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治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杂病治例
作者:劉純 明朝

書《玉機微義》後[编辑]

昔陆宣公罢相,尝集方書以仁乎人,想見其施于當国秉政之日,而被其泽者,又何可勝既也耶。此醫道所以取重于今昔大人君子者,讵非以其理與造化者参,而有斡旋橐 之功也。《玉 機 ?不可無者,二君子用心亦劳矣。此書稿雖存,未行于世,故知之者鲜。姑苏都宪陈公奉命来镇陕石,于宗浓家得之,始命寿梓,晦而复显。少師大學士西昌杨先生,喜而作文序其事,真爲此書之荣幸,名今传後無疑也。暇日,予與二三僚友,得以尽阅其書。间有鲁鱼亥豕之讹,固责在承命者之不谨,且有辜负都宪之雅意,亦不足以副少師先生恭体仁民爱物之心矣。仍取原稿校雠,凡字意差谬者,厘而正之,庶俾後之學人無惑焉。敬書赘其後云。

時正统庚申春二月望日陕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会稽王暹書左布政使郭坚等同校

[编辑]

予自髫年入郡庠,讀書之餘,有志醫術。又恐工夫分用,急務相妨。窃叹此术,自爲之固不及耶?若得前聞人良方,錄傳不惟及於一家一國,且遍於天下而傳於後世,豈不愈於於身親爲者耶?愽訪旁眾,累月經年,無查意者,迨舉天順己卯鄉試乙未中進士,觀政?部,奉命賞給甘州官军。甘州,即漢張掖酒泉郡也。而名醫劉宗浓,□□□□□□□□□神方妙术,犹有存者。乃延其後人,禮貌之,懇求之,慨然以《太素脉诀》、《雜病治例》見與。予如獲隋珠趙壁,喜不自勝。连日检阅研究,知其切脉辨證,疗病用藥,深有奥妙,绰有法度。救急扶危,起死回生,與夫吉凶貴贱,亦占于此。即欲板行,則力又不及焉。今幸以菲材来尹应天之上元,遂捐俸资,以赏夙愿,且序其得之由。噫,儒先有云: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予讀儒書,叨承上命,而爲民牧,敢不以济人利物爲心乎?是書之行,多人得之,不啻记里车之有所凭。因诀察理,循例治病,其济利岂浅浅哉。

成化己亥歲秋七月既生魄賜進士第知上元縣事長安蕭謙書

兰室集·醫家十要[编辑]

  • 每日勤讀醫書,手不释卷,倘有良友,常宜請益。盖學海無尽,此乃務本之計。
  • 早起晏眠,不可片時离店中。凡有抱病者至,必亲自诊視,用心发藥,莫仍前,只靠郎中,惟務安闲。盖一日之計在于寅,一生之計在于勤。
  • 照彼中乡原立價,一則有益于己,二則同道不怪。仍可饶藥,不可减價。谚云:不怕你賣,只怕你懷。
  • 行醫及开首发藥,當根据經方寫出藥贴,不可杜撰藥名,胡寫秘方,受人駁問。
  • 不可輕信人言,求爲學官。加尔只身年幼,難以支持,恐因虚名,而妨實利也。
  • 同道中切宜謙和,不可傲慢于人。年尊者恭敬之,有學人師事之。倘有醫頭,但當義讓,不可攘夺,致招怨谤。經云:禮之用,和爲貴。
  • 男治乎外,女治乎内,人之常也。家中事務,錢物出入,當令阃政掌管,庶可积蓄。仍置收支任務薄,以凭照用。倘有余,則辨首饰器皿,以备缓急。不可收买玩具,及不急什財,浪费錢財。
  • 鄰友人情,除亲丧、疾病、庆贺随眾外,其余無緊要者當已之。一則省錢,二則不废生理。至于馈送之禮尚往来,不可求奇好勝。古人有云:廣求不如俭用。
  • 郎中磨作,量其所入,可用几人。莫言人多好看,工價雖廉,食用甚貴。
  • 开筵会客,命妓作樂,非不美也。當有故而爲之,量力而行之。若不守本業,惟務宴逸,其窘可待矣。及有行院干谒,送至茶笔扇帕之類,初焉便不可接,當赠湯藥一二帖,连物回还,自然绝其後患,若圖風流之报。故《太上經》曰∶樂與饵,过客止。宜细末之。
  • 上前十说,皆丹溪先生诲子修身齐家之节要,故直言而不文。當置之座隅,朝夕一览。倘能遵而行之,則可成家立業。若不听信,必有饥寒冻饿之忧,進退而難,悔将何及矣。

兰室誓戒[编辑]

  • 醫事本吾儒之余事,可以济物,患難中可以防身。古人云,养道而已。切不可恃意妄爲穿凿,與人爲治,误人生命,不惟祸及自身,殃堕九祖尔。但以活人之心爲心,本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一則生意自有,二則祸患自無也。
  • 吾宗累世簪缨名门右族,吾父橘泉翁始从丹溪朱彦修學此术,患難中實得济。余又得从乡先生冯庭干、许宗鲁、丘克容数君子印正,方始道明艺精。但以因虚名,多受权要捃摭。後吾子孫,遇道行時,仍守儒業可也。
  • 此集本求古人爲治之法,如指諸掌,可以見法例之变無穷,病證之機不一,谆谆求究,藏爲家宝,切不可示人,传諸不道不義之士。
  • 傷寒證候,宜熟讀《傷寒論》、《明理論》、《百證問》及《吳蒙齋指掌圖》。大抵緊要,在表里虚實寒熱二字。况一證有兼證,看于着緊處先之。如结胸,身熱发黄俱見,脉沉而實,宜陷胸合茵陈急下之,後看次第調之。是以不可执一,當看證例约之。
  • 雜證,看形氣實者,宜以劉、張大法治之。形氣虚,脉虚,或老幼羸弱脱荣者,宜以東垣之法治之,藥亦不可太雜。是以丹溪云:吾每治病,用東垣之藥,效仲景處方,庶品味数少,藥力專精也。又云以某藥治某病。以某藥监某藥,以某藥爲引經。此古人之心法也。

戒行吟[编辑]

藥术全据利泽心,活人陰隲在居仁。若無道谊精诚者,必有神明暗伺人。济物共登同寿域,修真半养自家身。杏林橘井俱陈迹,尚赖余芳种德新。

調鼎吟[编辑]

茫茫宇宙一乾坤,調鼎工夫辈辈传。

指鹿心機徒造伪,問牛氣象實調元。

贪人败俗淳风变,良相匡時化日全。

四海雍熙民物阜,春风花柳保年年。

上二诗,一以見醫術行道之用心,戒慎如此;一以見大道之本,調元之意如斯。所谓达爲良相,不达則爲良醫,非流俗工技之比,實非小材小智所可窥也。

時永樂六年歲在戊子十月望後一日中山劉宗厚甫谨識

[编辑]

中風大率主血虚。氣虚以痰治之,治痰爲先。挟火與溼,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無血,在右属痰有熱,氣虚。

复氣初未辨内外所因,多有因七情所动,氣厥暴逆,而昏冒牙关緊急。若便作中風,用藥多致杀人。惟宜苏合香丸灌之便醒,谓氣复則已也。中風如锋镝之中,非感冒傷風之比也。

捷嚏初卒倒或中者,用皂角末,或不卧散于鼻内吹之。

解表∶表實無汗者。散之劫之∶表里俱實。敛表∶表虚自汗者。温之解之∶表里俱虚。《脉經》云脉浮而大者風。沉缓弱者,藥用辛温排風湯、小续命湯,辛平消風百解散、消風散选用。脉洪實用辛凉,錢氏大青膏。

氣滞者難治,宜吐之,痰氣實,能食,痰壅盛者,口眼 斜不能言,皆用吐法。

亦有虚而不可吐者。

此因内有便溺阻隔,故攻里。审谛的當,方可施此法,機要三化湯、子和搜風丸、老人润肠丸。

双解《要略》云:脉微而数,中風使然。表里有風熱,防風通圣散、川芎石膏湯。

風寒,小续命湯。

如圣散、天麻防風之類。(見後。)

理氣氣滞氣郁,胸脇痞闷,肩膊麻疼之類,此七情也。宜調氣,烏藥顺氣、八味顺氣之類。

理血無表里之急,血逆,举发不時,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兼用导痰丸子。治在經之病,六合湯、愈風湯之類。表里现證全無,而血氣虚者,须补之。(見下。)

补氣氣虚卒倒,参术补之。有痰者,竹沥、姜汁,以参爲主。本于虚者,补中益氣之類加風剂。

补血用四物,或少入姜汁,恐泥痰也,再入竹沥。能食者,去竹沥加荆沥,入姜汁不若,湯藥下青州白丸子。

通关透肌骨阳證有至宝丹,陰證用灵宝丹。昏冒者宜用之。爲風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龙麝牛雄之類,皆入骨透肌肉,使風邪外出也。若中血脉、中腑未可用。

家宝丹∶治一切風症,左瘫右痪,手足痿痹,口眼 斜,邪入骨髓者。其病如只在肌表者不宜用。否則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出。

川烏 南星 五灵脂(用姜汁制,另研) 草烏(各六兩) 白附子 全蝎 没藥 辰砂(各二兩) 羌活 乳香 僵蚕(各三兩) 片脑(一兩半) 天麻(三兩) 麝香(一兩二錢半) 地龙(四兩) 雄黄(一兩) 輕粉(一兩)

上爲细末,作散調服,或蜜和如弹子大,含化。若止風麻痹走注,肢节疼痛,或喑不语,壅滞,宜天麻散。

如圣救苦散∶治左瘫右痪,風溼痹,走注疼痛不止,劫剂也,非痛不用。

御米壳(一兩,去顶蜜炒) 陈皮(五錢) 虎骨(酥炙) 乳香(研) 没藥(研) 甘草(各二錢半)

上爲细末,每服三錢。水一盏半,煎八分,连渣熱服。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如煎時,须一顺搅之。

防風天麻散∶防風 天麻 川芎 白芷 草烏 白附子 荆芥穗 當归 羌活(各半兩) 甘草 滑石上爲末,酒化蜜少许,調半錢加至一錢服。

导痰通經竹沥湯、青州白丸子、三生飲皆治卒中昏冒,口眼 斜,半身不遂,痰涎潮上壅塞,手足顽麻者。抱龙丸亦妙,省風湯、荆沥湯。在关节手足指痛者,宜神佑等丸下

清熱風本生于熱,火盛水衰,不能制之,陰虚阳實,氣怫郁也,神芎丸、宣明仙术芎散、通圣散之類。亦有兼溼兼氣不同。如兼血熱者,用防風通圣去麻黄、硝、黄,加生地、生 、黄连。

風池、百会、曲池、翳風、風市、环跳、肩 等穴皆可灸之,以凿窍疏風。

针以导氣

如風客經络,肢体疼痛,不能运动者,用諸去風藥煎水,如法熏之。

敷贴有風客肢体,如痹疼痛,用姜汁、芥子、白芷、南星爲末敷上。口眼 斜,有用巴豆。

如圣散∶仙术(四兩) 川芎 防風 白芷(各二兩) 细辛(一兩) 川芎(半兩) 草烏(一兩) 天麻(半兩) 雄黄(半兩) 上爲末,每服一錢,温酒調下。

各經主治藥肝(川芎) 心(细辛) 脾(升麻) 肺(防風) 肾(独活) 胃(升麻) 大肠(白芷) 小肠( 本) 三焦(黄 ) 膀胱(羌活) 心包络(川芎)

[编辑]

凡氣有余便是火,不足者便是氣。陰虚火动難治。

发汗火郁在何經络,當发散。

降散輕則可降,小便降火急速,益元散、八正散之類。

升发重則从其氣而升之,升阳瀉火湯例。

實者下之,解毒、凉膈、調胃皆可用。

火急甚,必缓之。生甘草兼缓兼瀉。看虚實,分正、从法。

正治人壮氣實,火盛颠狂者,可用正治。或硝水冰飲之,凉膈、解毒之類。

从治人虚火盛或狂者,用姜汁湯調辰砂益元散與之。若投以冰凉凉藥立死。如左金丸治肝火黄连(一兩),茱萸(一兩),逆而从之治也。

滋陰壮水补陰即火自降,炒黄柏、地黄之類。

镇坠紫雪、珍珠、琥珀、犀角、云母、朱砂、石膏之類。輕者安神丸。

各經主治藥肝(氣,柴胡,血,黄芩) 心(氣,麦门冬;血,黄连) 脾(氣,白芍;血,生地) 肺(氣,石膏;血,栀子) 肾(氣,知母;血,黄柏) 胆(氣,连翘;血,柴胡) 胃(氣,葛;血,大黄) 三焦(氣,连翘;血,地骨皮) 膀胱(氣,滑石;血,黄柏)大肠(氣,连翘;血,大黄) 小肠(氣,赤茯;血,木通) 包络(氣,麦门冬;血,牡丹皮)

[编辑]

熱傷氣。火极陰虚。注暑,暑風,熱极也。 是阳症,暑是陰證。脉沉弱者,切不可用寒凉

陰虚元氣不足者,清暑益氣湯。阳虚,补中益氣湯。挟痰加半夏,或生脉散。

挟火兼痰實者,可用吐法。暑風多痰。

清熱天水、白虎皆可用。熱闷,辰砂、五苓。脉弦實,黄连、香薷。有痰。消暑丸。

清神香薷、天水、東垣清暑益氣湯加石膏。

清燥溼熱相合,而刑庚金,阳明病在下,東垣清燥湯方、消暑丸至妙,夏月不可無

分利熱甚,自汗而渴,便涩者,五苓分利之,桂苓甘露飲。

吐瀉,脉沉微甚者,可用附子、大顺散、香薷丸、桂苓丸、水浸丹。伏熱傷冷,缩脾飲,冷香飲子。

瀉火黄连解毒湯、神芎丸。

治伏暑泄瀉,身熱脉弱,宜来复丹。

[编辑]

風溼、溼熱、溼痰、溼腫、溼痹。

发汗羌活、仙术之類。

分利渗泄五苓加羌活。

羌活勝溼湯、平胃之類。

解肌實表風溼相搏,一身尽痛,金柜黄 防己湯。

氣實邪勝者,神佑、导火、舟车等丸。氣虚者,桑白皮、茯苓、人参、葶苈、木香之類。

各經主治藥

肝(白术) 脾 肺 肾(泽瀉) 胃(白术) 小肠(车前) 三焦(陈皮) 膀胱(茵陈) 大肠(秦芤) 心包络(茗)

[编辑]

有痰實、血少、風邪、火熱、消渴,皆爲燥。

降火白虎、益元、清神、疏風、麻仁丸。

益血滋陰血少陰虚者,四物加炒柏、桃仁之類。

清金肺熱身燥,宜清金降火。

润肠手阳明燥實,宜與麻仁丸脾约。

痰實,宜滚痰丸、利膈丸或三乙承氣、柴胡飲子。

風熱之邪,脉盛氣實,防風通圣散。

老人便燥涩,黄 、陈皮,麻仁湯。

各經主治藥

肝(當归) 心(麦门冬) 脾(麻仁) 肺(杏仁) 肾(柏子仁) 大肠(硝石) 小肠(茴香) 三焦(山藥) 膀胱(茴香) 心包络(桃仁)

[编辑]

表惡寒者温之,内中者劫之。表證見傷寒例。

正治主乎温散,桂枝、四逆辈。甚者,三建霹雳散。有卒中天地之寒,口傷生冷之物。

从治熱藥加凉剂引之,或熱藥冷冻飲料。經曰从而逆之。

反攻蜜煎烏頭之類。

陰寒及下陷脉绝者,宜灸之。

寒郁作痛,灰包熨之。

氣虚中寒,脉沉迟弱,于补中益氣加桂,甚者加附子。

寒积怫郁作痛,桂枝大黄湯,逆而从之。

寒氣结搏,附子類。温熱而不回者,用金液丹、二氣丹,壮益阳氣。

各經主治藥

肝(氣,吳茱萸;血,當归) 心(氣,桂心;血,同上) 脾(氣,吳茱萸;血,同上)肺(氣,麻黄;血,干姜) 肾(氣,细辛;血,附子) 胆(氣,生姜,血,川芎) 大肠(氣,白芷;血,秦艽) 小肠(氣,茴香;血,玄胡) 三焦(氣,黑附;血,川芎) 膀胱(氣,麻黄;血,桂枝) 心包络(氣,附子;血,川芎)

發熱[编辑]

有寒熱、潮熱、烦熱、往来熱、皆與傷寒中兼看。如劳役熱、温疫熱、痰熱,傷食、脚氣發熱,皆不得與傷寒初治,误則杀人。生斑、尸疰、劳瘵、鬼疰,皆爲寒熱發熱。盖病本不同,其标多相似,故举諸例于下。

瀉火氣實脉盛,身熱烦扰,宜三乙承氣湯、凉膈等藥下之。熱在中,四顺、清凉飲。在下,八正之類。

凉血夜熱多,或有汗,或鼻衄,身熱而便難,四物去芎,加黄连、生地、地骨皮之類,柴胡、生草、知母。劳熱骨蒸,血,青蒿、蛤蚧、鳖甲、小麦。

清氣日熱多,熱在氣分,柴胡飲子、白虎湯。有暑熱。从前例。蒸熱氣,烏梅、秦艽、柴胡。

清肌在輕手按之甚熱,重手取之不甚熱,此熱在肌表,宜清之,竹茹、竹叶、地骨皮、麦门冬之類。

清神有神氣怫郁而熱,宜清神散。

抑火升水熱在上而陰水不升,虚火沸腾,宜升阳瀉火法,虚者补之。

养陰退阳初病阳症而失于下,至变似陰而不可下,用白虎之類。

瀉黄因脾熱也。實則調胃、瀉黄,虚則人参黄 散。

导赤心熱,實則瀉心湯,虚則朱砂安神丸。

瀉白肺熱,實則凉膈散,虚則人参白虎湯。

瀉青肝熱實,柴胡飲子。

滋陰肾熱實則滋肾丸,本滋陰法也。無實不可瀉。

下食有食傷太陰而熱,或停食而下之。

导痰痰液不散,郁结成熱,宜导开之。

消积因积滞而蓄熱,當先消积而熱自退。

解毒有丹毒熱腫,氣郁结滞,并可解散,随證用藥。此候欲发瘡毒,分六淫治。

镇坠柴雪、朱砂、琥珀、犀角之□□坠浮溜之火。

益精陰虚精耗,元氣脱者,用滋陰藥。

润燥俱前燥法下。

逐血有蓄血證,宜下之。

分利小便降火急速,或有與小便单服。又,解肌生津例、虚者补中例加木通。

水沃以水沃于外,或令坐水中,當审脉證而行之。

揭越汗下後,元氣虚而下陷,陰阳之氣揭薄而不起,爲虚熱,宜與来复丹、灵砂以扬之。

與地浆汗下後,脉躁身熱,大渴,飲水不已者,新掘井泉,取水飲之。

消風有郁冒諸風爲熱,宜防風通圣、川芎、石膏之類。

清金有肺燥郁熱,或火乘之者,宜清之,白虎加地骨。

元氣不足,胃氣下陷爲熱,补中益氣湯。血虚者加血藥。

渍形血虚氣弱,邪不能散。

导氣。熱病汗不出,商阳、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泄血。熱無度不可止,陷谷出血。

从治藥使酒煎,或温熱爲佐使。

反治蜜煎烏頭之類。

升散其候欲发斑疹,身熱,宜升麻湯等藥发之。

凉骨肉分劳瘵熱主治藥氣血見前。

肝(當归,柴胡) 心(生地,黄连) 脾(芍藥、木瓜) 肺(石膏、桑白) 肾(知母、生地)膀胱(滑石、泽瀉。)

HT 劫柴胡梅连散∶治骨蒸劳熱,三服除根。

胡黄连 柴胡 前胡 烏梅(各三錢)

上咀片,每服三錢。童便一盏,猪胆一枚,猪脊髓一条,韭根白半盏,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温服。熱住後,可别調理。

腹痛[编辑]

有實、有虚、寒、氣滞、死血、积、熱、風、溼痰、清痰、驚痰。脉滑者痰,弦者食痹、瘡、痧、疝。

发汗大抵風寒與溼痰在表之里作痛,宜汗之。

寒入中脘痛,理中。少腹小腹,四逆,厥陰,當归四逆湯、吳茱。

寒在内急痛,宜灰包熨之。

逐熱有溼熱作痢者,宜导氣湯下之。溼熱怫郁,痛随利减。

大抵實痛宜刺瀉之,太冲、三陰交、太白、太渊、太陵。

消积脾积丸。見瀉例中。

下食食积停滞,與内消脾积,看冷熱物下之。

通利坠肭瘡疝之類。皆宜下之。有悬飲爲痛,當下之,見痰例中。

諸痛未可用参术,盖补氣則氣痛轉甚。虚者须咸以 之。

邪客經络,藥不能及者,宜灸氣海穴、关元穴、中脘穴。

外接法治陰毒。

牡蛎(烧) 不灰木(烧) 良姜(炒) 川烏(炮) 白芍(各一錢) 麝(少许)

上爲细末,每服一錢。男病用女唾津調,涂外肾。女病用男唾調,涂兩乳。

摩按風寒溼宜按摩之,或用油线绞括夺命、委中等處。俗谓之括痧。

逐血有积血奔豚,皆以活血通經藥逐之。

傷寒腹痛,脐下筑动者,理中丸加人参主之。

消郁导痰清痰多作腹痛,用茗、芎、仙术、香附、白芷、姜汁入湯調服。

托瘡有瘡在肺或肠痈,脉来数而實。

頭痛[编辑]

有風、風熱,多主于痰、溼、寒、破傷風、下實内闭之作痛。痛甚者火多。血虚難治。

发散風邪與寒、破傷風、如圣散葱酒調服。

痰留膈上,氣實成郁壅盛者,宜吐之。

消風川芎茶調散。風熱防風通圣散。風寒仲景加味麻黄湯。

清熱清空膏,片子黄芩一味,爲末調服。宝鉴石膏散。

散溼三因芎术湯。

补氣有因虚宝鉴顺氣和中湯。陰虚用天雄、川芎類。只灸亦可。

补血血虚者,四物倍芎,加石膏、荆穗。陰虚用补陰丸。

导痰青州白丸子、秘藏半夏白术天麻湯。

捷嚏用不卧散搐之。痛甚以猪牙皂角二錢,玄胡、青黛些少,搐鼻取涎。

疏風散寒。

脉浮取腕骨、京骨穴。脉長取合谷、冲阳。脉弦取阳池、風府、風池。

少阳偏頭痛,多便闭,宜下之。

敷瘠用傷寒汗後法,敷贴细辛、草烏。

各經主治藥

阳明(白芷、石膏) 少阳(柴胡、川芎) 太阳( 本、羌活) 太陰(苍术、半夏) 少陰(细辛、独活) 厥陰(吳茱、當归)

腰痛[编辑]

氣虚、血虚、肾虚、風、溼、熱、瘀血、寒、氣滞。

疏風小续命湯加桃仁。

治寒济生术附湯。

行溼溼熱用苍术、杜仲、炒黄柏、川芎之類。風溼東垣独活湯。痰者用南星。

理氣小七香丸,或简易枳壳湯。

行血黑神散,空心酒調服。脉涩者瘀血,用补血調氣藥中加桃仁、红花。

散错雜之邪風寒暑溼氣,五积散主之。

氣血虚,补中益氣中加地黄、杜仲。脉大者肾虚,用杜仲、败龟板、黄柏、知母、枸杞、五味之類,猪脊髓丸。

血滞于下,委中出血。

肾俞、昆仓。

补荣卫固真飲子下後藥,真氣虚青娥丸方∶杜仲(四兩) 补骨脂(二兩)。

闪肭實痛,猪肾散等藥下之。

摩腰膏∶附子尖 烏頭尖 南星(各二錢半) 炒姜(一錢) 雄黄 獐脑 丁香(各一錢半) 麝香(五

通关节济生庵闾丸

脇痛[编辑]

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肝急。

行血輕者用桃仁红花、川芎。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抚芎、苍术。

龙会丸瀉火之要藥。木氣實者承氣。初痛脉氣實者十枣湯。

和解小柴胡加牡蛎。

导痰二陈加南星、川芎、苍术、柴胡。

行氣咳而脇痛,二陈、南星、多加香附、青皮、青黛、姜汁。木氣實,或血氣兩調

捷嚏用不卧散吹之。

丘墟、中渎。

心痛[编辑]

有風寒、氣、血虚、食、郁熱。

散寒铁刷湯或草豆蔻丸。輕者五积散。脉伏者姜附。

調血四物。有平日喜食熱物,或有冲击,死血留于胃口作痛,用桃仁承氣下之。

行氣木香、乳香、玄胡、益智、姜黄、砂仁。氣虚加以二陈,中加炒姜以和之。實者枳壳之類。

因虚而作,咸以软之,牡蛎丸。牡蛎一味,淬爲末,水丸。

化虫虫痛者,多面上白斑,唇红能食,治以苦楝根、锡灰之類。

清熱胃口有熱而作,非栀子不可,佐以姜汁,此反佐也。金铃子散,見《活法機要》。

太溪、然谷、尺泽、行间、建里、太都、太白、中脘、神门、涌泉。

消导元戎浓朴丸、感应丸。

铜青之類,萝卜子三大合炒,擂细滤之,空心茶湯和下,大钟渐渐浓服取吐。

大實满痛者,元戎浓朴丸、备急丹、大陷胸湯。虫痛,三因集效方。

牙疼[编辑]

或出血属熱,胃口有熱。有風寒、溼熱虫蛀。

疏風川芎、石膏、升麻、细辛、草烏、白芷、防風、羌活擦之,或单用鹤虱。一方用升麻、石膏、细辛、 本、檀香、麝香、皂角。

行溼细辛、芫花、苍耳叶、大戟、小麦、川椒煎水漱之。

清熱石膏、升麻、地骨皮、羊胫骨灰。

解铁雜之邪東垣當归龙胆散。治寒熱,用元戎梧桐泪散。

神功丸、凉膈散、調胃承氣湯爲末,蜜丸服之。

行血牙疳蚀臭出血,當作阳明蓄血治之,桃仁承氣湯蜜丸服之。東垣清胃散。有服牛尿,漱而得血者,立愈。

散寒草豆蔻、白芷、细辛、草烏、丁香、蝎梢。

皂角树上蛾子,或白马蛆,或用草烏、川椒、细辛。

益肾肾虚者,骨熱而苏苏然痛者,滋肾丸。

颊车、听会、曲池。

用韭子。

治虫天仙子烧烟。用竹筒抵牙,引烟熏之,其虫即死。

合谷、内庭、浮白、阳谷、三间。

擦藥元戎問玉散方∶醋榴皮 诃子(各二兩) 升麻 何首烏 绿矾(枯) 青盐 百藥煎 五倍子 没石子(半) 麝(一錢) 白茯菟(一兩) 细辛 石胆矾(各半兩) 荷叶灰 白檀 芎 芷 甘粉苓苓香 茴香 藿香 猪牙皂角灰 木别子(各二錢) 青黛(一錢半) 共爲末。

眼目[编辑]

疼者肝氣實,風熱,痰熱、血瘀熱,血實,氣壅。

諸邪風熱∶羌活、甘菊、川芎、蔓荆子、荆芥穗。火∶酒炒芩、连、大黄、當归、生地、防風、薄荷。溼熱∶神芎丸。風∶川芎茶調散。

凉血實者,犀角地黄湯加芩、连、荆穗、石膏、柴胡。虚者,四物加黄连、生地黄、草荆穗、枳實。

清氣實者,凉膈。虚者,清心莲子飲,局方定志丸∶茯菟 人参(各三兩) 远志菖蒲(各二兩) 蜜丸,辰砂爲衣。

丝竹空、上星、百会、攒竹宣泄。痛者,風池、合谷。

导痰行氣二陈加枳壳、川芎、仙术、石膏、荆芥。

瀉肝瀉青丸、羊肝丸(白羊肝一具,黄连末。)

养阳東垣神效黄 湯。

滋陰地黄丸。二者兼治,東垣滋陰地黄丸。

消翳膜方

甘菊 川椒 木贼 蒺藜子 密蒙花 蛇蜕 蝉蜕 川芎 蔓荆子 荆芥穗 石燕 黄连薄 荷叶 枳實 栝蒌根 羌活 當归 甘草

上爲末,蜜丸含化。

大寒犯脑,连及目疼,或風溼相搏,風邪,皆可用。有翳取二间、合谷。

痰實氣郁,宜吐之,然後用藥。

熱勝氣郁,承氣湯。血實,玉烛散。

湯泡散∶黄连、杏仁、當归、防風。

点藥末子用炉甘石,不拘多少,淬後爲极细末点。先用童便淬,後用黄连汁淬之。

熊胆膏∶黄连 黄柏(各三兩) 蕤仁(一錢,去油) 先将三味煎浓汁,滤过入後藥熊胆(一錢) 硼砂(半錢) 牛黄(半錢) 脑子(四錢) 蜜(四兩,和净水熬)

瀉痢[编辑]

氣虚兼寒熱,食积、風邪、驚邪、熱溼,阳氣下陷,痰积。當分治,瀉輕痢重。

升散胃風湯、防風芍藥湯、神术散、苍术防風湯、败毒散皆可汗之。

攻里溼熱用导水丸,兼郁承氣湯、和中丸。积滞用圣饼子、脾积丸。冷积局方苏感丸。下後用藥調理。痢初得者,必用下,通因通用。溼熱甚者,宣明玄青膏。

和氣後重窘迫用木香槟榔。白属氣,赤白者氣血受病,赤黑相兼属溼熱,青绿雜風與火溼。

凉血下血者當凉血,归、 。赤属血,《保命集》四物加槐花、黄连、米壳。

脉沉弱而腹痛,用姜附加对五苓、理中丸、機要浆水散。色青者,寒兼風。

升提阳氣下陷,升阳益胃加桔梗,醋沃南星。用一叶梅外贴极效,起泡便止。

收敛實肠散、桃花湯、养脏湯、严氏烏梅丸、元戎烏梅散,如米壳、榴皮、龙骨之類。

勝溼平胃散、,曲芎丸之類。老人奉养太过,飲食傷脾,爲脾泄,機要白术芍藥湯、茯苓湯。溼勝,仙术炒用。

渗泄陰阳不分,淡以渗之,五苓、猪苓之類。或单用薏苡實炒爲末服之。

初不可便补。氣虚者补中益氣。血虚神弱,人参、白术、當归、川芎、炒芍藥、茯苓,少加黄连之類。錢氏白术散、十全大补湯。

瀉痢,脉沉伏细弱下陷者,用来复丹、灵砂丹以劫之。

清暑中暑 而脉虚者,香薷散、桂苓甘露、清暑益氣湯。

陷下則灸之。脾俞、关元、肾俞、复溜、腹哀、長强、太溪、大肠俞、三里、氣舍、中脘。

解熱外熱者先退熱,柴、芩、连。内熱者香连丸、芍藥柏皮丸、黄连阿胶丸。噤口者解毒。

分利胃苓湯,與淡渗同五苓。或独用 香散。

外贴以一叶梅于印堂贴之。

有痰飲在膈上,氣不能降,以致大肠不能收敛而瀉利。痰在肺中,宣大肠之不固也,宜吐之。

盒脐噤口痢用田螺于脐中盒之,以引下其熱,黄连多加参术,终日呷之,如吐再進

补肾肾泄久不止,脉沉细無力,二神丸、本事五味子散、金锁正元丹。

和脾氣脾氣不和,濁氣下干,不能愈者,問病患思食何物,與食之,脾氣和而愈矣

消积因积作者脾积丸,方見後。

青皮 陈皮 三棱(炒) 蓬术(煨。各二錢) 莎實(二兩,炒) 肉果 山豆(炒) 山楂香砂仁 槟榔 姜黄 浓朴(炒。各二錢) 黄连(三錢) 木香(一錢半) 檀香(二錢) 澄茄(一錢) 白豆蔻(一錢) 麦 (炒,二錢)

上爲末,蜡爲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下。

瘧(又名)[编辑]

有風暑、山岚瘧氣、食、老瘧、瘧母、寒溼、痹、五脏瘧、六腑瘧。

发散有汗要無汗,正氣爲主带散之,小柴胡加桂、白虎加桂。頭痛脉浮,惡風有汗,機要桂枝羌活湯。

和解無汗要有汗,散邪爲主带补之,桂枝加黄 、知母石膏湯、人参柴胡飲子,六和湯方∶人参 知母 草果 贝母 白芷 槟榔(各一錢) 烏梅 柴胡(各一錢,用酒拌) 常山(二錢)

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名牡瘧,宜柴胡姜桂湯,此温經也。

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脉大,以柴胡微利爲度。余邪未尽,白芷、石膏、知母三物湯以尽其邪。

調經風暑深入陰分而夜发者,乃血受病,宜桂枝、桃仁、當归、柴胡、黄芩等藥。

辟瘴氣草豆蔻、浓朴、草果、槟榔、半夏、常山。

温脾内傷生冷,于平胃中加参,守田、茯苓、草果、藿香、姜、烏梅辈,飞龙夺命丹亦可用。

消癖咳瘧多成癖,在左脇之下名瘧母,严氏鳖甲飲子、金匮鳖甲煎丸。

消食三因红丸子。

因外感病属上焦胸膈,多结聚痰涎,故宜吐,子和恒山散、藜芦散、雄黄散。

辰砂丹、一剪金,皆要藥也。

朱砂(一兩半,留五錢爲衣) 信 雄黄(各五錢)

上爲末,入白面六錢,水丸绿豆大,每一丸于五更時水下。

汗多,寒熱不止,懒言语,食少,小柴胡加桂、白术、陈皮、當归、草果皮、芍藥、黄 、知母、贝母。不止者兼服後藥。

三日一发,或一月兩月发者,秘方清脾丸∶白术(一兩半) 人参 槟榔 草果 黄芩 守田(制。各一兩) 青皮(一兩) 蓬术(醋炒)浓朴(各半兩) 甘草 姜黄(各三錢)

上爲末,饭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六十丸食远白湯下,日進二服。

移精变氣或驚之击之,藏隐,照水飲符,观尽奕棋,皆可止之,邪传里則不能止。

合谷、曲池、公孫。

不問男女,于大椎中第一节尽處,先针,後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节亦可。

咳嗽[编辑]

風、寒、火、劳、痰、肺脹、溼、五脏咳,看痰例分六氣治爲要。

发散風∶消風散、金沸草散。寒∶麻黄湯、干姜五味子湯。

溼∶十枣湯、小胃丹、葶苈木香散。水∶葶苈丸。胃實痰郁者,下後調理。

痰在膈上,或停郁胃中。重者,瓜蒂散。輕者,萝卜子末吐之。

瀉火實者,解毒湯。輕者,知母、地骨、桑白皮、麦门冬、桔梗、甘草,礞石滚痰丸。上半日属胃中有火,贝母、地骨。五更咳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時流入肺中。

滋陰午後嗽多者,属陰虚,四物、知母、黄柏、或四物入竹沥,或六味丸,或八味丸爲要藥。

收敛火氣浮于肺,不宜用凉藥,以五味、五倍敛而降之,或粟壳、烏梅之類。肺脹者,诃子、青黛、杏仁,久咳自汗宜用之。

瀉白肺氣有余宜瀉之,桑白爲主,半夏、茯菟佐之,瀉其有余,补其不足。

清金肺燥當润之。属熱者,桔梗、大力、知母、鸡清。声哑者属寒,细辛、半夏、生姜,辛以散之。

肺虚者,人参膏补之,阿胶爲主。陰不足者,六味丸爲要藥,知母茯苓湯炒。咳而瀉者、痢者、用粟壳不必疑。

款花、雄黄、艾,烧烟熏入喉中,以散肺中邪氣。丹溪治久嗽風入肺者,用鹅管石、雄黄、郁金,款花碾末和艾中,以生姜一片留舌上灸之,以烟入喉中爲度。

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门、行间、廉泉、扶突。

曲泽,治咳喘出血立已。前谷穴兼胸满。面赤熱咳,支沟。多唾,三里。

导痰食痰,瑞竹堂方化痰丸。熱∶滚痰丸。溼∶葶苈、桑白。風痰∶青州白丸子。

行氣二陈加南星、紫苏、桔梗、枳壳之類,桑白皮。燥者,杏仁、苏子。熱者兼荆、芩、连、知母。

凉血熱傷血分,宜生地、地骨、知母、麦门冬、阿胶、甘草、桑白皮、桔梗、紫菀、五味、荆、芩。

劫藥五味(半兩) 甘草(二錢半) 五倍(一錢) 風化硝(一錢) 上爲末,干含化。

一方∶粟壳(四兩,炒) 烏梅(一兩) 人参(半兩) 款花(半兩) 苦梗(半兩) 兜苓(一兩) 南星(姜制,一兩)

上爲末,蜜丸弹子大,含化。汗多者用之。

吐衄血[编辑]

身熱,多是血虚。血温身熱者,死不治。火载血上,错經妄行。

瀉火嘔吐血出于胃,犀角地黄,保命生地黄散,柴胡、黄连、黄芩、黄 、地骨、生熟地黄、白芍。

調荣衄涕血出于肺∶犀角、升麻、丹参、紫参、生地、芍藥、黄芩。咯唾血出于肾∶紫菀、知母、熟地、远志、门冬。痰涎血出于脾∶葛、 、黄连、芍、沉香、甘草。虚者,小建中加黄连,或前保命生地黄散,再加天门冬、枸杞子、甘草等分,水煎服。

調卫分氣紫苏飲,由七情致者。

隐白、脾俞、上脘、肝俞。

血结胸中,心下手不可近,爲中部蓄血,桃仁承氣湯。小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脐下手不可近,爲下部蓄血,宜抵當湯。嘔吐血,宜三黄湯顺下之。

調理脉大而熱,或喉中痛,是氣虚,用人参、黄 蜜炒、黄柏、荆芥、生地、地骨、當归頭。咯血,用桑白皮、半夏、知母、贝母、茯菟、阿胶、桔梗、陈皮、甘草、杏仁、生地之類。衄血及嗽,以上藥加蒲黄、五倍灰,入煎剂服妙。

外迎以井花水溼纸,于顶中贴之。左鼻衄以线扎左手中指,右出扎右中指。俱出,左右二指俱扎。或以炒黑蒲墨吹鼻中。

清熱降火二陈加知母、桑白、桔梗、黄连、黄芩、生地、石膏之類,煎藥水和入墨

溺血[编辑]

属熱、氣虚、血虚。

凉荣四物加生地、牛膝,或四物加黄连、棕灰,六味地黄丸切要。

补氣茎痛用甘草梢,血藥中少佐以地榆、陈皮、白芷、棕灰。

瑞竹堂方蒲黄散∶蒲黄(炒) 古锻石(炒) 破故纸(炒) 爲末調服。或单用蒲黄,或葱白湯調郁金末服之,文蛤灰入煎剂妙。

下血[编辑]

肠風多在胃與大肠病。

清熱补血四物加炒栀子、炒黄连、秦艽、升麻、阿胶、棕皮、下槐角丸。

因寒致者,當温散,四物加升麻、炮姜、棕灰。或肠胃受寒溼毒,宜當归四逆、平胃之類。

三里。

隐白。

解络脉之结或单用枳壳一味。

一方∶黄连(一兩) 枳壳(二兩) 槐花(八兩)

上以槐花炒上二味,去花不用,止以二味煎,進,立效。

一方用百藥煎一兩,取一半烧爲灰,作末,糊丸梧桐子大,每五六十丸空心服之。一法用血余灰、棕榈皮灰、鞋底灰,猪牙皂角灰,酒服半兩。

諸氣[编辑]

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劳則氣耗,悲則氣消,喜則氣缓,思則氣结。

升散寒氣郁于中作痛,七氣湯、盐煎散、参苏飲、東垣升阳顺氣湯。

降抑逆者抑之,木香流氣飲、降氣湯。有熱者,须加凉剂抑之,所谓从陰引阳也。

木香槟榔丸、导氣丸、小承氣湯。

针以导氣。

調理沉香降氣湯、分心氣飲、紫沉通氣湯。

炅則氣泄,宜清暑益氣湯。

木郁則达之。

捷嚏搐鼻。

消导局方异香散。

导痰散郁和中,二陈、四七、苏子降氣之類。

理血氣逆血从,济生归脾湯。

[编辑]

内托提二地、 、参、术、升、草、菟、芍。

外塞法用童便 炉甘石、牡蛎粉。

[编辑]

属熱,小便涩,氣承水,寒闭熱结,痰氣不利。胞痹属寒。

解熱关格者分利之,凉血火府丹,木通、黄芩各一兩,生地二兩。不渴而小便闭者,滋肾丸,知母、黄柏。

老人氣虚,人参、白术,中加木通、山栀、六味丸爲主。氣虚不运者加升麻。虚寒者,八味丸爲要藥。

三陰交。

掩脐连须葱三茎,生姜一块,豆豉二十一粒,盐一匙,同捣作饼,烘熱掩之,扎定即通。

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下,以二陈吐之,吐中便有降,关格必用吐,提其氣之横络,不必在出痰也。

八正散之類。

捷嚏不卧散吹之。

外迎湯浴之。

用连须葱擦周身。

降氣八正中加木香、沉香、琥珀,清氣莲子飲。寒者温之,三因生附散。

小水不禁[编辑]

内虚寒自汗,御藥秘元丹、三因家韭子丸。内虚溼熱者,六味丸。寒者,八味丸加杜仲、骨脂、五味。

陰陵泉、阳陵泉。

(详淋)[编辑]

不通者,用以上法,或用坐藥,見傷寒例。男子急甚者,令人吹吮之。妇人仍用坐藥。

喉痹[编辑]

痰熱,溼熱。

以桐油吐,或以射干、逆流水吐。一方,槐花,独活,醋煎吐涎。

三因雄黄丸∶雄黄(一兩) 巴豆(去油,十四个) 郁金(一錢) 醋糊丸,绿豆大,茶清下七丸。

吹藥三因玉钥匙∶焰硝(一兩半) 硼砂(半兩) 脑子(一字) 僵蚕(一分)

密钥匙加雄黄,或止用胆矾。

一字散∶雄黄 蝎梢 白矾(枯) 藜芦 猪牙皂角(炙) 各等分,爲末,每用一豆大,放鼻内搐之。

解陰阳之结连翘、麦门冬、桔梗、甘草、大力子、薄荷、山豆根、半夏、牡蛎、木通。

合谷、涌泉、天突、丰隆。

起初傍灸之。盖亦凿窍,使外泄也。颈腫针曲池二穴。

导痰痰不降而致,桔梗半夏湯。寒痰∶三因玉粉丸。熱者∶滚痰丸。

脉實氣盛,火甚者,凉膈散下之,氣虚老人勿輕用。血熱∶柴胡飲子。氣熱∶碧雪。風熱∶用通圣散。

疏風大力子、桔梗、半夏、薄荷、甘草、防風、荆穗、射干、牛膝、山豆根、當归、黄芩、竹沥。

有下虚陰盛格熱在上,切不可用凉藥,脉沉緊细小者是也,宜桂附温下之藥,上用半夏、桔梗之類。

諸瘡[编辑]

初起者,疔疽发背,便蒸之。或毒下陷,亦可用方别内托。

发汗在背羌活爲主,在面白芷,在肩脇柴胡,在胸腹白芷、升麻。東垣最妙,脉数滑浮大者,宜東垣消毒散。沉细者,十补散。滑数瘡在下,宜當归拈痛湯。

蒜片或白芷、木鳖爲末,蜜和作饼用。多年冷瘡,用附子片。

脉實,瘡腫 ,便闭,宜内疏黄连湯。汗多脉大,谵语,破棺丹。

从治有因食一切毒物及死驴马肉,而发瘡腫者,有溼毒等致,宜服後藥。

飞龙夺命丹∶治一切疔瘡惡腫,痈疽初发,或发而内陷者。如熱毒脉盛,宜後飲子。

天南星 雄黄 巴豆(各一錢) KT 砂 黄丹 信石 乳香(各半錢) 班虎(十六个,去翅皮) 麝香(少许)

上爲末,取蟾酥和丸,如黄黍米大,每十一二或十四五丸,看瘡上下,食前後好酒送下。忌食諸般肉、油腻七日。一方有矾(一錢) 半夏(一錢,)無雄。

東垣黄连消毒飲∶治痈疽发于脑顶或背,腫势外散,熱毒 发,麻木不痛,宜灸之。

黄连(酒炒) 羌活(各一錢) 黄芩 黄柏(各半錢,酒炒) 生地 知母(炒) 独活 防風归尾(各四錢) 连翘(四錢) 本 防己 桔梗(各半錢) 黄 苏木 陈皮 泽瀉(各二錢) 人参 甘草(各三錢)

上咀片,作一服,水煎服。若腫势已过,宜後方复煎散∶地骨 芩 苓 参 芍 白术 桂 甘草 防己 當归(各一錢) 防風(三錢) 作一服,先取仙术三錢煎,水煎。

瘰 瘡,须灸之,肩井二穴,曲池前骨端二處。内作散腫溃坚丸一二料服之。

双解厥逆咽塞寒熱,五香连翘湯。風熱,防風通圣散。脉實丹毒,千金漏芦湯。

内托脉虚胃熱,复煎散、圣济托里湯、東垣黄 人参湯、黄 湯。

外治有脓者开之,久瘡肉冷者蒸之。敷藥,初起用溼山藥,少加木鳖、蓖麻,捣敷,消。反肉,青金锭子选用之。下溼瘡用文蛤散。郭氏水澄膏,敷红赤色,攻 疼痛。

缘唇瘡,须去惡血,下注瘡亦然。

漏瘡[编辑]

用人参、黄 、白术、川芎、當归爲主,以生氣血。有溼熱者,先下後用。

熏蒸用附末,唾和如饼,若半指浓,上用艾蒸之,五七次,肉平爲度,或只有 末亦可。

[编辑]

溼熱,溼毒。

外治脂調散∶苦参 荆芥 雄黄 硫黄 矾末(各半兩) 蛇床(二兩) 草烏(尖,一兩)爲末,敷之。

通圣散加羌活、独活、白芷,兼服苦参丸。

显仁丸必用之。

硫黄、艾。

風癬[编辑]

外治脂調散,或豆沥、胡桃沥搽。

一方∶雄黄(三錢半) 柽皮 剪草(各一) 凡 芨(半) 班虎(七个) 草烏(尖)

换肌散,苦参丸(苦参二,僵蚕一, 一,爲丸服。)

重甚,舟车、禹功,或显仁丸。

痔瘡[编辑]

甘草(二錢,生用) 用米泔水調服之。

一方∶大黄(煨,三錢) 牡蛎( ,一兩) 爲末,作十服,空心服效。

用無花果叶煎水,熏少時再洗。好醋沃烧新砖,如法坐熏。

以藥点蚀瘡去之。

凉血槐角丸,下血者劫之。

滋陰地黄丸必用之,空心服一百丸。

地黄丸方∶槐角(炒) 柏(炒) 杜仲(炒) (各一兩) 山藥 山茱萸 独活(各八錢) 泽瀉 丹皮茯菟(各六錢) 黄 (一兩半) 熟地(一兩六錢) 白附(二錢) 蜜和爲丸。

世俗坐卧熊皮上极效,皮衬鞋底亦妙。

膁瘡[编辑]

初起者,即愈,用熟艾,于小罐内烧烟熏之。

大扎草灰贴。蜡膏纸,入油些少,乳香些少更妙,或只用文蛤末。

一方∶黄连(五) 蛤粉(四) 輕粉(一) 黄丹(一) 枯矾(半)

显仁丸。下注瘡只用當归拈痛湯效,或作丸服。

[编辑]

因寒、氣、溼熱、痰积流下, ,不痛者是也。

酒煮當归丸、夺命丹、十补丸。按之痛定者属虚。桂(炒、) 栀子、烏頭,姜汁糊丸,劫痛,第三四十丸服。海石、小茴香,入姜汁,湯調下。或盐煎散、烏頭桂枝湯。

导氣郁甚,复元通氣散、天台烏藥散。

上病,尿時,用手掩右口鼻耳,少時效。右則取右。

疏風大抵多是肝病。

渗溼五苓加川楝。

三白散。控引睾丸,蜘蛛散选用之。

大敦、三陰交。一法,于脐中蒸之。

一法∶于小腹下横纹斜尖上灸一壮,以下连灸三處,神效。

太冲、大敦、跳骨、足小指下。

行血有食积與瘀血成痛者,炒栀子、桃仁、山楂、枳實、吳茱萸、荔核,姜汁糊丸。

外肾囊偏大,用荔核、橄榄核,鼻涕团果核,共烧灰,空心用小茴香湯調下。

脚氣[编辑]

溼熱,食积,流注,風溼,寒溼。

勝溼仙术、白术、防己、川芎爲主,或六物附子湯。溼熱,當归拈痛湯。

显仁丸。兼氣郁甚者,舟车丸、除溼丹。有飲者,東垣开始导飲丸。

如神救苦散、一粒金丹、应疼丸(方在後。)赤芍(半兩) 草烏(半兩) 各煨,去皮尖,酒糊爲丸。

解表麻黄左經湯等藥,随證选用。有兼痰氣、寒溼,五积散。

双解大黄左經湯选用,東垣羌活导滞湯。

理血八味丸,四物湯加羌活、天麻,或四物加黄柏、南星,或健步丸。

补阳黄 、防己、白术、桂、南星、木瓜、茯菟。

通关透肌骨三因勝骏丸。

疏風养血独活寄生湯。

外治敷贴,用姜汁,芥子、白芷等爲末,敷糁。或用仙术、羌活、独活、白芷、细辛,爲末,入帛内, 用。

脚心用附子末,津贴。涌泉穴,却以熱熨之。

洗藥威灵仙、防風、荆芥、地骨、當归、升麻、朔 。

公孫二穴,冲阳二穴。

三里。

轉筋[编辑]

属血熱,溼熱。

凉血四物加黄芩、红花、南星。

筋寒者温之。

[编辑]

溼熱,痰,無血而虚,氣弱,瘀血。

燥溼東垣健步丸。

导痰二陈加仙术、白术、竹沥、炒黄柏之類。

补血四物加炒柏、仙术,下补陰丸。或四斤丸、八味丸,或四物中加桃仁、红花。

补氣益氣湯加仙术、炒柏。

显仁丸。甚者,丹车丸,行後便收拾調理。

三里、肺俞。

须停待氣至一二時或三時方可。中渎二穴,环跳二穴。

内傷[编辑]

傷食有有余,有不足,傷力者,多不足。

食有余郁积,先下之,甚者,备急丹、承氣下。傷力初得,甚者,當归承氣湯。

調理食过傷元氣,東垣枳术丸、橘皮枳术丸。熱物,芩连枳术丸。

补中益氣湯。傷力用桑白皮、参、术、陈皮、當归,加降火藥。

食在上不得下。

消导在中焦。

痰飲[编辑]

痰之爲物,随氣升降,無處不到,亦有脾虚而痰飲作者。有五飲。

寸脉實當吐。痰在上,瀉亦不去,吐中有发散之意。桔梗、参芦、瓜蒂、藜芦、牙茶选用。

消导食积∶瑞竹堂化痰丸、錢氏白饼子。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在脇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熱痰∶青黛、黄连、滚痰丸,二陈加芩连。溼痰∶小胃丹、神佑丸,輕者二陈湯。寒痰∶姜桂丸、温中丸、五套丸。風痰∶青州白丸子、玉壶丸、天南星丸。驚痰∶辰砂化痰丸、保生锭子。

发散風寒外感,金沸草散、三拗湯。因郁,参苏飲。

祛痰丸。有痰實似邪祟狂證,涤痰丸、大利膈丸、蠲飲枳實丸。有悬飲内痛,十枣湯,或三因控涎丹。

理氣四七湯、苏子降氣湯。

滋陰半夏止能泄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肾氣丸以主之。海粉,熱痰能降,溼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子,不可入煎藥。

镇坠痰飲 升降陰阳灵砂丹、黑锡丹、来复丹。

[编辑]

未发,以扶正氣爲主。已发,以攻邪爲主。有外感邪盛。

氣虚短氣,用人参、蜜炙黄柏、麦门冬、地骨、阿胶、桑白皮。

降痰有痰亦短氣而喘。导痰湯方∶半夏、南星、陈皮、枳實、茯苓、甘草。

滋陰陰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地黄丸。年高痰喘不定者,必用此,仍茯菟與地黄等分。

疏利風痰《妇人大全良方》千缗湯方∶半夏、皂角、炙草、生姜。

降火有熱甚而喘。

泄水有水乘肺而喘,葶苈、牵牛之類。

降氣导氣湯、苏子降氣湯,氣實导氣下行。

润燥款花膏。

有胃實壅遏,以承氣湯下之,氣實者下之。

椒目爲细末一二錢,用姜汁調下止之。又萝卜蒸熟爲君、皂角烧灰等分、姜汁,炼蜜丸,梧桐子大,服五六十丸。劫後,看證用藥。

外感心下有水氣,干嘔而喘,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主之。

[编辑]

專主于痰,必用薄滋味。

宜春初吐之。

导痰顺氣清肺养正之藥。

霍亂[编辑]

内有所积,外有所感。

就微吐之,以提其氣,或用樟木湯吐亦可。

解散干霍亂不用凉剂,二陈加川芎、仙术、防風、白芷。

分利

嘔吐[编辑]

有熱,有痰、寒、停食。

清熱胃口有熱,膈上有痰,二陈加姜、黄连。

滋陰还少丹、肾氣丸。

理中丸、不二丸。

导滞有积滞毒瓦斯上攻而嘔者。

有食用内消丸。

清镇烧针丸必用之。

渗泄水逆者,五苓散主之。

久病者,胃虚不纳谷也,人参、黄 、白术、陈皮之類。

惡心[编辑]

痰、熱、虚。

辛散皆用生姜,随證用藥。

嘔吐惡心,胃俞、幽门、商丘、中府、石门、膈俞、阳关。

膈噎[编辑]

即翻胃。血虚、氣虚、熱、痰兼病血积、癖积。

补氣四君子加芦根、童便,或参苓白术散,或韭汁、牛羊乳,或入駁驴尿。

补血四物加童便。血病不可服香燥之藥,服之必死。

消积有用阿魏、香附、砂仁、仙术、陈皮、山豆、枳實、木香、归须、桃仁、黄连之類。

温胃以马雹儿烧灰存性,每服一錢,用枣肉、平胃散二錢和入酒調下。丁沉透膈湯,小七香丸。

行氣木香流氣飲、嘉禾散。

清镇烧针丸。

[编辑]

溼熱、寒熱、食积。

发汗三因麻黄醇酒。

行溼茵陈五苓加食积藥。

黄连、栀子、茵陈、枳實、浓朴、大黄。

搐鼻在上者,用瓜蒂搐之,取下黄水。

消食

陰黄當温經燥溼。

消渴[编辑]

上消則多飲水而少食。渴而飲食多,便赤,爲中消。下消則膏淋,面色黑而瘦。

养肺降火人参白虎湯、東垣兰香飲子、麦门冬飲子。

滋陰八味丸、丹溪补陰丸。

清镇朱砂黄连丸、三因珍珠丸。

生津补氣血東垣生津甘露飲子。

谓胃承氣湯。

润燥黄连末、天花粉末、生地汁、生藕叶和入牛乳,佐以姜汁、蜜,或单用浮萍汁

水腫[编辑]

五脏水,爲證不同。皮水、正水、石水、風水。内因氣、溼、食。

行氣削积重者蹋腫丸,輕者大橘皮湯、神金散。

三圣散,枳實、萝卜子、牵牛,爲末,看大小與服。氣實,三花、神佑、舟车、禹功选用之,苦瓠丸。

利機关用肾氣,须茯苓與地黄对用,平胃爲衣,稍實者,下後用此洁净府也。

實脾土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當燥脾补虚爲主,切不可下。对金飲子、脾积丸

渗泄桑白、葶苈、大橘皮湯、五苓之類,苤 。

用湯以法坐熏之。

缪刺脉盛氣實者,可用胃仓穴、合谷、石门、水沟、三里、复溜、曲泉、四满。

消导有食傷太陰而浮腫如水者,因积滞,看寒熱,分消丸。

开鬼门谓发汗也。

鼓脹[编辑]

消导氣脹,清熱行氣,中满分消丸。寒脹,中满分消湯。

补中行溼此脾虚之甚,大剂参、术、陈皮、茯苓、仙术。

行血有血积。

洁净府小便涩者,宜竟渗利之。

脉實人壮盛者,下之便用收拾。

行氣浓朴治脹,因味辛散。一法,用大虾蟆一个,入猪肚内煮熟,去蟆不用,病患一日吃尽,遂愈,神妙。

滋陰無陰則不能化,故脹,故藥加芩、连類。

上脘、三里、章门、陰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

自汗[编辑]

氣虚、溼熱、阳虚。

助阳参术中佐以桂枝,甚者附子。

火氣上蒸于胃作汗者,凉膈散。

心虚者,砺粉丸补之。

扑敛牡蛎、麸皮、麻黄根、 本、糯米、防風、白芷,爲末,周身扑之。

封脐何首烏末,津調封之。

消导脾胃有食积,熱而自汗,须导之,脾积丸。

盜汗[编辑]

血虚、陰虚。小儿不须治。

凉血补血生地、當归、黄 、黄连、黄柏、黄芩、甘草、麻黄根、浮麦。

實脾敛肌白术四兩,用黄 、牡蛎、麸,各分一兩,炒过,只用术,爲末,每服三二錢。

文蛤末,爲丸,湯下二十粒。

何首烏爲末,唾調,安脐内。

吃逆[编辑]

痰、氣虚、陰火。

虚者,参术中下大补丸。輕者簠德,用思以勝之。

胃寒,理中湯。

便實者下之。

氣實脉盛有痰者,必吐之。

頭眩[编辑]

或运。痰挟氣虚,火积其痰。脉大是久病。

利痰清熱南星、半夏、桔梗、枳壳、陈皮、甘草、茯苓、黄芩之類。

疏風川芎茶調散。兼熱痰,二陈加羌活、仙术、黄芩,青州白丸子。

降火滚痰丸、清空膏。

导飲蠲痰丸。

消食有内傷停食挟痰而致。

活血脉涩有死血。

补氣虚者,参、术、 、归、陈皮、甘草之類。

搐鼻溼甚者,牛末吹之。

上星、風池二穴、天柱。

痛風[编辑]

風熱、風溼、血虚、有痰。

发散仙术、南星、川芎、白芷、當归(酒炒、)黄芩、防己、桂、甘草。在上,加羌活、威灵仙;在下,加牛膝、木通、炒柏。寒∶小续命湯;風∶天麻防風散。

調理皮骨散∶虎骨(酥炙二兩) 花蛇(酒浸取肉) 天麻 防風 川牛膝 僵蚕(炒) 归(酒浸) 乳香(另研) 桂心(各二兩) 炙草 全蝎(半兩) 麝香(一錢)

上爲末,每服二錢,豆淋酒調下。

补血多用芎、归,佐以桃仁、红花。

疏風勝溼南星、仙术、炒柏爲主,佐以台芎、白芷、桂、桃仁、防己。有溼勝一身尽痛,小胃丹、浚川散。

导痰青州白丸子。

百会、环跳。

肩臂痛[编辑]

导痰行溼仙术、半夏、白术、南星、炒芩、香附、陈皮、荆芥、威灵仙。

肩 、曲池。

癖块[编辑]

在中爲痰飲,在右爲食积,在左爲血积。氣积、 、瘕、聚。

消削五脏积,随證治之,見《玉機微義》积聚门。

血∶醋煮海石、三棱、蓬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归须、干漆之類。

氣∶御藥院方助氣丸。

痰∶涤痰丸。

瘕∶宣明积氣丹。

肉∶丹溪阿魏丸。

酒∶邓山房感应丸。

食∶丹溪保和丸、脾积丸,見瀉痢例中。

因熱,千金硝石大丸。积∶蹋腫神应丸。鬼物∶八毒赤丸,白马尿亦能行,或单服之。

消导用行氣和血煎藥,下磨积藥,从湯荡之。秘方脾积丸,因氣血弱者,攻补兼之

钩邪有鬼物,必须鬼物以钩之,用死人枕煮服。

敷贴以大黄、朴硝、大蒜、鸽粪爲膏,敷痞上。又煮虾蟆,食法見前鼓脹例中。

熨蒸牵牛、萝卜子、枳實爲末,置于上,以艾火蒸之。

养正养正氣實,而积自除。有只用旧砂锅爲末,作丸服之效。

中脘、建里、石关、商曲。

倒仓見《玉機微義》积聚门。

外贴以一叶梅贴印堂,起泡去之。

[编辑]

食积與溼

散郁开痰橘半、枳术丸、三棱丸。

見心痛萝卜法。

导滞輕者,枳、丸、茱连丸、陷胸湯。又煮虾蟆,食法見前鼓脹例下。

噯氣[编辑]

胃中有火、痰、氣郁、滞,随證治之。

吞酸[编辑]

有熱者,必顺其性而折之,用吳茱、黄连。溼勝者,七香丸。

嘈雜[编辑]

多是痰、食郁。有熱,姜炒黄连不可無。

夢遺[编辑]

脱精,專主溼熱、虚。

固真缚虎飲子,見腰痛补例。

氣血虚,與八物湯下珍珠粉丸。

燥溼珍珠粉丸方∶黄柏、知母、牡蛎粉、蛤粉。

清熱安神青黛、海石、柏。

[编辑]

溼熱、痰、虚。赤属血,白属氣。

燥溼溼痰流注,于二陈中加仙术、白术。赤者加白芍,仍用珍珠粉丸。

清熱脉弦滑者,青黛、滑石、柏、□。

燥痿南星,守田,海石,以神曲糊爲丸,青黛衣。

氣血虚,缚虎飲子下珍珠丸。心虚,宜定志丸。

熱在下,氣實者,导水丸。

[编辑]

大率行痰爲主。

清熱养氣血宁神丹∶天麻 人参 陈皮 白术 归身 茯神 荆穗 僵蚕 独活 远志 犀角 麦门冬 枣仁辰砂(各五錢) 守田 南星 石膏(各一兩) 甘草 白附子 川芎 郁金 牛黄(各三錢)

珍珠(三錢) 生地 黄连(各半兩) 金箔(三十片) 共爲末,酒糊爲丸。

百会、鸠尾、上脘、神门。

健忘[编辑]

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随證治之。

清熱养血

安神丸、小黄丸合服之。

顺氣清神补中益氣加石膏、荆芥、芎。

怔忡[编辑]

大抵属血虚,有虑便动属虚,時作時止者,痰逐火动。瘦人是血少,肥是痰。

补中益氣湯加生地、石膏、荆芥穗。

氣實者,用倒仓法,見积聚门(《玉機微義》)。

导痰清神調中益氣丹方∶人参 归身 茯神 远志 干山藥 生地 酸枣仁 辰砂 陈皮(各一兩) 白术(一兩半) 牡蛎( ,二兩) 麦门冬 黄连(各半兩) 生甘草(一兩) 枳實(炒,七錢) 半夏(制,八錢)

上爲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远白湯下。

驚悸[编辑]

属血虚、痰、熱,随證治之。

耳聾[编辑]

疏風疼者,用五倍末、全蝎末,绵裹塞之。茶調散、人乳和蓖麻子肉、枣作膏,塞耳中。

清熱开痰清神散合二陈。

萝卜子半兩,炒,爲末,調白湯,作三二次空心服而吐之。

解郁有因七情致者,随氣治之。

[编辑]

風、寒、溼。

发散風寒溼三氣,合爲行痹,上下左右無定,宣明防風湯。

温經寒勝爲痛痹,四肢疼而浮腫,宣明茯苓湯。溼勝爲着痹,四肢麻、筋挛、腫,茯苓川芎湯。

润肤滋肾在血脉之中,随上下不通。

摩擦姜汁、葱泥,周身擦之。

疏風养血通圣散去硝、黄,加白芷、羌活,爲末服之。

导痰飲有因支飲手足麻痹、多唾、眩冒。守田、赤茯苓、陈皮、枳實、桔梗、甘草,名茯苓湯。

[编辑]

捷嚏初得厥而不知人事,宜不卧散吹擂。

調氣先用苏合香丸灌之,醒後看虚實治。

升发卒厥暴死,飞尸鬼注,鬼击客忤,三因追魂湯,即麻黄湯。

或七情痰氣所致,故宜吐之。白子末湯調,服之吐。

清熱养氣白虎加人参湯。虚甚者,独参湯。

表熱内寒,下利清谷,食入則吐,或干嘔,或汗,四肢冷,拘急,身体痛,不渴,四逆湯。

[编辑]

常服芩连枳术丸,仍含後丸,用昆布、海藻、带各二錢,大力四錢,炒,爲末,如後用,效。

瓦松、海藻、昆布、海带、猪羊靥子,和爲丸,如弹子大,每丸含化之。

导痰氣三棱丸。

[编辑]

此是感天地杀厉之氣。声哑者,難治。

下虫病在下,通天再造散。取虫及秽物方∶郁金(一錢) 大黄(一兩) 白牵牛(六錢,半生半熟) 皂角刺(一兩,陈者) 共爲末,酒下五錢。

取涎病在上,用醉仙散于牙缝中追毒取涎,方見後。

发散痛者,养血藥中加如圣散。

疏風清熱防風通圣散加生地、羌活、独活、大力子、白芷、蔓荆子。

氣實痰壅者,宜吐、汗之。

换肌换肌丹方∶當归 苦参(各二兩) 川芎 抚芎 防風 荆芥穗 川羌活 独活 金蝎 蝉蜕(各一兩半,共爲末) 大枫子(三斤,取净肉一斤)

上枫肉捣如泥,和陈米饭爲丸,每服四十丸,空心至晚各進一服。

出惡血,取委中二穴,针之去惡血二三合。又黑紫疙瘩處,亦去惡血。

凉血瀉火四物加生地、荆芥穗、黄 、黄连、地骨、甘草、黄芩之類。

润肤大枫子、枯矾、輕粉、苦参、白芷,爲膏润之。痒者,加白芨、硝、雄黄。

追涎鼻塞者,用猪牙皂角十条,微泡去皮,玄胡索大者三枚,青黛半錢,共爲末,滴水丸如鸡頭大,晒干。

每一丸以水浸开,口含水,以藥搐鼻中,其涎自出,後以水漱口自止。

醉仙散方∶服五七日後,牙缝中出涎。

胡麻 鼠粘子 枸杞子 蔓荆子(各一兩,同炒) 白蒺藜 苦参 防風 栝蒌根(各半兩)

上爲末,每十五錢入輕粉一錢,茶湯調下。

洗浴雄黄(研,生用,) 临時下黄柏、槐花、麻黄、苦、干姜(各一兩),只爲粗末,用水一桶许,浸五日,令藥水浓却,煎数沸,去渣,入缸或大桶内,令满,坐于内没身,汗出爲度,其虫取下,远去其水,于僻處理藏,换新衣着,大忌色欲、口味。

双解烏蛇丸方∶皂角去皮弦子二十定,酥炙;白花蛇、烏蛇各一条,并酒浸,去骨,焙干;苦参四兩;大枫子三斤,内取净肉一斤。共爲细末,以皂角十三定捶碎,以水五升浸一宿,滤去渣,熬成膏,和前藥爲丸,桐子大。每三十丸,欲利,温酒下,以利爲度;欲汗,通圣散汁送下,三日服一遍,汗出爲度。

敛瘡藥風痒多用,寻常少用。

紫荆皮(四兩) 白芨 赤小豆 斑蝥(去足翅) 明矾 全蝎(各二錢半)

上爲细末,水調涂敷其瘡,直到了不换,痊後其痂自落。

白癜風[编辑]

瑞竹堂追風丹。一法,腊八日取活兔血,和酒服之。

紫癜風[编辑]

雄黄、白附子、草烏尖末,和姜汁擦之。

下疳瘡[编辑]

好茶(二錢) 川椒(半錢) 爲末贴之。蟾,干者,烧灰贴之亦可,洗後敷之。又方∶五倍子(炒、)吳、白芷、荆芥穗、黄柏、共爲末,贴。

骨梗[编辑]

密咒云:洪颖登楼奉帝敕,吾敕真人化此辰。急急如敕令。向北七遍。


本作品由于校订不足而错误百出。您可以参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尝试改善它,再移除这个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