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
說明:繁體版:https://ctext.org/searchbooks.pl?if=gb&searchu=脈症治方

簡體版:https://www.zysj.com.cn/so.html#脈症治方

脈症治方


<目錄>

<篇名>序

屬性:余當讀方技傳。至扁鵲善治病。秦太醫令李醯使人刺殺之。未當不廢書而嘆也。曰庸醫之嫉能 益至此乎?夫庸醫者。當以藥殺人。固囿於才。而暗於識矣。其心或本不欲誤人。則猶有可原。使得秘術而 傳焉不轉庸為良乎。今不自恥。其能之庸徒解妒賢嫉能。是泥方誤人。與陰賊害人者。罪同實也。終其身 為人之賊而已。又怪扁鵲者。明能洞見垣。一方而不能燭。李醯之嫉忌術。足以起死人智不能全身以還 害豈非正道之難容從。古聖賢夫皆然。固不獨醫師技術之流乎語。曰。士無賢不肖。入門見嫉。名醫國手 間世而僅一。見嫉能之子。往往不絕於世。越二千餘年而有吳春嚴先生遇毒一事。先生諱正倫。字子敘。 別號春嚴。今醫家所傳養生類要諸方。即其書與其人也。先生幼而失怙。家貧不能從師。童年畜雞積卵 以購書讀。謂儒業必登第仕宦。而後能濟生利物。不必登第仕宦而可以濟生利物。莫如醫。於是棄儒業 不事。專精醫。壯歲游京師值。穆宗有貴妃善病日。就困太醫院。屢藥不效。詔求良醫療治之。春嚴公以 布衣應詔。為診脈呈方一藥而愈。太醫某者既愧其方不售。而又自身居高位。布衣疏賤一旦技出以上 。且懼移主眷而奪其位。於是忌心識。殺機兆矣。置毒卮中以飲。公相對盡歡。公歸就枕。午夜忽大笑數聲。 有次子。從公聞其聲。疑公喜其方速效鳴得意也。平明啟衾僵臥物故。死時年僅四十。然則先生術 太醫之忌。雖有全身之智。猝不及防。此與泰醫事。適相煩。古今人同事。亦同正道之難容。 寧獨一醯之嫉忌乎。韓非子曰。秦醫雖善除。不能自彈也。乃於公益信然。彼小人者。計能賊善良。至其所 為書。與其所為名。卒不能少毀而掩蔽之也。扁鵲雖見刺。而古今以良醫。聞春嚴公雖遇毒。公之書至今 而流傳岐黃家。多奉為繩尺。子孫蓋世傳之。公曾孫有沖孺翁者。曰。吾先曾祖善着書。書存數種。有活人 心監、有養生類要、有脈症治方、虛車 等書。惟類要一書。久行於世。余尚秘青囊在我。後人責其可辭。於 是研精較訂。梓其書傳之。脈症治方此其一也。沖孺翁亦世其家學。州閭疾病者。多在門梓。未就而翁即 世翁之子侄。善承翁志。並成春嚴公之志。欲使是書終表見於世。而謁予問。序余頷之而未報也。明年秋 適余較士秦中驄車行部道扁鵲之墓。感鵲技高而遇刺。又感春嚴公事與鵲適相類。又喜公後人能世 其家學。是書行。不僅以發明先業循其方。以濟生利物。其有功於生人者甚大。遂 筆而為之序。余聞公 歿時。仲子居敬公辭行簡在旁。年才舞象力能持其喪歸。兄弟皆讀書。而恆苦 糜。不繼居敬公讀父 書。繼父業。而以資兄弟勤讀。兄居易諱行素。弟居可諱行兆。皆舉明經官學博最有名。黌序至今。比五世 而讀書知醫者。蟬聯不絕。春嚴公益澤流姚遠哉。 \x時康熙癸丑陽月秦中督學使者洪琮拜題\x


<目錄>

<篇名>刻脈症治方序

屬性:署衛生家言者。或曰方脈。或曰症治。猶四時錯舉。春秋其實各有義也。脈主內症。主外有一脈。而諸症同 者。此症得此脈則生。彼症得此脈不必生。有一症而諸脈異者。某症得。某脈則善。某症得。某脈未必善。有 脈症淺深不相應凶吉。或相反則主脈不主症者。什七主症不主脈者。什三此脈症之不可混也。治通一 症而言。方指專劑而言。有合數方治一症。名相反實相成者。有分一方治數十百症特殊。先後別輕重者 。有與聞施。治之規模而主方未善。厥效不克。臻有恪守百驗之古方。而施治失宜。不惟無益。甚且有害者 此方治之主可混也。故余往往語。病家尤詳於症。告學道人尤詳於治。幸不河漢余言矣。澄水吳子沖孺 。暨從弟任弘深得醫家三昧跡。其言論多與余同。而復時發余之所未逮。癸巳夏。沖孺尊人涵虛。公患癃 閉。余以是過從。欲見留信宿不可得。因索其曾大父春嚴公一編袖歸讀之。是所謂詳於脈。不略於症。詳 於方。不略於治者也。然其為幅僅二百餘。未滿十萬言。於以 軒岐繹長沙河間主婺朱氏而 及諸家 庶幾備矣。余以是勉。沖孺氏梓行之。以嘉惠來學故雖不能序其所以然。而亦不敢默也。則亦言其論 方。先論治者。以告於世而已。挑燈竟讀越宿而序。既成終不待信而已。振手告別也。 \x癸巳六月後學程道衍敬通氏燈下拜題\x


<目錄>

<篇名>刻脈症治方小言

屬性:醫固非小技也。上之察連氣之變遷。下之原方土之殊異遠之。窺兩聖之奧 近之通。群哲之源流。庶幾 乎切脈有必中之方。而臨症無不平之治。雖技乎進於道也。已往者。先大人為余小子言。曾大父春 嚴公幼失怙。資穎嗜學年舞象已博。極群書每典衣以補不逮。尤篤好醫醫。日進小試之鄉曲間。罔弗驗 者。已而游三吳。服膺平湖陸聲野先生從之游。既告歸猶不遠千里而析疑。因着有虛車錄一書。方是時 。公之全活人甚眾。名藉藉吳越間矣。已而東遊齊。悲其人之不善攝生也。着養生類要。詔之比入燕不 戒。而孚日起名。公卿之劇疾而甚。則救大司馬王。公於已死。慨然謂運氣變遷方域殊異。非身閱寒暑足 遍南北者。未能知此醫驗錄所由作也。由是譽噪京師。聲聞於大內。方是時明神宗皇帝尚在。襁會不 豫。一七而痊。越月。某貴主彌留。亦應手愈沐明穆宗皇帝獎諭甚盛。賞賚甚豐。一夕。諸太醫官公治具酒 公。公坦衷人弗疑也。酒而歸達曙遂不起。時大父居敬。公以侍養。兼肆業侍側視 之。已不可治矣。甚矣。人心之險。與嗟乎罷。盛則必爭名高。則必忌朝市盡爾方技。猶然甚矣。夫人心之險 也。時先大人教小子至此。未嘗不涕下。 發上指也。先是類要一書梓於齊。不啻洛陽紙貴矣。若醫驗 錄成於燕。及活人心。監脈症治方成於手便輯古格。論錄師說之餘。而酌以己見。尚未布諸天下也。余小 子竊窺斯道。着述家多矣。或引前證後。而雅鄭之雜陳。或葺案搜奇。而棗芰之偏隘。偏則闕。遺而嗟。其少 雜陳。則蕪蔓而嘆其多。若脈症治方一書。察其脈隨審其症。教之治。又主以方。井井有條。意多辭簡。轍表 轍里。至大至精。下學可與。遵途而上達。無能立異。倘所稱匯群哲之源流。而探聖人之奧 者。其在斯乎。 先大父善讀父書。凡諸父兄弟疇敢不敬其業。代有能者。惟小子HT 焉後之勝冠。時偶膺疾。因輟舉子 業覆讀曾大父諸書。忻然有得。而疾亦瘳。既而思小道不能致遠。遂持籌游。吳越淮海間。所如多合會 。親友有疣痼不起者。按脈審症。而定方。以治之。無有不效。此非余小子之效。曾大父之書之效也。耄而 歸。臥南窗念。欲合梓。曾大父諸書。俾其功在一時者。在後世。而小子亦得以驗之。已者公之人庶幾不 大拂乎天地之心。與古今聖賢之志爾歲歉不繼。謹以脈症治方先之用。俟昆弟子侄力田有秋務成 斯志。雲已酉菊月。魯孫象先百拜謹書。


<目錄>

<篇名>脈症治方凡例

屬性:一此書專以六氣四因為主。蓋風寒暑濕燥火自外而致。氣血痰郁自內而生。雖曰變幻多端。 大要皆不越此。 一治病。必以脈為先。脈不明。則無由識症。而陰陽寒熱。亦無從辨。故引用脈義。專以崔 真人脈訣為主。而以王叔和脈經參之。其有未備者。則 附己意。一脈明。而後審症。症不 審。則無以施治。故論症專以內經為主。次以劉張李朱四家議論為羽翼。或未備。則參以諸 家之說。而直稱某書雲。或某雲。使閱者知有根據。 一症明。而後論治。治法不明。則用藥無所據。故治法亦以內經。四子為主然後參以諸家之 說。有合經意者。則錄之。未備者。則 附已意以補之。其餘概不敢泛錄。恐雅鄭之混也。 一治法明。而後義方。方不當。則不能愈疾。故立方專取古之名方一二道為主。順四時變症 。隨症加減。則庶乎無膠柱之誚矣。 一按脈審症。因症酌治。因治定方。四者相承。誠於此四者無訛。而醫無餘理矣。書中分門 別類。既已條理井然。而每門類中。又復挨次編輯。首論脈。次論症。次論治。次論方。使 見者瞭如指掌。故即以是名書。庶閱者。可因名思義也。 一症治內。或宜用別方。悉探附於卷末。以便檢閱。 一婦人小兒諸症。雖有胎產血氣驚疳變蒸痘疹之異。亦不外乎六氣四因。然病同丈夫者。治 亦同法。余症亦各附於篇內。茲不詳及。 一藥方。悉照今之分兩。以一帖為式。所以便用也。 一纂述此書。甚有便於初學。所謂下學之事也。而上達之功。亦不外此。 然人命匪輕。何敢自信為議論之已精。採摭之盡當。設有疵漏 。惟高明之士。幸垂正焉。 \x春嚴吳正倫議。\x


<目錄>卷之一

<篇名>風門

屬性:(中風癱瘓癘風驚風附 傷風)


<目錄>卷之一\風門

<篇名>中風(附癱瘓癘風驚風)

屬性:脈脈訣雲∶浮為中風。又雲∶陽浮而滑。陰濡而弱者。為中風。寸浮而滑者為痰。微而弱者 為虛。緩而澀者為血虛。微而遲或沉者為氣虛。浮大為風。浮數為熱。浮遲為寒。浮緩而澀 為皮膚不仁。浮滑散大為癱瘓。浮弦急數為驚風發搐。大抵六經之脈。亦與傷寒同。但少瘥耳。 症內經曰∶風之傷人也。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偏枯。(半身不遂是也)或為癘風。或為 驚搐。皆風之所為也。抑考風有中腑中髒中血脈之異。中腑者。面如五色。惡風惡寒。拘急 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皆易治。中髒者。唇吻不收。舌卷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 臭。眼昏耳聾。大小便閉皆難治。中血脈者。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吐涎沫。又有寒中熱中 癱瘓癘風驚風之類。此皆屬濕熱。或痰火兼血虛也。亦有氣中。因七情所傷。與中風相似。 若作風治。殺人多矣。蓋中風者身溫。且多痰涎。中氣者身涼。而無痰涎。有此不同。丹溪 雲。真中風邪者甚少。若陰虛陽乏。痰火內熾。或內傷飲食。變為卒暴僵仆之病。類乎中風 。則常有之。世醫不分。悉以風治。殺人多矣。又雲。真中風邪。西北人有。東南之人。只 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張仲景雲。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經絡空虛。賊邪不瀉 。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 辟不仁。邪在於絡。肌膚不仁。在經則重 不勝。入腑則不識人。入髒則吐沫難言。劉河間雲。中風者。非為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 亦非外中於風。由乎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蒸熱拂郁 。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或因喜怒思悲恐。五志過極。皆為火甚故也。李東 垣雲。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 者多有之。若壯歲體肥。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所致。亦有賊風襲虛而傷者。說者謂昔人 主乎風河間主乎火。東垣主乎氣。丹溪主乎濕。而有昔人三子各得其一之說。殊不知河間之論 實具於火類之下。而不以風言。且別注中風論治甚詳。東垣謂自內傷氣。且曰亦有襲虛挾風 。而分在腑在髒之異。丹溪謂因於濕熱。必曰外中者亦有。三子何嘗偏於火氣濕而言無中風 也耶。愚謂風者乃六淫之一。流行於四時。浩蕩於天地。上下八方。無所不至。人居其中猶 魚在水。水淡則魚瘦。氣乖則人病。體之虛者即感而傷之。但所受淺深不同。八方虛實有異耳。 治東垣雲。中腑者多着四肢。有表症而脈浮。惡風寒。拘急不仁。或肢節廢。治宜汗之。中 髒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大便秘結。或氣塞涎上。不語昏危多致不救 。治宜下之。中血脈則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脈而外有六經。之形症則從小續命 湯加減以發其表。調以通聖辛涼之劑。若中腑而內有便溺之阻隔。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此中 經也。宜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補血以養筋。癱瘓者。有虛有實經謂土太過。則令人四肢 不舉。此膏粱之疾。非肝腎之虛。宜瀉之。令土平而愈。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脾虛 亦令人四肢不舉。治以十全四物。去邪以留正也。至於子和用汗吐下三法治之。蓋吐者如水 郁則達之。謂吐之令其條達也。汗者風隨汗出也。下者推陳致新也。失音悶亂。口眼歪斜者 。以三聖散吐之。如牙關緊急者。鼻內灌之。吐出涎沫。口自開也。次用涼膈散調之。大抵風 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靜勝其燥。以養陰血為主。陰血旺則風熱無由而作矣。須按此法治須少汗 。亦須少下。多汗則傷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故經有汗下之戒。尤宜審之。丹溪雲。中風大率 主血虛。有痰。或挾火與濕熱。治法以順氣、祛痰、清熱、疏風、發散、吐下、之類為先。 補養次之。更以傷、中、感三者辨別輕重為治乃妙。在左屬死血。四物加杏仁紅花之類。甚 者桃仁承氣湯下之。在右屬痰與氣。二陳加南星貝母薑汁竹瀝之類。氣用烏藥順氣散。痰壅盛者。或口眼 歪斜不能言語。皆用吐法。瓜蒂藜蘆 汁之類。詳輕重用之。氣虛卒倒 。用參 補之。挾虛濃煎參湯。加竹瀝薑汁。血虛宜四物補之。挾痰亦加薑汁竹瀝。半身不遂 。在左在右。治法如前氣血二藥。並加薑汁竹瀝。癘風是受天地間不正之氣。得之者。須分 上下。氣受之則在上。血受之則在下。氣血俱受。則上下皆然。蓋皆不外乎陽明一經。陽明 者。胃與大腸也。治宜先瀉濕熱之劑清之。在血補血。在氣補氣。治用疏風散毒藥治之。婦 人胎產驚風。乃血虛生內熱。熱則生風。因七情所觸而動也。宜四物湯。隨症加減。益母丸 。烏金丸。辟巽錠子。皆可選用。小兒驚風。有急有慢。慢驚屬脾虛。所主宜溫補。參術湯 。化下硃砂安神丸。急驚屬痰熱。宜涼瀉。以牛黃清心丸。或利驚丸主之。七情氣中者。憂 愁不已。氣多厥逆。初得便覺涎潮雍塞。牙關緊急。宜以蘇合香丸灌之。使醒。然後隨證調 之。辟巽錠子亦好。用者觸類而長之。思過半矣。 方 小續命湯治諸風中風。四時加減通用。 麻黃(一錢去節根) 人參(五分去蘆) 黃 (一錢) 當歸(一錢酒洗) 川芎(八分) 杏仁( 八分去尖) 防己(八分) 附子(八分炮) 官桂(六分) 防風(一錢五分去蘆) 甘草(三分) 白芍藥(一錢) 上用姜五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去渣。食前熱服。 太陽經中風。有汗。加桂枝湯、無汗。加麻黃湯。 陽明經中風。加葛根湯。 少陽經中風。加羌活、柴胡(各一錢)、或小柴胡湯。 太陽經中風。加乾薑(八分)、倍附子。 少陰經中風。加桂枝(八分)、倍附子。 厥陰經中風。加連翹、羌活(各八分) 胎前中風。加荊芥穗、天麻、桑寄生(各一錢),去桂附。 產後中風。加荊芥穗(各一錢)、桃仁、紅花、澤蘭葉(各八分)。 中風無汗而拘急者。加羌活、白芷、蒼朮(各一錢),去桂附。 中風汗多而恍惚。加黃 (一錢)、茯神(一錢)、遠志(七分),去麻黃、杏仁、桂附。 四肢拘急疼。加大麻、秦艽、羌活(各八分)。 痰涎壅盛。加南星、半夏(各一錢五分)、薑汁(一盞)、竹瀝(二盞)。 春月。宜倍用麻黃、川芎。 夏月。宜加石膏、倍用黃芩。 秋月。宜倍用當歸,加生地黃(薑汁浸三日焙乾)。 冬月。宜倍用附子,加乾薑(七分)。 又方 防風通聖散四時通用。治諸風熱。 防風(一錢五分) 川芎(八分) 川歸(一錢) 白芍藥(一錢) 白朮(一錢二分) 麻黃(一錢 二分) 石膏(一錢) 滑石(八分) 桔梗(八分) 連喬(八分) 黃芩(八分) 梔子(八分) 荊芥(七分) 薄荷(七分) 大黃(二錢看虛實) 芒硝(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熱服。 風痰壅盛。加南星、半夏(各一錢五分)、天麻、白附子(各七分)。 熱痰。加二陳湯,入薑汁(半盞)、竹瀝(一盞)。 氣虛卒倒。加參 (各一錢五分),去麻黃、石膏、滑石、桔梗、連翹、梔子、薄荷、芒硝、大黃。 口乾有熱。加柴胡葛根、天花粉(各八分)。 頭痛。加用川芎、石膏(各一倍)、半夏(一錢五分)。 半身不遂。在右者。加痰藥、在左者。加血藥,並用薑汁竹瀝。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傳送。 抽搐。加天麻、白芷(各一錢)、僵蠶、全蠍(各七分)。 肢節寒濕疼痛。加羌活、蒼朮(各一錢)、桂(少五分)。 肌肉蠕動。加天麻、羌活、白芷(各一錢)、蠍梢(五分)。 七情所傷。成氣中者。中烏藥、枳殼、香附、紫蘇(各一錢),去麻黃、石膏、滑石、連翹、芒硝、大黃。 飲酒被風。頭痛如破。加黃連、葛粉、半夏、蒼朮(各八分),去麻黃、滑石、連翹芒硝、大 風傷於肺。喘急咳嗽,加半夏、貝母、杏仁、金沸草、款冬花(各八分),去硝、黃、滑石。 利氣血。驅逐風邪。本方煎調羌活末、全蠍末(各一錢)。 諸風潮搐。小兒急慢驚風。大便秘結。邪熱暴甚。腸胃乾燥。寢汗切牙。目睛上攛。HT 語不 安。轉筋驚悸。本方倍大黃、梔子、煎調茯苓末、全蠍末(各一錢)。 腰脅走注疼痛。本方加硝石、羌活末(各一錢)、煎調車前子末、海金砂末(各一錢)、木香末(五分)。 打挾傷損。肢節疼痛。腹中瘀血不下。加當歸、大黃(倍用)、桃仁、煎調乳香、沒藥(各一錢)。 頭旋腦熱。鼻塞濁涕時下。加黃連、辛夷、薄荷、煎服(內經曰。膽多熱於腦。則辛 鼻淵濁涕下不已也。)。 氣逆者。本方去活石、連翹、硝黃,加枳殼煎調木香末(一錢)。 小便淋閉。去麻黃,加木通、車前子(各一錢)、煎調木香末(五分)。 大便結燥。或秘。去麻黃、桔梗。加桃仁、麻仁、枳殼、倍當歸、生癮疹。或赤或白。加麻黃 、蔥白(三根)、升麻(七分)、牛蒡子、連翹(各一錢)、出汗即愈。去芒硝、以其咸走血而肉凝、不得汗故也。 解利四時傷寒。內外所傷者。本方一兩、對益原散一兩、蔥白十莖、鹽豉一合、生薑半兩、 水一大碗、煎五七沸、溫服一半、以筋探吐。吐罷。後熱服一半。汗出立解。 癘風。加牛蒡子、苦參(各一錢五分)、全蠍天麻、羌活、白芷(各八分)、蘄蛇肉(二錢),去 冒風症。(右關弦而緩帶浮者是)本方去硝、黃、黃芩、連喬、石膏、活石、麻黃、桔梗、荊 芥、薄荷,加人參、白茯苓、入粟米煎、好冒風湯也。 諸瘡瘍。清熱散毒。加牛蒡子、苦參、金銀花(各一錢)。 婦人吹乳。加金銀花、木通、貝母、蒲公英(各一錢二分)、穿山甲、青皮(各五分)、甘草節(六分)。 楊梅瘡與便毒。初起或誤服輕粉。用此散熱解毒。加木通、白蘚皮、五加皮、金銀花、皂 角刺(各八分或一錢)、土茯苓(二兩)、芭蕉根(三錢)。 又方 開關散治諸中風。中痰中氣。牙關緊急。痰涎壅盛者。先用此散灌之。然後隨症用藥。 荊芥穗(一兩)、皂角(去皮弦子一錢五分)、麝香(一字另研)。共為末、每服方寸匕、薑湯調灌下。 又方 辟巽錠子治大人諸風。小兒急慢驚風。四時皆可用。 防風(五錢去蘆) 天麻(五錢) 膽南星(七錢) 白附子(炮五錢) 川烏(炮五錢) 乾薑(煨 三錢) 川芎(五錢) 白芷(五錢) 白茯神(五錢去木) 人參(五錢去蘆) 白朮(五錢) 木 香(五錢) 薄荷(五錢去梗) 僵蠶(二十一個) 全蠍(二十一個) 牛黃(三錢) 片腦(五分) 硃砂(一兩半另研為衣) 麝香(二錢) 上件除硃砂起。以下五樣。各另研。余藥為細末。用麻黃一斤。甘草四兩。蜜二兩。熬作膏 子。稀稠得宜。將藥末和勻。印作錠子。金箔為衣。或丸。如龍眼大。蠟包尤好。藏久。每 服用一錠。隨症根據後引下。 治大人中風。中痰。中氣。厥症。並用薑湯調灌下。 左癱右瘓。荊芥湯下。 風狂顛癇。金銀湯下。 大人小兒。傷寒。傷風。傷濕。並姜蔥湯熱調下。得微汗即解。 破傷風。溫酒調下。 小兒急驚風。薄荷湯下。 小兒慢驚風。濃棗湯下。 婦人產後驚風。益母草湯下。 婦人產後。血暈昏迷。童便煎薑湯下。


<目錄>卷之一\風門

<篇名>傷風

屬性:脈 人迎與右寸浮大而緩。兩關尺。浮緩而澀。脈訣雲。傷風之脈。陽浮而緩。陰濡而弱。 。惡風。又雲。傷風則惡風。理必然也。蓋風喜傷衛。衛者陽氣也。風邪客之。則腠理反疏 。不能衛護。故自汗而惡風也。外症。頭疼。肢熱。咳嗽。鼻塞聲重。或流清涕。或鼻塞不 聞香臭者。是也。 治 大抵傷風屬肺者多。治法必以解表、清熱、降氣、行痰為主。先用解表清熱。姜蔥 紫蘇葉黃芩葛根之類。次用消痰止嗽。杏仁貝母款冬花前胡之類。若汗出。HT 寒。而加頭項 強痛者。桂枝葛根湯主之。若無汗。煩躁不解。無表症者。雙解散主之。 方 芎芷葛蘇散春夏傷風宜服。 川芎 白芷 干葛 蘇葉 陳皮 半夏(各一錢) 桔梗 前胡 淡豆豉(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用水一鍾半。生薑三片。蔥白三根。煎至八分。食後熱服。微汗即解。 身熱不退。加柴胡(一錢)、黃芩(八分)。 頭疼甚。加石膏(一錢)、細辛(五分)、升麻(三分)。 巔頂痛。加羌活、 本(各八分)。 眉棱痛。加防風、蔓荊子(各七分)。 肩背痛。因風邪者。加防風、羌活、當歸(各一錢)。 胸脅不利。加枳殼、香附(各八分)。 咳嗽生痰。加桑白皮、杏仁、知母、貝母、款冬花、金沸草(各八分)。 喘急氣壅。加麻黃、石膏(各二錢五分)、杏仁、枳殼(各八分)。 鼻塞。或流清涕。加菊花、辛夷、蘇梗(各八分)、細辛(五分)。 又方 參蘇散秋冬秋冬傷風宜服。 人參 蘇藥 桔梗 葛根 前胡 淡豆豉 陳皮 半夏 茯苓 枳殼 甘草(減半) 金沸草 加黃芩(各等分) 桂枝(五分) 杏仁(七分) 上用姜三片。蔥白三根。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熱服。微汗即解。 咳嗽。加五味子(五分)、款冬花、貝母(各八分)、天門冬、栝蔞仁(各一錢)。 久嗽肺火。加桑白皮、杏仁、黃芩、石膏、麥門冬、五味子(各等分)。 喘急氣壅。加蘇子、麻黃、杏仁、石膏(各一錢)。 頭疼。加川芎(一錢)、細辛(五分)。發熱。加柴胡(一錢)、黃芩(八分) 潮熱惡寒。加麻黃(一錢)、桂枝(七分)。 嘔吐。加藿香(八分)、砂仁(七粒)、寒月再加乾薑(五分)、丁香(三分)。 胸膈痞悶。加枳實、白朮、香附(各八分)。 肩背痛。加羌活、當歸、烏藥(各八分)。 汗出HT 寒。加桂枝、葛根(各八分)。 無汗。煩躁不解。加麻黃(一錢五分)、杏仁(八分)、姜三片、蔥三根。 挾食者。加白朮、陳皮、枳實、山楂、麥芽(各八分)。 四肢疼痛。加防風、羌活、蒼朮(各八分)。 房勞傷風。加當歸、白朮(各一錢)。 痰多。嗽不止。加貝母、南星、栝蔞仁、杏仁(各八分)。


<目錄>卷之一

<篇名>寒門

屬性:(傷寒 中寒 瘟疫大頭病附 內傷脾胃附)


<目錄>卷之一\寒門

<篇名>傷寒

屬性:脈 人迎脈必緊盛。或浮或緊。無汗。太陽尺寸俱浮。陽明尺寸俱長。少陽尺寸俱弦。太陰 尺寸俱沉細。少陰尺寸俱沉。厥陰尺寸俱微緩。又浮大。屬陽。沉細屬陰。傷寒熱盛。脈 大者生。沉小者死。已汗。沉小者生。浮大者死。脈訣雲。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瘧 。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濕。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濕熱。變為濕毒 。病發熱。脈沉細。表得太陽。名曰 。( 有剛柔二種、有汗名柔 、無汗名剛 、)病太陽 。關節即痛而煩。脈沉。名曰濕痹病太陽。身熱疼痛。名曰中 。病。發汗身內熱。名曰風 溫。其症脈陰陽俱浮。自汗身重多眠。小便不利。 症 謹按內經曰。凡傷於寒者。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尺寸 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也。尺寸俱長者。 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尺寸俱弦 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陽經受病。未 入於府者。可汗而已。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 故腹滿而嗌干。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 口燥舌干而渴。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 而囊縮。此三陰經皆受病。已入於府。可下而已。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當依舊壞症病而治 之。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 即與大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 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則榮衛不行。臟腑不通。 即死矣。 又按仲景傷寒論曰。冬氣嚴寒。萬類潛藏。君子當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 耳。其傷於四時之氣者。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癘之氣也。自霜降後。至春 分前。感寒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若春時應暖而反 寒。夏時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 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若天令溫暖而感之。是為冬溫。如春時天令溫暖而 壯熱為病者。乃溫病也。如天氣尚寒。冰雪未解。感寒而病者。亦曰傷寒。若春末夏秋之間 。天氣暴寒。而感之為病者。此乃時行寒疫也。如夏至後,壯熱脈洪者。謂之熱病也。然又 有溫瘧。風溫。溫毒。溫疫。中寒。中風。傷風。中濕。中暑。中 。濕毒。濕溫。痰症。 腳風。內傷。食積。虛煩。陰虛陽乏。亦皆發熱。狀似傷寒。故世俗不辨。悉以傷寒治之。 殺人多矣。且溫病熱病。乃因伏寒而變。既變。不得復言為寒也。其寒疫。乃天之暴寒。與 冬時嚴寒。又有輕重不同。時氣是天行疫癘之氣。又非寒比也。溫病乃山澤蒸氣。暑乃炎日 之火。風乃天之賊邪。皆傷於人者也。有中者為重。傷者猶輕也。溫瘧。風溫。又系傷寒壞 症。更感異氣所變。治亦不同。且諸症似傷寒者。各有其因。豈可通謂傷寒而混治之耶。且 名不正。則言不順。名尚不正。豈可以言治乎。幸東垣發內外傷辨之論。救千古無窮之弊。 其功盛已哉。 又按東垣內外傷辨曰。夫傷寒者。其寒邪多傷於太陽之經。而後傳變。故先頭疼身痛而發熱 。其脈見於左手。人迎脈必緊盛。或浮緊而無汗。其寒熱齊作而無間。晡時必劇。乃邪氣盛 。潮作之時。精神有餘。語言壯厲。口鼻之氣俱盛。手背熱而手心不熱。乃邪氣勝此為有餘 。當瀉不當補也。內傷則見於右手。氣口脈必緊盛。手心熱而手背不熱。燥作寒已不相併。 但有間耳。日晡時必減。乃胃氣得令。潮作之時。精神睏倦。少氣懶語。身無大熱。脈不緊 數。但大而無力。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是陽虛也。此為不足。宜補 不宜瀉也。若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矣。是為陰虛火動。或 盜汗遺精。咳嗽寒熱。或於午後發熱。身無痛處。惟覺睏倦。其脈細數無力。宜補陰降火。 傷食者。因飲食停滯而發熱。氣口脈亦緊盛。或右關短滑。太抵傷食則惡食。理必然也。又 或噫氣吞酸。或惡食氣。或欲吐不吐。或噁心痞悶。按之則痛。或胃口作疼。或停食而復感 寒者。則氣口人迎之脈俱大也。亦頭痛發熱。惡寒拘急。中脘痞悶。或吐或嘔。或痛者。為 傷食也。若發熱脈浮緩而有汗者。謂之傷風也。必口氣粗。合口不開。面光不慘。惡風不惡 寒也。虛煩者。謂虛熱。心中鬱郁不安。故謂之煩。但只不惡寒。頭身不痛。脈不緊數。此 為異耳。痰症者。乃停痰留飲。凝結中脘。亦令人寒熱。狀如傷寒。若痰在上焦。則寸沉滑 。或沉伏。痰在中焦。則右關滑大。兼氣鬱。則沉而滑。挾食則短而滑也。凡關脈滑大者。 膈上有痰。可吐之。腳氣之症。亦發寒熱。或嘔逆。或舉體轉筋。足脛 赤而腫者。是有瘀 血。症為跌扑損傷。初時不覺。過七八日或十餘日。則寒熱始作。但脅下及小腹必疼。手不 可近。若血上沖。而昏迷不省。良久復甦。此瘀血也。溫病者春時地天道和暖。若壯熱煩渴而 不惡寒者。溫病也。若夏至以後。時令炎暑。患壯熱煩渴而不惡寒者。熱病也。時氣乃天行 溫疫。四時不正之氣。人感之。則長幼一般病也。亦與傷寒相似。蓋傷寒因寒而得之。此乃 瘟疫之氣。不可與傷寒同論也。寒疫者。乃天之暴寒為病。四時之中。或有風寒之作。感而 即病者。寒疫也。亦與傷寒相似。但略輕耳。冬溫者。因冬時有非節之暖。實時行之氣也。 若發斑者。亦曰溫毒也。中 。即中熱也。蓋傷大陽經與傷寒相似。故曰中 。必汗出身熱 而渴。或身重而疼也。中暑者。熱傷於心脾之經。而不在大陽。其候面垢。自汗。身熱。煩 渴。脈虛。或背微寒。蓋暑喜傷心。心不受邪。則包絡受之。包絡本相火也。以火助火。故 熱甚而昏也。或小便不利。或嘔吐頭疼。胸膈痞滿。或腹痛。又有傷暑之症。雖屬外感。卻 類內傷。與傷寒大異。蓋寒傷形。寒邪客表。有餘之症。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 而耗散。乃不足之症。故宜補之。東垣所謂清暑益氣是也。又有因時暑熱。而過食冷物以傷 其內過取涼風以傷其外。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宜辛熱解表。或辛溫理中之劑 。卻與傷寒治法相類者也。風濕者。春夏之交。病如傷寒。肢體重痛。轉側則難。小便不利 。因陰雨畢濕。或引飲多。有此症。宜五苓利之忌汗下。有瘡瘍者。凡瘡瘍初生。必寒熱交 作。必須視其身體有無瘡頭。仔細詳辨。不可便作傷寒治之。凡脈浮數。當發熱而漉浙惡寒 。若飲食如常。而有痛處。必生惡瘡。常見俗醫。妄名流注。傷寒褊考諸書。並無此名。何 其謬哉。凡此之類外形相似。內實不同。治法多端。不可或謬。必須審其果為溫病。熱病。 及溫疫也。則用河間法。果為氣虛。傷食。及內傷也。則用東垣法。果為陰虛。及痰火也。 則用丹溪法。果為正傷寒例病也。則遵用仲景法。如此則庶無差誤以害人性命矣。世俗但見 發熱之症。一概認作傷寒治之。悉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遽用下藥以疏其里。設是虛 症。豈不死哉。故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仁者鑒此。豈不 痛歟。 治 愚考仲景治傷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無出乎表里虛實。陰 陽寒熱。八者而已。若能明究其的。則三百九十七法。瞭然於胸中也。何以言之。有表實。 有表虛。有里實。有里虛。有表里俱實。有表里俱虛。有表寒里熱。有表熱里寒。有表里俱 熱。有表里俱寒。有陰症。有陽症。病各不同。要辨明而治之。其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 而無汗者。表實也。宜麻黃湯以汗之。若脈浮緩。發熱惡風。身疼而有汗者。表虛也。宜 桂枝湯以和之。設腹中鞭滿。大便不通。譫語潮熱。脈實者。里實也。宜大柴胡大小承氣之 類。看虛實下之。或腹鳴自利。有寒有熱者。里虛也。如表里俱實者。內外皆熱也。脈浮洪 。身疼無汗。宜防風通聖散汗之。若口渴飲水。舌燥脈滑者。人參白虎主之。若弦大而滑者 。小柴胡合白虎主之。如表里俱虛。自汗自利者。宜人參三白湯。或黃 建中湯。加人參白 術主之。脈微細。足冷者。加附子以溫之。如表寒里熱。身寒厥冷。脈滑數。口燥渴。白虎 湯主之。如里寒表熱者。面赤。煩躁。身熱。自利清谷。脈沉者。以四逆湯溫之。如表里俱 寒。而自利清谷。身疼惡者。此內外皆寒也。先以四逆救里。後以桂枝治表。如陰症發熱。 則脈洪數而爆渴矣。大抵麻黃桂枝之類。汗而發之。葛根升麻之類因其輕而揚之。承氣陷胸 之類。引而竭之。瀉心十棗之類。因中滿而泄之。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半表半里者和 之。表多里少者。和而少汗之。里多表少者。和而微下之。在上者吐之。中氣虛而脈微者溫 之。全在活法以施治也。若表里汗下之法。一或未當。則死生系反掌之間。可不深思而明辨 哉。 按陶氏傷寒啟蒙雲。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則知病在太陽經也。身熱。目痛。鼻干。 不得眠。則知病在陽明經也。胸脅痛。耳聾。口苦。舌干。往來寒熱而嘔。則知病在少陽經 也。腹滿。咽干。手足溫。或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則知病在太陰經也。引衣倦臥。惡 寒。或舌干口燥。則知病在少陰經也。煩滿囊縮。則知病在厥陰經也。潮熱自汗。譫語發渴 。不惡寒。反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斑黃。狂亂。五六日不大便。則知病在正陽 明胃府也。設若脈症不明。誤用麻黃。令人汗多卞陽。誤用承氣。令人大便不禁。誤用姜附 。令人失血發狂。正為寒涼耗其胃氣。辛熱損其汗液。燥熱助其邪熱。庸俗狐疑。莫此為甚 。蓋傷寒之邪。實無定體。或入陽經氣分。則太陽為首。其脈必浮。或入陰經血分則少陰為 先。其脈必沉。浮而有力無力。是知表之虛實。沉而有力無力。是知里之虛實。中而有力無 力。是知表里緩急。脈有浮沉虛實。症乃傳變不常。全在活法二字。不可拘於日數。但見太 陽症。在直攻太陽。但見少陰症。在直攻少陰。但見真寒。直救真寒。見此三症。便作主張 。不必悉具。當知如何處治。此為活法。若同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在表者。汗 之。散之。在里者。下之。利之。在上者。因而越之。陷下者。升而舉之。從乎中者和解之 。直中陰經者溫補之。若解不開。不可攻里。日數雖多。但有表症而脈浮者。尚宜發散此事 不明。攻之為逆。經雲。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若表症解而里症具者。不可攻表。日數 雖少。但有里熱症而弦實者。急當下之。此事不明。禍如反掌。經雲。邪熱未除。復加燥熱 。猶抱薪積火矣。如直中陰經真寒症。無熱惡寒。不渴。只宜溫補。切禁寒涼之藥。此事不 明。殺人甚速。經雲。非從無益。而反害之。陰症似陽者。溫之。陽症似陰者。下之。陽 毒者。分輕重下之。陰毒者。分緩急溫之。陽狂者。下之。陰厥者。溫之。濕熱發黃者。利 之。下之。血症發黃者。潰之。下之。譫語者。下之。溫之。中滿者。消之。瀉之。結胸者 。解之。下之。太陽症以少陰者。溫之。少陰症似太陽者。汗之。衄血者。解之。止之。發 喘者。汗之。下之。咳嗽者。利之。解之。正傷寒者。大汗之。大下之。感寒或冒寒者。微 汗之。微下之。勞力感寒者。溫散之。溫極病者。微解之。大下之。此經常之大法也。有病 一經已用熱藥。而又用寒藥如少陰症用白虎湯四逆散寒藥者。又少陰用四逆湯真武湯熱藥 者。庸俗狐疑。拒能措手哉。嗚呼。能發傷寒之症名。而得傷寒之方脈。如此視切。乃為良 醫。始在寒藥如少陰。乃傳經熱症也。熱藥治少陰。乃直中陰經。真寒症也。辨名定經。明 脈識症。驗症用藥。真知在表而汗。真知在里而下。真知直中陰經而溫。如此而汗。如彼而 下。又如彼而溫。辛熱之劑。投之不瘥。寒涼之藥。用之必當。病奚逃乎。須分輕重緩急。 老少虛實。久病新發。婦人胎產。室女經水。大凡有胎產傷寒。不與男子傷寒同治法。無胎 產者治相同。婦人經水適來適斷。即是熱入血室。但宜和解表里。久病者過經不解。壞症也 。新發者。始病也。老者血氣衰。少者血氣壯。緩者病之輕。急者病之重。寒藥熱服。熱藥 涼服。其中和之劑。則溫而服之戰汗分為四症。要知邪正盛衰類傷寒。四症 照常法例治之。雖雲發蒙。實登仲景之楷梯也。又按陶氏傷寒見症識病條雲。傷寒之邪。從 表入里。里必達外。見症之由。所屬必相應。庶無誤也。且如頭痛項強。身熱者。太陽症也 。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頭搖者。里病也。隨症治之。頭汗者。里有瘀血。必發黃 也。犀角湯。茵陳湯。面戴陽者。下虛也。姜附湯。面慘不光。傷寒也。麻黃湯。面光不慘 。傷風也。桂枝湯。面上乍黑乍白。唇口生瘡。狐惑也。治以桃仁雄黃之類。面如錦紋者。 陽毒也。大青一物湯。或陽毒。升麻隨機選用。舌上有黃白胎。內熱也。或黑者。熱極也。 並用黃連解毒湯。鼻燥。漱水不下。或目HT 。溺血也。犀角地黃湯。目睛黃。小腸熱也。茵 陳五苓散。加木通。懊 者。胃虛也。梔子豉湯微吐之。喜怒如狂。蓄血也。桃仁承氣湯下 之。肉 筋惕汗下。虛也。宜溫經益陽。身如被杖。陰毒也。正陽散。甘草湯。一身盡痛 。多眠。或微腫難轉者。風濕也。甘草附子湯。蒼朮白虎湯。身目俱黃。濕熱疸病也。茵陳 五苓散。身如蟲行。表虛也。黃 加桂湯。背惡寒。陰勝陽也。人參附子湯。不眠。因汗下 多而神虛也。酸棗仁湯。坐而伏者。短氣也。宜補之。下利清谷。內(寒也)、附子理中湯。咽 中生瘡。上實下虛也。黃連加桂治之。舌生刺。熱甚也。黃連解毒湯。又手冒心。因汗多而 血虛也。黃 建中湯。腹滿自利。手足溫者。邪入太陰也。理中湯。舌卷濃縮。邪入厥陰也 。大便實承氣湯。手足厥。茱萸四逆湯溫之。以上乃大要耳。臨症詳而用之。思過半矣。 方 麻黃湯治太陽無汗。脈浮緊者。宜此汗之。 麻黃(三錢) 桂枝(二錢) 杏仁(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姜五片。蔥白三根。棗三枚。水二鍾。煎至一鍾。去上沫。熱服。以衣被蓋取汗 熱。熱遍身至手足心即止。不必再服。如須臾汗未出。宜吃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汗出即 止。如未出。再煎一服。加淡豆豉一撮。如前汗之。三服汗不出者難治。必用蒸法。大抵此 方只宜用於天令寒冷之時。若炎暑之月。則當通變。不可執用此方。又宜葛根、蔥白、淡豆 豉、或雙解散等辛涼之劑。以發散也。 本經頭疼。發熱。惡寒。無汗。而喘者。加川芎、防風、羌活、白芷、蒼朮、白芍藥(各一錢)。 本經惡寒發熱。身癢面赤者。加柴胡、芍藥(各一錢五分)。 本經頭痛。發熱。惡寒。胸中飽悶者。加枳殼、桔梗(各一錢)。 又方 桂枝湯治太陽症自汗。脈浮緩者。宜服。 桂枝 白芍藥(各三錢) 甘草(二錢) 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如汗不止。加橫 (二錢)。 如喘急。加柴胡、杏仁(各一錢五分)。 如胸中飽悶。加白朮(二錢)、枳殼、桔梗(各一錢)。 又方 葛根湯治陽明經病宜解之。陽明府。別用承氣下之。 葛根(三錢) 柴胡(二錢) 黃芩 桂枝(各一錢五分) 芍藥(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一鍾。溫服。 本經惡寒甚者。去黃芩,加麻黃(二錢)、冬春宜用麻黃。夏秋。宜用蘇藥。(一錢)。 本經有汗而渴者。加石膏、知母(各二錢)、粳米(一錢)。 本經頭痛。加川芎、白芷(各一錢五分)。 又方 小柴胡湯治少陽症。往來寒熱。胸脅痛而嘔。 柴胡(三錢) 黃芩 半夏 人參(各二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本經小便不利。加茯苓(一錢五分)。 本經脅痛。加青皮、枳殼(各一錢)。 本經渴。加天花粉、知母(各一錢五分)。 本經嘔吐者。加薑汁(一盞)、竹茹(二錢)。 本經嗽。加五味子(一錢)、金沸草(一錢五分)、人參(減半)。 本經痰多。加栝蔞仁、貝母(各二錢五分)、人參(減半)。 本經寒熱似瘧。加桂(一錢)。 本經齒燥無津液。加麥門冬、五味子、天花粉(各半)。 本經壞症。加知母鱉甲(各一錢五分)。 本經症。心下飽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乃表邪傳至胸中。猶當作表治。加枳殼、桔梗( 各一錢五分),未效。本方對小陷胸湯。加枳、桔、一服豁然。此陶公之心法也。予魯用亦效。 本經與陽明合病。加葛根(二錢)、芍藥(一錢五分)。 婦人熱入血室。加當歸(一錢五分)、紅花(一錢)。男子加生地黃(一錢五分)。 又方 大柴胡湯治陽明內實。大便難。不惡寒。反惡熱。 柴胡(三錢) 黃芩 芍藥 枳實(各二錢) 半夏(錢半) 甘草(五分) 大黃(壯者五錢虛者三錢) 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將諸藥先煎。將熟。再下大黃。煎四五沸。約一鍾。 熱服以微利為度。若大滿大實者。根據後加減利之。 本方加桂枝(二錢)、名桂枝大黃湯。去黃芩。 本方加芒硝(二錢)、厚朴(一錢五分),去柴胡、黃芩、半夏、甘草,名大承氣湯。 只加厚朴、名小承氣湯。加桃仁(二錢)、名桃仁承氣湯。此數方皆宜量虛實斟酌用之。 又方 理中湯治太陰自利不渴。實多而嘔。腹滿鴨溏霍亂。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 乾薑(二錢) 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服。或丸。名理中丸。 諸結胸。或太陰症下之。胸而鞭。加黃芩(一錢五分)、枳殼(一錢五分)、桔梗(一錢)、寒實結胸本方加枳實。 名枳實理中湯。 腹滿下利。加附子(二錢)名附子理中湯。 動氣。左右上下。加桂(二錢),去水。 吐多者。加生薑,去術、下多者。倍術。 小便不利。加茯苓(二錢)。 渴。加烏梅(三個)。 腹痛。加桂枝(一錢五分)、芍藥(二錢)。 又方 四逆湯治直中陰經寒症。以此溫之。 附子(五錢) 乾薑(四錢) 甘草(二錢)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附子若加至一兩。 名通脈四逆湯。厥逆下利。脈不至。附子加至六七 片、痢止。脈不出。加人參(三錢)、麥門冬(二錢)、五味子(一錢)。 上仲景先生正傷寒方也。六經正治。宜根據此加減用之。兼有變症。須參全書。茲不備錄。 又方 易老九味羌活湯治春夏秋傷寒通用。太陽陽明經藥也。 羌活 防風 蒼朮(各一錢五分) 川芎 白芷 黃芩(各一錢) 細辛(五分) 生地黃(八分) 上作一服。用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二鍾。煎熱服。夏月。本方加石膏、知母、名神術散 不作汗。本方加蘇葉、喘而惡寒。身熱。加杏仁、生地黃 、汗後不解。宜 服。汗下兼行。本方加大黃、如釜底抽薪之法。 其春夏秋。感冒非時傷寒。亦有頭疼身熱惡寒之症。脈浮緩。自汗。宜實表。本方去蒼朮。 加白朮、汗不止。加黃 (一錢五分)、再不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藥(各一錢)、如神。 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黃(結胸加同)。 身熱不退。加柴胡(一錢五分)、倍黃芩。 燥渴。加石膏、知母(各一錢五分)、粳米(一撮)。夾內傷。加白朮、陳皮、半夏、藿香、厚朴(各一錢),去生地 黃、潮熱似瘧。加柴胡(一錢五分)、青皮(八分)。 發狂。加黃連、石膏(各一錢五分)、大黃(三錢),去生地細辛。 發黃。加茵陳(一錢五分)、茯苓、山梔(各一錢二分),去細辛、生地。 濕症。加五苓散、倍蒼朮,去生地、細辛、小便不利。加減同。 大便秘。五六日不大便,加厚朴、枳實(各八分)、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去細辛。 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當歸、白朮(各一錢五分),去細辛、倍蒼朮。 寒濕。腰腿膝痛。加杜仲、牛膝、木瓜、防己,去川芎、細辛。 又方 香蘇散春月用。治傷寒傷風。 紫蘇葉(二錢) 香附子(二錢)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蔥白三根。水一鍾半。煎八分。熱服。 頭痛。加川芎、白芷(各一錢)、名芎芷香蘇散。 頭痛如斧劈。加石膏(二錢)、蔥頭連須(三根)。 偏正頭痛。加石膏(二錢)、薄荷、細辛(各七分)。 太陽穴痛。加荊芥穗(一錢)、石膏(一錢五分)。 傷風自汗。加桂枝(一錢)、無汗。加麻黃、干葛、薄荷(各一錢)。 傷風發熱惡寒。加柴胡、黃芩、蒼朮(各一錢五分)。 咳嗽不止。加半夏、茯苓、貝母、杏仁(各一錢)。 胸膈痞塞。加黃連、枳實、桔梗(各八分)。 傷寒鼻塞聲重。咽膈不利。加苦梗、旋復花(各八分)。 傷寒涎壅盛。加南星、半夏(各一錢五分)、薑汁(半盞)、竹瀝(一盞)。 氣促不安。加大腹皮、桑白皮(各一錢)。 鼻塞不聞香臭。加羌活、荊芥穗(各一錢)。 傷風寒。蘊熱。吐血。衄血。加麥門冬、黃芩、黃麻(各一錢)。 傷風寒。中脘寒。不思飲食。加白朮(一錢五分)、砂仁、青皮(各七分)。 嘔吐噁心不止。加乾薑、砂仁(各八分)、半夏(一錢五分)。 飲食不能消化。加砂仁(七分)、山楂、麥芽(各一錢)、青皮(八分)。 傷風寒時作寒慄。加桂枝(八分)。 傷風寒後。時作虛熱不退。加柴胡、知母、人參(各一錢),去蘇葉。 傷風寒一向不解。作潮熱。白日至暮不退。日日如是。加地骨皮、柴胡、知母、當歸、人參 初感時。頭痛作熱。鼻塞聲重。或惡風寒。加防風、羌活、川芎、白芷(各一錢二分)。 感風寒。頭項強急。渾身痛。不能轉側。加羌活、當歸、赤芍、紫荊皮(各一錢)、官桂(七分)。 傷風寒。肚腹或小腹疼痛不可忍。加木香、乾薑、吳茱萸(各七分)。 婦人被氣所苦。胸痞脅痛。小腹急疼。加木香砂仁、枳殼、官桂(各八分)。 傷食腹疼。嘔吐泄瀉。加白朮、白茯苓、半夏、藿香、乾薑、砂仁、厚朴(各七分)、木香 心卒痛者。加玄胡(一錢五分)、木香、桂(各五分)。 飲酒大過。或遍身發疽。或兩目昏黃。加茵陳(一錢五分)、山梔、赤茯苓(各一錢)。 傷酒嘔吐。加黃連、扁豆、葛根、半夏、藿香、蒼朮(各一錢),去蘇葉。 婦人產後。感風頭痛。壯熱。惡寒。不能轉側。加生料五積散。 產後感寒。頭痛發熱。加不換金正氣散。(一半)。 婦人產後。發熱不退。煩渴。加人參、麥門冬、生地黃(各八分)。 產後虛熱不退。加人參、黃 、麥門冬(各一錢)。 產後腰痛不已。加當歸、官桂(各一錢)、木香(三分)。 感風后。日久。冷嗽不已。加杏仁(一錢)、五味子、乾薑(各六分)。 細辛(五分)。 腳氣。加木瓜、牛膝、紫金皮、吳茱萸、川楝子、黃柏、蒼朮(各一錢)、木香(五分)。 又方 柴藿湯治春末夏初傷寒。挾內傷者。宜用。此太陽少陽陽明太陰藥也。 柴胡(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藿香(一錢) 甘草(三分) 半夏(一錢) 白朮(一錢) 陳皮 參(八 分) 白茯苓(八分) 厚朴(八分) 蒼朮(一錢) 川芎(八分) 白芷(八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熱服。春初挾感寒者。加紫蘇葉、防風、干葛(各八分)。 凡感寒無汗。加紫蘇葉、淡豆豉(各一錢)、蔥白(三根)、有汗勿加。 熱甚。燥渴。加石膏(一錢五分)、知母、粳米(各一錢)、烏梅(二個)。 瘧疾。加草果、青皮(各八分)、烏梅(二個),欲截。再加常山(一錢五分)、檳榔(七分) 傷食發熱。胸滿嘔吐。加山楂、神曲、砂仁(各八分)。 傷酒發熱。頭痛嘔吐。加干葛、黃連、扁豆(各八分),去柴胡、春夏肚腹作痛。加白芍藥、山 錢)、乾薑炭、薄桂(各五分)。 夏至後感寒。加石膏(一錢五分)、桂枝(三分)。 暑月遠行受熱。加香薷(一錢五分)、扁豆(一錢)、滑石(八分),去柴胡、白芷。 霍亂轉筋。兩腳冷。汗出。上吐下瀉。日間感熱。夜間感冷。邪氣正氣。兩不分也。加木瓜、 八分)、乾薑(五分)、澤瀉、青皮(各七分)。 又方 雙解散治夏月傷寒傷風通用。 防風(一錢二分) 川芎 當歸 白芍 白朮(一錢) 蒼朮(各一錢) 黃芩(七分) 石膏(一 石(一錢五分) 連翹 山梔(各八分) 荊芥穗 薄荷(各六分) 桔梗(各六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稍熱服。無汗。加麻黃、淡豆豉(各一錢)、 不用。 大便結燥。加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 瘟疫發散。加防風(五分)、羌活(一錢五分)、葛根、白芷(各一錢)。 其餘雜症。與防風通聖散加減同。茲不備錄。 又方 參蘇飲 治秋月傷寒傷風通用。(方見傷風類)。 又方 五積散 治冬月傷寒宜用。此太陽陽明太陰少陰藥也。若挾有內傷。或兼傷風者。 遵仲景法治。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蒼朮(各一錢) 半夏 陳皮 厚朴 白茯苓 枳殼(各八分) 白芷 姜(炒) 薄桂(各七分) 麻黃(一錢五分或二錢無汗用。有汗去之。) 上作一服。姜五片。棗二枚。淡豆豉半合、水二鍾。煎鍾。食遠熱服。 潮熱。加柴胡、黃芩(各一錢)。 頭痛。加羌活(二錢)、細辛(五分)。 嘔吐。加藿香(一錢)、丁香(七粒)。 胃脘痛。加木香、吳茱萸(各六分)、香附(一錢)。 食積痛。加白朮(一錢)、枳實、山楂、神曲(各八分)、木香、檳榔、砂仁(各五分)。 一身盡痛如被杖。加羌活、獨活(各一錢)、柴、荊、皮(八分)。 腳氣。加羌活、獨活、防風、木瓜、牛膝、漢防己(各八分)。 咳嗽。加杏仁、款冬花(各八分)、五味子(五分),去薑桂。 痰嗽。加栝蔞仁、貝母、百合(各一錢),去薑桂。 嗽而聲啞。加天門冬(一錢)、百藥箭(八分)、烏梅(二個),去薑桂。 產後感寒。加柴胡、黃芩(各一錢)、人參(八分)。 經水感寒。加柴胡、荊芥穗、防風(各一錢)、生地、紅花(各六分)。 上以上方。皆非正傷寒藥。乃劉張李諸公所立。治非時傷寒。或挾內傷者。或挾食。或兼風 減用。若正傷寒。仍遵仲景六經傳變施治。庶無誤也。


<目錄>卷之一\寒門

<篇名>中寒

屬性:脈 六脈沉微而伏。重按至骨乃見。或遲而澀。挾風則帶浮。眩運不仁。兼濕則帶濡。而四 脈多沉細而微。四肢厥。而手足爪甲青。 症 集成雲。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也。非比傷寒。邪從外循經而入。以麻桂輩微表而安。 寒則倉猝感受。因其腠理疏豁。一身受邪。難分經絡。無熱可散。溫補自 為寒所中。則昏不知人事。口噤失音。四肢僵直。 及臍腹疼痛。此皆中寒之候 治 蘊要雲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宜理中湯。加附子。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宜五積散 脈沉足冷者。四逆加吳茱萸。厥陰則小腹疼痛。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 脈濃縮 藥。急用茱萸一合。煎濃湯灌下亦妙。大抵寒者溫之。治宜姜附等藥。以 不治。 方 附子理中湯治中寒及一切寒症。隨症加減用。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 甘草(五分) 乾薑(炮二錢) 附子(麵包煨二錢) 上用水一鍾半。煎至八分。食遠服。 寒中太陰。根據本方。 寒中少陰。加吳茱萸(二錢)。 寒中厥陰。加當歸、芍藥、桂枝(各一錢五分)、吳茱萸(二錢)。 沉寒痼冷。加丁香(一錢)、官桂(一錢五分)、沉香(七分)。 心腹冷痛。加官桂、吳茱萸、白芍藥、玄胡索(各一錢五分)、木香(一錢)。 胃寒咳逆。加丁香(一錢)、柿蒂(一錢五分)。 婦人血虛寒。加當歸、官桂、艾葉、吳茱萸(各一錢五分)、益志(一錢)。 男婦下元冷極。久不孕育。加鹿茸、官桂、茱萸(各一錢五分)、蘄艾(一錢)、沉香(一錢)。 小兒冷瀉。加肉豆蔻(一錢五分)、丁香(七分)。 腳膝冷痛。加鹿茸、牛膝、官桂(各等分)、或丸。或煎。 腰冷如冰。加鹿茸、杜仲、破故紙、肉蓯蓉(各等分)、或丸亦可。 精清如水。精冷如冰。加肉蓯蓉、韭子、鹿茸(各等分)、海狗腎(一具)。


<目錄>卷之一\寒門

<篇名>溫疫(大頭病附)

屬性:脈 脈訣雲。瘟病之脈。散而難名。如太陽脈浮。陽明脈長。少陽脈弦。太陰脈細。少陰脈 又雲。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溫氣。變為瘟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溫熱。變為瘟毒者危。凡瘟病大熱 脈沉澀細小足冷難治。洪大有力。或浮大者。可治。脈不浮者為傳染。若左寸浮大。右寸 宜補中帶表而治之。 症 夫瘟疫之症。多由房勞太過。腠理閉泄。少陰不藏。觸冒冬時殺癘之氣。嚴寒之毒。 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瘟病。至夏變為熱病也。又有時行不 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 疫也。外症頭痛。壯熱。 治 丹溪雲。治法有三。有宜補。宜散。宜降。人參、白朮、防風、羌活、蒼朮、並大黃、 活石、人中黃之類主之。又吳氏雲。凡尺寸脈浮者。發於太陽也。宜 汗之。或有自汗身疼者。九味羌活湯主之。尺寸 數者。少陽也。宜小柴胡 考瘟病。先因傷寒熱未除。更感時行之氣。而為瘟疫也。治與傷寒不同。蓋瘟病因春時溫氣 乃鬱熱自內而發於外。故宜辛平之劑以發散之。況時令已暖。不可 用麻黃。如時令尚寒。少佐之亦可。凡瘟病發於三陽者多。三陰者少。若發於三陰者。必有 所因也。或食寒物內傷太陰而得之。或因過欲先傷少陰而得之。治制皆與傷寒各條同。惟發 表不同耳。又有大頭天行病。乃濕熱在高巔之上。並陽明邪熱大甚。資實少陽相火而為之。 視其腫勢在何部。隨經治之。用防風、羌活、酒芩、酒蒸、大黃、隨病加減治之。不可用降 藥。 方 人參敗毒散治瘟疫及大頭病初感。服此藥散之。 人參(一錢五分) 白朮(二錢) 白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羌活(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 五分) 柴胡(一錢五分) 前胡(一錢) 黃芩(一錢) 枳殼(八分) 蒼朮(一錢二分) 桔梗(七分) 上作一服。用生薑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熱服微汗為度。 又方 三黃石膏湯治疫症燥渴。將欲發狂者。 石膏(三錢)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一錢五分) 麻黃(一錢五分寒用多暖用共之) 山梔(一 錢) 熱甚者加大黃(三錢) 上用水二鍾。粳米一撮。煎服。連進三五服即愈。 又方 普濟消毒飲子。治瘟疫熱毒。清熱解毒。大頭病。頭面腫。亦可服。 柴胡(一錢五分) 黃連(炒) 黃芩(炒) 玄參 生甘草 桔梗 連翹 鼠粘子 白芷 馬勃 川當歸(各一錢) 僵蠶(七分) 升麻(七分) 板藍根(一錢如無以藍葉代之或真青代亦可) 如虛。加人參(一錢五分)、大便秘。加酒蒸大黃(二錢)。 又方 辟瘟丹凡春夏秋間預服。以免疫氣傳染。或初感。服此藥。得小汗亦愈。 防風(去蘆一兩五錢)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白朮 麻黃 石膏 滑石 黃芩 連翹 梔子 (各一兩) 桔梗 荊芥 薄荷(各八分) 玄胡粉(一兩五錢) 大黃(煨二兩) 鬼箭羽 馬勃 管仲(各一兩二錢) 上為細末。臘雪水。或冰水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姜蔥湯下。得周身微汗即解。此藥 用五月五日。六月六日。或冬至臘日。焚香禮斗。至誠修合。無不應驗。合時忌與婦人雞犬 孝子見之。


<目錄>卷之一\寒門

<篇名>內傷(脾胃附)

屬性:脈 脈大而無力為內傷。氣口脈大於人迎二倍。或三倍。其急大而數。重按無力。為勞後 內傷。右關脈弦滑而沉。或弦大而數。或浮滑而疾者。為飲食內傷也。右關弱甚。或隱而不 見者。為脾胃虛損也。左關脈緩。右關脈弦者。為肝木乘脾土也。右關脈數。為胃熱。弦滑 為胃寒。脈結為思傷脾也。 症 謹按東垣論。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 。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能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則解。外傷惡 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些小賊風。外傷症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 內傷症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傷則邪氣有餘。故發言壯厲。且先輕而後重。 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後輕。外傷手背熱。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手背 不熱。東垣辨法。大略如此。有內傷而無外感。有外感而無內傷。以此辨之。則判然矣。又 王節齋雲。東垣以飲食勞倦傷。為內傷不足之病。謂因傷飢失飽。傷損脾胃所致。蓋人之所藉 以生者脾胃為本。必賴飲食滋養。若調養失宜。勞後過傷。失其所養。則脾胃氣虛。不能升 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非有飲食停蓄者也。故用補中益氣等藥。若飲食停積不化。郁發為 熱。乃是不足之中。繼之有餘。此為飲食所傷。宜消導之。又或先因飲食而後犯於房勞。或 先因勞役而後犯於飲食。此皆不足之中。兼之有餘。須於數者之間。審察明白也。 治 丹溪雲世之病此者為多。但有挾痰者。有挾外感者。有熱郁於內而發者。有飲食所傷者 。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挾痰者。補中益氣。加半夏。以薑汁竹瀝傳送。挾外 感者。補中益氣。加發散。如防風羌活白芷之類。挾食者。補中益氣。加消導。如山楂枳實 之類。氣虛熱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 之功。又盧氏雲。若內傷外感兼病而相合者。則其 脈症必並見而難辨。尤宜細密求之。若顯內症多者。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 而發散次之。若顯外症多者。則外感重而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而補養次之。此東垣未之 及也。因並贅於此。用者詳之。 方 補中益氣湯治勞役所傷。時作虛熱。四肢無力。怠惰嗜臥。 人參(去蘆一錢五分) 黃 (一錢五分蜜炙) 甘草(五分) 陳皮(八分) 當歸(一錢二分) 白朮(一錢二分) 升麻(四分) 柴胡(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氣血虛甚者。加熟附子(一錢五分)、以竹參 之功(陽旺則生陰也)。 挾外感。加防風、羌活(各一錢五分)、干葛、白芷、川芎(各八分)、倍柴胡。 挾痰者。加半夏(一錢五分)、茯苓(一錢)、薑汁(半盞)、竹瀝(一盞)。 兼鬱熱者。加川芎、山梔、香附(各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一錢二分)、官桂(六分)。 腹中惡寒冷痛者。加桂心(五分)。 腹中惡熱喜寒而痛者。加白芍藥(一錢二分)、黃芩(八分)。 夏月腹痛。不惡熱。加炒黑乾薑(七分)、藿香(一錢)、薄、桂(三分)。 天時熱腹痛者。加白芍藥、山梔(各一錢)、桂(三分)。 天時寒腹痛。加半夏(一錢)、益智仁(八分)、乾薑(五分)、桂(三分)。 頭痛。加蔓荊子、川芎(各八分)、細辛(五分)。 頂腦痛。加 本(七分)、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 臍下痛甚者。加熟地黃(一錢)、其痛立止。如不止者。乃大寒也。更加桂心(五分)。 咽干。加葛根(七分)、麥門冬(一錢)。 心下刺痛。加香附(一錢)、當歸(倍用)。 精神短少。加麥門冬(一錢五分)、五味子(七分)、夏月亦加。救天暑傷庚金。 有痰。嗽。加貝母、杏仁、栝蔞仁、款冬花(各一錢),去參 。虛者勿去。 咳嗽。春。加款冬花、佛耳草(各一錢)、川芎(五分)、夏。加麥門冬(一錢五分)、五味子、 (五分或七分)、秋冬。加連節、麻黃(一錢)、久嗽肺中伏火。去人參、黃 ,加石膏(一錢 五分)、黃芩(一錢)、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七分)、木香(五分)、陳皮( 一錢)、冬月。更加草豆蔻、益志(各五分)、夏月。更加姜炒芩連(各七分)、秋月。更加檳榔 、砂仁(各五分)、春月。更加川芎、藿香(各七分)。 心下痞滿。加枳實、黃連(各八分)、白芍藥(一錢)、桂(二分)。 腹脹。加枳實(八分)、木香、砂仁(各五分)、厚朴(七分)、秋月。加乾薑、肉桂(各五分),去甘草。 脅痛。或急縮。春月。乃肝木盛以致生火。加青皮、枳殼(各一錢)、倍柴胡、余月。加山梔 、蒼朮、香附、貝母(各一錢)、青皮、枳殼、黑乾薑(各五分)。 大便秘。加當歸(一錢五分)、桃仁(一錢)、大黃(煨二錢)。 腳軟乏力。或痛。加黃柏、防己(各一錢)、桂(三分)。 時時發熱。乃下元陰火蒸發也。加生地黃(一錢)、黃柏(八分) 大便虛坐。或了而不了。腹中迫急。氣虛血澀也。加木香、檳榔(各五分)、倍用當歸。 身熱沉重。雖小便多。亦加茯苓、澤瀉(各七分)、黃柏(五分)、蒼朮(一錢)。 脾胃不和。加茯苓、半夏(各八分)、砂仁、扁豆(各六分)、生薑(三片)。 注夏。加白芍藥、茯苓、黃柏(各八分)、厚朴、蒼朮(各一錢),去柴胡升麻。 痰厥頭痛。此太陰脾經所作也。加半夏、石膏(各一錢五分)、川芎(八分)、薑汁(二匙)、蔥汁(二匙)。 若挾外感。重以本方。加本經發散之藥治之。如見太陽症。加羌活、 本、桂枝(各等分)、 如見陽明症。加葛根(一錢)、倍升麻、如見少陽症,加黃芩、半夏(各一錢)、川芎(八分)、 倍加柴胡(一錢)、如見大陰症。加枳實、厚朴(各一錢)、如見少陰症。加栝蔞根(一錢)、生 甘草(五分)、如見厥陰症。加川芎(一錢)、若變症發痰。加玄參、干葛(各一錢)、倍升麻。 思慮傷心脾。神氣不安。夜臥不眠。加茯神(八分)、遠志(六分)、麥門冬、酸棗仁(各一 錢)、辰砂(七分為末臨服投入)、圓眼(五個)、自汗。加桂枝(七分)、浮麥(一撮)。 盜汗。加知母、麥門冬、麻黃根(各一錢)。 骨蒸勞熱。日久虛損。加牡丹皮、地骨皮、黃柏、知母、熟地黃(各八分)、倍柴胡,去升麻 、久患冷瀉冷痢。或元氣下脫者。加乾薑(炒黑五分)、熟附(八分)、肉果(一錢)、如身有疼痛。及身腫或 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者。加羌活、防風、 本(各一錢)、升麻、蒼朮 (各八分)、勿用五苓散、所以然者。蓋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如病去勿再服。蓋風藥 能損人元氣故也。 如心下痞脈遲。緩加半夏黃連、枳實(各八分)。 如脈弦。四肢滿閉。便難。而心下痞。加柴胡、黃連(各八分)、青皮(五分)。 心下痞而嘔逆。加生薑、二片、黃連、陳皮(八分)、冬月。加藿香、丁香(七分)。 心下痞。腹中氣上逆者。是衛脈逆也。加黃柏(五分)、黃連(五分)。 中脘當心痛。加草豆蔻仁(冬一錢夏五分)。 多吐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八分)。 如救胸水瀉伏火。加白芍藥(一錢)、黃連(五分)、秋冬不用。 男婦發熱。或捫之而肌表熱者。此表症也。只服本方二三服。得微汗則涼矣。 又方 香砂養胃湯。治飲食所傷。脾胃不和。四肢睏倦。發熱。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茯苓(八分) 陳皮(八分) 半夏(八分) 甘草(三分) 厚朴 (八分) 蒼朮(八分) 藿香(八分) 砂仁(七分) 枳殼(八分) 桔梗(七分) 上作一服。姜二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傷酒。頭痛。嘔吐。加黃連、扁 豆、川芎(各八分)、葛根(一錢二分)。 傷肉食。加草果、枳實、山楂、麥芽(各八分)、砂仁(五分)。 傷豆粉麵食辛辣濕熱之物。加黃連、連翹、山楂、麥芽(各八分)、神曲(八分)、砂仁(六 傷生冷西瓜乳酪寒濕之物。加川烏、防風(各五分)、砂仁、白豆蔻仁(各七分)、丁香 (四分)、乾薑(五分)、山楂(一錢)。 飲食間着惱悶不快。加香附(一錢)、木香、青皮、檳榔(各五分)。 濕痞滿悶。加澤瀉、蘿蔔子(各八分)。 病後多食心煩。加山梔(一錢)、黃連、枳實(各五分)。 食積作痛或痞積氣塊。加三棱、莪朮(各八分)、枳實、官桂、白芍藥、香附(各一錢)、木香 、檳榔(各五分)。 翻胃。吐後作痛。加半夏曲、大腹皮、木香、乾薑(二味減半)、扁豆、茱萸、炒過黃連( 各一錢)、青皮(五分)。 又方 平胃散去濕。強脾健胃。 厚朴(一錢) 蒼朮(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紅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濕傷脾胃。或久瀉久痢。胃弱者。加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白茯苓(一錢)。 四時泄瀉。加茯苓(一錢)、澤瀉、訶子肉果(各八分)、冬月加乾薑(五分)。 四時赤白痢疾。加木香、檳榔(各七分)、黃連、枳殼、肉果(各八分)、四時瘧疾。加白朮、 人參、半夏、柴胡、黃芩(各一錢)、檳榔、草果、青皮、烏藥(各八分)、烏梅(三個)、欲截 。再加恆山(一錢二分)。 風痰加南星、半夏(各一錢)、荊芥、細辛(各七分)。 頭風。或旋運。加半夏、天麻(各一錢)、白芷、 本(各八分)。 冷淚。及眼上風熱。加木賊、荊芥、甘菊花(各等分)。 小便赤澀。加赤茯苓、荊芥、山梔、木通(各等分)。 氣塊。或痞。加白朮(一錢五分)、枳實、二棱、莪朮(各一錢)。 水氣腫滿。加桑白皮、大腹皮、茯苓、木通(各等分)。 冷熱氣痛。加茴香、木香(各八分)、山梔、香附(各一錢)、乾薑(炒黑)、桂(各五分)。 腸風下血。加黃芩、枳殼、川續斷、荊芥穗(各等分)。 素有痰涎。加半夏、茯苓(各一錢)。 腰痛。加杜仲、八角茴香(各一錢)。 膝痹。加菟絲子、羌活、桑寄生(各一錢)。 酒傷脾胃。加藿香、砂仁(各七分)、扁豆、黃連、半夏(各八分)、干葛(一錢)。 傷食。加豆蔻仁、砂仁、枳實、山楂(各八分)、白朮(一錢)。 遇久雨水濕。加白朮、茯苓、澤瀉(各八分)、桂(四分)。 胃寒。加乾薑、肉桂(各六分)、丁香(三分)。 濕傷脾胃。困弱不思飲食。加黃 、人參、白朮(各一錢)。 傷寒時疫頭痛。加防風、羌活、川芎(各一錢)、蔥汁(一盞)、藿香、半夏(各八分)。 渾身拘急。有熱。加地骨皮、麥門冬(各一錢)。 心下痞滿不快。加木香(七分)、枳實(一錢),去甘草。 咳嗽。飲食減少。加黃 、白朮、歸身(各一錢)。 脈緩病急。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也。加人參、白朮、黃 (各一錢)、 升麻(三分)、防風(五分)。 男婦脾胃不和。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氣短。嘔啞吞酸。面黃體重。怠惰嗜 臥。骨節煩疼。自利。完谷不化。易飽易飢。霍亂。五噎八痞。反胃膈氣。加白朮、半夏曲 、黃連、吳茱萸(炒過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砂仁(五分)。 婦人腹痛。加木香(一錢五分)、烏藥、當歸、白芍藥(各一錢)、官桂(五分)。 赤白帶下。加川歸、黃柏、黃 、白朮、白茯苓(各一錢)。 小兒嘔吐泄瀉。面黃肌弱。加山楂、白朮(各一錢五分)為末。米湯調下。每服二錢。 小兒吐逆頻並。手足心熱。不進乳食。加半夏曲、神曲、白朮(各一錢五分)、山楂(二 錢)為末。每一錢。棗湯調下。 又方 參苓白朮散和中。健脾。消食。 人參(去蘆一兩五錢) 白朮(炒二兩) 砂仁(炒一兩) 甘草(炙五錢) 白扁豆(炒一兩) 山 藥(一兩五錢) 薏苡仁(炒一兩五錢) 桔梗(炒一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五錢) 蓮子(去心一兩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食遠清米湯調下。或蜜丸亦可。本方一斤。加山楂末半斤。名二妙調 脾散。治大人小兒食積傷脾。瀉痢。膨脹。嘔吐。脾胃不和等症。有效。(此蕪湖夏小兒家傳方) 血不和。加當歸(一兩五錢)、香附(一兩)。 氣不和。加陳皮(一兩)、木香(五錢) 脾胃不快。嘔吐。加藿香、半夏曲(各一兩)。 胃寒。加乾薑(一兩)、內桂(五錢)、丁香(三錢) 瀉後調理脾胃。加厚朴、蒼朮、陳皮(各一兩)。 病後調理脾胃。加黃連、吳萸(炒一兩)、木香(五錢)、石蓮肉(一兩)。 瘧後調理脾胃。加陳皮、白芍藥(各一兩)、青皮(五錢)。 產後調理脾胃。加炒黑乾薑(七錢)、當歸、香附(各一兩)。 膈症。脾胃虛損。加牛胎(一具為末)蘆柴根搗汁、打淮安口子末糊為丸、紅棗湯下、魯試有效。 又方 枳術丸一運一動。一補一消。乃理脾之聖藥也。 白朮(四兩陳土炒過去土不用)、枳實(去穣麩炒二兩)。 上為末。荷葉包老米飯煨熟。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遠清米湯送下。 有痰在膈上。滿悶不快。加陳皮(去白一兩)、半夏(姜制二兩)、名橘半枳術丸。 破滯氣。消積。開胃。進飲食。加木香(一兩五分)、名木香枳術丸。 飲食太過。或食間着惱。以致心腹滿悶不快。加香附(一兩童便進炒)、神曲、蒼朮、山 梔、撫芎(各一兩五錢)、木香(五錢)、名越鞠枳術丸。 傷肉食濕面辛辣味濃之物。加黃連、大黃、黃芩(三味俱酒蒸妙)、山楂、神曲、陳皮(各二 兩)、木香(一兩),名三黃枳術丸。 傷生冷並冷物。加蒼朮、半夏、陳皮(各二兩)、草豆蔻、砂仁(各一兩)、木香(五錢)、丁香 (三錢)。 若元氣素弱。食飲難化。食已即腹內不和。疼痛泄瀉。此胃虛有寒也。加人參、白芍藥、陳 皮、山楂、神曲(各二兩)、木香、砂仁(各一兩)。 素有痰火。胸膈鬱塞。或吞酸吐酸。嘔吐嘈雜。或酒積。或泄瀉結痛。此皆濕熱 也。加木香(各五錢)、黃連(吳萸炒)、白芍藥、陳皮(各二兩)、生甘草(五錢)、夏。加石膏 冬。加乾薑(七錢炒)。 有食積痞塊。堅硬在腹內者。加山楂(二兩)、黃連、厚朴、莪朮。阿魏。昆布。(各一兩)、木 香(五錢)、檳榔(八分)。 痞積氣塊在腹脅者。加黃連(吳萸炒一兩五錢)、木香(一兩)、莪朮、阿魏(各一兩五錢)、瓦 龍子( 一兩)、鱉甲(一兩)。 勉強多食。致心腹痞悶不快。加山楂、神曲、陳皮(各一兩五錢)、厚朴、砂仁(各一兩) 濕熱痞悶。加茯苓、澤瀉、連翹、蘿蔔子(炒各一兩五錢)。 心口胃脘痛。加乾薑、砂仁(各一兩)、丁香(四錢)。 素有痰火人。加半夏、橘紅(各一兩五錢)、白茯苓、黃芩、黃連(各一兩)。 若胸膈不利。服辛香燥藥。以致上焦受傷。胃脘乾燥。而嘔噎膈等症作矣。加黃連(吳萸 炒)、山梔(薑汁炒)、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五錢)、石膏、桔梗(各一兩)、生甘草(五錢)。 明粉(各一兩)、生甘草(五錢)。 若能食好食。但食後反飽難化。此胃旺脾陰虛也。 加白芍 藥(酒炒二兩)、人參、黃連、香附(各一兩五錢)、石膏(一兩)、生甘草、木香(各五錢) 桃仁(去皮尖另研各七錢)、升麻、甘草(各五錢)、此老人常服之藥也。 瀉痢後虛膨。加人參、白茯苓、陳皮(各一兩五錢)、木香(五錢)。 小兒瀉痢不止。加山楂(二兩)、訶子肉果、黃連(燒酒浸炒各一兩)、木香(五錢)。 小兒疳積。加胡黃連、使君肉、山楂(各二兩)、蕪荑(一兩)。 小兒久瘧。左脅有塊。加山楂。鱉甲(各二兩)、青皮、白芥子(各一兩)。


<目錄>卷之二

<篇名>暑門

屬性:(傷暑 霍亂 泄瀉 痢疾 瘧疾)


<目錄>卷之二\暑門

<篇名>傷暑(附暑風)

屬性:脈 脈訣雲∶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浮自汗。或浮大而散。或洪而大。或弦細芤遲而隱。 伏而弱。或虛遲無力中。得洪緩。皆曰暑病也。或浮而虛者。暑風也。 症 戴氏雲∶暑乃夏令炎暑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或腹痛泄瀉水者。胃 與大腸受之。作嘔者。胃口有痰。此二者冒暑也。宜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或身熱 頭疼。燥亂不寧。或身如針刺者。為傷暑。此為熱傷血分也。宜人參白虎湯。加黃芩、柴胡 、或咳嗽。發熱發寒。盜汗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乃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宜清肺黃連 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之類。急治則可。少遲則難治矣。暑風。乃相火行令也。感之自口鼻而 入。傷心包絡之經。故卒倒不省人事也。其脈虛浮。外症頭疼口乾。面垢自汗。倦怠少氣。 或背寒惡熱。名曰暑風也。 治 按潔古雲動而得之。乃辛苦之人。動而火勝。熱傷氣也。脈洪而大。宜人參白虎湯主之 。靜而得之。乃安樂之人。靜而濕勝。火傷金位。脈沉而實。宜大順散。或蒼朮白虎湯主之 。有陰勝陽者。宜清暑益氣湯。大抵暑症。只宜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五苓散白虎湯等 藥。挾痰。加半夏、虛。加參 之類。暑風。有挾火挾痰者。二陳湯。加黃連主之。實者。 可用吐法。昏迷不省人事者。先以蘇合香丸。次以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用雙解散。加香薷、尤妙。 方 黃連香薷飲治暑症。自汗。煩渴而噪。 香薷(三錢) 厚朴(姜制) 扁豆(姜炒各二錢) 黃連(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煎一鍾。井水沉冷服。 遠行受熱者。加人參、石膏、滑石(各等分)、甘草(五分)、此動而得之。 噪渴引飲。自汗。脈沉。加人參(一錢五分)、麥門(二錢)、五味(一錢)、此靜而得之。 虛煩身熱。自汗。清暑益氣湯。 傷暑挾痰。加半夏、南星(各一錢)、薑汁竹瀝傳送。 嘔吐。加乾薑(五分)、藿香、半夏、陳皮(各一錢)。 挾瀉。加五苓散(五錢) 暑風。加防風、羌活(各一錢)、有痰壅盛。再加半夏、陳皮(各八分)。 又方 清暑益氣湯養脾。清肺。補中。行濕。夏秋治暑通用。 黃 人參 白朮(各一錢五分) 當歸 蒼朮 陳皮 麥冬(各一錢) 神曲 澤瀉 黃柏 (各七分) 青皮 甘草 升麻 干葛(各五分) 五味(十二粒) 上用姜一片。棗一枚。煎。食遠稍熱服。 暑瀉。加厚朴、扁豆(各一錢),去當歸、麥門冬。 暑痢。加黃芩、黃連、檳榔、枳殼(各八分)、木香(六分)、烏梅(二個)。 暑瘧。加柴胡、黃芩(各一錢)、川芎、草果(各八分)、倍用青皮。 暑渴。加石膏(二錢)、知母、粳米(各一錢五分)。 伏暑之時。頭痛。身熱。腳軟。精神短少。四肢無力。不思飲食。怠惰嗜臥。俗呼為注夏。 加白芍藥、半夏(各一錢)、川芎(七分),去澤瀉、青皮。 暑風。加防風、羌活、荊芥穗、香薷(各一錢),去澤瀉、青皮、黃柏。 中暑。脈微遲。或隱伏。渴而下利。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本方加熟附(一錢)、以行參 之功。達於四肢。而自溫矣。勿作寒治。


<目錄>卷之二\暑門

<篇名>霍亂

屬性:脈 六脈隱伏。右關弦滑。浮洪者可治。微而遲。氣少不語者難治。兩關弦緩者。乃木克 土也。不急治而則死。 症 陳無擇雲∶霍亂者。心腹卒痛。嘔吐下利。增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先吐。先 腹痛。則先痢。心腹俱痛。吐痢俱作。甚則轉筋入腹遂斃矣。蓋此症乃陰陽反戾。清濁相 干。陽氣暴升。陰氣頓絕。治之則宜溫暖。切禁寒涼。轉筋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今 暴吐下。津液頓亡。外感四氣。內傷七情。飲食甜膩。攻閉諸脈。枯削宗筋。失養必致攣縮 。甚則舌卷卵縮者。難治也。又有乾霍亂者。忽然心腹脹滿。絞刺疼痛。蠱毒煩冤。欲吐不 吐。欲利不利。頃刻便至悶絕。最難治。死在須臾。以其升降不通故也。惟吐法最良。或下 之亦妙。吐下後。以二陳加參術調之。 治 霍亂。乃陽明症。宜和中平胃為主。治以生薑理中湯最妙。吐利轉筋。脅下痛。脈弦者 。木克土也。平胃散。加木瓜主之。吐利轉筋。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者。四君加白芍藥 乾薑主之。四肢厥冷。脈微者。附子理中湯主之。身熱煩渴者。錢氏白朮散。轉筋者。男子 宜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其乳。此千金妙法也。大抵此症急無藥。惟陳氏吐法最佳。後隨 症調理。 方 六和湯治伏暑霍亂。 人參 白朮 半夏 杏仁(各八分) 甘草(四分) 砂仁(六分) 藿香 木瓜 茯苓 扁豆 厚朴(各一錢) 香茹(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用生薑三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不拘時服。 不渴。腹痛。吐利。加乾薑(七分)。 渴而腹痛。吐利。加干葛(八分)、澤瀉、滑石(各七分)、麥門冬(八分)、五味(五分)。 轉筋。加酒當歸、酒紅花(各七分)、黃芩(八分)。 四肢厥冷。脈微者。加乾薑、附子(各一錢)。 又方 三因吐法用治霍亂。並乾霍亂。急無藥者。此法極妙。用極咸鹽湯二升。熱飲一升。 刺口探令吐宿食盡。不吐更服。吐訖仍服。三吐乃止。此法勝於他法遠矣。世俗鄙而不用。 坐視其死。哀哉。吐後以二陳湯。加參術調理。萬無一失。


<目錄>卷之二\暑門

<篇名>泄瀉

屬性:脈 右關脈弦大。或弦濡而滑。為泄瀉。脈數疾為熱。沉細為寒。弦而遲者氣泄。心脈止者 驚泄。訣雲。下利微小即為生。脈大浮洪無瘥日。 症 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曰∶濕多成五泄。戴氏雲∶有飧泄者。謂水谷 不化而完出。濕兼風也。溏泄者。漸下污積粘垢。濕兼熱也。 泄者。利下澄澈清冷。小 便清白。濕兼寒也。濡泄者。體重軟弱。泄下多水。濕自甚也。滑泄者。久下不能禁。因濕 勝氣脫也。若此有寒熱虛實之不同。其可執一而治之乎。 治 按戴氏雲∶瀉水腹不痛者。濕也。宜四苓散。加二術。飲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 氣虛也。四君子湯。加白芍藥、升麻、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四苓散 。加芩、連、木通、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二陳加蒼白朮、海石、青黛、黃芩、 神曲、或用吐法。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輕者。保和丸。重者白朮、枳實、山 楂、神曲大黃、消而下之。後用參苓平胃散調之。大抵治瀉通用胃苓湯。隨症加減。 方 胃苓湯治瀉通用。 厚朴 蒼朮(各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陳皮(八分) 甘草(炙三分) 茯苓(八分) 豬苓 澤瀉 車前子(各七分) 桂(三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紅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夏秋之間。溫熱大行。暴注水泄。加黃連、扁豆(各八分)、升麻、山梔、木通(各五分)、白 芍藥(一錢)。 發熱燥渴。加葛根、石膏、滑石(各一錢)。 黃膽。小便赤澀,加茵陳、石膏(各一錢)、山梔、木通、白芍藥(各八分)。 飲酒便泄。此酒積也。加白芍藥、黃連、扁豆、干葛(各一錢),去桂。 寒月溏泄清冷。腹痛。或傷生冷凍飲料食者。加神曲、麥芽、砂仁、益智、木香(各七分)、乾薑 (五分)。 久瀉胃氣下陷者。去豬苓、澤瀉、車前子,加人參、黃 、白芍藥(各一錢)、升麻、柴胡、羌 活、防風(各四分)。 久瀉。脾胃虛滑不禁。加肉豆蔻(一錢)、訶子(八分)、木香、乾薑(各五分)。 久瀉。胃虛膨悶。乾嘔者。加藿香、砂仁、半夏、乾薑(各七分),去豬苓澤瀉、車前子。 熱甚下泄如熱湯者。加芩連、木通、滑石(各八分),去桂、腹中 痛。下泄清冷。喜熱不渴 。此寒瀉也。倍桂,加乾薑、肉果(各八分)、木香(五分)、寒甚者。附子理中湯。(方見寒 門)。 久瀉谷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也。本方去厚朴、蒼朮、豬苓澤 瀉、車前子,加人參、芍藥、神曲、訶子、肉果、烏梅、五倍子(各等分)為丸。防風升麻 湯下。完谷不化。屬熱。加芩連、滑石(各一錢)、屬氣虛者。加人參、芍藥、升麻(各等 分),去豬苓澤瀉、桂。食積瀉。加山楂、神曲、麥芽、白豆蔻仁(各一錢)、甚者。枳殼大黃 湯。 凡諸瀉。本方。春加防風、白芍藥(各八分)夏加黃連、香薷、扁豆(各一錢)。秋加 藿香、檳榔、枳殼(各七分)、烏梅(二個)。冬加乾薑、砂仁(各七分)。 又方 助胃丸治大人小兒諸般泄瀉。 厚朴 蒼朮 陳皮(各一兩五錢) 甘草(炙四錢) 豬苓 澤瀉 茯苓(各一兩) 白朮(一兩 五錢) 桂(三錢) 肉果(雞蛋清炒一兩) 山楂(二兩) 上為末。神曲二兩。打糊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清米湯化下。


<目錄>卷之二\暑門

<篇名>痢疾

屬性:脈 脈滑。按之虛絕者。必痢也。寸浮數。尺澀。必下青膿血。沉弦。必下重。脈數。若微 發熱。汗出者。自愈。脈微弱數。自止。脈沉小留連者。易治。數大身熱者。難治。 症 痢者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相混。雖有痛不痛大痛之異。然皆里急後 重。逼迫惱人者。謂之痢也。屬濕熱及食積。三者。別青黃赤白黑五色以屬五臟。白者濕熱 傷氣分。赤者濕熱傷血分。赤白相雜。氣血俱傷。黃者食積。或雲青綠雜色。是風與火。下 如豆汁者。赤白相混。濕毒也。錢氏雲。紅黃黑皆熱。青白谷不化者為冷也。抑考其本。皆 由腸胃所受飲食之積。余不盡行。留滯於內。濕蒸熱穢。鬱結日深。伏而不作。時逢炎暑。 相火司令。又調攝失宜。復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蒸熱蓄積。而滯下之症 作矣。以其積滯之滯行。故名滯下。即痢是也。其濕熱穢積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 赤白混下。氣血俱受邪矣。久而不愈。氣弱不運。脾積不磨。陳積既滑。下凝猶魚腦矣。甚 則脾胃空虛。開司失守。濁液迸流。色非一類。錯雜混下。狀如豆汁矣。若脾胃下陷。虛 坐努簀。色如白膿矣。其熱傷血深。濕毒積穢。粘結紫色。則紫黑矣。其穢濁積而欲出。氣 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後重里急。數欲便而不能便。此皆大腸經有所途遏窒礙。氣 液不通故也。宜詳審之。 治 河間雲滯下症。屬濕熱郁遏腸所致。又雲無積不利。初起一二日。元氣未虛者下之。枳 殼大黃之類。此通因通用法也。又雲行血則便膿自愈。當歸白芍藥桃仁紅花之類。調氣則後 重自除。木香檳榔之類。切忌止澀。又雲後重則宜下。木香檳榔丸主之。腹痛則宜和。白朮 白芍藥甘草陳皮當歸之類。身重則宜溫。姜附之類。膿血稠粘。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 重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防風羌活之類。 溏為利者。溫之。附子理中之類。在表者 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謂吐也。在下者竭之。謂下也。身表熱者內疏之。柴胡葛 根之類。小便澀者分利之。五苓之類。火熱者寒之清之。芩連之類。氣滯者調之。木香檳榔 枳殼之類。積滯者去之。枳實厚朴大黃之類。氣虛而下陷者升舉之。人參黃 白朮甘草升麻 之類。血虛者補之。人參當歸芍藥之類。嘔者和之。生薑半夏陳皮之類。噤口者。胃熱也。 人參黃連補而清之。各從其類也。變症多端。難以枚舉。姑撮其要。以俟知者。 方 加減黃芩芍藥湯治赤白痢疾。 黃芩(炒) 枳殼(各一錢五分) 白芍藥(炒二錢) 檳榔(一錢) 木香(八分) 甘草(炙三分) 當歸(一錢) 蒼朮(一錢) 厚朴(八分) 白朮(一錢五分) 陳皮(八分) 黃連(炒一錢三 味乃痢必用之藥)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腹痛。加砂仁、木香(各五分)、 後重。加滑石(一錢五分)。 赤痢。加川芎、桃仁(各一錢)、再加當歸(五分)、初欲下之。加大黃(五錢或三錢量虛實用)。 白痢。加白茯苓(炒)、滑石(各一錢)、初欲下之。加大黃(五錢並量虛實增損)。 赤白相雜者。並加上二藥。蓋芎歸桃仁以理血。滑石茯苓陳皮以理氣初欲下者。亦加大黃 (五錢)、食積。加山楂、枳實(各一錢五分)。 如白痢久。氣虛胃弱。或下後未愈。減芩連、芍藥(一半),去檳榔、枳殼、厚朴,加人參、 黃、茯苓(各一錢)、砂仁、乾薑(各五分)。 赤痢久。血虛胃弱。或下後未愈。減芩、連、枳殼(三之一),加川芎、熟地黃、阿膠(各一錢)。 赤黑相雜。此濕勝也。或小便不利。及赤澀短少。加木通、澤瀉、茯苓(各一錢)、山梔( 八分)、以分利之。 血痢。加川芎、生地、槐花、地榆(各一錢)、添當歸(五分)。 久不愈。減芩、連(各七分),去檳榔、枳殼、厚朴、蒼朮,加阿膠、地榆、側柏葉(各一錢五分)、荊芥穗(五 分)。 炒黑乾薑(七分)。 痢已久。重不去。此大腸墜下。去檳榔、枳殼,加升麻、荊芥穗(各五分)。 嘔吐。加石膏(一錢五分)、半夏、山梔(各一錢)、入薑汁(一盞)、緩呷之。以瀉胃口熱。 痢而腹痛。加乾薑、肉桂(各七分)。 痢久滑泄不禁。腹中已消。去檳榔、枳殼、厚朴、減芩連一半,加訶子肉果粟殼(各一錢)、烏 梅(二個)。 痢久氣血兩虛。元氣下陷者。去芩、連、枳殼、檳榔、厚朴,加人參、黃 (各一錢五分)、 升麻柴胡(各五分)。 痢而渴者。加麥門冬、滑石(各一錢)、五味(十五粒)、烏梅(二個)。 秋後痢。加扁豆、炒黑乾薑、半夏(各八分)、減芩、連(三之一)。 春冬痢。加乾薑、肉桂(各七分)、藿香、白豆仁、砂仁(各八分)、肉果(一錢)、減芩、連(三之一) 痢而脈沉。四肢厥。自汗。下如 溏。或澄澈清冷者。寒也。減芩、連、檳榔、枳殼、濃 朴、蒼朮,加人參、熟附子、乾薑(各一錢五分)、以溫之。 又方 加味香連丸治赤白痢疾。里急後重。膿血稠粘者。黃連(去蘆毛淨一斤,用吳茱萸半 斤、燒酒半斤、濕透同黃連盒一時、炒干,去吳萸)、木香(四兩不見火)、肉果(六兩、用雞蛋清 炒透)、滑石(六兩用牡丹皮三兩同煮半日,去丹皮)、當歸(二兩酒浸焙乾)、枳殼(麩炒二 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每用粟米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大人八十丸。小兒五十丸。赤。燈心烏梅湯下。白 。生薑粟米湯下。 又方 參苓白朮散痢後調理甚妙。(方見內傷類)。 本方加石菖蒲一兩。木香五錢。為末。空心飲湯調服二錢。


<目錄>卷之二\暑門

<篇名>瘧疾

屬性:脈 脈訣雲∶瘧脈自弦。弦遲多寒。弦數多熱。弦小緊者宜下。弦遲宜溫。弦數宜汗。浮大 而滑宜吐。洪數無力為虛。代散則死。 症 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痢瘧。蓋先熱後寒。名曰溫瘧。但熱不寒。名曰癉瘧。經年不 瘥。結成 瘕。名為老瘧。亦曰瘧母。寒熱身重。骨節煩疼。脹滿自汗。為濕瘧。寒熱不除 。但慘 振栗。病以時作。為牝瘧。因傷食而得為食瘧。一歲之中。長幼相似。謂之疫瘧。 愚按內經、明言夏傷於暑所致。何世醫悉謂脾寒。而用溫熱之藥。蓋戰慄惡寒者。火極似水。 亢則害。承乃制故也。又按丹溪雲∶瘧因暑邪舍於榮衛之間。腠理不密。復遇風寒。閉而不 出。舍於腸胃之外。與榮衛煎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並則病作。離則病止。並於陽則熱 。並於陰則寒。淺則日作。深則間日。在氣則早。在血則晏。渴者燥勝。不渴者濕勝也。機 要雲∶在太陽經為寒瘧。治多汗之。陽明經為熱瘧。治多下之。少陽經為寒熱瘧。治多汗之 。此三陽經受病。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乃傷之淺者。在三陰經。則總謂之溫瘧。 發在處暑後冬至前。乃傷之重者。此說良是。其三陰經則作於子午卯酉日。少陰瘧也。作於 寅申巳亥日。厥陰瘧也。辰戌丑未日。太陰瘧也。臨症宜詳辨之。 治 丹溪雲∶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郁而成痰。宜養胃化痰。發汗為主。邪氣 得出。自然和也。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小柴胡,加川芎、蒼朮、升麻、葛根之 類。有汗要無汗。扶正為主。帶散。以參、 、歸、術、芍藥、黃柏、麥冬、五味、之類。 補而收之。虛者。必用參術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隨症用他藥。大渴大熱。頭疼如 破。小柴胡,去半夏,加川芎、石膏、知母主之。暑瘧。宜人參白虎湯。有痰者。二陳加 常山吐之。不食者。必從食上得。當以食治。平胃散。加山楂、神曲、草果、青皮主之。 瘧母在左脅下。令人自汗作痛。以青蒿、鱉甲為主。佐以三棱、莪朮、香附、青皮、桃仁 、治之。凡瘧數發之後。便宜小柴胡,加常山、草果、青皮、烏梅、截之。久則中氣虛弱。 病癒深而難治矣。 方 柴苓二陳湯治諸瘧。熱多寒少者宜服。 柴胡 白朮 蒼朮(各一錢五分) 人參 半夏(姜制) 黃芩(各一錢) 藿香 川芎 茯苓 陳皮 青皮(各八分) 甘草(三分) 厚朴(七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初發陰陽未分。加豬苓、澤瀉(各八分)、桂(四分)。 若一日一發。午前者邪在陽分。加黃 (一錢)、添茯苓、半夏(各五分)。 熱甚。頭痛。加石膏(一錢五分)、蔥白汁(二匙)。 口渴。加石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麥門冬(一錢)。 間日。或三日。午後。或夜發者。加當歸、芍藥、地黃、知母(各一錢)、酒紅花、酒柏、升 麻(各四分)、此邪在陰分。提起陽分。方可截。 若間一日。連二日。或日夜各發者。氣血俱病。加黃 (一錢)、添人參、茯苓(各五分)、以 補氣。加當歸、芍藥、地黃(各一錢五分)、以補血。 陽瘧多汗。加黃 (一錢五分)、以斂之。無汗。加葛根(一錢五分)、以發之。 陰瘧多汗。加當歸、芍藥、地黃、黃柏、知母(各二錢)、以斂之。 無汗。倍柴胡、蒼朮,加升麻(七分)、葛根(一錢五分)、以發之。 胃弱食少。或服截藥。傷脾胃。食少者。添人參(五分)、芍藥(酒炒)、麥芽(各一錢)、砂仁、 (五分)、扁豆(八分)。 若因食積者。加山楂、神曲、枳實、草果(各一錢)、黃連(四分)、瘴瘧。加檳榔、知母、葛 根、白芷(各一錢)、烏梅(三個)。 瘧後變痢疾。補虛清熱為主。添人參(五分),加砂仁(七分)、扁豆、黃連(各一錢)、木香、 (七分)、當歸(一錢二分)、芍藥(一錢五分)、檳榔(七分)、烏梅(二個)。 若欲截之。加常山(一錢五分)、檳榔、草果(各一錢)、烏梅(七個)、水二鍾煎空心服。 若日久虛瘧。或 瘧。連歲不已。本方。去厚朴、蒼朮、川芎、藿香、青皮、減柴胡、 黃芩、一半。加黃 、當歸(各一錢五分)、白芍藥、知母、青蒿、地骨皮(各一錢)、鱉甲、 (九棱或七棱者炙二錢)。 熱多棗少者。或大渴者。加石膏(一錢五分)、知母、葛根(各一錢)、麥冬、山梔(各八分)、 添黃芩(五分)。 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加丁香(七分)、官桂(一錢)、乾薑(一錢)、草果(一錢)、甚者。加 附子(一錢)、減柴芩一半。 春瘧。加防風、干葛、白芷(各一錢)。 夏瘧。加黃連、扁豆(各一錢)、香薷(一錢 秋瘧。加知母、歸身、貝母、杏仁、麥冬(各一錢)。 冬瘧。加杏仁(一錢)、桂枝(八分)、乾薑(七分)、寒多。更加丁香(五分)。 若日久寒熱不多。或無寒而但微熱者。邪氣已盡。夏月。用清暑益氣湯。余月。用補中益氣 湯。加麥冬、黃柏、短母(各八分)、滋補氣血。截後調理。亦同此條。 又方 截瘧丹截諸瘧神效。歷試有驗。 人參(二兩去蘆) 雄黃(一兩六錢另研) 辰砂(六錢另研) 上三味各為末。稱定。於五月五日取五家粽為丸。豆大。大人十丸。小兒五丸。發日。五更 空心無根水煎青蒿湯送下。忌生冷雞魚一月。


<目錄>卷之二

<篇名>濕門

屬性:(傷濕 腫脹 黃膽 諸痛 喘嗽)


<目錄>卷之二\濕門

<篇名>傷濕(附痞脾腳氣)

屬性:脈 沉細微緩。或澀或濡。皆為濕脈。浮濡為風濕。沉澀為寒濕。滑疾。身熱。煩喘。胸滿 。口燥。發黃。為濕熱自甚。洪而動。濕熱為痛。 症 內經雲∶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又雲∶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土。按戴氏雲∶東 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多從外入。多從下起。腿腫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利 。滲泄。西北地高。多食生冷。濕面乳酪魚肉辛香炙爆之物。或飲酒後。寒氣拂郁。濕熱之 邪。不能發越。故作腫脹。甚則水氣脹滿。通身浮腫如泥。按之不起。此則自內出也。辯其 多少。通利二便而滲泄之。賈氏雲濕為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而萬物濕潤。秋涼則萬 物乾燥。濕本不自生。因熱拂郁而不能宣行。故停滯而生濕也。況脾脆弱之人。易於感冒。 豈必水不流而後為濕哉。人只知風寒之威嚴。不知暑濕之炎暄。感人於冥冥之中也。治濕之 法。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知治也。 治 丹溪雲∶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濕有自外入者。謂陰雨地濕。皆自外入。宜 微汗散。經曰∶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防風、羌活、白朮、蒼朮、茯苓、甘 草、微汗為動而已。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黃桂枝等劑。濕在中下。宜淡滲利小便也。在下宜 升提。賈氏謂治濕用葶藶木香散。煎下神芎丸。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出乎此 。亦妙法也。 方 加味五苓散治諸濕身重。小便不利。 白朮(二錢) 白茯苓(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 肉桂(五分) 澤瀉 蒼朮(各二錢) 羌活( 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服。 如濕在上。肩背疼。頭重項強者。加防風、白芷(各一錢)、升麻(五分)、微汗之。 濕在中。腹脹臍突。小便不利。加木通、姜皮(各一錢五分)、濕在下。腰膝痛。足重不能移 。加薏芯仁(二錢)、木瓜、漢防己、黃柏(各一錢)。 濕熱郁成黃膽。兩服及遍身如金色者。加茵陳、石膏(各二錢)。 寒濕在下。腰重足痛。加酒防己、附子(各一錢)。 濕症汗多者。加黃 (一錢)、桂枝、當歸(各七分)、麻黃根(一錢五分)、風寒濕三氣合而為 痹。手足緩弱。肌體不仁。加防風防己當歸、牛蒡子、威靈仙(各等分)。 諸痿因肺熱所致。加人參、黃 、生地黃、麥門冬、防己、黃柏(各一錢)、五味子(十五 粒)、薏芯仁(一錢五分)。 風濕相摶。一身盡痛。手足痿痹。加防風、白芷(各一錢)、當歸(一錢五分)、烏藥、五加皮 (各一錢二分)、木香(五分)。 臂痛。加當歸(一錢五分)、白芍藥、防風、川芎、白芷(各一錢)、升麻(五分),去豬苓、澤 瀉、桂。 腳氣。防己、當歸、木瓜(各一錢五分)、黃柏、防風、白芷(各一錢)、檳榔、蘇葉(各七 分),去豬苓、澤瀉、忌補劑。並洗。 諸濕浮腫。並水氣上多者。加防風、白芷(各一錢五分)、麻黃(一錢)、以汗之。下多者。加 茯苓皮、生薑皮、大腹皮、五加皮(各一錢)、木通(一錢五分)、以利之。 暑濕熏蒸。令人燥悶。自汗煩渴。加香薷(二錢)、黃連、扁豆、厚朴(各一錢),去羌活、名 薷苓湯。 麻木屬氣虛濕痰及死血。加人參、黃 、當歸(各一錢二分)、白芍藥、防風、白芷(各八 分)、柴胡、升麻(各五分)、黃柏、半夏(各一錢)。 四肢百節走痛。名痛風。在上。加川芎、白芷、酒芩、桔梗(各八分)、當歸(一錢)、威靈 仙(一錢)、桂枝(七分),去豬苓、澤瀉、在下。加當歸(一錢五分)、牛膝、陳皮、桃仁、 木通、黃柏、防己(各一錢),去羌活,加川獨活(七分)。 兩手攣急。加半夏、當歸、防風、天麻、白芷(各一錢),去豬苓、澤瀉桂。 兩腳攣急。加當歸、杜仲、黃柏、木瓜、牛膝、薏苡仁(各一錢五分),去羌活。 走注疼痛。加當歸、川芎、威靈仙(各一錢)、木香、枳殼(各七分)。 腳跟痛。加當歸、白芍藥、薏苡仁(各一錢五分)、知母、黃柏、牛膝(各一錢),去羌活,加獨 活。


<目錄>卷之二\濕門

<篇名>腫脹(腫即水腫。脹即腫滿。)

屬性:脈 脈沉而濡。或浮而數者。為水腫。弦而實。洪而數者為脹滿。兩關弦緩。兩尺緊澀。皆 為腫脹。浮大者可治。沉細而濡者難治。唇腫齒焦。臍腫凸出。掌內無紋者。皆不治。 症 內經曰∶諸濕腫滿。口屬於脾。又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蓋腫脹之症。起自中宮。由 土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腫。名曰水腫。或腹大如豉。而面目四肢不 浮者。名曰脹滿。又名鼓腫。皆脾上濕熱為病。腫輕而脹重也。 治 按丹溪雲∶宜補脾。又須養肺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 源。卻鹽味以防助病。邪斷妄想以保母氣。無有不安。仲景雲腰以上腫者。宜汗之。麻黃桂 枝之類。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五苓散之類。大概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當 以人參、白朮、茯苓為主。佐以陳皮、黃芩、麥門冬、以制肝木、厚朴、蒼朮、以消脹氣 。不運。加木香、木通、以行之。氣下陷。加升麻、柴胡、以提之。血虛。加補血藥。痰盛 。加利痰藥。隨症加減。用無不效。 方 索矩三和湯治腫脹 白朮(二錢) 陳皮(一錢) 厚朴 蒼朮(各一錢五分) 甘草(二分) 木通(一錢五分) 紫蘇 檳榔(各七分) 海金砂(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燈心二分。同煎。食遠服。 氣虛。加人參、白茯苓(各一錢五分)。 血虛。加當歸、白芍藥(各一錢五分)。 腰以上腫者。加麻黃(二錢) 杏仁(一錢) 防風(一錢)、以汗之。腰以下腫者。加茯苓(一 錢五分)、豬苓、澤瀉、木通(各一錢)、以利之。 惱怒。加香附(一錢五分)、青皮(五分)、木香(三分)。 小便不利。加澤瀉、山梔(各一錢)、木通(一錢五分)。 大便溏。加人參、厚朴(各一錢)、蒼朮、白芍藥(各一錢五分)。 腹脹大而堅者。加蘿蔔子、莪朮(各一錢)。 有痰。加半夏、茯苓(各一錢五分)。 有熱。加黃芩、山梔、麥門冬、木通(各一錢)。 元氣下陷。加升麻、四分、柴胡(五分)。 又方 中滿分散丸治中滿氣脹水腫。 黃芩(酒炒) 黃連(薑汁炒) 枳實(麩炒) 半夏(姜制) 白朮 白茯苓(不去皮) 人參 陳 皮厚朴 蒼朮(各一兩) 豬苓 澤瀉(去毛) 薑黃 乾薑 砂仁 知母(各五錢) 上為末。炊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滾白湯送下。


<目錄>卷之二\濕門

<篇名>黃膽

屬性:脈 脈多沉數。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皆發黃也。脈浮緊。乃因暴熱入冷水。熱伏胸中。 身面目悉如金色。名曰黃膽。脈緊數。乃飢發熱。大食傷胃。食則腹滿。名曰 疸。陽明病 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小便難。欲作谷疸。脈沉弦。或緊細。因酒百脈熱 。當風入水。懊 。心煩。足熱。名曰酒疸。脈浮者。先吐之。脈沉弦者。先下之。寸脈微 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而極汗出。趺陽脈緩而遲。 胃氣反強。飽則煩滿。滿則發熱。客熱消谷。食已則飢。谷強肌瘦。名曰谷疸。尺脈緊為傷 腎。跌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摶。食已則眩。谷氣不消。胃中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 。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脈浮緊。乃大熱交接入水腎。氣虛流濕於脾。額黑。日晡 熱。小腹急。足下熱。大便黑。時溏。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症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夫黃膽為病。肌必虛腫而色黃。蓋濕熱鬱積於脾胃之中。 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於外。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虛。母病子亦病矣。丹溪雲∶ 不必分五疸。同是濕熱。如盒曲相似。外有傷寒熱。病陽內實。當下而不得下。當汗而不得 汗。當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濕熱拂郁內甚。皆能令人發黃也。 治 病雖有五。同是濕熱。治宜滲濕清熱。五苓散。加茵陳黃連之類。食積者。量其虛實下 之。其餘但利小便。小便利。則黃自退。在上者。尤宜發汗為佳。 方茵陳五苓散治濕熱發黃 白朮(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 桂枝(八分) 茵陳(三錢) 上作一服。用姜三片。棗一枚。燈心一彈丸。煎服。 濕甚。加蒼朮(二錢)、厚朴(一錢)。 熱甚。加黃連(一錢五分)、山梔(一錢)。 痰甚,加半夏(一錢五分)、枳實(一錢)、或用吐法。 食積。加山楂、神曲、三棱、莪朮(各一錢五分)、針砂枳實(各一錢共為丸妙)。 酒疸。加葛根、黃連(各一錢五分)、鬱金、石膏(各一錢)。 谷疸。加厚朴、枳實、梔子(各一錢)、大黃(二錢五分)。 脾胃不和。黃腫。小便赤澀。加滑石(一錢五分)、厚朴、蒼朮、陳皮(各一錢)。 腎疸。目黃、小便赤澀。加黃柏、蒼朮(各一錢五分)、桂(五分)。 黃膽。脈沉細而遲。肢體逆冷。腰以上冷汗。本方。去豬苓。澤瀉。加乾薑、附子(各一 錢五分)、甘草(五分)。 發黃而喘。加桑白皮、黃芩(各一錢五分)、葶藶子(炒一錢)。 瘀血發黃。加當歸、 諸黃。小便自利。不渴。加黃 、桂枝、白芍藥、甘草(減半余各等分),去豬苓、澤瀉。 諸黃。小便不利而渴。加麥門冬、山梔、木通(各一錢五分)、滑石(一錢)。 婦人小兒諸疸同。大人加減用。


<目錄>卷之二\濕門

<篇名>諸痛(頭心脾腹脅腰背是也)。

屬性:脈 諸痛脈弦緊。痛甚則沉伏。兼浮者風。兼沉者氣。兼數則熱。兼遲則寒。兩寸弦滑。頭 痛。兩寸浮緊。傷寒頭痛。浮緩。傷風頭痛。脈訣雲∶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病易除。 仲景雲∶頭痛脈浮緊。屬太陽。弦細屬少陽。浮大而長。屬陽明。沉屬太陰。沉細屬少陰。 沉緩屬厥陰。東垣頭痛論宜考。 陽微陰弦。短而數者。心痛。左寸弦緊胃脘當心而痛。右 寸滑而實。胃脘痰積而痛。兩關弦大而芤者死血。沉細而遲者可治。浮大弦長者難治。 兩 關脈弦為脾。疼痛必當心連於兩脅。 腹痛脈多。細小緊急。陰弦則腹痛。尺脈弦急。小腹 痛。尺脈緊。臍下痛。兩尺短澀屬血虛。兩尺沉微屬氣虛。弦為食。滑為痰。細為濕。數為 熱。遲為寒。細小而遲者生。浮大而疾者死。 兩手脈雙弦者。肝氣有餘。兩脅作痛。沉澀 屬郁。細緊或弦者怒氣。 腰痛之脈。多沉而弦。兼浮者風緊者寒。濡細為濕。實則挫閃。 左尺脈大為腎虛。澀為瘀血。滑疾為痰。 脈促上擎者。肩背痛。寸關洪而大。沉而滑者。 皆主肩背痛。 症 頭痛之候。東垣論之詳矣。按東垣雲。東風生於春。病在肝。 在頸項。故春氣者病在 頭。又諸陽會於頭面。夫風泛上受之。風寒傷於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 。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 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氣虛頭痛也。心煩頭痛者。病在耳。過在手。巨 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如氣上不下。頭疾顛疾。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陽。巨陽甚則入腎 。此寒濕頭痛也。如頭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其真頭痛者。甚則腦甚痛。 手足寒至節。死不治。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胸逆故令頭痛。 齒亦痛。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以風藥能上行也。又有傷風頭痛。或半邊偏疼。皆因風冷 所傷。遇風冷即發。其脈浮。食積痛者。因胃中有陰冷宿食不化。上攻而疼。其脈右寸緊盛 氣虛者。因下部氣虛上攻。溫溫而痛。異乎邪毒所致。其脈浮。症各不同。宜詳辨而治之。 丹溪雲、心痛即胃脘痛。有熱厥寒厥。大實死血食積痰蟲之類。機要雲∶熱厥心痛。身熱 足寒。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脈洪可汗。刺太溪崑崙寒厥。心痛手足逆。通身冷汗。便 溺清利。不渴。氣脈微弱。可溫。術附湯。厥逆心疼者。寒邪傷心包絡也。良姜菖蒲辛熱之 劑主之。大實心痛。卒然發痛。大便或秘。久而注悶。心腹高起。按之則痛。不能飲食。可 下。煮雄丸利之。屬痛者。痛則懊 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痛定即能食。時 作時止。涎出。嘔清水。面色乍青乍白乍赤。是痰者。隱然痛。而小便不利。得辛熱湯則暫 止也。戴氏又雲。死血痛者。痛有常處。不動移者是食積痛者。痛甚欲大便。便後痛減者是 。宜詳審之。 脾疼者。起於心口。連於兩脅。嘔吐不食。乃肝木火甚。乘於脾土也。亦有 挾痰與火者。大抵因七情所觸者多。 腹痛丹溪雲∶有沉寒積熱。死血氣滯。食積蟲痰之異 。亦有風寒暑濕。冷熱瀉痢。腳氣五臟血氣攻刺。積聚疝瘕淋秘。飲食客忤。等痛。必審虛 實而施治也。戴氏又雲∶綿綿痛而無增減者寒也。時作時止者熱也。脈微自汗。得食而略定 者虛也。宜補。脈弦實。大痛不休者實也。宜下。或上或下或往或來。痛無定處。喜溫而惡 寒者氣也。宜散其餘。死血食積痰蟲。皆與心痛相類。故不細錄。宜詳辨之。 脅痛左屬肝 有餘。右屬肺不足。有餘則乘脾土土虛則不能生金。金不足。則木無所制。而反欺土。故治 必以制肝為主。丹溪雲∶有肝木氣實火盛。有死血。有痰有郁。注云∶木氣實火盛者。或因 怒氣傷肝。肝氣大逆。或風中於肝。皆使木氣實生火。火盛則肝急而脅痛。死血者。因瘀血 惡血。血停留於肝。歸於脅下。而痛多在左。其候則自汗而痛。按之益甚。痰者。因痰積流 注於厥陰之經。亦使脅下痛。肺病則咳而急引。脅下痛郁者。因謀不決。或因怒氣逆於經絡 而不散。亦令胸脅作痛。須詳別之。 腰痛戴氏雲∶久痛不已者。腎虛也。日輕夜重者。瘀 血也。遇天陰雨而痛。或久坐而痛者濕也。四肢緩。足寒逆。腰冷如冰。冷汗精滑扇痛。是 濕熱也。大抵因於房室過傷而腎虛者為多。蓋腎虛則火旺。火旺則陰愈消。不能營養。故作 痛也。久而不治。則成骨痿。蓋腰者。腎之府。乃一身之大關節。故經曰轉搖不能。腎將憊 矣。又或六氣乘虛而外入。七情感觸而內傷。如恣志傷腎。郁怒傷肝。或負重損傷或行走 脞閃。瘀血蓄而不行。皆使氣停血滯。着而成病矣。 肩背痛因風熱乘肺太陰經。肺氣鬱甚 不行。病則頰頷腫。頸項肩 肘臂外後 痛。汗出。小便數而欠者。皆風濕乘肺也。小便遺失 者。皆肺金虛也。痛不可回顧者。此太陽經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脊背項強。腰似折。項似 拔。此是太陽經不通。如身重沉沉然。此寒濕也。宜疏風 。勝濕。瀉火。和血。順氣。若傷濕流於關節。遍身盡痛者。治如上法。 治 按東垣治法雲∶頭痛之候。惟多以風藥治效者何。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 。乃陰中之陽。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故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 活、獨活、麻黃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小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 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 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 而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陽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 吳茱湯主之。血虛頭痛。川芎、當歸為主。氣虛頭痛。人參、黃 為主。氣 血俱虛。調中益氣。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之類。又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痰厥頭 痛藥也。清空膏、乃風熱頭藥也。羌活附子湯、厥陰藥也。如濕氣在上者。以苦藥吐之。全 在活法。不可執方而治。 心痛丹溪雲∶須分新久。若明知身犯寒氣。口食冷物。於初得之 時。便宜溫散。如草豆蔻丸之類。稍久。則成鬱熱。原病式中論之詳矣。若欲行溫散。寧無 助火為病乎。故古方多以山梔為主。加熱藥為嚮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氣復而愈矣。以 二陳,加川芎、蒼朮、乾薑、焙梔子、煎服。予曾試驗極妙。大實心痛者。金花丸主之。 或煮雄丸下之。死血痛者。桃仁承氣湯下。食積痛者。備急丸主之。痰者吐之。梨蘆末一 錢、入暇汁半碗、探吐得痰盡為妙、屬痛者。理中湯加烏梅主之。或苦楝根、錫灰、檳榔、鶴風 草之類。為丸治之。脾疼者。制肝扶脾為主。越鞠二陳湯。加海石丸服效。 腹痛屬寒者 宜溫。吳茱萸、乾薑之類。甚者四逆湯。屬熱者。清痰降火。二陳、芩連山梔、白芍藥、順氣。木香檳榔、枳殼、香附、 或越鞠丸,加木香、檳榔、 亦可。死血者行血。川芎、當歸、桃仁、紅花、木香、玄胡索、甚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食積痛。宜消導之。白朮白芍藥、木香、砂仁、青皮、煎湯吞下保和丸。甚者。木香檳榔丸 下之。痰者、二陳加枳實山梔。屬痛者。苦楝根檳榔、鶴風之類。或理中湯。加烏梅亦佳。 其餘風寒暑濕瀉痢。時氣。五臟攻刺。疝瘕淋秘等腹痛。自有本條。大抵腹痛宜分三陰部 而治。中脘太陰。臍腹少陰。小腹厥陰。初起必推盪之。虛與久病。宜升宜消。 脅痛肝木 氣實火盛。白芍藥、當歸、山梔、川芎、龍膽草、柴胡、青皮、或瀉青丸、死血宜行血為主。 潤血為佐。桃仁、紅花牡丹皮、川芎、當歸、香附、青皮、玄明粉、大黃潤而下之。痰者。 二陳,加南星、白芥子、枳實、香附、川芎郁。用越鞠丸,加青皮、咳而痛。二陳加青黛、 栝蔞、薑汁、右脅痛。二陳,加枳殼、片芩、貝母、兩脅痛。發寒熱者。小柴胡湯,加青皮 、諸脅痛。必以柴胡、枳殼、青皮為主。 腰痛腎虛者最多。大補陰丸。加杜仲、牛膝、 枸杞子、五味子、豬脊髓丸、服。或用青娥煨腎丸、房勞精不足者。斑龍丸、痰者行痰。香 附、半夏、貝母、濕者。燥濕。杜仲、蒼朮桑寄生、川獨活、黃柏、之類。瘀血者。順而消 之。當歸、杜仲、木香、桃仁、郁怒憂思而痛者。當歸、貝母、香附、側柏葉、杜仲、黃柏 、大抵諸腰痛。不宜補氣藥。及寒涼藥。亦有外感因虛而襲。如太陽少陰多中寒。陽明太陰 多燥濕。少陽厥陰多風熱。臨症尤宜詳審。腰胯痛。多是濕痰流注經絡。故氣不和而痛。宜 蒼朮、黃柏、木瓜主之。腎着者。體重腰冷如冰。飲食如故。小便自利。此下傷寒濕所致 。宜滲濕。兼溫散理中。去人參,加蒼朮、茯苓主之。 肩背痛或一身盡痛。皆風寒濕熱 乘肺也。宜通經絡。益元氣。散風瀉火。宜羌活勝濕湯。加附子、防己主之。或粘痛湯亦 好。 方 加味芎歸湯治諸頭痛。根據後加減。 川芎(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防風(八分) 羌活(八分) 黃芩 黃連(各一錢酒浸炒)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食後服。 太陽經頭痛。加麻黃(一錢五分)、蔥白(五根)、倍羌活,去黃連、少陽經頭痛。倍柴胡,去 羌活、黃連。 陽明經頭痛。加升麻(五分)、石膏(一錢五分)、白芷(八分) 太陰頭痛。加蒼朮、白朮(各一錢□分)、南星(一錢)、天麻(八分) 少陰頭痛。加細辛(七分)、蔓荊子(一錢),去黃連。 厥陰頭痛。加乾薑(七分)、吳茱萸(八分),去羌活、芩連 血虛頭痛。加天麻、白芍藥、生地黃(各一錢),去羌活、柴胡、黃連 氣虛頭痛。加人參、黃 (各一錢),去羌活、柴胡、芩連 氣血俱虛。加參 、白朮、天麻(各一錢五分)、熟附(五分)、蔓荊子(八分)、細辛(五分)、 去羌活、柴胡黃連。 火盛頭痛。根據本方。加石膏(二錢)、酒蒸大黃(三錢)。 痰厥頭痛。加南星、石膏(各一錢五分)、倍半夏、甚者。吐法效。 諸頭痛。加入川芎、 本、蔓荊子、白芷、細辛、並用此五味足矣。 又方 越鞠二陳湯治心痛。胃脘痛。脾疼。腹痛。脅痛。並宜加減用之。 川芎(一錢) 蒼朮(一錢二分) 香附(醋浸炒) 山梔(炒半黑各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二分) 陳皮(一錢) 甘草(三分) 乾薑(炒黑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不拘時服。 屬寒而痛者。加丁香、草豆蔻(各一錢)、甚者。再加熟附子(一錢) 屬熱而痛者。加吳萸(炒)、黃連(一錢)、酒炒黃芩(一錢)、甚者。宜加大黃(三錢)、白芍藥、 (一錢五分)、桂枝、五分 屬痰者。加枳實(一錢五分)、倍半夏、或用吐法。尤妙。 郁怒痛。加桂枝、青皮(各七分)、白芍藥(一錢五分)。 食積痛。加枳實、山楂(各一錢五分)、蘿蔔子、砂仁(各八分)、神曲(一錢)。 氣不順而痛。加木香(七分)、檳榔、烏藥(各一錢)。 死血痛。加枳殼、當歸尾、桃仁(各一錢五分)、大黃(三錢)、厚朴(一錢),去川芎、半夏、陳 皮、乾薑。 婦人產後痛。加桃仁、牡丹皮、當歸(各一錢五分)紅花、玄胡索(各八分)、木香(五分) 屬痛。加檳榔、雷丸(各一錢)、或用苦楝丸、或理中湯加烏梅。 脾痛。加海石(一錢五分)、青皮(一錢)、桂(五分)、或丸或散皆可。 腹痛。亦宜分三陰部分加減。中脘屬太陰。加厚朴、半夏、臍腹少陰。加桂、木香、玄胡索 、小腹厥陰。加吳茱萸、官桂、白芍藥。各隨症輕重。度而用之。 虛者理中湯。實者桂枝大黃湯。寒熱相併。大痛脈沉。 細實者。附子理中湯。合大承氣湯。溫而下之。 其餘寒熱。氣血。郁怒。食積。痰蠹。治法皆與心痛同。脅痛左屬肝木盛。加白芍藥、龍膽 草、柴胡(各一錢二分)、青皮(七分)。 右脅痛。屬肺火與痰。加貝母、枳殼、白芥子(各一錢)。 咳而脅痛。加貝母、白茯苓(各一錢)、白芥子、青黛(各八分)、薑汁(半盞)。 瘀血攻注脅痛。桃仁承氣湯。加桂枝芍藥、青皮、潤而下之。 氣鬱脅痛。加木香(七分)、枳殼、青皮(各一錢)。 脅前發寒熱者。本方去乾薑,加柴胡、黃芩(各一錢五分)、青皮(八分)。 又方 當歸羌活湯諸腰痛胯痛。腳氣及肩背身體痛。並宜加減用之。 當歸 羌活 獨活 柴胡 防風 杜仲 桑寄生(各等分) 桂(減半) 上作一服。姜棗煎。食遠服。 如臥寒濕地腰痛。恐是太陽少陰血絡中有凝血。加當歸尾、蒼朮、桃仁、牛膝、防己(各 等分)。 濕熱腰痛。加黃柏、木瓜、蒼朮、川芎(各等分)。 脞閃瘀血腰痛。凝滯在內。加桃仁、紅花、蘇木(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麝香(一分 臨服下)、酒煎服。 腎虛腰痛。宜補陰丸,加胡桃肉、杜仲、破故紙、人參、天門冬(各一兩五錢)、砂仁、五味 (各七錢)、蜜丸服。 腰胯痛。乃濕熱流注下焦。加黃柏、蒼朮、黑丑(各一錢)。 腎着屬濕傷下焦。加白朮、茯苓、甘草、乾薑,去防風、羌活、柴胡。 腰軟。乃腎肝伏熱。加黃柏、防己(各一錢五分)。 肩背痛。皆因風熱乘肺。加 本、蔓荊子、黃芩、山梔(各一錢)。 肩背因寒濕而痛。加乾薑、熟附子(各八分)、甘草(五分)。 鬱火作痛。加貝母、黃芩、山梔、香附、青皮(各等分),去獨活。桑寄生 風寒濕三氣所傷。體重腰冷。一身盡痛。如被杖加蒼朮、白朮、茯苓(各一錢二分)、乾薑、 甘草(各五分)。 氣血不和。身體痛。加術香(七分)、紫荊皮、五加皮(各一錢)。 濕流關節。一身盡痛加五苓散(一半)。 濕痰流注經絡。一身骨節痛。加南星、半夏(各一錢五分)、薑汁(半盞)、竹瀝(一盞)、香附 (一錢五分)。 楊梅瘡毒疼痛。自有本條。 傷寒後身體痛。有陽症陰症受濕。治各不同。詳傷寒門。


<目錄>卷之二\濕門

<篇名>喘嗽

屬性:脈 脈多沉滑。或浮緊而數。右寸沉實者。宜瀉肺。左尺浮大而虛者。宜滋腎。右寸沉而緊 者。肺中有寒邪。脈滑手足溫者生。四肢寒者死。脈數身熱者不治。咳嗽脈訣雲∶浮為風。 緊為寒。數為熱。細為濕。此外因之邪。目外而感者。浮緊虛寒。沉數實熱。洪滑多痰。弦 澀少血。此內因之邪。自內而得者。短澀者房勞。右關濡者傷脾。左關弦短傷肝。浮短而澀 傷肺。右寸微急為咳。吐膿血。浮直而濡者易治。喘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難治。咳而 弦急欲絕者死。 症 機要雲∶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 接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苦。呼吸雖急而無痰聲。逆氣者。但氣上而奔急。肺壅 而不下。宜詳辨之。丹溪雲∶喘急者。因氣虛火入於肺。為火所郁而然。亦有火炎上者。有 痰者。有陰虛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短氣者。有水氣乘肺者。皆令人喘急。治各 不同。咳嗽經雲∶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機要雲∶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 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聲有痰。因傷肺氣。動於脾濕。因咳而嗽也。若傷 風咳者憎寒。壯熱。有汗。惡風口乾。煩渴而燥。傷寒咳嗽者。HT 寒。發熱惡寒。煩躁不渴 。火咳者。因火盛上炎燥肺金。遂成郁滿。甚則咳嗽無痰。或吐血痰勞者。由好色腎虛。則 子能令母虛。氣血俱虛。陰虛則生火。肺金耗散。而津液氣血皆化為痰矣。痰者方礙清氣升 降。滯氣不行。遂成咳嗽。肺脹者。肺氣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或左右不得眠者。有 傷暑亦令人嗽。其症煩熱引飲口燥。或吐沫,聲嘶咯血。傷濕咳者。骨節煩疼。四肢重。着 洒淅寒熱。大抵風寒為病。主乎肺。蓋肺主皮毛而司於外。傷之則腠理不疏。風寒內郁於肺 。清蕭之氣不利。而生痰動嗽。又寒入胃。從脾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壅而 為咳。學人必求其本而治之。無不效也。 治 丹溪雲∶喘嗽須分虛實。急喘者。氣實肺盛。呼吸不利。肺竅壅滯。右寸脈沉。實者宜 瀉肺。桑白皮葶藶杏仁瀉之。或用三拗湯。蓋麻黃定喘最妙。甚者加黃芩、石膏。虛喘者腎 虛。先覺呼吸氣短。兩脅脹滿。左尺脈大而無力。宜補腎。用阿膠、人參、五味子、補之。 痰者清痰。火者降火。二陳加芩、連、栝蔞、枳實主之。水氣喘者不得臥。臥則喘愈甚。蓋 火氣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氣壅滯而不得流通。宜神秘湯。又雲∶治嗽最要分肺虛實新久 而治。久嗽肺虛。宜款冬花、紫菀、五味、馬兜鈴之數補之。若肺實有火邪者。黃芩、麥門冬、 杏仁、桑白皮、瀉之。新病風寒。則發散之。麻黃、蔥白、杏仁、前胡、金沸草、之類。火 熱則清之。芩連、麥門冬、之類。濕熱則瀉之。半夏、貝 母、蒼朮、石膏、黃芩、山梔、之類。久病便屬虛與郁。氣虛則補氣。血虛則補血。兼痰則 行痰。兼郁則開郁。滋之。潤之。咳之。降之。此治嗽之大法也。 方 清肺飲子治喘治嗽。通用。根據症加減。 黃芩(一錢二分) 麥門冬(一錢二分) 貝母(一錢五分) 陳皮(去白一錢) 白茯苓(一錢) 甘草(三分) 桔梗(八分) 枳殼(七分) 杏仁(去皮尖一錢) 半夏(姜制一錢二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食後服。 肺實而喘。加麻黃、桑白皮(各一錢五分)、石膏(二錢)、甚者。再加葶藶。 肺虛喘。加人參、阿膠、天門冬(各一錢)、五味子(五分),去枳殼、半夏。 食積喘。加山楂、神曲、麥芽(各一錢),去麥冬、杏仁。 痰盛而喘。加栝蔞仁、枳殼、蘇子(各一錢)、薑汁、竹瀝(各一盞)。 火盛而喘。加石膏(一錢五分)、黃連、梔子(各一錢)、甚者。酒蒸大黃。 水氣喘者。加桑白皮、蘇子、葶藶子、蘿蔔子(各一錢)。 肺脹嗽喘。加訶子(一錢五分)、五味(七分)、海蛤、香附、青黛、天花粉(各一錢)。 凡嗽春是春升之氣。宜潤肺抑肝。加知母(一錢)、五味(七分)、川芎、白芍藥(各八分)。 秋是濕熱傷肺。宜清熱。瀉濕。本方去半夏,加桑白皮、天門冬(各一錢)、五味子(七分)、 蒼朮、防風、山梔(各八分)。 冬是風寒外感。宜解利。加麻黃、桂枝、防風(各一錢)、乾薑(八分)、如發熱頭疼。鼻塞聲 重。再加 本、川芎、前胡、柴胡、蘇葉(各一錢)。 清晨嗽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流入肺中。加梔子、知母、地骨皮、當歸(各一錢)、 天門冬(一錢二分)、五味子(五分)。 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加石膏、知母(各一錢五分)。 午後嗽多者。屬陰虛。加當歸、白芍藥、熟地黃、黃柏、知母(各一錢)。 黃昏嗽多者。本是火氣浮於肺。不宜涼劑。本方去黃芩、半夏,加天門冬、百藥煎訶子( 各一錢)、五味(七分)、斂而降之。 嗽而無聲有痰。加白朮(一錢)、五味(七分)、防風(八分)。 嗽而有聲無痰。加防風(八分)、升麻、五味、生薑(各等分)。 嗽而有聲有痰。加白朮、阿膠(各一錢)、防風(八分)、五味(五分)。 嗽而寒熱交作者。加柴胡、知母、地骨皮、挾虛再加人參、當歸、白芍藥(各一錢),去枳殼、杏仁。 氣虛嗽。本方去半夏、杏仁、枳殼,加門君子湯(三錢)、款冬花、天門冬、阿膠(各一錢)、五味(五分)。 血虛嗽。本方去半夏、枳殼,加四物湯(四錢)、紫菀、阿膠、知母(各一錢)。 氣血俱虛嗽。本方去半夏、枳殼,加八物湯(五錢)、款冬花、紫菀、阿膠、天門冬(各一錢)、五味(七分)。 冷嗽。右寸脈弦遲。本方去黃芩、麥門冬、杏仁,加乾薑、細辛、白芍藥、五味(各七分)。 喘嗽遇冬則發。此寒包熱也。解表。熱自除。加麻黃(一錢五分)、防風、紫蘇葉、木通(各一錢)。 嗽而聲啞。加天門冬、五味、烏梅(二個)、當歸、阿膠(各二錢)。 屬寒。加北細辛(五分)、生薑(五片)。 乾咳嗽。乃火郁之甚。不得志者多有之。用苦梗、開之。上用本方。加山梔、香附、青皮、 (各等分)、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 勞嗽宜補陰清金。屬血虛者。本方去半夏、枳殼,加川芎、生地(各一錢)、當歸、白芍藥、 (各一錢)、知母、天門冬、紫菀、阿膠(各一錢二分)、五味(七分)、玄參(八分)。 勞嗽屬氣虛者。本方去桔梗、枳殼、半夏,加人參、白朮、百合、款冬花、阿膠、薏苡仁、 (各一錢)、黃柏(五分)。 陰虛喘嗽。或吐紅者。加當歸、白芍藥、生地黃、知母、天門冬、紫菀、牡丹皮、地骨皮、 阿膠(各一錢),去半夏、枳殼、酒嗽。加葛根粉、栝蔞仁、黃連(各八分、酒嗽者、因酒多 傷肺也)。 夏月熱嗽咽痛。加黃連、荊芥(各八分)。 肺痿。宜補血養肺滋陰。其症右寸脈數。咳而口中有濁唾涎沫者是。本方去半夏、枳殼,加 紫菀、知母、阿膠(各一錢)、五味、人參、當歸、天門冬(各八分)、薏苡仁(一錢五分)、先 因咳而有痰者。咳為重。主在肺。麥門冬、黃芩、倍用。 因痰而致咳者。痰為重。主在脾。二陳倍用。


<目錄>卷之二

<篇名>燥門

屬性:(燥症 痿症 消渴 膈噎)


<目錄>卷之二\燥門

<篇名>燥症(大便閉結附)

屬性:脈 脈緊細而微。或澀而數。為火燥。短澀。為血虛而燥。浮數而弦。為風燥。尺寸緊數。 為火盛水枯。燥極之候也。 症 按內經雲∶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易曰燥萬物者莫 乎火。蓋干為天而為燥 金。坤為地而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異用。故燥金主於緊斂。而濕土主於縱緩也。譬猶長 夏地濕。則縱緩滑澤。秋干則緊縮燥澀。皴揭之理。顯可見焉。 治 內經雲∶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古方以血藥治燥者。 甘辛以潤之也。熱者清之。黃芩、山梔、麥門冬、槐實之類。燥者。當歸、生地黃、桃仁 、麻仁、之類。風者平之。天麻、防風、荊芥、之類。凡治燥藥。必以清金為主。養血疏風 佐之。 方 清金潤燥湯治諸燥。 麥門冬(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生地黃(一錢) 黃柏(一錢) 五味(五 分) 人參(八分) 黃 (八分蜜灸) 防風(五分) 枸杞子(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服。 皮膚燥癢。加白芷、牛蒡子(各二錢),去參、 五味、枸杞、辰舌生瘡燥裂。加黃連(八 分)、白芍藥(一錢),去參、 、五味。 大便閉結。亦由肺經燥熱。移於大腸所致。亦有血虛秘結。亦有熱生風而結血秘者。加桃仁 、麻仁、大黃、倍當歸、甚者。桃仁承氣湯下之。風熱秘者。加皂仁、麻仁、槐實、大黃、 倍防風、並減參 、枸杞、五味、下並用蜜導法。 皮肉燥濕。毛髮焦枯。加天麻、荊芥穗、地骨皮、槐實(各一錢)。


<目錄>卷之二\燥門

<篇名>痿症

屬性:脈 脈浮洪。緩滑。右寸浮大而澀。浮緩為虛。洪大為熱。滑則多痰澀而少血。 症 丹溪雲∶內經言諸痿生於肺熱。又謂治痿獨取陽明胃。蓋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畏 火者也。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 於畏。而侮所勝。金肺得火邪而熱矣。火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 。土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經雖有筋 脈骨肉之分。一皆主於肺熱。臨症宜詳審之。 治 東垣取橫柏蒼朮為君。黃 當歸為佐。以治諸痿。無一定之方。有溫多者。有熱多者。 有溫熱相伴。有挾風者。臨病制方。其善於治痿者歟。又雲∶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 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 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雖然。天產作陽。濃味發熱。凡病痿者。若不淡薄 食味。必不能保其全安也。 方 加減清燥湯治諸痿通用。 人參(七分) 黃 (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麥門冬(一錢) 黃柏(一錢) 蒼朮(一錢) 黃芩(八分) 五味(九粒) 生地黃(七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甘草(三分) 白 術陳皮 白茯苓(各八分) 澤瀉(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食遠服。 兼風者。加姜活、獨活、桑寄生。 兼濕者。加木瓜、防己、薏苡仁。


<目錄>卷之二\燥門

<篇名>消渴

屬性:脈 兩寸脈滑者為上消。兩關洪數者為中消。兩尺浮大為下消。濡散為氣實血虛。洪大為陽 盛陰虛。脈沉小有力者可治。實大浮澀者皆難治。 症 內經雲∶二陽結謂之消。東垣雲∶二陽者。手足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病則目 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谷善飢。胃中伏火。火爍而血乾涸也。津血 不足。而消渴生矣。雖有三者之分。因於火則一也。上消者心移熱於肺。多飲而渴。少食而 嘔。中消者。脾移熱於胃也。善食而瘦。大便燥。而小便黃。下消者。腎移熱於膀胱也小便 淋濁。如脂膏之狀。大抵渴症皆因膏粱甘肥之變。或過服金石熱藥。致陽盛陰虛。津液不足 。結而不潤。皆責於火也。 治 宜養肺降火生血為主。或曰上消渴。是心火刑煉肺金所致。治宜降火清金。以黃連、麥 門冬、蘭草、白豆蔻、仁梨、藕汁,加升麻、黃柏、之類。清氣上升。而渴自止矣。中消渴者。 胃中伏火。不生津液。食已則飢。不營肌肉。宜芩、 連、石膏、治之。甚者。調胃承氣湯。下消渴者。煩躁引飲。耳葉焦。小便如膏。正所謂焦 煩水易虧是也。此為腎消。宜六味地黃丸主之。聖濟總錄雲∶未傳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不 能食者。必得中滿豉脹。背為不治之症。潔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 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干葛治之。上下既平。則不復傳下矣。 方 五汁飲總治三消 川黃連(一錢五分) 麥門冬(一錢五分) 天花粉(一錢) 生甘草(三分) 人參(八分) 石膏 (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 白芍藥(八分) 黃柏(七分) 梨汁(以下臨服 加入) 藕汁 生地黃汁 人乳汁(各一盞) 薑汁(二匙) 竹瀝(半盞) 上作一服。加蘭草葉一錢。同煎。食遠服。臨服時。將五汁加入。連藥服之。外無加減。


<目錄>卷之二\燥門

<篇名>噎膈

屬性:脈 沉緩無力。為氣虛。數而無力。帶澀。為血虛。洪數有力為火。寸關脈沉而滑為痰。兩 關弦滑為吐逆。緩滑者可治。澀弱者難治。 症 內經曰∶三陽結謂之格。注云。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者。熱結也。小腸熱結。 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後不通。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必反而上。此 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三因雖有五噎五膈之分。其實病本則一。雖按法施治。若不斷濃 味。戒惱怒。慎起居。縱服良劑。莫能為也。故 張機峰雲。膈當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可不信哉。 治 宜生津。養血。順氣。清痰。降火。開結。使陰陽和平。氣順痰下。則病無由而作矣。 用童便、薑汁、竹瀝、蘆根汁、韭汁、人乳、或牛羊乳、氣虛。入四君子血虛。入四物、有 痰。入二陳、有熱。入解毒、切忌香燥之藥。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 當歸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以潤燥。姜以去穢。不比局方。悉用辛香燥烈之藥。一概混 治。遇挾寒者。間或偶效。但今人悉因痰火七情所致。其無寒也明矣。若妄投前藥。咎將誰 歸。 方 清痰養血湯治噎膈。吞酸。吐酸水。 半夏曲(一錢五分) 白茯苓(一錢) 當歸(二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三分) 白扁豆(一錢) 人參(一錢) 白朮(五分) 御米(炒八分) 蘿蔔子(炒七分) 黃連(吳萸同炒 去吳萸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臨服。加薑汁(五匙)、竹瀝(一盞)、蘆根汁(二 盞)、同藥攪勻服。 痰盛。加貝母(一錢)、枳實(五分)。 火盛。加山梔仁(薑汁炒)、黃芩(酒炒各八分)。 順氣。加木香(五分)、檳榔(八分)。 開郁。加香附(童便浸炒一錢五分)、神曲(七分)。 養血。加麥門冬(一錢)、桃仁(二十粒)、生地黃(八分)、牛羊乳(各一盞)。 生津。加同上、再加烏梅(一個)。 潤燥。加麻仁、杏仁(各一錢)、郁李仁(一錢)、人牛羊乳(各不拘多少)。 抑肝。加白芍藥、橘葉(各一錢)、青皮(五分)。 補脾。加蓮子(五枚)、倍用參術。 止嘔。加藿香、砂仁(各七分)。 消膨。加枳實、砂仁(各七分)。 止瀉。加白芍藥、肉果(各一錢),去當歸。 吞酸吐酸。加藿香(八分)、砂仁(五分)、倍用茱萸、炒黃連、心腹痛。加木香 (五分)檳榔(七分)、青皮(五分)、白芍藥(一錢)、桂(三分)、白豆蔻仁(五分),去參術、 當歸(減半)。


<目錄>卷之二\燥門

<篇名>大便閉結

屬性:脈 兩關脈實數。右寸澀數。兩尺弦澀。蓋數者火盛也。澀者血枯也。由火盛而血衰。服藥 而脈變緩滑者。易治。反結促者。難治。集成雲∶脾脈沉數。下連於尺。為熱結。兩尺脈虛 。或沉細而遲者。為陰結。右尺浮。為風結也。 症 內經雲∶腎主大便。大便難取足少陰。東垣曰∶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飢 飽勞逸。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濃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 結燥。竊詳燥之為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吐瀉後。腸胃虛。服熱藥多 者。為熱結。宜承氣湯下之。肺受風邪入腸中。為風結。宜麻仁丸。年老氣弱。津液不足。 或產後內亡津液。而結為氣血虛也。六味地黃丸主之。大便閉。小便數則為脾約。脾約者。 脾血耗散。肺金受火。無所攝脾。津液故竭。宜養血潤燥。若能食。小便赤。為實閉。麻仁 七宣等藥主之。不能飲食。小便清。為虛閉。為氣閉也。厚朴湯主之。小腸移熱於大腸。為 宓瘕。是便澀閉也。醫者不究其源。一概用巴豆牽牛等藥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復下復 結。極則以致引導於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症。可不謹哉。 治 內經雲∶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結者散之。治法雲∶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 陰不得大便。以苦瀉之。陽結者散之。陰結者溫之。有物結者下之。久病腹中有實熱。大腸 閉者。以潤腸丸治之。慎勿峻利。脾約者。謂胃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輪膀胱。故 小便數而大便難。名曰脾約。與脾約丸以下脾之結燥。使腸潤結化。津液入胃而愈。然既曰 脾約。必陰枯槁。內火燔約。熱傷元氣。故肺金受火爍而津竭。必竊母氣以自救。金耗則土 受木傷。脾失轉輸。肺失傳送。宜大便難。小便數。而無藏蓄也。理宜滋養陰血。使陽火不 熾。肺金行清化。而脾土清健。津液入胃。腸潤而通矣。今此丸用之於熱甚而氣實。與西北 人稟壯實者。服無不安。若用之於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者。雖得暫安。將見脾愈 弱而腸愈燥矣。惟知西北以開結為主。東南以潤燥為主。斯無誤矣。 方 滋血潤腸湯治大便秘結。或血虛秘。氣滯秘。風秘。熱秘。並治之。 當歸(身尾一錢五分) 桃仁(一錢五分) 麻仁(去殼一錢五分) 大黃(一錢五分) 羌活 防 風(各一錢) 生地黃 枳殼 檳榔(各八分) 甘草(生五分) 皂仁(七分) 紅花(二分) 木 香(一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食前服。 又方 脾約丸治大便難。而小便數。名脾約。以此丸治之。 枳實(去穣麩炒) 厚朴(薑汁制) 芍藥(各二兩酒炒) 大黃(酒蒸四兩) 麻仁(去殼淨一兩 三) 杏仁(去皮尖一兩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量虛實用之。


<目錄>卷之三

<篇名>火門

屬性:(火熱顛狂附 潮熱陰虛火動附 上部 下部 瘡瘍)


<目錄>卷之三\火門

<篇名>火熱(顛狂附)

屬性:脈 脈洪大而數。或燥疾而急。來往緊大堅實者。為火。左寸洪滑為心火。洪數為小腸火。 左關弦大而長為肝火。弦小而數為膽火。左尺沉數為腎膀胱火。右寸浮數為肺火。洪大而數 為大腸火。右關洪數為胃火。洪實為脾火。右尺沉數為命門火。沉微為命門火衰。浮數為三 焦火。沉細浮數為陰虛火動。六部脈洪有力者易治。反沉難細者難治。脈訣雲∶脈浮弦而數 為發熱。洪數為煩熱。滑數為心下壅熱。弦緊而數為寒熱往來。沉細數疾為熱兼寒。寸緊數 。尺沉微。為上熱下寒。浮緊而滑。為外熱內寒。輕手微遲。重按緊滑。為外寒內熱。兩寸 浮大而數。熱在心肺。兩關弦滑而數。熱在肝脾。兩尺洪實。或沉數。皆為熱在下焦。右寸 關洪實。熱在脾肺。右關滑數。溢過寸口。為熱在胃口。主嘔吐。六脈短澀而數。或沉細而數。皆 熱在陰分。洪大而長。或浮洪滑數。皆為熱在陽分。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王注云∶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形症是寒。按之而脈氣 擊於指下盛者。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又曰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傷 寒論曰∶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 中。則發熱也。與難經雲∶覆溢相乘。及浮損小沉實大之義相同。皆診法之至要。於熱症大宜 症 按丹溪雲∶素問病機一十九條。屬火者五。而河間推展其說。火之致病者甚多。深合內 經之意。其曰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混濁。腹脹大。鼓之有聲。癰疽瘡瘍。瘤氣結 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或悲笑譫妄。衄 血污之病。皆少陰君火之火。乃心小腸之氣所屬也。若瞀 暴喑。冒昧燥擾。狂越罵詈。驚駭 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栗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涌。溢食不下 。目昧不明。暴注 。暴病暴死。皆少陽(相火)之熱。乃心胞絡 三焦之氣所屬也。原病式雲∶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諸痛癢瘡瘍。屬於心火之用也。 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勝也。諸氣憤郁病痿。屬於肺火之升也。此皆火之為病。 出於臟腑者然也。若夫五志之交攻。七情之妄動。其火隨起。如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 起於脾。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心為君火。自焚則死矣。辨疑錄雲∶人 稟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有君相之分。君不主令。相火代之。寄於肝腎之內。附於脾肺之間 。凡諸經動者。皆屬於火。起於肝。謂之風火。生於脾。謂之痰火。入於氣為無根之火。動 於腎為消陰伏火。存於心肺。入於血分。為有餘之火。散於各經。為浮游之火。故曰火者化 也。善行數變。莫測其機。經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注云∶取之陰者,所以補腎水 之不足。而制心火之有餘也。東垣雲∶發熱之症、有元氣虛損。而熱有五臟。熱有內中外熱 。是故輕手捫之而熱。熱在皮毛血脈也。心肺主之。重按至骨。蒸手而熱。熱在筋骨也。 腎肝主之。不輕不重而熱。熱在肌肉也。脾主之。又雲∶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 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為熱入血室。晝夜不分 。 是重陽無陰也。亟瀉其陽。峻補其陰。難經雲∶重陽者狂。六脈洪實。宜以苦寒藥瀉之。重 陰者癲。六脈沉微。宜以甘溫藥補之。仲景雲∶病患身大熱反欲近衣者。此熱在皮膚。寒在 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此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治宜詳別。 治 戴氏雲∶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暴。何者。蓋能燔灼飛走 。驀越燒爍。於物莫能御之。遊行於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 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曰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水濕。不可以直折。從 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 髒氣加之。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柴胡黃芩 瀉三焦火。木通瀉小腸火。石膏瀉胃火。黃柏瀉膀胱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餘之火耳。 若飲食勞役。內傷元氣。火不兩立。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降之。如參術歸 之屬。若 心火亢極。鬱熱內實。為陽狂之病。以寒咸之劑折之。如硝黃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 守。無根之火妄炎。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黃柏地黃玄參之屬。若右尺命門火衰 。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制之。如姜附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為 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又治法雲∶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 。寒以取之。甚熱之氣。汗而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取之。又雲∶暴熱病在心肺。積熱病在 腎肝。虛熱不能食。自汗。氣短。屬脾虛。以甘寒溫而行之。實熱能食。口乾舌燥。便難。 屬胃實。以辛苦大寒藥下之。火郁而熱。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五心煩熱。宜汗之發之 。心神煩亂。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鎮心火。硃砂安神丸治之。骨蒸勞熱。乃五臟齊損 病。憔悴發熱。盜汗失血。宜滋陰養血。苟不明此諸火熱之病。施治何所根據。故集其略以 備參考。庶免實實虛虛之禍也。 方 三補湯治實熱實火通用。虛者不宜。 黃芩(酒炒二錢五分) 黃連(薑汁炒一錢五分) 黃柏(鹽酒炒二錢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熱服。兼有他症。根據後加減。 心火實熱。加生地黃。麥門冬(各一錢五分)、生甘草(五分),加黃連(一錢) 肝火實熱。加川芎(一錢)、赤芍藥(一錢)、龍膽草(一錢五分)、大黃(三錢)。 脾火實熱。加白芍藥(一錢)、山梔(一錢五分)。 肺火實熱。加石膏、天門冬(各一錢五分)、桑白皮(一錢)、山梔(一錢五分)。 腎火。加熟地黃、知母(各一錢五分)、玄參(一錢)、澤瀉(八分)、減芩連。 小腸火加木通(二錢)、活石(一錢五分)、甘草梢(五分)、赤茯苓(一錢)。 膽火。加柴胡(一錢五分)、竹茹(八分)、青皮(七分)。 胃實火輕者。加石膏、知母(各二錢)、甘草(七分)、粳米(一錢五分)。甚者。加大黃(三 錢或五錢)、芒硝(一錢)。 大腸火。加當歸(一錢五分)、連翹、槐實(各一錢五分)。 膀胱火。加澤瀉(一錢)、白茯苓(一錢五分)、細辛(五分)。 三焦火。加連翹、防風、荊芥、山梔(各一錢五分)。 命門火盛。以四制黃柏丸降之。火衰。以茸附丸溫之。 鬱火。去芩柏,加香附、山梔(各一錢五分)、青黛、川芎(各一錢)。 心肝肺熱甚。兩目紅腫疼痛。加赤芍藥、川芎(各一錢)、當歸、生地黃(各一錢五分)、龍膽 草、甘菊花(各一錢二分)、防風、荊芥、薄荷(各七分)。 心火亢極。胃肝火盛。狂亂譫妄。加石膏(二錢)、山梔(一錢五分)、大黃(三錢或五錢)、芒 硝(一錢),即三黃石膏湯也。 中上二焦火熱。涼膈散主之。本方去黃連、黃柏,加山梔、連翹、大黃(各二錢)、朴硝、 薄荷、甘草(各七分)。 上焦火熱。喉痛喉痹。舌腫口瘡。加山豆根(一錢五分)、玄參(一錢)、桔梗、甘草(各八分)。 陽明火盛攻上。頭面腫。或腮頰腫。牙齦腫。齒痛。加升麻(五分)、白芷(八分)、防風( 一錢)、細辛(五分)、石膏(二錢),去黃柏一半。 少陽火盛。耳腫痛。頸項腫痛。加川芎(一錢)、柴胡(一錢五分)、夏枯草、牛蒡子、連翹 (各一錢五分)、防風(八分)、甘草、青皮(各五分)。 太陽火盛。頭痛痰盛。加石膏(二錢)、升麻(五分)、羌活(一錢)、半夏、南星(膽制各一 錢五分)、川芎(一錢)、本方各減半。 熱結下焦。大小便秘不通。加山梔、木通(各一錢五分)、大黃(三錢或五錢)、甘草梢(五 分)。 腸風髒毒下血。痔漏等症。皆胃與大腸素有積火。及風熱所致。加槐實(膽制)、荊芥、防風 (各一錢二分)、生地黃、當歸(各一錢五分)、地榆、連翹、人參、白朮(各一錢),補而清之。 五淋赤白濁。小便秘澀。皆心肺與小腸膀胱。素有鬱火復因外邪所觸。騷動其火。所致。加 木通、赤茯苓(各一錢五分)、車前子、澤瀉、郁李仁、甘草梢(各錢)、大黃(三錢)、血淋尿 血。加當歸、生地黃、地榆(各一錢五分)、發灰(五分)、牛膝(一錢)。 氣淋氣秘。加木香(五分)、青皮(一錢)、木通(一錢五分)、烏藥(八分)。 癲癇狂妄。屬痰與火。實者。本方對二陳湯。加南星、竹瀝、薑汁、先服十數劑。清其痰。後用 牛黃琥珀丸主之。虛者。先用十全一補湯。減去川芎、官桂,加麥門冬、酸棗仁、黃連 (各一錢)、遠志(五分),滋培其血氣。後亦用牛黃琥珀丸主之。(丸方見後附方內)。 婦人產後驚風搐搦。語言恍惚。治亦同上。但不去川芎、官桂,加防風、天麻、白芷(各一錢) 以上加減法亦大概耳。臨症斟酌。方能盡變通之妙。按先賢雲∶凡火盛者驟用寒涼。必須溫 散。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虛者。參 甘草亦可用。人壯氣實。火盛癲狂者 可用。前法正治。或硝水、冰水與之。虛火狂者。薑汁、竹瀝制之。若根據前法正治立死。 又有補陰則火自降之說。炒黃柏生地之類。經曰∶壯火之主。以制陽光是也。噫。虛實施治 。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可不深思而明辨哉。 又方 調中散火湯治症熱發熱。虛火通用。 人參 黃 (蜜炙各八分) 當歸 白芍藥 白朮(各一錢) 甘草(四分) 柴胡(六分) 升麻 (五分) 葛根 防風 羌活 黃芩(七分) 上作一服。姜棗煎。食遠服。兼有他症。根據後加減。 陰虛發熱。加麥門冬、黃柏、知母、地骨皮(各一錢),倍柴胡。 手心發熱。加山梔、香附(各一錢)、川芎、白芷(各七分)。 虛熱不能食。自汗氣短。加茯苓、陳皮(各八分)。 天明時發熱。加麥門冬、地骨皮(各八分)、倍柴胡。 肺經發熱。按之熱在皮毛。日西甚。加石膏、知母、地骨皮(各一錢)。 心經發熱微。重按之。熱在血脈。日中甚。加麥門冬、黃連(各一錢)。 肝經發熱。重按至肉下骨上熱。寅卯甚。倍柴胡,加青皮(七分)。 上焦發熱。加知母、天門冬、麥門冬(各一錢)、保定肺氣。 中焦發熱。屬脾虛、倍參術,加陳皮、白茯苓(各一錢)。 下焦發濕熱。或膀胱有火邪。加漢防己、龍膽草、黃柏(各一錢)。 蒸蒸發熱。晝夜不退者。加知母、秦艽、牡丹皮、地骨皮(各一錢)、柴胡倍用。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四君子湯。加麥門冬、胡黃連、秦艽、地骨皮(各等分)。 夜則發熱煩躁。晝則安靜。四物湯對小柴胡湯。一二服愈。 涼血解除五心煩熱。四物湯。加麥門冬、連翹、山梔、薄荷。


<目錄>卷之三\火門

<篇名>潮熱(陰虛火動附)

屬性:脈 脈多沉細而數。或弦澀而短。或弦細而微。左偏大無力。為血虛。右偏大無力。為氣虛 。六脈形大力薄。為氣血俱虛。滑數者有汗。沉澀者無汗。兩尺細數者。陰虛火動。宜詳辨 之。 症 潮熱者。若潮水之來。不失其時。一日一發。必有定時。於日晡時為多。若一日三五發 。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氣虛潮熱。熱在平旦。肺氣主之。血虛潮熱。熱在晡時。腎氣主之 。陰虛火動。潮熱寢汗者。皆由血氣虛損。亦當從金水二髒求之。大抵潮熱為虛。發熱為實 。治各有異。 治 平旦潮熱屬陽。心肺主之。人參白虎湯,加黃芩、日晡潮熱。屬陰。脾腎主之。四物湯 ,加白朮、陳皮、牡丹皮、地骨皮、知母、黃柏、陰虛火動潮熱脈細數。八物湯,加知母、 黃柏、麥門冬、柴胡、地骨皮、大抵潮熱。宜以四物湯,加柴胡、黃芩、生甘草、辰戌時發 。加羌活、午時。加黃連、未時。加石膏、申時。加升麻、夜。加當歸、知母、晝。加地 骨 皮、人參、血虛。多加當歸、地黃。氣虛多加參、術、黃 、大略如此。臨症尤加詳審。 方 八物湯治氣血俱虛。寢汗潮熱。 川芎(七分)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藥(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白茯苓 (一錢) 甘草(三分) 地黃(一錢涼血用生補血用熟) 上作一服。姜棗煎。食遠服。兼有他症。根據後加減。 一切潮熱。並加黃 、黃柏、知母、柴胡、牡丹皮、地骨皮(各等分)。 男子血虛。有汗。潮熱。本方,去川芎,加黃 (一錢)、陳皮(八分)、遠志、五味子(各 五分)、官桂(三分)、名人參養榮湯。治有汗潮熱咳嗽。 男子氣虛。有汗潮熱。本方減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白茯苓,加黃 、陳皮、升麻、 柴胡、名補中益氣湯。有嗽。加麥門冬、紫菀、五味子、黃柏、知母、更妙。 男子血虛。無汗潮熱。本方,加陳皮、半夏(各一錢)、枳殼、桔梗、前胡、 紫蘇、干葛、柴胡(各八分)、名茯苓補心湯。 男子氣虛。無汗潮熱。本方去川芎、芍藥、地黃,加黃 、地骨皮、防風、柴胡(各等分)、 薄荷(減半)、名人參清氣散。 男子氣血兩虛。有汗潮熱。咳嗽。加知母、麥門冬、牡丹皮、地骨皮、柴胡、貝母、紫菀、 (各等分),去川芎。 男子氣血兩虛。無汗潮熱。咳嗽。加秦艽、地骨皮、柴胡(各等分)、紫蘇、薄荷(各減半)、 款冬花(八分)。 婦人血虛。有汗潮熱。加黃 、麻黃根(各一錢)。 婦人氣虛。有汗潮熱。本方,去川芎、地黃。加柴胡、荊芥、薄荷、地骨皮(各等分)。 婦人血虛。無汗潮熱。本方,去參 ,加秦艽、知母、地骨皮、沙參、鱉甲、前胡(各等 婦人氣虛。無汗潮熱。本方,去川芎、地黃,加半夏、柴胡(各一錢)、干葛(七分)、名人參柴胡散。 婦人氣血兩虛。無汗潮熱。咳嗽咯血。本方,去參、芎、地黃,加柴胡、薄荷、地骨皮、紫 菀、麥門冬(各等分)。 婦人氣血兩虛。有汗潮熱。咳嗽。本方,去川芎、白芍藥,加半夏、柴胡、黃芩、桔梗、阿 膠、款冬花(各八分)、知母、麥門冬(各一錢)、五味子、薄荷(各五分)、名知母茯苓湯。 男子陰虛火動。骨蒸勞熱。咳嗽。吐紅。吐痰。本方去川芎、人參,加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 母、黃柏、遠志、陳皮、阿膠、北五味子(各等分)、名滋陰降火湯。此病大忌過服參 。如 久服寒涼。傷脾。氣血俱損者。參 亦可用。 婦人室女。經閉成勞。自汗潮熱。咳嗽吐紅。皆由七情損傷心脾所致。宜本方,去參芎、地 黃,加柴胡(一錢五分)、黃芩、麥門冬、紫菀、地骨皮、牡丹皮、貝母、知母、香附、陳皮 (各等分)。 凡火病易效亦易誤。醫家當按脈辨症而慎治之。


<目錄>卷之三\火門

<篇名>上部(眼耳口鼻舌牙咽喉是也)

屬性:脈 眼病寸脈浮數。關脈弦數。為風熱內障。寸關浮弦而澀。為風濕腫癢。寸脈弦而沉。為 氣熱癢痛。弦而滑。為痰火攻上。寸浮。關弦。尺澀。為血虛。火盛。水衰。眼目昏暗。 耳病 腎脈浮而盛。為風。浮而數為熱。澀而濡為虛。右寸滑數。為肺經痰火上攻於耳。 口病 關脈洪數。脾氣通於口。脾熱則口臭。熱甚則口縻。口瘡。胃熱則唇口生瘡。口內腥 臭。 鼻病 右寸脈洪數。鼻乃肺之竅。鼻病皆肺熱所致。肺傷風熱。右寸浮數。而鼻塞不 聞香臭。 舌病 左寸脈滑數。蓋舌乃心之苗。舌病皆心熱所致。心脈系舌本。脾脈絡於舌 傍。肝脈絡舌本。心熱盛。則舌生瘡破裂。肝熱盛。則血上涌。脾熱則舌強。甚則滑而胎。 風寒所中。則舌捲縮而不能言。 牙病 屬腎虛胃火。右關洪數。溢過寸口。兼浮者。為風 。兼沉者。為寒。濡細者。為濕。 咽喉 腫痛。兩寸必浮洪而數。雖有數種之名率皆上焦 風熱所致。 症 按東垣雲∶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清陽氣上散於目。而為精。其氣走於耳而為聽 。若因心煩事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旺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 邪害空竅。猶天明而日月不明也。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注於目。脾者諸陰之 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脾虛。則五臟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 人之精。宜靜而安。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營於目。既勞役運動。勢 乃妄行。又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經曰。目得血而能視。血氣盛。則精盛。 血氣衰。則精弱。精弱則水虛。水虛則火動。火動則東方實。東方實則肝邪盛。而視 物不真矣。所以視植物為動物者。有之。視動物為植物者有之。然血有太過不及。皆能為痛 。太過則目壅塞而障痛。不及則無血養而枯痛。目之銳。皆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綱 。太陽經也。血多氣少。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惟足厥陰經。連於目系而已。血 太過者。血得熱而溢於上。所以作痛。治之之法。風熱者。發以散之。血少神勞。腎虛者。 補血滋陰以調之。實者決之。虛者補之。辛以散之。涼以清之。隨其病而藥之。無不愈也。 按諸書論耳症不一。有氣聾。熱聾。陰虛聾。膿耳。 耳。氣厥而聾。又挾風與勞損而聾 者。蓋十二經脈。上絡於耳。其陰諸經。適有交並。則髒氣逆而厥。厥氣摶入於耳。是為厥聾 。必兼眩運。況耳為宗脈之所附。若脈虛而風邪乘之。經氣閉而不宣。謂之風聾。必兼頭痛 。如瘦悴力怯。昏昏積積而暗暗然者。為勞聾。必兼虛怯等症。此好色腎虛者有之。有痰 火上升。郁於耳中而鳴。有熱氣乘虛。隨脈入耳。結為膿汁。謂之膿耳。或耳有津液。風熱 摶之。結硬成核塞耳。亦令暴聾。為 耳。大抵耳屬足少陰之經。腎之寄竅也。腎氣通於耳 。所主者精。精氣充足。則耳聞而聰也。若勞傷氣血。精脫腎敗。則耳聾矣。治之之法。風 者散之。熱者涼之。腎虛者補而養之。痰火者清而降之。各隨其宜。不可不察也。 口臭生 瘡。皆脾胃中有濁熱所致。蓋脾熱則口乾燥。胃熱則唇破裂。又雲∶五臟之氣。皆通於口。 是以脾熱則口甘。肝熱則口酸。腎熱則口咸。肺熱則口辛。心熱則口苦。胃熱則口淡。膽熱 則口酸苦。皆因謀慮不決而得。 丹溪雲∶鼻乃肺之竅。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熱。 寒邪傷於皮毛。氣不利而壅塞。熱壅清道。所以塞而不聞香臭矣。又有面鼻紅紫黑。皆熱傷血 而血熱所致。蓋面乃陽中之陽。鼻居面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皆為至清至精之血。多酒之 人。酒氣熏蒸於上。面鼻得酒熱之氣。血為極熱。血熱復遇感冷。污濁凝結不行。面鼻紫黑 而腫。俗名酒 鼻是也。治宜清熱。化滯血。生新血。或曰酒 鼻者。皆由肺經壅熱所致。蓋 肺氣通於鼻。清氣出入之道路。或因飲酒。氣血壅滯上焦。邪熱伏留不散。為鼻瘡矣。或肺 經素有風熱。雖不因酒。亦自生也。 鼻塞肉。亦由於此。 舌病。乃心肝脾壅熱所致。說 見脈下。 牙齒腫痛。按東垣論雲∶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上齦隸於脾土。足陽明胃之脈貫 絡也。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熱甚則齒動齦脫。作痛不已。有惡 寒痛者。有惡熱痛者。有惡寒惡熱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痛者。有動搖痛者。有齒袒則 痛者。有齒齦為疳所蝕。血出而痛者。有 腫起而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痛者。 有痛而臭不可近者。蓋齒為關門。腎之榮。骨之餘也。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大腸虛。 則齒露。大腸壅。則齒浮。挾風則攻於頭面。眼目疳 則HT 脫為痔。亦有氣鬱而致者。醫者 誠能求其本而療之。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 喉痹。按子和雲∶熱氣上行。搏於喉之兩旁 。近外腫作。以其形似。是謂乳蛾。一為單。兩為雙也。比乳蛾差小者。名喉痹。熱結於 舌下。復生一小舌。名曰重舌。脹熱。結於舌中腫起。名曰水舌。脹熱結於咽喉。腫繞於外 。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喉痹暴發暴死者。名曰走馬喉痹。其名雖殊。火則 一也。夫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二火皆主其脈。並絡於喉。氣熱則 內結。結甚則腫脹。腫脹甚則閉。閉甚則不通而死矣。至於嗌乾咽痛。頷腫舌本強。皆君火 之為也。惟喉痹急。連屬相火也。經雲∶甚者從之。又雲∶龍火以火逐之。故古人療喉痹等 症。用甘桔等湯治之。世醫不達此旨。妄雲大寒之劑。或至冷草藥服之。 其氣而不救者 。吾見多矣。其出血之法。最為緊要。但人畏針。委曲旁求。若病之急者。即閉而死。良可 痛哉。 治 河間雲∶目疾在腑為表。當除風散熱。在髒為里。當養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澀翳膜。 眵淚斑瘡。入眼暴散。皆表也。此風熱所干。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 。瞳散睛背。久病。皆里也。此血少神勞。腎虛所致。宜養血補水安神。王節齋雲∶眼痛亦 腫。古方用藥。內外不同。在內湯藥。則用苦寒辛涼之劑。以瀉其火。在外點洗。則用辛熱 辛涼之藥。以散其邪。故點藥莫要於冰片。而冰片大辛熱。以其辛性急。故藉以拔出火毒。 而散其熱氣。古方用燒酒洗眼者。皆此意也。大概火眼是火邪上攻於目。故內治用苦寒之藥治 其本也。然火邪既客於目。從內出外。若外用寒涼以阻逆之。則鬱火內攻。不得散矣。故點 藥用辛熱。而洗眼用熱湯。是火抑則發。因而散之。從內達外法也。治法雲∶久病目昏暗。 熟地黃、當歸為君。防風、羌活、甘菊佐之。暴發赤腫。芩連、防風為君。以瀉火 。四物為佐。以涼血養血。羌活、柴胡、甘菊為使。以疏風散熱。血氣壅盛而痛。四物、 加龍膽草、大黃以下之。肥人多是痰火。宜涼血清熱行痰。痛人多是血少火盛。宜養血藥 為主。少加風藥佐之。 丹溪雲∶耳聾。屬少陽厥陰二經鬱熱多。有氣閉者。有痰火上攻而 鳴。或聾。治宜開痰散風熱。通聖散、滾痰丸之類。皆可用。大病後與陰虛火動而聾者。 宜滋陰降火。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耳鳴。宜當歸龍會丸。飲酒濃味之人。宜木香檳榔 丸。王節齋雲∶耳鳴一症。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於耳中而為鳴 。郁甚則壅閉矣。大抵此症。多因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逆。而少陽之火 客於耳也。若腎虛而鳴者。其鳴不甚。治宜詳之。 口病或瘡。皆中上二焦積熱。輕者瀉黃 散。重者涼膈散主之。口病服涼藥不愈者。此酒色過度。勞役不睡。或因憂思損傷中氣。虛 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加附子、或官桂、冷服。一方、治口瘡。以黃連六錢、官桂一錢、 為未。噙下。或調付瘡上。甚效。口臭以黃連、生甘草、藿香、蘭草、扁豆、砂仁為末。清 茶調下。 鼻塞不利。有肺熱。或肺經素有火邪。久郁於內。遇寒便塞。宜清肺降火。而佐 以通氣之劑。亦有感冒風寒而致。鼻塞聲重。或流清涕者。作風寒治。宜表而散之。鼻或紅 。及酒 鼻者。皆熱傷肺經。以致血氣壅滯。宜涼血化滯。清肺藥主之。 舌腫舌瘡。皆心 熱所致。治宜瀉心湯。甚者黃連解毒湯。舌胎者。治各有法。如傷寒舌胎。或黃或黑者。諒 輕重下之。詳見本門。雜病舌胎。宜清之。黃連解毒湯。或涼膈散。選而用之。 王節齋雲 、牙床腫痛。或齒動搖。或黑爛脫落。世人皆作腎虛治。殊不知此屬陽明經濕熱。蓋齒雖屬 腎。而生於牙床。上下牙床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於土也。腸胃傷於美酒濃味。膏粱粘滑 之物。致濕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故齒不得安。而動搖黑爛脫 落矣。治宜瀉陽明經之濕熱。去腸胃中之伏火。則牙床清寧。而齒自安固矣。以防風通聖散 。去芒硝主之。 丹溪雲∶喉痹之病。多屬痰熱。雖有數種之名。輕重之異。乃火之微甚故 也。微者以酸KT 之。甚者以辛散之。甚而急者。惟用針砭刺出血。最為上策。人火以涼治之 。龍火以火逐之。或用吐法尤妙。經雲∶咽與喉。會厭與舌。同在一門。而用各異。喉以 候氣。故通於天。會厭管乎其上。少司開闔。掩其厭。則食下不掩。其喉必錯。必舌抵上 。則會厭能閉其喉矣。四者相交為用。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方 四物菊花湯治一切眼疾。清熱。養血。疏風。 川芎(七分) 當歸(酒浸一錢五分) 白芍藥(一錢五分) 淮生地(一錢) 甘菊花(一錢五分) 防風(七分) 黃連(八分) 白扁豆(七分) 甘草(生用五分) 甘州枸杞子(八分)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服。兼有他症。根據後加減。 肝經壅熱。加龍膽草(一錢)、黃芩(一錢)、赤芍藥(八分)、青皮(五七分)、甚者。加大黃、 酒蒸過(三錢)、下之。 肺經壅熱。白睛紅。加桑白皮、黃芩、山梔、麥門冬、石膏 (各等分)。 心經壅熱。睛紅內障。加赤茯苓、麥門冬、倍黃連、膽腑熱。睛紅腫痛。隱澀難開。加龍膽 草、柴胡(各一錢)、青皮(七分)。 胃中伏火上攻。赤腫脹痛。加連翹、黃芩、石膏(各一錢五分)、大黃(三錢)。 肝腎虛眼暗。加熟地黃、山藥(各一錢二分)、黃柏(八分)、五味子(五分),去黃連。 翳膜遮睛。加草決明、密蒙花(各一錢)、木賊(八分)、外用點藥。 能遠視。不能近視。乃血盛氣虛。加人參、白茯苓(各一錢)、石菖蒲(五分)。 能近視。不能遠視。乃氣盛血虛。倍當歸,加熟地黃(一錢五分)。 風熱火眼。加羌活、柴胡、黃芩(各一錢)、連翹、赤芍藥(各八分)、大黃(三錢)。 目疾久服寒涼傷脾。致脾胃虛損。不能生血。反昏暗者。宜服清神益氣湯。 又方 固本還睛丸(出醫學正傳) 治肝腎脾肺虛損。風熱乘之。以致目暗不明。視物昏花。 或翳膜朦蔽。內外障痛。一切眼疾。並宜服之。 久服誠有奇效。非惟明目。且能滋養百骸。調和五臟。 天門冬(去心二兩) 淮生地黃(二兩) 人參(一兩五錢) 麥冬(去心二兩) 淮熟地黃(二兩) 當歸(一兩五錢) 五味子(七錢) 青相子(一兩) 石斛(一兩五錢去根) 牛膝(酒洗一兩) 犀角(一兩炒) 川芎(一兩) 枳殼(麩炒一兩) 黃連(酒炒一兩) 菟絲子(酒洗去土蒸熟 搗碎曬乾一兩五錢) 枸杞子(甘州者去梗一兩五錢) 柏子仁(去殼淨炒一兩五錢) 決明子( 炒一兩五) 杜仲(薑汁炒斷絲一兩) 羚羊角(白者一兩) 黃柏(鹽酒炒一兩五錢) 上二十一味。除二冬二地酒煮搗膏。柏子仁另研。余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九十丸。空心鹽酒送下。忌煎炒五 辛發物。 又方 和氣飲治耳鳴久聾。 川芎(一錢) 當歸(一錢) 烏藥(一錢五分) 陳皮(八分) 貝母(一錢) 黃芩(酒炒一錢) 山梔(八分) 桔梗(七分) 升麻(三分) 木通(八分) 木香(三分) 石菖蒲(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熟。加蔥自然汁半盞。和服。 又方 加減涼膈散治口鼻舌諸病。皆由上焦壅熱所致。 連翹 梔子 黃芩 石膏 大黃(各一錢五分) 防風 荊芥 薄荷(各八分) 甘草(四分)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 麥門冬(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食後服。 口瘡。加黃連(一錢二分)、桂(二分)、唇瘡,加同上。 腮腫。加升麻(五分)、白芷(七分)、牛蒡子(一錢五分)、倍石膏。 舌腫脹。加白芍藥、黃連(各一錢)、玄明粉(八分)。 舌瘡。加黃連、青黛(各一錢)、舌胎。加同上。 牙縫舌根。無故出血。加牡丹皮、側柏葉、槐實(各一錢)。 牙疼。加升麻(五分)、白芷(八分)、黃連(一錢)、川椒(七粒)。 走馬牙疳。以女人溺桶中白垢。火 一錢。銅綠(三分)、膽礬(二分)、麝香(一分)、研末敷 上。立效。 咽喉腫痛。加黃連、山豆根(各一錢)、玄參、桔梗(各八分)、牛蒡子(一錢五分)、升麻( 三分)、一法本方加馬蘭根、夏枯草(各二錢三錢)、大抵咽喉之症。所關甚急。煎藥則但能拔去 火邪耳。惟以針刺出血。為急要法也。


<目錄>卷之三\火門

<篇名>下部(淋濁疝及女人血崩帶下是也)

屬性:脈 淋家之脈。尺細而數。左尺脈數。婦人則陰中生瘡。男子則為氣淋。肺脈浮弦而澀。為 便閉。鼻頭色黃者。小便難。尺寸急數。為小便閉。右寸肺主之。左尺腎膀胱主之。尺脈芤 者。便血。尺脈實數者。熱結膀胱而小便淋瀝不利也。 遺精白濁。 女人帶下赤白。尺寸 必洪大而澀。按之無力。或細微。或沉緊而澀。皆為元氣不足。又雲∶急疾者難治。遲者 易治。女人兩尺弦細者。必白帶。洪數者。必赤帶。淋濁帶下。皆下焦濕熱之所為也。 疝 脈。關尺弦急。或寸口弦緊為寒。豁大急搏為熱。沉遲浮澀皆為疝。痛視在何部。而知其 髒。如心肝脾肺腎之屬。各按本經脈症治之。又雲∶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崩漏之脈。 兩尺洪數而疾為熱。微遲弦細為寒。寸微。關弦。尺芤。為氣盛血衰。大抵血崩之脈。屬火者 脈多洪數。又雲∶遲緩者易治。急疾者難治。 症 丹溪雲∶淋有五。皆屬於熱。又雲小便滴瀝痛者淋。急滿不痛者。謂之閉也。亦有痰氣 閉塞於上。熱結於下。宜吐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而熱自除。蓋氣乘其水。而氣不得下 輸。熱結膀胱。而小便淋閉不利也。譬猶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下竅之水出焉。其斯之謂歟 。戴氏雲∶便濁帶下。俱屬濕熱。雖有赤白之異。終無寒熱之分。河間雲∶天氣熱則水渾 濁。寒則澄清。由此觀之。濕熱明矣。蓋寒則堅凝。而熱則流通故也。何疑之有哉。 集成 雲疝之一症。專主肝經。腎經絕無相干。或曰∶肝經與沖任督脈所會。聚於陰器。傷於寒。 則陰縮。傷於熱。則縱挺不收。蓋木性急速。火性暴。而痛亦暴也。前人論疝甚多。或曰膀 胱。或曰腎。或曰小腸氣。其實皆歸於肝經也。大抵此病始於濕熱在經。遏而至久。又得寒 氣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必兼濕熱乃可。 內經曰∶陰虛陽 摶謂之崩。按東垣論雲∶由脾胃氣虧。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而致崩也。亦有 腎水枯竭。真陰虛損。不能鎮守胞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蓋脾胃氣血之本。心者血之府。 脈者人之神。俱不足而生火。火得以乘虛。而迫血妄行也。宜詳治之。 治 治法雲∶淋屬濕熱。宜五苓,加山梔、木通、老人血氣虛而淋。宜參、 、歸、術、帶 木通、山梔、腎虛者補腎。兼利小便。不可獨用利藥。死血者。四物湯,加牛膝主之。痰氣 滯於上焦。宜二陳吐之。若濕熱流注下焦。熱結膀胱。而小便閉澀。用益原散。以黃柏、山 梔、澤瀉、煎湯調下。切當大抵淋閉之症。有肺燥不能生水。治宜清金。車前子、茯苓、麥 門冬、黃芩之類。有熱結膀胱。宜瀉膀胱火。黃柏、知母之類。有脾濕不運。而精不升 。故肺不能生水。當燥濕健脾。蒼白朮、陳皮之類。治各有別。 丹溪雲∶濁與帶同是濕 熱。白屬氣。赤屬血。治以清熱滲濕為主。氣虛入參術。血虛入芎歸。甚者必用吐以提其氣 。下用二陳。加二術、白芍藥、黃柏、煎服。丸藥以樗根、白皮、黃柏、青黛、乾薑、滑石 、蛤粉、神曲、糊丸服。或用六味地黃丸尤妙。亦有思慮過度。則水火不交。快情恣欲。而 精元失守。故尿前尿後。凝結流下。名曰白濁。亦曰遺精。宜抑火養心。安脾。實腎。則水 火相交。其流固自清矣。 辨疑錄雲∶疝症本濕熱。怒氣傷肝。房勞過傷。心腎胞絡之火郁 結於內。蓋小腸乃多氣少血之經。心氣鬱結。則腑受邪。肝氣一盛。而子亦盛矣。故二氣攻入 小腸膀胱。而痛作矣。治用五苓散。內加行氣之藥。乃利小便出邪之法。按藥性雲∶豬苓澤 瀉。分陰陽以和心。心與小腸為表里。心和則小腸之氣亦通矣。白朮利腰臍間濕。並死血。茯 苓淡滲利竅行濕。桂伐肝邪。伐其本也。加茴香。善治小腸之氣。金鈴子橘核。去膀胱腎氣 。檳榔墜下。少加木通。以為導引小腸之火出也。治亦近理。又法治疝、蓋因濕熱為寒郁而 發。用山梔子以降濕熱。烏頭以破寒郁。二味皆下焦之藥。而烏頭為梔子所引。其效甚速。 女人崩漏。多因七情之火內動。或因氣所使而下。急則治其標。白芷湯。調下百草霜。甚 者棕櫚灰。蓮蓬灰。血餘灰。俱妙。 緩則治其本。以四物湯。加參術、黃 、便制香附、地榆、蒲黃、荊芥穗(各等分)、升麻、 (五分)、屢治有效。宜隨症加減用之。 方 加減五苓散治諸淋。及小便閉澀隨症加減用。 白朮(一錢) 赤茯苓(一錢) 澤瀉(一錢) 木通(一錢五分) 滑石(一錢) 桂(三分) 郁李 仁(八分) 黃芩(一錢) 山梔子(一錢) 甘草梢(五分) 秋石(一錢) 黃柏(童便炒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燈心一握。煎八分空心服。 血淋。加當歸(一錢五分)、生地黃(一錢)、牛膝(一錢)、藕節、側柏葉(各一錢),去桂。 氣淋。加青皮、香附、海石(各一錢)、沉香(五分)。 結熱蓄於下焦。成砂石淋。加歸尾(一錢)、黃柏(加一倍)、大黃(三錢)。 小便血出如淋。加歸身尾、小薊根、生地黃、側柏葉、藕節、蒲黃(生用各等分)、小便前後 血。加同上。 小便閉不通。加車前子(一錢五分)、大黃(生三錢或五錢)、海金砂(一錢)、小便澀。加青皮 (七分)、黃連(八分)、枳殼(七分)。 小便多。或不禁。或不時遺出。以八味丸。減澤瀉一半。 黃柏、知母、煎湯吞下。一月即效。亦可治久遠遺精白濁。 又方 加減釐清飲治赤白濁。夢遺精滑。及女人赤白帶下。 白朮 白茯神 麥門冬 黃連 黃柏 益智仁 川萆 石菖蒲 烏藥 澤瀉 牡蠣 石蓮 肉(各等分)。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姜棗煎。食前服。 血虛。加當歸、地黃(各等分)。 氣虛。加黃 、人參(各等分)。 陰火動。加黃柏、知母(各等分)、桂(三分)。 日久者。加升麻、柴胡(各五分)、龍骨( 一錢)。 女人赤白帶。加樗根、白皮、赤石脂(各等分)。 肥人帶是濕痰。加海石、半夏、蒼朮、川芎、香附(各等分)。 瘦人無帶。有即是熱。加香附、山梔、青黛(各等分)。 思想無窮。所欲不遂。夢遺精滑。治在心脾。加半夏、陳皮、甘草、人參、遠志、酸棗仁、 (各等分)、夜服安神丸。晨服坎離丸。蓮肉湯下。或以黃柏知母。煎湯吞下八味丸亦可。 女人夜夢鬼交。四物。加香附。茯神、遠志、石菖蒲、牡蠣( )、赤石脂(各等分)、清晨用 蓮肉湯調下妙香散。 又方 橘核順氣湯治疝偏墜。此藥劫痛行。滲濕清熱。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 澤瀉(七分) 木通(一錢) 青皮(七分) 桂枝(五分) 橘核(一錢 )川楝子(一錢) 山梔(一錢五分) 川烏(八分) 木香(五分不見火) 檳榔(七分)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空心服。 血滯。加桃仁、當歸(各等分)。 氣滯。加沉香(五分)、小茴香(七分)。 寒疝。加吳茱萸(一錢)、山梔、川烏、倍用。 濕郁疝。加蒼朮(一錢五分)、木瓜(一錢) 食積滯而成疝。加山楂、枳實(各一錢)。 痰涎流注成疝。加半夏、南星、海石、香附(各等分)。 又方 四物調中湯治血崩。因七情所傷。脾胃不運。腎水虧損。不能鎮守胞絡相火。以致 水火不交。而血妄下。此緩則治其本也。必多服乃效。 川芎(一錢)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 熟地黃 人參 黃 白朮 麥門冬 阿膠(炒) 香 附(各一錢五分) 荊芥穗 黃柏 黃連 地榆(各八分) 升麻(三分) 柴胡(五分) 陳皮( 一錢) 上十八味作一服。姜棗。水二鍾。煎。食前服。渣煎食遠服。 又方 涼血地黃湯治症同前。此急則治其標也。二三服即效。 川芎(一錢)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 黃芩(各一錢五分) 黃柏 知母 本 荊芥穗 蔓 荊子(各一錢) 細辛(五分) 黃連 羌活 防風(各八分)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甘草 紅 花(各三分) 上十八味作一服。姜棗煎。空心服。渣食遠服。


<目錄>卷之三\火門

<篇名>瘡瘍(疔瘡瘰)

屬性:脈 訣雲∶數而無力為瘡瘍。集驗雲∶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 腫赤痛。其邪深在里。 宜先疏通以絕其源。浮大而數。 腫在外。當先托里。恐邪氣入內也。脈不浮不沉。內外 症無知。其在經當和榮衛。脈數身無熱內有癰膿。脈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若有痛處。 當發癰疽瘡瘍。脈沉遲而緩者生。急疾而數者死。 症 按外科論雲∶夫外科以癰疽發背冠於篇首。為諸瘡之先者何。蓋此症變化在於須臾。 性命懸於毫髮故也。然癰疽之名。雖有二十餘症。其要則有二焉。陰陽是也。凡發於陽者。 為癰。為熱。為實。發於陰者。為疽。為冷。為虛。夫陽發則 皮薄。色赤。腫高。多有椒眼數十。而痛。陰發則皮濃。色淡。腫堅硬。狀如牛頸之皮。不痛 。又有陽中之陰。似熱非熱。雖腫而虛。赤而不燥。作痛而無膿。時浮時消。盛而內腐。陰 中之陽。似冷非冷。不腫而實。微赤而燥。有膿而痛。外雖不盛。而內煩悶。陽中之陰。其 人多肥。肉緊而內虛。陰中之陽。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又有陽變為陰。因草醫涼劑之過 也。陰變為陽,因火艾熱藥之驟也。然陽變陰。多猶可返於陽。故多生。陰變陽。多不能復於 陽。故多死。間有生者。此醫偶合於法。百中得一耳。所謂發者。積於中而發於外者也。人 之一身。所自本於五臟。五臟之氣。皆稟於胃氣。胃為五臟之根本。故胃受谷。脾化之以生 氣血。脾主肌肉。胃氣傳五臟。以行血脈。經絡。灌溉一身。而晝夜一周。雖癰疽有虛實 寒熱。皆由氣鬱而成。其因有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內因候於人迎。人迎者。左手關前一 分是也。外因候於氣口。氣口者。右手關前一分是也。人迎氣口之脈。和平。則為不內外因 也。其原有五。一天行時氣。二己情內郁。三體虛外感。四身熱摶於風冷。五食燒炙。飲醇 酒。服丹石熱毒等藥。以五者為邪。氣鬱於胃中。胃氣盛而體實。則邪氣相摶。而流注於經 絡。澀於所滯。血脈經絡。壅結而成癰。胃氣弱而體虛。則邪氣盛而宿於經絡。凝澀流積。 血脈不潮。內腐而成疽。故曰外形如粟。中可容轂。外貌若錢。中可安拳。惡毒膿管。寸長 深滿。膿血相粘。用藥可痊。臭穢無絲。血敗氣衰。陽絕陰盛。仙難救命。善用藥者。當審 人虛實。察病冷熱。推其所因。究其所原。而後治之。內外相應。不可一概而論。如病發於 陽。而極熱必當順其氣。勻其血。氣順則宜通而不滯。血勻則流動而自散。氣乃為陽。血乃 為陰。陰陽調和。其病自安。外則用涼藥而觸之。內熱反盛。熱盛則血得涼而易散。甚則熱 已痿。而血凝於涼。以致血不散。此陽變為陰。漸成壞爛之根。急投溫劑以治。解其外攻四 圍之血路。出其中間已成之膿毒。然後根據法以收其功。如病發於陰而極冷。則內用平補之藥 。以宣其氣。滋其血。助其元陽。從其脾胃。待其飲食進。而後須順氣勻血。如常法。外用 熱藥以潮一身之氣血。回死肌。拔毒氣。後用溫藥以散之。其極冷者。或又為涼藥所誤。不 得已。於三建湯而回陽病。必旁出再作為佳。此陰變為陽之候。更生之兆也。若內不回。外症不見。是為獨陰絕陽。 不可治矣。蓋陽者氣也。陰者血也。陽動則陰隨。氣運則血行。氣耗則血死。血死則病死矣。冷症則用熱藥。不過 行其氣 之主宰。膜為五臟之囊 。病之初起。毒上攻心之胞絡。故先嘔逆而後癰疽。或先癰疽而後 嘔逆者。皆由毒攻於胞絡。根於心也。心主受毒。神無所舍。元氣昏瞑。毒之始萌。傍腐肌 肉。治若不早。毒氣透膜。膜透則元氣泄。臟腑失養。精神枯槁。脈自壞絕。病有至盛。內 見五臟。可得其生者。膜完故也。病有至微。肌肉未潰而死者。膜先透也。是以救心護膜。 當為治者之先務。亦外科之良法也。此乃論癰疽之要。其神聖功巧。不可具述。非尋常醫流 。一草一木。一針一刀。所可以得其要者也。 方 加味托里散治發背癰疽。無分腦乳附骨等處。及諸疔瘰 。一應腫毒。腫未成即散。已 成即潰。敗膿自出。腐肉自去。痛苦自減。大有神效。非常功也。 人參 黃 桔梗 防風(並去蘆) 川芎 當歸 官桂 厚朴 白芷(各一錢) 甘草(五分) 白芍藥 木香 大腹子 烏藥 枳殼 紫蘇(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生薑二片。蔥白一根。煎至七分。加酒一呷。病在上。食後服。病在 下。食前服。兼有他症。根據後加減。 病不退。加白朮、白茯苓、熟地黃(各一錢)。 不進飲食。加砂仁(七分)、香附(一錢) 痛不住。加乳香、沒藥(另研煎熟放下各一錢)。 水不干。加知母、貝母(各一錢) 瘡不穿。加皂角刺(一錢)。 咳嗽。加陳皮、半夏、杏仁(各一錢)。 大便秘。加大黃(三錢)、枳殼(一錢) 小便澀。加麥門冬、木通、車前子(各一錢)、燈草(二十根)。 腳氣。加木瓜、黃柏(各一錢)。 又方 仙方活命飲治外科一切病症。已成即潰。未成即散。二三服立效。輕者一服即效。予 用此方治乳癰瘰 。大有奇效。 滴乳(另研藥熟化下) 防風 白芷 貝母 赤芍藥 當歸尾 明沒藥 (研) 皂角刺 天花粉 甘草節 穿山甲(炮以上各一錢) 陳皮 金銀花(各三錢) 病在背俞。皂角刺為君(就本方加作三錢)。 在腹募。白芷為君(加作三錢)。 在胸次。加栝蔞仁(去殼二錢)。 在四肢。金銀花為君(根據本方)。 疔瘡。加紫河車、草根(三錢)。 瘰 。加夏枯草(三錢)。 乳癰。加夏枯草(三錢)、青皮(一錢)。 上作一服。無灰酒五茶鍾。裝入有嘴瓶內。以濃紙封口。勿令泄氣。煎至三大鐘去渣。作三 次服。接連不斷。隨瘡上下。食前後服。能飲酒者。服藥後。再飲三五杯。此藥並無酒氣。 不動臟腑。不傷氣血。忌酸薄酒 器。服後側臥。覺痛定回生也。神效不可具述。 真人偈雲 真人活法世間稀 大惡癰疽總可醫 消毒只如湯潑雪 化膿漸使肉生肌 陰功何 止萬人活 神效何須刻日期 留下仙方誠信授 存仁修制上天知 按此方。不問陰陽虛實。善惡腫潰。或大痛。或不痛。先用此劑。大勢已退。然後隨症調治 。其功甚捷。誠仙方也。 又方 瘰 炙法不問遠年近日。一切瘰 。但炙立愈。 男左女右手。以草心於中指第二節起。比至臂上挨掌第一橫紋止。剪斷。再將草心於百勞穴 骨尖上比起。至草心盡處是穴。以墨記之。於墨上炙。一歲一壯。立愈。


<目錄>卷之三\氣門

<篇名>諸氣

屬性:脈 脈訣雲∶沉脈為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沉滑兼痰。沉弦兼怒。沉數兼熱 。沉 見之。為本經之病。臨症宜詳審之。下仿此。 症 經雲∶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逆。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 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此九氣之不同也。古法治九氣。以所 不勝者制之。如怒則以悲勝之之類是也。 治 辨疑錄雲∶喜樂恐驚。耗散正氣。怒憂思悲。鬱結邪氣。結者開之。木香香附之類。散 者益之。人參黃 之類。世人多泥於氣無補法之語。不審虛實。往往多用燥利之藥。若氣實 者用之為當。氣虛不補。邪何由行。 方 四君子湯氣主方。扶胃降火。補虛固本。主男子用。若女子氣虛。亦宜用之。 人參(補中益氣去蘆一錢五分) 白朮(扶胃健脾炒二錢) 白茯苓(養心利水去皮一錢) 甘草 (和中降火炙四分) 上用姜一片。棗一枚。煎服。兼有他症。根據後加減。勞瘵咯血。加 山藥、黃 、粟米、阿膠(各等分)。 吐血後虛損者。加黃 (一錢五分) 白扁豆(一錢) 麥門冬(一錢二分) 心煩口渴。加麥冬(一錢二分) 竹葉(一錢) 山梔(一錢) 五味子(九粒) 心熱。加麥門冬、茯神、黃連(各八分)。 潮熱往來。加柴胡、地骨皮(各一錢)、黃芩(八分)。 腹痛。加白芍藥(一錢五分)、乾薑(炒)、官桂(各七分)、厚朴(八分)、青皮(五分 ) 胃冷。加丁香、附子(制)、砂仁(各等分)。 氣痛。加木香、玄胡索(各八分)、當歸(一錢)。 有痰。加陳皮(去白)、貝母、半夏(姜制各一錢二分),去人參、氣虛甚者。加黃 (一 錢五分)、熟附子(一錢)暑月亦加。 脾胃虛弱。加陳皮、山藥、當歸(各一錢)、黃 (一錢二分)、遍身疼痛。加當歸(一錢五 分)、木香(五分)、北五加皮(一錢)、去人參。 半身右邊不遂。加薑汁、竹瀝(各半盞)。 腹脹不思飲食。加砂仁、白豆蔻、枳實(各七分),去人參 氣虛成痿。加蒼朮、黃柏、黃芩、木瓜(各八分)。 心煩不定。加辰砂、酸棗仁、遠志(各七分)、麥門冬(一錢)。 咳嗽。加杏仁、桑白皮(各七分)、五味子(十粒)、貝母、栝蔞仁、陳皮(各八分)、去 參術。 暑月病熱。口渴。唇乾。譫語。脈虛細而遲。加黃 、麥門冬(各一錢五分)、五味子( 九粒)、川歸、白芍藥、附子(制熟各一錢)、氣短。小便利。加黃 ,去茯苓。 中風氣虛。加黃 、有痰。加薑汁(半盞)、竹瀝(一盞)。 久瘧。熱多寒少。加黃 (一錢五分)、柴胡、知母、地骨皮(各一錢)病後虛熱。加麥 門冬、川歸黃 (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三分)、脾困氣短。加砂仁、木香(各五分)、白 扁豆、黃 (各八分)、盜汗不止。加黃 、陳麥曲(各一錢五分)、麥門冬、酸棗仁(各 八分)當歸(一錢二分)。 自汗不止。加黃 (一錢五分)、當歸、麥門冬、熟地黃、麻黃根(各八分)。 心血虛。不眠。精神恍惚加當歸、酸棗仁(各一錢)、黃 (一錢二分)、圓眼(三個去 殼)。 四肢懶惰。嗜臥。加白扁豆、川藥、砂仁、當歸、陳皮(各八分)。 氣血虛。眩運。加黃 、天麻、半夏、荊芥穗(各一錢)。 水瀉不止。加麩曲、木香、砂仁、肉豆蔻(各七分)、夏月。加黃連、扁豆(炒)、車前子 、澤瀉(加七分)。 四肢惡寒。有熱。加麻黃、桂枝、川芎、當歸(各一錢)、去人參、婦人安胎。加黃芩、當 歸、阿膠、艾葉(減半各一錢)、枳殼(五分)。 漏胎。加續斷、地榆、當歸、白芍藥、荊芥穗、黃芩(各八分)。 產後瀉痢。加厚朴、蒼朮、白扁豆、砂仁、肉果(各八分)。 產後脾胃弱。加砂仁、白扁豆、山藥、連子、陳皮(各一錢)。 小兒脾胃虛弱。不納食。易瀉。加山楂、肉果、砂仁、厚朴、蒼朮、陳皮(各八分)。 小兒諸疳。加胡黃連、銀柴胡、使君子肉、山楂(各一錢)。 小兒慢驚。加全蠍、白附子、天麻(各七分)、薄荷葉(七片)。 男婦虛勞。有熱。加當歸、白芍藥、熟地(各一錢)、柴胡、秦艽、地骨皮、牡丹皮(各 八分)、黃柏(蜜炒五分)、青蒿(三分)。 男婦氣虛渴。加木瓜、干葛、烏梅(各一錢)。 男婦五心煩熱。面色痿黃。加當歸、白芍藥、柴胡、麥門冬(各一錢)。 小兒痘瘡淡白不起者。氣虛也。加黃 (八分)、官桂(五分)、木香(三分) 大人小兒夏月吐瀉。加藿香、白扁豆、陳皮、厚朴、蒼朮、干葛(各八分)、木香(三分 或五分) 中脘寒痛。或手足爪甲青。四末厥者。加乾薑(一錢)、去茯苓、甚者。加附子(一錢) 久瀉痢。元氣下陷者。加升麻(五分)、元氣脫者。去升麻,加附子(制熟一錢五分)。 老人氣短。小便短少。加黃 、吞滋腎丸。 思慮過傷心脾。晝則睏倦。夜反不寐。加黃 、當歸、麥門冬、酸棗仁、圓眼肉(各一錢)、 仍服天王補心丹。 遺精白濁。氣虛者。加山藥蓮子、芡實(各等分)。 諸瘡內托。加黃 、防風(各一錢)、連喬、金銀花、黃柏、牛蒡子(各八分)。 諸瘡瘍後。氣血虛損者。加當歸、白芍藥、黃 、黃柏(各分)。 諸虛眩運。眼旯黑花。加天麻、半夏、川芎、當歸(各等分)。 脾胃不和。加砂仁、厚朴(各七分)、陳皮、蒼朮(各一錢)。 嘔逆噁心。加半夏、生薑、陳皮(各八分)、砂仁(五分)、丁香(三分)。 皮黃。加黃柏、蒼朮(各一錢五分)。 婦人有孕惡阻。加陳皮、枳殼、砂仁(各等分)。 婦人赤白帶。屬氣虛者。加蒼朮(一錢)、升麻(五分)、芡實(八分) 氣虛潮熱。加麥門冬、地骨皮、柴胡(各八分)、黃芩(七分)。 氣虛惡寒。加黃 ( 下元冷極。加乾薑、附子(炮各等分)、去茯苓。 上四君子湯。加減方法也。須量病輕重虛實。臨症斟酌方劑大小。庶無實實虛虛之誤。倘 收未備。惟達者正之。幸甚。


<目錄>卷之三\血門

<篇名>諸血

屬性:脈 經雲∶脈洪滑為血盛。脈澀弱為血虛。脈如瀉漆之狀者為亡血。脈芤為失血。細弦澀。 按之無力。為脫血。浮弱。按之絕。為下血。煩咳脈芤者。為吐血。沉弦而數。為衄血。諸血 症。身涼脈靜者生。身熱脈大者死。腸 下膿血。弦絕則死。滑大則生。 症 丹溪雲∶有吐血咯血衄血唾血大小便血之異。又女人血崩血漏。大抵皆由火盛致血錯經 妄行。脈必大而芤。或因怒氣而得者。經雲∶怒則氣逆傷肝。甚則嘔血。脈必弦大而芤。下 血崩漏。亦屬熱與虛。蓋熱則流通。虛則下漏。脈必急疾而數。宜加詳審。 治 按經雲∶血從上出。皆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宜補陰抑陽。氣 降則血自歸經。血從下走。皆由內外有所感傷。濁熱凝停於胃內。隨氣下流。亦妄行之義。 或雲大便見血。為內傷絡脈所致。小便見血。為損傷心腎。陰火妄動所致。女人崩漏。皆由 七情損傷。沖任所致。三者皆宜清氣降火。養心理脾為主。蓋氣清則血和。心脾旺則血有所 統攝。而自無妄行之患矣。 方 四物湯血主方。生血去熱。補虛益精。主女人用。男子血虛。亦宜用之。 川芎(清陽、和血行血、肝經藥、春天倍用、女人加此味,去蘆八分)。 川歸(潤中、和血養血、腎經藥、冬月倍用,去蘆酒浸曬乾、一錢五分)。 白芍藥(緩中、破血、心脾、經藥、夏月倍用、酒炒一錢二分)。 地黃(涼血用生、補血用熟、滋陰生血、肺經藥、秋月倍用、薑汁浸曬乾、一錢、男子加此 味)。 上為 咀。每服姜一片。水煎食遠服。隨有他症。根據後加減。此方春宜加防風。夏宜加黃芩 。秋宜加天門冬。冬宜加桂枝。此常服順四時之氣。而加減未有不中者也。 血虛腹痛。微汗惡風。加官桂(七分)、倍芍藥、嗽痰。加桑白皮、杏仁、麻黃、貝母( 各等分)。 大便秘。加桃仁、大黃、麻仁、枳殼(減半余各等分)。 血虛頭眩。加天麻、防風、荊芥穗(各一錢)。 虛寒脈微。氣難布息。不渴。便清。加乾薑附子(各一錢)。 中濕。身重無力。身冷微汗。加蒼朮、白朮、白茯苓(各一錢二分)。 筋惕肉 。屬血虛也。加天麻、人參(各一錢傷寒筋惕肉 自有本條) 轉筋屬熱。加酒芩、 紅花、木瓜、蒼朮(各等分)。 兩脅脹滿。加枳實、半夏(各八分)、白朮(一錢)、去地黃、身上虛癢。加黃芩、防風、 煎調浮萍末(一錢)。 小便秘澀。屬血虛。加茯苓、澤瀉(各八分)、牛膝(一錢)、甘草梢(五分)。 盜汗屬陰虛者。加麥門冬、知母、黃 、浮麥、麻黃根(各等分)。 自汗。加人參、黃 、麻黃根(各一錢)、桂枝(五分)。 勞瘵陰虛火動。加白茯苓、貝母、陳皮、款冬花、杏仁、黃柏、知母(各一錢)、甘草( 三分)有熱。再加秦艽、地骨皮(各一錢)。 陰虛喘嗽。或吐紅者。加知母、貝母、黃柏、五味子(十二粒)、人參、麥門冬、桑白皮、 地骨皮、牡丹皮、款冬花、紫菀(各等分如肺火盛者去人參換沙參)。 陰虛發熱。煩渴不能坐臥。加麥門冬、山梔、黃柏、知母(各一錢)。 陰虛潮熱。加柴胡、知母、黃芩、地骨皮(各一錢)。 半身不遂。左邊。加桃仁、紅花(各八分)、薑汁(半盞)、竹瀝(一盞)。 血痢。加黃連、荊芥穗、地榆(各一錢)、木香(五分)、枳殼(七分)。 風虛眩運。加天麻、秦艽、羌活(各一錢)。 腳氣衝心。加炒黃柏(一錢)。 口乾煩渴。加麥門冬、烏梅(各一錢)。 四肢冷氣痛。加良姜、玄胡索、木香、吳茱萸(各等分)。 血氣虛弱。起則無力而倒。加白朮、陳皮、人參(各一錢)。 血虛刺痛。五心熱。加山梔、香附、烏藥(各一錢)、官桂、青皮(各五分)。 血虛甚者。加人參、附子(各一錢)、暑月。再加麥門冬(八分)、五味子(十粒)。 腹中積血氣塊。加木香(五分)、三棱、莪朮、乾漆(各八分)。 乍寒乍熱。加人參、白茯苓、柴胡(各一錢)。 血虛成痿。加蒼朮、黃柏、下補陰丸。 老人性急作勞。兩腿痛。加桃仁、陳皮、牛膝(各一錢)、甘草(生五分)、入薑汁(半 盞)服三四劑而安。 少年患痢。用濕藥大過。致痛叫號。此惡血入經絡也。加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 (各八分)、生甘草(五分)入薑汁半盞。水酒煎服三四帖。或十數帖而安。 午後嗽。即陰虛嗽也。加黃柏、知母、天門冬、栝蔞仁、貝母(各八分)。 貪勞人。秋深發熱。渾身發熱。手足皆疼如 。晝輕夜重。倍川芎、芍藥,加人參(一錢 五分)、五味子(十五粒)、如病加喘。手足仍疼。再加人參、白朮、牛膝、桃仁、陳皮( 各一錢)、生甘草(五分)、檳榔(七分)、生薑三片。煎服五十帖而安。 衄血。加黑山梔仁、黃芩麥門冬、牡丹皮、扁柏葉(各一錢)、入童便(半鍾)。 又法、本方加麻黃(三錢)、蔥白三根一服汗即止、吐血。加牡丹皮、黑山梔仁、童便浸香 附、犀角、藕節、京墨(各等分)入童便半鍾煎、又法以患人吐出血。取起烙干。研為細 末。以當歸煎湯調下。此吳球子血導血歸之法也。 咯血。加麥門冬(一錢五分)、童便(二盞)、薑汁(半盞)、青黛(一錢)、山梔仁( 炒黑一錢) 唾血。加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百部、熟地黃(各一錢)、黃柏(八分)、桔梗、 遠志(各五分)。 咳血。痰火傷血也。加貝母、栝蔞仁、青黛香附、杏仁、阿膠(各八分)、童便(二盞)、 薑汁(半盞)腎虛肺痿咳血。加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紫菀、桔梗、玄參、杏仁 、阿膠、薏苡仁(各等分)。 痰涎血。出於脾也。本方去川芎、地黃,加黃 、黃連、甘草、陳皮、山藥、薏苡仁(各等分) 大便下血。即腸風下血也。熱者。本方加炒山梔、牛膽、槐實、黃連、枳殼、阿膠、荊芥穗、 升麻(少余各等分)虛者。加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黑乾薑、升麻(各五分)、陳 皮(八分)、甘草(三分)。 小便溺血。加山梔、木通、小薊琥珀(各等分)或本方煎調下牛膝膏亦妙。(按小便血痛 者為血淋。自有本條。不痛者。為溺血也。)。 小兒尿血。本方煎調發灰。(一錢五分)、生甘草末(五分)或本方煎調五苓散,加棕櫚灰 發灰(各一錢)大人小兒俱妙。 血淋。加木通、大黃(各一錢五分)、桃仁、紅花(各一錢)、車前子、琥珀(各八分) 赤茯苓、甘草梢、澤瀉、青皮(各七分) 或本方調下牛膝膏。 女人血崩。加白朮、黃連、地榆(各一錢五分) 虛崩。加人參、白朮、黃 、麥門冬、山 藥、陳皮(各等分)、升麻、甘草(各三分)。 血虛眼暗。或腎水虛不能遠視。加甘菊花、枸杞子(各一錢五分)。 風熱赤腫。火眼。加防風、甘菊花、黃連、黃芩、龍膽草(各分)。 痔漏。加人參、白朮、黃連、生地黃槐實(制)、條芩(各一錢)、荊芥穗、枳殼(各七分)、 升麻、甘草(生各三分) 腸風髒毒加同。脫肛血虛。加阿膠、枳殼(各八分)、升麻(三分)。 下焦無血。小便澀數。加黃柏、知母、牛膝、甘草梢(各等分)。 瘧疾。若間一日連發二日。或日夜各發。加人參、白朮、黃 、知母、柴胡、青皮(各等分)。 老人氣短。小便不通。加人參、黃 (各一錢) 煎吞滋腎丸。性急人味濃。常服燥熱之藥 。左脅紅點痛。必有膿在內。加桔梗、生甘草(少)、香附(多) 生薑煎服、十餘帖。痛 處腫。針出膿。再用本方十餘帖調理。 老人因疝多服烏附熱藥。發疽淋痛。叫號困憊。加牛膝濃煎大劑。服五七帖。 中風血虛。加薑汁(半盞)、竹瀝(一盞) 能食。去竹瀝,加荊瀝。 筋骨痛。及頭痛。脈弦如瘧狀。加羌活、防風、北五加皮(各八分)。 喉乾躁痛。加玄參、桔梗、荊芥、黃柏、知母(各等分) 立已。 血虛頭痛。加天麻、細辛、甘菊花(各八分)、倍川芎。 血虛兩脅肋痛。加木香、玄胡索(各七分)、官桂、青皮(各四分)、枳殼(六分)、香附 (一錢)。 小腹繞HT 痛。加官桂、木香、玄胡索、沒藥(各等分) 瘀血結塊作痛者。加桃仁(一錢五分)、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 下盡黑血。痛即止。婦人血滯。同此加用。 男婦虛勞氣弱。加人參、白朮、陳皮、黃 (各一錢二分)、甘草(三分)。 喘嗽胸滿。晝輕夜重。加枳實、麻黃、杏仁、半夏(各一錢二分)煩躁加人參、知母(各 八分)、石膏(一錢五分)、竹葉(二十片)。 心血虛。不得眠。去川芎,加人參、黃 、酸棗仁、圓眼肉、麥門冬、石菖蒲(各等分) 煎服。仍服硃砂安神丸。或補心丹。 婦人下元虛冷。無子息。加附子(制)、肉蓯蓉、蘄艾、香附(各等分以下並婦人症)。 血氣上衝心腹。肋下滿悶。經水閉。加木香、檳榔、青皮、烏藥、紅花(各五七分)。 赤白帶。腰腿疼痛。加防風、白芷、赤石脂、黃柏、蒼朮、烏藥(各等分)。 臍下冷。腹痛。腰脊痛。加木香(五分)、玄胡索、吳茱萸(各八分)、官桂(五分)、苦 楝(七分)、香附(一錢)。 氣沖經脈。月事頻並。臍下痛。加官桂、香附、倍芍藥、經水欲行。臍腹絞痛。加玄胡索、 牡丹皮、檳榔(各八分)、木香、吳茱萸、紅花(各五分)。 經水逼多。別無他症。加黃芩、白朮、荊芥穗(各等分)。 經水如黑豆汁色。加黃芩、黃連、荊芥穗(各等分)。 經水少而色紅和。加紅花(五分)、倍當歸、熟地黃。 瘕血積。加三棱、莪朮、官桂、乾漆、瓦楞子( 粉各等分)。 經水適來適斷。往來寒熱者。加小柴胡湯。 胎動。加艾葉、香附子、紫蘇、大腹皮、白朮、黃芩、枳殼(各等分)。 血枯經閉。加桃仁、紅花、鹿角屑(各一錢)、倍當歸、熟地黃、下血過。肌肉黃瘦。加人 參、黃 、白朮、茯苓、甘草(少)、官桂(五分)、陳皮(各等分)。 婦人損傷血氣。或憂鬱所傷。致五心煩熱。加麥門冬、黃芩、柴胡、百合、地骨皮、山梔、 香附(各等分)。 經水或前或後。加牛膝、澤蘭葉、益母草(各等分) 赤白帶。日久不止。加人參、白朮、 本、牡丹皮、川續斷(各等分)。 經水過期者。血虛也。加參、 、白朮、陳皮(各一錢)、升麻(四分)。 經水不及期者。血熱。加芩連之類。肥人兼痰治。加半夏、茯苓、貝母、陳皮、山梔、 香附之類。 經水紫黑有塊者。加芩連、香附(各等分)。 經水將行作痛者。血實兼郁。加桃仁、紅花、牡丹皮、玄胡索、黃連、香附(各等分)。 經水不調。而血色淡白者。亦虛也。加參術、阿膠(各等分)。 軀脂生滿經閉者。加南星、半夏、香附、黃連(各等分),去地黃。 臨經時遇煩惱。作心腹腰脅痛。不可忍者。加桃仁、紅花、玄胡索香附、青皮(各等分) 經水過多。旬余不止。加荊芥穗、續斷、黑乾薑炭(各八分)、炙甘草(四分) 虛者。再 加參術調理。 經水色如黃漿水者。此胃中濕痰也。加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細辛、蒼朮(各等分) 經水下如屋塵水者。加續斷、蔓荊子、赤石脂(各等分)。 經水感寒。本方。去地黃,加白芷、柴胡、干葛、紫蘇(各等分)。 婦人血虛。往來潮熱。加柴胡、白茯苓、地骨皮(各八分)、荊芥、薄荷(各六分)、甘草 (三分)。 胎痛。皆由血少。加砂仁、香附、紫蘇葉(各八分)。 半產。多在三個月。或五個月者。加人參、白朮、陳皮、阿膠、艾葉、條芩、甘草(少余各 等分)。 瘦弱婦人。子宮乾澀。加阿膠、香附、黃芩、紅花(少余各等分)。 婦人性急。血下如注。倦甚。加香附、側柏葉、童便煎、妊娠調理。加黃芩、白朮(各一 錢五分)、枳殼(七分)、砂仁(五分)。 胎損不安。或胎漏。加白朮、黃芩、地榆、阿膠、艾葉、香附、續斷、枳殼(各等分) 胎痛。加香附、紫蘇梗、砂仁、枳殼(各一錢) 倍熟地黃。 妊婦寒熱。加小柴胡湯 ,去半夏、氣虛。再加參術(各一錢五分)。 臨月服催生。加大腹皮、陳皮、白朮、黃芩、紫蘇梗葉香附、白芷、甘草(少余各等分)、或 用益母丸。 瘦婦血少。胎弱難產。加枳殼、乳香、木香(各五分)、甘草(三分)、益母草(一錢)、血餘灰 (一錢)或用兔腦丸。 產後補虛。加參術、陳皮(各一錢)、甘草(炙四分)、乾薑(五分)、去芍藥、如發熱。 再加茯苓、柴胡(各八分)。 產後去血過多。昏運。加荊芥穗(二錢)、去芍藥、地黃、產後生腸不收。由氣血虛。加人 參、白朮、黃 、甘草、升麻,去芍藥、地黃。 產後着惱。加香附(一錢五分)、乾薑(炒)、青皮(各五分)、去芍藥、地黃 產後驚風。加茯苓、天麻、防風、黃 、官桂、甘草(各等分)去地黃、有痰。加半夏、 陳皮(各一錢)。 產後痢。加黃芩、桂枝、枳殼、木香、檳榔(各七分)、去地黃。 產後多汗。加黃 (一錢)、桂枝(五分)。 產後血風。四肢螈 。加天麻、荊芥穗(各一錢)。 產後惡露。欲行不行。作痛。加牡丹皮、玄胡索、紅花、澤蘭葉、官桂(各等分)、五靈脂 產後咳嗽。加旋復花、前胡、杏仁、白茯苓、陳皮,去地黃、芍藥。 產後心虛。怔忡不定。言語錯亂。加人參、茯神、遠志、麥門冬(各一錢)、甘草(三分)、 去白芍藥、地黃。 產後惡露不行。結成塊。疼痛不可忍。加沒藥、血結、官桂、桃仁、紅花(各等分)、莪朮 、五靈脂。 產後浮腫。加白朮、白茯苓、陳皮、大腹皮(各一錢)、去地黃、鯉魚湯煎 產後臍腹痛。加炒乾薑、官桂、香附、沒藥(各等分)。 產後血塊痛。加蒲黃、玄胡索、牡丹皮(各等分)、官桂(少許)。 產後瀉。本方。去當歸、地黃,加白朮、茯苓、陳皮(各一錢)、甘草(少)、乾薑、白扁 豆(各七分)。 乳不通。加白芷、青皮(各七分)、木通、穿山甲(炙各一錢)。 惡露不止。加炒黑蒲黃、白芷、百草霜、荊芥穗、地榆(各等分)。 小兒血熱。加黃連、連翹(各六分)。 小兒痘瘡不活。血少故也。加黃 (一錢)、桂(三分)、紫草(五分)。 小兒尾骨病。加山藥、知母(酒炒)、桂(少許)。 瘡。加青皮、柴胡、海藻、昆布、黃芩、貝母、香附(各一錢)。 諸瘡內托。加黃 、連翹、黃柏(各等分)。 諸瘡發散。加防風、羌活、荊芥、連翹、牛蒡子(各等分)。 諸瘡毒潰後。血虛。加人參、黃 、白朮、甘草(各等分)。 婦人吹乳乳癰。加蒲公英(一錢五分)、金銀花、石膏、貝母、香附、青皮、連翹、甘草節 (各八分)。 血風瘡。加防風、黃柏、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苦參(各等分)、甘草(少)。 上四物湯加減方法也。詳病虛實。增損用之。思過半矣。


<目錄>卷之四\痰門

<篇名>諸痰

屬性:脈 脈滑者多痰。脈滑大為痰火。寸口洪滑為痰。右寸浮滑而疾為痰嗽。兩關洪滑而細為胃 中濕痰。宜下之。左寸關弦滑為痰厥頭痛。關脈滑大者。膈中有痰。宜吐之。病患諸藥不效。 兩關脈。或伏或大者。痰也。按經雲。浮滑為風痰。沉滑為痰氣。緊滑為寒痰。或結或伏為 郁痰。又曰痰飲。又脈弦甚者飲也。脈浮滑而緊為痰嗽。病患眼皮及眼下如灰煙黑者痰也。 症 按丹溪雲∶有熱痰。食積痰。風痰。老痰。寒痰。郁痰之異。又雲∶諸病尋痰火。痰火生 異症。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王節齋雲∶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 。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濁液。變為痰也。或吐咯上出。或凝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客 於脈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但有新久輕重之殊耳。新而輕者。形色清白 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粘凝結。咳之難出。漸成惡味。宜詳辨之。 治 按節齋雲∶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為主。又曰痰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 蓋氣升屬火。故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 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氣虛者。因中氣以運之。若攻之太重 。則胃氣虛而痰愈甚矣。用者詳之。 方 二陳湯痰主方。總治一身之痰。如要上行。加引上藥。如要下行。加引下藥。 陳皮(和脾、消痰、溫中,去白、一錢五分)。 白茯苓(利竅、行濕、和中,去皮、一錢二分)。 半夏(燥濕、除痰、溫中、姜制、一錢二分)。 甘草(和中、瀉火、炙、三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不拘時服。兼有他症。根據後加減。 春月。宜加川芎、夏。加黃連、秋。加知母、冬。加生薑。 熱痰。加青黛、黃連、栝蔞仁、枳實(各等分) 濕痰。加黃芩、蒼朮、白朮、枳實、香附、倍半夏(余各等分)。 酒痰。加青黛、栝蔞仁、葛粉、蒼朮、黃連、扁豆(各等分)。 食積痰。加白朮、枳實、山楂、神曲、白豆蔻仁(各等分)。 風痰。加南星、白附子、僵蠶、皂角、天麻(各等分)、竹瀝、薑汁。 頑痰。加海石、栝蔞仁、香附、青礞石( 金色)、或煎或丸。 寒痰。加白朮(一錢五分)、薑汁(半盞)、枳殼、南星、白附子(各八分)、僵蠶、牙皂 (各五分)。 郁痰。加蒼朮、川芎、香附、栝蔞仁、海石(各等分)。 痰厥頭痛。加川芎(七分)、石膏(一錢五分)、倍半夏。 痰因火逆上。降火為先。加白朮(一錢五分)、枳實(一錢)、黃芩、黃連(各八分)、軟 石膏( 一錢五分) 血虛有痰。加天門冬、麥門冬、知母、當歸、香附、栝蔞仁(各等分)、竹瀝(一盞)、姜 汗(半盞)、帶血者。再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各八分) 眩暈嘈雜者。火動其痰也。加梔子、黃芩、黃連、白朮(各一錢) 脾虛。宜補中氣以運痰。加人參、白朮、白芍藥、神曲、麥芽(各等分)、兼升提。 內傷挾痰。加人參、白朮、當歸、黃 、白芍藥(各等分)、兼竹瀝(一盞)、薑汁(半盞)、傳 送。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結也。加海石、栝蔞仁、杏仁、桔梗、連翹、香附、玄明 粉(各等分)、竹瀝、薑汁(各半盞) 痰在脅下。加白芥子、貝母、青皮(各等分)、竹瀝、薑汁(各半盞) 風嗽。加川芎(七分)、細辛、五味(各五分)、款冬花、貝母(各一錢) 寒嗽。加杏仁、麻黃、旋復花、貝母、桔梗(各等分)。 痰嗽。加桑白皮、杏仁、貝母、栝蔞仁(各一錢)、五味子(五分) 熱嗽。加桑白皮、地骨皮、天門冬、黃芩、貝母(各等分) 嗽而脅肋痛。加枳殼、桔梗、香附、青黛、白芥子(各等分) 傷風咳嗽生痰。加黃芩、前胡、紫蘇、桔梗、川芎、白芷(各等分)。 食郁有痰。加南星、香附、黃連、枳實(各等分)。 中脘停痰不下。作嘔。加砂仁、黃連、枳實(各八分)、薑汁(半盞)。 頭眩。加川芎、白芷、天麻(各八分)。 寒熱往來。屬痰。加黃芩(八分)、柴胡(一錢)。 嘔逆屬寒。加丁香、砂仁(各七分)、薑汁(一盞) 屬。加黃連、薑汁、竹瀝。 脾胃不和。加白朮、白扁豆、砂仁(各等分)。 心下怔忡。屬痰。加麥門冬、枳實、竹茹(各等分)。 脾黃。加白朮、厚朴、蒼朮(各一錢)、草果(七分)。 胃脘有熱。吞醋吐酸水。加黃連、吳茱萸(炒)、白扁豆、白朮(各一錢)、厚朴、蒼朮、 (各八分)、青皮(五分)、砂仁(五分)。 諸心痛。並胃脘痛。加白芍藥(醋炒)、香附、黑乾薑、蒼朮、厚朴(各等分)、桂(少許) 肥人嘈雜。加撫芎、蒼朮、白朮、梔子(各等分)。 聞食氣即嘔。加砂仁、白朮(各八分)、青皮(五分)。 鼻塞聲重。加麻黃、杏仁、桔梗、桂枝(少)。 濕症兼痰。加酒芩、羌活、蒼朮(各等分)。 痰流注。胸背腰脅作痛。加南星、蒼朮、白朮、川芎、當歸、羌活(各八分)。 濕痰成痿。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各等分)。 便濁屬痰。加黃柏、蒼朮、白朮(各八分)、升麻(三分)、柴胡(五分)。 赤濁。再加白芍藥、木通(各八分)。 小便不通。本方加香附、木通、煎服。探吐即通。 婦人脾痛後。二便不通。此痰隔氣聚所致。加木通(一錢五分)煎服。再服探吐。 關格寒在上。熱在下。有痰。本方探吐之。 項強。微動則痛。加酒洗黃芩、羌活、紅花(各八分)。 頸下生核。屬痰。加連翹、桔梗、柴胡、貝母、牛蒡子、青皮(各等分)。 臂下有核。作痛。加連翹、川芎、皂角刺、防風、黃芩(各八分)、蒼朮(一錢)、白芷( 經水過期。色淡者。痰多也。加川芎(各一錢)腹痛。再加白芍藥(一錢)、阿膠(八 分)、艾葉(七分)、官桂(五分)。 孕婦惡阻。本方用半夏曲,加砂仁(七粒)、青皮(五分)。 血運。因氣血俱虛。痰火流上。作運。加芎、歸、參、術、天麻、荊芥穗(各等分)。 氣虛有痰。加參術(各一錢)、竹瀝(一盞)、薑汁(半盞)。 氣實有痰。加香附、枳殼、枳實(各一錢)、荊瀝(一盞)、薑汁(半盞)。 血虛有痰。加當歸、天門冬、知母、栝婁仁、香附(童便制各一錢)。 血實熱有痰。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各一錢) 俱用竹瀝薑汁。 脾虛者。宜補中益氣以運痰。加參、術、歸、 (各一錢)、白芍藥(八分)、升麻(三 分)、柴胡(五分)。 痰在脾里膜外。或四肢經絡之中。俱加貝母、白芥子(各一錢)、竹瀝(一盞)、韭汁、姜 汁(各半盞)、以開之。 小兒驚風多痰。加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蠍、僵蠶、牙皂、薄荷(各七分)、薑汁、竹瀝 (共一盞)。 小兒尾骨痛。有痰。加知母、黃柏、澤瀉(各八分)、前胡(五分)、木香(三分)。 中脘痰火吐酸水。加黃連、吳萸(炒錢)、青皮(六分)、白朮(一錢二分)、乾薑(三分 )。 痰膈。加貝母、香附、黃連、吳萸(炒一錢)、木香(五分)、扁豆(八分)、蘆根汁( 二盞)、竹瀝(一盞)、薑汁(半盞)。 痰流注經絡。臂膊腰腿作痛。加南星、蒼朮、烏藥(各一錢)、羌活、木香(各七分)、當歸、白朮(各一錢五分)、 白芥子(八分) 諸痰火。加貝母、黃芩、黃連、白朮、枳實(各等分)、或煎或丸。 痰火郁於喉內。作痛。加貝母、黃芩、黃連、山豆根、玄參、桔梗(各等分)、甘草(生三分) 痰火妄行。迷塞心竅。身熱狂言。如見鬼神者。加黃芩、黃連、枳實(各一錢)、石膏( 二錢)甚者。加大黃(三五錢)、下之。 諸癇症。加黃連、南星、川芎、白附子(各一錢)、雄黃、辰砂(各五分為末、後放入) 哮喘。加麻黃(一錢五分)、杏仁(一錢)、桔梗、桑白皮(各七分)、貝母(一錢二分)、 石膏(二錢五分)。 諸瘧。皆屬於痰。俗雲∶無痰不作瘧。加柴胡、青皮(各一錢)、常山(一錢二分)、草果 (七分)、烏梅(五個)。 作嘔。加藿香、扁豆、生薑(各等分)。 吞酸。加黃連、吳萸(炒一錢)、枳實(八分)。 頭風。加川芎、當歸、天麻、荊芥穗、防風(各等分)。 眉骨痛。屬痰。兼火。加黃芩、白芷、蔓荊子(各等分)。 中風痰涎。牙關緊急。加南星、白附子、天麻防風(各一錢)、竹瀝、薑汁、皂角(七分)、中痰 痰厥。加當歸、白附子(各一錢)、桂枝、牙皂、乾薑(炒黑各五分)、竹瀝、薑汁、蔥汁(各一盞)。 上二陳湯加減方法也。須量病患虛實。斟酌用之。庶無差忒。用者宜致思焉。


<目錄>卷之四\郁門

<篇名>諸郁

屬性:脈 郁脈多沉弦。或結伏。又沉澀。為血郁。沉伏為氣鬱。沉細為濕郁。沉數為熱郁。沉滑 為痰郁。氣口緊盛為食郁。又憂鬱則脈澀。怒郁則脈弦。思郁則脈緩。時一止。名曰結脈。 症 丹溪雲∶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諸病生焉。又雲諸病皆生於郁。治之可 開。 病作矣。大抵諸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凡治氣血痰火之病。必兼郁而 治之。斯無憋矣。 治 經雲∶木郁則達之。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火郁則發之。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則 奪之。謂下之。令無壅滯也。金郁則泄之。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則折之。謂抑之。 制其升達也。此治郁大法。惟火所屬不同。隨其經而治之。故曰火郁則發。當看何經。隨其 經而治之也。丹溪雲∶郁病有六。氣血痰濕熱食也。氣鬱則開之。其症胸脅痛。脈沉而澀者 是也。血郁則行之。或消之。其症必能食。便紅。四肢無力。脈沉澀是也。痰郁則消而導之 。其症動則喘。寸口脈沉而滑是也。濕郁則燥之。利之。其症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陰寒則 發。脈沉細而濡是也。熱郁則清之。其症目瞀。小便赤煩咳。脈沉細而數是也。食郁則消之 。其症噯酸。腹飽不能食。左寸脈平和。右寸脈緊盛是也。假令食在氣上。氣升則食自降。 余仿此。凡久惡寒。亦須解郁。郁開病亦隨愈。 方 越鞠丸郁主方。解諸郁。清熱。消痰。順氣。 蒼朮(寬中燥濕去蘆一錢五分)、神 消食下氣炒一錢)、川芎(和血順氣去蘆一錢)、香附(開郁散結童便浸醋炒一錢五分)、山梔( 清熱利痰降火炒一錢二分) 上作一服。水煎。或為末。水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八十丸。白湯送下。蓋氣血痰三症。多 有兼郁。而郁有六。隨症加減。凡諸郁。春。宜加防風、夏。加苦參、秋。加吳茱萸、冬。 加吳茱萸、乾薑炭。 氣鬱。加白朮、陳皮(各八分)、木香、檳榔(各七分)、烏藥(一錢) 虛者。兼用四君 子湯。 血郁。加當歸、白芍藥(各一錢)、桃仁、紅花青黛、鬱金(各八分)。 虛者。兼用四君子湯。 痰郁。加南星(牛膽制)、海石、栝蔞仁(各一錢)、貝母(一錢五分)、桔梗(七分)、 白芥子(八分) 痰盛者。兼用二陳湯。 濕郁。加防風、白芷、羌活、白茯苓(各八分) 倍蒼朮。 熱郁。加黃連(吳茱萸炒八分)、青黛(八分) 甚者。加酒蒸大黃(二錢五分)。 食郁。加山楂、神曲(各一錢五分)、砂仁、陳皮、枳實(各八分)、針砂(一錢醋炒) 木郁。用梨蘆、或瓜蒂散、吐之。吐後。以本方加白朮、陳皮、白芍藥(各一錢)、青皮(五分)。 火郁。本方加防風、羌活、柴胡、葛根(各八分)、升麻(五分) 發之。冬月。再加麻黃 根)。 土郁。用桂枝、芍藥、厚朴、陳皮、枳殼(各等分)、大黃(三錢)下之。下後。以四君 子湯,加芍藥、香附、陳皮、調理。 金郁。加茯苓、澤瀉(各一錢),利之。 水郁。加白朮(一錢五分)、陳皮、大腹皮(各一錢)、青皮(五分)、紫蘇梗(六分) 怒郁。左關脈弦。加木香、檳榔、青皮、白芍藥(各等分)。 思郁。右關脈結。加白朮、陳皮、石菖蒲(各一錢)、木香、沉香(各五分)。 憂鬱。右寸脈短澀。加貝母(一錢五分)、陳皮、枳實、烏藥、蘇子(各八分)、木香、檳 寒郁。加吳茱萸、乾薑(各八分)、木香、沉香(各五分)、蔥白(三節)。 悲哀太甚而郁。加貝母(一錢五分)、茯神、遠志、石菖蒲、木香、砂仁(各七分)。 右越鞠丸。加減方法也。須量虛實新久。斟酌用之。庶無誤矣。


<目錄>卷之四\補門

<篇名>諸虛

屬性:脈 形大力薄。為虛損。浮大無力為陽虛。細數無力為陰虛。寸脈浮軟而弱為上虛。尺短澀 而微為下虛。左尺短澀不均。為血虛。右寸沉微為氣虛。六脈細微者盜汗。六脈細數者。潮 熱。右關脈弦大。為脾虛。又男子右尺脈細微如絲者。為陽衰精竭。女人左尺細微如絲者。 為陰衰經閉。皆不治也。 症 按集成雲∶虛損之症。皆由色慾過度。喜怒不節。起居不時。飲食失宜有所勞傷。皆損 其氣血。蓋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而胃氣散解。不能滋營百脈。灌溉臟腑。衛護周 身。故虛損之症生焉。病則百脈煩疼。腰痛腳軟。胸滿短氣。心煩不安。耳鳴目眩。咳嗽。 寒熱交作。自汗盜汗。遺精白濁。飧泄食少。食亦無味。不長肌膚。或睡中驚悸。午後發 熱。倦怠無力。女子則崩漏帶下。經閉不行。咳嗽。吐血。發熱。皆虛損之候也 治 經雲∶虛者補之。損者益之。又雲∶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參術茸附之類。精不足者。補 之以味。鹿角膠地黃之類。氣虛則補氣。普用四君子湯。血虛則補血。兼用四物湯。氣血俱 虛。十全大補湯。痰嗽者清肺。麥門冬黃芩貝母之類。陰虛發熱者。滋陰降火。黃柏知母地 骨皮之類。用者詳之。 方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虛損。隨症輕重加減。 人參(二錢五分) 白朮(三錢) 黃 (一錢五分蜜炙) 甘草(四分) 白茯苓(一錢二分) 川芎(七分) 當歸(一錢五分) 熟地黃(一錢) 白芍藥(一錢二分) 桂(三分) 如虛甚者。 加熟附(一錢) 以行參 之功。 上用姜棗煎。食遠服。 老人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進。本方。去黃 、熟地、甘草,加牛膝、陳皮、春。倍川芎、 夏。加麥門冬(一錢)、黃芩(八分)、秋冬。加炒黑乾薑(五分)、倍當歸(此丹溪先 生養母之法也) 男婦大病後。氣血虛損。脾胃不足。本方去芎桂,加山藥、陳皮、麥門冬(各等分)。 男子真陰虛損。加黃柏、知母、麥門冬、地骨皮(各等分)。 婦人胎產虛損。本方去桂,加香附(一錢五分) 煎調鹿角膠服。 大吐血後虛損。加麥門冬、側柏葉(各一錢)、去黃 、川芎、桂。 男子遺精白濁。或夢遺精滑。加黃柏、知母(俱童便浸炒各一錢)、山藥、芡實。 鹿角霜(各一錢五分)、龍骨(五分)。 婦人赤白帶下。日久。或湛濁黃瘦潮熱。加升麻、柴胡(各五分)。 男婦心虛手振。加麥門冬、酸棗仁、天麻(各一錢)、白芷(五分)、去桂。 心脾血虛。晝則怠墮嗜臥。夜不能寐加麥門冬、酸棗仁、山藥(各等分)、遠志(減半)、 圓眼肉(五個)、去芎、桂。 健忘、怔忡。加麥門冬、陳皮、竹茹(各等分)、去芎、桂、腳軟無力。加牛膝、黃柏、木瓜、防己、 去川芎(各等分) 脾胃虛弱。畏寒易泄。加陳皮(一錢)、乾薑(五分)、倍白朮,去川芎、當歸、地 黃。 肝虛眼目昏暗。加黃連、扁豆、甘菊花(各等分)、去 桂。 男子左尺既虛。右尺亦微。命門火衰。陽事不舉。加熟附子(一錢)、沉香(五分)。 氣血兩虛。眩運。加半夏、天麻(各一錢)。 自汗盜汗。加麻黃根(一錢五分)、去桂、婦人胎產有汗。加同上。 瘡瘍潰後。或平後氣血俱虛。用本方。加防風(八分)、去桂、婦人產後諸疾。加黑乾薑、 (八分)、去芍藥。 產後惡露不行。腹疼。加牡丹皮、紅花、乾薑(炒各八分)、去參、 。 產後惡露不止。加赤石脂、續斷、地榆(各等分)。 婦人胎動。或痛或漏。加黃芩、枳殼、阿膠、艾葉、砂仁(各等分)、去桂。 婦人經水澀少。或行。或作痛。氣血虛也。用本方。 小兒諸疳。加胡黃連、使君肉、山楂、蘆會(各等分)、去黃 、桂、川芎、或丸或散皆可 。(此十全大補湯加減法也)。 又方 加減人參固本丸養心補脾。清肺滋腎。 天門冬(去心二兩) 麥門冬(去心二兩) 生地黃(二兩) 山藥(一兩五錢) 枸杞子(一兩去 梗) 五味子 (去梗五錢) 熟地黃(二兩四錢另用酒煮) 人參(一兩去蘆上五味正方) 黃 柏(四制一兩五錢) 知母(同上制一兩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十丸。空心白湯送下。兼有他症。根據後加減。 有汗。加黃 、知母(各一兩)。 有痰火。加貝母、黃芩(各一兩二錢)。 遺精。白濁。夢遺。加鹿角膠、鹿角霜、菟絲子(各一兩)、山茱萸(一兩五錢)、龍骨、 (五錢)。 上熱下寒。加附子(制一兩)、乾薑(五錢炮)、沉香(三錢)。 陰虛火動。加知母、龜板(各一兩五錢)、虎脛骨、牛膝(各一兩)。 咳嗽。加知母、貝母、當歸(各一兩五錢)、阿膠、杏仁(各一兩俱妙)。 吐血。加牡丹皮、紫菀、薏苡仁(各一兩)。 腰痛。加杜仲、破故紙、肉蓯蓉(各一兩)。 下元虛冷。陰痿。加熟附子(一兩)、桂(五錢)。 腳膝無力。加牛膝。木瓜、虎脛骨(各一錢)。 眼暗。或翳膜失明。加白芍藥、當歸、 甘菊花(各一兩五錢)、川芎、黃連(各一兩)、生甘草(四錢)。一方加犀角。羚羊角(各 八錢)、決明子、青葙子、菟絲子、石斛、枳殼(各一兩)名固本還睛丸。治肝腎虛損眼 疾有效。 命門火衰。陽事不舉。精氣虛竭。加熟附(一兩五錢)、鹿茸(一兩)、沉香(五錢) 男婦上盛下虛。久無孕育。加熟附、鹿茸、巴戟、牛膝(各一兩)、海狗腎(一副)、婦人 。再加當歸、蘄艾、香附(各一兩五錢)。 又方 六味地黃丸治男婦腎虛。寢汗潮熱。煩蒸骨痿。婦人經水不調。赤白帶下。 山藥(二兩) 山茱萸(去核二兩)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去木) 澤瀉(各一兩五錢) 淮慶 熟地黃(四兩酒煮搗爛) 上為末。蜜丸梧了大。每服九十丸。空心清米湯送下。下焦虛寒。加熟附(一兩)、桂心、 (一錢)名八味丸。 上焦熱。加麥門冬(一兩五錢去心)、五味(八錢)。 下部濕熱。加木瓜、黃柏、蒼朮(各一兩五錢)。 又方 大造丸治男婦諸虛百損。五勞七傷。此身衰以類補之義也。夫紫河車者。即胎衣也。 一名混沌皮。蓋兒在胞中。臍繫於胞。受胞之養。胞系母腰。受母之陰。丹經雲∶父精母血 。相合而成。乃受造化生成之物。真元氣也。人從此生。用以補人。固非草木金石所可比也。 古方治虛勞。甚者用之。良有以也。但非常得之物。或者有所嫌忌。故世人不知用耳。一族 兄其虛弱僅存形跡面色痿黃。以此味配諸藥為方。名大造丸。服之不二料。而體貌 異。後 連生四子。一婦人年僅六十。時以衰憊因病。合此丸。加血藥服之而強健。自此每自制服紫 河車。殆有百餘料。壽至九十。勝中年人物。且以其藥散諸親屬。取濟甚眾。一人大病癒後 。久不作呼聲。服此藥不久。而呼聲出矣。一人足不能履地。服此藥半年。而能行矣。大抵 此藥用於女人尤妙。豈紫河車本自出。而各從其類焉者耶。若女人月事不調。兼小產難產。 及多生女。少生男者。夫婦服之。而生子者歷歷可數。制方又另有法。又有只用紫河車一味 為丸。治失心風膈症。無不應驗。臨危將絕氣者。紫河車首經二味為丸。一服可更活二三日。 蓋此補益之功。極其至妙。用之百法百中。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久 服耳聰目明。鬢烏髮黑。延年益壽。有奪造化之功。豈但小補已哉。故曰大造丸。合諸藥。 亦有至理。詳註於後。 紫河車一具 須男用女胎。女用男胎。初產甚妙。其次壯盛婦人亦可用。米泔水洗淨。新 瓦上焙乾。 敗龜板 用大的。年久自死者佳。以童便浸三七。將酥炙黃色。淨用板二兩。此藥大有補陰 之功。又能補心。 黃柏 用鹽酒炒褐色。淨用一兩五錢。蓋邪火止能動物。不能生物。欲用陽藥滋補。非徒無 益。而為害匪輕。此藥能滋腎水。配前藥。滋陰補腎之最者也。用為紫河車之佐。不亦宜乎 牛膝 去蘆。酒浸曬乾。淨用一兩三錢。此下部藥引諸藥下行為使者也。合前四味足少陰腎 經藥也。古方加陳皮。名滋腎丸。加紫河車。名補天丸。是也。 地黃 用肥大沉水。懷慶出者佳。蒸熟焙乾淨。用二兩五錢。入砂仁末六錢。白茯苓二兩。 作一塊。用稀絹包入銀罐內。用好酒煮七次。去砂仁茯苓。只用地黃。蓋地黃得砂仁茯苓及 黃柏。則入少陰腎。此四味。名天一生水丸。秘而不傳。如無銀罐。瓦罐代之。 天門冬 去心。一兩二錢。 麥門冬 去心。一兩二錢。(夏加)。 五味子 去梗七錢 人參 去蘆一兩。前四味入手太陰。肺經藥也。二門冬。保肺氣不令火邪侵。降肺下行。 生腎源。其性有降無升。得人參則補而降。本草雲多主生子此也。古方加生地黃名固本丸。 又麥門冬五味子三味名生脈散。 此方配合之道。專以補元氣為主。要得首經二盞。最為生化之源。用補肺腎二經。得人參補 氣。地黃補血。紫河車以成大造也。凡藥須擇新鮮真正道地者。而製藥又須如法。不則無效 。 上藥除地黃。另用木臼搗之。各藥共為細末。酒打米糊為丸。共搗千餘下。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八九十丸。空心及臥時。用清米湯。或薑湯。白湯。鹽酒。送下。婦人服之。加當歸二 兩。去龜板。若男女患怯症者。去人參。如有遺精白濁。並婦人赤白帶下。加牡礪 粉一兩 五錢。 又方 斑龍丸治真陰虛損。老人虛弱。尤宜常服。 鹿角膠(十兩) 鹿角霜(十兩) 白茯苓(去皮五兩) 柏子仁(去殼淨炒十兩) 菟絲子(酒浸 蒸搗為餅曬乾淨用十兩) 熟地黃(十兩懷慶肥大者酒煮搗膏) 補骨脂(炒五兩) 上為末。以鹿角膠用好酒二大碗。洋化。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漸加至九十丸。 空心清米湯送下。鹽湯亦可。熬鹿角膠霜法 用新鹿角三對。重十斤。 將角鋸二寸長一段。於長流水內浸三日。刷去塵垢。如無長流水。 以大缽頭浸。日三次換水亦可。每角十斤。用黃蠟五兩。桑白皮十兩。楮實子二十兩。新汲 水四十碗。共入瓦壇內。用桑柴一百二十斤。熬煉三晝夜。水干旋添熟水。勿令露角。三日 後取出。將細布絞淨。其角汁用文火收之。滴水成珠。即成膠。其枯角曬乾磨為末。即成霜 也。大病後。極虛之人。用人參一兩。鹿角膠五錢。煎服。亦大補益。產後加當歸同煎亦 妙。老人加白茯苓亦效。一法每角十斤。制如前。裝入鉛壇內。放入釜中。着水浸過壇口下 五六寸。封蓋令密。用桑柴煮七晝夜。每日添熟水一次。待七日滿。取出濾去渣。將清汁另 放一處。再用人參十兩。甘州枸杞二十兩。另用水二十碗。同熬。約干。將藥渣絞淨。復將渣 舂碎。再用水十五碗。又熬干濾淨。將二汁和前鹿角汁一處。以白炭火緩緩熬。至滴水成珠 不散。用瓷罐收貯。每服一二錢。空心白湯點服。治虛勞損極效。


<目錄>卷之四\附載名方

<篇名>風門方(計方九條)

屬性:大秦艽湯治血虛中風。及一切血虛風症。 川芎 川歸 白芍藥 羌活 獨活 防風 黃芩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 細辛(五分) 白 芷生地黃 熟地黃(各八分) 秦艽 天麻(各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溫服。如天陰雨。加姜七片。春夏加知母。(一錢)。 羌活愈風湯治中風。內外邪已除。宜服此藥。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初覺風動。服此 不致倒仆。 羌活 甘草 蔓荊子 川芎 防風 細辛 枳殼 人參 麻黃 枸杞 甘菊花 薄荷 黃 前胡 地骨皮 黃芩 獨活 川歸 知母 厚朴 柴胡 半夏 杜仲 白芷 熟地 防己( 各一錢) 白茯苓 秦艽 白芍(各一錢五分) 石膏 生地黃 蒼朮(各二錢) 桂心(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姜五片。煎空心服。吞下二丹丸。為之重劑。臨臥時。服渣。吞下四白 丹。為之輕劑。動以安神。靜以清肺。 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麻黃一兩。作四服。一服後。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佳。如一旬之通利。 用愈風湯三兩。大黃一兩。亦分四服。臨臥時一服。得微利為妙。常服之藥。不可失四時之 轉運。如春初。大寒之後。加半夏(一錢)、木通(二錢)、柴胡、人參(各一錢)、此迎而奪少 陽之氣也。夏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一錢)此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加防己、白朮 (各一錢)、茯苓(一錢五分)以勝脾土之濕也。秋。加厚朴(一錢)、藿香(五分)、 桂(三分)此迎而奪太陰之氣也。冬。加附子(五分)、桂(三分)、當歸(一錢)以 勝少陰之氣也。此四時加減之法也。 三化湯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症。先以續命湯隨症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後以此湯導之。 厚朴(姜制) 大黃 枳實 羌活(各等分) 上每服一兩。姜三片。煎服。 桃仁承氣湯治血症。小腹急。胸脅脹痛。宜此下之。 桃仁(二十枚) 桂枝(一錢) 芍藥(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大黃(三錢) 芒硝(七分) 上作一服。姜煎。先煎藥熟。後入芒硝溶化服。 烏藥順氣散治中中風。順氣疏風。 麻黃 陳皮 烏藥(各一錢) 僵蠶 川芎 枳殼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八分) 乾薑( 五分) 上用姜棗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溫服。 瓜蒂散治中風。痰涎塞盛。以此吐之。 瓜蒂 赤小豆(各等分) 上各研為細末。合和再研勻。每服一錢。以香豉一合。水一鍾。煎七分。調下。取吐為度。 蘇合香丸治中風。順氣。化痰。並治傳屍瘵疾。鬼疰瘴瘧。瀉痢赤白。小兒驚風等症。 沉香 丁香 訶梨勒(煨用皮) 麝香 青木香 安息香(另為末用無灰酒一升熬膏) 香附 子(炒) 蓽茇 白朮 白檀香(各二兩) 薰陸香(另研) 蘇合香油(和入安息香膏內) 龍腦 (另研各一兩) 硃砂(另研飛過) 烏犀角(鎊各一兩) 上藥和勻。用安息香膏。並煉蜜和丸。如芡實大。蠟包。每服大人一丸。小兒半丸。 隨症調引下。 硃砂安神丸治心風失志。健忘。言語錯亂。 硃砂(七錢另研) 黃連(膽汁炒一兩) 當歸(一兩) 甘草(三錢) 上用淮生地黃二兩。熬膏 。入少蜜為丸。金箔為衣。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蓮子湯下。 牛黃清心丸治風熱驚風。 南星(制) 半夏曲(各一兩) 甘草(五錢) 牛黃(一兩另研) 辰砂(七錢另研) 雄黃(五錢 另研) 麝香(三錢另研) 人參(一兩五錢) 白朮(一兩五錢) 白茯苓(一兩五錢) 山藥(四 兩) 黃連(膽汁炒一兩五錢) 當歸 川芎 麥冬 防風 白芍藥(各一兩) 黃芩 柴胡 杏 仁桔梗(各八錢) 犀角末(七錢) 大棗(五十個) 乾薑(五錢) 肉桂(五錢) 金銀箔(各 五帖) 龍腦(一錢) 珍珠(五錢另研) 琥珀(五錢另研) 羚羊角末(七錢) 上藥除另研外。余共為細末。薄荷二兩。麻黃三兩。熬膏。入煉蜜為丸。如芡實大。硃砂 金箔為根據。每服大人一丸。小兒半丸。隨症調引下。


<目錄>卷之四\附載名方

<篇名>寒門方(計方三十條)

屬性:人參白虎湯治傷寒煩渴不已。 石膏(八錢) 知母(五錢) 甘草(一錢五分) 人參(三錢) 上作一服。入粳米半合。同煎服。 小柴胡合白虎湯即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粳米是也。 黃 建中湯 黃 (蜜炙) 芍藥(各二錢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姜棗煎。臨熟。加飴糖三茶匙同服。 小承氣湯治傷寒五六日不大便。腹脹滿。不惡寒。潮熱。狂言而喘。 大黃(三錢) 厚朴(一錢五分) 枳實(二錢)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將熟。後下大黃同煎一二沸。溫服 大承氣湯治胃實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滿。煩渴。並少陰舌干口燥。 大黃(五錢或七錢) 厚朴(五錢) 枳實(二錢) 芒硝(一錢) 上作一服。硝黃後下。煎法同前。 小陷胸湯治小結胸。 黃連(三錢) 半夏(六錢) 栝蔞仁(去殼三錢) 上作一服。姜五片。水二鍾。煎至一鍾。通口服。 大陷胸湯治傷寒五六日不大便。舌干煩渴。日晡潮熱。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手不可按。此 大結胸也。以此下之。 大黃(量虛實虛者三四錢實者六七錢煨用) 芒硝(虛者一錢實者二錢) 甘遂(另為末虛者五 分實者一錢) 上作一服。先用水一鍾。煎大黃至七分。次下芒硝。再煎一二沸。去渣。入甘遂末和勻溫服 。如人行十里。若大便已利。勿再服。否則再服一劑。以利為度。 十棗湯治胸痞有水氣或痛。 大戟 芫花 甘遂(各等分) 上為散。先將大棗十枚。水一鍾。煎七分調服一錢。弱人 半錢。得快利為度。未利再服。 瀉心湯治心下痞。 大黃 黃連 黃芩(各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服。 真武湯治汗後肋惕肉 。並太陰身體痛。 茯苓 芍藥 生薑(各二錢五分) 附子(一片) 白朮(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 茵陳湯治頭汗出。將欲發黃。 茵陳(五錢) 大黃(三錢) 梔子(肥大者三枚半) 上作一服。先煎茵陳。減一半。次下二味同煎。去渣服。大青一物湯治發斑。 大青一兩。水煎溫服。 陽毒升麻湯治陽毒赤斑。狂者吐膿血。 升麻(二錢) 犀角屑 射干 黃芩 人參(各一錢) 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 犀角地黃湯治諸血症。 芍藥(一錢五分) 地黃(二錢五分) 犀角(一錢五分) 牡丹皮(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先煎三味。以犀角磨水後下。去渣服。梔子豉湯治下後。心下懊 。 梔子(七枚) 香豉(半合) 上作一服。用水一鍾半。先煎梔子至一鍾。再下豉同煎至七分。去渣服。得吐止後服。 甘草湯(即炙甘草湯) 治脈結代。心下動悸。 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 生地黃(三錢) 麻仁(一錢五分) 麥門冬(一錢五分) 阿膠(一 錢) 桂枝(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生薑五片。大棗三枚。水酒各一鍾。煎去渣服。 甘草附子湯治風濕。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甘草 白朮(各一錢五分) 附子 桂枝(各三錢)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得微汗解。小便不利。加茯苓(一錢五分)。 蒼朮白虎湯即白 虎湯。內加蒼朮六錢。 黃 加桂湯治虛汗力弱。 黃 (三錢) 當歸(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姜棗煎服。 人參附子湯理脾溫中。 人參 白朮(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附子(一片) 桂枝(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姜棗煎。溫服。 酸棗仁湯治汗下後。晝夜不得眠。 酸棗仁(二錢) 苦草(五分) 知母(一錢) 麥冬(去心一錢) 白茯苓(八分) 川芎(七分) 乾薑(七分) 上作一服。姜棗同煎。去渣服。 吳茱萸四逆湯治厥逆。 吳茱萸(三錢) 附子(三錢) 乾薑(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當歸四逆湯治下後厥逆。 當歸(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芍藥(一錢五分) 細辛(一錢五分) 甘草 木通(各一 錢) 上作一服。棗一枚。同煎。去渣服。 葛根解肌湯治發熱而渴。 葛根(二錢) 黃芩(二錢) 白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麻黃(去根 二錢) 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二枚。煎溫服。如脈浮。再服取汗 十味芎蘇散治非時傷寒。頭痛。發熱。惡寒。 川芎(一錢五分) 紫蘇 干葛(各八分) 桔梗(一錢) 柴胡(一錢) 茯苓(八分) 甘草( 五分) 枳殼(八分) 陳皮(八分) 半夏(一錢二分) 上作一服。姜棗煎。溫服。取汗為佳。 人參羌活散治傷寒頭痛。骨節煩疼。惡風發熱。有汗無汗皆可用。此解利非時傷寒傷風。太 陽陽明少陽三經之藥也。 人參 前胡 川芎 獨活(各一錢半) 羌活 柴胡(各二錢) 枳殼 桔梗 茯苓 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生薑三片。水煎熱服。 神術散治四時傷寒瘟疫。頭疼身痛。惡寒發熱。鼻塞聲重。 蒼朮(五錢) 川芎 白芷 本 羌活(各一錢五分) 細辛 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姜三片。蔥白三根。同煎熱服。 茵陳五苓散治傷寒發黃。一服其黃從小便出也。 茵陳(五錢) 白朮(一錢五分)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桂(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或用五苓散為末。茵陳湯調下。 四逆散治少陰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 柴胡 芍藥 枳殼 甘草(各一兩)。 或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咳者。加五味、乾薑、悸者。加桂、腹痛。加附子、瀉利 重者。濃薤白湯調下。 正陽散治陰毒面青。四肢冷。 附子(一兩) 乾薑 甘草(各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另研) 皂莢(去皮弦子酥炙一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煎五分。去渣熱服。


<目錄>卷之四\附載名方

<篇名>暑濕門方(計方二十八條)

屬性:生脈散夏月常服。以救天暑之傷庚金也。 人參(三錢) 麥門冬(二錢) 五味子(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不拘時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霍亂吐瀉。水谷不分。 甘草(三兩) 杏仁(四錢) 乾薑(四錢) 肉桂(四錢) 上先將甘草。用白糖蜜同炒黃熟。次入乾薑同炒。復入杏仁同炒。候杏仁不作聲為度。取起 出火毒。再入肉桂合和一處。搗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鍾。煎七分。溫服。如煩躁。以井花 水調下。或以沸湯點服亦可。 益原散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 滑石(桂府者六兩) 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蜜少許。井水調下。如欲發汗。以蔥白淡豆豉湯調下。 五苓散治伏暑。身熱。煩渴。吐瀉。小便不利。此分陰陽藥也。 白朮 茯苓 豬苓(各一兩五錢) 澤瀉(二兩五錢) 桂(五錢或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或 咀。每服七八錢。水煎服。 參苓平胃散治暑濕傷脾。泄瀉。脾胃不和。不伏水土。 人參(一兩) 白朮(二兩) 白茯苓(二兩) 厚朴(二兩) 甘草(一兩) 陳皮(二兩) 蒼朮( 三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或 咀。每服七八錢。水煎服亦可。或用神曲打糊 為丸每服八十丸。米飲下亦妙。 保和丸治食積。虛者。以補脾藥調之。 山楂(二兩) 神曲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蘿蔔子(炒) 連翹(各半) 一方加白朮。 (二兩) 名大安丸。 上為細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米飲下。 木香檳榔丸治一切氣滯。心腹痞滿。大小便結滯不快。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白) 陳皮 枳殼(麩炒) 莪朮 黃連(各一兩) 黃柏 香附 大黃( 各三兩) 黑牽牛(生取頭末四兩) 上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清暑助行丸夏月出行服。此能清暑爽神 川百藥煎(一兩五錢) 人參(三兩) 甘草 麥門冬(去心) 烏梅肉 干葛粉(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雞頭實大。每服二丸。含化能解暑。 滲濕湯治寒濕身重腰冷。小便不利。大便泄瀉。此坐臥濕地。或陰雨所襲也。 白朮 白茯苓 蒼朮(各二錢) 陳皮 乾薑 甘草(各一錢) 丁香(二分) 上作一服。加棗一枚。煎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脈沉。發熱。兼理寒濕。 麻黃 細辛(各一錢五分) 附子(二錢五分)。 上作一服。先煎麻黃一二沸。次下二味同煎服。 吳茱萸湯溫中。去濕。止嘔。 吳茱萸 生薑(各三錢) 人參(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白朮半夏天麻湯治風痰眩運。或濕痰身重。 天麻 白朮 半夏(各一錢) 黃芩(炒) 柴胡 陳皮(去白) 白茯苓(各八分) 甘草(生五分 ) 上作一服。姜三片。水一鍾半。煎八分服。 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 羌活(一錢五分) 防風(去蘆一錢) 升麻 葛根(各七分) 白朮(一錢) 蒼朮 當歸(一錢) 人參 甘草 黃芩 苦參(各七分) 知母 豬苓(各八分) 澤瀉(一錢) 茵陳(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水煎。食遠服。以善膳壓之。 羌活附子湯治胃寒咳逆。 羌活 附子 茴香(各一錢五分) 木香(一錢) 乾薑(五分) 上作一服。水一鍾。食鹽一捻。煎半鍾。熱服。 羌活勝濕湯治肩背項強痛不能回顧。腰似拆。項似拔。此足太陽經。氣鬱不行。以風藥散之 羌活 獨活(各一錢) 本 防風 川芎(各五分) 蔓荊子 甘草(各三分) 如身重沉沉然 。此經中有寒濕也。加漢防己(一錢) 輕則加附子(一錢) 重加桂枝(一錢) 水煎服 越鞠二陳湯治濕痰郁痛。 香附(一錢五分) 蒼朮(一錢五分) 川芎 山梔(各一錢) 半夏(制一錢五分) 茯苓 陳皮 (各一錢) 甘草(五分) 神曲(炒一錢)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服。 三拗湯治痰喘水氣。 麻黃(三錢) 杏仁(去皮尖二錢)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 神秘湯治喘急不得臥者。 陳皮(去白) 桔梗 紫蘇 五味 人參 桑白皮 茯苓(各等分) 木香(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調胃承氣湯治陽明胃實。大便秘。譫語。 大黃(四錢) 甘草(二錢) 芒硝(一錢) 上作一服。先煎大黃甘草待熟。再下芒硝。即去渣。溫服。 平胃散治濕傷脾胃不調。 蒼朮(二兩) 厚朴(姜制) 陳皮(各一錢五分) 甘草(七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服。或每服五錢。煎服亦可。 錢氏白朮散治一切吐瀉。 人參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 干葛(各八分) 藿蘆香(八分) 木香(五分) 上作一服。姜棗煎服。或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草豆蔻丸 治寒濕心腹作痛。 草豆蔻(去殼面裹煨一兩四錢) 橘紅 吳茱萸 乾薑 益志 人參 黃 (各八錢) 生甘草 炙甘草 當歸 青皮(各六分) 澤瀉 半夏(各五錢) 桃仁(七十粒) 麥芽 神曲(各七 錢) 薑黃 柴胡(各四錢) 上為末炊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湯下。 金花丸治嘔吐。制肝補脾。 半夏(湯泡七次薑汁浸炒二兩) 檳榔(一兩) 雄黃(五錢另研)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煮雄丸治大實心痛。 雄黃(一兩另研) 巴豆(五錢) 白面(二兩) 上為末。以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時。先煎沸湯下藥二十四粒。煮二三十沸。澇入冷水。沉 冷一時。下二丸煮藥湯。晝夜二十四丸。服盡得微利為度。備急丸治傷寒冷之物。及治心腹卒痛。 大黃 乾薑 巴豆(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水下。 瀉青丸治肝熱 當歸 川芎 龍膽草 防風 山梔 大黃 羌活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二丸。白湯下。 豬脊髓丸治陰虛諸症。 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酒炒) 龜板(酥炙各二兩) 熟地黃 山藥 枸杞子 杜仲(酥炙去 絲) 牛膝(去蘆各一兩五錢) 上為末。雄豬脊髓三條。和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炒鹽湯下。 青娥丸治腎虛腰痛。 杜仲 肉蓯蓉 川巴戟(去心) 小茴香 破故紙 青鹽 胡桃肉 上為末。用豬腰一副。蒸熟搗爛。和藥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鹽 酒下。 清空膏治偏正頭痛。由風濕熱上壅所致。 川芎(五錢) 柴胡(七柴) 黃連(一兩二錢一半酒浸一半炒) 防風(去蘆) 羌活(各一兩) 甘草(炙一兩五錢) 黃芩(三兩一半生一半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茶少許。調如膏。臨臥抹在口內。以少湯下。如若頭痛。加細辛 二分、太陰脈緩有痰。減羌活、防風、甘草,加半夏、一兩五錢、偏頭痛。減羌活、防風、 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發熱惡熱而渴。只以白虎湯加白芷、治之。


<目錄>卷之四\附載名方

<篇名>燥門方(計方五條)

屬性:清燥湯治血虛筋痿。由燥勝也。 人參 黃 當歸 白朮(各一錢) 陳皮 茯苓 黃柏 蒼朮 麥門冬 生地黃(各八分) 豬苓 澤瀉 黃連 神曲(各七分) 甘草(三分) 五味(十二粒) 升麻(三分) 柴胡(四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食遠服。 厚朴湯治氣虛秘結 厚朴 芍藥(各一錢五分) 枳殼 陳皮 白朮(二錢五分) 甘草(五分) 半夏曲(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不拘時服。 麻仁丸治大便結。風秘脾約。 麻仁(去殼) 郁李仁(去殼各一兩五錢) 大黃(三兩) 山藥 防風(去蘆) 枳殼(去穣麩炒各一兩五錢) 檳榔 羌活(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七宣丸治大便結燥。小便赤澀。 桃仁(去皮尖炒二兩) 柴胡(五錢) 枳殼(八錢) 木香(二錢五分) 甘草(一兩) 大黃(煨五兩) 郁李仁(去殼皮一兩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食前臨臥。各一服。以利為度。 滋腸五仁丸治津枯竭。大腸秘澀。傳導艱難。宜此而潤之。 柏子仁(五錢) 桃仁(去皮尖)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 郁李仁(去殼五錢) 松子仁(去殼衣 二錢五分) 陳皮(四兩另為末) 加當歸(二兩合陳皮為末) 上將五仁另研為膏。入陳皮當歸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火門 方(計方十條)。 黃連解毒湯治諸熱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各等分) 上為 咀。每服五六錢。水煎服。 枳殼大黃湯下積熱積滯。 大黃(三錢或五錢) 厚朴(一錢五分) 白芍藥(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枳殼(一錢) 上作一服。棗一枚。姜一片。同煎。食遠溫服。 桂枝大黃湯即前方去枳殼。加桂枝、一錢五分、是也。專治腹痛。 清神益氣湯補中。養血。去濕熱。 人參(一錢五分) 白芍藥 白朮 甘草 陳皮 麥門冬 茯苓 升麻(各八分) 澤瀉 蒼朮 防風(各一錢) 生薑五味 青皮 黃柏(各六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瀉黃散治脾熱 藿香(七錢) 山梔(一兩) 石膏(五錢) 甘草(三兩) 防風(四兩) 上為末。蜜酒拌。略炒。白湯送下。 涼膈散治諸熱。 連翹 大黃(各一錢五分) 山梔 黃芩 薄荷(各一錢) 甘草(三分) 芒硝(二分五厘) 上作一服。加蜜少許。煎服。 妙香散 麝香(一錢) 人參 桔梗 甘草(各五錢) 木香(二錢) 茯苓 茯神 黃 遠志 山藥( 各一兩) 辰砂(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 四制黃柏丸滋陰降火。 黃柏(去皮淨)、一斤分作四分。每分四兩足。一分童便炒褐色。一分乳浸炒。一分蜜拌炒。一 分鹽酒拌。炒褐色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下。 坎離丸降心火。滋腎水。 黃柏(童便浸一晝夜銼片炒褐色) 淨半斤 知母(童便浸半日銼片炒淨半斤) 上各為末。煉蜜為丸。辰砂三錢為衣。每服八九十丸。 空心蓮子湯。或用山藥糊丸亦可。


<目錄>卷之四\附載名方

<篇名>補門方(計方三條)

屬性:茸附丸益真氣。補虛損。壯筋骨。生津液。 鹿茸(一兩炙) 熟地黃(四兩) 附子(二兩面裹煨) 牛膝(一兩五錢) 山藥(三兩) 肉蓯蓉(二兩) 杜 仲(二兩五錢去皮炒去絲)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食前服。以食壓之。 八味丸益陰。強腎。山藥(二兩) 白茯苓(一兩五錢) 牡丹皮(去木兩半) 山茱萸(去核二 兩) 澤瀉(一兩五錢) 熟地黃(四兩) 附子(面裹煨) 桂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鹽水送下。 天王補心丹養心。安神。生血。 人參 黃 當歸 白朮 熟地(各一兩五錢) 甘草(五錢) 麥門冬 茯神(各一兩) 遠志 (七錢) 酸棗仁(一兩二錢) 。每服一二丸。白湯化下。


<目錄>卷之四\附載名方

<篇名>氣門方(計方二條)

屬性:二十味木香流氣飲治諸氣痞塞不通。胸膈膨脹。面目四肢浮腫。 半夏 香附 厚朴 枳殼 青皮 紫蘇 陳皮(各八分) 甘草 肉桂 丁皮 草果(各四分) 莪朮 大腹皮 藿香 白芷 赤茯苓 白朮 木瓜 檳榔(各七分) 木香 木通(各一錢) 麥門冬 石菖蒲 人參(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熱服。木香分氣丸治氣不順。脾胃心腹 脅肋脹滿。嘔吐等症。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乾薑 薑黃 當歸 白朮 玄胡 三棱 莪朮 赤茯苓 肉果( 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酒下。


<目錄>卷之四\附載名方

<篇名>血門方(計方二條)

屬性:補陰丸滋陰補腎。養血生精。 黃柏(炒) 知母(炒) 龜板(各三兩酥炙) 熟地(五兩) 白芍藥(酒炒) 枸杞子 鎖陽 天 門冬(去心各二兩) 五味(一兩) 乾薑(三錢冬五錢) 上為末。加豬脊髓三條。和藥搗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漸加至九十丸。空心 鹽湯送下。 牛膝膏治便血。血淋。 牛膝(去蘆二兩)以水五鍾。煎至一鍾。入射少許。空心服。


<目錄>卷之四\附載名方

<篇名>痰門方(計方二條)

屬性:豁痰湯治一切痰疾。此方與滾痰丸相表里。用治痰之聖藥也。 柴胡(去苗一錢五分) 半夏(制一錢五分) 片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人參(八分有 火不用) 蘇葉(帶梗) 厚朴(姜制) 南星(各八分) 薄荷 姜活 枳殼(各五分) 木香( 二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服。 滾痰丸治一切痰火。 大黃(酒蒸) 黃芩(酒炒各八兩) 青礞石( 一兩) 沉香(五錢) 上用薄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滾白湯下。


<目錄>卷之四\附載名方

<篇名>郁門方(計方一條)

屬性:四磨飲治一切鬱氣。痞悶不快。 木香 檳榔 枳實(各一錢) 沉香(減半) 上四味。以滾水一碗。作一次磨服。酒磨亦妙。


<目錄>卷之四

<篇名>醫案

屬性:先魯大父春嚴公性嗜醫少從平湖陸聲野先生游盡發其秘活人指不勝屈每遇奇疾而奏奇效者則 筆之以示子弟十餘年間存案千餘條自比游遭大醫之嫉遂散失無存近從所遺殘書帙中僅搜獲 數十條因附梓以公 同好是亦江海之一勺耳然其全味從可知矣曾孫象先百拜謹識 一男子素酒色過度、患傷寒、初用發散得汗稍解、繼而大熱六七日晝輕夜劇 、六脈沉細而數。無力。此陽症得陰脈法所難治。遂告以該用附子。彼家驚訝請他醫用石膏 並芩連等藥、更甚、群議欲用大黃、予急走告曰。仲晾書雲。承。氣。入。胃。陰。盛。 乃。亡敢用大黃以殺人乎。彼家自謂必死。哀泣求救。於予。予遂用濃薑汁探之。以安眾心 。服下稍靜。遂用附子五錢。乾薑五錢。以蔥白汁轉送。一服後。大汗熱退。身涼而愈。吁 若用大黃。立刻斃。矣生殺之機。反掌喑耳。可不慎哉。 一女人年三十餘、經不調已半載矣、忽夫經商遠歸、狂遂不行、三四月後、腹大如盤、幾醫 皆云是孕、彼家亦自謂是孕無疑、但日漸黃瘦、晡時潮熱、請予診視、兩寸細數。兩關微弦而 澀。兩尺短澀而微。或見敬伏。予告曰。非孕脈。乃血聚結成氣塊之症。若是孕、兩尺當 往來不絕。訣雲、尺按不絕。此為有孕。叔和雲、澀 脈如如刀刮竹女人得之乃敗血為病彼不信至秋七八月間。腹如雙胎狀。至一年不生。漸大如豉 。復請予診視。其脈如舊。更加瘦弱。遂用調脾胃補元氣藥二十餘劑。待稍健再用桃仁承氣 湯加歸尾赤芍藥五靈脂之類。三大劑行下黑物如水浸木耳狀。竟能走動。調理半年而安。後 復經調受孕。次年冬生一子。壯健倍常。 一男子素過飲酒、常患內痔、出膿血不止、請醫用峻藥熏搽、內服寒涼躁藥、痔雖少愈、而 咳嗽聲啞、潮熱、喉痛疊作、飲食不思、遂致危篤、請余診視、六脈細澀而緊。右寸獨大。 面青辱赤。謂其家人曰。此痔患流毒而然也。蓋肺與大腸為表里肺移熱於大腸。大腸積熱而 生痔。此時則大腸熱復歸於肺故有此諸症以麥冬清肺飲。間以人參養榮湯。各十餘劑。晚用 犀角一錢。柏枝湯下。月余全好。 一婦人年五十餘、素自奉甚濃、常有脾泄病、忽患胸脅脹痛、口乾、煩渴、虛汗如雨、舌上時 有黑胎、大小便遺出不知、初用黃連人參白虎湯二帖。而煩渴止舌胎去再用麻黃根散加歸 參術。大劑數服虛汗止。胸脅寬而痛減再用十全大補湯。去桂加麥冬。調理二十劑而安。 一婦年四十四五、兩脅胃脘、更換作痛、脹滿、脅止則胃脘痛、胃脘止則脅痛、每痛則虛汗 如雨、水漿不入、口不能呼、惟揚手擲足而已、六脈沉伏。初延醫用理中湯,加青皮柴胡枳 殼愈痛、或雲∶諸痛不宜補以其有火故也、遂更醫用越鞠二陳,加青皮柴胡藿香枳桔蒼朮倍 山梔、一服愈劇、六脈愈虛弱如蛛絲之狀。予視之曰。事急矣。非參 不可。遂用大劑參 歸術陳皮、一服而痛減半、遂飲食繼用補中益氣。去升麻。調理得痊。至四年上。又因 憂慮病發。大痛如初。虛汗惡食嘔吐。再根據前用參 一劑。其痛愈甚。又加喘急。氣壅。此 參助火也。乃用桂枝大黃湯一劑。已寬十之三。再用白朮茯苓陳皮甘草青皮柴胡藿香桂枝 黃芩香附山梔仁、二三劑。仍用十全大補湯調湯調理二月而安吁。同是病也同是治也何先後 之效不同蓋先病者虛也後病者鬱火也苟不察此。寧免虛虛實實之禍哉。 一男子因勞力飲食不節、復感寒、頭痛發熱、肢節痛無汗、惡寒、遂用麻黃湯加干葛白芷一 服。汗出熱退頭痛體痛未除。又加胸脅脹。嘔吐。再以小柴胡加枳桔木香陳皮。脅脹嘔吐稍 定。虛汗煩躁渴甚。用人參白虎湯。煩渴雖止。又復頭疼發熱。小腹急痛。詢之大小便利。 意必是外減去而內傷。未除再用大柴胡湯下二三行。諸症悉去後用補中益氣湯數服而安。 一婦人年三十餘、因乍洗澡胃風、患頭痛、發熱、自汗、惡風、煩躁而渴、先因自用姜蔥煎 醋表汗、重虛腠理、愈加冷汗不止、請予治、診其六脈、細數無力。兩寸略大初用桂枝湯。 加川芎白芷黃芩石膏。煩躁略安。而冷汗與渴未止。續用人參白虎湯。而渴止。頭疼冷汗反 甚知其榮衛俱虛遂用十全大補湯。去桂加麻黃根二錢。數帖而安。 一男子年近四十、因官事奔走受熱、患血痢、日夜十五六次、中脘連小腹痛如刀割、水不入 者二日、診其六脈、弦細而數。遂用四物湯。加黃連枳殼地榆。二服而痛稍止。痢亦減三五 行。仍然不食。知其熱毒積深。再用枳殼大黃三倍大黃湯。兼用盒臍法大利死血一桶許。痛 略止。能食薄粥一二盞。續用豆蔻香連丸一二兩而痢俱止。後用苓參白朮散一料。方得全安。 一男子年五十餘,因食冷肥肉數片又食冷粥二碗次早 頭看木匠。因感胃寒邪,遂頭痛發熱、 惡寒、無汗,此內傷外感俱重。先用麻黃湯。加川芎白芷蔥白,一服而汗出。頭痛發熱仍舊。又加胸膈脹滿。知其表已 解 。而里未消復用大柴胡下之。而前症略寬。其燥渴反劇。再用白虎湯一服。而煩渴止。病全愈。 一童子年十五。稟弱。患胃脘當心而痛。發作有時。夜重日輕,初因食豬舌一片,遂痛起,醫家遂用藿香 正氣散,加消導之藥、一劑不效、又用桂枝芍藥湯,加乾薑烏梅川椒亦不效、請余視余因記丹 溪心痛條雲∶始痛宜以溫散。久則鬱熱宜以寒涼藥治之。再用桂枝大黃湯。痢三四行。遂痛 止。後用調脾胃藥得痊。 一女年十一、患胃脘陣痛、六脈沉澀、初時醫者用桂枝芍藥湯,加青皮藿香柴胡半夏等藥不效 、又用木香分氣丸、其痛愈劇、如請余治、余細詢之、因久坐石凳看戲、故得此痛、遂用茅 氏五積散。二劑而安。此女先一年冬月。曾因食 生冷胃脘痛。用藿香正氣散下木香丸五六丸而安。吁、病同而感受各略治之安可執定一方一 法耶。 一小兒上吐下瀉、日夜無度、用錢氏白朮散。去木香。加扁豆。一服而止。後連治數人皆效 。 又一小兒年未適、急驚垂死、以荊芥薄荷燈心竹葉。金銀煎。下玉樞丹半粒而愈。 一婦人年六十餘、素有氣痛之症。每惱怒必發、近因勞役、過食麵傷、兼有惱怒、忽大痛、 久水不納、初用藿香半夏曲陳皮香附扁豆芍藥桂枝枳實等藥、服下不多時、大痛、藥皆盡吐 、飲食不進、雖少進亦吐、後於前方加黃連五分、方解石二錢、滑石八分、入銀一塊、同煎 、用作三次徐徐服。遂不吐。亦少進飲食。後用寬中下氣藥數服而安。蓋此症有火填塞胃口 。故用連膏去其火假銀性使下。行是以藥食皆得進而病安也。 一婦人年四十五六、因與人相爭投水、患身熱頭痛、胸悶嘔惡、手足不能動履、身如被杖、 診之六脈洪大。重按皆濡。初用五積散二劑、熱痛皆正。但濕未去。故手足未利。身體仍痛 。再用川芎、當歸、赤芍、熟地、厚朴、蒼朮、陳皮甘草、半夏枳殼、香附、烏藥、真桑寄 生、續斷、羌活、獨活、防風、蘄蛇、每劑二兩、作大劑十帖而安。再用六味地黃丸。加木 瓜蒼朮一料除根。 一男子患傷寒、因勞役而得、初起如瘧狀、發熱頭痛、嘔連惡寒、六脈弦數而緊。無汗。初 用柴截散一服不效、再用小柴胡加枳桔、繼以胸蒲而痞、嘔不止、大渴、見水就吐、余視之 、知其邪火在膈上。作吐。遂以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一劑熱退膈寬。嘔吐即除。後以兩尺脈 弱。右關沉濡。以補中益氣加麥冬黃柏知數劑全愈。 一婦人年四十八九、三年前因惱怒患吐酸水、嘈雜、上膈膨悶、中脘隱痛、嘔惡、六脈弦澀 。此氣膈也。初用四物。去地黃、二陳,加白朮扁豆、黃連、香附、八劑後。加人參粟米。 食後用黃連干炒一兩、白朮二兩、枳實一兩、木香五錢、半夏、橘紅、蘿蔔子、薑汁浸蒸餅 、丸服、食前用。人參一兩、白朮一兩、茯苓八錢、甘草三錢、白芍一兩、當歸一兩、御米 一兩、山藥一兩、蓮子一兩、蘆根汁、人乳、薑汁、童便、蜜少許熬膏丸、各服一斤。相間 服。三月全愈。 一男子年五十、因憂鬱、繼因勞役、患胸膈脹悶、飲食少進、每食必屈曲而下、大便閉結、 口臭舌干、診之六脈弦澀。予曰∶此火盛燥血脾土受傷若不治必成膈也。遂用大劑四物。加 白朮桃仁、間以二陳。加姜炒黃連山梔、二十劑而大便潤。五十劑而胸膈寬。食前用養胃丹 人參一兩、白朮一兩、茯苓一兩、陳皮一兩五錢,去白、當歸、白芍、半夏曲、黃連、扁豆 、山藥、御米、粟米、各一兩、甘草五錢、外用蘆根自然汁、薑汁、竹瀝、童便、人乳牛乳 、羊乳、蜜各一盞。共和為丸。空心服下。午用保和丸。加木香黃連、吳萸、同炒枳實老米 糊丸、食後服調理半年全愈。 一婦人患崩一日忽下一物如豬肚狀。大小腹急痛。下午發熱、嘔惡不食、診之六脈沉澀。予 雲此陰 。也因崩久氣血虛而脫下遂用八物湯。去地黃。加升提藥。外用疏風藥熏洗。三日 全收。再用十全大補湯。去桂、並用紫石英丸。調理至一月復元。此病往往產後亦有之。治 法當與此同。 一婦人年五十餘、素善飲、患心膈一塊脹滿作痛、又無塊形、飲食急不能下、必屈曲乃下、 診其脈浮大而數右三部略弦。多作痰膈治、二陳加連術枳殼等藥不效。忽一日頭大痛、請余 治、余用頭痛藥遂止。鼻內又出血。再用清肺藥二帖。鼻血不出。數日口內又吐紫黑血數口 。予再診之、前浮大而數細。診兩頭實。中央虛。乃芤脈也。右三部亦然。遂悟其必積。血 在胸中也。再用桃仁承氣湯大劑服。一日一夜。下黑血十餘次。膈遂十寬其九。再用和脾胃 並疏氣養血藥。調理二月而安。 一少婦年十九、經未通、諸藥不效、診之六脈沉滑、觀其人肥而白、知其下焦有結痰塞血海 隧道以此不通遂用茅氏大通經散。三帖而通。仍不甚多。繼用四物二陳。加南星蒼朮紅花。 服至下五劑而全通利也。 一男子年四十餘、因下冷水洗澡、久浸水中、患頭痛發熱、身重如被杖、無汗、六脈洪數。 初令服九味羌活湯倍蒼朮、二服微汗、而病未解、遂更朱醫用麻黃髮表藥、大汗、熱雖小退 、頭痛愈劇、越五日、再請予視、予曰、先六脈洪數。故用微汗。今則脈沉數。又見胸腹脹 大。是里症也。宜急下之。今反汗之。是重竭其陽也。用大承氣湯下之。入大黃五錢。乃得 通利。熱退身涼。而乾嘔大作。再用半下湯。加黃連入薑汁。一服乃止。予再教服調理脾胃 藥。彼不聽。予曰、余邪未盡。正氣未回。不服調脾胃藥。必有他疾出。後經半月。果患赤 痢。用黃芩芍藥湯。加檳榔枳殼術香肉果二服痢止。再用參苓白朮散煎服數帖而安。 一男子年二十八九、家貧以備工為活、因勞役飲食失節、患頭痛發熱、嘔吐無汗、初用九味 羌活湯、一劑、微汗出、頭痛半止、熱亦稍退、越 五日、彼再用豬油煎醋吃、復頭痛發熱、胸膈脹悶、大渴大汗、診其脈滑數。再以大柴胡入 大黃、三錢不動。渣內又三錢。遂得四五次。膈寬熱退。惟小腹痛。群謂是用大黃太過故也 。予不以為然。再用桂枝大黃湯。其家堅不肯服。予告曰。彼因下焦有火兼有積食。留滯作 痛、若不滌去、終為後患。若有疏虞。余可力保。遂服一大劑。復痢黑色穢物半桶。其痛遂止 。眾皆赧然。後用調理脾胃藥數劑而安。 一男子年近三十、先患傷寒、其人素虛、醫者以藥酒煎強發其汗、外用繩札其十指刺血、遂 至汗多亡陽、更醫以平補藥劑調半月略好、後因過食熟牛肉並汁、遂成食後發熱、冷汗如雨 、四肢厥冷、上下過於肘膝、每厥則陰莖連囊俱縮盡。厥回緩則漸伸一日夜三五發。又且夢 泄無度。日間小解後若陽舉其精隨泄出。晝則略安。夜臥不寐。予診其脈。六部皆虛豁如指 大。重按全無。予曰。此陰陽俱虛之極也。按經雲∶陰虛則厥。陽虛則熱。非大補不可。遂 用人參三錢。白朮三錢。黃 二錢。歸身一錢五分。熟附二錢五分。其父雲∶前者分參尚不 能服。豈能用如許多參。且並用附乎。堅不肯服。予曰。豈不聞先賢雲。邪輕劑輕。邪峻劑 峻。此大虛必用大補。今邪盛正虛。而用少參以雜於寒涼藥中宜其服之不效也此藥與症相投 。若少差誤。誰敢為保。其家稍解。遂煎藥一服。是夜遂覺安靜。而厥亦減半。其父曰神也 。乃信用此藥。調至半月後。去附子。加參至五錢。麥冬一錢五分。一月全安。 一婦人患瘧、二日一發、已二年矣、諸藥不效、余診之、六脈洪數無力,知其氣血虛極也。遂 用人參白朮各三錢。歸黃 各二錢。九棱鱉甲酥炙一錢五分。地骨皮一錢。青蒿七分、熟附 子一錢。柴胡五分、升麻三分、服二劑減半。四劑全愈。 一婦人素多惱怒、忽患頭痛、胸膈連兩脅脹痛者數日、又乾嘔、服行氣止痛之藥、二帖不效 、反劇、余往診之、兩寸弦。兩關弦帶芤。兩尺澀帶數。知其積血作脹痛。遂用犀角地黃湯 。加藕節、黑梔、側柏葉、二服略好、再以前方加大黃二錢、當歸一錢、桃仁三十粒、不去 皮尖、研如泥、服二劑。大便下黑血三五次。胸脅頓覺。後以八物湯加減。調理一月而安。 盒臍法吸其熱毒。次用胃風湯加肉果黃連地榆、煎吞下香連丸如此二服而痢止、再以大劑補 中益氣。加扁豆三倍。柴胡山藥鱉甲數服瘧止。後以參術歸 熬膏調理得痊。 一婦人年三十餘、患哮喘咳嗽、氣急痰壅、晝夜不能臥、一年發三五次遇寒愈甚、余初。以 麻黃石膏杏仁貝母蘇葉青皮枳殼桔梗亭藶子大腹皮、四劑而痰喘定。再用保和湯。加減十 余劑。後以清肺丸。並真白丸子三藥空心並臨臥時服。各半料。竟除根。 一男子年四十餘、患傷寒、五六日、汗下失宜、咳逆大作、垂死腹急、大渴、飲水、大便稀 、小便澀少、六脈滑數乃熱。結中下二焦停飲在上故作咳逆以大劑二陳湯。加竹茹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二分。柿蒂二十個煎服二劑遂愈。但渴未止。再以黃連白虎湯二大劑全安。 一劑。外感已去。內傷未除。又惹動故積。患胃口大痛。遂用二陳加吳萸炒黃連香附青皮白 芥子官桂黑乾薑炭一劑而痛止。次日小腹大痛。又用桂枝芍藥湯。加大黃枳殼、其痛又止。 又移胸脅背大脹。急痛不能點指診之兩關散大。知是瘀血。遂用桃仁承氣湯連服二劑。下紫 黑血一二斗。背寬而胸脅仍脹。口內血腥。遂用犀角地黃湯一劑。繼用四物。加香附童便 制丹皮丹參扁柏葉黑梔仁、連服數劑得痊。以當歸膏一料。調理復元。 一男子年三十餘。患傷寒頭痛、無汗、發熱、誤藥、失、汗、熱、蘊、於、內作出遍身紅紫 斑。遂用防風通聖散。去硝黃黃柏活石,加牛蒡子二劑。熱退斑沒。仍虛汗大渴。咽喉腫痛 。再用人參白虎湯。加玄參升麻少許、二劑而痛渴俱止。後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白朮、 當歸、麥冬五六劑而安。 一婦人年二十六七。因惱怒、火、攻、上頸耳頭面俱腫、醫家用防風通聖散一劑而腫退、越 三月發瘧、間日一發、先寒後熱、甚重、不知人事、將欲垂死、予診之、六脈弦緊。兩關尤 堅勁。知其肝木太過而乘脾土故瘧作也、先用越鞠二陳湯加柴胡黃芩白芍藥白朮。未發日服 一劑。次用人參白朮柴胡青皮歸身白芍藥黃芩半夏川芎甘草草果烏梅馬齒莧姜棗煎、發日五 更空心服。其瘧當日即止。後用四君子湯。加當歸白芍藥香附貝母陳皮青皮、數劑而安。 一男子體質素弱。三月患傷寒、汗吐下俱行、脾胃傷損、病癒後、又失於調理、至五月因事 勞役、一夕忽然暈去、手足厥冷、不知人事、口吐延沫、冷汗如雨、淮水不入、予診之、兩 寸浮小。兩關浮大如指。重按全無。兩尺短澀不勻。予告之曰。此極虛之候也。非大補不能 活。遂先用荊芥穗五錢,加薑汁竹瀝各一盞、先灌下稍定再用人參三錢、黃 二錢、歸身白 術各二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分、五味一錢、熟附子二錢、作大劑煎服。連服二劑。遂得復生 。後以十全大補湯。去桂加天麻一錢、防風八分、調養全愈。 一天長縣鍾水村人。年三十餘歲。形肥質濃、素不嗜酒色、偶因勞役、繼以外慮、忽患中風 、左手足不遂痰涎壅盛、口能言而頭痛如斧劈、大小便利、診之六脈洪滑。有力不數。此痰 火類中風也遂先用至寶丹丸為引導。次用煎藥南星半夏各二錢。陳皮、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八 分、黃芩石膏各一錢、當歸一錢五分、甘草五分、天麻川芎羌活防風各八分、僵蠶全蝸紅花 各五分、作大劑、用薑汁竹瀝傳送、一服而減半。外用滾痰丸下午服。後以此方隨症加減。 數劑全安。 一少婦稟弱、素多病、二月初產、甚艱、後患左胯大痛、如雞嘴咬之狀、小腹急痛、見食氣 即吐、飲食俱不能進或作血虛治、或作鬱火治、皆不效、一醫作虛治、用八物湯、用參止五七 分、多即喘促氣悶、皆謂鬱症不宜用參、止以四物二陳加香附等藥、與八物相間服、至三月 形體羸憊、其痛愈甚、請予視之、六脈洪大。重按全無。乃極虛之。候也。遂以參三錢、 一錢五分、白朮一錢、陳皮七分、當歸一錢、甘草三分、白茯苓一錢、熟附五分、彼力雲不 宜用參多。余解之曰。大虛大補。小虛小補。今大虛而反用小補。故邪氣不伏反作喘悶。眾 皆唯唯。遂煎前藥一劑。作三次服。其痛遂十減其七。是夜亦安寢。仍以此方服二十劑。加 參至五錢。力得全愈。 一男子年二十八。患疸症、遍身面目如金色、口渴日潮羸瘦、診其六脈、輕取浮弦。重按短 澀。前醫家按古法以蒼朮為君,加入茵陳五苓散、內佐以木通山梔、數服不效、又一醫以珀 琥丸、愈劇、余診其脈、細詢其狀乃知素以酒色並行。金水二髒受傷久矣、從治其標不治其 本、病奚能安乃以四物加便制黃柏知母並枸杞麥門冬甘菊花、大劑一百餘劑。始全愈。但 兩日昏朦。不能見物後用人參固本丸。加黃柏知母間以六味地黃。加甘菊花、各一料。相間 服。後目亦復明。身體如舊。 一男子年四十餘。傷酒感寒、胃脘痛如刀割、嘔吐昏悶、七日飲勺不入、諸藥服下即吐出、 頃刻不能留、余診之、六脈沉微無力。知其飲。傷於上寒傷於下寒熱相博。為關格之症也。 故諸藥物不納。乃先以理中湯加藿香、半下、陳皮、煎一服、吞下四積保生錠二丸。令以小 杯緩服。一二時不吐。即索粥。脈即起。後以六君子湯十劑全愈。 一女年七歲、患小腹痛、捻上心、連兩脅後背俱痛、諸藥不效、余診視、見其面上白點。知 其蟲痛無疑身極瘦弱。不能勝追蟲之劑。乃先以理中湯加烏梅川椒、連進四服。次用檳榔散 、使君肉、煎湯調下。乃得全愈。仍用參苓白朮散調理。 一富室少婦。因郁久傷血、血虛氣滯、虛火時動、經事兩三月一行、每欲行、必大痛數日、 色淡而少、下午唇頰赤、不發熱中脘痞悶、惡食、強食即吐、診之六脈弦澀。兩寸浮滑。以 六君子湯。加厚朴砂仁香附倍之。數帖稍安。每經前後則用四物湯加木香玄胡索紅花牡 丹皮。經後用八物湯倍加香附。空心服八珍丸。加香附沉香、益母草膏為丸、服半年全愈。 次年生一子。 一婦人年近四十。八月間生產、子死腹中、歷八日方產出、產後小腹內如梭大一塊、直搶上 心口、痛不可忍、至夜尤甚、凡醫皆用行血破血破氣香燥之劑、愈服愈劇、至十一月初、予 為診視、六脈弦澀而數。兩關尤甚。知其肝木乘脾中氣下陷。乃用理中湯。加熟附人參。附 用一錢一劑。繼用加味益母丸。一服遂愈。後用參術歸芍為君。陳皮香附桂枝沉香為引。十 余劑全愈。 一男子年三十六七。素質強健、嗜酒、因事忤意、醉後復大怒、遂胸膈窒塞、喉中一塊如梅 核狀、咯不出、咽不下、診其六脈、弦緊而滑、兩尺尤大、知其伏火郁痰。沖礙清道遂用二 陳加山梔白豆蔻蘆根、煎服數帖、稍寬。再用梨汁、韭汁、蘿蔔汁、薑汁、萃汁、蘆根汁、 生葛根汁、白蜜、各一碗。八味熬膏。外用白朮半斤、人參四兩、白茯苓四兩為末、和勻 入灌內、鹽泥封固、放鍋內、煮三炷香、取出去火毒、每日清晨上午下午滾水調服、晚用滾 痰丸一錢茶下、如此調治半年全安。此法治中年膈食皆妙。 一族叔因事奔走勞役、謀慮太過、損傷心脾、素又有汗經肥氣之疾、春初因怒感寒、大吐、 藥食不入、診其脈、沉遲弦澀不定、初醫用香砂養胃湯、次半夏竹茹湯,加丁香、後用治中 湯、皆不應、請余治、予曰煩躁悶亂。面青頰赤。唇目俱黃。脈反沉遲。乃陽症得陰脈也法 難調治。遂先用理中湯。參附各用五分探之。服下稍安。半日後復吐。予堅議欲用附子以回 陽抑陰。其眷屬彷徨不決。賴親友力替。遂以參附各三錢。加入真武湯。內外灸氣海十餘壯 。且灸且服。藥後得汗。周身狂燥遂息。吐亦尋止。但昏沉六日。不省人事。惟啜飲湯而已 。至七日方醒。此由陰盛於內陽消於外。得附子而陽氣初回。不定故昏沉耳。後以參術歸 為君佐以枸杞子麥門冬酸棗仁圓眼肉之類。上下午服。晨用鹿角膠二三錢調理。百日全安。


<目錄>

<篇名>跋

屬性:先高祖春嚴公。幼孤而貧。生而有大志。性嗜書。力不能就塾。私蓄雞積卵以易書。讀或勸之習星卜以 為 游。盡發其秘。活人指不勝屈暇。則着書有活人心鑒、虛車錄、養生類要、脈症治方等書。惟養生類要。昔已 梓行。余悉存笥中。游於北都。遭太醫之嫉。卒年未四十。先曾祖居易公暨。先君咸世傳其學。先君素欲以 公所遺諸書。梓以問世。自少力肩家政勤勞於外。有志未逮及耄。而始得經風休息於家。先以脈症治方 一書付剖劂氏。余將次第以成益。脈症治方者。按脈審症。因症辨治。而後定方。其理至淺。而至深。其言至 簡,而至備。俾初學人見之。瞭如指掌。即三折肱者。究不能出其範圍。洵乎為下學上達之功也。故梓之尤 急也。無何書垂成。而先君忽見背時。不肖持偕仲弟斌匍匐歸里。痛摧心脾。是書未遑。寓目賴從兄天士詳 加校閱。纖悉無訛。其未成者。仍十之二三。屬持急續成之持願。自茲糊口。四方得菽水。以供母氏。余悉梓 成諸書。以成先君之志。奈年來烽煙。未靖謀生無策。又未易言此。因思先高祖甫。離襁褓而遂失怙家。無 升斗之儲。未當一日就訓熟師而能成不朽之業。垂不朽之書。持等受先人之庇。承父澤之遺。而有志莫 酬。其賢不肖為何如耶?然使天假。先君數年則諸書皆已告成。而天胡奪之速。豈以諸書過於淺天之秘。 故天不欲使見於世耶抑。吾父欲與世公之而天反欲秘之耶然。而吾父之志。固未嘗一日去諸懷也。是 不肖持之責也夫。 \x元孫志持百拜敬跋。\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