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峯遺稿/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冠峯遺稿
卷三
作者:玄尙璧
卷四

[编辑]

答韓德昭別紙[编辑]

別紙所諭。三復以還。不覺憮然失圖。以兄見識之高明。工夫之縝密。宜其書無所不通。理無所不卞。而於中庸則以天命之性。爲有全有偏之稟。於孟子則以犬牛人性之殊。爲極本窮源之善。其名義之易置。條理之紊亂。不圖乃至於此也。天命之性。愚於前。略已卞之矣。請就生之謂性條。先卞高明之四疑。而遂及五常太極。而申稟焉。夫生之謂性。卽氣質之性。而氣質之性。卽朱子所謂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者也。葢人物之形氣旣具。而有知覺能運動者生也。有生雖同。而形氣旣異。則其生而有得於天之理亦異。乃所謂氣質之性也。今告子曰。生之謂性。猶白之謂白。而凡白無異焉。則是指形氣之生者。以爲性。而謂人物之所得於天者。亦無不同矣。故孟子歷擧犬牛人之殊。以斥玉雪羽之同。若使告子。知其氣相近。而又知其理不同。則此正氣質之性。而人物之所固有者。孟子何故斥之如是耶。朱子之註。正釋經文之旨。故與庸註不同。其曰知覺運動。人與物若不異者。卽氣相近也。其曰仁義禮智之稟。豈物之所得以全哉者。卽理不同也。其曰人之性。所以無不善。而爲萬物之靈者。實指理在正通之氣而言者也。愚請引先儒之諸說。以明高論之得失焉。來諭曰。集註旣明言。以理言之。則仁義禮智之稟云云。又以爲此人之性。所以無不善云云。則其曰理曰善。無非所以言本然者。而今乃以爲氣質之性者何也。愚按朱子曰。氣質所稟。自有厚薄。人有厚於仁而薄於義。有餘於禮。而不足於智。便自氣質上來。黃勉齋曰。木之氣盛。則金之氣衰。故仁常多而義常小。金之氣盛。則木之氣衰。故義常多而仁常小。若此者。氣質之性。有善惡也。是則仁義禮智之言於氣質上者也。朱子曰。氣稟之性。古人雖不曾與人說着。而考之經傳。却有此意。如書云人惟萬物之靈是也。是則性善之言於氣質上者也。葢旣曰以理言之。而承之以稟一字。則其指理與氣雜而言者明矣。此理字。乃氣亦偏。故理亦偏之。理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之理也。此不通言萬物。而乃獨擧人之性善。贊之爲萬物之靈。則是與太極圖說惟人也得其秀而㝡靈。同一語法也。朱子以書云。亶聦明。作元后。天乃錫王勇智。爲氣質之性。此特就人中指言其性之㝡善。則其就萬物中。指言人性之㝡善。亦可反隅也。來諭曰。旣以此註所謂性善者。亦當爲氣質之性。與庸註不同。則孟子所謂性善者。亦當爲氣質之性。與子思天命之性不同矣。孟子學於子思。而其論性之不同何也。先儒猶以此爲極本窮源之論者。抑又何哉。愚按朱子論性相近而曰。天命之謂性。則通天下一性耳。何相近之有。言相近者。是指氣質之性而言。孟子所謂犬牛人性之殊。亦指此而言也。又曰。性字不可一槩論。生之謂性。止訓所稟受也。天命之謂性。此言性之理也。是則此章與中庸。不同者也。程子曰。孟子言性當隨文看。不以告子生之謂性爲不然者。此亦性也。被命受生之後。謂之性爾。故不同。繼之以犬之性猶牛之性歟。牛之性猶人之性歟。然不害爲一。若乃孟子言善者。乃極本窮源之性。是則此章又與性善章。不同者也。至以孟子學於子思。而論性之不同爲疑。則此又不然。苟可以不同。則雖一人之言。而互有指歸。苟可以同焉。則雖千歲之後。而若合符契。聖賢之言。只觀其所主之如何。何可以學不學。而遽斷其同異哉。然中庸所謂天命之性。卽孟子所謂性善。皆言其本然故也。中庸所謂知行三等之別。亦孟子所謂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與此章之類。皆言其氣稟故也。此其思孟授受。的當親切。脗然相契處然也。來諭曰。旣以此性善爲氣質之性。則是於天命本然之外。又有一段性善。此純善底氣質之外。又當有兼善惡底氣質也。是性善有兩體。此段包在諸卞中故玆不別論氣質有二層。愚按朱子曰。濂溪說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然細推之則極多般㨾。千般萬種。不可窮究。是則純善者乃聖人之氣質。兼善惡者乃以下之氣質。循此推之。以至不可窮究者。乃皆氣質也。豈特二層而已。凡此數者。皆程朱平生之定論。而鑿鑿有可據。足以發蒙明者之疑。而尙有今日之紛紛者。其故何哉。葢孟子之論性。詳於本然而略於氣質。故程子有論性不論氣之語。此特就其詳者目之耳。世之學者類爲此一句所掩。謂言孟子專不論氣。窃計高明所坐。恐亦未决於此耳。眞西山兩性同異之卞。明白的確。無可間然。可謂夫子之家奴。後世之子雲。而今高明斥之以異見新說。幷詆其學。至以不足爲吾道之病爲言。何不覈其實。而輕侮先輩如是耶。萬一後人之不肯尊畏長德者。追議高明。猶今之視昔。則愚恐天下窃笑今日之作俑也。率性之謂道。高明以爲今謂物有同人之性。而未見其同人之道。則惡在其爲卛性乎。此固似矣。然而朱子答胡廣仲書曰。天命之性。以仁義禮智言之。㝡爲的當。卛性之道。便是率此之性。無非是道。亦離此四者不得。中庸或問。通論人物之性而曰。天命之本然。初無間隔。集註至論脩道然後方言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是則皆言人物之同者也。語類曰。道是性中分派條理。盖性卽渾然全體也。道是分派條理也。本體發見。自然各有條理。如虎狼之父子。蜂蟻之君臣。豺獺之報本。雎鳩之有別皆是也。假使虎狼蜂蟻之本然。只有仁與義。豺獺雎鳩之本然。只有禮與智而已。則分派字當就性上面言之。何故先言性中而後言分派條理乎。此語正好理會。而中之一字。尤可玩味也。易曰。元者。善之長。朱子釋之曰。元亨利貞皆善。而元則爲善之長。亨利貞皆從那裏來。仁義禮智皆善。而仁則爲萬善之長。義禮智皆從這裏出。是則未有有元而無亨利貞底理。亦未有有亨利貞而不從元底理也。未有有仁而無義禮智底性。亦未有有義禮智而不從仁底性也。今謂物各得一性而已。則是或有不包義禮智底仁。或有不從仁底義禮智。而初不原於元亨利貞之理。然則性道何以爲同天命之本然。何以爲無間隔。而所謂通天下一性者。又何所歸着耶。程子曰。乾有元亨利貞四德。闕却一箇。便不是乾。愚亦以爲性有仁義禮智信五常。闕却一箇。便不是性也。雖於偏塞之中。猶有可尋其端倪者。禽獸之有七情。則不可誣也。物若只得一性。則此七情。何從而出乎。程子曰。凡有血氣之類。皆具五常。但不知充而已。程子之言止此。葢禽獸雖有七情之彷彿。而未見四端之粹然。雖有父子之相親。君臣之相統。而欲其克己復禮以爲仁。善善惡惡以爲義。則有所不能。此所謂不知充者也。葢凡物莫不具五常。而朱子於或問。獨稱虎狼蜂蟻豺獺雎鳩之類者。以其全塞之中。猶有一處通者。故就其的然可見者而言之。以證物亦有五常耳。非謂此數者。獨得一性而已。亦非謂數者獨有此。而他物無之也。孟子道性善。而言必稱堯舜。朱子解之曰。性者。人所稟於天以生之理也。渾然至善。未嘗有惡人。與堯舜初無小異。但衆人汩於私欲而失之。堯舜則無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耳。故道性善。必稱堯舜而實之。愚謂朱子之道物之性。而必稱虎狼蜂蟻等四者而訂之者。正猶孟子之道人之性善。而必稱堯舜而實之也。今以朱子之獨稱虎狼蜂蟻等四者。而謂他物無是性。則是何異於見孟子之獨稱堯舜。而謂衆人無性善者哉。高明以爲人之所以能治國平天下者。以其有五常之性也。物若有是性。則必能做是事。然則愚亦有一言。請以高明之所主張者。復焉。夫木與虎狼之性同一仁也。木能做虎狼之父子乎。金與蜂蟻之性同一義也。金能做蜂蟻之君臣乎。火與豺獺之性同一禮也。水與雎鳩之性同一智也。火能做報本。水能做有別乎。五行之不能做禽獸事。由於理之通乎。由於氣之局乎。苟於此覰破。則禽獸之所不能。亦可破竹也。高明每以太極圖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者。爲本然之性。而遂謂物各有一性而已。其亦考之不審矣。朱子答徐子融書曰。此性墮在氣質之中。故隨氣質而自爲一性。正周子所謂各一其性者。向使元無本然之性。則此氣質之性。又從何處得來耶。以此觀之。則各一其性者。是果本然之性乎。程子曰。雖木植。亦兼有五行之性在其中。只是偏得土之氣。故重濁也。以木植全塞之甚者。而猶有五性。則無物不然。不亦大煞分明乎。高明謂太極不當仍稱於五常名立之後。五常不當先名於太極未分之時。遂以太極五常。截然分置於陰陽五行之先後。旣以太極本然之妙。推而置之於五常上面。而又以五常爲本然。則高明所謂本然有兩體者。其非此歟。旣以五常爲本然。而又合氣質而言之。則本然與氣質。何由而別之乎。旣以五常。爲合氣質之性。而又以爲不待掉了形氣。單指太極而後。可見其爲太極之全體。則太極與五常。皆非專言理者乎。高明所謂不同境界。亦於此而析而言之。何者是太極未分時。何者是五常名立時歟。愚於是誠未諭其何說也。朱子曰。性是實理。仁義禮智皆具。又曰。誠是實理。無所作爲。便是天命之謂性。又曰。實理自然。何爲之有。卽太極。觀此數條。則性也。實理也。五常也。太極也。不容有別。而集註所謂性卽理也者。其旨躍如也。此於高明之說。其果彷彿其萬一歟。或問物物。各具一太極。則是理無不全。朱子曰。謂之全。亦可。謂之偏。亦可。以理言之。則無不全。以氣言之。則不能無偏。此其兩性之卞。而亦可見兩性。不過一太極而已。非如高明之以太極五常。爲兩體本然。而以本然氣質。作一副鶻圇也。朱子答林德久書。其曰無形。性善無所賦者。如所謂天命之性。若無氣質。却無安頓處云爾。此性善。卽孟子之剔出而言性之本者也。其曰凡言性者。皆因氣質而名者。如所謂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云爾。程張之兼言氣質者是也。今高明乃以因氣質而名者。爲本然之性。則孟子所以剔出者何。程張所以兼言何歟。高明嘗於性與理。柝而二之。以太極爲理。則不復加於性上。以五常爲性。則不復涉於理上。乃謾引謂之理同則可。謂之性同則不可者。爲自家之左契。夫先賢之言性理。豈但此一說而已。如理亦偏理絶不同。及生之謂性註。以理言之之類。皆言理不同者也。如通天下一性及正蒙所謂性者。萬物之一原之類。皆言其性同者也。其言理或有同不同。言性亦有同不同者。何歟。將此數處。皆有下落。然後方可語性無差。豈宜得一爲足。守株終身。坐取管窺之譏也。愚自承示諭。不勝疑惑。以爲此公學問見識。大爲士友之所服。而乃於性命大原頭。何儱侗至此耶。旣又思之曰。虛心遜志。捨己從人。乃吾儒家法也。故蒭蕘之言。聖人擇焉。德昭於此。想必講之熟矣。而猶且硬把己見。自信斯篤。雖先覺之言。不合於己。則排擯呵叱之不暇者。其必有獨知自得之妙。足以軒輊千古。可俟百世而然也。愚遂惕然自懼。濯去舊見。奉持高論。常久思索。或至夜氣淸明之際。本理呈露之隙。悠然念及。反復咀嚼。準之於義理之實。則節節愈窒。實之以程朱之旨。則言言愈乖。此愚所以始疑其儱侗。中疑其自得。而卒又莫適其所從者也。疑當思問。問當要審。故不避傷煩。傾倒至此。何敢立我自是據。而有之以犯少儀母身質之戒耶。高論果是。則愚將因此承敎。獲叨友多聞之益。愚者或有一得。則高明亦必俯擇。使得備一蒭蕘。無非區區之幸也。惟高明恕察而更敎焉。

尤菴老先生曰。金泰叔嘗訪余於冷泉。論及性理以爲仁義禮智非性也。所以爲仁義者。是性也。余謂朱子以爲仁義禮智。人性之綱。葢性是渾然一理。而論其粲然爲綱者則仁義禮智。故朱子嘗曰。韓文公於諸子中。論性㝡善。若如兄說。則性與仁義禮智。有先後等差之物也。時有燈在前。余指火而言曰此火也。而或炎上。或熱。或中黑。或照。皆此火也。豈可以熱照炎上中黑四者。與火爲異乎。泰叔曰。性一也。仁義禮智信五也。果是一物。則何以曰一曰五乎。余曰。譬之車則輪輻輗軌等十件物。摠名之曰車。故古人曰數車無車。此言㝡善比諭。

愚謂性是渾然一理云者。乃太極之謂也。火與車。太極之譬也。熱照炎上中黑四者。與輪輻輗軌等十件物。五常之譬也。以此觀之。則老先生亦未嘗以太極五常。分作兩物看也决矣。今以太極五常。分置於陰陽五行之先後。則是與泰叔之論。旨歸雖殊。而其所以先後等差之則一也。如何如何。

與尹瑞膺辛卯[编辑]

成達卿。慟傷可言。近來士林倚重者。相繼淪沒。吾黨益孤。此何運氣耶。五常來示。甚非區區之所敢知。朱夫子之發明性命。不啻若衆曜之麗乎天。而今日吾儕尙不免左右佩釖之歎。信乎理字難知也。堂字詩所謂性理一而二之句。似有認性爲氣之病。故此中數三同志。相卛而疑之。今又改之以實難混。則並與一而之一字而失之矣。不亦尤可駭乎。子思所謂天命之謂性。其以之謂二字。置之於命性之間。接之爲一句語。則本不以分屬於理氣也明矣。故朱子以爲天命之性。不襍氣稟言。是專言理。此於中庸小註。班班可考。何嘗判性命爲二物。如來諭者耶。程子所謂天所賦爲命。物所受爲性者。只言其在天在人之分而已。非謂其理之不一也。何不善觀於此。而至以實難混論之耶。頃日成仲德昭輩。皆著一大說。以明人物之異。盖其語意宗旨。與來說相表裡。弟亦被渠索答。有所卞說矣。公擧見而留之。故不得奉稟於座下。容俟後便。一當請敎耳。

與尹瑞膺甲午[编辑]

前歲扐月二日與七夕兩度手畢。至今時時展讀。以慰惄如輖飢之懷也。近伏聞聖候久違康豫。遠外憂慮。曷勝形言。歲律已更。寒威猶緊。伏惟侍奉道履增福。秋間因風得聞執事往侍丈席。未知幾箇日坐了春風。恨未由承扣其所得也。弟以影堂移建之役。虛抛數月光陰。於敦匠之中。自奉安後文書整頓。意緖安靜。加以瞻依。先賢覺得持循之益。而奈有日暮道遠之歎何哉。扐月書中訾謗云云。未知某哀之外。復有如何唇舌歟。當初遠近士友。皆勸其移建。而區區所以力辭其句當者。良以此耳。及至函丈之前。非不以初見縷縷奉稟。而函丈責之以昧於輕重之卞。則愚遂辭窮而唯之。卛是以還。義理的然。十分信得。有非零碎唇舌所可左右。故不敢復爲沮撓也。冬間。李汝受來拜祠下。因謂兩先生妥奉之所何等重地。而草草如是。吾當周旋於洛中同志。發簡於守宰之可與言者。使之相助。自此津遣士子以尸之云。此可見血誠慕賢。可敬可敬。第念無狀。本欲在山裏咬菜根。與人無相干涉。只與若而冠童。尋行數墨。永矢不過而已。今旣爲此中主人。則士子之津遣。汝受之周旋。不可諉之以他人事。因此一事。輒渝素計。實不能自慊。且見此事。大爲近世痼弊。見者心非。聞者首疾。所以勉强應副者。類於慕賢二字。不敢相貳。亦有關於炎涼者。其中士類之樂聞而願言者。豈無其人。而恐亦未保其多見。則設或因此得力。大備䂓模。烏有苟然如是。而能妥奉先賢哉。尤春諸老先生。嘗爲趙重峯表忠祠書。請於當路知舊。使之通諭於三南方伯帥守。以圖鳩財之道。夫豈不義。而夫子爲之。然而坐地時勢之相懸。不啻萬萬。則今何敢引而爲準耶。以此中事勢言之。則多少䂓畫。百不就一。來頭所欲爲者。眞所謂無麵之不托。宜乎士友之憫然於此也。獨此拘儒拙法。猶抱膠漆之盆。未知兄意以爲如何。

答尹瑞膺別紙[编辑]

生之謂性。○此段。成仲。擧程子不論氣之語。以證其爲本然之性。則何不以程子他說卞之。而直以疑程說。則猶可答之耶。葢孟子之論性。詳於本然。而略於氣質。故程子有論性不論氣之語。此特就其詳者而目之耳。世之學者。類爲此一句所掩。謂言孟子專不論氣。葢其所坐。不能博考之致也。程子有曰。孟子言性。當隨文看。不以告子生之謂性。爲不然者。此亦性也。被命受生之後。謂之性爾。故不同。繼之以犬之性猶牛之性歟。牛之性猶人之性歟。然不害爲一。若乃孟子言善者。極本窮源之性也。此於二程全書。可考而知也。

有生於無。○得見江上語錄。瑞膺所錄。函丈曰。有字指山川草木。窃觀老子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夫萬物者。指動植之類。有指陰陽。無指無形之理也。今以有字。作山川草木看。則萬物生於有一句。恐難區處矣。葢有生於無。所以見黜於吾儒者何哉。誠以柝理氣而二之。認爲截然有先後底物事。非如吾儒所謂陰陽一太極也。所謂器卽道道卽器也。節齋必當先有之云。亦似有理氣先後之病。故釋疑非之。非惡其有字來歷於老子有生之有也。函丈之言。必不如是。豈記錄之誤歟。

鬼神之爲德。○高明以爲侯氏析鬼神與其德爲二物。而以形而上下言之。則朱子曰。失之遠矣。當以鬼神與爲德。幷屬於形而下。至所謂誠之不可掩。然後方屬於形而上。愚窃以爲不然。經文旣曰。鬼神之爲德。其盛矣乎。其下乃曰。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體物不可遺也。此其言理之體用。不已明白乎。自此以下。幾轉語莫非贊鬼神之德之盛。而末以誠之不可掩如此結之。則烏可以誠與鬼神之德。柝之爲二物耶。侯氏雖昧於鬼神二字。却識其德之爲誠。今高明並與其德而昧焉。以註言之。則其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者。二氣卽陰陽。而良能。乃屈伸往來者也。其曰爲德。猶言性情功效者。性情指視不見聽不聞。卽道之體也。功效指體物不遺。卽道之用也。以此例之。則餘說皆可破竹。此於朱子之語。班班可考。非敢杜撰也。且如十二章鳶飛魚躍。其當屬之於形而上耶。屬之於形而下耶。於此見得。則陽伸陰屈。不待多言。而其旨躍如也。未知尊意。復以爲如何。

甲午春。瑞膺兄以鬼神之爲德。專做形而下看。余答之如此。今看朱書節要。至答呂子約書。有云。鬼神只是氣之屈伸。其德則天命之實理。所謂誠也。天下豈有一物不以此爲體而後有物者耶。以此推之。則體物而不可遺者見矣。據此則愚見偶不悖矣。聊錄此。以竢盍簪而更商耳。己酉。

五行各一其性。○高明以爲此段。有可以本然看。有可以氣質看云。更考江上語錄。則高明之有此論久矣。而其所引朱子說。亦不襯貼。朱子之論此段。見於答徐子融書。有曰。此性墮在氣質之中。故隨氣質自爲一性。正周子所謂各一其性者。向使元無本然之性。則此氣質之性。又從何處得來耶。是則朱子本不以此段看作本然之性。可見也。程子曰。雖木植兼有五行之性在其中。此正言本然之性。何可以各一者。混言於此乎。函丈所證南軒言。亦非本然之論。南軒所謂五行各一其性。則爲仁義禮智之理。而五行各專其一者。非謂五常全德。乃木之性爲仁。火之性爲禮。金之性爲義。水之性爲智。土之性爲信之云。五行各專其一者然也。此與朱子所謂隨氣質不同者。同耶。不同耶。沙溪先生。亦以爲各一其性者。火得火之性。水得水之性。所謂氣質之性。此在沙溪集近思釋疑第四板。以愚觀之。則諸老先生。皆無以此段作本然看處。如何如何。

寗武子那無道則愚。○高明以爲註文程子所謂沉晦而免患。與左傳說不同。愚按二程全書曰。邦無道則能順時而免禍。故曰不可及。此註則曰。能沉晦而免患。未詳孰是。葢武子所以周旋其間。盡心竭力者。皆智者之所當避而不避。智者之所不爲而爲之。而能卒保其身。則所謂沉晦未嘗不在於其間。此其所以免禍。而聖人目之以愚不可及者也。比干諫而死。則夫子許其仁。程子亦以爲不當愚。苟武子之盡心竭力者。必以其道正大光明。使人知其賢。如紂之目比干以聖人。則武子必作比干之死。設或幸而不死。聖人必不目之。以是武子之沉晦可知也。左傳之說。記其事實。程子之言。就事實上論其道。大槩則未嘗不同也。如何如何。

忘生循欲。○張思叔所謂保生。卽道家者流專主養氣者也。程先生所謂忘生之生。似是達生委命之生。乃生之常理也。循欲之欲。乃養生者久視之欲也。葢人之死生。自是常理。而養生者。不肯順受定命。乃反呴噓呼吸。服氣茹丹。能延年益壽。此其忘生之常理。而循其久視之欲也。先生所謂天地間一賊。正指此也。葢程先生操存涵養工夫造極。動靜云爲。一循天則。故體常舒泰。自然完養。所謂學之力也。今思叔疑其爲保生。故先生默然良久而答曰。吾以忘生之常理。而循其久視之欲。爲深恥。盖以思叔之問。爲非也。南軒釋之曰。若他人養生要康强。只是利。伊川說出來。純是天理。此亦可見其意也。高明與公擧。皆以爲程子之言。泛言忘其生而循物欲而已。不宜如是深看。若如僉兄之言。則此正指循其聲色臭味之欲而殘害其血氣者。而程子以是爲深恥也。若爾則彼養生者。亦是淸心寡欲底人。何嘗不以此爲恥耶。然則程子之所深恥者。乃不能保生而已。是亦一箇養生底人。烏在其爲程子哉。幸更商之也。

氣之一本理之通。見栗谷集。○公擧嘗疑此段。問于余。余答曰。氣之一本。如所謂萬物之一原也。瑞膺曰。理者。氣之體故云也。公擧曰。理氣各自有體用。何可以理爲氣之體耶。蓋公擧之言。似有理氣二之之病也。以理言之。則如中庸所謂費隱。固理之體用。而其用亦未嘗不乘氣流行也。如程子所謂體用一原。朱子所謂體立用行。皆理爲體。氣爲用。烏有外於理。而自爲體用之氣哉。理氣二者。混合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理與氣。果各有體用。則理不必資氣爲用。氣不必原理爲體。其可乎。邵子所謂用起天地先。體立天地後。此體用。皆指氣而言。沙溪先生曰。邵子所謂體用。與理爲體氣爲用之體用。不同。此乃形體之體。氣爲用而形爲體也。沙溪之言止此。此則不當與論於體用一原之體用。可知也。語類曰。理者。物之體。比如衣服。必有人着方得。凡言體者。便是做箇基骨。據此則公擧之言。尤恐未安。然公擧亦必有所見而然。聊誌此。以備更商耳。此段追錄。

與尹瑞膺丙午[编辑]

前書預辭者。非故爲皮面語。以資毫紙顔色。誠以治下之饑者已多。宜不暇及於他故也。况此無狀。無事坐食。眞程子所謂天地間一蠧。而今又辭受不卞。犯先賢之遺戒。乃分千里外飢者之食。則尤爲蠧中之大蠧矣。愧頌可勝言。木則依敎裁衾。充之以紙。自此寒堗。可免長夜波咜之苦苦寒靑。羔裘豈獨專美於古耶。窃聞公私酬應煩劇。殆不可堪。而有便輒有書。有書輒有伴。顧以魚菽之薦。曷嘗成㨾。而自兄莅官。雖一果一薧。幾於繼用。顧今衰季。雖骨肉至親。豈皆有此乎。君子周貧之道。固先於其急。而推此亦可想酬應之如何也。所示諭告文。大綱擧矣。而條目或未暇矣。然辭氣之間。忠厚婉曲。眞性情中流出。彼同有秉彛者。孰不感發興起。而雖悍夫頑者。亦必厭然而知化矣。惟其君臣之義。自丘民觀之。則不如四倫之親切。論之宜詳。而所諭較略於諸條。恐無以啓牖愚俗也。勸學節目中。來舍城裡一條。亦恐開其路太遽矣。窮鄕常情。類以見知偃室爲榮。其願言登門。必不以賢愚有間。而旣曰來汝。則亦不宜自我取舍。不但倥偬中酬應不給。抑恐講說草草。徒弊精神。而彼此俱無益矣。愚意以爲擇得訓長。專委其人。而每月或一會二會。檢其勤慢。責其成效。如是旣久。擇其聦明俊異可與共學者而進之。有一則拔一焉。有二則拔二焉。權衡在手。進退由我。則彼無襍進之弊。吾有得英才之樂矣。三代敎人。其法甚備。而至於大學。則俊秀者方入。而餘不得與焉。是則擇人而敎其來尙矣。何可人人而與之言學耶。未知高意以爲如何。彼中賑事。見已試手否。其區畫料量。亦能限麥秋排置否。限旬開糶。自是列邑通䂓。而飢者易食。亦是愚俗通情。故旣受之後。則不能遵官家定筭。而日必倍食。旋又徑乏。五日雖食。而五日不食。每旬如是。則幾何其不至於死耶。今若限五日分賑。則饑者雖倍食。而不食亦不過一二日矣。一二日不食。而旋又得糶。則必無至死之理矣。但如是則官長倍勞。而文書倍煩。此獨不如限旬之省簡。而賑政專爲救死而設。則何可厭煩憚勞。而反忽救死之長策乎。尙璧恒在貧鄕。累經儉歲。頗能諳熟物情。亦嘗與父老通鍊者商量矣。目今同胞顚連。愁歎之聲。有不忍聞。而自困涸轍。末由相濡。區區一得。萬一見採於仁者。庶或爲拯救之一助。則是亦與聞於西銘之義矣。幸勿以人廢言如何。

與尹瑞膺丁未[编辑]

巍友觀化。慟傷可言。晦甫之亡未二朞。而又失此友。天於吾黨。何其艱哉。目今衰季。如渠人物才識。復有幾人。㫌招之日。一未展布而遽至於此。此尤可惜也。前月見訪。做一宵話。袖一冊示之。葢其私稿。而多有今春作也。其中有詩云。五十一年眠且食。百千萬變古猶今。到今追記。渠已言其大限。而覽者特不之覺矣。十五日訃至。召家兒爲位哭。十六日飢不能出。十七日方赴哭。是日才已襲斂矣。其家無尺帛銖綿。而專靠親舊與其兩査之力。送終則無憾矣。渠嘗守好爲人師之戒。不聽束脩。故加麻之制。在後生惟一人。在朋友惟尙璧。親姻之循其情者。亦若干人矣。以其人而觀其事。則亦甚寂寥矣。葬地當與其亡室同穴。別無筮宅之慮。而其家眷方飢餓濱死。將無以葬之。此實朋友之憂。而顧念今日任其責者。有幾歟。昔孟東野之死。其二弟酆郢皆在。而實尸其大事者。乃皆其友也。韓退之銘其墓。張籍據故事。易名而曰貞曜先生。樊宗師合凡贈賻而葬之。以餘財付其家而供祀。噫。古人之於友道。可謂至矣。然韓之銘。不過曰昌其詩則可見其人。而其後東坡之評語。隱然不滿於三字。是則其詩學亦可知也。今擧友平生制行。卓然有可觀。而其見重於士林。遇待於朝廷。眞古昔德學君子人事。其不但以餘事觀其人。如退之之處東野也審矣。而爲其友者。獨不以古義相處。反有慊於東野之有數公。則於死者何損。而其爲後死之羞何如哉。區區窃自慨然於此。而顧非其人。又無其力。不足以有無於其間。惟兄仁足以及幽。義足以動人。而又居可爲之地。有可爲之力矣。是則今日任其責。恐不得以辭之也。愚意以爲使筵臣上達。俾蒙恤典。又使諸處守宰之知此友者。另施匍匐之義。則可以葬之。雖付餘財供祀。亦或不難矣。窃瞷兄一言脫口。四方風動。誠能主是事。而致書遍諭。則孰不樂聞而願附於下風耶。兄嘗遇事活潑。未嘗滯隅。此事實關同室。逼在目前。其必不待人言。而已自商量於中矣。朝紳中惟器甫。可以宣力於恤典。渠方帶何職耶。藏事容或經紀。而渠在世時恒飢。人皆云其喪未必不作祟於此。况今渠已至此。八十老親。滿室稚少。將誰依而爲命。此甚矜念也。韓文公哭房次卿而曰。若有鬼神。吾未死無以妻子爲念。韋齋之喪。考亭先生。年方十四。奉母歸依於二劉。古之朋友不獨葬其人。恤其家亦如是矣。以兄泛愛親仁之盛。豈不念及於此耶。

答尹瑞膺[编辑]

禮曰。先葬者不虞祔。待後喪虞祔畢後。更設先喪虞祔云。此盖葬有前後而然也。此喪則同日合窆。虞祔亦當與後喪。而同日設行耶。

喪服小記曰。父母之喪偕。先葬者不虞祔待後事。蓋葬者奪情之事。古者偕喪。必先輕後重。先葬者。乃母也。葬母畢不虞祔。卽治父喪葬父畢虞祔。然後爲母虞祔。故云待後事也。朱子答人問曰。此雖未詳其義。然其法具在。不可以己意輒增損。是則不宜同日設行明矣。沙溪改葬母。虞亦許翌日行之。其意可見也。然母之虞祔。準禮待父祔。似亦難行。今遵沙翁翌日行之語。以附得一書。爲據之義。亦或無妨否。

斬衰在身。未葬前。不敢着齊衰。而葬後若行母祀。則亦服斬衰耶。非特殷奠。上食亦然耶。

禮云。父喪未葬。不敢變服。是則葬前。固不可變服。而葬後几筵。則各服其服可也。雖受吊。亦用各服。况饋奠乎。

十一月而練。卽父在母喪。而妹婿家遭外艱於內艱未練之前。內艱練時。祝辭以孝子告之。則是以死待其父。以夫告妻告之。則旣死之親。不可書之於祝。何以則不悖於禮耶。且妹婿明年五月。卽內艱大祥也。此時宜着白笠布深衣闋服。而或者以爲此闋服之服莊置。以待外艱闋服時着之。則似好云。此亦不然。凡服已定於始制之日。旣曰齊衰脫服。則不可復用於斬衰闋服明矣。士君子父母脫服。何許大節。而若是苟且耶。或云此說是矣。似欠變通。未知如何。

母喪中遭父喪者。雖十一月而練。以寓不忍死其親之義。而祭不可無祝。祝不可無主。則不以子告而何以哉。虞祔旣以孝子告之。則練時亦可知也。前後異觀。不亦班駁乎。前喪服留備後用。此貧不及禮者之事。高明所論得矣。

父在母喪。大祥前祖先諱日。依禮略設。且無侑食。而撤几筵後。尙有三年之體。祖先諱日。亦一獻略設歟。

撤几筵後。其子雖有申心終三年之事。而主先祀者。乃其父也。何可爲其子申心。而一獻於先祀耶。

與尹瑞膺[编辑]

從兄之小母有二子。其長子遭母喪。未踰旬而繼沒。今有長子婦與次子及長孫成長者矣。以承重之禮言之。則此長孫雖於其父在時。已制朞服。而當依通典宋敏求議。因其葬改制三年衰。而葢承重二字。乃爲祖考設也。其幷爲祖妣三年者。亦以與其祖。配爲考妣故也。妾祖母旣不得與祖考伉儷。則承重之義行不得明矣。此議在昔老先生答收議䟽詳矣。而區區葢嘗與聞於函丈間矣。續問解。有愼齋同春兩先生主張承重之議。而恐不如老先生之論爲得其正也。是故。愚於此喪。不令其孫改制三年之衰矣。但喪雖微賤。不可以無主。大功猶可以主喪。則此喪之長孫。雖不改制重衰。未必不主是喪。而禮有妾母不世祭之語。則其爲孫不祭之義審矣。今舍當祭之子。而以不祭之孫爲主。旣不安於禮意。而且此孫旣爲主人。則此孫之妻。又當爲主婦朞與大功者爲主鬯與亞獻。而服三年者之夫妻。反居其下。則亦甚臲杌矣。其祖母旣有不世祭之賤。而此長孫又無承祖之重。則宗庶之禮。不得行於此人必矣。故莫若使其子爲主。其妻爲主婦之爲順耶。然世未有如是講行者。自一人創行。亦甚僭汰。未知高明以爲如何。

答尹瑞膺辛亥[编辑]

所詢爲妻服。古禮則係在不杖朞條。不杖朞之不練明矣。家禮則勿論父在與父亡。通爲杖朞也。然備要多錄不杖之說。故昔在戊戌妻喪時。從備要。不杖以行練與否。書稟于師門。則答以當練。故遵而行之矣。第妻喪實有三年之體。若去練祥禫。則烏在其爲三年之體者耶。爲母爲妻。誠有間焉。而厭於父則同矣。然爲母之杖。猶不以嫌。家禮所以變通古禮。無奈以是否。尤菴老先生答人爲妻不禫之問曰。今之行禮者。一遵家禮。則無此疑矣。先生之意。似以不杖之說。爲不然矣。况可許不練乎。○冠婚家禮云。大功未葬。亦不可行。則何暇論旁期正統之分乎。旁期葬後。世固有行冠婚者。而禮所不言。則恐不宜引此。以準於大功未葬之前也。從氏葬期。要不出季春。設或過朞。沙溪先生曰。過三月。則雖未葬。當以已葬處之云。則尤庵以爲合於人情禮意。夫豈不義而兩先生言之。令㣧冠昏據此而並行於四月似好矣。

與尹瑞膺[编辑]

冠禮進退何居。當此國哀。未得先賢定論。自我裁定。已極未安。而大功未葬。禮有所戒。則亦難犯行。他人固不可。况今朋友之責。士林之望。在兄何如。而乃行違禮之禮於四方觀感之地耶。思之又思。恐莫如前書所引沙溪之言爲合於人情禮意也。所遭事久速。固不可預料。設或如所慮者。亦人家不幸而已。何可慮此。先自放過於其前。以取誤禮之誚乎。爲妻不杖朞。旣是古禮。則周公之經。誰敢間然。然後來變通古禮者亦多。而一皆升之。未嘗有降之者。如子婦服舅姑朞。後則爲三年。舅姑服長婦大功。而後則爲朞。嫂叔初無服。而後則爲小功之類是已。家禮之變通妻服。亦其一也。爲母爲妻之有間。愚亦已言矣。然其厭降之重。惟母爲然。何者。家無二尊。如天無二日。土無二王。而父母齋體同尊。同尊卽嫌之所在也。故制禮者。嚴而別之。厭而降之。此亘古今不易之義也。至於父之於子。舅之於婦。尊卑異等。上下異序。異序故無嫌。無嫌故不厭。祖在父母喪。孫必申三年者。以其不厭也。是則子婦之喪。不以舅之在否而有所異同也明矣。然同一舅婦而在孫則不降。在子則降之者。其義何歟。唯以杖言之。父在爲母降三年爲朞。何等厭屈。而猶不去杖。婦服舅姑。升期爲三年。何等致隆。而乃曰不杖。或降者猶杖。或升者不杖。則恐不宜以此爲斷。以定此禮之得失也。葢古經所未暇。至後賢而義起者有之。則安知家禮之處此禮。不如右所陳。不由於義起而目之爲未整頓之歸耶。來諭以爲父在父爲主之禮。先生所嘗眷眷者。父旣爲主。而亦可申其子之爲妻練禫乎。此亦恐不然。祖在父母亡。祖主其喪。則是非父在父爲主之禮。而何不禁其孫之申練禫乎。家禮之作。以略浮文敦本實爲義。而實承聖遠文弊之後。變通古禮。不止於此。非甚不通。則一意遵行可也。尤庵先生答人不禫之問曰。一遵家禮。則無此疑矣。李公直。曾以此稟于師門。則先生亦以遵家禮則好矣爲敎云。此盖淵源傳授之論。非區區所創臆。幸加商量而回敎也。

與權敬仲定性○辛丑[编辑]

昨書覽否。卽因來兒。伏聞兄仕履增重。且是日方登閹寺之臯比云。其傳授旨訣。可得聞之否。好笑。聞伯氏遣狀呈曹云。窃計其情勢則固然。而第擬俟入城。當源源嗣音矣。此却甕筭。殊爲惘然耳。惠石相隨到此。略加人工。峙之盆水。巉削數峯。眞一奇山。典形雖小。其巖巖氣像。自有頹波砥柱之趣。亦足以警人之隨世浮沉而不能自立者也。昔在先丈莅丹時。嘗理筇一往。得選山水之勝。每往來于中不忘也。今此石巋然在座隅。讀書之暇。時一顧視。則怳然坐我於島潭蒼壁之下。石門隱舟諸奇。與挽舟戛戛。沿洄上下之勝。皆歷歷如在眼。此尤可愛也。獨玆遊如昨日事。而人事已成古今。令人俯仰而悲之也。纔經禮曹殿㝡。便卽脫直歸鄕。無由奉晤。可歎。須因便俯惠德音焉。

與蔡君範之洪○丁未[编辑]

積年阻闊。惄如輖飢。眞非虛語也。謹伏問潦熱。兄旅履何如。兄前雖不出。而辭外則無義。况爲親屈三字。實兄今日情勢。故謂必肅恩。欲以一書。替侯於旅次。數昨專人探問於器甫,季章諸兄所。則兄已入城有日。而亦被召對。又有留待之命。旣感聖上體遠之誠。足以動衆。而忝在兄從遊之末者。其亦與有榮矣。累諭之餘。似不得草草。以如何語仰達。而溫粹酬酢。亦有如垂栱故事否。恨不得奉扣也。弟忝叨一命。來守金陵松栢。齋居閴寂。塵囂不及。怳有竹栢含烟之趣。鹿鳴禽噪。無非聖賜也。春末江上延額。必欲赴會。與兄周旋俎豆。少伸羹墻之懷。適與肅行相値。竟抛初筭。至今茹恨在中。聞延諡當在秋冬之交。其時可得無魔相會否。山頹未幾。舊徒相繼淪謝。晦甫公擧。次第入地。顧此蒲柳。又將朝暮就木。每念昔年師友之樂。豈勝愴涕。而益自悼朽木糞墻。不可彫朽而止也。吾友才高學邃。年又較少。先師所嘗期待於二三子。宜莫如兄與德昭。則善歌繼聲之美。當觀於兩兄。四方之責。安得以辭之。孔明所謂付托不效。恐傷先帝之明。眞吾友今日之憂也。未知兄意以爲如何。

答禹執卿世一○丙申[编辑]

扐月廿四日下復。迨慰迨慰。乾姤以後。消息莫憑。矯首瞻詠。居然有目極千里之思也。卽未審新涼。德履起居增重否。齋居之閴寂。遠菴之幽閑。每仰到底淸福。令人不覺意往而神馳也。近聞聖上有大處分。師門之誣快伸。實斯文世道之一大幸。天道回環。何至此之速也。喪馬勿逐。自復之占。何其妙哉。自此益覺聖人之喜易有以也。自初三至八日事。瑞膺馳書來告。而自後都未聞知可欝。前示親事變通云云。顧雖無狀。猥從師友。粗聞信一字矣。揆以義理。豈復有他哉。惟是歲儉此極。溝壑將廹。以老兄之力。將何辦得禮事。此以爲慮。然禮無貧者廢倫之語。自當隨力爲之。何必拘之於此哉。令㣧頃受中庸於公擧云。內有賢父兄。外有嚴師友。其進益可量。甚賀甚賀。理氣之卞。本不欲煩與別人酬酢。今又承老兄戒誨。敢不益加金緘。然所謂可憂者。莫知端倪。甚欝。

答李器甫度遠○乙未[编辑]

夏初師席周旋。至今追惟。每以爲非分之幸。意外惠札。遠賁窮山。開緘疾讀。完然上游顔面。驚喜之極。殆乎紙弊墨渝。而不忍釋手也。因伏審霜涼。道履神相。起居增福。尤慰如渴之懷。縷縷自責。足見反身循理。不安少成之實。雖以文王之聖。猶不免望道未見之歎。况在學者而其有自足而能進者哉。夫爲學次第切己工夫。聖賢言之詳矣。其在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者。逕路分明。指意平實。又有晦翁解說。玲瓏昭爛。不遺毫末。讀之曉然。如見父兄說門內事。終身由之。自有餘師。何可復假於蒭蕘之一言哉。雖欲掇拾師友之緖餘。奉誦於樂取之下。而自顧鹵莽而求於人者反重。則不幾於芸人田之病乎。惟其䂓模展拓。必期於高明光大之域。志氣剛决。必祛夫支離纏繞之弊。此則區區窃願。加意於持養省察之際也。城市囂塵。固不如山林寂寞之濱。然昔輔漢卿。身在都城俗學聲利塲中。而朱先生稱其閉門自守。味衆人之所不昧。雖金華同門之士。亦鮮有見其比者。是則人之爲學。不係於其地也尙矣。希聖希賢。大小大事。而士苟有志。則豈彼外撓之所得移奪哉。尙璧近與朋友數人。相守山齋。隨分講論。不無觀善之益。而但不能專取一書。逐段精讀。以是心緖支離。無箇主宰處。與義理自不相親。宜其踐履涵養。都不得力。只恐因此荏苒。終不免小人之歸也。

答李器甫戊戌[编辑]

中庸天命之天字。有以爲非理非氣。而主宰二者。此則楓溪金敎官誠仲之見也。有以爲兼理氣看。此則李諮議公擧之見也。愚則獨以爲專言道之天。不當雜氣看。晦甫瑞膺。以公擧之言爲是。德坡成正言子長。以愚見爲得。馳書印可者累矣。亦且反覆於公擧矣。如太極圖註。動靜者所乘之機。此動靜公擧則以爲太極。愚則以爲陰陽。朋友中右公擧者居多。而惟成子長。又以愚見爲是也。卛性之謂道一句。亦有東西看之論。晦甫認爲氣質之性。諸議皆非之。而不肯回頭耳。愚於數段。不無往復說話。而其言頗張皇。未易謄呈。奈何。孟子生之謂性章所論。皆以爲本然之性。而愚獨以爲氣質之性。此則發之久矣。兄曾於江上時聞之否。程子嘗論孟子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而愚言如是。公擧則始疑而終契。瑞膺則始同而終異。開口張膽。終始力斥不已者。韓參奉德昭也。此段尤好商略。須十分精察。幷與前三段。而討便開敎如何。

答李器甫[编辑]

深衣付頌處。摺剪三寸。而領廣只二寸。其闊狹不同。若從此制。則兩領之會。當爲二寸空。而與下屬裳處。亦相差互。何以則可耶。

深衣屬領處。摺剪三寸。然後方安二寸領。而無餘欠。兩領之會。脗然不空也。蓋兩領會處。與負繩相對。領廣二寸。而必剪去三寸者。以其一寸。當負繩縫餘之數故也。裳之屬衣處。亦有一寸之剩。此亦當負繩縫餘之數也。加緣時。屈此一寸。納于緣裏。玉藻所謂屈積一寸是也。如是則兩襟之會。亦脗然無餘欠。上與兩領。一直相當也。凡言尺寸。皆指成數。補註雖曰裁入三寸。而剪時必於三寸之內。略存屬領縫餘。方不失法。此不可不知也。

襲條。但未着幅巾深衣履。至飯含畢。乃卒襲云云。若以生人言之。未有不冠而飮食者。先着幅巾深衣後。設奠飯含。亦似未遲云云。

飯含。非飮食之道。乃不忍虛其口之義。此於檀弓。可考也。來諭。比之不冠而飮食。則無乃認飯含。爲飯之含也耶。飯含畢卒襲者。亦非以飯含爲急。窃恐理勢然也。凡襲斂。必先首足。此襲深衣。所以在納履後。而加幅巾。設幎冒。乃爲一串貫掩首事。則安得不先實其口於掩首之前耶。

題主後。不卽用韜櫝。至反哭就位。始櫝之者。朱子必有其意。而備要以爲可疑。愚恐木主新成。神之憑依。未可知。故姑不加韜櫝以俟之也。且奉主升車時。以魂帛箱。在其後。旣入就位。又置主後。過初虞而始埋之者。盖疑其神之未及舍舊從新也。以此推之。韜櫝不先用之意。尤可見矣。未知如何。

來示誠然。此處儘有精義。如題主則必使木主向壙。讀祝則畢乃懷之。在途則必曰其反。如疑爲親在彼。其用意綜密。有非常情之所可測度。以此推之。則至反哭入就位。然後始云櫝之者。豈無以哉。愚嘗以此。奉質于函丈。函丈亦以爲沙翁之疑。果可疑云矣。

虞卒祥禫。並無參神。沙溪以爲三年之內。孝子常居其側。故無可參之義。丘氏補入。非家禮本意。然則有常侍之義者。不但無參神。亦當無辭神云云。

三年之內。雖有常侍之義。虞旣用祭禮。則亦有間於尸柩在殯之時。如降神告利成等事。皆神之之道也。只去參神一節。略寓常侍之義而已。然則辭神之不去。恐無可疑。如何如何。

祔祭。若喪主非宗子。則喪主爲亞獻。主婦爲終獻。此主婦是宗子之婦耶。是喪主之婦耶。

祔祭。雖宗子主之。終是喪家事也。此主婦。爲喪主之婦。似疑無矣。

答李器甫[编辑]

五常之德。今觀所諭。實與鄙見相契。而謂言不同者。何歟。以天命之性。人與物皆同。而墮在氣質之後。則非特人物所稟。有偏全之殊而已一條觀之。豈高意欲以天命。屬之於人物未生之前。故如是歟。此則愚固不以爲然。而亦函丈已棄之論。頃年江上時。愚猥以幸甚二字。奉獻于丈席者再。而此居其一。兄其不記存否。愚與德昭講論說一紙呈去。試取覽焉。愚果不分天命氣質之異者歟。朱子答嚴時亨書。已與此中諸友講之熟矣。何敢外是而論性哉。天命之天。高明以爲有主宰。然後可以賦物。若以此天字。專作理看。則理無爲。何以能主宰云。此亦似矣。然程子以爲主宰曰帝。語類曰理極尊。故曰上帝。是則理果不能主宰乎。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夫威乎人而使人畏之者。其非主宰而何。而朱子釋之曰。天卽理也。今於天命之天。獨不可作理看歟。若於此兼氣。則烏有源頭兼氣。而性命不帶氣之理乎。故朱子於中庸或問。專以理解之。此可以一言而蔽之矣。愚見詳在與公擧別紙。而其言頗張皇。未暇謄呈也。動靜說及生之謂性章。所論極是。可敬可敬。

參神之參。作參拜看。非愚之言。乃先賢之言也。此參字。與毋往參。參於前之參。同義云者誠然。而只以參神言之。則於大小祀。未有無拜之參神。如祠堂參神。在於降神之後。則降神時。已似參謁。而必特行再拜。然後方目爲參神。此可見參神之自別也。且旣曰常待。則何可復有參謁之義耶。

答李器甫[编辑]

示諭以參神之參。作參拜看。乃先賢之言。豈以退沙兩先生。皆謂虞祭無參神。故如是云耶云云。

主人以下入哭。此三年內靈座前事也。故自外入詣靈座前必哭。如虞卒則啓門後。又入哭。祔祭則質明入哭後。復有祠堂出主後。還詣靈座之哭。練祥則又有易服後入哭。此盖孝子隨時致哀之節。烏得爲每祭一參之例哉。且以入哭節次。與凡祭奉主就位後參神者。脗合云。此亦考之不詳。如祔祭入哭。其不在奉主之前歟。參神者。大小祭祀間節目也。去參神一節者。三年內常侍之義也。作者用意。各有精義。而必欲强而同之。至引居家襍儀定省之禮。則尤覺其拖長矣。未知如何。

五常之德。以答韓德昭書觀之。則實與鄙見相契。而頓異於江上時所論。爲幸大矣。但來諭謂愚欲以天命之性。屬之於人物未生之前。此似未悉鄙書云云。

五常說。頃年江上識荊之前。已有與德友書矣。至今鄙見。偶契於高明。則不必追議前日也。天命之屬於人物未生前之疑。葢高明之見。實與鄙見相契。而反謂言不同。故求其說不得。乃有此惑矣。今承來諭。覺得灑然。可敬可敬。

答李器甫己亥[编辑]

參神說。高明謂以入哭在奉主就位後。與參神節拍同。執此認爲參神。故愚引諸般入哭。以曉不必執泥之意。不圖高明乃反以執一見敎也。今以無儀之哭。而猶可以目之爲參神。則辭神亦當如之。而其必有哭。又有拜者何歟。出主條則只曰。主人以下入哭。而其下不曰參神。辭神條亦曰。主人以下入哭。而其下特言辭神而別之者。又何歟。吉常之祭。則每祭一參。而只在奉主就位之下。三年之祭。則自出主至辭神。逐節輒有哭。以此準彼。同歟不同歟。以愚觀之。則節節不相倫。而高明必欲以哭爲參。終始梗說。幾於守株之歸。愚實未曉。其何以也。拖長二字。承此警誨。愧罪萬萬。然此雖略去參神。以寓常侍之義。而諸般儀節。終是祭禮也。襍儀晨昏之禮。省問安置。各有意義。又其唱喏作揖。亦非但哭無儀之比。則今引雜儀。以證入哭之爲參者。其果精當乎。此愚所以不敢安承。而猥有所云云也。吾儒講論。貴在商略。或相契合。或相參差。實亦前輩之所不免。而皆不害爲天下之至說。今當直而勿有。姑附闕疑之義。以竢早晩邂逅爛熳同歸之樂。何至以終難苟同。各守所見爲期耶。卛性之謂道。所論大槩得矣。第離氣質不得五字。主張太力。一篇宗旨。都不出此。豈高明微有就氣看底意思歟。理氣二者。曷嘗有離合哉。朱子之言曰。太極離了陰陽。便不是太極。性離了氣。便不是性。是則性與太極。亦可謂離氣不得。而然遂以此認性與太極。爲襍氣底物事。則不是矣。今來諭曰。翼故當飛。鱗故當躍。下一當字。則固與能飛能躍有間。而如翼故鱗故等語。隱然有主以物底意思。且如行是道者。爲循其性一句。亦恐非中庸之本旨也。夫率性者。道也。行道者。人也。以人行道。而爲訓卛性。則是道乃有待於人爲。非自然發見之妙也。呂氏曰。使所得於天者不喪。則何患乎不中節乎。朱先生評之曰。呂氏說以人行道。若然則未行之前。便不是道乎。以是推之。則來諭得失。庶可以槩見矣。故愚以高明之言。爲有主以物底意思。未知兄意復以爲如何。

答李器甫[编辑]

黃承旨璿在謫中。遭外艱。承訃差後。前頭練時。當計日月實數。以承訃曰。行祭變服。而但几筵奉於京第。其慈堂與兩弟奉饋奠。則謫中練祀時。用紙榜之外。無他道理。而初朞日。其慈堂與兩弟在家。自當行練祀如儀耶。嗣子在外而服又未滿。則祝文當以誰爲主而云小祥。亦無妨耶。初朞日。嗣子雖不變服。而亦當別設一祭於謫所耶。抑只哭虛位而已耶。

所詢黃承宣家練祥。係是變禮。是豈如璧謭蒙者之所可及耶。然此本區區所嘗疑而蘊結于中者。敢不罄愚於好問之下。以爲求敎之地耶。夫在外聞喪者。練祥之禮。計成服日。至朞月日實數爲節之語。其詳實在大全答曾無疑書。而沙,尤諸老先生。却皆以聞訃之日爲期。先師亦嘗主是說。而著之箚疑書。今高明所謂承訃日行祭者。豈亦平昔丈席間承受者歟。小子之愚。葢嘗奉質於供灑掃之餘。而迨不能自釋也。窃料聞訃日爲期者。葢準忌日從始死之意也。家禮二祿。雖從簡用忌。而忌祭實後世創禮。則古者練祥卜日之時。初不以始死爲期可知也。凡服自三年至三月。莫不計年月實數。而不爲成服者。必斷之以不服喪。如成人不服其兄之喪。聞子臯爲宰而服之。彼其初豈不知始死之日。特不爲成服。故目之以不服喪也。且如曩時姜櫟以問於玄石者觀之。則其考喪出之日。自家與一弟方在死生關頭。朝暮待天。而且在異室。故其家不忍通訃於其中。待其稍尋生道而始通。故喪出某年十二月。而成服於明年三月。世亦有病在床。知其喪出而過數月未成服者。此與成人本意則固別。而未成服則同也。此人練祥。苟可以始死與聞訃爲節。則其成服前數箇月。直是不服之日也。曷若據成服日準月數服之者。爲安於人情。而不失爲從厚之道乎。况成服日爲節。乃朱先生定論。而聞訃日爲期。則古無明文。此尤可疑也。今黃承宣。於初朞日。當設位哭。而不變服。其慈堂與兩弟。自當依先滿先除之禮。改製功衰。而別設奠而已。待承宣服滿。方設小祥。而以承宣主祝如禮所云云。祝辭在左而承宣方服練矣。但有一可疑者。長子與仲子。同侍几筵。則仲子先除無甚窒礙。而今長子在謫。而只有庶子奉几奠於京第。先小祥而服練。則亦當先大祥而服禫。是則大祥前奉几奠者。却無服衰之人。此實有喪後未有事也。愚意在家諸子。月數雖滿。姑勿先除。待長子服滿行小祥之日而服練。又於大祥亦如之。則庶幾於事無碍。而亦不失從厚之道也。愼齋先生。亦有偕宗子除之之語。此於續問解。可考也。謫中紙榜設祭。恐非禮意。按家禮聞喪註曰。設一椅子。代尸柩設位。而哭如儀。但不設奠。若喪側無子孫。則此中設奠如儀云。以此傍照。則謫中不當設祭可知也。曾見晦齋行狀。有謫中居喪事。而只云朝夕設奠哭而已。無設祭之語。適無書冊。不得檢考。須覔詳如何。祝文。在禮。宗子越在他國。則不得祭。而庶子庶子卽衆子也居者代之。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執其常事云云。宗法之嚴如是矣。今承宣家恐當遵此行之耳。第於初忌日。不當用小祥祝。玄石有別奠時以長子服未滿。追行小祥之意。措辭告之。而再忌則無祝之語。倣行似好如何。

家禮大帶條曰。其長圍腰而結於前。再繚之爲兩耳。今人以其長。再圍於腰。而謂之再繚。旣曰。圍腰而結於前。又曰。再繚之爲兩耳。則再繚。是結於前以後事。當屬爲兩耳看。不當屬圍腰看。况下一之字。其意尤明。此必是一繚之爲左耳。又再繚之爲右耳之云。而特以繚字之義。與繞字同。故有所拘泥。而有此再圍身之謬也。家禮及備要大帶圖。則幷畫一圍。而不作再圍。此愚所以尤不能無疑者也。

大帶再繚之東西看。自先輩時已有之。愼齋先生主爲耳看。尤菴先生主圍腰看。此於續問解。可按而知也。再繚二字。本出於玉藻。玉藻所謂士緇辟二寸。再繚之乃四寸者。明是再圍腰。而家禮專用士禮。老先生所以必主圍腰看者。良以此也。特以再繚二字。在於結於前之後。故一直看下。乃有屬爲耳之論也。苟於前字下。以乎代爲吐。而以下段。作申言上段看。則再繚當爲圍腰之事。爲兩耳。當爲結之之事。老先生之見計亦如是也。繚字。旣與繞字意同。而又其承用自有來歷。則玉藻與家禮。决不宜異看矣。之字。乃有力看底。當於此爲句。不當連下讀。此於圍腰之義。何所逕庭。而云云如是耶。兩圖雖皆作一圍。而家禮圖則固多謬戾。不必據信。備要圖。亦多可疑處。豈沙翁不自手是圖。而使工於畫者就之。故有以致歟。如何如何。

小斂後及遷柩後。俱有代哭。未詳其義。

代哭。士喪禮註。代。更也。孝子始有親喪。悲哀憔悴。禮防其以死傷生。使之更哭。不絶聲而已云云。啓殯後。實用初喪禮。故亦有代哭耳。

備要齊衰三月條曰。丈夫婦人。爲宗子宗子之妻。宗子於己爲無服之親。則固無貳論。而若爲有服之親。則當服本服歟。抑當服宗子服歟。且小宗在此論歟。

宗子齊衰服。必與之爲絶族者。方有此禮。小宗則否。此於大全可考。沙翁問解。亦引之矣。

備要虞祭之具小註云。地産陰屬。故其數偶。據此則果蔬皆當用偶數。而家禮圖式。果六器。蔬三器。此則圖式似誤。而擊蒙要訣。果用奇數。何所據耶。

擊蒙要訣。果用奇數。盖取溫公書儀及程氏儀矣。沙翁嘗考禮記郊特牲而正之。所以備要與要訣不同者也。

備要卒哭條小註。朱子說以爲今人居喪。與古人異。據禮廢祭。有所未安。其下又一說以爲妻喪已葬未除服。恐不當祭。旣以親喪三年內廢祭爲未安。而至於妻喪未除服則廢之。此未可曉云云。

朱先生以廢祭爲未安者。葢指忌參小小祀。非謂四時正祭也。時祭受祚飮福等節。是豈衰麻人事哉。栗翁嘗援引此說。而只論四時節祀及忌墓祭而已。不及於時祭。此亦可見也。沙翁之幷取廢正祭之說。恐無可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