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5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五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五十八卷目錄

 雲南府部彙考二

  雲南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雲南府城池考

  雲南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五十八卷

雲南府部彙考二

[編輯]

雲南府山川考二水利附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

安寧州

太極山 在州城內。危石如屏,文類古琴、斷漆雙株。梅樹倚石而生,下多居民,煙火環列,為一州枕藉。

洛陽山 ,在州東十里。峰巒峭立,花如錦障。段氏鑿十六羅漢於石壁,下有流泉,上有《禹碑》。泉流經東橋,灌田三千餘畝。

羅青山 在州西二里。上有羅青廟,廟前泉甚甘美。

岱晟山 在州北十五里。峰如筆架,又名「筆架山。」 居坎位,又名「坎山。」

蔥山 在州西北十里。聳冠諸山。其北為鳳城山。山腰古剎為曹溪寺,有優曇花樹。康熙二十九年,總督范承勳建護花山房於寺左。有記。按《明通志》並《明一統志》,在州城西北二十里。圭山 俗名白華山,在州西城內,其形如圭。岈嵕山 在州城西北五里。

鳳城山 在蔥山北

鳳棲山 在州城北五十里。山勢如屏,俗傳「鳳棲其上。」

龍寶山 在州城東二里。山形起伏如龍,前有小丘,如掇珠狀。

虎丘山 在州城北三里,自蔥山發脈。山巔有石,狀如虎頭,古神僧立梵字碑文鎮之。

龍馬山 在州城東十五里。兩巖巉峭,相傳阿育王太子追神馬於此。

彩鳳山 在州城南十五里。峰巒秀拔,儼如鳳羽輝煌。

沙河 ,發源清水關,經龍馬山,亙百餘里,合流螳川州東,田畝資其灌溉。

洪源鹽井 俗名「大井」 ,在州城內西。

大界鹽井 在州城內北。

石鹽井 在州城外東北。

河中鹽井 與石井相連。四井俱明洪武年間開,今皆久廢。

新井 在州城東河內,明隆慶年間開。今移下數十丈,仍居河中,煎鹽辦課。年來滷淡薪貴,煎辦甚艱,更兼

皇清康熙丙子以後,疊遭水患,井被淹沒,或一月兩

月不止,不無誤煎誤課之累,官竈兩困矣。康熙丁亥,水患異常,井塞亭坍。州守高鉁開濬,重建「文明井 」 ,在州學大門內。

觀音井 在羅青山上

香海井 在龍寶山上。其水一日三潮。

螳螂川 在州北,以水中有洲,其形類螳蜋也。源自滇池,經富民、武定,入金沙江。

碧玉泉 在州北十里。出崖穴間,不假甃治,清潔香溫。其中二石,深碧如玉。明楊慎題為「天下第一湯。」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總督范承勳巡撫石林,按察使。

司許弘勳別鑿二池,曰「小玉」 ,曰「漱玉」 ,旁建「尊竹山房」 、雲濤寺、雪韻軒諸勝,雜峙於環雲巖、虛明洞、「醒石」 、「醉石」 之間,幽雅莫可名狀。

「石淙 」 在螳螂川中。有石如砥柱,水觸成琤琮之聲。明楊文襄一清因以為號。

羅次縣

臥龍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

嵩華山 在縣西

白花山 ,在縣北二十里。春時山花遍嶺,其色如雲。

玉龍山 在縣東南五里,中有石竇,湧水如龍。九成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或曰九峰,或曰九湧。按《明一統志》並《明通志》在縣治南五里。崛嵕山 在縣南十五里。舊名穹盪,上有穹盪庵。

金鳳山 在縣西五里。翔舞如鳳,為縣治之賓山。

子望母山 凡二,一在縣舊治東北四十里,一在縣西三十里。

分水嶺 在縣東十里。其下一水,分流南北,從南流者入富民大河歸金沙江,從北流者入祿豐大河歸元江。

九岳坪 ,在縣東南三十里。九嶺相連,赴省要道。

北城河 按《府志》,「其源出自穹巖山,由縣東流達西南,宛若玉帶。」

碧城河 按《縣志》在縣郭外,繞縣城入金水河。金水河 源自九成山,合星宿河注於沅江羅次之帶水也。

星宿河 源出縣西,由祿豐而南,經易門入沅江。

黑箐龍潭 在羅次縣西北隅。其潭深邃,常有霧封潭口。相傳有龍伏於此。天旱祈雨,每多應驗。

祿豐縣

西山 在縣西十里。廟學建其上。

鰲頭山 在縣西十里

象頭山 ,在縣北十里。

馬鞍山 在縣北五十里。

五台山 ,在縣北五十里。

三次和山 ,在縣西五里。蒼翠如屏,舊名「蒙荅縳山。」

南平山 在縣西十五里。三面陡峻,其峰南稍平,故名。

姚陵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名「驥蹤籠。」 孤峰特秀,其巔有泉,古寨存焉。

大河 在縣西

星宿江 在縣河清門外。發源武定,至縣則浩大汪洋,達元江注交趾入海,造有星宿橋。東河 在縣北里許。發源羅次,至縣投星宿河,造有飛虹橋。

南河 在縣南十里,係山澗之水投入大河,造有「啟明橋。」

昆陽州

鳳儀山 在州城西三里。勢若奮飛,俯視群峰滇海,如在掌上。

冠蓋山 在州西三里。群峰屏列,蒼翠層環,兩水抱流其下,匯入滇池。

金屏山 在州西四里。「雲聯霞屬,鳳翥鸞騫,為州屏障。」

三台山 在長松山右,相傳祥光夜發,山峽有靈泉。

石頭山 在州西三十里,下有石洞。

九龍山 在州西四十里,上有白雲洞。

真武山 ,在州北三里。上建八蜡廟。

仙臥山 :在城東北十里,一名「白鳥山。」 相傳有道人修煉於此。

仙鶴山 在州城北十里。層巒疊翠,面臨昆池、太華兩峰並峙其側。傳有仙鶴飛翔之異,故名。天馬山 在州西南六里。雙峰屹立,勢若天馬行空。山巔雲合則雨,雲散則霽,農人於此驗陰晴焉。

金龜山 在州南十里。形如伏龜,群流環遶,松竹蓊蘙,上建有閣。

御屏山 在州東南五里。其下有谷,常產幽蘭,即「鳳蹤蘭谷」 也。為郡中之勝地。康熙三十二年,吏目傅世遠同郡紳士新建文峰塔於上。寶應山 在州東南十里。

龍泉山 在州東十里。山崖秀拔,泉水湍瀉,景勝諸山。

白鶴山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三元峰 在州南十五里,上有三峰,名極聳秀。「望州山 」 ,在州北十里,《迴盼州》治。

長松山 在州西五里。上多松木。

珊蒙果山 在州西十里。秀列三峰,奇分四面。雲龍山 在州西北十五里。岡巒聳拔,雲結則雨。

蔥蒙臥山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上有漢人舊城及《王仁求碑》。

光熠山 在州西南一百三十里。上有巖,又有小城。

月山 在州西二里。按《府志》:在州城之後,形如半月,三小山環拱於旁,俗稱三星伴月。州城建其麓。

渠濫川 在州東南五里。由東北入滇池。三洞泉 ,在平定鄉小山下。石洞凡三,中有流水,會而為潭,內出青白大魚,俗呼「隨龍魚」 ,人不敢捕。

古龍泉 在州西二里新城內。

海口 ,在州北三十五裏海門村,滇池從此西

流二十里折入螳川口,易淤塞,每歲修濬,蓋因滇池之水由此瀹洩也。

東湖 俗名「草海」 ,在州東門外徵元閣前。蓮藻平鋪,桃柳掩映,漁舟賈舶,往來如織。

飜水洞 在州西三十里石頭山下。泉水沸湧而出,深不可測。

萬戶井 在州循禮坊

易門縣

燈籠山 :在縣東北八里。

虎頭山 在縣東

鼓山 在縣東

廟兒山 在縣東三十里。

眾山 ,在縣西北二里。

智勇山 在縣北。山甚聳峭,下臨縣城。

黎崖山 在縣南五十里。峰入雲際,下有平谷。祿益山 ,在縣西一百里。上有閟依土城,昔為善闡邊戍之所。

九渡河 ,源出和曲,入沅江,經蓮花灘達南海。資利河 ,在舊三泊縣北,入螳螂川。

易江 在縣西北。自羅衣島發源,入綠汁江。綠汁江 在縣西。

大龍泉 在縣西五里

小龍泉 在縣北三里

烏龍潭 在縣東

水利附

[編輯]

本府。昆明縣附郭。

松華壩 在府城東北山下。元賽典赤膽思丁經畫水利,築壩分水,一為盤龍江,一為金汁河,並修建六河諸閘,以溉東菑萬頃。郡人感之,為立石「將軍廟」 祀之。明萬曆四十六年,水利道朱芹條議大修,雖裒金不一,而水利頻年節縮之費,取給為多。月加省試,鳩工庀材,無不精堅。民不勞而末逸,官經費而永寧,功甚懋焉。

皇清康熙五年以來,屢次水汎堤決,巡撫袁懋功、李

天浴題請歲支鹽課銀葺之,名曰「歲修。」 二十年,大兵平滇,壩已傾毀。二十二年,巡撫王繼文會同總督蔡毓榮題請捐修,並濬六河,修築各閘,以復水利。

南壩閘 在府城南,盤龍江所經,亦元賽典赤修。明總兵沭璘、「巡撫鄭顒甃石為閘,添設守者,因水盈縮,時其啟閉,民甚便之。」

西壩閘 在擺渡村河中。

四道壩閘 ,亦在盤龍江下,明弘治間置。永昌河閘 ,在城南土橋外,水利道孔興詔置。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重建。

墮苴閘 在城南土橋外,俗名《墮多閘》。

王公閘 在城南小澤口。

小西閘 在城小西門外。以上七閘,均盤龍江水所經。

戴金箔閘 在城北二十五里桃園村。

大韓冕閘 在城東北十五里,任旗營。

小韓冕閘 在城東北十五里任旗營,與大韓冕閘相去一箭許。

小壩閘 在城東十里小壩村。

新建閘 在城東五里小壩閘下。康熙二十七年,總督范承勳重建,蓄水灌溉,民甚利之。桑園閘 ,在城東八裏白龍寺。

金稜閘 在城東南五里佴家灣。

燕尾閘 在城南八里南村界。以上八閘,均《金汁》河水所經,亦元平章賽典赤建築。兩岸石堤,長亙數里,束水於中,以資灌溉。

猓玀閘 在城北左衛營。

王公堰閘 在城北湧泉寺下。

白龍潭閘 在城北上莊村。

小營閘 在城北小營村。

文殊寺閘 在城西北文殊寺。

王俊閘 在城北馬村後。以上六閘,均《銀汁河》水所經。源發於府城正北山下黑龍潭。

左閘 在城西梁家河左溝。

右閘 在城西梁家河右溝。

中閘 在城西梁家河中溝。

雞舌閘 在城西海源寺。以上四閘,均《海源》河水所經。源發於府城正西山下黃龍潭。

石壩閘 在城東三碗村。

楊柳溝閘 在城東和甸營。

響水閘 在城東過路村下。

龍村閘 在城東

土橋閘 在城東,臨元大路。

牛舌尖 在城東小板橋。以上六閘,均寶潒河水所經,源發於府城東南山下。

豬圈壩三閘 :在城東南三十五里,實山沖下。

光村閘 在城東南三十里光村。

新村閘 在城東南三十里左衛營。

秧草壩閘 去城三十里,昆明池邊。以上四閘,均馬料河水所經源,發於府城東南白土村。按省城近郊田畝,悉資溉於六河。諸閘,舊同松華壩,均有歲修之例。平逆後,因河壩盡圮。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巡撫王繼文會同總督蔡毓榮。

題與松華壩重修

橫山水洞 在府城西三十里龍院村西。明隆慶間,布政陳善令民鑿橫山為陰溝洞,引白崖水,溉田四萬餘畝,民甚利之。羅元禎、徐中行有《記》。

富民縣

石壩 ,在縣城西十里,分為二流,號東西渠,灌溉田畝,民甚利之。西渠地高壅塞

皇清順治十八年,官民捐金疏通,至今民享其利。

大營壩 在縣東十里。源出彝扎郎水,灌東郊田畝。

清水河壩 在縣西北十五里。一疏新蒲灌北邑村田畝。一疏杜家溝灌清水河白沙坡石關哨田畝。一疏段家溝灌梅和邑西邑村和尚莊、黃家營田畝。一疏廖家溝灌廖家營北邑村土主廟舊城九峰山莊田畝。一疏張金溝所灌田畝,分為六牌;一疏南渠灌梅和邑河裏木闊村田畝。一疏北渠灌梅和邑河外箐口田畝。一,疏羅院溝坐落太平橋下,灌東邑村、里仁村、木闊村田畝。一,疏老葉溝,灌小三竜田畝。一,疏下溝,灌小三竜、龍馬潭田畝。請幫助識別此字。彝溝, 灌放軍民田畝,分為五牌:《宜良縣》:

文公堤 在縣北十五里。水自湯池入大赤江。明嘉靖中,臨元僉事文衡檄知縣伍多慶、指揮汪璽修築,濬水硐七十二口,灌溉田地,邑人德之。

大閘 在縣東,障九龍池水。

小閘 在大閘南,北障白龍潭水南流。

唐家閘 在縣東三里。障上二閘水,溉田萬頃。湯池渠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明洪武丙子,惠襄侯沐春檄都指揮王俊築。

清水塘 在縣東十五里。尖山一帶。田地資其灌溉。

潢水塘 在縣東十五里。塘低田高,民用水車灌田。

嵩明州

嘉利澤 :周圍百里,匯水溉田。

龍濟河壩 在州東十里。水源出尋甸。州民築壩引之,灌其田畝。

白草龍壩 在州北五里。

煉登壩 在煉登村

羅錦堤 在月豐里

寬郎堤 在州南三里。障水為備,日足,效古等村田畝咸資賴之。

清水塘 在州東十五里。

晉寧州

分水石閘 ,日久圮壞。

皇清康熙十年,闔州里民呈請重修,比舊閘完固。州

《西北》:「田畝均霑其利澤。」

堰塘 在印山左。歲久不治。知州張慎行諭塘下田戶新修山田資灌溉焉。

殺蟲壩 在州河西村大營。

達摩壩 ,在州大幕山下。

羅藏壩 在龜山下

紫溪壩 在團山下,一名「子禧壩。」

白臼壩 在小塞村下

楊慶壩 在白臼壩下

新江壩 在楊慶壩東北,俗名「王家壩。」 水過州城北至迎恩鋪入草海。

盤龍壩 在州東三裏海溪山下。

山沖壩 在州東南十里大場村。

官莊壩 在州十里鋪

大壩 在大坡下

三尖壩 在三尖塘

呈貢縣

大壩 ,在縣東五里。其水來自黑白龍潭,溉田千畝,久廢。

皇清康熙十一年,署縣印經歷何清重修。

安寧州

石壩 在州東南七里許。

渾水塘 在州治東三里許。俗名「天眼淜。」 郭家壩 在州城西二里。

大淜 :在州城東南九里,俗名馬鬃海。

小淜 在州城南六里,俗名「洛陽池。」

石珠淜 在州城南十里。

斑鳩村龍潭 在州城東北十五里。

興尼龍潭 去州城四十里。

水跌龍潭 在蔥山西南。

「青龍潭 」 ,在蔥山南。以上各處引溉田畝。《羅次縣》。

小祿豐壩 在縣南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馬光築石堤,秋冬蓄水,春夏溉。

田民甚便之

舊縣壩 ,在縣南二十五里。壩周一里,蓄洩以時,甚利阡陌。

祿豐縣

黑龍潭壩 在縣東。壩原築於潭下流,後改築上流,灌溉甚溥。

南壩 在縣南七里

上壩 ,在縣北二十里。

中壩 ,在縣北十五里。

前所壩 在縣北十里

麼㱔壩 ,在縣北三十五里,昆陽州。

清水壩 在州北

好義村壩 在舊三泊縣界。

玉帶堤 在州北。元梁王築,跨水障潮,由臥龍莊至渠東里,橫亙十里,上有螺甲白沙,瑩然如玉,環繞東湖,故名。

鎖水堤 在州北一里。上建「徵元閣。」

臥龍堤 ,在州北三里,廣闊三十餘畝。冬春積水,夏秋間洩,灌溉田畝甚多。

石龍壩 在州北五十裏海口。下流自子母山至甸基,凡五里。中有巨石綿亙水中,水聲如雷,不通舟楫。

老王壩 ,在州西天馬山下。

銅車壩 在舊三泊縣

官塘 在州東門內,闊三十餘畝,與東湖相通,水涸則分界布種,漲復渰沒。

白蓮塘 在州北十里仙鶴村。

阿金塘 在州北核桃村。

摩㱔塘 在州南五里。郎中溝 在州南一里。郡人李資坤開。

回子閘 ,去海口一里,年該本州修。

鋪灣閘 ,去回子閘二里,年該呈貢縣修。「清水閘 ,去鋪灣閘二里,年該晉寧州修。」 「新村閘 ,去清水閘五里,年該昆明縣修。」 「新村小閘 ,去新村閘四里,年該」 舊歸化縣修。「洱淙灘 ,在河頭三里許,年該本州濬。」

黃泥灘 ,在河頭五里許。年該呈貢縣濬。黑泥灘 ,在河頭六里。年該晉寧州濬。

雞心灘   。青魚灘   。牛舌灘。

大灘 ,在河心八里許。年該昆明縣濬。

石龍灘 在河心十里許,年該舊歸化縣濬。以上五閘八灘,繫瀦洩滇池之水。昆明、晉寧呈貢,昆陽環海,田畝旱澇半關乎此、每歲按境起夫、分定地界,以時修濬。

易門縣

楊惠壩 在縣西五里

劉官壩 在縣西四里

大壩 在縣北二里

石壩 在縣北三里

沙壩 在縣東二里

蘆塘 在縣東五里

江渠 在縣東五里。有上下江口,流繞飛虹橋,南歸綠汁江,為縣關鎖。

雲南府城池考        通志

[編輯]

本府。昆明縣附郭。

雲南府城池 ,唐蒙氏建。明洪武十五年拓築,周九里三分,高二丈九尺二寸,共六門。南門曰「麗正」 ,樓曰「近日」 ,原名「向明。」

皇清總督范承勳易今名,大東門曰「《咸和,樓》」曰《殷春》。

小東門曰「敷澤」 樓曰「璧光。」 北門曰「拱辰樓」 曰《眺京》。大西門曰「寶成樓」 曰「拓邊。」 小西門曰「威遠」 樓曰《康阜》。居南門西偏者為鐘樓。環城有河,可通舟楫。外有重關,跨衢市之隘。明萬曆庚申,巡按御史潘濬建。

皇清順治十七年以來,有頹壞,即題請動支鹽稅修

葺。後康熙二十年,因大兵攻圍傾圮,奉部文重修。

外州縣

富民縣城池 ,舊建天馬山之陽。明萬曆間,遷於大河橋北,因水患,復遷北山高阜處,尋以遠汲不便。崇禎庚辰,知縣王孫齊遷今治,周三百

六十丈,高二丈,壕深五尺。原有四門,西門久塞,止開其三,東曰「文輝」 ,南曰「迎恩」 ,北曰「拱辰」 ,上各豎樓,俱傾圮。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高一品重修,毀於兵燹。三十《一》

年知縣劉修賢增修

宜良縣城池 明洪武二十四年建,廣四里,高一丈三尺,無池。門有四:東曰太和,南曰文煥,西曰嚴肅,北曰「廣潤。」

嵩明州城池 ,明弘治九年建土城。嘉靖六年,叛酋安全攻毀。隆慶二年,鄉官主事楊松年同士民申請捐築。巡撫陳大賓檄知州樂頌築磚城,周三里,三分向南。無池,建四樓,門有四:東曰迎嵩,南曰「朝宗」 ,西曰翔鳳,北曰「拱極。」 舊楊林所城,在州南三十五里,明洪武二十五年建,周二里。萬曆五年,知州鄭邦福重修,今裁。併州晉寧州城池 。外城周七里,隋刺史梁毘築。內城舊名陽城堡,蒙氏築,歲久頹圮。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熊弘築土城。弘治己未,知州喻敬即古城址築土牆。萬曆三年,巡撫王凝檄知州劉儲改築磚城。向西無池,周三里,高一丈八尺。門有四:東曰龍翔,西曰鶴翥,南曰玉案,北曰海金。崇禎丁丑,知州唐萬齡建四樓於上,題其東曰「龍曙」 ,西曰「望鶴」 ,南曰「控江」 ,北曰「海晏。」 明末流寇攻陷三樓,焚煆,僅存北樓。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王業厚重修北樓,其東、南、西止。

建房於上,無樓。三十年,知州李雲龍復建三樓,重修北樓焉。

呈貢縣城池 ,舊為土城。明洪武十六年,知縣揭官保徙築三台山之陽,向西南仍為土城,無池,周三里。天啟間,知縣周萬祀甃以磚石。明末流寇拆毀,至今不復修築,僅存其址而已。歸化縣城去治南二十五里,知縣張思昺建。今裁併縣治。

安寧州城池 ,明洪武二十四年,千戶朱壽築為千戶所。萬曆丙子,知州姚繼先築今城,周九百一十九丈,高二丈二尺。東依螳川,其三面無池,五門四樓。小西門久塞,今止四門:東曰拱華,南曰臨祿,西曰洪源,北曰「浴德。」

羅次縣城池 ,舊無城,明天啟間築土城,後傾圮。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徐吳錦詳請捐資重築。周

三百五十餘丈,高一丈二尺,無池。城有四門,門各建樓,顏以匾額:東曰《東作方興》,南曰《南薰解慍》,西曰《西成在望》,北曰《北極恩光》。

祿豐縣城池 明萬曆四十年,知縣向兆麟詳建。磚城向西,周三里,高一丈六尺。西倚星宿河,其三面無池。

皇清康熙九年,地震傾圮。知縣郭迪階重修城門四。

樓如之:東曰「聚奎」 ,南曰《南薰》,西曰《河清》,北曰《拱極》。

昆陽州城池 明正德四年,州同陳暘修築土城,周三百五十丈,向東。崇禎七年,巡按姜思睿、分守道楊文岳遷築磚城於月山之陽,高一丈八尺,闢門五:南曰「南薰」 ,西曰「治安」 ,北曰「拱極」 ,東左曰「澄清」 ,東右曰「觀瀾。」 明末為沙酋流寇屠毀。今仍遷舊址,一切樓堞俱無。舊三泊縣城,在州西北六十里,今裁併州。

易門縣城池 ,明洪武二十四年建,周二里,向南。河水為池,闢四門。

皇清康熙七年,邑之士民捐資合修。

雲南府關梁考        通志

[編輯]

本府。昆明縣附郭。

金馬關 在府東十里金馬山麓,為入滇通衢古路,久圮。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總督范承勳修。

碧雞關 在府西三十里碧雞山北。兩山如扄,一線通道,為迤西諸郡門戶。

縣橋 ,在城內舊布政司南,舊昆明縣右。石橋 ,在城小西門內。

鳳凰橋 在崇正門外,通濠水以達盤龍江。傅潤橋 在府城東咸和門外,雲津橋之北。舊名「至正」

南新橋 在府治南板壩河,俗名「上橋。」

焦三橋 在府治東一里重關外。

通濟橋 在雲津橋西。水即盤龍江之支流,達濠水,流入於市而不可渡,因建是橋。梁王格殺段平章於此,今水涸而橋存。

雲津橋 在府治東二里許。當通衢,水出盤龍。

江流經商山下,過郡城入滇池,所謂縈城銀稜河者是也。橋舊名《大德》,燬於兵,明洪武癸酉,西平侯沐春重修。其東西表以旗樓。

太平橋 在小橋東二百武。

小橋 在太平橋西

地藏橋 在府治東,跨金汁河上。

吳井橋 在府治南五里,以「井」 得名。或云:建於吳氏。

老崔橋 :在府治東南十五里。

望仙橋 在府治南五里許。春登里。南壩「土橋 」 在府治南東寺街。

新橋 :在府治南螺螄灣。

板壩河橋 在府治西南西寺街。

小澤口橋 在治西南

順城街橋 在府治西南小澤口橋之上。假溪橋 在府治西洪潤門外。

西板橋 在府治西七里許,近黑林鋪。

永清橋 在府治東北永清門外,即雲津橋之上流也。

迎仙橋 在府治東鳴鳳山麓。明萬曆二十七年,巡撫陳用賓建。

永濟橋 在松華山,鎖盤龍江之上流。

翰林橋 在府城南壩。為逆拆毀。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巡撫王繼文重修。

高嶢渡 在府西三十里。

富民縣

永定橋 在縣南數十步。輿梁跨河,高可數丈。上覆瓦屋二十楹。旁有窗壁,遠望如空中樓閣。日中貿遷者半集其內,舊稱「天河橋。」

高橋 在縣東二里

大營橋 在縣東三四里許,凡二。

樂濟橋 在縣東南十里黃土坡下。以上諸橋,皆南達省城之要津。

登仙橋 在縣北門外

太平橋 在縣北十里

者北橋 在縣北四十里,凡二村前一,《坡下》一。以上諸橋,皆北達武定之要津。

宜良縣

通化橋 俗名「土橋。」 在縣東第六鋪內。

通衢橋 在縣治東門外。

通濟橋 在縣南第一鋪,通路南州。

清遠橋 在縣北第五鋪,上有鋪。

太平橋 在縣東五里,通六涼衛。

蕭官橋 在縣北三里,通湯池。

安正橋 在縣北一里大閘水口。

青雲橋 在縣西門外,通陽宗縣。

廣濟橋 在縣北

芮家橋 在青雲橋左

永濟橋 在湯池北巡檢司前。

新石橋 在湯池北門外。

嵩明州

兔兒關 在州西五十里。舊設有巡檢,今裁。飛虹橋 在州城東五里。

龍濟橋 在州東十里。按《明一統志》:「在州南一十五里。」

龍納橋 在州東二十里。

嘉利橋 :在城東四十里。

龍津橋 在州南十里

龍關橋 在州南十五里。

大通橋 在城西二十里。

萬里橋 在城西五里

矣納橋 :在城東北二十里。

對龍橋 在城南四十里。

丹鳳橋 在城北一里

仁濟橋 :在城北門外十里。

凝和橋 在州南門外五里。

兔街梁   、《楊高梁   》《丁官梁 》俱在州城東南。

晉寧州

利涉橋 在州北五里貴溪,典史楊訓修。寧靜橋 在州西三里王家壩。州人徐天嗣建。惠利橋 在州南城外一里許。明弘治三年知州熊弘建。萬曆五年知州趙時雍重修。

鳳凰橋 在州西北二里。昔有鳳凰集其地,故名。

長坡橋 在州南五里。明弘治十四年,義官王世泰修。萬曆四十五年,鄉紳劉漢東等重修。四通橋 在州城西三里。路通新興、元江等府州。

大橋 :在十里鋪長坡下。

新橋 在州西山麓十里。

十里橋 在州南十里鋪前。

呈貢縣

太平關 在縣南二十五里,為臨安澂江孔道。舊時居民甚繁,今因往來夫役應供甚苦,存者寥寥無幾。

龍市橋 在縣南一里。明成化間建,原名「濟遠橋。」

太平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太平關南。

通濟橋 「在縣治西小街子。」 明天順間,典史易有高建。

輿濟橋 在縣南二十里大漁村之址。

通利橋 在縣北五里。明弘治間,知縣何宗有建,陳表重修。

便民橋 在舊歸化東憚泥山下。明嘉靖間,知縣范宏募建。

利涉橋 在縣東一里。明嘉靖間民蔣春建。吳籠橋 在縣西南七里。明弘治間李洪重修。普濟橋 在縣北五里。明嘉靖間縣民李經建。大通橋 在縣南。明弘治間典史沈福建。後毀於《山水,碑》尚存。

安江橋 在安江村。明萬曆間,知州許亨魁建。《安寧州》。

永安橋 舊名東橋,在州東門外,螳螂川經其下。明弘治間,巡撫張誥重修,提學僉事歐陽旦有《記》。

通清橋 「在州前大街。」

鹽課司橋 在西門鹽課司前。

醉春橋 在遙岑樓外。明崇禎年建,俗呼為「三橋。」

昌應橋 在始甸,距州城東二十里。明萬曆間,楊彥魁建,歲久沖塌。

皇清康熙八年,知州張在澤捐金重修。

沙河橋 在州城東南里許。明萬曆間建。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州朱承命因傾圮重建,改名。

天津橋

光裕橋 在浴德門外四里。明崇禎間,郡人楊鳳建。

永定橋 在州東門外。明弘治七年建,迤西通衢。

壽昌橋 在洪源門外,郡人張希元建。

指揮橋 在州城遙岑樓東。

迎恩橋 在指揮橋東

老何坡橋 在州西南五里許。三泊縣。善士楊士毅重建。

河尾渡 在州城北

黃塘渡 在州城南五十里。

白塘渡 在州北七里

溫泉渡 在州北十五里。

李百戶村渡 在州北六十里。

羅次縣

順定橋 在縣城內

鹿鳴橋 在縣東南鹿角村。知縣何清架以木,覆以瓦,久而傾圮。康熙三十八年,士民王輔弼、楊儀等募修,易為石橋。蓋明時邑弟子員赴公車,而長令師儒餞於此,故以「鹿鳴」 名也。

雙貴橋 :在響地哨。邑民王嘉賓建,通富民大道。

平政橋 在縣北,邑民楊廣德、李如松建,通武定大道。

石橋 在法於村,通武定大道。

煉象關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雄峰絕澗,界安寧、祿豐之間,設有土巡檢。明崇禎癸未,建石城扼守焉。今廢。

鳳凰橋 在縣南五里落凹營。

永豐橋 在縣南二十里,通安寧大道。

喜雨橋 在縣北三里

永順橋 在縣北,距縣二十五里,通武定大道。大石橋 一在縣南二十里。一在縣北二十五里。

板橋 在縣東南五里,通省城大道。

新橋 在縣南七里

皇清康熙十年,署縣事何清建。甃石架木,上覆以屋。

三楹

祿豐縣

雙濟橋 在縣北隅。路通武定、黑井,澗水驟發,商旅難行。康熙五十年,邑監生唐瑜率眾建石橋一座,既便利涉,又能灌田,故名之。

南平關 在縣西二十里。崇山峻嶺,為迤西要路,接廣通蘭谷關。舊設流、土二巡檢,今流官裁,僅土巡檢一員。原額兵七十三名,防守巡緝,為滇陽險隘。

老鴉關 在祿豐縣,轄三鄉,距縣七十里。迤西要路。

啟明橋 在縣南十五里。天啟元年,木增建。星宿橋 在縣西門外,一名「永豐。」 明萬曆四十三年,巡按吳應琦檄縣修建。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水漲衝塌二硐,奉總督范承勳。

撫院王繼文檄行迤西捐修,實為通衢之利。寶泉橋 在縣治十里,明嘉靖間建。下有湯泉,土人相傳浴之可療風疾。其上常有雲霧盤旋,光騰五色。

飛虹橋 在縣北三里許,為黑琅、五井要津。明天啟間,王錫袞建石橋三硐。年久傾圮,邑紳王咨翼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水復衝塌,鹽道郭廷弼捐金併合。

各井協助易建木橋,上覆以屋。

昆陽州

鐵爐關 在州南三十里,原設弓兵守禦。普濟橋 在州南門外。明萬曆間,知州夏可漁建。

盧公橋 在州南三里。明萬曆間,署印知州盧元愷建。

迎恩橋 在州北門外。明嘉靖間,知州張綺建。升龍橋 在州北五里。今改《崖跌水》。

龍泉橋 在州東十里龍泉寺前。

新橋 在州南二十里寶泉寺左。

皇清康熙元年,建為「新興通衢。」

石龍橋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隔海岸淤泥,不入河,為迤西通衢。

皇清康熙七年建。

長虹橋 在舊三泊南門外。

資利橋 在舊三泊縣資利河。

崇文橋 在三泊治南三里禮義村河。明萬曆間,知縣彭悌建。

響水橋 在州西三十五里。

皇清康熙五年建。

天生橋 在州西四十里魯墨莊右。

石梘橋 在州西甸頭村。楚人李禎建巨橋 ,在州東三里,元時建。

海口渡 在昆陽州二十里。

易門縣

南門大橋 在縣城南門外,建有「錦雲平步坊」 ,今圮。

捷近橋 在縣城東北隅。因洪水傾圮更建,易名「七星橋。」

易江橋 在縣東十五里,地名江渠。建橋坊名,題曰「飛虹普渡。」

惠津橋 在縣東門三里。以木架橋,今改建石橋。

易川橋 在縣東八里曹所營。

柏木橋 在縣北四十里矣。棲屯橋俱柏木。濟南橋 ,在縣南,今圮,以木為之。

普川橋 在縣南十五里。

永靖橋 在縣北,今新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