒邪犯胃而作嘔者,其證有三:一以食飲寒涼,或誤 食性寒生冷等物,致傷胃氣,因而作嘔。若果寒滯未散,而兼脹兼痛者,宜溫中行滯,以大小和中飲、神香 散,或二陳湯加薑桂之類主之,或和胃飲亦佳。 一以陰寒氣令,或雨水沙氣,及水土寒濕之邪犯胃, 因而作嘔作泄。若寒滯未散,而或脹或痛者,宜溫中 散寒,以平胃散、神香散、加減二陳湯、除濕湯、《局方》四 七湯、大七香丸之類主之。

一以風寒外感,或傷寒,或痎瘧。凡邪在少陽,表邪未 解,而漸入裏,所以外為寒熱,內作嘔吐。蓋少陽之經, 下胸中,貫膈而然,此半表半裏證也。治宜解表散寒, 以柴陳煎、小柴胡湯、正柴胡飲之類主之。若微嘔微 吐者,邪在少陽。若大嘔大吐者,此又邪在陽明,胃家 病也,宜二陳湯,或不換金正氣散、藿香正氣散之類 主之。若胃虛兼寒者,惟理中湯、溫胃飲之類為宜。 飲食傷胃而作嘔者,如果留滯未消,而兼脹痛等證, 宜大和中飲、排氣飲、神香散之類主之,或啟脾丸亦 可酌用。如食已消而嘔未止者,宜溫胃飲主之。 火在中焦而作嘔者,必有火證,火脈,或為熱渴,或為 煩躁,脈必洪數,吐必湧猛,形氣聲色必皆壯麗。若察 其真有火邪,但降其火,嘔必自止。火微兼虛者,宜《外 臺》黃芩湯,或半夏瀉心湯。火甚者,宜抽薪飲,或大小 分清飲。若暑熱犯胃,多渴多嘔,氣虛煩躁,而火有不 清者,竹葉石膏湯。若熱甚嘔吐不止,而火在陽明兼 頭痛者,白虎湯,或太清飲,或六一散。若冒暑嘔吐而 火不甚者,宜香薷飲,或五物香薷飲俱可。

痰飲留於胸中,或寒濕在胃,水停中脘而作嘔吐者, 宜和胃二陳煎、苓朮二陳煎,或小半夏加茯苓湯、橘 皮半夏湯之類,皆可酌用。

氣逆作嘔者,多因欝怒,致動肝氣,胃受肝邪,所以作 嘔。然胃強者未必易動,而易動者,多因胃虛。故凡致 此者,必當顧胃氣,宜「六君子湯,或理中湯主之。若逆 氣未散,或多脹滿者,宜二陳湯或橘皮半夏湯之類 主之,或神香散亦佳。」

瘧痢作嘔者,在瘧疾則以表邪內陷,凡邪在少陽、陽 明、太陰者,皆能作嘔,表解,嘔必自止。在痢疾之嘔,則 多因胃氣虛寒,蓋表非寒邪,無以成瘧;裏非寒邪,無 以成痢病,不知本尚何醫雲二證方論具載本門。 朝食午吐,午食晚吐,或朝食暮吐,詳後《反胃門 方》治嘔吐之極,或反胃,粥湯入胃即吐,垂死者。人參 二兩,水一升,煮四合,熱服,日再進,兼以人參煮粥食 之,即不吐。

吐蚘

[編輯]

凡吐蚘者,必因病而吐蚘。非因蚘而致吐也。故不必 治其蚘,而但治其所以吐,則蚘自止矣。

有因胃火而吐蚘者,以內熱之甚,蚘無所容而出也, 但清其火,火清而蚘自靜。輕者抽薪飲,甚者萬應丸 之屬是也。

有因胃寒而吐蚘者,以內寒之甚,蚘不能存而出也, 但溫其胃,胃煖而蚘自安,仲景烏梅丸之屬是也。 有因胃虛無食而吐蚘者,以倉廩空虛,蚘因求食而 上出者,此胃氣大虛之候,速宜補胃溫中,以防根本 之敗,如溫胃飲、理中湯、聖朮煎之屬是也。

以上三者,固皆治蚘之法,然蚘有死者,有活者,若吐 死蚘,則但治嘔如前可也,若活蚘上出不已,則不得 不有以逐之,蓋蚘性畏酸苦,但加烏梅為佐使,則蚘 自伏也。若胃實火盛者,可加苦楝根,或黃連亦善。其 有未盡者,俱詳列諸蟲本門,及後條吐蚘治按之中。

《治嘔氣味論》

[編輯]

凡治胃虛嘔吐,最須詳審氣味。蓋邪實胃強者,能勝 毒藥,故無論氣味優劣,皆可容受。惟胃虛氣弱者,則 有宜否之辨。而胃虛之甚者,則於氣味之間,關係尤 重。蓋氣虛者,最畏「不堪」之氣,此不但腥臊耗散之氣 不能受,即微香微郁,並飲食之氣亦不能受,其他可 知矣。胃弱者,最畏「不堪」之味,此非惟至苦極劣之味 不能受,即微鹹微苦,並五穀正味亦不能受,而其他 可知矣。此胃虛之嘔,所以最重氣味,使或略有不投, 則入口便吐,終無益也。故凡治陽虛嘔吐等證,則一 切香散醎酸辛味不堪等物,悉當以己意相測,一有 不妥,切不可用,但補其陽,陽回則嘔必自止,此最確 之法,不可忽也。余嘗見一沈姓者,素業醫,極多勞碌, 且年及四旬,因患㿗疝下墜,欲提使上升,自用鹽湯 吐法,不知胃虛畏鹹,遂致吐不能止,湯水皆嘔,如此 者一日一夜,忽又大便下黑血一二碗,而脈則微渺 如毛,幾如將絕。此蓋吐傷胃氣,脾虛之極,兼以鹽湯 走血,故血不能攝從便而下。余令速用人參、薑、附等 劑,以回垂絕之陽,庶乎可療。忽又一醫至曰:「諸逆衝 上,皆屬火也,大便下血,亦因火也,尚堪用參、附乎?宜 速飲童便,則嘔可愈,而血亦止矣。」其人以為有理,及 童便下咽,即嘔極不堪名狀,嘔不止而命隨繼之矣。 嗚呼!夫以胃強之人,亦且聞尿欲嘔,況嘔不能止,而 復可加以尿乎?此不惟死者堪憐,而妄用若此者,尚 敢稱醫。誠可惡可恨也。故筆之於此。並以徵氣味之要。

惡心證治

[編輯]

惡心證,胃口泛逆,兀兀不寧之病。凡惡心欲吐,口必 流涎,嚥之不下,愈嚥愈惡,而嘔吐繼之,亦有不嘔吐 而時見惡心者。然此雖曰惡心,而實胃口之病,非心 病也。此證之因,則有寒、有食,有痰飲,有穢氣,有火邪, 有陰濕傷胃,或傷寒瘧、痢諸邪之在胃口者,皆得有 之。若欲察之,但當察其虛實寒熱,則盡之矣。然實邪 惡心者,邪去則止,其來速,其去亦速;虛邪惡心者,必 得胃氣大復,其病方愈。且此證惟虛寒者十居八九, 即有實邪嘔惡者,亦必其脾氣不健,不能運化而然, 此所以凡治惡心者,必當知其實中有虛,勿得妄行 攻擊,而胃氣不可不顧也。

「虛寒惡心,其證最多。若非猝暴而常見,或形氣不足 之輩,悉以胃氣弱也。故凡治此者,多宜以溫補為主。 若脾胃微虛生痰,或兼吞酸噯腐,欬嗽惡心者,宜六 君子湯。若脾胃虛寒,痰滯而惡心者,金水六君煎。若 脾胃虛寒,或太陰自利,腹痛,嘔吐惡心者,溫胃飲,或 理中湯、聖朮煎。若脾腎虛寒,上下不能運行,或脹滿」, 或嘔吐。或傷寒陰證。寒邪深入三陰。而惡心嘔吐不 止者。理陰煎或溫胃飲。

實邪惡心,以一時邪滯犯胃,得吐則滯去,滯去則惡 心自解。若有餘邪,如法治之。若惡心多痰,及風寒欬 嗽,或傷生冷,或飲酒過多,脾胃不和者,二陳湯或橘 皮半夏湯。若脾胃多滯,或寒濕傷脾,惡心者,平胃散。 若胃寒多滯,或傷生冷,或寒痰不清,吞酸脹滿惡心 者,和胃飲,或和胃二陳煎。若受穢濁寒邪,脹滿腹痛 惡心者,調氣平胃散。若感冒暑熱火盛,煩躁惡心者, 仲景「竹葉石膏湯。」若中藥毒,或諸毒而惡心者,速宜 於諸毒門求法治之。

《吐酸吞酸辨證》

[編輯]

吐酸一證,在河間言其為熱,在東垣言其為寒,夫理 有一定,奚容謬異若此?豈理因二子可以易乎?必二 子於理有一悖者,此余之不能無言,以東垣為是,而 以河間為非也。何以見之?蓋河間之說,實本《內經》。經 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故河間、《病機》悉訓 為火,而甚以主寒者為非。不知《內經》此論,乃以運氣 所屬。概言病應。非以嘔吐注泄。皆為內熱病也。如果 言熱。則何以又曰:「寒氣客於。」請幫助識別此字。「胃,厥逆上出,故痛而 嘔也。」又曰:「太陽之復,心胃生寒,胸中不和,唾出清水, 及為噦噫。」此言嘔吐之有寒也,豈皆熱耶?又曰:「太陽 之勝,寒入下焦,傳為濡泄。」此言泄瀉之有寒也,豈亦 熱耶?由此觀之,則其此處言熱,而彼復言寒,豈非自 相矛盾,能無謬乎?不知《內經》之理,圓通詳悉,無不周 備,故有此言其常,而彼言其變「者,有此言其順,而彼 言其逆者;有此篇未盡而足之他論者;有總言所屬, 而詳言所病者。此《內經》」之元奧,所以不易窮也。故凡 善觀此者,務宜悟其源流,察其分合。其博也,必燭其 為千為萬;其約也,必貫其總歸一理。夫如是,斯足稱 明眼人矣。倘不能會其巔末,而但知「管測」一班,又烏 足以盡其妙哉!矧復有不明宗旨,悖理妄談,謬借經 文,證己偏見者,尚難枚舉,無暇辨也。茲因二子之論, 故並及之,而再悉於《左觀》者,其加政焉。

辨河間《吐酸之論》為非:請幫助識別此字。河間曰:「酸者,肝木之味也。 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 食熱,則易於酸矣。或言吐酸為寒者,誤也。所以妄言 為寒者,但謂多傷生硬粘滑,或傷冷物,而為噫酸吞 酸,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豈知《經》言:人之傷於寒也, 則為病熱。」故凡內傷冷物者,或即陰勝陽而為病寒 者,或寒熱相擊而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者。亦有 內傷生冷而反病熱,得大汗熱泄身涼而愈也。若久 喜酸而不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 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凡此皆河間之說,余每見 之,未嘗不反復切嘆。觀其所言病機,則由火及金,由 金及木,由木及脾,所以為酸。若發微談理,果可轉折 如此,則指鹿為馬,何患無辭?惟其執以為熱,故不得 不委曲若此。若余言其為寒,則不然也。夫酸本肝木 之味,何不曰火衰不能生土,則脾氣虛而肝邪侮之, 故為酸也?豈不於理更為明切,而何以曲折強解,有 若是乎?又若《內經》所言:「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此 言傷寒證,寒邪在表,則為三陽之發熱;及其傳裏,則 為陽明之內熱,豈以內傷冷物,而亦云病熱者耶?又 豈有內傷冷物而可以汗解者耶?即以氣血強盛之 人,偶傷生冷,久留不去,而鬱為熱者,此以鬱久化熱, 或亦有之,豈果因生冷而反熱耶?矧!《內經》本以外感 言,而河間引以證內傷,謬亦甚矣。此不惟大害軒岐 之旨,而致後人執以藉口,其害又將何如也。

辨東垣吐酸之論為是。據發明曰:「《內經》言諸嘔吐酸, 皆屬於熱,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胃氣不受外邪,故 嘔。仲景以生薑、半夏治之。以《雜病論》之,嘔吐酸水者, 甚則酸水浸其心,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藥療之,必減也。酸味者,收氣也, 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 鹹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而瀉肺之實,《病機》 作熱攻之,誤矣。蓋雜病酢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 藥,豈能治之乎?」此東垣之說也。余謂其最為得理,但 其立言太諱,如所云收氣,及西方金旺,水為金子等 義,人有未達,每多忽之。即在丹溪,亦曰:「東垣不言外 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 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 濕熱鬱積之法,為未合經意也。因考丹溪治法,則用 茱連丸、二陳湯,且曰:「宜用炒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 乃反佐之法也,必用黃連為君以治之。」此丹溪之意, 亦主於熱,正與東垣相反,而欲以芩、連治吐酸,則不 可不辨也。故余以東垣之說,請為之疏焉。夫所謂收 氣者,金氣也,即秋氣也。《內經》曰:「秋氣始於上。」蓋陰盛 之漸,必始於上,以陽氣之將退也;寒肅之漸,必始於 上,以陽氣之日降也。其雲金旺者,非雲肺氣之充實, 正言寒氣之有餘也。其雲子令母實者,以寒在上焦, 則收氣愈甚,故治用鹹熱等劑,以瀉其子,亦無非扶 陽抑陰之道,最切當也。丹溪未達其意,而反以非之, 抑又何也?即如丁香,氣味辛爽,無毒。凡中焦寒滯,氣 有不順者,最其所宜,又何至以「犯」字相戒,而使後人 畏之如虎耶?蓋丹溪但知丁香不可犯,而不知黃連、 黃芩,又豈吞酸證所宜輕犯者哉!然說雖如此,而說 有未盡,則雲寒雲熱,猶不無疑,謹再竟其說焉。 吐酸證諸言為熱者,豈不各有其說?在劉河間則曰: 「如飲食熱,則易酸矣。」在戴原禮則曰:「如穀肉在器,濕 熱則易為酸也。」又有相傳者曰:「觀之造酒者,涼作則 甘,過熱則酸,豈非酸由熱乎?」諸說如此,宛然可信,而 欲人不從,不可得也。凡諸似是而非者,正以此類譬 之。射者但能不離於前後左右,便雲高手。不知犯此 四字,尚足以言射乎?而諸家之說,亦猶是耳。何以見 之?蓋察病者當察以理,察理者當察以真。即如飲食 之酸由乎熱,似近理矣。然食在釜中,使能化而不酸 者,此以火力強,而速化無留也。若起置器中,必久而 後酸,此停積而酸,非因熱而酸也。嘗見水漿冷積既 久,未有不酸者,「此言熱也,因不行也。」又云:「造酒者熱 作則酸」,亦似近理。然必於二三日之後,鬱熱不開,然 後成酸,未有熱作及時,而遂致酸者。且人之胃氣,原 自大熱,所以三餐入胃,俱能頃刻消化,此方是真陽 火候之應。若如造酒者,必待竟日而後成,則日不再 餐,胃氣能無憊乎?若必如冷作之不酸,方雲無火,則 「飲食之化,亦須旬日」,此其胃中陽氣不已竭乎?是可 見胃氣本宜煖,稍涼不可也;酒甕本宜疏,鬱悶不可 也。故酒甕之化,亦安能如胃氣之速,而胃氣之健,又 安可同酒甕之遲乎?此其性理相懸,奚啻十倍,有不 待辨也明矣。且人之餘食在胃,以速化為貴,若胃中 陽氣不衰,而健運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則其 化必遲,食化既遲,則停積不行,而為酸為腐,此酸即 敗之漸也。故凡病吞酸者,多見飲食不快,自食有不 快,必漸至中滿痞隔泄瀉等證,豈非脾氣不強,胃脘 陽虛之病,而猶認為火,能無誤乎?余向在燕都,嘗有 一縉紳患此而求治者,余告以寒,彼執為熱,堅持造 酒之說,以相問難,莫能與辨,竟為芩、連之屬所斃,而 終不能悟,豈非前說之誤之也耶?亦可哀矣!余故曰: 人之察理,貴察其真。若見理不真,而疑似固執,以致 釀成大害者,無非此類。此似是而非之談,所以不可 不辨也。

吞酸之與吐酸證有三種,凡喉間噯噫,即有酸水如 酢浸心。請幫助識別此字。雜不堪者,是名吞酸,即俗所謂作酸也。此 病在上脘最高之處,不時見酸,而泛泛不寧者是也。 其次則非如吞酸之近,不在上脘,而在中焦胃脘之 間,時多嘔惡,所吐皆酸,即名吐酸,而渥渥不行者是 也。又其次者,則本無吞酸吐酸等證,惟或偶因嘔吐, 所出或酸或苦,及諸不堪之味,此皆腸胃中痰飲積 聚,所化氣「味,每有濁惡如此,此又在中脘之下者也。 但其順而下行,則人所不覺,逆而上出,則喉口難堪 耳。凡此三者,其在上中二脘者,則無非脾胃虛寒,不 能運化之病,治此者非溫不可,其在下脘偶出者,則 寒熱俱有,但當因證以治其嘔吐,嘔吐止則酸苦無 從見矣。」雖然,此亦余之論證,故不得不曲進其說。若 以實理言之。則凡胃強者。何暇計及於酸苦。其有酸 苦者。必其停積不行而然。此宜隨證審察。若無熱證 熱脈可據而執言濕中生熱。無分強弱。惟用寒涼。則 未有不悞者矣。

《論治》

[編輯]

治「吞酸吐酸,當辨虛實之微甚,年力之盛衰,實者可 治其標,虛者必治其本。」

凡胃氣未衰,年質壯盛,或寒或食,偶有所積而為酸 者,宜用行滯溫平之劑,以二陳湯、平胃散、和胃飲之 類主之。中氣微寒者,宜加減二陳湯,或橘皮湯,甚者宜溫胃飲。氣微虛者,宜藿香安胃散,此皆治標之法 也。

脾胃氣虛,及中年漸弱,而飲食減少,時見吞酸吐酸 者,惟宜溫補脾胃,以理中湯、溫胃飲、聖朮煎之類主 之,切不可用清涼消耗等藥。若虛在陰分,下焦不煖, 而水邪上泛為酸者,宜用理陰煎最妙。

丹溪曰:「治酸必用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乃反佐之 法也。不知此實正治,非順性也。蓋其性熱,最能煖中 下二焦;其味辛苦,最能勝酸澀之味,謂之反佐,見之 過矣。」

用黃連為君,以治吐酸,乃丹溪之法也。觀其《治案》,有 一人酸塊自胸直上,咽喉甚惡,以黃連濃煎,冷候酸 塊欲上,與數點飲之即下。蓋味苦沉降,故酸得苦而 即下,此亦揚湯止沸之法耳。若年壯氣強,偶有所積, 及酒濕不行,而酸楚上泛者,或用此法,未必即傷胃 氣,而亦可墜引下行,即權宜用,亦無不可,然終非治 本之道也。若氣體略有虛弱。及內傷年衰之請幫助識別此字。而患 吐酸者。必不可妄用芩連。再殘陽氣。雖暫得苦降之 力。而胃氣愈傷。則病必日甚。而無可為矣。

嘔吐清水,古法以二朮二陳湯或六君子湯,本皆正 治之法。然余嘗治水泛為飲者,覺自臍下上衝而吐 水不竭,以理陰煎治之,其妙如神。故此三方皆宜酌 用。

凡肌表暴受風寒,則多有為吞酸者。此其由息而入, 則臟氣通於鼻;由經而入,則臟俞係於背。故凡寒氣 一入,則胃中陽和之氣被抑不舒,所以滯濁隨見而 即刻見酸,此明係寒邪犯胃也。今以訛相傳者,皆云 「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鬱,而酸味刺心」,何其謬也?夫 因鬱成熱者,必以漸久而成,或一日或二日,然後鬱 而為熱也。今凡受寒吞酸者。無不隨寒而酸。見在即 刻。豈即刻便成鬱熱耶。惟其非熱。所以卻之之法。亦 惟肌表宜溫煖。藥劑宜香燥。此自寒者熱之之正治。 而說者必欲執言為熱。故爾強解。所謂「道在邇而求 諸遠。」凡屬謬妄者。何非此類。

《石室祕籙》
臣陳士鐸著

[編輯]

《嘔吐治法》

[編輯]

「吐嘔之證,人以為胃虛,誰知由於腎虛。無論食入即 出,是腎之衰。凡有吐證,無非腎虛之故。故治吐不治 腎,未窺見病之根也。」方用人參三錢白朮薏仁芡實 各五錢砂仁三粒吳茱萸五分水煎服。此方似平治 脾胃之藥,不知皆治腎之法。方中除人參救胃之外, 其餘藥品俱入腎經,而不止留在脾也。腎火生脾,脾 土始能生胃。胃氣一轉。吐嘔始平。此治胃而用治腎 之藥。人知之乎。

更有大吐之證,舌如芒刺,雙目紅腫,人以為熱也,不 知此乃腎水乾槁,火不能藏,水不能潤,食入即出耳。 法當用六味地黃湯一料煎服,恣其吞飲,則餘火下 息而飲食可入。蓋胃為腎之關,胃中之火必得腎中 之水以潤之,腎水耗,不能上潤脾胃,則胃火沸騰,湧 而上出,以致雙目紅腫,舌如芒刺也。但此證時躁時 「靜,一時而欲飲水,及至水到又不欲飲,即強飲之,又 不十分寬快,此乃上假熱而下真寒也。」理宜六味湯 內加附子、肉桂,煎冷與飲,始合病源。而今止用六味 地黃湯者何?蓋腎雖寒而胃正熱,溫腎之藥,必經過 胃經,熱性發作,腎不及救,而胃反助其邪火之焰,則 病熱轉添,不若竟用六味地黃湯,使其直趨腎宮。雖 經過胃中。不致相犯。假道滅虢。不平胃而胃自平矣。 此亦逆治之法也。

「大吐之人,治之不可緩也。法當用人參五錢,茯苓、白 朮各三錢,甘草三分,陳皮一錢,豆蔻仁三粒,水煎服。」 此方純用健胃補脾之劑,而人不知其中奧妙也。大 吐之後,津液已乾,如何又用健脾補胃以重燥之,得 毋傷之太甚耶?不知脾胃之氣健,而後津液能生,苟 以潤藥補之,則脾胃惡濕,反足傷其真氣,所以不用 潤劑。而反用燥藥也。他臟腑惡燥。惟脾胃臟腑反惡 濕而喜燥。以人參白朮投之。正投其所好。又安有燥 烈之虞哉。

大吐,有寒邪直入腎宮,將脾胃之水挾之盡出,手足 厥逆,少腹痛不可忍,以火熱之物熨之少快,否則寒 冷欲死。方用附子一箇,白朮四兩,肉桂一錢,乾薑三 錢,人參三兩救之。下喉便覺吐定,再進則安然如故。 蓋腎水養人,何能剋心以殺人?惟陰寒邪氣,直入腎 宮,則腎火逃避,而諸邪挾眾逆犯心君不寧矣。所以 必用附子肉桂乾薑一派辛辢大熱之物。而又必多 用人參以定變。使諸藥遍列分布。無非春溫之氣。自 然寒邪散而吐止。此方之所以霸而奇也。

大吐之證,明是虛寒,亦有用參、至數兩者。然而吐不 可一類同觀,其勢不急,不妨少用,可以徐加。倘寒未 深而吐不甚,亦以參、數兩加之,恐增飽滿之證矣。 大吐之證,虛寒居多,然亦有熱而吐者,不可不講。熱 吐者,必隨痰而出,不若寒吐之純是清水也。熱吐不可用參,以二陳湯飲之得宜。若寒吐,必須加人參兩 許而請幫助識別此字。以辛熱之品,始能止嘔而定吐。苐!人參可以 暫用,而不可日日服之,吐多則傷陰,暫服人參止吐 則可,若日日服之,必至陽有餘而陰不足,胃中乾燥, 恐成閉結之證矣。所以人參可暫而不可常也。 嘔吐之證,一時而來,亦小證也。然而傾胃而吐,必傷 胃氣,胃氣一傷,多致不救。其證有火有寒。火吐宜清 火,而不可降火,寒吐宜祛寒而不可降寒。蓋降火則 火引入脾,而流入於大腸,必變為便血之證;降寒則 寒引入腎,而流入於膀胱,必變為遺溺之證矣。我今 酌定二方,一治火吐,名「清火止吐湯。」茯苓一兩,人參 二錢,砂仁三粒,黃連三錢,水煎服。此方解火退熱,則 嘔吐自止,妙在茯苓分消火勢,引火緩行於下,而非 峻祛於下也。尤妙人參以扶胃氣,則胃土自能剋水, 不必止吐,吐自定也。況又有砂仁之止嘔乎,所以一 劑而吐止耳。一治寒吐,名「散寒止嘔湯。」白朮二兩,人 參五錢,附子、乾薑各一錢,丁香三分,水煎服。此方散 寒而仍用補脾健土之藥,則寒不能上越,而亦不敢 下行,勢不得不從臍中而外遁也。一劑亦即奏功。如 請幫助識別此字。

胃吐由於脾虛,脾氣不下行,自必上反而吐,補其脾 氣,則胃氣自安。用人參、茯苓各三錢,白朮五錢,甘草、 肉桂、神麯、半夏各一錢,砂仁三粒,水煎服。此方乃治 脾之藥居多,何以用之於胃吐之病反宜也。蓋胃為 脾之關,關門之沸騰,由於關中之潰亂,然則欲關外 安靜,必先關內敉寧,方中全用補脾之藥,則脾氣得 全,又何患胃口之吐哉。況方中又有砂仁、半夏、神麯 等類,全是止吐之品,有不奏功如神者乎。此又脾胃 雙治之妙法也。

《吞酸吐酸治法》

[編輯]

「吞酸火也,泄瀉寒也」,似乎寒熱殊而治法宜變。不知 吞酸雖熱,由於肝氣之欝結;泄瀉雖寒,由於肝木之 剋脾。然必一方以治木欝,又一方以培脾土,則土必 大崩,而木亦大彫矣,不若於一方之中而兩治之。方 用柴胡、車前子各一錢,陳皮、甘草、神麯各五分,白芍 藥五錢,茯苓三錢,水煎服,二證皆愈。此方之絕奇,在 白芍之妙。蓋白芍乃肝經之藥,最善舒木氣之欝,木 欝一舒,上不剋胃,下不剋脾。方中又有車前、茯苓,以 分消水濕之氣,水盡從小便出,何有餘水以吞酸,剩 汁以泄瀉,況又有半夏、神麯之消痰化粕哉。此一治 而有分治之功,世人未盡知也。

肝經之病,兩脅脹滿,吞酸吐酸等證,乃肝木之欝也。 正治之法,方用白芍五錢,柴胡二錢,炒梔子、茯苓、蒼 朮、半夏、甘草各一錢,神麯五分,丹皮三錢,水煎服。此 方之妙,妙在用白芍、丹皮、柴胡也。蓋三味乃肝木專 經之藥,而芍藥尤善平肝,不去遠凌脾土,土得養而 木益舒,木舒而氣爽,痛自除,吐漸止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