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7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劉氏雜志》:「天有南北極,如瓜果有前後蔕尖。天分十 二宮,如瓜果分十二瓣。近極處度狹而當天腰處度 闊,如瓜果之瓣近蔕尖者狹,而當腰者寬也。天之頂 心當嵩高山下陽城,而地之頂心為崑崙,參差不相 對者,天地間東南暑熱,西北寒涼,地在寒涼方者堅 凝高峙,而在暑熱方者融液坍塌,故東南多水,西北 多山,合東南多水,西北多山」處。《均平論》則地仍以嵩 高山下陽城為中,但取最高頂心處,則崑崙為中也。 《井觀瑣言》,平陽史氏伯璿,亦近代博考精思之士,然 揣摩太甚,反成傅會。所著《管窺外編》,其持論多無一 定之見。如論天地,既謂天屬氣,地屬形,形實氣虛,氣 能載形,虛能載實,而主邵子「有限無涯」之說矣。復謂 天亦有非虛非實之體以範圍之,內為勁氣所充,上 為三光所麗。既主朱子「天外無水,地下是水載」之言, 而謂天包水,水載地,地浮於水上矣。復疑地不免有 隨氣與水而動之患,必不能久浮而不沉,而謂南樞 入地處必有所根著,與《天體相貫通》。論月食,既疑先 儒月為日中暗處所射之說,而主張衡「暗虛」之說,以 為暗虛只是大地之影矣,復疑影當倍形,如此則月 光常為地影所蔽,失光之時必多,而謂對日之衝與 太陽遠處,往往自有幽暗之象在焉。既謂天大地小, 地遮日之光不盡,日光散出地外,月常受之以為明, 是本沈括「月本無光,日耀之乃光」之言矣。復謂月與 星皆是有光,但月體半光半晦,月常面日,如臣主敬 君,此其光所以有盈虧之異。《論置閏》,既謂置一閏而 有餘,則留所餘之分以起後閏;置兩閏而不足,則借 下年之日以終前閏矣。復謂置閏之年,其餘分未必 無餘,而不可有所欠。論日月之運,既主橫渠「天與日 月皆左旋」之說,而謂日月與天同運,但不及其健,則 漸退而反右矣。復自背其說,而有二人同行之喻,謂 曆家右轉之說自有源流,未可以先儒所學之大而 小之。凡此等處,屢言屢變,乍彼乍此,進退皆無所據。 其曰「天有範圍,地有根」著,則近於無稽之妄談,而淪 於小智之私矣。「臣敬君與二人同行」之譬,尤為不達 事理。大抵「天地日月」之理,雖亦格物窮理者所當理 會,然既未可目擊,難以遙度,則不如姑以先儒所正 言者為據,暫且放過,而於天理人事之切近者致詳 焉可也。苟於此用心太過,則牴牾愈多,且終不能以 豁然而無礙也。

觀《微子》天地以分而殊名也,其實一物也。故專言之, 則曰「天」而已矣。以地之上下四旁皆天也,通山澤,貫 金石,何莫非天?

天地非翕聚專一,無以化生萬物;吾人非蓄養貞固, 無以發揮大業。要哉靜也,寧惟壽乎。

《冥影契》「天地混沌」之說,非也,無初也。「天如卵白」,亦非 也,無形也。「天之蒼蒼,亦非也,無色也。能見大塊面目 者壽。」

「山河大地」皆天也,而求「天於天」則無。

「天地一人身」,《督脈經》泥丸,遵夾脊而至尾閭,河源自 雲漢下星宿海而入歸虛。

古言「開闢至今,惟天不增不減。」土有增有減,山有減 無增,水有增無減。土山水皆地也,統言之,地亦不增 不減,然其形體亦改變矣。其於人也,形體有減無增, 嗜慾有增無減,惟天命之性不增不減。

《震澤長語》:「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然天體無定,占中星 以知方位。天行健而不息,如磨之旋,自東運而南,南 而西,西而北,北而又東,以為昏明寒暑,二儀運而出 沒,五緯隨而起伏,列舍就之,隱見炎。天道南行,日出 於寅,入於戌,陽盛於陰也,日影隨短。窮冬北行,日出 於辰,入於申,陰盛於陽也,日影隨長。春秋天道行於 正中,日出於卯,入於酉,陰陽平也。日影隨停,南為明 都,天體所見也。日月五星至是則明,北為幽都,天體 所隱也。日月五星至是則晦,日月五星至北都而晦, 非天入於地也。若天入於地,則日月隨之地中,為日 月所照,安得為幽都哉?」此說與渾天不同,然亦不為 無理,故著之。

《玉堂漫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本無 度,因日一晝夜所躔闊狹而名。蓋日之行也,三百六 十五日之外,又行四分日之一,一年而一周天。以一 日所行為一度,故分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星辰之相去月五星之行躔,皆以其度度焉。葢!天之 有度,猶地之有里也。一度略廣三千里,周天大略一」 百一十萬里,上下四方,徑各三十六萬里。《後漢·地理 志》:度各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周天積一百七萬九百 一十三里,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一里。又按《學 林》云:「地與星辰四遊升降於三萬里之中。」則地至天 萬五千里爾。按《唐書》一行梁令瓚候之度,廣四百餘 里,上下四方,徑各五萬餘里,周天實一十六萬里,地 上地下,各八萬里。天道幽遠,術家各持一說,宜並存 之。

天圓如倚葢,半覆地上,半隱地下。北極出地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