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88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莽既篡國,漢兵

言莽鴆殺孝平帝,莽乃會公卿以下于王路堂,開所, 為平帝請命金縢之策,泣以視群臣。命明學男張邯 稱說其德及符命事,因曰:《易》言『伏戎于莽,升其高陵, 三歲不興』。」莽,皇帝之名。升,謂劉伯升;高陵,謂高陵侯 子翟義也。言劉升、翟義為伏戎之兵,於新皇帝世猶 殄滅不興也。群臣皆稱萬歲。

《西京雜記》:杜陵秋胡者,能通《尚書》,善為古隸字。為翟 公所禮,欲以兄女妻之。或曰:「秋胡已經娶而失禮,妻 遂溺死,不可妻也,馳」曰:「昔魯人秋胡娶妻三月而 遊宦,三年休還家,其婦採桑於郊,胡至郊而不識其 妻也,見而悅之,乃遺黃金一鎰。妻曰:『妾有夫,遊宦不 返,幽閨獨處,三年於茲,未有被辱如今日者也』。採不 顧,胡慚而退,至家問家人妻何在?曰:『行採桑於郊未 返』。」既還,乃向所挑之婦也。夫妻並慚,妻赴沂水而死。 今之秋胡,非昔之秋胡也。昔魯有兩曾參,趙有兩毛 遂。南曾參殺人見捕,人以告北曾參母野人毛遂墜 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喪予矣!」既 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豈得以昔之秋胡失 禮,而絕婚今之秋胡哉?

《小名錄》:東漢世祖諱秀,字文叔。初,南頓君為濟陽令 而世祖生。是歲嘉禾生,縣界大熟,因名秀。按此即小名也當時 尚質長遂不更改耳

《後漢書馬援傳》:「援子客卿,幼而岐嶷。年六歲,能接應 諸公,專對賓客。嘗有死罪亡命者來過,客卿逃匿不 令人知。外若訥而內沈敏,援甚奇之,以為將相器,故 以客卿字焉。」按注,張儀、虞卿並為客卿,故取名焉。 《張霸傳》:「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也。年數歲而知孝讓, 雖出入飲食,自然合禮,鄉人號為張曾子。七歲通《春 秋》」,復欲進餘經。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對曰:「我饒為 之。」故字曰「饒」焉。

《趙歧傳》:歧字邠卿,京兆長陵人也。初名嘉,生於御史 臺,因字臺卿。後避難,故自改名字,示不忘本土也。 《段熲傳》:熲字紀明,熲與皇甫威明、張然明並知名顯 達,京師稱為「涼州三明」云。

《虞詡傳》:詡字升卿,陳國武平人也。祖父經為郡縣獄 吏,按法平允,務存寬恕,每冬月上其狀,恆流涕隨之。 嘗稱曰:「東海于公高為里門,而其子定國卒至丞相, 吾決獄六十年,雖不及于公,其庶幾乎。子孫何必不 為九卿邪?」故字詡曰升卿。

《傅燮傳》:「燮字南容,北地靈州人也。本字幼起,慕南容 三復白圭,乃易字焉。」

《梁鴻傳》:鴻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 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勞兮,噫! 遼遼未央兮,噫!」肅宗聞而非之,求鴻不得,乃易姓運 期,名耀,字侯光,與妻子居齊魯之間。

《鄭元傳》:「元唯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舉為孝廉。及 融為黃巾所圍,益恩赴難隕身,有遺腹子,元以其手 文似己,名之曰小同。」

《英雄記》鈔:「時年號初平,袁紹字本初,自以為年與字 合,必能克平禍亂。」

《吳志顧雍傳》:「雍字元歎,吳郡吳人也。蔡伯喈從朔方 還,嘗避怨於吳,雍從學琴書。」按注《江表傳》曰:「雍從伯 喈學,專一清靜,敏而易教。伯喈貴異之,謂曰:『卿必成 致,今以吾名與卿』。故雍與伯喈同名也。」《吳錄》曰:「雍字 元歎,言為伯喈之所歎,因以為字焉。」

《魏志張楊傳》:楊將楊醜殺楊以應太祖,楊將眭固殺 醜將,其眾欲北合袁紹,太祖擊破之於犬城。按註《典 略》曰:「固字白兔,既殺楊醜,軍屯射犬。時有巫誡固曰: 『將軍字兔,而此邑名犬,兔見犬,其勢必驚,宜急移去』。」 兔不從,遂戰死。

《程昱傳》註:《魏書》曰:昱少時,常夢上泰山,兩手捧日。昱 私異之,以語荀彧。及兗州反,賴昱得完三城。於是彧 以昱夢白太祖,太祖曰:「卿當終為吾腹心。」昱本名立, 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

《蜀志馬超傳註》:《山陽公載記》曰:「超因見備,待之厚,與 備言,常呼備字。關羽怒,請殺之。備曰:『人窮,來歸我,卿 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殺之,何以示於天下也』?張飛曰: 『如是,當示之以禮』。明日大會,請超入,羽、飛並杖刀立 直。超顧坐席,不見羽。飛見其直也,乃大驚,遂一不復 呼備字。明日,歎曰:『我今乃知所以敗,為呼人主字,幾』」 為關羽、張飛所殺,自後乃尊事備。

《魏志鄧艾傳》:「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也。少孤,太祖破 荊州,徙汝南,為農民養犢。年十二,隨母至潁川,讀故 太丘長陳寔碑文,言文為世範,行為士則。艾遂自名 範,字士則。後宗族有與同者,故改焉。」

《吳志闞澤傳》註:《吳錄》曰:「初,魏文帝即位,權嘗從容問 群臣曰:『曹丕以盛年即位,恐孤不能及之,諸卿以為 何如』?群臣未對,澤曰:『不及十年,丕其沒矣。大王勿憂 也』。權曰:『何以知之』?澤曰:『以字言之,不十為丕,此其數 也』。文帝果七年而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