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浮査先生文集/卷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 浮査先生文集
卷之七
作者:成汝信
1775年
卷八

附錄

[編輯]

浮査先生世系圖

[編輯]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仁輔 松國 漢弼 君百
中尹戶長墓在昌寧麥山 門下侍中守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墓在昌寧牛項山 都僉議門下贊成事 匡靖大夫門下評理 檢校門下侍郞右文館大學大夫人昇平郡夫人張氏判軍器得運之女墓在昌寧孝子巖洞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乙臣 士弘 萬庸 自諒
正議大夫檢校門下侍中夫人益和郡夫人李氏典法摠郞仲弘之女 初名元度匡靖大夫都僉議贊成事集賢殿大學士麗史雲公之文章擅一世忠穆王元年乙酉置書筵以蔡河中韓宗愈李齊賢朴忠佐成元度等更日侍直講讀甲申春登嶺南樓首題四韶夫人鐵原郡夫人崔氏大護軍直之女 奉翊大夫版園判書寶文閣大學士見麗還將終棄官歸家革命之後終足起夫人江陽郡夫人李氏知益山郡事犀之女 中直大夫入我朝特拜宜寧縣監夫人咸安鄭氏彥怡之女 左司諫世宗元年己亥文科榜目以子字書錄夫人草溪鄭氏八溪先生寶文閣直提學悛之女墓在居昌加祚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安重 日休 斗年 汝信
字敬夫長興庫副使隱居林泉不樂仕宦享年八十三夫人晉陽姜氏縣監小山之女墓在州東麻津 字德輿承文院䘨理成宗壬子文科搒目以童字書錄魚灌圃作碭文曰爲人諄正談說隨矩孝友淸謹是公靑氊貞珉紀德知我無愧夫人晉陽河氏持平漴之女墓在副使公墓內岡朝廷以親老拜公丹城縣監使之榮養政淸訟簡移居代如里龜洞村 字子慶贈戶曹參判文章孝友稱於世晦跡江湖絶意榮利自號無心翁手書一紀曰編茅爲屋竹爲籬鑿破蒼苔作小池世間名利無心久只許淸風明月知李龜巖撰碣銘略曰逍遙一世不求榮利墓在州東龍潯洞夫人全義李氏副司正昌祖之女墓上同 字樞之以遺逸薦除慶基殿參奉不就贈漢城府右尹天性孝友歠粥守廬夫人草溪卞氏忠順衞元宗之女墓在龍潯洞 字公實號浮査事蹟詳見行狀及年譜配密陽朴氏萬戶士信之女領議政開國功臣密陽府院君永均之七世孫墓在州北雪梅谷紺巖山夫人墓在州東松谷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
瀚永 爾爀 載寅
字而善進士自號梅竹軒有四子瀚永澥永洛永出繼濟永 字渾然有四子楗橉櫓出繼杬出繼 字元用有二子爾爀爾烋 字賁彥有五子載寅載泰載謙載升載履出繼 字君瑞有一子夢錫
載泰
字繼子東垕
載謙
字益甫有二子道錫東垕出繼
載升
字德卿有三子鴻錫鵬錫出繼命錫
爾烋
字文彥無後
爾勳 載亨
字亨用有三子爾勳爾烈爾秋 字大彥有子載亨庶子載章 字汝益繼子鵬錫
載章
有二子天錫乃錫
爾烈 載夏
字揚彥繼子載夏 字夏卿有二子虎錫寅錫
爾秋
字巨彥有一子載夏出繼
澥永 爾燦 載甲
字浩然有三子格槤樟 字致用有一子爾燦 字明彥有一子載甲 字元甫有二子禧錫裕錫
字有一子爾爕出繼
爾燫 載福
字有一子爾燫 字和伯通政有一子載福
濟永 爾煒 載恆
字沛然繼子杬 字貞用有子爾煒庶子爾烇 字輝彥有一子載恆 字久汝有一子垕錫
爾烇 載震
有子載震載兌 繼子國錫
載兌
有一子國錫出繼
洙永 䖏剛 大有
字而聞號慕省齋有三子洙永泗永汶永 字瀁然虞侯有子榗庶子杙栢 字茂卿武科有二子處剛處善 字子順有三子大有大勣出繼大恆 字平仲有四子東益東潤東望東植
大恆
字常仲有一子東弼
䖏善 大方
字子安有子大方庶子大憲 字義汝有二子東運東載
大憲
有二子東標東恊
無後
䖏中 大仁
有二子處中處和 有二子大仁大瑞 無後
大瑞
䖏和
無後
泗永 䖏會 大勣
字涵然通仕郞有二子楀楌 字壽卿有一子處會 字子元號慕先齋繼子大勣 字言仲有四子東夔東卨東過東道
䖏元 大重
字彥卿有二子䖏元䖏亨 字子善有二子大重大一 字仁仲有一子東楫
大一
字貫汝有三子東礎東柱東樑
䖏亨 大範
字子遠有一子大範 字天仲有一子東旭
汶永 䖏三 大臨
字沄然萬戶有子檀庶子𣛜 字馨卿武科有三子䖏三䖏五䖏九 字子見有子大臨庶子大玉大殷大望 字繼初有一子東䖏
大玉
有一子東淨
大殷
有三子東瑞東宗東華
大望
無後
䖏五 大升
字子倫有一子大升 字就汝有一子東秀
䖏九 大衡
字子範繼子大衡 字汝凖有二子東福東
𣛜 䖏範 大運
通德郞有五子䖏範䖏寬䖏恆䖏東䖏垕 通德郞繼子大運 有一子東喆
䖏寬 大漸
通德郞有三子大運出繼大漸大悅 有一子東元
大悅
䖏恆 大振
通德郞有一子大振
䖏東
通德郞無後
䖏垕 大旭
通德郞有二子大旭大鵬 有二子東侃東利出繼
大鵬
繼子東利
淐永
字而慶有一子淐永無後繼子灦永 無後
灦永 晩勳 載昌
字有庶子杭橒彬 有二子晩勳晩大 繼子載昌
晩大
有子載昌出繼
無後
無後
源永 晩熙 大集
字而振號川齊有三子源永治永灝永出繼 字淵然有二子楏㯊 字舜用有一子晩熙 字晦元有二子大集大徽出繼 字聖時有一子昌錫
晩燁 大觀
字伯用有二子晩燁晩煜 字晦叔有一子大觀 字聖來繼子宗錫
晩煜 大徽
字晦彥繼子大徽 字聖仲有二子東錫宗錫出繼
治永 𣚴 晩傑 大耆
字煥然進士有三子𣚴橍橲 字普伯武科有四子晩傑晩㷓晩熻晩烒 字渭元繼子大耆 字聖叔
晩㷓 大宇
字通元繼子大宇 字汝初繼子東應
晩熻 大老
字和元有三子大存出繼大老大圭 字壽甫有一子
大圭
字錫玄有一子東臣
晩烒 大廈
字信元有一子大廈 字庇仲有一子東煥
晩熽 大咸
字閏伯有三子熽烒晩燦晩秋 字義元有三子大成大子出繼大坤 字君仲有一子東俊
大坤
字仲甫有一子東鉉
晩燦 時龍
字大元繼子時龍庶子大英大雄大俊大傑 字實甫有三子元錫享錫利錫
大英
有子文錫
大雄
大俊
大傑
晩秋 大䂓
字粲元有三子時龍出繼大䂓大衡出繼 字圓叔
晩點 大載
字喜伯有二子晩點晩賓 字與元有一子大載 字任重有一子東說
晩賓
字尙元有庶子大賢大柱大義大祉
大賢
大柱
大義
大祉
沂永 䖏傑 大益
字而和有子沂永澐永滿永庶子沱永澤永 字瀅然有二子根椃 字培用有三子䖏傑䖏安䖏仁 字偉叔繼子大益 字時偕有二子贊壽
贊富
䖏安
字善叔有一子大益
䖏仁 得垕
字榮叔有一子得垕 字擇甫
䖏謙 仁垕
字敬用有一子䖏謙 字益叔有一子仁垕
澐永 䖏義 益垕
字淑然有二子構栻出繼 字肯伯繼子䖏義 字敬元有一子益垕 字謙甫有五子東一東佐東直東鈺東隱
滿永 䖏大 聃垕
字源然繼子栻庶子檍 字瞻仲有二子䖏義出繼䖏大 字泰元有一子聃垕 字耳老有子東鎭東應出繼
䖏愼 震垕
有一子䖏愼 有二子震垕坤垕
坤垕
沱永 䖏燧 大潤
武科有三子橝林梓 有二子䖏燧䖏薰 繼子大潤 有一子東宅
䖏薰 大澄
有三子大潤出繼大澄大涉 有二子東燁東烇
大涉
有一子東元
䖏吉 聖得
有一子䖏吉 有二子聖得仲得
仲得
處䧺
有一子處雄
澤永 處益
有二子樑㯙 有二子處益處玉
處玉
處達 一垕
有一子處達 有三子一垕再垕三垕
再垕
三垕
二十一世 二十二世 二十三世
夢錫 師洪
字士元有二子師洪師洙 字淸汝
師洙
字聖汝
東垕
字聖則
道錫
字而貫
鴻錫
字大叔
命錫
字天叔
鵬錫
字久叔
天錫
乃錫
虎錫 師濂 國柱
字述初有二子師濂鬥文出繼 字四淸有一子國柱 字子倚
寅錫 鬥文 致一
字延先繼子鬥文 字君八繼子致一
禧錫
字伯受
裕錫
字仲受
垕錫 師範 致柱
字重伯有一子師範 字士則有子致柱致一出繼 字汝擎
國錫
東益 師說
字君益有三子師說師稷師卓 字士楫
師稷
字近之
師卓
字立之
東潤 師儉
字君翰有二子師儉師默 字剛彥
師默
字士容
東望 師灝
字君望有一子師灝 字淳彥
東植 師文
字養元有一子師文 字士彬
東弼 師一
字君弼有二子師一師善 字士瞻
師敬
字士直
東運 師龍 致萬
字君膺有一子師龍 字道彥有子致萬
東載 師尹
字而厚有一子師尹 字士衡
東標
東恊
東夔 師極
字聖臣有一子師極 字士玄
東卨 師伋
字聖弼繼子師伋 字士述
東遇 師古
字聖擎有二子師伋出繼師古
東道 師德
字聖由
東楫 師茂
字命叟有一子師茂 字德老
東礎 師式
字攴叟有二子師式師憲 字士敬
師憲
字士允
東柱
字臣甫
東樑
字擎甫
東旭
字君旭有子
東虎 師涵 致默
字若翼有二子師涵師海 字學汝有二子致默 字擎八
師海 致儉
字文汝
東淨 師卨
東瑞
有一子師卨
東宗
東式
東秀
東福
東亨
東喆
東元
東利
東侃
昌錫 師俊 致極
字文若有四子師俊師傑師喆師嶷 字卓汝有二子致極致中 字希天
致中
字和彥
師傑 致宅
字俊汝有二子致宅致德 字士彥
致德
字亨彥
師喆 致壽
字明汝有子致壽致道致九 字仁彥
致道
字由彥
師嶷 致福
字顯汝有子致福致達致寬 字嚮彥
致達
字兼彥
致寛
宗錫 師岳
字元若有二子師岳師善 字士應
師善
字德應
東錫 師惠
字君若有二子師惠師溫 字和汝
師溫
字光汝
東應 師顔
字開玉有子師顔師頤 字景默
師頤
東臣
字弼彥
東煥
東俊 師益
字應時有四子師益師游師夔師夏
師游
師夔
師夏
東鉉
字而彥
元錫
字開伯
利錫
文錫
東說
字善若
贇壽
贇富
東一
字士純武科
東佐
字士堅
東直
字士淑
東鈺
字士振
東隱
字士逸
東鎭 師孟
字汝定有二子師孟師閔
師閔
東宅
東燁
東烇
東彥
出繼子孫
爾爕 載履 憲錫 師洛
字和彥出繼梓後繼子載履 字道卿有三子憲錫堯錫禹錫 字而憲有一子師洛 字碩汝
堯錫 師漢
字而峻有三子師漢師師 字元汝
禹錫 師孝
字圭彥有三子師孝師悌師信 字順汝
師悌
師信
洛永 爾熙 載垕 達錫
字油然出繼寅亮後繼子櫓庶子桓 字而庸有三子爾熙爾煥爾熽 字熙彥繼子載垕 子衡仲有子達錫庶子震錫師錫徽錫潤錫祉錫 字封若
震錫
師錫
徽錫
潤錫
祉錫
爾煥 載義 龜錫
字邦彥有二子載垕出繼載義 字道仲有三子龜錫周錫彥錫 字聖伯
周錫
字聖輔
彥錫
字聖默
爾熽 載復 龍錫
字美彥有二子載復載益 字來仲有三子龍錫鳳錫翰錫 字聖章
鳳錫
字聖之
翰錫
字聖恊
載益 孝錫
字謙仲有三子孝錫猉錫貞錫 字聖元
猉錫
字聖瑞
貞錫
字聖一
長壽

浮査先生年譜

[編輯]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二十五年丙午明宗大王元年

正月初一日子時,先生生於晉州東面代如村龜洞無心亭先生之王父參判公齋號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二歲

○生而碩大,眼彩炯明。及是,頭角嶄然,知覺夙成,無心亭公最奇愛之曰:「大吾門者,必此兒也。但恨吾老不及見矣。」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三歲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四歲

○峻異岐嶷,穎悟超倫。自能言,受詩書輒成誦。時先考右尹公,丁參判公憂,廬於龍潯墓所,先生每請隨往,歸家則輒涕泣卻食。與之肉,推而不食曰:「父母不食,吾何食之?」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五歲

三十年辛亥先生六歲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七歲

○氣度宏深,動止凝重,與同儕居,不作戲嬉。屹然有大人志。且性至孝,每得新味,不自先食,必獻諸父母。雖至蔬菜之微,亦然。父母有疾,憂形不食,未嘗離側,鄕里親族,皆以孝兒稱之。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八歲

始就師於申槽溪槽溪文忠公叔舟之曾孫。恬靜自守,不求名利。琴書自娛,訓誨後進。且於先生,爲姨母夫,故從學焉。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九歲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十歲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十一歲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十二歲

○旣讀《通史》,次讀《小學》,次以四書,文理大進,製述亦就。坐作趍步,已蹈《小學》規矩,槽溪公每稱歎曰:「此兒非吾所及。他日必成大儒。」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十三歲

○冬十月,右尹公丁母夫人憂。旣葬,廬於墓下,先生自學所,往侍盧所。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十四歲

在右尹公廬所。右尹公歠粥哀毀,幾至滅性,先生盡心替勞,多方慰解。又於暇隙,勤學不撤。○是時,先生盡讀三經外傳,能製詩、賦、論、策,時人皆以神童稱。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十五歲

自右尹公廬所,往拜藥圃鄭先生,受《尙書》。是時,藥圃鄭先生爲本州敎授,先生以右尹公命,往受《尙書》。鄭先生見其擧止端重,問難明暢,極加稱奬。仍勸就師講學。

四十年辛酉先生十六歲

往凝石寺讀書。等書,晝夜勤讀,未嘗久輟。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十七歲

凝石寺先生以久離親側爲悶,欲歸家,右尹公時自往見,使之留讀。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十八歲

春,往拜龜巖李先生,因以受業。李先生東都尹,秩滿歸鄕。先生自凝石歸家,執贄往拜。李先生一見稱賞曰:「何相見之晩也?」遂授以《近思錄》,勉以爲己之學。秋,魁方伯廵課。方伯廵到本州,設課,先生亦往觀,以《雲鶴賦》居魁。其賦中有曰:「陶彭澤歸去潯陽,無心出岫,李謫仙西望洞庭,水盡不見。」方伯擊節稱賞曰:「不世出之文章!」及見先生,尤加敬重,語人曰:「此眞國器。」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十九歲

春,中鄕試兩塲。自是之後,以親命赴擧,及親歿,以遺命猶不廢擧。前後所捷鄕解、東堂,多至數十餘次,詞塲名譽,亦闡於世。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二十歲

春,聘夫人密陽朴氏萬戶士信之女,居宜寜嘉禮

秋,讀書於雙磎寺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二十一歲

春,自雙磎歸。夏,往龜巖李先生廬所肄業。四月,龜巖順天奉母夫人喪歸,先生往拜,因與龜巖之孫虎變鯤變及門下諸生同學,講論義理,輒忘寢息。龜巖甚敬重之,雖讀經傳,必令兼誦《東賦》,以便科程。

秋,拜朴嘯臯嘯臯承任,時爲州牧,大興文敎。先生往拜之,因與其子肄業。

冬,又拜龜巖廬所。

穆宗皇帝隆慶元年丁卯先生二十二歲

六月,明宗昇遐。

○秋,自德山雙磎寺讀書。七月,與崔公舜欽權公世仁柳公河公天澍,步自凝石,歷探廣濟斷俗德山等寺,欲謁南冥先生,先生適往金海,未得拜。溪上有草亭,亭之柱,有先生手題一絶曰:「請看千石鍾,非大叩無聲。爭似頭流山,天鳴猶不鳴。」先生沉吟良久,極口歎賞,謂諸君曰:「先生儀形,雖未得拜,先生力量,憑此可想,豈非今行之一大幸乎。」遂散步於桃川上,卽今之院基也。入雙磎,讀書三冬。

二年戊辰宣祖大王元年先生二十三歲

春,自雙磎歸。自丙寅,至是三歲,其間雖有往來,讀書,必晝讀夜誦,未甞小怠。惟食後,往寺門外盤石上,以葛筆書石,數刻而入。故先生之筆,逎勁豪健,冠於一時,人謂鐵索。

冬,與同儕居接於斷俗寺,毀佛像,焚佛板,因入德山,謁南冥先生受《尙書》,因與崔守愚永慶定交。是秋,鄭林塘惟吉,與本州牧崔應龍,聚近邑儒生,制詩賦,選得十人,居接於斷俗寺,被選者,河公陳公克敬孫公景仁景義鄭公承尹承元朴公瑞龜李公鯤變河公,而先生居第一。十月,始入接。先是,僧休靜者,撰《三家龜鑑》,入榟於寺,而儒家居末,且造佛像,名曰「四天王」,形甚怪偉,接中一人,印取其書。先生心甚憤然,聚會同接,面責其人而裂其書,仍曰:「毀吾道,侮吾儒,是書與佛,不以誣乎?」卽命僧徒火其板。又令曳出五百羅漢及「四天王」者,幷乂之,僧皆股慄,莫敢違越。先生謂諸君曰:「此去南冥先生居不遠,吾儕此擧不可不吿。」先送接人,徃陳其事。南冥先生曰:「若先知之,吾豈勸爲?旣往勿咎。然末路人物,早年激昻,中年漸就平正,自少調適,何以進就?夫子之取狂簡者此也。但板子則有可惜者。若截以細鉅,爲活字印吾家書,則取彼無用之物,爲吾有用之器,不亦善乎?」翌日,先生往拜南冥先生,先生卽迎引入坐,與語甚欵曰:「與君先世,交道甚好,子慶氏先生之祖父,諱日休之字於我爲年長之友,子華氏先生之從祖考,諱日章之字於我爲相執之友,常往來無間矣。今見君,如見故人矣。」如是敘話之際,庭奚入報曰:「崔生貟,自京下來,在門外。」南冥先生,出而迎入,乃守愚堂也。引坐於先生之座右,敘寒暄訖,南冥指先生而語其燬佛事,守愚深加敬歎,恨其晩見。靜坐終日,講說亹亹,觀聽之人,皆以爲榮。先生遂受《尙書》於南冥先生。先生見其講義明透,闡微縷柝,大爲稱奬曰:「已造篤實地頭!」○先生自是,出入曺先生之門,與同門諸賢,講磨道義。交遊諸賢,俱載《從遊錄》。

十一月,丁右尹公憂。先生天性孝友,與伯仲氏奉右尹公,同居一室,愉聲婉容,務悅親心。夙興冠帶,拜廟省親,家素貧窶而甘旨有裕。至是自山天齋歸則右尹公有不安節。先生迎醫試藥,克盡其誠。食不下咽、衣不解帶。右尹公疾篤,泣謂先生曰:「先考文譽早闡,九點鄕解,而終未得第一。自己卯後,永廢科業,未布所蘊,常爲平生慨恨。余則以獨身,夙棄擧業,專意養親而孝蔑誠薄,未盡子職,則顯養之道,兩失之矣。汝須努力,毋墜家聲,以繼先君之志。」先生泣而受命。逮至屬纊,擗踴叫叩,絶而復甦。晝夜號哭,奠酌之器,與伯仲兄盡心監滌,不委諸婢僕。

三年己巳先生二十四歲

正月,奉葬右尹公於無心亭公墓下,因居廬。旣葬,因廬墓側,伯仲公欲與之同居,先生謂仲氏公曰:「母氏在堂,不可俱曠。願仲氏歸家奉母氏,兼攝祀事則弟與伯氏,同守墓廬。」遂與伯氏守廬。身不脫衰絰,唯歠麰屑粥,朔望節祀及省覲母夫人之外,足不出廬外。喪祭之節,一依《朱文公家禮》,而參以龜巖先生居廬時節文而行之。

四年庚午先生二十五歲

冬,服闋。

五年辛未先生二十六歲

正月,禫除。三月,往德山,謁南冥先生。時先生羸瘠尙甚,不得久留而歸。

五月,往泗川,謁龜巖先生。龜巖退居家食,先生往候,留累日而歸。

七月,丁母夫人憂。哀毀踰禮,一如前喪是月,聞龜巖先生訃。設位廬外而哭

九月,祔葬母夫人於先府君墓左,因廬墓。旣葬,伯仲氏又欲同守墓側,先生謂伯氏曰:「奉親體藏空山,而不忍棄去者,是固人子至情,而若不返魂,因爲守墓,則是重體魄而輕神魂。若返魂而家無主奠,則大違禮經。往在先君之喪,仲氏在家而伯氏守廬,今則弟與仲氏同守墓,而伯氏歸家則非但於情爲宜,伯氏爲主祀則禮當奉神魂,返室堂而主祀事。」於是,伯氏歸家而先生與仲氏居廬。

冬,往哭龜巖先生。以師門之喪,非與朋友比,故衰服往吊。

十二月,子生。前名繼業

六年壬申先生二十七歲

二月,聞南冥先生訃。前月,聞先生寢疾,專人走候,至是訃至,爲位於山下而哭。甞語人曰:「吾東方道學之盛,非不至矣,而未有加於此時者也。寒暄一蠧靜菴三先生道德文章,貞忠大節,盛矣至矣,而遭時不淑,未展蘊抱,其徽言善行,亦未得闡揚於世,賴得晦齋退溪兩先生出而發揮彰明,輝耀烜爀,則退之於三先生,猶鄒聖之於夫子,晦庵之於兩,而若龜巖聽松南冥大谷諸先生,竝世蔚興,斯文宣朗。古之人尙有聞風於百世之下,而興起廉立者則而況於親灸之者乎?士生是時,薫灸德容,親承緒論,則千載一時,爲幸大矣,而若余者志旣惰慢,且罹罪戾,摳衣未久,面墻未免,而退溪龜巖,易簀於一時,不意南冥,又歿於翌年,考德無地,警誨難承,則遇時不幸,孰大於是哉?」又曰:「南冥龜巖兩先生,道契甚厚,末年,以意外事,交義頗不終焉。其間是非,固非後生輩所可論斷,而亦不無往來人傳說之誤。余以年少往來兩先生門,常惴惴其間,恐取交搆之誚矣。不幸兩先生終不得更修前好,而相繼捐世,可勝惜哉?」○又曰:「南冥先生,英華發外,氣宇峻整,使人敬畏,而鄙吝自消。龜巖先生,氣像渾厚,德容純粹,使人樂聞而不自怠惰。

五月,往哭南冥先生。一如吊龜巖先生儀

七月,練。

神宗皇帝萬曆元年癸酉先生二十八歲

七月,服闋。

○九月,禫。

二年甲戌先生二十九歲

夏,居接於淸道鄕校。

○冬,女子子生。長適全義李玧

三年乙亥先生三十歲

凝石寺,讀書。先生與伯仲氏,同居一室,晝則同榻,夜則共被,友愛隆洽,而至於家事,則兩兄互相句管,先生專意學業。○寺之東川上,有一大巖,先生手書觀瀾臺三字,崔公舜欽刻之。

四年丙子先生三十一歲

冬,子生。前名紹業是歲,議建德川書院崔守愚河覺齋柳潮溪宗智諸賢,議立南冥先生書院於德川洞,先生往議而贊其事。

五年丁丑先生三十二歲

雙磎寺,讀書。先生常以講究未精爲恨,往棲於雙磎寺,以經傳及《心經》、《近思錄》、《性理大全》、《大》ㆍ《小學》等書,次第講讀,或有未瑩處,則輒潛心默會,至忘寢食,渙釋而後已。

六年戊寅先生三十三歲

雙磎

七年己卯先生三十四歲

雙磎

八年庚辰先生三十五歲

九年辛巳先生三十六歲

春,往昌寧謁先塋,因訪寒岡鄭先生先是,先生與寒岡鄭先生未甞見,是歲,以瞻掃先塋事往昌寧。時寒岡先生,來守是邑,聞先生至,先訪於旅舍,先生遂造謝,留話而歸。

四月,移居於嘉禮先生從婦翁朴公往居,而與郭忘憂李雪壑大期李進士大約李芝叟宗榮諸賢,追隨講磨。

十年壬午先生三十七歲

夏,讀書於闍崛寺忘憂雪壑講磨至冬。

十一年癸未先生三十八歲

十二年甲申先生三十九歲

十三年乙酉先生四十歲

女子子生。長適完山崔渫

冬,還舊居。每以兄弟相離爲恨,至是始歸。有《返舊行》詩。

十四年丙戌先生四十一歲

春,作《學一箴》。載元集

秋,訪朴篁巖齊仁咸安,偕到府中,訪寒岡先生。是時,寒岡先生來守是邑,先生到府,留話而歸。

十五年丁亥先生四十二歲

春,往凝石寺讀書。

十六年戊子先生四十三歲

生。

十七年己丑先生四十四歲

是歲,逆獄起。時,汝立獄起,士類多蔓延,崔守愚柳潮溪橫被其禍,先生痛惜之。

十八年庚寅先生四十五歲

生。

十九年辛卯先生四十六歲

二十年壬辰先生四十七歲

夏,避亂。時,寇登陸,遂避亂於境內山中。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四十八歲

夏,仲氏公歿於圍城中。時,仲氏以校長,奉五聖位板入城中。雖在兵戈之中,而不廢享儀,及城陷,抱板而歿。先生遂至城外,伺賊散掠,尋得遺骸於積屍中而葬之。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四十九歲

始還家。寇稍散,而金將軍德齡,來陣於先生所居里。先生素與將軍善,卽還舊第,相與謀劃軍事。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五十歲

春,體察使梧里李相國元翼來訪。梧里以體察使,出按本道,到州先訪焉。

冬,伸金將軍德齡寃於體察使。時,將軍以斬逃卒事,被誣,罷兵就抱,先生代將軍,作書以辨之。又勸州居進士朴興宙諸人,爲書與之以訟,得伸。生。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五十一歲

文梅村弘運上疏,訟金將軍寃。時,將軍爲李夢鶴所誣,就拿王獄。先生與文公,齋疏訟寃,未得伸理。將軍竟考死。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五十二歲

寇復至,避亂於金陵,轉赴郭忘憂軍議事。寇復發,列郡瓦解,先生挈家避亂於金山之西,聞忘憂火旺山城,與次子赴陣,謀劃軍事。有《倡義同苦錄》。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五十三歲

金陵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五十四歲

始還鄕。春,自星山西路,托伽倻山下。首夏,徙於宜春嘉禮。冬,始返舊居。

冬,伯氏公歿。朞年之內,衰絰不解。哀毀居處,一如親喪。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五十五歲

浮査亭精舎成。有上樑文。李蘆坡所製。

夏,伴鷗亭成。亭在浮査亭東百步許,淸江上。始搆亭以爲避暑之所,名以伴鷗,亭之得名始此。且有記。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五十六歲

○亂後習俗大變,不勤文學。先生慨然以興起後學爲己任,與志學年少,不廢講讀,學者靡然從之。是歲,重建德川書院,題南冥守愚兩先生位版。書院毀於兵火,至是,李茅村陳栢谷克敬河滄州諸賢,謀劃重創,先生亦與之經畫。及成,始以守愚崔先生配享。

三十年壬寅先生五十七歲

守愚寃,得伸。去年冬十一月,一道齊會於高靈,上章訟寃。是歲閏二月,先生更倡是議,會於星州,與鄭桐溪李公大約李公宗榮姜公克新李公李公季彥都公應兪諸賢,叫閽蒙允。批曰:「今朝廷公論稍行,是非稍定,爾等知悉。」有記及酬唱,載元集。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五十八歲

三月望,設雞黍會於浮査亭壬寅疏行之歸,與同行諸公,約以雞黍會,以每年三九之望爲期。一定之後,只守一信字,無復有邀致通書之事,倣古人眞率會例。至是首會於先生第。有序、記、同醉錄。載元集。

夏,知恩舎成。有掲號序。載元集。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五十九歲

三月望,會於李公大約第。有記,載元集居接於靑谷寺與志學年少會於寺。先生或同做,或往來勸課,考其勤慢。

九月望,會於李公宗榮第。有記及酬唱錄。載元集。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六十歲

三月望,會於浮査亭有記及酬唱錄。載元集。

九月十一日,又會於浮査亭十五日,乃三嘉東堂試日,而桐溪欲與同遊,故徑行於十一日。有記及酬唱錄。載元集。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六十一歲

三月望,會於李公大約第。有記及酬唱錄,載元集。

秋,訪寒岡先生於德川寒岡來留德川,卽馳往敘話。

冬,往哭藥圃鄭先生鄭先生卒於往年,至是往吊。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六十二歲

作《三字解》。先生常以「直方大」三字,爲平生用工之地,書諸壁上以自警,至是作解,書其下。載元集。

作《晚悟箴》。載元集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六十三歲

宣祖大王昇遐。

三十七年己酉光海元年○先生六十四歲

秋,捷鄕試兩塲,俱中生進。先生以親命,尙不廢擧業。至是秋,以《臥遊名山賦》,中進士三等,俱中生貟二等。時,月沙李相國主選,讀篇中有「不出門庭三五步,觀盡江山千萬里」之句,稱賞不已曰:「此必老士宿儒,不效時格者也。」因擢之。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六十五歲

春,子中進士。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六十六歲

春,次韓昌黎《別知賦》,贈別金東籬而靜東籬允安花山人。來調郵,先生與之交好,多有酬唱。至是遞歸,故作賦以別之。

四十年壬子先生六十七歲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六十八歲

鄭棱李偉卿遊臨江也,累要先生諸子同舟。先生曰:「彼威權甚盛,其人外恭內狠,不可從遊。」諸子皆不往。後聞,凶疏之謀,定於此遊雲。

魁別試東堂,赴不入試而歸。時,舘人惜先生文章久屈,請以詭遇之路。先生歎曰:「欲事君而先欺君,可乎?吾擧業之至老不廢,以有親命也。且欲一展平生之所抱,今聞汝言則世道可知。況時事不靖,三綱將淪,得科奚爲?」遂不入禮圍而歸,以遊覽山水爲娛。李茅村有輓詞及祭文。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六十九歲

春,往遊朴凌虛憑虛巖有酬唱詩。載元集。

夏,作《惺惺箴》。有序五月初十日,以鄭桐溪籲寃事,往宜寧疏會。先是,永昌大君黜在江華,府使鄭沆厄殺之。鄭桐溪上疏極言,光海大怒,繫於獄。道內諸儒,會於宜寧,先生以班首與焉。製疏之際,吳正言李進士會一李參奉,各製疏草而先生潤色之。疏用吳正言所製,而卒不得登徹。

秋,哭申伊溪伊溪,居槽洞,號伊溪。與先生同年,自幼同學於槽溪公,交道最密。及其卒也,先生深慟惜之。

四十三年乙卯先生七十歲

春,與文梅村弘運諸人,遊靑谷寺有詩,載元集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七十一歲

春,《琴山洞約》成。琴山,先生所居里也,里舊無條約,事多違式。先生慨惜之,與里中諸人,倣藍田古事,而又依《退陶先生鄕約》,作爲洞規。又別立《人材作成規》,書於洞約之尾,使爲父兄者,知所以敎;爲子弟者,知所以學,一里長㓜,各自勉焉。載元集。養蒙齋里中年七八歲者,敎之以《史略》、《小學》等書,解其蒙,至於十五歲,則幷於志學齋,使之次次進就,如古小學、大學之規。志學齋十五歲而志於學,敎之以四書三經,《通宋》、書、諸子百家。至於大就,然後使之從事於擧子之業,俾至成立。擇誠懇勤幹者,定有司,使幹齋中事。

秋,與鄭玉峯大淳姜鳳臺敏孝朴凌虛文梅村弘運李洞庭重訓及二子,同遊頭流山有遊山錄

四十五年丁巳先生七十二歲

春,識《圃隱鄭先生追贈職牒後》。鄭秋潭,卽圃隱之後也,一日,袖圃隱《追贈牒》及孫七休舜孝權沖齋贊詠詩,來示先生。先生遂誌牒後,又次兩賢韻。

夏四月,重遊頭流山時,州提督李公三省,以未參前遊爲恨,約與先生及朴凌虛重遊頭流姜公河公曺公河公崔公鄭公及長子朴公成吉鄭公時特崔公後寔十餘人與焉。還到朴凌虛第,聞郭忘憂訃。初,先生與同遊諸公,行至廣灘上,忽有雷雨驟作,須臾開霽,長虹亘天,紫氣騰空。先生以爲此必有木稼之災,盍撤今行乎?提督強之,先生不得已從之,至是聞訃。計其日字,則忘憂易簀,果其日也。人皆以爲先生有神知。

四十六年戊午先生七十三歲

春,書灌圃魚先生《雙磎八詠樓》詩,因次其韻。河滄洲,以灌圃外裔,請書灌圃《八詠樓》詩,鏤板掲樓,故先生書而歸之。又次其韻而誌其後。

夏,與朴凌虛百泉寺,歸至虎灘,遇鄭公允穆,終日酬唱。鄭公藥圃先生之子也,時,爲召村郵,與先生相善,至是會話。有詩與記,載元集。

秋,哭長子性孝友,篤於事親。及歿,鄕人議請㫌表,先生曰:「父而㫌子可乎?」遂沮之。

四十七年己未先生七十四歲

作《晉陽全城記》及《上洛君金公時敏卻敵碑銘》。壬辰,金公爲州通判,飮血督戰,卻敵殉節。至是兵使南公以興,將立石記蹟,請銘於先生,先生遂製之。載元集。

四十八年庚申先生七十五歲

春,往德川,謁南冥先生書院。歸路入凝石寺,與趙鳳岡諸公會話。有詩,載元集。

章宗皇帝天啓元年辛酉先生七十六歲

二年壬戌先生七十七歲

撰《晉陽誌》。河滄洲朴凌虛趙鳳岡鄭進士承勲河進士,齊議竣事。

三年癸亥仁祖大王元年○先生七十八歲

《千字草隷》成。筆力遒健,人皆歎賞。本帖藏於家。

秋,與趙鳳岡陳公金公玉立曺俊明諸人,復遊頭流山有遊山篇,載元集。河滄洲有輓詞祭文,載元集。

四年甲子先生七十九歲

春,與趙鳳岡靑谷寺

五年乙丑先生八十歲

六年丙寅先生八十一歲

六月。哭夫人朴氏喪。葬於州東松谷

七年丁卯先生八十二歲

李蘆坡姜長鬐德龍

崇禎皇帝戊辰先生八十三歲

以大耊受通政帖。

秋,哭次子天資仁孝,文章筆法,有名當世。居母夫人憂,哀毀逾禮,因以成疾,卒於禫前。人皆傷悼。李雪壑

二年己巳先生八十四歲

有《養直堂八詠》。載元集

秋,與趙鳳岡臨淵臺

三年庚午先生八十五歲

作《文興書院奉安文》。院在金山作《宜寧客舍上梁文》。俱在元集

四年辛未先生八十六歲

作《學勿失時》、《過勿憚改》吟。載元集

五年壬申先生八十七歲

春,寢疾。未久康復作《枕上斷編》。先生女壻李玖有一女,適安都事之子彰漢,生子時進時進自兒時受學於先生,先生奇愛之。至是先生病間,時進請得數行書,爲求道之要。先生於枕上,口呼十八篇以遺之。載元集。

秋,《東方諸賢贊》成。崔文昌宋圭庵,凡二十篇。載元集。

冬,十一月初一日,終於浮査亭養直堂前一日,微有不安,卽子孫皆侍側。先生曰:「昔南冥先生臨終,授門人以治喪禮儀,戒家內安靜。君子於死生之際,安閒如此,斯可取法。」至是日,早起澡沐冠帶,謁家廟,還於正寢,召家中內外,一一見問訖,徐曰:「各歸爾所,吾將就寢。」又謂子孫輩曰:「正吾寢席。」遂反席未安而卒。

六年癸酉

正月,葬於州北甘巖山午向之原。遵遺命也。

崇禎紀元後我肅宗大王十年甲子

道內士林,始發立祠俎豆之議。先生歿,士林卽有立祠之議,至是始發文回諭焉。

肅宗二十八年壬午

臨川祠新庵李先生俊民舊居挹碧堂址也。

肅宗四十五年己亥

二月,奉安位版。道論久協,至是奉安,而以李新庵姜修撰應台河滄洲韓釣隱夢參幷享,而先生居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