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渾元劍經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渾元劍經
又名《劍髓千言》

渾元劍經·又名《劍髓千言》

劍髓千言:   夫劍乃儒雅中之利器,有正直之風,和緩中銳鋒,具溫柔之氣,靈則通神,玄能入妙。飛來飛去,無影無蹤。作雲作雨,如虎如龍。變化莫測,轉展無窮。誅人間之惡黨,斬地下之鬼精,可破陣以攻城,隨手指點,草木皆兵;可防一身之害,資三捷之成。故珍為致寶,運可通神。光靈明而不昧,體剛健而長生。掃則是霧消煙掩,揮去則石走雲崩。可避水火之災,入不溺焚;可解刀兵之亂,視如不見。   其為德亦若人也,資禀於陰陽爐火之煉,性成於元亨利貞之能,百折不屈,九轉而形骸備。鑄冶始於神人,傳授依乎仙術。習貴專精,功宜百倍。非取天地之氣,無以培養人之本源;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輕身健體?非精足氣不能清,非氣足神不能靈。非內而精氣神、外而筋骨皮,渾成一片,身不能輕。將何以飛取雁書、遠逐鴻跡?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眾?能禦大敵,足稱萬兵之祖。故精足則戰耐久;氣滿則呼吸細;神清靜而圓融,則變化莫測。故曰:身完天下無敵手,劍完四海少敵兵。能此二者,方可超凡入聖境,庶幾駕馭眾為高明。勿負古人之留意、仙佛之苦衷!   習得形劍成於外,則劍氣備於內,是爾身心自有主。其為用也,可除災以斷水,可畫地以成河;斬七情、斷六欲而絕淫根;破異術,滅妖通以除惡黨。神智從生,豁古今於親目;謀猷克布,協治化以感通。儒之禦侮,以此而威行;道之降伏,以此而欲空;釋之真空,以此而功成。   夫劍氣即罡炁也。而宇宙之間,亦必恃此為化育,主宰生殺權宜。故學者業貴於精,心宜於謙,藝當熟習,志莫驕矜。外有三尺劍,內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閒,無事紛紜。再者,此物為仁人之珍寶,彼匪人之所畏,故好而知惡為貴。或徒負氣好勝,每生嫌隙。一旦欲勝乎理,小則魯莽僨事,大則積愁成恨,反恨成狠,將禍延無已。此真好武中之惡習。 故劍法既成,尤當博閱天文、地理、人事、駁雜於中,在一番體認知改擇中,卑以身處之心。又或於澹定之候,靜以撫琴,涵養性真,化淨猛烈之習,效成一片溫和氣象。外人豈能知哉?目為武士,而有優雅之風,稱為呆儒,而有威嚴之度。故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功用到此,謂文兼武全將相身,更必出處有道焉。試止以時,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機,勿貪為主,勿吝為先。如有欲習此者,詳言喻眾,莫為己私,化傳萬方,奠定國家,小則終保厥身,大則兼濟天下,啟可輕乎哉? 試思昔有伯溫先生言:此天子氣也,十年之內,必都金陵,吾當負劍從之。非明悉天文地理人事,善舞劍能止戈者乎?更有善觀劍者風鬍子,善舞劍者李靖、伍員、吳季子等,孔門之季路善佩劍。於此觀之,劍為奇珍,自古惟然。其用非但主於玩器,其旨趣亦深焉耳。   望古遙企,得精秘傳者,不乏人矣。彼丈夫也,我先生也,吾何畏彼哉!必加一能己百,十能己千之力,甚勿空演招數。更須深參奧旨,方克許有為哉!   煉劍莫先於煉氣,煉氣要首在於存神。存神之始功,根於固精。能此方可以論劍之練法,否則作輟學,鮮有成為完壁者。工夫貴勿剛勿緩,和平得中,且存且養,內外兼濟。直外便能和中,煉形亦可長生。活動筋骨身輕靈,周身氣血力加增。由子至午運動外,自未至申靜止。戌則吞鬥持罡,運用水火,和合坎離,妙在築基,要乃清心寡欲。此入道之機、成道之具,豈可杳視?惟晝夜無間,則陰陽協理。呼吸定則靈光生,而三寶定位,同居其中。金丹日益,身法愈輕。昔唐太宗養劍士數百人,時或令舞,則諸士身共劍各飛。若此神舞,神威足以勝人者,非此而何?   夫劍貴乘機以進,無隙則退。故奇正明,劍法成;精神全,神力猛。古語之“一聲嚇斷長江水”,乃威神並作也。既能如此,何患對敵難勝?非內外打成一片,難以飛而出快,妙而顯神。非真陰陽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氣神,歸入身心。惟氣結於根,久戰如未戰也。至於生威之道,在於存神。神能常存,久自生威。存神以固精為本。 《聖經》云:知止者,亦進攻退守之道也。進攻之道,見機而作;退守之道,忍辱為先。進退得宜,便為知止。若茫然而進與退,昧然而守與攻,非徒無益,恐招尤之媒來自面前,而昧已晚。是求榮反辱。欲固守己身,多助敵資,良可惜也。故曰:戰勝一時,因訓練千日功夫。豈偶然乎?   人既為萬物之靈,必心與道洽,庶幾致人,不為人所致也。故君子必具天險王道之全,洞天時地理人事之權宜,其略則孫、吳、司馬之策,始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故君子戰必勝也,歷觀古人個有取法。昔亞聖云:浩然之氣,至剛至大,直養無害,塞於天地之間。夫浩然之氣,在於天地間;則保合太和之氣,以之生成,在人則空靈無間之氣也,即真氣。其中剛柔渾合、陰陽互生,即結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難破,而來往造化之神涵於其內。故曰:放之彌六合,卷之藏於密,直養即勿妄勿助,直養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為非人力也。無害者乃順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養至真息圓滿,百慧從生,永生無滅。小可經綸,大可讚譽天地,故曰則塞於天地之間。夫勿妄者,非具剛決武火之力,安能常於若存?勿助者,非攸柔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偃?果能明道不計其功,是無為之為神。能庸行無息武火之力,固少頑空昏沉之偏。至若樂行不期報,亦非人力之有為,以其呼用略照吸用。全妄者,文火之功,豈更有相燥妄之失,故內而靜功、外而武學者,皆當準乎文武火侯,以行為的。 故戕賊成者,終難深造乎道。綿長者久必顯達。過急則銳,恐多退速之虞;太緩則疏,未免作輟學。然二夫準期何在?詩云: 一、 休逞歡來歇力行,免將過役倦容生。 中庸萬古傳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二、 氣欲足兮精為本,神光無滯天地春。 四肢鼓蕩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劍法又有:正奇正、奇正奇、奇中正、正中奇、奇中又奇、正而復正,六門之別,所宜別辨而熟演之。凡高勢雙勢為正,旁門低勢小勢為奇。低忽高,旁忽正,單化雙,奇中正,高忽低,正忽旁,雙化為單,正中奇,左腿為正,右腿為奇,剪並奇,飛步正,顛換步奇中正,丁字步正中奇,前弓勢奇中正,七星式正中奇,四平勢伏虎勢為正,釣魚問獻為奇,三揭為正中奇,齊眉劍為奇中正,刺猿劍為奇中奇,飛仙劍為正中正。是皆陰陽變化,尤當洞澈,可闡述而彰明。   論陰陽手法,陰來陽敵,陽來陰敵。若陽變陰、陰變陽,還得看他陰陽虛實之數。故曰:悉明天地盈虛數,便是伏牛親身傳。習至如此,乃能全身遠害,戰勝守固也。   又有三步睡功夫。一曰仰臥,兩腿直,十足指回勾腰控,存想湧泉,雙手搭扣撐住;二曰左偏臥,頭枕左足尖,左手搬左足跟,右換如之;三曰伏臥,雙手抱頭,足跟朝天,十足指尖用力向地,存想泥丸。隨便躺時,頭腰腿要三直。立時足勿實踏,雙手齊垂,目光四射,時或垂簾。行步必活穩輕急,宜自跟撤尖碾,行非無跟之輕跳。閒息時,有引氣下行之法,乃六字訣,連念到下丹田存在。久則氣不湧出,亦能久而無倦,用力少而成功捷。   巧從熟生,靈從快生,剛生於柔,智生於拙。非養得目有神光,(身有靈光,體有元光,)難使敵一見生畏怯於心。非神光難禦亂敵。 (非有靈光,難疾勝勁敵。)非有元光,難臨大陣而耐久。靈光者,身外有紅光繚繞。神光者,目中有青蒼之氣,足以照遠出威。元光乃身外黃光閃爍,是內外功滿,毫無缺欠,輝光普照,無隙可乘。惟目中劍內手上,更有一番穩準氣象,足使人畏。故敵人動得其咎。學力至此,乃為練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後世慨見而神警。故聞聲而懼者,因實稱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戰不持寸鐵,何待矢折而勝也耶?古之將帥,操不勝之術者,以其訓練精細,百戰無敵,誰敢慢視哉?   又要訣曰:一精氣神,二剛柔力,三遐邇相當,四陰陽相濟,五劍逢雙刃與雙鋒,皆指其展轉靈根;若敵大刀共大戰,來回緊急間隙攻。   前所云六字訣,傳列於後——     提催靈閏(音按)妙工。   此乃通天徹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卻疾,添益精氣,培補下元,活湧泉穴。此穴開通,則身中筋骨血絡,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當時習之即覺也。提者,自湧泉直上泥丸;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繞頭三轉,自左而右;靈字,至玉枕,歸一度喉間;閏字,分入兩肩,從臂內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夾脊,橫穿前後心,降臍中少停;妙字,自腰眼小小穴三轉,少停至海底(丹田)氣海多住,降肛前腎後即會陰(海底)少住,至尾齲多住;工字,入環跳穴多住,至膝脛達湧泉,反上脛間,膝後多停,升到腎前九轉,至下田停住。九轉為滿,此坐功完也。   夫行走之間,更有三字訣,乃「清、靜、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風輕日暖;淨字,一氣到臍,思看取蓮花淨之意;定字一氣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穩,外誘難撓,如鬆之茂,如秋陽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堅如剛,其柔如絮。再合而為一,自泥丸一想湧泉,渾渾澄澄,無礙無停,久則神光聚也。 氣愈下兮身愈輕, 神居上兮心生靈。 精常固兮法術行, 形自空兮玄妙通。 外固則內壯,心靜則神安。欲為人上人,且莫行捷徑。 工夫要在學愚魯,神常生兮心如腐。 不見不聞身形固,不動不牽意誠篤。 何非大效何非功,務遠貪高徒自誤。   出奇本乎平常,出妙由於拙笨。故匠之之誨人也,能使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善哉斯言也!且出快之要,非能接天地之呼吸、難至高超。欲得接外呼吸,當補內殼之三寶。凝堅而後,則目光清活圓潤,面見金色,乾中潤澤,周身若綿,聲音響中綿軟,此為內足之證。外佐以操練之功,久則風從足下生。到如此境界,方謂天根月窟常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時乎可與天地通氣機,與仙人通言語,藉日精月華以自補、合太極為一體、內外合一。   渾身有痛酸之處,痛是氣虛,酸是血虛,或氣血之不到,然猶有別。皮里肉外脂膜未淨者,酸多痛少;精虛損者、痛多酸少;氣血初暢之時,亦痛多酸少。酸中代麻木,或抽筋者,兩虛兼積寒濕,或偶感誤中風也。   嘗思天下之物,皆具靈氣,況人乎哉?人為萬物之首,受命而後性理鹹備。果能從生後識開之侯,,欲懲忿,使七情六塵,永息無生,則人心日死,而至灰揚,道心日明,以至純粹,則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殼,尤得當訣以通,斯可矣。   七殼者:曰玄通、靈根、妙鑰、統真、通樞、涵神、洞幽,左輔元龍,右輔白虎。   玄通殼開,則甘露沒夜子時升於泥丸,每日午時,流貫周身,則皮膚鮮嫩。 靈根殼開,則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則皮潤澤生,光眼清爽,永無生眥、發熱發脹昏迷;雖數夜不眠,亦無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訣兩首為證: 一 一竅開時便通天,初時幽暗玄又玄, 靜侯靜待無煩惱,靈根洞開入九淵。 霹靂聲聲飛龍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二 此時天人合一體,便與天地通氣機。 可藉精華補自己,靈神圓滿香寰宇。 根竅通時百竅通,此竅通時知天機。

  妙鑰殼開:則心性含香,陽和遍體,而立主宰,外則芳氣襲人,身活如綿,發招捷速。   統真殼開:則目讀心契,理無畛域,虛靈圓滿,耳通真言。   通樞殼開:則身活骨輕,百節生胎,日夜不眠,永無怠倦。   涵神殼開:則氣無湧出,神生泥丸,普照湧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臨下土。   洞幽殼開: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變化之神,自然豁通於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龍白虎殼開:則周身三萬六千毛孔皆開,通天地之氣。功夫至此,周身氣候,節之運行,與天地無違,久則孔孔生胎,則外三寶始稱堅實,無六淫之感冒,可謂疾魔退矣。   夫練劍亦當先開七殼,再演外武功。火候有準,武備成道法明,所謂性命雙修者此也。平時貴飲白水,茶多傷神冷精,使陰陽未和,奚以剛柔相濟也?食宜淡,濃則濁,氣撓神,珍饈美味也,況肉食乎?非身心了無一病,何以神通絕技乎?五穀之氣,尚能損人,而況厚味乎?故嗜欲消一分,則道長一分;臭味薄一分,則心性明一分。常叩大羅,則頭中風火油渣之氣漸消;常揉兩腿根之筋骨核,則筋脈漸長。   夫氣靈力長身輕之後,還須保養百日,方許試習。如隨養隨練,謂之抽筋扒骨,費力難成。如成之後,再力活靜止三百日,則三寶凝定矣。又詩云: 精神凝結一團團,動靜之為貴自然。 隨所往來無阻滯,任從指點合先天。   又詩云: 手眼身勿滯,敵難知我武。 睛光威射人,甫不至於人。 稍疏便有失,此為真起手。   大成之法,先須活步身。單演招對招,入妙致人,方不助於人也。孫思邈之膽大心從,體用至矣。凡事依行,萬無一失,矧在操技者哉?怯敵己必受害,輕敵亦受其計。惟禦以膽敢,待以虛心。有膽敢則彼威自抑,有虛心則猝變堪防,庶免資敵致害。雖平時空演,亦如見敵。進退橫斜,步加穩準,體驗得深,習演得到。或無患臨場失志,猝變難隨也。   至若因變亦受,逸以待勞,或從之為進退,逆力以為揭獻。或柔以濟剛,陽以化陰,猝中含柔,緩中蘊剛。或寓進於退中,寄奇於偶內,虛中實而又虛,實中虛而更實。側伏引詐之機,涵於無形;注定圓照之神,寂於覺裡。蓄發前,繼發於已發之候,隨發於將發之形,必深造於此,方能對敵無隙。   《易》曰滿損謙卑。尤必以有若無、實若虛之心,卑以自居,乃為妥要。若偶或稍漏一心,則憤恨之氣便起,是自取其亂之媒,斯為以藝累身。何其惑乎甚矣!   再動示之不動,進示之以退,可謂因人隨變。彼雖機妙,烏能災我哉!倘夙未細心,或疏茫動,敗有必然者。又有順逆諢呆,驕慢喜怒,動靜遠近,立行反霸擊神之策,要在因地制宜,因性施逆。   又曰:氣盈神靈則勝,氣欠神昏則敗。若平時技精兵練、聲名自著,要知異地人情之喜忌險曲,地勢之夷險寬窄,設防變外。知天則生剋造化之理悉,知地則山河進退之路熟,知風土則計策易決,知人情則引誘乃順。知此者,自能心在規矩之中,神遊規矩之外。造詣如茲,謳能為所誤耶?   止戈之術,可備而弗用,豈可用而無備?故臨渴掘井,晚之已甚。藝高慢敵,昧之至矣。故君子貴尊賢容眾,採群智以擇從,謙以自駕馭,敬以接人。柔中剛非愚柔,此處出全身渾形遠之道。群魔盡散,而高人義士得以近接也。故天時地利,不若人和。止戈之法,如斯而已。   是以慧筆揮來,乃見龍飛鳳舞。心壇授持乎人力,仙機闡述天地幾絕之奇文,啟後覺由生之等級。雖《經》中奧蒂或有遺漏,而劍內奇觀已稱略備。果能依此,若閱星霜,當不見棄於天地。勿謂紙短情長,言多莫如言簡。若禀斯言,行難知易。練身要在練心,願從此乘為萬代遺規,相傳以綿綿不息也已。   噫!克於依行,繼傳不息者,抑亦觀難其人也。第謹筆之於楮,先生之面前,以待後學之取式。故將其中妙旨變式,備詳於後。特為三復致意,識者當勿忽諸爾。 河北雲中子許立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