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峯集/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龜峯集
卷三
作者:宋翼弼
卷四

雜著[编辑]

太極問[编辑]

余倣屈子天問。設太極問。以觀後學所答如何。後患答者多不合理。略成答說以便看。○理一而已。太極問答。變轉雖殊。終歸一理。亦非自家私論也。皆朱子語意也。但因一問一答。而有易曉易知處。敢錄而自觀焉。

問。老氏之出無入有。莊氏之自無適有。佛氏之空說。各不同。而先儒之同謂之不是。何也。至如柳子之無極之極。邵先生之無極之前。周夫子之無極而太極。若無所異。而又以爲不同。何也。

答。邵子言氣。周子言理。老,莊,佛,柳亦皆言氣。但邵子知理而言氣。

問。老子之言有無。以有無爲二也。周子之言有無。以有無爲一也。而朱子曰。無極而太極。只是說無形而有理。朱子之又以有無分言。何也。又朱子旣曰。將有字訓大字不得。而今反以有理釋太極。何也。

答。無形而有理之云。是所謂以有無爲一也。且有理之有。非訓太極也。理是太極也。

問。夫子曰。易有太極。周子曰。無極而太極。理一也。而易則謂之有。於太極則謂之無。夫子周子之異其說。何也。

答。主太極則不可謂有。主易則不可謂無也。此正朱子所謂以理言之則不可謂之有。以物言之則不可謂之無者是也。

問。道與太極之二其名。何也。至如一木一草之分而爲枝爲榦。又分而生花生葉。生生不窮而各自成果。千果萬果。又自生生。是所謂無限太極也。是指流行處爲言。而反謂之太極。何耶。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皆指至極處爲言。而又謂之道。何也。朱子所謂語至極。則謂之太極。語流行。則謂之道。此說非是耶。何相反之若此也。

答。流行處固是道。而不得爲太極云。則是太極非活底物。至極處固是太極。而不得謂道云。則是道是偏底物。況立言。各有所指耶。

問。無極而太極。此而字。重耶輕耶。抑有積漸之義耶。旣曰無。又曰太。何也。無極太極。孰先孰後。亦有方位耶。

答。無太二字。添減不得者也。而字輕。無積漸。無先後。無方位。囚不知一而字之輕。便生陸氏議論。

問。極是何名。取他諭此耶。抑理之一名爲極耶。南極北極屋極民極爾極皇極商邑四方之極。太極同一物事耶。

答。物之至極而莫能有加者。其名爲極。古之稱極處。各有攸指。

問。指一物之理爲太極耶。指天地萬物之理爲太極耶。

答。總天地萬物之理。爲太極也。然一物之中。亦有一太極。故有天下共公之理。有一物所具之理。同一理也。

問。凡物。有其形則有其名。蒼蒼者爲天。博厚者爲地。高者爲山。深者爲海。未知太極其形如何而有此名也。圓耶方耶。高耶下耶。大耶小耶。斜耶正耶。

答。物之有其形有其名者。氣以成形者也。物之無其形有其名者。理也。太極。理之尊號也。無形則何方圓大小之有。

問。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又曰太極。何也。所云上天。太極耶。載乃太極耶。無聲無臭。可謂之太極。而亦可謂之無極耶。無聲無臭之與無極之三無。同耶異耶。

答。太極無聲無臭。而無極者。無聲無臭之妙也。無聲無臭者。就其中說無也。無極而太極者。就其中說有也。說有說無。兩無所碍。蒼蒼者上天。而載是太極也。○已上。皆朱子語意也。北溪陳氏專欲以無聲無臭解無極。恐非是。

問。天地之間。只有動靜兩端。太極其動耶其靜耶。抑在此動靜之間耶。抑在此動靜之外耶。抑動靜者。太極耶。其所以動靜者。太極耶。

答。不動不靜。而含動靜者。太極也。動靜兩端之循環不已者。氣也。蓋動靜者。氣也。所以動靜者。太極也。

問。未有動靜之前。先有太極耶。旣有動靜之後。繼有太極耶。動時太極。寓在何處。靜時太極。寓在何處。動靜。陰陽也。陰陽之與太極。二其名則其二物耶。抑一物而二其名耶。

答。理之與氣。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所謂二而一一而二者也。彼之動靜。卽我之動靜也。動則動靜則靜。何嘗少離。

問。太極。形而上者也。陰陽。形而下者也。形而下。亦可謂有太極。則形而上。亦可謂有陰陽耶。陰陽太極。竟無先後之可言歟。

答。理氣旣不相離。則固不可分先後。而然朱子曰。自形而上下者言。豈無先後。必欲言之。則其先後。亦可想矣。太極。理也。陰陽。氣也。形而上。豈有氣哉。於氣。理未嘗不在。而於理。或有氣未嘗用事處。

問。太極之與陰陽。取譬一身上性與心。則心是太極耶。性是太極耶。抑何者爲陰陽也。惟性惟心。性是一物。心是一物。而不相干涉耶。抑一物而二其名耶。孟子只說一性。而伊川之以本然氣質分說二性。何耶。上自聖賢。下至土石昆蟲。咸得一性。而今就賦人處。別作二性。何耶。

答。朱子曰。性猶太極也。心猶陰陽也。陰陽之與太極。非二物也。咸得一性。以理言也。氣質千萬。以氣言也。氣質之與本然。卽一性也。物得氣之塞。故無變化之理。人得氣之通。故濁可以爲淸。愚可以爲智。而此大小學之所以設也。孟子程子豈異其說。朱子曰。孟子剔出言性之本。伊川兼氣質而言。要之不可離也。

問。南軒張氏曰。太極之體至靜。其果靜耶。至靜之云。指已發之用而言則何如。指未發之體而言則何如。貫未發已發而言則亦何如也。

答。太極。動靜之理也。至靜之云。於體於用於貫未發已發。皆不是。朱子曰。如此。却成一不正當尖斜太極。謂太極之體涵動靜。則似合朱子之旨。

問。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則太極自能動靜耶。太極。理也。理無形焉。有形者能動靜。而無形者又能動靜。何也。

答。非先有太極而後。乃能動靜也。卽動靜而知太極也。

問。旣曰一陰一陽。則似乎二氣。又曰。陰根陽陽根陰。則似乎一氣。是何立言之無定也。所謂陰陽。做一箇說耶。做兩箇說耶。

答。朱子說陰之流行者爲陽。陽之凝聚者爲陰。非眞有二物相對。但立言處。各有攸主。或對說或合說。故朱子曰。陰陽。作一箇看亦得。做兩箇看亦得。

問。眞。理也。精氣也。理氣合凝處。只言無極而不言太極。何也。

答。所謂無極之眞。便是太極也。

問。在地成形。則水火在地。而流動閃爍。其未定形。何也。水是陰物。而其中反明。火是陽物。而其中反暗。亦何義也。稱水爲陽。稱火爲陰。互言無定。亦有義耶。水有溫水。火無冷火。抑何義也。以五行成時。而四時之止於四。抑何義也。

答。天地生物。先其輕淸。水火。其體尙虛。不離於氣者也。水質陰而性陽。火質陽而性陰。此張橫渠所謂陰陽之精。互藏其宅者也。水有溫火無冷。陰可變而陽不可變也。土包水火木金。此所以木火金水爲時。而土之寄旺於四時者也。

問。五行之中。惟水火能動。而木金土不能動者。亦何義也。合天地人物而就動靜上總論之。動而無靜。靜而無動者。是何物而稟何氣而然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者。亦何物也。動而不得其動之理。靜而不得其靜之理。可靜而動。可動而靜者。亦何物也。可動而動。可靜而靜。靜而不失其靜。動而不失其動。一動一靜。自合其中者。亦何名也。

答。物之屬乎天者動。屬乎地者靜。水火木金。屬地者也。宜靜而水火之或能動者。以不離於氣也。大抵動而無靜者。天也。靜而無動者。地也。動靜者。氣也。動靜而無動靜者。理也。動靜之反其理者。桀跖也。動靜之合其中者。堯舜也。

問。姸醜美惡高下深淺之能使異之者。何物也。千狀百態之所以貫乎一者。亦何物也。旣不能無姸媸貴賤之殊。則是乃物之情也。聖人之必欲使愚不肖。同歸於正心誠意之域而一其德者。亦何義也。

答。千百其狀者。氣也。貫乎一者。理也。稟得氣之偏且塞者。物也。正且通者。人也。於通正之中。又不能無淸濁之殊。而同得仁義禮智之理。故聖人設敎。欲返其理。

問。人具五行。而物稟一行耶。物亦具五行耶。其異於人者。何也。旣曰人得五行之正。而於人亦有聖狂之殊。何也。所謂明德。不分聖狂而同得。則明德之與仁義禮智。其同耶異耶。仁義禮智之均賦於人物。而明德之不在於物者。抑何義也。

答。物亦具五行而得其偏者。物也。人受其正而得其淸者。聖也。明德之不分聖狂。同得其正也。仁義之均賦人物。同得其理也。仁義禮智。全指其理。明德。竝擧理氣而言。

問。凡人之生。先有陽而後有陰。陽在內而陰包外。今曰形旣生矣。神發知矣。形是陰之聚也。神是陽之闢也。然則陰先於陽耶。何先後之無序也。

答。成形之與形生。陰陽先後。固各不同。

問。吉凶者。善惡也陰陽也。陰陽不可偏廢。而聖人之於吉凶善惡。常欲變惡而爲善。舍凶而趨吉者。何也。堯舜之世。比屋可封。是可謂獨陽而無陰耶。獨陽無陰。天下無是理。而吾儒之每抑陰扶陽。何耶。

答。朱子於易坤之初六本義曰。陰陽者。造化之本。消長有常。非人之所能損益也。然有淑慝之分。聖人作易。於其不能相無者。旣以健順仁義之屬明之而無所偏主。至其消息之際。未嘗不致其扶陽抑陰之意焉。蓋所以贊化育參天地者。其旨深矣。以此說推之。可知。

問。謂太極含動靜。謂太極有動靜。含之與有。其一義耶。

答。含以本體而言。有以流行而言。含之與有。義有所在。朱子下語之精密處也。

問。動之所以必靜者。根乎陰故也。靜之所以必動者。根乎陽故也。此所謂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也。而今曰太極動而生陽。却以動而生陽爲始。何也。未動之前。又如何也。

答。未動之前。便是陰。亦非以動而生陽爲始也。故朱子曰。今且自動而生陽處看去。又曰。動而生陽。其初是靜。靜之上。又須動。蓋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天道也。始於陽成於陰。本於靜流於動。人道也。

問。太極旣無動靜之可見。則是乃空底物。而反謂與釋氏說性不同。何耶。朱子曰。釋氏說性。只言皮殼。以君臣父子爲幻妄。然則其所謂君臣父子。理歟氣歟。

答。太極有陰陽五行之理。不是空底物事。若空則與釋氏說性。何以異。釋氏屛棄人事。老氏淸虛厭事。不知人事是天理。皆作下面粗底看。是不知程子之所謂器亦道道亦器。欲把道理做事物頂頭玄妙底物。此空之與太極異。而竟將君臣父子之理。爲氣者也。初坐不知理。而終亦不知氣。

問。南軒曰。無極而太極。言莫之爲而爲之。其果信然耶。抑有不是處耶。

答。以莫之爲。釋無極。以爲之。釋太極。是以無極太極。爲二說看也。又況爲之氣也。理固莫之爲。而所以爲之之理在其中。此說非是。

問。動靜陰陽。是皆形而下者也。已發之時。固不可謂太極。未發之時。亦不可謂太極耶。寂然不動之中。喜怒哀樂之無感通者也。中之與太極。其同耶異耶。

答。已發未發。一是動一是靜。太極含動靜。所以與中不同。

問。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云。則於桀跖亦可見太極。於木石亦可見太極耶。

答。桀跖有是性。故亦有可化之理。朱子曰。天下無性外之物。又曰。枯槁之物。亦有性。惟是合下有此理故云。又曰。其所以爲是物之理。則未嘗不具耳。

問。至於成之者。方謂之性。而朱子說太極。有是性則有陰陽五行。此性字。與他時說性處不同。何耶。

答。太極不可謂性。必朱子初年說也。

問。未有一物之前。先有太極耶。旣有萬物之後。繼有太極耶。

答。有物之後。始知太極。而然初無太極。則物不能爲物矣。

問。先儒就人身。以氣屬陽。以血屬陰。然則於血只有陰而無陽。於氣只有陽而無陰乎。抑兼有陰陽乎。抑互相爲陰陽耶。

答。凡陽中有陰陽。陰中有陰陽。氣血雖分屬陰陽。而亦各有陰陽。亦互爲陰陽。如魂爲陽魄爲陰。吸爲陰呼爲陽。血爲陽肉爲陰之類。可知。

問。動靜是太極動靜乎。是陰陽動靜乎。論動靜皆指陰陽。而圖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然則太極亦能動靜乎。

答。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蓋太極有動靜之理。故陰陽能動靜也。動靜者。陰陽也。所以動靜者。太極也。

問。陰陽定位。等數分明。而今乃倏忽變化。橫看則左陽右陰。豎看則上陽下陰。仰手爲陽。覆手爲陰。向面爲陽。背後爲陰。北之陽乃南之陰。東之下乃西之上。如是幻易。使人莫測。亦何義耶。

答。二氣相楺相盪。隨時隨處。不可爲一。此人事之中。無定體者也。然陰陽定位。則一定而無變。

問。易云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圖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二說之不同。何也。

答。易與圖。皆言有天地然後有氣化。有氣化然後有形化。易繫辭天地絪縕。萬物化醇。氣化也。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形化也。圖之兩儀。立天地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氣化也。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形化也。何不同之有。

問。五性感動而善惡分。到五行處。便有善惡之分。而其上動靜則無善惡耶。到人便論氣質之性。天亦有氣質之性歟。

答。或問陰陽便有善惡。朱子曰。陰陽五行皆善。又曰。陰陽之理皆善。此謂理皆善而氣有善惡也。氣有善惡。故有人物偏正淸濁之殊。到人亦有幾善惡之分。皆理在氣中後說也。故朱子曰。此言衆人具動靜之理。而常失於動也。動靜之分善惡。衆人爲然。聖人全體太極。與天同德。聖人氣質之性。純善。天則無氣質之性。故朱子曰天地之性。是理也。纔到有陰陽五行處便有氣質之性。便有昏明厚薄之殊。

問。周子則說靜字。程子則說敬字。二說之不同。何耶。亦有詳略之可論耶。

答。靜則偏。而敬乃通貫動靜。然必以靜爲本。平居湛然虛靜。如秋冬之祕藏。應事方不差錯。如春夏之發生。物物得所。

問。太極圖。自一而二自二而五。以至萬物。易則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以至六十四。西銘則止言陰陽。洪範則只說五行。理一而已。是何所論之各異也。

答。朱子旣言道理未始不相値也。只有詳略。

問。太極之孔子未曾與顔,曾語到此。何義也。朱子謂程子不以授門人者。蓋未有能受之者。然則顔,曾之於孔子。亦在未能受之列耶。如此其難也。而朱子之編於近思錄初頭。亦何義也。

答。孔子之於顔,曾。如一貫之類是也。朱子亦曰。焉知其不曾說。孔子於易則鮮及焉。程子之未及易與圖。猶此意也。編在近思之初頭。呂東萊曰。使之知名義。有所嚮望而已。

問。朱子曰。滿山靑黃碧綠。無非太極。是氣也而朱子之反以爲理。何也。

答。器亦道也。道亦器也。非理無氣。非氣無道。

問。明道言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旣曰不容說。而周子之說無極。何也。邵翁之又說到無極之前。亦何義也。先儒之論。旣若有三等次第。則漸說到高處。似無不可。莊子之加一層於無極之上。而又以爲非。亦何意也。夫復,坤之間。乃無極。而自坤反垢。乃無極之前。此邵子所論也。始也者。太極也。未始有始也者。無極也。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無極之上又一層也。此莊子所言也。周,程,莊,邵同耶異耶。

答。朱子曰。非太極之上。別有無極也。無極太極。無次第。邵子說到無極之前。只論氣之循環。程子不容說。謂難言也。非不言也。莊子架虛。不須爲辨。亦專指氣爲言。

問。朱子以太極動而生陽。爲天地之喜怒哀樂發處。而延平謂做已發看不得。抑何所見而然耶。何說爲是耶。於至理之源。大本達道處。亦可以已發未發分言耶。

答。延平之意。以爲已發未發。就人身上。推於太極之動靜闔闢。終萬物始萬物。只是此理一貫。做已發看不得。於天地大本達道處。難以分言故也。蓋天地之間。實理充塞。無一息之妄。徹上徹下。不過如此。以動爲發。則當以靜爲未發。此必朱子初年說也。朱子曰。一動一靜。皆命之行。又曰。靜亦動之息爾。此論爲是。

問。太極之動而生陽。是繼之者善也。靜而生陰。是成之者性也。而朱子以繼爲靜之終動之始。則似在不動不靜之間。抑何義耶。仁智交際之間。繼在仁耶智耶。

答。旣曰動之始。則是乃動也。此邵子所謂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卽朱子所謂貞元之間也。繼乃仁也。仁。元也。元雖四德之長。然元不生於元而生於貞。貞。智也。智能成終成始。

問。繼之者善。所謂性善。而至成之者性然後。方有氣質之善惡否。抑未可以善惡分耶。

答。謂之性則未可分善惡。

問。朱子嘗以太極爲體。動靜爲用。以太極陰陽分體用。抑何義耶。又曰。太極者。本然之妙。動靜者。所乘之機。二說同耶異耶。

答。後說是。不可分體用。前說未穩。

問。物可見而理難知也。太極圖。欲使人知難知之理也。先儒之敎後學。皆明理一事也。大學之反欲格物。而却不言窮理。何耶。

答。形而上爲道。形而下爲器。器亦道也。道亦器也。道未嘗離乎器。大學之不曰窮理。朱子曰。只是使人就實處究竟。

問。朱子曰。天地。形而下者。乾坤。形而上者。易所謂乾坤。乃氣也。而朱子之反以爲理。何也。

答。天地。形殼也。乾坤。性情也。易所謂乾坤。兩儀也。天地乾坤。分言也。兩儀。統說也。只說一生兩也。兩便氣也。

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是獨指人耶。抑通萬物爲言耶。動物之有男女。而植物之無男女。亦何義耶。

答。通萬物爲言也。植物亦有男女。人自不察耳。朱子曰。麻有牝牡。竹有雌雄。推此可知。

問。朱子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然則理亦有不同者乎。

答。理絶不同。物得氣之偏。而理在偏中。塞而不同也。氣相近。如知寒煖識飢飽。好生惡殺。趨利避害。人與物相近也。

問。通書所謂幾字。在太極圖。却在何節也。

答。五性感動而善惡分。便是幾。

問。孟子言其情。則可以爲善。周子言五性感動而善惡分。感動則情也。孟子周子之異其言。何耶。

答。朱子曰。孟子言其正。周子兼其正與反者而言也。蓋情未必皆善。然本則可以爲善。惟反其情故爲惡。

問。人受天地之正氣。物稟其偏塞。然而鷄能司晨。犬能吠客。牛能負重。馬能致遠。各能其事。人反不及於物。而不能踐形。子鮮孝臣寡忠。何也。曾謂人之靈。而反不如物之塞耶。

答。物以塞而能天。以心不虛靈也。故莊子曰惟虫能天。人能變化氣質。以不肖爲聖賢。亦以通也。人之舐痔吮臃。終至於殺父與君。行禽獸不爲之事。亦以通也。可不畏哉。

問。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此定字。是自定耶。抑定天下之定耶。定與靜與敬。其同義耶。抑各有不同耶。

答。定是立人極也。定萬事以立人極也。圖以動靜言。故言靜。靜字。只好作敬字看。

問。樂記云以靜言性則可。以靜形容天地之妙則不可。性則理也。與天地之妙。又何不同耶。

答。性與天地之妙。初非二物。而性卽喜怒哀樂未發之稱。屬乎靜。天地之妙。卽太極之該動靜者也。含動靜而不偏。此中與太極之同一理。而指各有異者也。其實性與中與太極同一理也。

問。程子曰。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又曰。惟道無對。道則理也。而立言之不一。何耶。

答。有對。以陰陽動靜屈伸消長而言也。無對。以太極而言也。

問。夫子曰。智者動仁者靜。而周子之反以智爲靜。以仁爲動。何也。

答。智屬陰。固是靜。仁屬陽。固是動。周子主陰陽爲言故也。仁又安靜。智又運用。夫子之言。各有其指。又朱子則以仁智。體皆靜而用皆動爲喩。恐或傳寫之未盡也。四德。無非體靜用動。

問。終萬物始萬物。莫盛乎艮。艮。止也。止是生息之意也。先儒之反以動爲生。何也。

答。元不生於元而生於貞。譬如穀種必經秋冬。乃可爲生。又以動爲生。偏說也。上一節。統說也。

問。至成之者性。然後氣質各異。則善惡之分。宜在斯矣。周子却到五性感動處分善惡。何耶。

答。性無善惡。純善而已。至情動處。便分善惡。便知有氣質之性。

問。受父母之氣。在胞中。是繼之者善也。及其旣生。自成一箇物。是成之者性也。旣成其性。則又自繼善。循環無窮。而反以佛氏之循環爲無理。亦何義耶。

答。流行造化處是善。凝成於我處是性。此程子所謂生生之理自然不息也。豈佛氏所謂將旣屈之氣。復爲方伸之氣。輪回不已者乎。

問。朱子曰。太極只是一箇實理。太極圖一圈。便是一畫。又曰。太極。二氣五行之理。一與二五之互言。何耶。

答。理一而已。二氣五行之理。卽一理也。

問。太極。是藏頭物事。旣無方所。又無影響。先儒之能挑出爲圖。作爲名字。何耶。

答。在無物之前。而未嘗不立於有物之後。在陰陽之外。而未嘗不行於陰陽之中。著存明顯。無過於此。何爲不知。

問。以事物看之。陰陽中有太極。而圖却謂太極生陰陽。何也。

答。原其生出之初。則太極生陰陽也。觀其見在之端。則陰陽涵太極也。圖主生出。故云太極生陰陽。

問。不偏不倚之中。與太極同一理也。而先儒論以中訓極爲非。何也。

答。所指各異。中是無過不及之義。極是無加之稱。

問。漢志謂太極函三爲一。莊子謂道在太極之先。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易云易有太極。此四說與周子所謂太極同異。可分耶。

答。漢志謂函三則形氣已具。非周子所謂太極也。莊子謂道先太極。則不以太極爲道。而道又太極上一箇空底物。非周子所謂太極也。老子云先天地生。似指斯理。而老子實非知理者也。易所云易有太極。就陰陽變化中言有此理。下語又與周子不同。然所謂理則一也。周子所謂無極而太極。不雜乎陰陽而爲言者也。蓋漢志之太極。莊子之太極。雜陰陽而爲言者也。老子之有物混成。亦不得言理之妙。

問。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邵子曰道爲太極。朱子曰心猶陰陽也。而邵子曰心爲太極。邵子之異其說。何也。

答。道是流行。邵子之道爲太極。以流行者言也。心是統會。邵子之心爲太極。以統會者言也。易之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一陰一陽者道云也。朱子之心猶陰陽。旣曰性猶太極云故也。萬理同出一源曰統會。萬物各具一理曰流行。康節之說。何嘗有異。道是太極而心性非二物。則復何爲疑。

問。朱子曰。靜者。性之所以立也。動者。命之所以行也。然其實則靜。亦動之息爾。故一動一靜。皆命之行而行乎動靜者。乃性之眞也。故曰天命之謂性。動靜。天理也。而朱子之以動靜。皆屬乎動。而却欠了靜一邊。何意也。程子之動亦定。靜亦定。周子之主靜。又却欠了動一邊。亦何意也。

答。太極之有動靜。天命之流行也。其靜。亦命之行也。主天命而爲言也。聖人合動靜之德。而常本於靜。主修道而爲言也。

問。伏羲作易。起於一畫。文王演易。肇自乾元。皆未嘗說到太極。孔子贊易。始言太極。周子作圖。又言無極。言愈密而理愈晦。何耶。

答。人自不知。理豈逾晦。人之不知。學不傳也。

問。形而上爲道。形而下爲器。道甚微妙。器甚著現。天地。形而下也。乾坤。形而上也。日月星辰風雨霜露。形而下也。其理。卽形而上也。君臣父子。形而下也。仁忠慈孝。形而上也。如一身之形體。形而下也。心性之理。形而上也。耳目。形而下也。聰明之理。形而上也。又如一物一器。形而下也。其理。形而上也。燈燭。形而下也。照物之理。形而上也。交掎。形而下也。可坐之理。形而上也。至如屈伸往來消長盈虛春秋寒暑終始晦明奇偶。皆形而下也。其理則形而上也。凡有形有象可覩可聞者。無非氣也。如許其廣大著現而反以爲小。無聲無臭不可聽不可見者。理也。如許其微妙而反以爲大。何也。

答。氣有限量。而理無限量故也。

問。朱子曰。太極圖說。陰陽五行之變不齊。二程因此始推出氣質之性。於易旣言陰陽五行之變。而孟子之不言氣質之性。何也。

答。凡道理。到後來辨釋愈精密。

問。天地之理。生之者微。成之者盛。故水生於陽而爲陰。火生於陰而爲陽。不特此也。氣常勝理。仁義禮智之理微。水火金木土之氣盛。終不可以微制盛。而聖賢之敎。每欲以理勝氣。何也。

答。理不微氣不盛。則聖賢又何爲敎。理雖微而益著。氣雖盛而可變。此聖賢之所以無不可爲之時。無不可化之人。而至於天地位萬物育。氣常聽命於理者也。問之不特此以上。微與盛皆言氣也。不特此以下。微是理而盛是氣。上下言勢。亦有毫髮之異。不可不知。蓋生亦氣也。而生之理。理也。

問。天地造化之妙。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而在人一身。亦初生腎水。又生心火。水又生肝木。火土又生肺金。而父母卽天地也。以至昆虫草木之生。莫不稟五氣以成形。此孔子所謂精氣爲物。精便是水。氣便是火。不過如此。而於此便有氣化形化之所以分。何也。今見物有氣化。而人無氣化。亦何理也。

答。未有種類之初。陰陽之氣合而生之謂氣化。旣有種類之後。牝牡之形配而生之謂形化。萬物之始。氣化而已。旣形氣相禪。則形化長而氣化消。程子云隕石無種。麟亦無種。厥初生民。亦如是。此氣化也。今見物有氣化者。無物處也。夫人亦然。先儒云海中島嶼稍大。安知無種之人不生於其間。若已有人類。則必無氣化之人。如人着新衣。便有蟣蝨生其間。此氣化也。氣旣化後。便以種生。此理甚明。

問。陳幾叟月落萬川處處皆圓之譬。北溪陳氏一大塊水銀。散而爲萬萬小塊。箇箇皆圓之譬。爲萬爲一。何者爲理。何者爲氣。

答。爲萬爲一者。氣也。所以爲萬爲一而圓無欠缺者。理也。自氣看之。雖有大小離合之別。自理看之。都無損益盈縮之分。

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象是氣也。形是質也。陰陽是氣。五行是質。氣是虛。質是實。虛者聚而實者成。如人之噓呵出氣而成水然也。凡有氣莫非天。凡有質莫非地。氣質之外。更無可指可論者。今周天三百度之下大地九州之上。非天非地處如此其多。何也。

答。太虛之間。便有氣克塞無欠缺處。出地以上無非天。古詩云坎得一尺地。便是一尺天。非是三百六十度是天也。只以日月星辰光所見處爲言爾。六合之內。非質處便是氣。非地處便是天。

問。圖以禮智換作中正。何義也。不曰仁義禮智。而却謂禮智仁義。亦何義也。

答。圖本乎易。易其德曰仁義。其用曰中正。要不越陰陽兩端。而尤重中正。又朱子曰。中正較有力。以禮或有中不中。智或有正不正也。智禮。水火也。水火。爲五行之先。圖主生出之序。故先言智禮。

問。太極一動。至於爲陰陽爲五行爲萬物。莫有其差。在人纔動便差。何義也。惟聖人無差。是謂聖人與天同德。而天又或不能無差。冬熱夏寒。顔淵之不得壽。盜跖之善其終。孔子之困於行。女后之爲天子。致旱於湯世。有年於魯宣。天之反不及於聖人。亦何義也。賢希聖聖希天。則聖人反希不及聖人之天歟。

答。凡人之纔動有差。氣使之然也。聖人之無差。得氣之淸也。天之或不能無差。亦氣使之然也。蓋聖人純得其淸。凡人淸濁不齊。天地之氣亦不齊。故朱子曰。天地之性。理也。到陰陽五行處。便有氣質之昏明厚薄。夫不得其常爲變。處變爲權。在聖人有處變之權。而天則無是。天普萬物而無心故也。明道先生曰。聖人無情天無心。○聖人之氣。比天地愈精。天地之氣。比聖人猶雜。故稟賦有人物之殊。時序有常變之異。惟天地之性。大本達道。流行發育。無外無內。不偏不二。此所以聖希天也。文王之純亦不已者也。

問。動靜陰陽。如一連環。連續無欠缺處。未知此環着在何處。

答。動靜陰陽。着在動靜陰陽。此環着在此環。

問。圖兩儀中旣有地。五行中又有土。是何以一物分作二物也。

答。地是對天說也。有氣者無非天。成質者無非地。土是五行中成形之一物也。邵子曰。方者土也。禹因畫州。韓子曰。草木山川皆地也。朱子曰。地言其大槪。

問。元亨利貞。是太極也。元亨是陽。利貞是陰也。元是木亨是火利是金貞是水。合而言之。則不過如是。所以各異其名。使學者眩於名物。何也。

答。太極。是總言天地萬物之理。理在天曰元亨利貞。理在人曰仁義禮智。陰陽以氣言也。金木水火。以物言也。雖欲不二其名。何可得也。

問。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此性字。是理之本原耶。抑氣質之異耶。張南軒之指以爲本原。何也。朱子之或指爲氣質。或指爲本原。不一其論。亦何義也。

答。各一其性之性。卽氣質之性也。但氣質之性。實與本原之性。同一性也。或問恐學者莫知所從。朱

子曰。陰陽五行之爲性。各一氣所稟。而性則一也。又問兩性字同否。曰一般。又曰。同者理也。不同者氣也。

問。其曰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是兩儀初判時耶。其曰動極復靜。靜極復動。只擧此天地說耶。竝擧前天地後天地說耶。

答。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然朱子曰。太極之有動靜。天命之所以流行也。又曰。今且自動而生陽處看。○前後天地。不須說。惟邵子先天圖曰。無極之前。陰含陽。

問。陰陽天也。以氣言也。剛柔地也。以質言也。仁義人也。以德言也。天之道不外乎陰陽。寒暑往來是也。地之道不外乎剛柔。山川流峙是也。人之道不外乎仁義。事親從兄是也。天也地也如許其大。而人以藐然一身。寄在其中。乃敢與天地立而爲三。一念之善。景星慶雲。一念之惡。烈風疾雨。得與天地混然無間者。何義也。

答。陽中之陰陽。卽陰陽也。天道也。陰中之陰陽。卽剛柔也。地道也。陰陽合氣。剛柔成質。而是理始爲人道之極者。仁義也。其實皆一理也。着於上而爲天。着於下而爲地。着於中而爲人。雖理無不同。而以氣質言之。在人者又稍精備。吾之心卽天地之心也。故無感不通。

答人說[编辑]

或曰。瞽瞍當死。舜可以竊負而逃。子負父弟負兄。逃其可乎。答曰不然。在舜則可。在瞽瞍則不可。當死則死。何可逃也。或曰。不當死則可以不死。所謂大杖則走者。其是之謂乎。答曰不然。大杖則走。子之於父也。民之於君。雖不當死。亦不可去也。或曰若然。則今日之夫負妻戴。父子兄弟相携而隱。無乃未盡於道耶。陳東不避東市之誅。季通怡然於南謫之日。此君子之死生不貳者也。答曰避有可。避有不可。東漢之張儉也。我國之金湜也。避有愧於順天安命。而是實陳東,季通之避死避謫者也。吾事則異於是。是非逃命於君父也。是乃避隱於一時枉法之人也。泛論則孰不曰彼雖蔑法罔上。旣托君命。以我爲隸。則宜俛首以聽生死於其人乎。精察乎理則不然也。夫天也君也。同一理也。先以天命爲喩。而繼以君命父命焉。天雖假秦爲帝。而商山之隱。桃源之避。實非得罪於天者也。臨渭受刑。築城被死。豈皆樂義之民哉。且吾百年傳業。今作亡家之人。天雖亡漢。亦不以劉禪之甘心忍辱。服事曹魏。爲順天知命。必背城誓心。圖存宗社。如北地王諶也爲合義。則於此可見避隱圖存。反合天命。而遵奉之不合天命者也。規之天命。旣如是。規之君命父命。又有可驗者。君命割幽燕與戎狄。而幽燕之民。不以被髮左衽服夷敎順夷俗安夷刑者。爲循命知義。而又不以善避隱遠恥辱者。爲不達於理也。夫幽燕之民。旣無其君之命。復爲中華之望。而旣如是。則況吾君國法。凡公事枉抑。有至三改伸之典乎。今若徑出而委命於初度枉法之下。則後雖欲再三伸冤。尙可得乎。申生之就烹。雖未及大舜之不死。而然謂之恭者。以父命更無歸正之路也。我君則不然。有許再許三就正之道。其敢先死於誣罔之初。而不從吾君累使辨理之仁法美意乎。非但有違大舜之不死。得不爲申生之罪人乎。規之君命父命。又如是。然則避隱不死。以求歸正於天命於君命於父命。皎然無疑。或釋然而退。因記其說。以俟知者之辨。

金檃字直伯說[编辑]

民之生也直。直者。天所賦。物所受者也。此所謂天地之間。亭亭堂堂直上直下之正理也。有或不直者。氣稟物欲之使然也。物之不直。揉而直之者。其名爲檃。吾友金君希元。惡曲喜者也。將冠其子而名之以檃。囑余字之。余以直伯爲字曰。不直則道不見。苟欲直之。直之之道。其不在檃乎。檃之如何。九容。直其容也。九思。直其思也。敬以直內。直其內也。義以方外。直其外也。自灑掃應對。以至盡心知性。無一事非直也。幼子常視母誑。直於始也。七十不踰矩。直於終也。一元之氣。不直則絶。浩然之氣。不直則餒。直之於君子之道。大矣哉。直之功程。小而小學書備矣。大而大學書盡之。希元以大小二學。日敎其子。則名以檃而字以直伯。不亦宜乎。爰字孔嘉。顧所以字之之義。事親以直。事君以直。接朋友以直。待妻子以直。以直而生。以直而死。立天地以直。貫古今以直。不勝幸甚。

銀娥傳[编辑]

銀娥其名。不知爲誰氏子也。少喪父。隨母流轉。乞食於人。年十三。投跡於交河南村秀城守家。秀城憐之。衣食之。越二年。惜其容。因以爲妾。娥志慮淸明。性質和婉。女職事事。不學亦能。守宗室也。早喪耦。家有二妾。娥寵爲專。主中饋十餘年。承上撫下。恭且惠。庭無間言。敏於文字。嘗讀烈女傳。處心行事。動以爲式。守年高多病。自念娥美少。或有厭倦意。試娥曰。我且死。汝能守節乎。抑有他耶。娥慘然曰。未可預言也。屢問對輒如是。守沈綿病席。侍者俱困。娥獨左右奉護。帶不解。藥必嘗。小心敬謹。久而愈謹。雖至夜分。跪伏其側。一呼卽唯。守感其誠。將歿。以南村別業專付曰。以之衣食。任汝自爲。若或他適。與吾子孫。娥哭踴頓絶。截雙鬟斷二指以殉葬。守制三年。梳不上頭。菜不入口。設衣枕服用于舊榻上。日侍其下。夜晝不離。奠祭盡禮。喪畢不輟。逾毁逾戚。每四時換節。必製新服。哭而焚。修窻戶掃堂階。如平生時。隣婦具酒食造慰曰。娘子妙年艶色。獨閉空屋。時日易邁。如花零落。良可惜也。再說三說。欲動娥意。娥怫然不答。杜戶稱疾。終身不對人坐語。日讀女訓。人間世事。一不介懷。菜根麥飯。有時而絶。所親相勸曰。盍賣守所與以自潤乎。娥曰。賤貧傭丏之裔。麤糲其分。安忍手進賜筆跡。向人斥賣。以求美衣食乎。守之一孫。奉娥頗懃。又勸畀守所與。以爲生養死葬之地。又不肯曰。誰非進賜之子孫。如此則專而不能咸。慮非進賜心也。且擅人財物。市恩一人。非我志也。啜泣塊居。嘔血成疾。八年而死。年三十七。守生時對客設酒。必隱身酌水。較輕重。過謹卽諫。養性憂疾。出於至誠。及爲孀。室中器用。雖至微細。皆謹護完補曰。主家舊物。不可慢也。用意誠懇。不但愛所愛敬而已。臨絶。有言棺斂之宜。從葬之願。曲盡其情。又錄先時遺衣服什物品目纖悉。意在敬守而傳授之。不敢自私也。諸孫入治喪。書冊几案筆硯。枚枚秩秩。各奠其所。一如守所服用之日。相與歎服。而附葬之。以遂其志云。嗚呼美哉。娥美質懿性。不假修爲。得之天而全其正。玉潤金剛。終始惟一。使人聞之。凜然動心。雖方古人。亦無多讓。誠使育德深閨。早承姆訓。服禮循道。以進其德。其所就亦可想矣。夫誓死兵革之間。捐生慷慨之餘。潔其身全其義者。亦不多得。況從容於無事之日。老病盡其心。不以流離瑣尾沮其行。不以必守貞信固其寵。葬以義。祭以禮。貧窶不能易其操。利害不能奪其志。處事畏愼。有同識理君子。嗚呼其難矣。士或稟陽剛之質。平居讀書談道。臨事不能蹈常執德。以安其命。失身貽譏者比比有焉。獨何心哉。

坡山成浩原。境接交河。頗聞娥行。對弼說不離口。色草娥傳。屬弼改作。弼之龜峯舍。益近交河南村。與秀城守往來交遊之。言又與浩原聞同。又秀城孫女。爲弼兄妻族婦。逾聞其詳。憑浩原傳。謹改草浩原傳外只數行。而其他皆浩原傳也。但隣婦不義之諭一段。守孫女云目所未經。恐或非是。自初喪至終身。未嘗見對人語。後憑此傳。上聞而旌門。

祭金黃岡文[编辑]

惟靈。襟懷飄灑。風格超邁。身無琢餙。事去毛皮。不忮不求。無岸無私。長不七尺。胸呑五湖。童丱之日。國學宏儒。弱冠之後。經幄碩輔。鶴立一世。燭照千古。羽儀兩朝。暉映中國。典籍在手。籌謨由腹。淸文敏識。不學而能。邈我殷師。文獻無徵。法吏拱手。經儒醉心。剔抉爬羅。講往訂今。虛來實歸。數計龜卜。鴻濛眼中。天下一席。外忽九容。內篤心思。行不自異。淸畏人知。德不標高。學恥名尊。里閭歡心。幼賤盡言。門無停客。問逾響答。宦盛業貧。望隆權弱。兄弟怡怡。笑語一室。朝箸賓朋。淡然如水。苔生庭戶。左經右史。飛不盡翰。譏有所歸。年之不永。又將尤誰。旣乖於人。宜合於天。天又難憑。惑滋甚焉。朝習玉聲。自公云召。啓沃未半。御藥無效。瑤墀一尺。死生爲訣。皐比降天。復已三呼。生何數奇。死何恩殊。朝天奉命。年紀之衰。道之云遠。使我心悲。病已膏肓。換律來歸。惠妾尙韶。乳兒盈窠。心懸魏闕。未暇于家。趨庭胤子。學特千人。賢者有後。國之良臣。憶在齠齔。里擇其仁。情洽鴒原。義均鱣堂。嘻嘻其言。燁燁其光。在目在耳。久而難忘。伏惟尙饗。

祭栗谷文[编辑]

嗚呼哀哉。天胡賦兄以溫潤和樂灑落淸通之資。而不幷假以期耄之壽。天胡修兄以仁恕誠明從容純粹之學。而不兼畀以澤世之福。使吾君信之如蓍龜。位極崇班。而贊化之未試其術。使儒林仰之如山斗。名振中華。而睢盱者指摘其間。德之厚而祿之薄。合於古而乖於今。優於理而短於數。負一世經綸之望。荷千載際遇之深。若將有爲而擯擠之者非一。卒乃乾旋坤轉。事機方新。加額之手未下。云亡之歎先至。鞰玉含香。抑而終天。此所以擧國中外上自有志。下至匹夫匹婦之愚。驚摧呼哭。失聲相弔。雖未識面而涕泗先下者也。嗚呼哀哉。吾道之在天地間。或顯或晦。或抗或墜。而終不至泯滅者。得其位行其道。世雖或遠。而修諸書明其道。以淑諸人。眞儒之任其責者。亦能相繼而不絶也。程朱旣遠。聖學益孤。人慾橫流。天理將滅。功利科擧之習。日以誤人。兄於平日。奮然興歎。謂余志同。共策駑鈍。或對講而未洽。又交書而硏窮。兄之所是。我或非之。我之不然。兄或然之。紏紛往復。三十年于玆。大之爲天地山川。小之爲草木昆虫。陰陽鬼神之變。誠幾動靜之妙。近而灑掃應對。遠而盡性知命。析之極其精。合之盡其大。聖賢之所未窮。夫婦之所可知。行藏之義。進修之方。兄旣探翫不舍。而我亦粗識其一二。我以柴衡之賤。一簞一瓢。白首空谷。兄又叔世寡合。投紱窮經。相期百年。庶卒斯業。中年兄被聖明不世之知。謂將推成己之功。以及于人。而異論夭閼。斯民不幸。旣不能行此道於當世。又不能明此道於遺編。使垂絶如綫之派。否晦而莫之。知。天意誠不可知。而鬼神誠不可測也。嗚呼。吾兄果棄吾東方而至於斯耶。叩之無聞。問之不答。悲呼而莫我知。已矣哉已矣哉。如金之聲。如玉之容。不可復見於今世矣。何朋友講磨之有托而不之念耶。何門人開發之有恃而不之恤耶。何後世修道之有屬而不之憂耶。何同朝縉紳謨議籌畫之倚以爲決而不之顧耶。何戍北將士擐甲周歲。日望還我而不之憐耶。何政煩賦重。流離鰥寡。引領佇足。活我生我之有待而不之哀耶。何聖上兢惕憂懼之深。都將二百年宗社。付之一介臣。冀有更張。而不之體不之奉耶。何生之遲回眷戀。不忘斯世。而何死之相絶之深耶。嗚呼哀哉。嗚呼哀哉。吾兄有水湧山出之文。而吾不以文章稱。有通今博古之見。而吾不以多見稱。有牛解氷釋之識。而吾不以能識稱。有燭照數計之智。而吾不以智術稱。有江河倒懸之辯。而吾不以善言稱。恬淡寡慾而不以爲淸。盡言不諱而不以爲直。撫幼賤猶恐有傷。而不以爲慈。奉父母生死極其情。而不以爲孝。處兄弟終始盡其愛。而不以爲友。接人悃愊無華。而不以爲信。事君至誠無隱。而不以爲忠者。所望於吾兄。渾然全體。不欲以一藝一行而成其名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吾兄天分超邁。鳳翔風表。鶴立鷄羣。雲開碧落。月照氷壺。上無所傳。不待而興。敬信小學。尊尙近思。旁通史氏。發揮諸經。苟能登擢不早。充養有序。優游隱約之中。涵泳本原之地。累以功程。積以時日。精思者貫徹。蓄貯者深厚。續響洙泗。接源濂洛。的有端緖。載書垂後。玩心乎文武之未墜。收效於日月之重光。則其遇乎一時者。舒亦無憾也。卷亦無憾也。其體天地之正。任造化之運。爲斯道爲斯人者。固無損益於其間也。今乃不然。修於幽獨未發之前者。未及乎逾精逾密。而望於設施事爲之間者反有以太露太速。軒冕煌燿於下帷之時。陰沴蝃蝀於當軸之日。求退不得。大限俄窮。在身者有啗蔗未窮之歎。入人者有時雨未洽之恨。誠所謂造物之所戲。而吾道之將窮也。天之期下地降斯人之意。竟安在哉。嗚呼哀哉。兄於平日。許我以於道體有所見。晩來所論。漸無異同。我於學問上。或有新見。衆人皆以爲疑。而惟兄獨信之。顯晦雖殊。相期相待之心。白首逾大。任重道遠。共抱終身之憂。那知今日遽先吾而死耶。死而有知。其亦知吾之戚戚也。吾言之而和者誰歟。吾行之而酬者誰歟。此子朱子所謂任左肱而失右臂者也。此所以吾之哀號痛惜。獨異於衆人者也。嗚呼。吾生先兄二歲。今年五十有一也。以兄之如許精神。而不能保如此。況我之衰朽殘劣。亦何能久於世乎。只祈修身補過。相見於地下而已。復何有心於人間世哉。雖然。與吾兄相許之深。不可以生死而殊異。則未死前日月。是皆報吾兄用力之地也。敢不履平地若深淵。惕若於桑楡之末。卒有所成就而不相負於冥冥之中也耶。嗚呼。言有窮而情不終。淚有盡而痛無極。知乎不知。長慟欲絶。伏惟尙饗。

祭寒暄,靜庵兩先生文[编辑]

惟萬曆二十一年歲次癸巳九月壬子朔七日戊午。宋翼弼謹以酒果之奠。敬獻于寒暄先生文敬公,靜庵先生文正公兩賢祠下。崒乎泰山。昭乎日月。生死禍福。浮雲起滅。世變千換。存者惟一。千是一朝。一乃千秋。合天違人。何怨何尤。邈矣箕疇。文獻無徵。靡二先生。此道誰弘。九萬迢迢。羽折初飛。涪州講學。鬚眉增輝。調高和絶。羣怪齎怒。駭機踵武。不但伐樹。達不兼濟。窮未立言。將明復晦。天喪斯文。今來祠下。庭草長春。天外斜陽。霽色猶新。小子何幸。猥謫長沙。二位相對。萬里天涯。蒙恩南首。灑掃辭歸。王業益艱。吾道逾危。不泯者存。我又何悲。

煕川有兩賢祠。金斯文重晦氏爲方伯時所立。李栗谷有記于壁。蓋寒暄先生謫來于煕川。靜庵先生受學于謫所。追慕有祠。而祠又因亂荒廢。可悲也。

祭仲兄默庵文[编辑]

嗚呼哀哉。兄其已死耶。弟生於兄生七年。受氣偏虛。兄不病而弟病。兄未衰而弟衰。常謂生雖後兄之遠。而死必先兄也。那知今日兄死先我也。嗚呼哀哉。先父母年享八十且有餘歲。伯兄今年七十有六。而眠食猶少年。人皆指我門爲壽門。而兄何今日徑其伯兄而先死耶。嗚呼哀哉。兄於平日。慮遠識長。言時治亂而有符。說人死生而屢中。常自擬遐壽而人皆信之。今何獨不然耶。嗚呼哀哉。兵火經年。或闔門被禍。或獨子而不免。或兄弟連死。吾兄弟四老人。白首道服。超然保存。有若太平人。人皆稱慶於厄窮之中。而兄何今日使兄弟。失此慶耶。嗚呼哀哉。弟自甲子一周之後。秋盡抵冬。氣血日益微。疾病日益加。忽然懼一朝溘然先朝露。載危喘馳驅於積雪層氷之中。四日而至兄所。經一旬爲別。別後七日。而兄訃在其日。是別爲永別耶。丁寧在耳之言。趁明春爲同居之計。期之何密。而背之何忽耶。生何相愛之深。而死何相忘之速耶。嗚呼哀哉。吟病憂懼。朝暮待死之弟。尙存於世。而壽門不病之兄。其果先死耶。兄之先見之明。其果有餘於人。而不足於己耶。四老俱存之慶。其果得之於兵火之危。而失之於笑語之安耶。吾未之信也。兄於奉己。以約爲尙。弟於衣服。必愼寒暖之節。而兄笑其泰。弟於飮食。必分損益之性。而兄笑其擇。弟於寢處。必欲其適。而兄笑其任便。弟於起居。必欲其時。而兄笑其近慢。櫛沐盥漱。或伸或屈之宜。兄皆笑弟之煩。衣寒而不敢襲。食麤而必飽之。臨事則殫筋力不惜之。有會則犯寒暑不違之。微瑣之接。必盡其情。卑幼之疾。親訪醫藥。終以勤勤懇懇儉素之德。而夭閼百年。天於吾門兄弟之壽。非偏有厚薄。人事勞逸之報。自不得不異也。其果信然耶。弟以德薄而苟存。兄以行篤而先逝。寧有是理耶。又未可信也。死生脩短。孰主張是。抑蒼茫無端而付諸不可知也耶。顔子三十而云亡。德非不厚也。邵翁時有不出。會有不赴。小車行處十二行窩。則自愼自重。爲如何耶。乃與自貶自損之吾兄。同得六十有七之壽。而無所加損。則攝生之深淺疏密。亦未暇議爲也。嗚呼哀哉。吾門寒賤。事事艱辛。弟又晩生。學言於鶴髮之下。況有季弟又晩於吾耶。撫育提哺之勤。有不可忍言者。雖然。皆畢婚娶。有子有孫。秩秩成行。盈席於父母之前。長兄已成白首。而猶執定省之禮。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之樂。實非富貴家人力之所能致者。自懷果食藿愛日泣樹之年。以至負土攀柏履霜露廢蓼莪之日。兄弟四人。連襟共被。喜則同喜。憂則同憂。笑語哭泣。莫不皆然。友愛之情。窮而逾篤。老而逾深。常欲聚居一室。以盡餘生。忽被憸人嫁禍。一東一西。繼有海寇。三都覆沒。家亡國破。未見中興。兄又先死。尤可慟也。季弟末路。取謗頗劇。兄每戒我曰。季於諸兄。惟汝是畏。汝愛季之才。不加嚴責。季之取謗。實由於汝。今而思之。益深悲慘。昔時同歡。莫非父母之餘澤。而今日喪亂。是皆子弟之非德。嗚呼哀哉。吾兄質素沈靜。自少喜深居。不逐外物。性所然也。成童之後。闕門外山棚自頹。游觀之壓死者甚衆。父母憂之。遍令招尋。出自深戶曰。吾豈隨人玩戲者耶。咸以爲有大人氣度。妹夫。王孫也。伯兄以下。頗有聲色之習。弟於幼時。引正非之。惟兄信弟說。不以卑少而忽之。吾門之以聲色爲戒。實由兄始。武才絶倫。以妨讀書而棄之。不偏慕古。有隨時適用之材。人之深知兄者。有比之有宋韓富云。時尙交遊。而兄以無實而恥之。時尙理學。而兄以逐名而愧之。嘗曰。脚踏實地。是乃學。吾門丙戌禍起之前。私語於弟曰。天文文星有變。禍必起於文。多士蒙辱。言果有驗。凡一家未然之幾。亦有先見之明。而未能從焉。皆有弟無狀之致。到今追念。失聲欲絶。嗚呼哀哉。兄其已死耶。人孰無子。兄獨無後。人孰無兄。兄獨臨死而不得見。人孰無弟。弟罪負神明。而病不分痛。哭不憑尸。聞訃於旣窆之後。服麻於沈病之日。人孰無死。死而含慟。更有如兄者耶。掩土千里。禮成於友人之手。孑孑二孀。叩地叫天。嗚呼曷歸。有妻有女。而更有如兄者耶。嗚呼哀哉。兄其已死耶。時丁大亂。國內遑遑。伯兄寄跡關西。而諸子不得爲養。季弟流落海東。而消息久斷。吾方寓身於猪塞之萬疊山中。而老幼呼飢。將相續而隨兄於九泉之下。亦何能久於斯世耶。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正謂此也。嗚呼哀哉。苟有不朽之名。死之先後遠近。亦何關也。苟有不朽之實。名之傳不傳。人之知不知。又何關也。今兄之死也。旣無子孫。又無朋友。又無受業後生之可知心跡者。回看一世。有淚如瀉。旣曰傳不傳知不知何關。而又欲言之不已。亦可悲也。嗚呼哀哉。兄其知耶。其不知也耶。尙饗。

梳貼銘以下銘二首[编辑]

頭上有垢。旣去還生。一日或間。濁穢其萌。曉起千梳。目與心明。

筆匣銘[编辑]

腹淺易盈。口闊無隱。外方內廉。君子所近。

伯嫂崔氏哀辭以下哀辭一首[编辑]

俛首上堂聽訓誡兮。恭且不違三十有歲。被祁兮采蘩采蘋。齋沐尸之幾秋幾春。丁太平多麥與黍兮。儀無虧爲婦爲母。我伯氏兮白首好禮。日拜廟兮兄兄弟弟。龜之陽兮花正開。酒盈觴兮去復來。擬造端之自家兮。外若簡而內以和。詠樛木兮恩均。無虛苟兮任天眞。篤追遠而字下兮。一二家慕而相化。彼憸人兮嫁禍。家先危而國破。山呼芎兮井有徑。行跋躓兮跡臲卼。燕巢林兮血濺金玉。草爲食兮木頭宿。瘞長子於賊邊兮。哭呑聲而西旋。踏良席兮月幾彀。成永訣於一遘。昔嫂氏之返馬入門兮。余實深仲虞之恩。年雖逾昌黎之齔兮。禮未戴馬援之冠。誰知晩踏藍關之白雪兮。還見指余撫兒之日。未遂成家相致汝之志兮。遠效孔伋拜哭之位。一杯土兮他山。雖有靡托之悲。干戈定道路通。豈無返葬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