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蒼石先生文集/卷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八 蒼石先生文集
卷之九
作者:李埈
1639年
卷十

[编辑]

與李漢陰德馨

[编辑]

溽暑。台候萬福。贊喜贊喜。夫以平生執鞭之願。而乃今咫尺門墻。不得以時造謁。揆分有嚴。事勢宜然。豈嚮德乏誠。妥陋而恬卑也。瞻仰北斗。可望而不可邇。但有懸慕。前上風言。雖識劣文卑。無足可賞。而若其區區之意。莫非流出片片血心。自許之愚。盖嘗如是。而不知者或至詬病。楚少別玉人。懷璧莫向楚。信哉言乎。懽忻以致其來。聳躍以起其懦。猶恐言之不聞。乃反摧折而嘲侮之。出一言則指以狂妄。厲一節則謂之矯激。不惟上之人不肯聽納。下之沮抑而誹笑之者。殆有甚焉。如是則四方魁壘之士。勇於言而敢於爲者。誰肯強顏以自取笑侮哉。或者之言。雖甚鄙俚。不可與較。然沮天下之善。而解國人之體。未必不階於此。玆豈非喪邦之言乎。世道之偸惰久矣。所以激揚頹波。轉移士習者。一世之望有攸屬。相國於是。其可不勉乎。適當修問起居。敢以私憂過慮者並以陳之。伏惟台諒。

與李漢陰

[编辑]

數日來。台候動止若何。前上十箴。想已看過。若蒙指敎疵類。且不惜齒牙餘論。以藻飾卷端。則區區獻芹之忱。爲不朽矣。晦翁跋元履之䟽。西山跋傅侍卽奏議。其於二子。雖不可爲役。而博雅君子所以獎成人之美者。其忠愛藹然之心。豈有下於兩先生乎。

上三公

[编辑]

窃惟追尊所生。以躋太廟。實諸相公之嘗以爲不可者也。旣知其不可。而不能終始固爭。此果合於古之大臣進思盡忠之義耶。父母有過。三諫而號泣。臣之於君。何可曰天威難犯。而恝然無牽裾之義耶。往在庚午年間。聖意確然。果於獨斷。當是時也。右台以此而被重譴。三司直臣之以此而被黜者亦相繼。大臣於此。苟能空臆而言。批鱗無避。不但使天怒而獨及於右台之一身。則此古所謂分謗與分罪者。而惟此一論。亦未必遽至於蕩然無防也。卑孫不可以祔祖廟。別子不可以混宗統。先王制禮。其義截然。况祔私親而祧正位。以秋恩而掩大義。古之致隆於生我之恩者。無不取笑於議禮之人。今豈宜以可戒者。而乃取以爲法乎。崔判書於當初雖有不降服之說。而若其加號與入廟則非其意也。而張判書條陳之說。亦大煞分明。今若與崔,張兩宰協力而同辭。則亦何患於天意之難格也。或謂今於延勅之後。大禮將展。不可縮云。此有不然者。西漢於三世無嗣之後。光武奮然崛起。雖祭四親。似無不可。而一聞儒臣之言。至以立廟京師爲未安。而改就南陽立祠。使太守祭之。立廟京師。猶不可。况可入太廟乎。洛陽別廟。旣立而猶毀之。况於未入廟之前耶。帝王宗統至嚴。不踐其位而入其廟。不可也。君臣同食。瀆亂禮經。不可也。祔食不當祔之位。以亂昭穆之序。不可也。皇明朝河淵。請於太廟立世室以享興獻帝。張𤧚,桂蕚以爲獻皇帝未爲天子。天統不可干。夫以𤧚,蕚之迎合希冀。而猶爭其不可。豈以相國諸位守禮之正。而無所爭也。窃揣諸相國之意。以爲追崇之擧。天意已斷。非口舌所可爭。但當奉身而退。庶免於持祿苟容之歸。古之大臣。退在田野。國有大事。有投䟽極論者矣。况今聖恩隆重。雖欲退去。而不可得耶。極知台意之於此禮。所見瞭然。而尙恐有未盡硏究者。敢拈出一二以明之。禮曰。大夫不得祔於諸侯。解者曰。公子之爲大夫者。不得祔於先君之廟。今以私親而祔太廟。其可耶。又曰。公子之子孫有封爲國君者。世世祖是人。不祖公子。解者曰。後世爲君者祖。此受封之人。不得嗣別子也。此非不可嗣私親之明驗耶。又曰。父爲士。子爲天子,諸侯。祭以天子,諸侯。而其尸服以士服。旣以李服而用於尸。况可以已爵而加於父耶。聖敎以廟無禰位爲嫌。夫父子相傅。是繼序之常也。亦有不然。而有以孫而繼祖。以叔而繼姪者。則當以所繼者而爲禰廟。歷代此類非一。然則聖意所在。恐未必專在於是。若爲至孝所蔽。一於追崇。則先儒所謂欲尊其父而反卑其父者誠近之。豈穀梁所謂不以親親害尊尊者乎。今若專於事所生而嚴斥異議。任情直行。爲非禮之擧。則其免於衆論之喧然。而無後世之譏乎。君子之愛人也不以姑息。又曰。忠臣從義而不從君。今此入廟之事。是何等失禮。而強避忤旨之嫌。不思苦口以爭乎。一身之因言而得罪。可略也。君父之以此而爲後人之所譏議。可畏也。一時之榮寵。不過爲風聲過耳。而百世之流聲赫赫者。寧不爲榮也。孟孫問孝。子曰。無違。此言子之於親。不可以非理事之也。子曰。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朱子釋之曰。以道事君者。不從君之欲也。不可則止者。必行己之志也。以此而言。聖上於順理之言。有當納之義。大臣於弼違之道。有必諫之義。豈可於上下之間。情義不孚。無相從胥匡之美耶。今此入廟之議。人皆知其不可矣。草野之人稍知事理者。無不傷於心而歎於口曰。聖上雖爲至情所迫。欲爲此非禮之禮。而賢相在下。何不以直言以救之。人皆欲挻身直前。瀝血於公車之下。顧蚊虻之音。非可以徹穹蒼矣。小生身在嶺外。不知此議之近日如何。而但以所聞於野者。而輕冐崇嚴。此乃古之士傳於朝之意。而亦欲相公事業之不在於有宋韓馬諸大臣之下耳。勿以犯顏爲嫌。而思盡匪躬之節。上不負聖明。下不負所學。全一生之大名。立千古之懿則者。决于今日之一言。相公何可不勉。且念言路通塞。而國家治亂由之。窃觀近日景象。言路之不通。愈去愈甚。一自數三近侍以言被斥之後。一世之人。皆以全身遠害爲心。而無一人爲國家盡言者。世道至此。設有國家大利害。何望於伏節而就義也。然則此等喑嘿之習。亦豈非諸相公之思以振起而以噓起直風者乎。頃日以言事而在外如李楘,金世濂,權濤諸人。亦進言於上。明其願忠無他之意。速請還朝。於世道亦幸。僭率陳愚。罪當萬坐。伏惟台位並賜矜察。

上廟堂

[编辑]

邊虞孔棘。謀議盈庭。要其大槩。不過曰選將一事而已。將者民之司命。而國家安危之攸係也。古之良將。往往出於行伍之中。盖以拔自卑賤。感激恩遇。他日臨亂。必以死報也。今之求將之法。與古不同。其所得非紈綺子弟。則必取之資格。古人云。將不擇人。以官爲叙。取敗之道也。不問其人勝任與否。擧閫節以畀之。彼旣富貴已極。便生惜身之念。臨敵之際。寧望其無逗撓也。壬辰之亂。各道揔兵。無不望風奔潰。而其時立殊功者。皆是貧賤之人。然則求將之要。果在常格之中耶。兵法曰。國家多事。羽檄交馳。是時也可以言用將。今於用將之時。而未見有良將。可謂緩急有其備乎。今欲求將以需世用。則以一國之廣。而豈無可將者。特患求將之術有未盡耳。愚以爲請於今之武弁中擇勇健者百人。束爲一哨而試其藝。則必有技精而最勇者矣。得其人以爲百人之長。合十哨之長。而試其藝。則必有技精而最勇者矣。得其人以爲千人之長。合千人之長十人而試其藝。則必有技精而最勇者矣。得其人以爲萬人之長。合萬人之長十人而試其藝。兼取其有智慮知變通者。則必有一人可以爲大將者矣。或技勇不足而有才識出衆者。此亦不世之奇才。又不可以常調而處之。凡此所陳。乃所以求將於卒伍者也。誠能合此等十餘人爲其將。其視取將於膏梁子弟之凡愚柔懦者。其得失相萬矣。愚之此說。果可施行。則安知衛靑,李靖,之徒不出於其中乎。旣取其尤者爲大將,副將。而其未合於副將。猶可充邊郡守令及各堡邊將。一時人才。由是盡擧。至於所選士卒。亦頃極其精銳。庶可有前而無却。以少而敵多。將見所求無不得。所欲皆如意。而節浮費裕軍食之道。亦在其中矣。一得之愚。如在可採。則須及今秋可試。而京中則兵曹,訓鍊院主之。外方則每一道遣使一人。取試於營將留鎭之處。而軍卒精銳。亦一體抄擇。其於戎政。必有異效矣。將有智仁勇三者之別。而仁智之將。今豈可易得。今之所務。惟得精悍出衆者。各領精銳一二千。分布西路。使之聲勢相連。遇有賊騎之來。或據險以邀之。或乘夜以斫之。或腰截之。或尾撃之。一心掎角。無恇怯之撓。則賊亦腹背受敵。不得恣意隳突如無人之境也。一將所領。欲毋過數百者。恐多領而戰潰。則收拾未易也。壬辰之亂。勇健力戰之人。到處有之。如高彦伯,榷應銖,洪季男諸人之起於無賴卒伍者。不可勝數。願勿以腐儒迂言而擧扇而揮之也。此䇿不行。終無選將之路矣。

上廟堂

[编辑]

自古制敵之道。其事非一。或以干戈而折其衝。或以口舌而挫其心。或以禮貌而彈壓其凌轢之氣。今此虜使之來。非但爲伴送原昌而已。亦出於覘察我形勢。窺伺我勇怯。今於館待之際。若過於卑遜。則必以我爲怯。將謂我可欺。兵革未動而國體先屈。其爲他日之悔。有不可勝言矣。况夷狄之於中國。强則賓服弱則侵凌。大羊之性。自來如此。凡其所以尊侮之者。無非自我而致之。何可一於畏縮而無所撕捱。滋彼之強而益我之弱乎。事體之間。所係甚大。恐不可曲從其意。以失我大朝之體也。嗚呼。虜使中一人。實判國之賊也。天下之惡。一也。雖在隣國。有沐浴請討之義。何况上背天朝。爲讎賊行間者乎。本朝事力微弱。雖不得聲罪致討。縛送京師。而若其曲加優禮。以不失其歡心。則愚實痛之。伏願勿以前日之禮遏者爲例。而別加抑挫。以折驕心。仍願急修邊備。以爲善後之圖。不勝幸甚。

與張旅軒顯光

[编辑]

念昔屛下之拜。今幾稔乎。中因仕務。襄疾之甚。雖未得再遂登門之願。而若其馳情於墻仞。則無片時之暫輟也。頃日柳季華轉致台意。有洛濱一棹相聚之敎。玆豈非造物者之畀碩遇也。而偶苦淋閉之疾。沈綿累日。未得追躡英游於湖山縹氣之畔。病伏卑湫。徒有九萬搏風之慕也。頃聞晋位八座。有本路津遣之旨。聖朝之窹寐耆哲。虛席而佇之者。其禮非偶然也。正人用舍之際。世道休否所係。方以祥麟之遊泰畤。窃爲明時賀。而旋聞難進之節。遽上引疾之章。豈以時事橫流。非一葦可抗。寧全我晩節。以固守東岡之陂也。然君父之大恩不可虛。中外之輿望不可孤。何乃絶念世道。超然長往。有若以一節而自高者哉。爲台監一身計則固得矣。而若爲一時計。則無乃不可乎。吾道不競。斯文將墜。尙幸大老無恙。多士嚮風。喬岳不言。澤物者深。風流所溢。頹習丕變。其轉移世道者。不以用舍而爲加損。則流行坎止。亦出於成算之已定。知舊之情。亦何固必於出爲世用也。惟願天佑耇德。身膺純嘏。五福曰壽。享箕疇無彊之年。百歲作箴。續衞詩有斐之詠。

與鄭景任經世。壬子

[编辑]

四時墓祭非古。此事前日略講之。而若不斷然停止。則恐歸因仍。故敢布淺見。竢聞確論。盖人死之後。神與體離。送體而葬於墓以安之。迎神而返於家以聚之。無廟則神不得以聚。無主則神無所依焉。觀於易之立廟。禮之設重。可以知事神之義。而亦見祭之禮不于墓而于廟也。墓也者。形體所藏。而非精棈靈所在。故成周之制。祭於墓者。必立之尸。實所以致其精神。而非祭於體魄。然先儒已謂之非經禮。至有唐寒食上塚之祭。則其禮又與古之立尸者而異矣。其義之起。實由於展拜松檟。而神之所在。於廟而不於墓。則求神者。當求之於有。而不可求之於無也。古禮旣泯。世俗之祭。未免略四時正享而豐於俗節。國俗墓祭。視中朝尤瀆。四時節日。士女塞塗。聚祭於墟墓之間。雖事親之誠有可觀。而實非先王制禮之意。則其不爲伊川野祭之歸者㡬希矣。况貧竈稱貸。竭力於墓祭。而欲四時家祭之無違於禮。力可贍乎。今欲遵中朝制。一歲之中三月十月上旬。卜日上墓。以寓夫以時展省之誠。亦不違於文公家禮。未知如何。忌日不食肉者。人子遇親死之日。哀慕如初喪。不忍茹甘以忘其哀也。國制。忌日前期不御肉。忌日。喪之餘也。忌日未至而預行素。是猶却肉於未喪之前。其義何据。或云此出於前朝供佛之餘習。則今改之爲是。而徒以事係思親薦誠。人子所不忍遽廢也。自非好禮之篤。誰肯以今返古。以自脫於流俗乎。且見國初實錄。禮官稟定爲恒式。似難於率意改之也。士大夫祭三代。乃時王之制。而據先儒定論。有祭及四代者。以此而論。惟此前期不食肉一節。雖曰國制。改之無害耶。宋朝名家祭法亦有損益不同。則參酌儀節。但以得正爲貴。而不必泥於今時之制耶。凡遇忌日。只祭一位。而無配食之禮。今以考妣互祔。非禮也。今人徑情而行。不知神不享非禮。此等不經之禮。習俗之所由來漸矣。常所慨然而欲質之者。今因墓祭之議。並以爲問。參商禮文。却幸垂敎。

附答書

[编辑]

大雪閉門。書問忽至。慰豁之深。非常日得書時比也。龍門之約。緣敬仲來要甚勤。勢須撥忙往赴。五朝當就高居。與之偕轡。幸無先着鞭少遲之爲佳。國俗太隆於墓祭。至有四名日之號。而四時正祭。或爲之輕。其失禮之本意。固如來喩所言。形體所藏。魄靈依焉。孝子追慕之誠。爲之展省於霜露改候之日。亦人情之所不能已。若以伊川野祭比之。則其抑之太過矣。今但致隆於四仲之祭。而三月十月兩朔上旬。卜日上墓。似爲得宜。十日上墓。家禮雖無此文。而東萊宗法有之。今中原人皆用之。故寒岡諸丈遵行之。下道已成俗。故前日醫舍之會。略陳此意。而盛見亦同。此則願相與共行之。自今年爲始。惟忌日考妣配食及前期茹蔬兩款。國俗行之已久。而又非大害義理。且從從先祖之文。竢他日熟講而變通之。未爲晚也。如何如何。高明欲一依禮文。而淺見不免因循。惟固陋是愧。禮記在山中。後當致之。餘竢奉盡。

答鄭景任

[编辑]

昨承至誨。罰之輕重。惟一視事之大小而施之。誠確論也。第有意見所不安。不敢不傾倒。罰之輕重。須權度精切。方可稱量無失矣。驗之以跡。求之以情。有枉直不明。停當未中者。則寧欲失於愛而不失於忍。過於厚而不失於薄。至或情見跡具。而法有所不加者。則於是而設八議三宥以赦之。可見聖人用律。舒慘並行。而要欽恤爲主。前所謂入中求出。政指此也。論輕重之罰而一以平反爲心。則甚非所以順陰陽設刑賞之意。生何敢肆故以爲眚灾。忍小而賊大仁乎。歲値大侵。人情懍懍。任一家俯育之望。而不忍妻子飢餒。終有假貸事。是出於窮斯濫矣。以親故而受賂。謂之觀過知仁。怖飢死而犯科。獨不可原情定罪乎。古之治人。不變然後屛之。甚不得已然後不齒。以彼則差重。以此則差輕。參酌之際。不覺其流而爲輕。未知渠所犯果截然。宜不齒而不宜屛耶。渠平日所行。未聞兇悖。而偶因失廉隅一事。遽不齒乎士類。則恐非古者簠簋不飾之義。而適其時科期已迫。不忍老儒停擧。置之末減之科。兄意其太輕眞所謂道眼自有一等高下也。嘗謂天下之事非中道。則均失於一徧。而獨用律失中而寬。猶愈於失中而刻。雖或有幸生。庶幾無枉死矣。且聞不輕絶人。故人亦不輕自絶。又曰。律己當嚴而治人當恕。區區之見。有本於此。非欲骪法而伸情也。其實則欲合異而歸一也。兄之高見博辨。弟何敢立異。獨於論魏公一事。有同古人鍾律論之不相合。偏滯之見。雖自笑其太執。而亦不敢苟同。敢申前見。以竢鐫誨。論人。取其大節而不責其不備。南渡士大夫。將忍恥事讎。爲義理當然。獨魏公奮然以復讎討賊爲己任。使綱常大義昭揭於天地之間。其功偉然矣。後生孤陋。雖不知晦庵悔作碑者悔何等事。而然亦嘗以表著天心。扶持人紀。許魏公矣。生並一時。凡所以許魏公者。其得於見而知之者多矣。大賢所論。出於定見。碑序所揄揚。未必皆爲南軒言所動。而其一生大節。旣爲朱子所許。朱子以後論議之正。宜莫尙眞西山。而西山亦言魏公之忠如孔明。其世代非遠。事跡未泯。其所論必本於的見。而非若後世之論古事。只據簡冊所傳也。觀夫五遂之帖。不欺之銘。心事之正。可以質鬼神。而至其戰兢之戒。猶不倦於易簀之際。其懿行姱節。誠無愧於秋月白之稱矣。恐不可以一時處事䟽脫而掩其平生也。今之揮斥之過。或者考據之有未廣耶。人非聖人。其見理與處事。不能無過差。今就司馬公所見而言。其論魏祖。謂其取天下於盗。非取之於漢。大段違理。至於王霸之論。才德之辨。誠若無所據。而然其處心之正。許國之忠。不害於爲世大賢。若就一言一事而論。何但魏公爲可貶也。而兄論之獨太迫也。老兄見識之高。品題人物。實有不可已者。而但恐鄕學後生。誤認此事爲可法。將啓輕先輩之心。不可不念也。近有江左後輩。姍侮先進爲習。至於舍西厓正論而妄詆栢潭無忌。蘇老之躋祔五賢。亦豈無見。而然而亦未免唇舌紛紛。豈謂陜中浮薄之習。又此流入於江左也。天下有正理。惟博學明辨。然後不先主偏見而是非可察。此非目不辨驪黃者所可忘論也。窃有傷於近日之弊。偶因論事。並及之。伏願更敎之。

與鄭景任

[编辑]

前日宂語。蒙批誨丁寧。剖柝其精微之蘊。撃破其迷罔之見。見識之透。傾倒之悉。不惟瞽見少開。溪上講論之風。得見於今日。誠幸誠幸。操心之操。改下治字似爲差勝。但篇中所措語。有未盡關鎖者。欲略加刪修。而不得其語。如未見大段踈謬。依前無改無妨耶。制忿下段語。改以物來順應還無事。定性書。宜仔細看。盖以前示觀理語。本出定性書。故如是下語。或恐泛然不切。則欲仍存本語。豈非以本語雖出藥山。而旣經西山稱賞爲制怒之法。今借而爲吾家用。似無害也。蔑實於心上而謄理於口頭。其弊如是。可笑。兄之於弟。凡所以指迷耳牗昏者。豈止於此而已也。顧以賦質之下。立志不篤。從前剪拂雖勤。而無一的見到處。無一實踐得路有可以副厚意而酬罕遇者。深可愧懼。知行並謬悠。出處俱蹉趺。五十歎無聞。况吾今過七。此上年秋述懷語也。頹塌之甚。一年深似一年。古所謂半明半暗者。斯須不戒。又暗而亡。非謂此乎。念今犬馬之齒。卽橫渠所享之年。司命之所貸於頑喘。何望其每多也。卽令添得若箇筭。悠悠人世。不過十許年客耳。使來日而如往日。能復覬其淑後乎。邈矣千萬年之久。眇然得一生於世。參天地而立。忘付畀之重。同草木而枯。甘醉夢之歸。失今時做好事。待何生度此身耶。思之怛然。衰病叢中。念慮灰冷。一身委化。萬事聽命。惟親賢德。資警益。薰片善而效才得。補前愆而改親圖。此心耿耿。天日實臨。欲望於幽閑之境。時得相聚。講解典墳。雖精力之耗。轉眄輒失。而賴天之靈。或有以窺一班而嚌一胾。不作無聞之鬼。豈非至幸也。索居懷人。見秋風之忽起。臨老省愆。懼朝露之溘至。適因所稟。並及此懷。想看過一莞。繼之以愴然也。

答鄭景任

[编辑]

承來喩並所引諸說。而觀操心果是存養。而非屬克治事。所謂用功時分不可相混者。誠了了矣。方欲改操爲治。近偶記先儒詩有大抵操心在謹微。謬差千里始毫釐之語。以是而推之。所謂操心似是審幾着力事。而與存養似別。未知如何。幸望更詳之。仍賜回敎。

答鄭景任辛酉

[编辑]

西厓先生文集編摩一事。非通融其首尾。程督其期限。恐玩日愒月。范然無了期。須同聚一處。消得時月工夫。然後可見校正專而功力昜完也。且念先生之門。從遊非不多。而若金石之文。叙述之責。世自有當之者。非人人所可任。卽今峯老之衰謝甚矣。無復撰出之望。則兄於此事。所宜直前自當。更無所推讓。而尙此遲回退托。不卽下手。雖謂之見義無勇。非過論也。我東儒者之出不數。况以儒者而兼相業則尤不易得。自麗迄今數百年之間。惟圃隱與我先生而已。圃翁生麗運旣訖之際。旣未得究其素蘊。而終以身殉國。平生著述。雖散失殆盡。而其幸而僅存者。猶足以日星于天耳。先生以佐王之才。抱濟世之具。其所以黼黻王猷者。無非所得於學問者。而逮夫辰巳之亂。慨然以再造王室爲己任。卒能竭忠盡瘁。收復潰裂之勢。其功業之盛。本末可考。不幸晩節爲一時羣小所讒間。擯斥以殁。廟庭配食之議。亦爲昏朝邪議所沮。若復歲月寢久。德業漸泯。我等老門生之恨。自此而愈無窮矣。廣布其文集。叙述其言行。庶幾傳諸後而翊斯道。是惟吾輩分内事。今荷此擔子之重者。其可不自勉耶。程朱事業之大。宜與天壤俱弊。而若其發揮一事。實有賴於羣弟子。我東文獻。常患於不足。雖以寒暄,一蠹兩先生德業之隆。而一時登其門如靜庵,秋江諸賢。曾未遑於論撰。至使後死者不能無嗟惜於百世之下。老兄於先生之門。識足以摹盛烈。而尙過於愼重。狃於悠泛。至此十年之久。寂無一言之記。明見所在。良所未曉也。衰敗將死。百念灰冷。獨此一事。耿耿于中。更願亟圖。副此飢渴。

與鄭景任

[编辑]

春沍尙緊。每念旅次凉冷。如何耐苦。瞻泝未巳。生。病中更有民隱關心。嫠不恤緯。政似之。近觀催理一事。慢令於前而致期於後。凡往年積逋。皆責辦於數月之內。雖樂歲。猶不可。况於艱食之際乎。至於三處所屬。本傭丐無根。一朝欲團聚而爲兵。鳥散魚駭。籬落一空。無紀律素立。遽以箠楚驅迫之。事之無頭緖。誠不滿一哂。昨有按使過州。受刑者二十人。到處苛刻無恩如是。有若前生積債而報仇怨於人者。一方蕭然。無樂生之心。朝廷嘉其盡忠。而不知失民之爲不忠。賞其任怨。而不知怨歸於上。此而爲忠。恐自是而寬厚不如刻核。安靜變爲煩擾。談皇,王而行管,商者唾掌而四起。民生無休息之望矣。豈細故少戚也。號御史爲暗行者。以微服過行。得聞守令臧否於巷議之公也。今不然。留時閱月。昨過今至。使一路之人無不知其面目。求情於愛憎。取實於毁譽。至有淸謹如醴守而終得貧饕之名。殘酷如晉牧而無貶斥之語。誠可痛惋。仰屋之餘。偶然言及之。未知兄見以爲如何。

答鄭景任癸亥

[编辑]

彼旣作孽。有司有請辟之義。而但以將順聖德爲美。不欲苟同於時議。是兄初見也。幼一諸公。至以禍階爲慮。雖謂其不敢歸評於君父。然此說大爲害理。豈老兄之所不能洞曉者。况忠臣從義而不從君。天意之有動無動。亦不暇論。只恨所論之不與相同。而至於今日。有判合之異耳。

與鄭景任甲子

[编辑]

夜來。令况如何。見兄當此夏月。畏風不得出坐廳事。深慮衞氣不足。怕寒如彼也。昨在直廬見兄書。深以僕前席發言狂踈。惹起鬧端爲慮。而至責其輕發。及夫相對。見責之意如書中所視。兄豈以僕所言爲不善哉。愛僕之至。憂僕白首罹禍網也。然以田畫勉鄒志完者而言。何兄之愛人以姑息也。目見時議漸下。時事日非。憂世之心。常愊塞於中。及見前日聖批。丁寧懇惻。其保全骨肉之意。超出常情萬萬。自念於是而不能將順其美。而強附時論。則是實喪本心逐外物。可恥之甚也。玆於玉堂之會。以此發言。而逮入經席。天語溫溫。導之使言。威顏之下。寧有毫髮欺隱事也。聖德含容。不以盡言爲過。而時議洶洶反非之。偏滞之見所未曉也。其所援引之語非他。只以帝王御物之道。推誠爲貴。而歴代疑間骨肉。過於猜防。非三代篤叙九族之誼也。君臣之分。天地截然。非人臣所可覬覦。雖以逆适跋扈。而人鬼所誅。禍不旋踵。而况於他乎。天下之變。其來無窮。不可以計慮而周防之。漢光武燒通書數千章。宋太祖云有天命者任自爲之。帝王大度。須以此爲心。然後反側自安。禍變自消。苟以私意而逆之。設機以防之。禍之所救。變之所起。求以弭逆而適以生亂。生之吐心吐肝陳達無隱者。都以白日俯臨。丹心必照。言或不當於理。本心則忠愛無他。聽之者但當錄其善心。恕其狂踈可也。而言纔出口。疵已吹毛。或掇去首尾。孤行片語。或織成萋斐。專失本意。甚矣。人心之不厚。而世路之太促也。此所以數百年來巽懦成風。下以媕阿爲習。上無規諫之聞也。他人未須論。豈謂兄之達識。亦未能掉脫時俗之見。至以陳逹失當爲過也。當日之語。反覆思惟。本出血心。無謬戾之發。所恃者四聦咫尺。鑑此一片心耳。吾輩雖不容於時。窮阨以死。義理貫心膓。不爲利害所動久矣。設令時議不恕。移其刑於諫者。自當談笑就之。何可薾然沮喪。便作泥土色也。困不能悉。

與鄭景任

[编辑]

聞諫院多官以停啓之失。而盡被玉堂䮕遆。其噓起臺閣之風。誠不少矣。諫院之欲停魚鹽蘆屯等論。固不思之甚也。張晚之罪。猶在必爭耶。至於金搢等之事。則雖力屈被執。而當初有賊使斬徇之事。不原其情而遽置之重律。則將置初不交兵。頓穎賊庭者於何律耶。唐之鄭虔,王維始刦置東都。受賊僞官。事定之後。貶虔台州司戶。維下遷太子中允而止。以其本無從賊之心。而爲賊所迫。宋之六等論罪。其意亦如是。以此而論搢等之罪。果可入而無可出耶。春秋時。戰敗被執者固多矣。而旣歸。有赦其罪而得其力者矣。豈非以使功之不如使罪也。彼之沒蕃而還。欲以求生路也。而若以剃頭之故。而終至於斷頭。則前後被虜而剃者。恐無歸順之人。而益堅從賊之心矣。愚見如是。不可不商確於相愛之地。如以偏見一端之說。不謂之頹靡。而或有所可取。則切望致之於臺。庶無枉殺之患。

與鄭景任丁卯

[编辑]

別後台况如何。春雨作沴。不但大軍暴露有凍死之患。耕播愆期。爲後日飢饉之漸。天意如何生此灾害。可歎。生。二十二日拜辭分朝。今到居昌。眼疾極苦。征思苦滞。卽聞台兄已領上道兵。克期前進。精忠所激。不自知筋力之不可逮。而軍旅之事。非老病書生所嫺。可慮。况大兵在前。一向逗撓。無交鋒之意。惟此草草荷挻之卒。無益於實效。而沿路飢寒。有自潰之勢。誠不可不念也。生曾以此意言於撫軍司。一座莫不然之。今有體府稟目及前答别紙書送。幸諒之。儒生赴戰。尤不着實。此輩先爲散遣。以省裹糧之弊豈非筭乎。春事已迫。除出老弱。使之專力於耕農。此亦他日恢復之本也。未知台營成筭如何。

答鄭景任己巳

[编辑]

石橋分携。流光如駃。卽當改歲之辰。曷禁望月之戀。忽承滿紙盛誨。千里之情。藹然可掬。埈。屛居一年。雖無悰緖可言。而然而一家之樂。亦有所不爲外慕所移奪者。此旅遊五六年來所嘗願而未副者。今幸得之。如得甘寢。無復一念出山外矣。伏蒙恩除出於夢寐之外。感激之深。至於隕涕。而然致仕之年。旣退之身。再抗塵容。夜行不息。此古人所歎。况樞機不愼。䧟穽屢玷。痛定思痛。痛如何哉。止足之分。循省已審。此等事情。台兄所諒。而以不祥姓名。玷薦剡中者何哉。進與退旣不可兩能。則寧量能度分而卒歲乎此中。庶爲信道知恥之士。以礪頹俗。以爲報國恩酬知己之地耳。且有一款說有若吞蠅而未吐者。今漫及之。褊滯之性。不能通方。惟知盡言不諱之爲忠。而不欲全身遠害之爲智。惟願千載前人之可師。而不顧一時浮議之可避。積忱累日。應旨言事。雖未必合於時議。實憂國悶時之所發。豈意不樂者之四起而攻之。遂使羣飛蔽天。三至投杼。堂堂大朝。自此而無容足之地矣。林卧年來。自分辜廢。聖德包荒。至蒙收錄。簪履舊物。不忍終棄。可見天道至仁而風霆無竟日之怒也。乘此悔端之發。若以一言而納約。俾聖心廓然。直士伸氣。其於納諫之道。宜有所裨。而老臣雖朝夕入地。亦無恨於齎志矣。台兄名世之望。齒牙餘論。可據以輕重。顧何靳於一語。以鼓傳衆聽耶。卽今言路未恢。百弊未祛。國事之所以委靡不振。往往坐此。其開悟上心。轉移世道之責。公其可不力耶。嚮者某以言得罪先朝。五峯嘗明其質直無他。且在昏朝。以言而去。五峯又進劄。有直言不容。一舸南歸語。甲子間。生泛坐考官徇私而罷。鄭時晦相公亦明其剛介無此事。以此而見二公之休休有容。而今兄却以朋比之嫌而不敢言。其他又何說哉。若謂䟽中所言未必皆是。則朴承宗父子之死。不死於職耶。若曰知其難免而死。則其扶護母后之功。未見其必死耶。若謂從君於昏。其死不足取。則古今從廁竇梁上而免者皆可貴。而當時在廷諸臣。無可死之義耶。間其臨死之言曰。身爲大臣。使國事至此。臣罪萬死云者。有足以見其情也。其請立廢庶人之後云者。亦有所據。唐之建成,元吉與國朝之芳蕃,芳碩。皆立其後。不至絶祀。以此而推之。兄於此事。未如思齋贊忠定之言。而若其論議之有關於是非者。則似當相與講論以歸於一。而顧階符九萬。攀拜未涯。敢此因風附所疑。且念台兄涵養之深。愼重之過。遇有猷爲。似欠河決矢猛之勇。雖有得於三緘。而寧無失於三思耶。君子於辭氣之間。莊重固貴。而至於取舍之決。則須欲毅然奮發。一刀兩段。不然則恐過扵商量。而遲回遷就之際。或有認私爲理之患也。兄於此恐或有當勉者耳。

答鄭景任己巳

[编辑]

前書所及。非有恨於言不用也。言非可罪。而訾議譁然。至於廟堂之回啓。臺評之再發。無不深排而峻斤。徒以愛惜事體之故。而無誅殛之請耳。其曰。但止於不聽施而已者。何不察之甚耶。兄於其時在玉堂。固已目覩其紛紛耳。聖恩天大。豈不優客之。而外間讒說未已。三至而投杼。慈母所未免也。政曹之推。一啓蒙允。方踧踖待罪之不暇。而數月之後。旋有恩除。其引西山語以寓感激之懷者。誠可悲也。古人有諫於君不得而將尸以諫者。怵於羣咻。雖不得再叫閶闔。而欲藉兄餘論。以明其國家是非所在者。豈狹中之見所得免耶。至於昭武勳之濫。尤人情所不快。兄在可論之地。未聞揚眉吐氣。一言其非。如權忠定之論鄭莫介。而乃以故人相望之厚誼。指以爲怨惡於人而譙責之。有若咈然相待者然。爲親者費力分䟽。固不可矣。獨不可爲國事一言耶。兄將此等事爲薄物細故耳。不爾則恐不當拱手坐視。讓與別人言也。所解文山語固是。而然僕於此語。常喜其多少快活。當初錄奉之意。愛兄之至。欲兄有所加勉。期以橫行於丈夫路上。乃野人獻芹之意也。兄之位望。固已赫赫於一時矣。位愈高而責愈大。兄於當世之事。非無可言。而今就其跡而言。未見其大有異於常調者。自古爲委曲就事之計。而終墮於持祿苟容之歸者有之矣。過去悔尤之難追。遠近指示之甚嚴。念及於此。惟此四句語。誠有所惕然。而不當分内外經重以釋之也。雖然。凡此所陳。但以解來書見非之意。而若僕前書之意。徒以近日言路未通。諛風相煽。昏朝之宿弊未祛。盛朝之新化未洽。欲兄之遇有必爭之地。勿以近名爲嫌。决去就以爭之。且於措語之際。仍及某䟽所陳誠有可採耳。此言出於妬婦之口。固非矣。自持衡公論者而言。恐無所不可也。

答鄭景任己巳

[编辑]

頃承台翰。闔履淸勝。感慰何極。生。屛縮度日。畏人默坐成癡鈍。政謂是也。風埃顚倒之餘。歸檢舊業。雖幽靜有味。而但去德日遠。扳晤無因。殊覺欝欝無悰緖。兄我之間。雖賢愚不同。而若其分義之篤。實有兄弟之愛。今於衰暮之境。睽逖至此。豈老懷所耐也。但念兄孤直之蹤。亦不可久於朝。林下相從。必有其會。相戀之苦。時以是自寬耳。近聞後輩往往以兄之道。不行而身不退爲言者。狂踈之論。雖無所取裁。揆以古義。不可謂全然無理。居其位一日則須盡一日之責。一言不合則不可一日居其位。此實吾家舒卷之義也。色斯必擧。如湍决而矢猛。雖以萬乘之力。有不可回匹夫之志者。兄於今日。不知所行之道有幾何耶。頃日數件大議論。如私親降服及逃民勿還等事皆見枘鑿於時議。此豈細故薄物。一任其予奪而無所爭者也。與其進不能展其抱負而徒玷身名。曷若指故丘爲歸宿之地。以講論古道。一時雖否。而所亨於後者大矣。或云。本朝待士大夫。無許退之義。愚翁進退。比別人尤難。斂一世重望。一朝遽歸則不但聖心缺然。惟彼翕訿之徒。却將厭薄朝廷之名。送與好題目。此翁之曾慣於傷虎者。寧無所怵乎。生謹應之曰。君子之道。履正而已。畏其非義之加。惟知進而不知退。則非古人急流勇退一刀兩段之義。而持祿苟容。恐未免於良史之譏矣。未知老弟所貢之愚。與明見如何。鄙生頃日之䟽。豈無踈脫可語。而情外之謗。前後狼藉。不曰狂人。則必曰癡漢。相知者或如此。而况於不悅者乎。天生此輩。布在世間。沈默畏愼。其習已痼。見人有此事。交口非之。不肯自言。而又禁人之言。全身遠害。自爲計則得矣。畢竟國事何賴。世道橫流。非一葦可抗。言之誠無益矣。非見愛之深。何以發言也。歲序將改。惟願迓新曼福。

與鄭景任庚午

[编辑]

埈啓。小子文圭頃遊鏡浦臺。回路得痘疾。遽化于本月初六日。白首號蒼。但有搥胸而已。極知壽夭之有數。悲哀之無益。而煩冤之根。種在心上。非利刃所可剪去。自非如西河抱痛之地。從誰訴此情乎。人生脩短雖不齊。而無不隨化而盡。惟有德者爲不泯。此子志行之佳。實台監之平日所奬與。雖不克壽。無德可紀。而若其向善好德之實。則亦有所不可湮滅者。欲求碣銘於台監。傳之不朽。而但念台監傷虎之情。如不忍着手於此等文字。不敢請也。嗚咽不備。

答李潤卿睟光

[编辑]

鄙生於向時。蒙示採薪錄。已知仁義之言。非世之謄理於口舌者之所可到也。玆又敬承示及警語諸編。就淸朝神爽之時。取而讀之。今僅卒業。觀其學問之要。事物之理。義利之辨。誠僞之分。靡不本於自得而發而爲言。其辭雖約而所包甚廣。莊誦之餘。間有管見標識處。非敢欲有所剛益也。只以所疑而奉稟。可見交諠之篤。猥以古之論難之道自處。而且有感於以多問寡之盛德也。埈少日讀古書。亦或有粗粕會心處。而一落塵臼。荒廢都盡。白首倀倀。未有歸宿之地。所謂拋却自家無盡藏。沿門持鉢效貧兒者。政自悼也。屛伏逆旅。百念俱灰。惟就有道資警益之心。未嘗暫忘。而仕務汨汨。尙不得以時候拜。頻荷叩撃。靜循初心。常切懍懍。尙賴台慈不鄙。提示格言。得以灌灑胸中。至於王愼中老學秉燭之喩。尤有所惕然於中者。其與人爲善之意何有。詣極懋實劄子。得見全文。誠今日救弊大藥。聖明優納。必有服膺力行之實。安知盛世爲治之道不本於此也。

答徐行甫思遠

[编辑]

昔歲於都下稠人之中。盖嘗望儀表而知敬之矣。顧年月屢更。未遂掃門之願。斯世故纏繞。因循自阻之致。非戀德乏誠。安陋而恬卑也。頃上俚語。是其微意。乃蒙辱復。過賜奬與。注神千里之外。定交一言之間。如埈空空。雖無足以稱厚望。而老兄汎愛樂善之心。盖亹亹乎古攬仁收義之風。吁盛矣。况蒙封寄數片瓊蕊。見期以歲寒。自惟何以當盛托耶。感佩之餘。內愧彌日。僕。懶慢之資。本無見識。惟好覧古書。窃希心於古人指示之方。由其用意不篤。不能趲近裏面。壯年失脚。白首多歧。靜循初心。祗令悲悼爾。所幸者斯文大雅特許鎔範。不以朽木爲不可雕。時賜剪拂。庶㡬得免下流之歸。而不意哲人今萎。如中路失相。倀倀何歸之歎。於是而極。而加以性乏通方。動輒忤世。榮望寢薄。習閑成癖。惟以葺室廬藝松竹。爲殘年日用。雖在名無成。求心已足耳。賴天之靈。此心未滅。時對塵編蠹簡。不無一二窺覘於文字間。或有疑晦未剖。欲以就質於當世有道之君子。庶不虛過晩景。而道路悠緬。疾病侵凌。坐孤良覿。歲月易失。奈何奈何。士風不競久矣。所以屹立頹俗。轉移世道者。吾黨之望有攸屬。而且値知府之賢。又能宣化有時。相與講論經旨於經巖兩院之間。風流照暎。氣類訢合。倡明絶學。此其一會。矯首南雲。日夕傾企。春來身病少間。庶得匹馬而南。覩䳽貌聆玄論。或有以破慳祛𠫤。以爲收拾暮途之地。此心耿耿。如何盡喩。惜時不如進學。慕德不如勵行。僕明年是衛大夫知非之歲。墜此膠漆盆中。無從自拔。惟望老兄矜其愚而諒其志。春鴻之便。無憚垂敎。聚僊十枚。以供淸晝燻爐。

與鄭輝遠

[编辑]

近見老兄所諫。偏係四事。此實近來朝報間所未見也。程子所謂知正君不知格非。知求治不知養德。今之通患。兄言及此。豈非君仁臣直之驗也。想於聖德。所裨多矣。前日赴京陪隷超資之賞。誠濫矣先來之自北京來報好音於十日之内。雖或有賞。而若其到海岸先渡。則非惟無例。其意以爲追崇是聖上所重。吾若持喜報而往。必有異數矣。有若館學典僕持榜聲。而責出厚報於得科之家者。然此事在此輩何責。使臣之許令先渡者。於自已亦嫌矣。爲人臣。懷利以事其上。此在臺諫。宜有防微之言。兄旣發言。而乃以妄發而避嫌。良所未曉也。信陵君撃却强秦。時人以王之私公子。而諫止其封。今此陪隷之賞。實無據矣。明王賞諫臣。今之所可賞者非直臣耶。往日直言之人。有可賞而無可罪。乃以論議之異而空臺而逐之。賞罰之無章。甚矣。以陪隷無功之賞。移之於被黜之臣。固無不可。今之以此意而進於聖主者。非老兄而誰歟。數臣摧折之餘。士氣益衰。沈默畏愼。習以成風。時方無事。未見其有害。卽當多亂之日。上自公卿。下至耳目之臣。昏以持祿苟容爲心。不肯直前言事。則國事之重。誰復任者。今日世道之責。兄有所當勉者。更望留意。鄙生。待罪儀曺九閱月矣。供職以來無毫髮報效。此雖由於所稟之懦弱。而亦士氣委靡之所坐耶。

與金冠玉

[编辑]

頃於趨拜之日。問及新軍案擧行便否。偶因擾甚。對之未悉。退而思之。此事實國家利病所在。相國詢問之意。亦非偶然。而披露未盡。心有所歉然者。敢忘其僣踰而畢其說。古者域人之居。固人之心。督之以出鄕游惰之禁。糾之以比閭保甲之法。其勤於堤防。可謂至矣。後世紀綱罔緝。浮流無禁。號牌之法。本欲以救其弊也。而但以更張無漸。責效太急。圖利而不見其害。貪得而罔慮其失。方其改作之際。㸃閱不詳。以致疲癃備丐皆未免充伍。虛張其數。如積朽壤。求其實用。什纔二三。推原其故。良由刑法太峻。人莫不畏罪。不得不從事於一切之法也。今之軍簿。果是枵然一虛套耳。數十年逃故之餘。族隣侵暴之患。罔有詣極。括得閑丁。纔止於補闕額足矣。求其什倍之利。而不知其害之益甚於前日。豈非奉行者之傷於太刻也。夫以東西流轉朝夕不保之人。而一朝驅策。當番戍之役。寧保其支撑耐苦。不散而爲盗也。欲以團聚則散若驚禽。欲以號令則茫如捕風。今不思變通而果於必行。及夫傷敗之極。用力尤難。亡羊之餘。補牢雖切。鑄錯旣盡。餘鐵有幾。當初牌法之行。人言其不便者固多。非以此法爲不可行也。特病其改弦之無漸耳。今於詳議之日。所宜深究其害。崔參判所陳六條中其曰。取新案閑丁。以補舊案之缺云者。固今之確論。而廟堂之遲疑不决。必用此無實之新案者抑何也。自古國家之患。莫甚於既失而無改。誠能不護前非。追改今害。則新舊參用。民情甚便。而至於以貧殘而被汰者。亦置之餘丁案。待其根本稍固。徐議充保之地。亦不爲晩也。愚本昏昧。不識時務。但聽聞外議甚熟。皆言新軍案被抄。或有雙瞽者。或有中風者。或有逃亡者。或有幼弱者。或有年過六十者。或有貧殘太甚者。驅此無賴之人。勒定軍保。民生怨苦未紓。而國家根本日傷。然則新軍案難行。非惟牌案旣火。無可以維持也。宂雜無實。在所變通者。其槩有如是焉。智者之爲事。有不審其所决。則必較其利害之輕重而有所取舍焉。今此新案之用。但見其有害而無利。猶在必用耶。古之爲國者。庶人謗於道。商旅議於市。而士傅之於朝。今之縷縷於此者。實士之採謗議傳言於朝之義。而亦欲爲國家弭怨謗也。頃承台敎。必欲盡衆人之見而採其所長。此實諸葛公集衆思廣忠益之義也。敢陳所聞。期以助廟筭之一。非敢好爲異論也。極知迂滯之見必不適用。而憂事之切。不能自默。若能廣議於朝。精求其當則其於固本足兵之策。或不無所裨。而亦今日收人心之一事也。

與金冠玉

[编辑]

歲行暮矣。風雨凄然。戀德一念。於是爲苦。且念南歸有日。儀音益邈。敢因寒暄之問。略叙所懷。窃自附於愛人以德之義。嘗念國家政令雖衰。而其所以扶持之者。必有賴於士習之正。剛大之氣。上下蟠際。內陽而外陰。爲紀而爲綱。其有切於世道何如。生。未知今之士習正歟未正歟。近者朝政或闕。國事多虞。尙未聞有挺身直前。爭可否於殿陛之前者。全身遠害。風習靡然。平時無事。尙可守常循例。無所敗誤。遇有朝家大利害。尙可望於抗節而致忠耶。論議異同而雖有暫時貶斥之事。聖德天大。保無誅戮之及。而嚴威之下。直氣如搗䔉。其不負平日所守者有幾人耶。頃當章陵之喪。有一二迎合之論。倡爲追崇之說。以惑天聽。相公撰禮說以辯之。所見之博。所守之正。折衷乎經變之說。剖析其精微之蘊。此實四禮之直解。六典之餘義。雖聖孝出天。一於崇恩。而終止於别立廟而已者。伊誰之力歟。然而漢儒之見。嘗以立廟京師。爲嫌於二統矣。此後若有論議更加一層。則未知今之任世道之責者。將何以救止之耶。伏願相公堅着脊梁。益懋盛業。援據禮經。如慧燭之照羣迷。力捍奔衝。如禹門之立一柱。使論議一而是非正。其爲國家之幸如何。有盛名者其責大。居顯位者其任重。願以國事自當。恐不但付之於六太息而已也。頃日補外之人。恐未可久於左降。倘於經席。極陳被貶之人無罪可貶。速請召還耶。其所以救解此等人者。實所以防微於後日之議也。至於甄叙流品。亦必如韓魏公之秉銓緫。使吉人朋來。淸時改觀。庶可以消范賈之黨。而合晉楚之成。朝綱之不振。臺論之不肅。不足患矣。嘗讀文山語曰。一時之赫赫者有矣。千載之赫赫者㡬人。爲一時之計者。無千載也决矣。更願以古人事業而加勉於身上。以無負輿望也。自惟捐滯之性。與世少諧。獨於相公。其異顧深知似非偶然。敢以血懇而披露之。以爲報稱知己之地。此非止於報知己也。實欲報國恩於萬一也。且念此等忱禱之語。衰世所不見久矣。人必以爲怪而且怒之。切望看過火之也。

與鄭時晦

[编辑]

去德愈久。戀德愈深。卽惟三始令辰。百福荗膺。不勝贊慶之至。鄙生蓬蓽安分。與撨牧混跡。豈意令公以未蒙收叙爲念。至逹於天聽耶。其謂之無罪被評則固實情也。至稱有儒用之實則自惟枵然。無可以當之。兢愧累日。覓不得置身之地。乘鴈飛集。本無與於周行。而坎止流行。儘自有主張者。况語默之節。哲人愼之。令公之啓此事者再。而聖上終靳一兪。其不幾於未信而言歟。士習之不競久矣。令公獨遇事盡言。屹然爲禹門一柱。挽頽波奠方極。一世之望有攸屬。其任重者其責愈大。豈可將此猥瑣。並干聖聦。以啓厭聞之端也。切願益蓄剛大之氣。無輕發於細事。遇有朝廷大議論大事體。便直前奮發。如水决而山鎮。毅然無動。至於幺微一進退。何至於分䟽也。士生斯世。莫甚榮於遇時。莫甚辱於虧名。白首之年。幸而遇時。至蒙汚衊之名於身上。君子愛物之仁。雖可敬而仰。而私心所憂。政如前項所陳。恐令公平日所欲言之事。所欲行之志。未盡底蘊。而或蹉跌於有犯無隱之際。敢誦所聞。以爲知己之報。未知令公以爲如何。春沍尙緊。只望爲國自愛。以幸吾道。

答鄭時晦

[编辑]

禮。忌日則前期一日齊戒。時祭。三日齊戒。國家時享則前期七日受誓戒。忌祭則無此禮。以此而言。四時正享與忌辰。其祭之大小。固有别矣。今於忌辰。停啓二日。而大享則只停一日云。似非大小有差之意。欲望大享齊戒並停啓二日如何。若謂前例如此云。則此出於一時意見。非禮經本意。豈可沿陋踵誤。不思改正於以禮爲治之日乎。

與吳汝益允謙

[编辑]

卽日。台候動靜若何。懸慕日切。鄙生資質甚陋。學術又踈。偶際昌辰。獲塵淸貫。陳義太迂。自速官謗。雖窳器小材僥榮冒進所使。而亦相厚如台府。不諒其非才。援引過當之致。旣累知己之明。卽宜奉身而去。而但念受恩未報。遽求歸田。不惟私心缺然。亦非聖賢三宿出晝之意。玆願乞左符于便近之地。爲酬恩報國之計。誠以凡淺之才雖不逮人。而區區一念。每在及物。與其叨綴邇列。强所難能。豈若得畀郡綬。勉其可及也。

答康明之復誠

[编辑]

戀德中使者致琳琅。燁然春華。瀏若淸風。何以殫謝意也。某此來有日。他日之約。在泉石深處。安得對浮雲陪笑語也。盡五考之期。前頭濡化不過七八箇。月每一念來。索然失慮。今丞滄洲之興。發於詩篇。益念苽滿之後留不得朝天鳧舄。悵然。

答趙飛卿

[编辑]

問及慶山鄕校仍舊便否。敢以懸想妄料而略復之。今見其縣隣近人問之。校在山麓截斷處。傾側狹陋。殊不稱學徒藏修之所。且其刱建在百年前。間架頽落。不堪居處。邑中之人。聯名告方伯。移就明麗之區。功役已畢。與他處鄕校之惑於風水之說而無故毁坼。欲邀利益於新建之地者。其事絶不同。若槩視以率意遷卜之例而沮遏之。無亦近於矯枉而過直耶。曾聞比安鄕校之在所當遷者。尤爲切迫。若一切堅拒其請。非所以順民心通物情者。而古之布令於流水之源者。恐未必如是也。慶山,比安人才之不興。將數百餘年。設令兩邑之人。爲風水說所動。其欲賴地利而破天荒者。亦常情之所難免。何可深非之也。况其遷卜非以此耶。方伯目覩其利害。有此論啓。而此亦爲朝廷禁令所拘。雖不敢明言其是非。而然其微意則有在。恐不可一向防塞也。比安遷卜。雖無本道狀啓。而想本縣申請非晚。敢此並及之。

與張持國

[编辑]

埈。罪戾所積。酷禍荐降。第三子文圭遽爾夭折。白首號蒼。殊鮮生意。仍忽自慰曰。老人之身。有民社之寄。又一家所仰賴。此豈私哀一子時也。人生於世。如浮雲之旅太空。無不隨化而盡。而惟爲善者。有令名於後。死猶不死。此子夭死。雖未至於成學。而若其平日孝謹之行。有不可終歸湮泯者。如得令公叙述之語以揄揚。則荒原劒氣。寧不以遇賞而感泣於冥冥中也。小碣已礲。敢以兒輩所草狀投進。伏望憐此血懇。就其狀中而刪節之。卽賜揮灑以送。傳後之事豈在文字之多也。

與張持國

[编辑]

別來。候問雖闊。而瞻慕之情。未嘗少忘于中。卽曰。台體動靜如何。鄙生。僻居少人事之接。繙古書於泉聲山色之中。或覺微有趣味。而蓬弱相阻。未得以所疑而就質。西望悵然。頃日患虛煩之症。寢睡不安。暫試參同契之法。頗覺有應。其效多於服藥。遠矣。其法注心於呼吸之際。出入不相離。此朱先生所謂調息法也。以令公之明理逹識。此等將護之方。必已了然。然而區區至懇。願更加意焉。久病將息之法。須先理其心。此雖氣學。而甚有益於治心之術。幸於夙病之餘。用此爲頤養之方如何。數息之法。雖下於調息。若其專一其心而不他適。亦自有異於俗方之修養也。

答張持國,崔子謙鳴吉。

[编辑]

䄂來管公明傳。一遍看過。見事於未然。燭微於無形。參鬼神之智。通蓍蔡之靈。乃知人之所稟智識高下之別。霄壤懸隔也。信都令家所筮之事。亦甚異也。然其事雖同。而亦有無其應者。往在甲午年間。先正枊西厓先生嘗寓於墨寺洞空廢之家。閱秋冬至春日暖。有穢臭自廳下而出。使人閱視之。乃衆尸所積。而家中尙無驚恐之疾。尙州有玉成書宇。亦於兵戈之際。有飢饉之人相聚而死於廳底。亂定之日。儒生之居處於其中者。久而後視之。白骨崢嶸。想積尸所在。冤氣未散。而尙無興妖作怪之事。今或謂枯骸寸節能爲人作疾病者。誠所難曉也。人心至惡。雖有此事。而上帝至仁。實無其應。或謂末世風氣澆漓。正理晦昩幽明之故。有所難悉。其於疾病之發。何可曰斷無是理而忽於去妖之方也。愚謂血肉之軀。雖或有疾。何知其非六氣所感。而强指爲妖祟也。但其志不强則氣亦隨之而弱。因疑而動。外邪或乘虛也。古者如華佗,兪扁之神解妙悟。奇方異說。起死回生者。其說可汗牛。而然而無一言及於朽骨之爲災。亦不言某藥之治某祟。後世之醫寧復有神於古之醫者。而有此治妖去邪之術也。生。嘗作一詩以寓意曰。誰向昏忂燭照迷。紛紛妖說揔無稽。人間大道生荊棘。天上文星晦璧奎。守正無魔窺暗室。多疑有虎入深閨。老未雖切傷時歎。衆楚之中奈一齊。盖謂道之不行。由於文敎不明也。古人云。壽夭窮逹皆有命。人或有未之信者。年來考之於己。驗之於人。然後益見其皆有决然不易之命。而非人私智所能去取也。若使枯骸朽骨而可以作殃。是司命之權。反聽命於朽骨。而聖賢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者。皆虛語耳。其可乎哉。魏文帝雖招延甘始,左慈之徒。而俸不過於吏貟。賞不加於無功。况今馨益輩妖妄之甚。曾不足以供甘左之廝後也。伏願令公據理以斥之。使妖誕之輩。不得行慝作孽於文明之世。世道幸甚。昨日之拜。雖以兩公之粹學逹觀。而似不能無疑於或說。故敢以管見而莊誦之。乞有以敎之。

答崔子謙

[编辑]

猥披私悃。雖恃厚眷。而僭踰則有之矣。豈意曠度不以爲罪。而至賜辱復也。更願堅着脊梁。擔當時事。使一時人才。無不效力於器使之日。國事雖艱。何患於難濟也。平時無事。但止於奉法守常。雖齪齪之才。亦未見其大過。今之時事。非平日比。出人之才。尙恐不能了事。依次用人。未見其可。將帥之才。尤在所急。頃日所陳狂言。未必無補於用。願令公就見原本。另賜一二劈畫。

與李子異聖求

[编辑]

卽日中夏毒熱。伏惟令體動靜多福。亞緫銓部。爲吉人朋來之倡。世道之泰宜已久。而尙此朝綱不振。士風不競。國家疵政。未有挺身以爭之者。或者銓叙流品之道有未盡耶。古之人。同事非同心。而爲委曲就事之計。周旋其間。欲彌縫罅漏。而終未免苟容之歸者多矣。先正文簡公深明此義。其爲參議於庚子間也。有柄臣之欲通顯路於所親者。終始持不可。令公之爭朴姓人爲臺官。可謂能樹家風。而此後注擬。未聞有毅然聳動人者。豈彼所爲之皆出於至公而無可爭也。先德遺風之不可墜。後世淸議之有可畏。俱不可不念也。埈。屛居年來。百念灰冷。惟閉門却掃。讀書史一味尙無恙。欲溫理舊業。爲死時將去計。此是平日所嘗欲得而未能者。今幸享有之。足以自樂。無復山外想耳。

與李玉汝

[编辑]

嘗聞濟大事者。須欲集衆思而廣忠益。說令言事而不當理。亦當恕其無他。俱有以容之。然後樂聞有誠而善言無阻。窃覵令公論事之際。過於自是。但據自己之見。以爲只有此理。更無別法。此豈古之大臣兼視廣聽之意乎。鄭景仼之見。其得失雖未知。而然其同於愛君憂國則一也。今遽以論議不同。而便斥五十年故舊。往來之言。至有所未忍聞者。雖非盡的。而亦未必盡虛。渠豈敢直受有若眞有其實者然哉。其對辨之際措語乖當。恐不可深責也。國事方殷。人才衰少。聖上側席求賢。圖理如渴。今講官之才。復有如景任者幾人哉。王陶指韓魏公爲跋扈。唐介指文潞公爲專權。王昻數楊一淸之罪甚迫。而數公者皆不以介意。益加援引。廉,藺本戰國間一憤狷之士。而猶能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以令公曠逹之見。何可因一時微憾。而有所介滯於胸次也。人之交搆之言。彼此俱不納。然後可以任世道之公。而成國家之務。願令公之諒之也。憂國事之深。不以得罪爲懼。而敢誦所聞。其以古人事業望於令公者誠非細也。

答李玉汝

[编辑]

猥上瞽言。方切瞿然。豈意令慈不以爲罪。至賜鐫誨。滿紙琅琅。無非悃愊。益見曠度於此加人數等也。援引之語。若謂不切於事情則有之矣。如以爲擬之於荊,檜則生之所見。本不如是矣。防備仁城一款。何嘗謂之都不可也。但以入處宫中。爲未妥於事。故有此云云。至於廢母之論。實得罪倫紀。臣庶之爲此論者同然得罪。而獨以予廢母而無罪。則王法不行矣。玆於前日禁中之拜。嘗縷縷言之。此非惟鄙生之見然也。景任之見亦如是。非惟生今日之見然也。在上年令公上箚時已言於玉堂其時臺論之擧。未爲鄙言無助也。今若以曲護仁城爲罪則不亦冤哉。生。固知令箚之實出於防患。而不在於陷王子耳。令公亦知鄙見之在於愛君。而不在於營救仁城。則豈不幸甚鄙生之見。只欲聖上法古帝王。推誠御物。自然消反側而保骨肉也。雖論事不切。而本心則非他。願令公之勿以營救疑之也。回武立督。不能一一。

答李玉汝

[编辑]

埈猥以陋學。獲侍,淸光。徒懷引君當道。而顧乏適用之才。嘗覽古之禍變生於疑忌。而不知今之時事至此憂虞。敢罄勿欺之忱。仰逹推誠之意。誠欲懷反側以信義。消灾沴爲和氣。本心所存。實天地有以諒之耳。至於仁城倫紀之罪。實邦憲所不容。而當時入處闕中之論。旣皆以保全爲言。則今提起此一事。請罪於前歲已論之後。却似未妥。玆不敢耳。見事有高下。炳幾有鈍敏。謂生之見爲下爲鈍則或有之矣。其謂之營救仁城。志在謀身。則萬不近似。欲以自辨則涉於淺露。欲以直受則非本情。盛帖之枉。援筆欲答。輒太息而止。淹滞之久。至於徑宿。尤不勝悚仄。

答李子時敏求

[编辑]

所敎文集跋語。初非不才之所可承當。而且念相公之純德懿行。其所不朽。固自有在。有不待乎外者。但平日分義之厚。亦有所不可終默者。敢此草送數行語。筆硏久踈之餘。精力兼耗。正如秃筆寫字。無一毫有活氣。自讀一過。疵類疊出。况望其犁然當盛意耶。必欲附諸卷末。文字有病處。須加㸃化。庶免於傍觀者嗤㸃耶。

與金廷叟壽賢李子時

[编辑]

別來。夏已徂秋又至矣。往日英遊。瞥然之頃。已墜夢境。卽日僉况如何。生。家禍餘喘。又哭愚翁。情誼之切。實均骨肉。郢質亡矣。形影凉凉。寧復人世念也。此友宏深之學。精透之見。一心徇國之忠。孤立出俗之標。世豈多得也。想殄瘁之慟。相知同切也。淸素之業。且無幹事子弟。送終諸事。多有可憾。其在知舊。何可於烝也無戎也。葬期卜在中秋念五。存歿之際。朝中舊識。必欲以一語相訣。切望哀詞廣求。以賁泉路。

答崔季昇

[编辑]

士之爲文。欲有補於世道而已。文而無益於世。雖穠華雕飾足尙。而卒無可以傳於後也。卽觀琴生傳。娓娓幾數千言。其揄揚幽隱之意愊塞於中。眞所謂鳴道之文。豈世之以文翰爲戲。托意於恍恍。爲奇談怪語以解頤於人者之比也。其中一二忠賢事蹟。使當前代諱言之朝。亦有所低回噤嘿。有不得盡述者。而盛朝於此獨優容之。此實國家扶樹節義。保固基業之本。而然此等文字。須以涵蓄爲務。使忠厚之意多。然後可傳之永久而無弊。願就其文意淺露處。更加刪改。要使無疵類。然後出而示人如何。至於新堂,松堂兩先生學術之精粗。非後學淺識所可窺。然一仕於無道之世。不能救善士之死。晩日再越。竟卒于官。一爲無賴所誣。橫被重栲。未及歸理舊業。而輿尸而歸。兩先生英爽若在。其必以不能早尋遂初賦爲歉然也。此實推本兩賢之心而言之。亦出於責備賢者之義。今於立傳命意之際。須有折衷之說以示後學。未知兄意如何。凡語意未穩處。雖承示鄭重。或刪或改。而其僭踰之罪。實無所逃矣。况率爾點竄。未必所見之爲是耶。惟兄更加繹焉而取舍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