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農書/卷十五
王禎農書/卷十四 ◄ | 王禎農書 《農器圖譜》之七、八 |
► 王禎農書/卷十六 |
|
農器圖譜
[編輯]卷十五 【農器圖譜 之七】
○蓑笠門
[編輯]傳曰:「首戴薴蒲,身服襏襫。」此謂之農。今田家蓑笠,以莎以箬為之者是也。後之禦雨蔽日等具,由此增其巧便,為田農必用之物,是可尚也。複以牧笛、葛燈籠等附之,愈賁飾於《圖譜》矣。
△蓑
[編輯]雨衣。《無羊》詩曰:「何蓑何笠。」毛注曰:「蓑所以備雨,笠所以禦暑。」《唐韻》云:「蓑,草名,可為雨衣。」又名襏〈(北末切)〉襫〈(施隻切)〉。《說文》云:「秦謂之萆〈(方曆切,又婢赤切)〉。」《爾雅》曰:「薃侯,莎。」蓑衣以莎草為之,故音同莎。又名薛。《六韜·農器篇》曰:「蓑、薛、簦、笠。」今總謂之蓑。雨具中最為輕便。
王荊公詩云:「采采霜露下,披披煙雨中,蒲茅以為衣,裋褐相與同。勿妒市門人,綺紈被奴僮,當慚邊城戍,擐甲徂春冬。」
△笠
[編輯]戴具也。古以臺皮為笠,《詩》所謂「臺笠緇撮」。今之為笠,編竹為殼,衷以籜箬,或大或小,皆頂隆而口圓,可芘雨蔽日,以為蓑之配也。
王荊公詩云:「耕有春雨濡,耘有秋陽暴;二物應時需,九州同我欲。孰能生少慕,得此雲自足。君思周伯陽,所願豈華轂?」
△屝
[編輯]草屨也。《左傳》曰:「共其資、糧、屝、屨。」《說文》曰:屝,草屨也。孔疏云:「屝、屨俱是在足之物,善惡異名耳。……《喪服·傳》曰:『疏屨者,粗蒯之屝也。』是屝用草為之。注云『草屨』者,履、屨通言耳,今雲屝、屨,相形以曉人也。」
詩云:蒯菅柔韌自編成,不換仍呼「不借」名。長向綠蓑衣底著,雨行偏稱〈(去聲)〉野夫情。
△屨
[編輯]麻履也。傳云:屨滿戶外。蓋古人上堂則遺屨於外。此常屨也。今農人春夏則屝,秋冬則屨,從省便也。《方言》:「屝,粗屨也。徐兗之郊謂之屝;自關而西謂之屨,中有木者謂之複舄,自關而東謂之複履,其卑者謂之䩩〈(音婉)〉,下襌謂之鞮,〈(今韋鞮也。)〉絲作者謂之履,麻作者謂之不借,粗者謂之𡲾〈(按:揚子、南楚、江沔之間總謂之「麄」,西南梁益之國或謂之「𡲾」。)〉,東北、朝鮮、冽水之間謂之䩕〈(音卬)〉,或謂之䋀〈(下瓦切,一音畫)〉。徐土邳沂之間,大粗謂之䩕角。〈(今漆履有齒者。)〉」皆屨之別名也。
詩云:織麻成屨足相容,嗜好殊非蠟屐同。未擬平生著幾緉,且憑踐履有深功。
△橇〈(輸芮切)〉
[編輯]泥行具也。《史記》:「禹乘四載,……泥行乘橇。」孟康曰:「橇形如箕,摘行泥上。」東坡《秧馬歌·敘》云:橇「豈秧馬之類歟?」以康言考之,非秧馬類也。嚐聞向時河水退灘淤地,農人慾就泥裂,漫撒麥種,奈泥深恐沒,故製木板以為履,前頭及兩邊高起如箕,中綴毛繩,前後係足。底板既闊,則舉步不陷。今海陵人泥行,及刈過葦泊中,皆用之。竊詳本字從木從毛,即其義也。
詩云:大禹平水土,泥行即乘橇。後人相地宜,彷像資種藝;材寬一屐餘,跡認雙鳧蛻。豈知千歲後,翻免足胝弊。
△覆殼〈(一名鶴翅,一名背蓬)〉
[編輯]篾竹編如龜殼,衷以籜箬。覆於人背,繩係肩下,耘薅之際,以禦畏日,兼作雨具。下有卷口,可通風氣,又分雨溜。適當盛暑,田夫得此,以免曝烈之苦,亦「一壺千金」之比也。
詩云:田頭赫日曝膚赬,微智能令庇蔭清,竹股合編深可覆,箬胎層布薄還輕。製成龜背兼龜兆,俯作鶴軀如鶴行。南北薅鋤人得此,隨身長若片雲生。
△通簪
[編輯]貫發虛簪也,一名氣筒。以鹿角梢尖作之,〈(如無鹿角,以竹木代之,或大翎筒亦可。)〉長可三寸餘,筒之周圍,橫穿小竅數處,使俱相通,故曰通簪。田夫田婦,暑日之下,折要俛首,氣騰汗出,其發髻蒸鬱,得貫此簪一二,以通風氣,自然爽快。夫物雖微末,而有利人之效,甚可愛也。
詩云:汗隨低首沛如淋,散髻斜橫得此簪,〈(散字上聲。《晉書》王儉作散發髻,斜橫簪。)〉冰箸玲瓏清吹〈(去聲)〉入,月痕依約墨雲深。孤標不作附炎態,虛腹寧無利物心?微眇棄餘能適用,何殊弊帚直千金。
△臂篝篝〈(古侯切,籠笿也)〉
[編輯]狀如魚笱,篾竹編之,又名臂籠。江淮之間,農夫耘苗或刈禾,穿臂於內,以帣〈(居願切)〉衣袖。猶北俗芟刈草木,以皮為袖套。皆農家所必用者。
詩云:筠篝編織作中虛,穿臂農夫護若膚;不似舞姬華宴上,巧籠衣袖絡珍珠。
△牧笛
[編輯]牧牛者所吹。早暮招來群牧,猶牧馬者鳴笳也。嚐於村野間聞之,則知時和歲豐,寓於聲也。每見模為圖畫,詠為歌詩,實古今太平之風物也。
王荊公詩云:「綠草無端倪,牛羊在平地。芊綿杳靄間,落日一橫吹。迢遙送晚響,誕謾寫真意。豈比賣餳夫,吹簫販童稚?」
△葛燈籠
[編輯]《南史》,宋武祖微時,躬耕於丹徒。及受命,耨耜之具,頗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示子孫。及孝武帝大明中,壞[武帝]所居陰室,起玉燭殿,與群臣觀之,床頭有障,壁掛葛燈籠。侍臣盛稱武帝素儉之德。帝曰:「田舍翁得此足矣!」今農家襲用,以憑暮夜提攜,往來照視,有古之遺風焉。
詩云:田家破厚夜,膏火固常然;匪加覆護功,莫禦長風前。瞻彼蘞蔓葛,體質相纏綿,物兮用有宜,所貴求天全。采采施〈(以豉切)〉穀姿,篝燈手親編,順彼自然性,非杞柳杯棬。貪我拔擢思,結爾繼晷緣;持之或遠適,處也或中懸。所要效實用,照暗憑周旋。緬懷宋武事,儉德垂千年。施之田舍翁,樸俗非求妍。火城爛紅紗,賦分何獨偏!
卷十五 【農器圖譜 之八】
○蓧蕢門
[編輯]蓧、蕢,皆古盛穀器也。《論語》謂「荷蕢」、「荷蓧」,今以名篇,遵古製也。由是類而書之。然穀物別〈(入聲)〉精粗之異等,故器用隨細大之有差;方俗稱呼,分彼此之名;室家用舍,備盈虛之數;既貯儲之多便,複簸蹂之同資:今總收錄,庶不乏用雲。
△蓧〈(徒吊切)〉
[編輯]字從草從條,取其象也,即今之盛穀種器。《語》曰:「遇丈人以杖荷蓧。」蓋,蓧器之小者,可杖荷之,既農隱所用,必為盛穀器也。包氏曰:「蓧,竹器。」考其字體非從竹,若謂竹器,非也。《說文》曰:耘器。稽之書傳,錢、鎛、鋤、耨,皆刃為之,謂蓧為耘器,亦非也。當與蕢相類,皆盛穀器,但有大小之差。故因辯之,以祛世感。〈(南方盛稻種用簞,以竹為之。北方藏粟種用簍,多以草木之條編之。蓧,蓋是此類。案:蓧、蕢皆盛榖器,故併作一詩繫在蕢條之下。)〉
△蕢
[編輯]草器,從草,貴聲。《論語》:「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古文作臾,「象形」。盛穀器。《集韻》作「籄」,字從竹,舉土籠也。《語》云:「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書》云:「功虧一簣。」俱從竹。注云:「土籠。」今上文從草,以草為之,即盛穀器也。
詩云:伊昔丈人輩,荷蓧與荷蕢;蓧蕢雖若殊,知皆古農器。視彼隱者流,避世複避地,為茲身口謀,寧同聖人意?寥寥千載後,猶能睹餘製;因物想遺風,憮然發三謂。〈案:此蓧、蕢二條原本誤列於蓧蕢門小引之前,謹改正。〉
△筐
[編輯]竹器之方者。《詩》注云:筐,篚屬。可以行幣帛及盛物。《三禮圖》曰:「大筐以竹,受五斛,以盛米,致饋於聘賓;小筐以竹,受五升,以盛米。」又曰:「筐以盛熬穀。」《詩》曰:「采采卷耳,不盈頃〈(音傾)〉筐。」又曰:「女執懿筐,……爰求柔桑。」筐之製,其來已久,今用於農家者多矣。〈案:筐、筥亦一類,故亦併作一詩繫於筥一條之下。〉
△筥
[編輯]亦作𥱿,竹器之圓者。注曰:筥,圓而長,但可實物而已。《三禮圖》曰:筥,受五升,盛饔餼之米,致於賓館。《良耜》詩曰:「載筐及筥。」 《左傳》:「筐、筥、錡、釜之器。」《字說》云:筐、筥,一器也,特方圓之異雲耳。「江沔之間謂之籅〈(音餘)〉,趙代之間謂之䈱〈(兮考切)〉,淇衛之間謂之牛筐。小者,南楚謂之簍〈(音縷)〉,自關而西秦晉之間謂之箄〈(方氏切)〉。筥,其通語也。」
詩云:古今製器同,方、圓曰筐、筥。是用采蘋蘩,於以盛稷黍。修誠薦王公,居貧侑尊俎。物兮苟適用,雅素吾所與。
△畚〈(音本)〉
[編輯]土籠〈(力董切)〉。《左傳》:樂喜「陳畚梮」。注云:「畚,簣籠。」《集韻》作「𤲙」。《晉書》:王猛「少貧賤,嚐鬻畚為事」。《說文》:畚,𤳊〈(音瓶)〉屬。又:蒲器也,所以盛種。「杜林以為竹筥,揚雄以為蒲器。」然南方以蒲、竹,北方用荊、柳。或負土,或盛物,通用器也。
詩云:江南貴蒲竹,漢北取荊柳。致用與簣均,聯名惟臿偶。不辭編織勞,常為貧賤有。他日興土工,嗟哉須汝負。
△𥫱〈(徒本切)〉
[編輯]《集韻》云:盛穀器。或作囤。又「籧也」。北方以荊、柳或蒿卉,製成圓樣;南方判竹、編草,或用籧篨,空洞作圍:各用貯穀。南北通呼曰𥫱,兼篅、𤳯而言也。𥫱多露置,可用貯糧;篅、𤳯在室,可用盛種。皆農家收穀所先具者,故並次之。
△篅〈(市專切)〉
[編輯]《說文》云:判竹,圓以盛穀。𥫱類也。篅,或作圌。此𤳯與篅,皆𥫱之別名,但大小有差。亦、蕢之舊製,不可遺也。
△𤳯〈(章恕切)〉
[編輯]《集韻》云:𤳯,筐。盛種器。蓋連底小𥫱,便於移用。𤳯,作𥷿,又作𤳼。
詩云:農家屯糧元有具,以𥫱為名須用竹;體圓製密塗塈茨,正則能容傾則覆。南北由來無異名,露置當陽安用屋?樂歲先為歉歲防,一年耕有三年蓄。但令積粟比任生,未必指囷無魯肅。先民作器兼細巨,下逮人間篅與𤳯;篅與𤳯,顇小毋慮,酌量出納宜朝暮。日計不足月有餘,徙頓東西無定處。家存戶置多貯儲,貴可無憂賤無蠹。便當封作富民侯,彼腹才饑吾腹飫。國不空虛倉廩助,歲歲豐年歌黍稌。
△穀匣
[編輯]盛穀方木層匣也。用板四葉,相嵌而方;大小不等,高下隨宜;下作底足,疊累數層;上作頂蓋,貯穀於內。置穴於下,可以啟閉。用之多在屋室;亦可露置,以瓦覆之。比之囤、京,可以移頓;較之篅、𤳯,可以增減。既無雀鼠之耗,又無濕浥之虞,實穀藏之佳者。
詩云:取製異囷京,初憑梓匠成,虛中元有受,正立乃無傾。封鐍開還瀉,方層貯每盈。家家能置此,亦號小「常平」。
△籮
[編輯]析竹為之,上圓下方,挈米穀器,量可一斛。《方言》:籮,所以注斛,陳魏宋楚之間謂之䈪,自關而西謂之注箕。皆籮之別名也。〈(案:籮與𥰭亦併作一詩,繫𥰭一條之下。)〉
△𥰭〈(才何切)〉
[編輯]亦籮屬,比籮稍匾而小,用亦不同。𥰭則造酒、造飯,用之漉米,又可盛食物。蓋籮盛其粗者,而𥰭盛其精者,精粗各適所受,不可易也。
詩云:匾小即雲𥰭,圓大則為籮,從竹皆盛器,協音豈異科?販夫挑自便,田舍用還多。今歲租糧畢,空虛奈爾何!
△儋〈(都監切)〉
[編輯]貯米器也。《漢書》:揚雄「無儋石之儲」。晉劉毅家無儋石之儲。應劭曰:「齊人名甖為儋,受二斛。」顏師古曰:「儋者,一人所負擔也。」《方言》云:「罃,陳魏宋楚之間曰㼶〈(音臾)〉,或曰㼡〈(音殊)〉,燕之東北、朝鮮洌水之間謂之瓺〈(音暢)〉,……周洛韓鄭之間謂之甀。」儋,或作甔,字從瓦,瓦器也。今江淮間農家造泥為甕,披以麻草,用貯食米,可以代儋,細民甚便之。
詩云:腹寬口綽豈瓶罌,力負從知一擔平。外備五名因俗異,中容兩斛賴陶成。揚雄嗜酒嗟常乏,劉毅呼盧愧豈盈。我願貯儲能稍給,不須攀慕二公名。
△籃
[編輯]竹器。無係為筐,有係為籃。大如斗量。又謂之笭〈(郎鼎切)〉箵〈(桑鼎切)〉。農家用採桑柘,取蔬果等物,易挈提者。《方言》:「籠,南楚江沔之間謂之篣,或謂之笯。」郭璞云:「亦呼籃。」蓋一器而異名也。
詩云:賣花、擔上兩相宜,劚藥山前屢挈歸;何似採桑盛葉好,是中還有綺羅衣。
△箕
[編輯]簸箕也。《說文》云:「簸,揚米去糠也。」《莊子》曰:箕之簸物,雖去粗留精,然要其終,皆有所除,是也。然北人用柳,南人用竹,其製不同,用則一也。《詩》云:「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箕四星,二星為踵,二星為舌,哆、侈,謂踵已大而舌又廣也。又:「維南有箕,載翕其舌。」故箕皆有舌,易播物也。諺云:「箕星好風。」謂「主簸揚」。農家所以資其用也。
王荊公詩云:「精良止如留,疏惡棄如擯;如擯非爾憎,如留豈吾吝?無心以擇物,誰喜亦誰慍。翁乎勤簸揚,可使糠秕盡。」
△帚
[編輯]今作箒,又謂之篲。《集韻》云:「少康作箕帚。」其用有二:一則編草為之,潔治室內,製則匾短,謂之條〈(亦作苕)〉帚;一則束為之,擁掃庭院,製則叢長,謂之掃帚。又有種生掃帚,一科可作一帚,謂之獨掃;農家尤宜種之,以備場圃間用也。
詩云:有星常在天,掃除即名彗。觀象者何人,為帚以潔地。身居百穀後,名擅千金義。能清四海塵,此事乃極致。
△籭〈(所宜切)〉
[編輯]竹器,內方外圓,用篩穀物。《說文》云:可以除粗取精。《集韻》作簛,又作簁;或作篩。其製有疏密大小之分,然皆粒食之總用也。
《耕織圖詩》云:「茆簷間杵臼,竹屋細籭簸;照人珠琲光,奮臂風雨過。計功初不淺,坐食良自賀。西鄰華屋兒,醉飽正高臥。」
△䉛〈(於六切)〉
[編輯]漉米器。《說文》:淅箕也。又云:「漉米籔〈(蘇後切)〉。」又:「炊䉛也。」《廣雅》曰:「淅、䉴〈(音箱)〉、㔯〈(音旋)〉,䉛。」一曰籔。《方言》云:「炊䉛謂之縮,〈(漉米䉛也。)〉或謂之𥰞〈(音藪)〉,或謂之㔯。〈(江東呼為淅簽也。)〉 蓋今炊米日所用者。」
△筲〈(所交切)〉
[編輯]飯筲也。《說文》:「陳留謂飯帚曰筲。從竹,捎聲。一曰飯器,容五升。」今人亦呼飯箕為筲箕。南曰䉛,北曰筲;南方用竹,北方用柳:皆漉米器,或盛飯。所以供造酒食,農家所先。南北名製不同,而其用則一。故附類之。
䉛詩云:筠用亦已多,䉛也惟一器;口圓得㔯名,腹深有籔義。漉米本所施,爨炊仍可備。日用有餘功,毋為飽時棄。
筲詩云:筲器亦名箕,筠人織竹為,朵頤深且哆,便腹大而垂。適應今時用,良山古製遺。令人常飽德,淅玉趁晨炊。
△篩穀箉
[編輯]竹器。箉與袋同音,《篇》、《韻》俱各不收,蓋土俗所呼,傳寫於文字者如此。其製比籭疏而頗深,如籃大而稍淺,上有長係可掛。農人撲禾之後,同稃、穗、子粒,旋旋貯之於內,輒篩下之。上餘穰槁,逐節棄去。其下所留穀物,須付之颺籃,以去糠秕。嚐見於江浙農家。
詩云:誰編疏器破霜筠,穀物相和聽爾分;待得細捐穰槁盡,颺籃還得效微勤。
△颺〈(餘亮切)〉籃
[編輯]颺,《集韻》謂風飛也。籃形如簸箕而小,前有木舌,後有竹柄。農夫收穫之後,場圃之間所蹂禾穗,糠乞相雜,執此㩍而向風擲之,乃得淨穀。不待車扇,又勝箕簸,田家便之。
詩云:稃穗離披與穀同,要憑分別混淆中,柄頭能瀉精糧在,糠秕從渠走下風。
△種〈(之隴切)〉簞
[編輯]盛種竹器也。其量可容數斗,形如圓甕,上有𥯃口。農家用貯穀種,庋之風處,不至鬰浥,勝窖藏也。古謂修簞窖。《論語》「一簞食」之「簞」,食器,與此字雖同,然製度有大小之殊,作用有彼此之效。《齊民要術》云:「藏稻必用簞。」蓋稻乃水穀,宜風燥之。種時就浸水內,又其便也。
詩云:食器嚐聞陋巷間,田家貯穀亦名簞。指期播種雲彌望,好作資生寶藏看。
△曬槃
[編輯]曝穀竹器。廣可五尺許,邊緣微起,深可二寸,其中平闊,似圓而長;下用溜竹二莖,兩端俱出一握許,以便扛移。趁日攤布穀實曝之。蠶時,農家兼用為篚,但底密而不通風氣,終非蠶具。
詩云:平如鋪簟淺於舟,穀實攤來亦易收。嚐笑昔年高鳳麥,漫教平地雨漂流。
△摜〈(古患切)〉稻簟
[編輯]摜,抖擻也。簟,承所遺稻也。農家禾有早晚,次第收穫,即欲隨手收糧,故用廣簟展布,置木器或石於上,各舉稻把摜之,子粒隨落,積於簟上。非惟免汙泥沙,抑且不致耗失。又可曬穀物,或捲作𥫱,誠為多便。南方農種之家,率皆製此。
詩云:摜稻當憑廣簞中,聲如風雨露寒蓬。誰知舒捲皆能用,就貯精糧保歲豐。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