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月沙集/卷二十八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十七 月沙集
卷二十八
作者:李廷龟
卷二十九

[编辑]

留撤议[编辑]

今之议者。皆云贼已渡海。天兵亦当尽撤。臣窃以为非计也。此贼狺然之心。固未尝忘我国。而至于对马等岛。土地瘠薄。生利鲜小。平时专赖于我国。今既失岁遣之利。其势必以兵来求。秋熟之后。乘虚侵掠。此必然之势也。况其岛主义智协。以平调信之狡诈。熟知我虚实。轻我甚矣。便风一举。片帆可到。臣恐丽季阑入之患。复见于今日。而东南沿海之民。自此无宁岁矣。然则今日防守之策。不可以贼退而少懈。而在我既无自为之力。则惟当量留善后之兵而已。但多留则难支。少留则无益。今日之势。不既难乎。目今军资之竭。已到十分地头。其势不得不减。至于尽撤。则决不可为。往在丁酉夏。贼未再动之前。杨经理将进兵湖南。是时两湖犹是完壤。各邑犹有储粮。而举朝忧闷。以为湖南荡败。决难接济大军。至于呈文止之。及其贼兵屠燹莽为灰烬之后。大军不意南下。亦能收拾支供。不至缺绝。我国人心。有急则警。少缓则弛故然也。今者贼既出境。庶几徼幸不来。故有此他议。若明知必来。则将欲加请之不暇。尚何撤之敢议。八年辛勤。仅有今日。一撤之后。诚难更请。无已则量留一枝兵累千。屯戍南边。以为声势。使贼知天兵之尚在。而又请一将选带数万精兵。姑为退箚于汤站,镇江城等地。布列拨报。以通声援。策应筹度。通行节制。如有警急。兼程驰援。则是与留此无异。而在我有所恃。天兵亦无久戍异域之苦。天朝既许酌议具奏。此是存亡大计。关事之利害。若不熟讲明陈。则后悔无及。愚臣迂见如此。伏惟睿裁。

请谥议[编辑]

我国恪谨侯度。世守礼义。凡仪章名号稍涉僭逼者。率皆避之。唯于列圣庙号陵号后字等称。未免因循沿袭之归。此盖出于国中臣民尊奉君上之意。而一自奸人构捏之后。自上既已从实具奏。上彻皇聪。若以为自今以后。凡干僭拟。一切厘正。则所当明白举行。不复以天将之听闻为嫌。若以为事系先朝。难于轻议。则无宁率由旧例。俾丧礼节目。不致差过可也。今以天将之听闻为嫌。而姑且停止。以为随后之议。则非但天朝耳目有难终掩。而求之义理。亦甚苟且。至于谥号。则古者妇人。无请谥之议。虽不禀命于天子。而诸侯之夫人。大夫之妻。皆有其谥。杜氏通典曰。夫人有谥。夫人一国之母。修闺门之内。下而化之。故设谥以章其美恶。公羊传亦曰。葬宋恭姬称其谥。贤之也。谥之非僭明矣。固当按旧遵行。恐不必有所迟疑。而若殿号则尤无可避之嫌。伏惟上裁。

通信议[编辑]

贼之要信使久矣。在我堤防。若无所恃。则一向推阻。固不无可虞之机。但前后请和。非调信则玄苏与义智辈。彼家康则初无一字相及。实若家康尽反秀吉所为。而真欲新修邻好。则为生灵勉从。亦或一道。被胁于反复调信之馀谋。不详秀赖,家康两势强弱之如何。径先送人于日本。则恐落于马岛中间恐喝之奸计。而贻后日难处之患也。若只送伶俐人于马岛。详探彼中情形。兼以为羁縻之策。则恐无不可。伏惟上裁。

通信议[编辑]

家康虽挟幼擅国。秀赖犹是其主。而秀吉之馀党。布满于内外。则无论逆顺。前头之胜负。亦未可知也。不详两间之势。而先致书于家康。家康则必夸耀于国中。而秀赖则必怀憾于我也。安知今日之一书。为后日嫁祸之资也。我国素昧敌情。临机多被所瞒。在我既无可恃。恐劫亦在可虞。则一番遣使。虽不能终免。要当审其情形而俾无后悔耳。恐不如先遣伶俐一人。诇察家康要和之诚否及渠中事势之如何而处之也。顷日献议时。亦以此意冒昧陈禀。伏惟睿裁。

北胡老土焚荡便否议[编辑]

胡虏如犬羊。易以威慑。难以恩怀者。是固北边将士之恒言也。然须审时量力。乃能动而无悔。此虽小举。以今时则犹为大役。乾象屡警。人心涣溃。外寇觇衅。土贼横行。忧危之状。不一而足。此正静吉作凶之时。以此气象。守亦不赡。奚暇伐人幺麽小酋。胜之不武。而万一蹉跌。则损国威开虏患。诚非细虑。况老酋桀骜之态。近来尤甚。移书欲辨疆界。则辽将奔走撤居。传檄责还人口。则言辞显示挑衅。是其威势已行于夷汉。而狺然之心。亦未尝忘我。闻与老土结婚。忽温通谋。顷日锺城之寇。安知老贼之试我浅深耶。家家鞍马。甲胄壮士。结阵横行之言。既出于诸胡之告。虽难尽信。亦非必无。潜谋暗击。本非帝王明正之举。况我国机事。欲秘则先泄。藩胡与六镇土民情势款密。细事必通。黠虏先自致疑。而探听愚民。啖于利诱而透漏。则深恐南官之兵。未及调发。而贼已先知。邀请深兵。隐伏厄路。俟我冻卒蚁附。铁骑蹂之。则谓之万全。臣实未晓。虏窟虽近。师行难疾。露师经宿。则最忧暗袭。乘暮回军。则例被尾击。已事足征。虽悔何及。且所谓威慑者。臣实未解。日前焚荡之举。凡几度矣。如时钱之役。逆水之役。红丹之役。率皆帅臣张皇无实之报。以邀一时功赏。当时则似若胜捷。而此虏之跳梁侵掠。殆无已时。反有甚焉。未知果能慑之而慑乎。焚空庐掳病畜。所得甚少。而塞上健儿。亡失太多。其时以为无一人死伤。自虏中走回者。连岁不绝。臣常愤之。臣恐我未慑虏。而虏反慑我也。丰界诸胡之献物济粮。不过为大贼所劫。似非必问之罪。因而抚之。则足为我用。激而使叛。则益为彼助。夷狄虽强。无衅则不动。却虑区区一举。未足示威。而适为彼执言之资也。臣之愚意。姑令申严西北之备。抚集军民。措峙粮械。以为来则拒之之策。悉罢非时之举。以尽内修之方。似为得宜。臣不晓军旅。而妄论大事。迂愚之忠。伏惟圣明裁择。

遣使日本议[编辑]

使臣之送日本送马岛。利害轻重。迥然不同。盖岁遣之来去。是马岛之所为。日本则了不相管。信使之来去。是日本之所欲。马岛则不敢自擅。但家康每使马岛。转请信使。屡以不得请为责。至有递换岛主之意。马岛因此。凡有要求。必以信使为恐胁之资。此所以始焉恳。终焉乞。乞而至于怒。怒而至于劫也。若其岁船之卷归则谋也。至于动兵。则虽家康。必不以新附之众。轻侵与国。况马岛则命脉在于岁遣。岂肯以一使之迟。遽绝百年之好哉。不过知我内无所恃。故示怒之之意。慑我而促之也。彼虽慑我。我不必慑。凝然不动。任他来去。固无不可。而中外忧遑。骇目相视者。盖以天时人事。反复相参。虽无衅。足以召祸故也。大抵通使是非。不必论。向者雠贼才退之后。既不免为生灵计。遣使通好。亦已奏知天朝矣。厥后别无更绝之端。家康自称尽反秀吉所为。今又芟尽秀吉遗种。混一倭域。则要得一使以夸其众。是其实情。在我似无必绝之道。圣教所谓羁縻之策。不可不讲者此也。然而谓之可绝而不送则已。送则当送日本。只送马岛。计之拙也。马岛挟日本之势。以谋劫我。而一见岁船之归。遽送冠盖于岛窟。则彼必窥我浅深。而笑我之落其术中也。若以侦探为言。则甚不然。釜山之距马岛。只隔一带水。马岛之距家康。越三大海路数千里。请使之情伪。不往可知。动兵之虚实。虽往难知。此与先送松云之时有异。伊时则岁遣未讲。通使未往。今则倭船往来如织。倭使长在釜馆。彼中情形。岂必入岛然后知哉。事无大小。当禀天朝。处此机会。贵在明白。今宜咨报摠镇。备陈家康请使之情。因以侦探刷还为名。直送刚方一官于日本。以塞其责。一边先令东莱府使。作书于岛主。谕之曰贵岛屡以家康请使为言。朝廷已禀奏天朝。不久当有回下。使臣亦当即发。但家康则时无直请之书。家康若诚信求使。则宜刷还人口。迎候于马岛云。则马岛奸谋。可以逆折。而在我处置得体。伸缩有权矣。区区愚见知此。适承下询。冒昧毕陈。伏惟上裁。

向化胡人朴吉尚等处置议[编辑]

臣之过虑。不待今日而常窃忧之矣。此辈狡诈难测。桀骜异常。少拂其心。辄生怨叛之心。平居已为难制之物。家畜兵杖。勇能搏虎。万一南北有警。则必为域中之强敌。一自德龙之招。积其疑畏。转生阴谋。以至于此。朴永朱既从西路以去云。今已经月。未闻见捕。则必已得达于老穴矣。大则请兵而为内应之计。小则致书诘责。为刷还之谋。不可谓无此理也。此辈朝夕出入。半在都城。我国事情。无不洞悉。中外吏胥。亦皆缔结。近日朝议。必无不知之理。今犯不测之罪。渠亦自知其难赦。遂为发死心之穷寇。或杀掠人畜。转斗北归。则以我国孤单兵力。恐未易制之也。或鸟窜蜂散。潜行归穴。则以我国龃龉盗直。恐未能讥察也。亦安知处处啸聚。陷村庐杀长吏。以为抗国之计。而不测之人或起而助之耶。今宜因此衅端。拿问渠魁。得其凶状。而特从减死之典。以示德意。勒配绝岛。使阴谋自解。恐或便当。伏惟上裁。

胡书受否议[编辑]

此贼得志辽阳之后。已知有劫盟之事。而亦不料倨然以诏文加之也。昔金虏据有天下之半。宋朝栖遑一隅。国命如线。而犹不得遽为凌驾。及其乞和示弱之后。始有诏谕江南之号。是则王伦卖国之奸谋。纵臾而成之也。今也此贼。才得辽阳。已加悖逆之辞。渠虽犬羊。亦有人心。岂不知我国之不受此书。是必有纵臾者探试我所为也。曾见此贼将与天朝交锋。则必先送人于我。无乃广宁大兵。与西㺚来逼之说。或者不虚。故虑我出兵犄角。而送译恐胁。因观我动静也耶。国之欲不亡者。不忍甘为奴辱于人也。今贼既以诏谕为名。是奴辱我也。是而受之。则是甘为奴辱于犬羊也。国可谓不亡乎。言之至此。不觉胆裂。吴仲库。乃附贼之人也。而犹以为不可受曰。辞直则好矣云。即今辽阳州官巨寨。若闻我国受诏文于凶贼。则耳目昭布。透入天朝。其何以暴白于天下乎。宜令边臣据理善谕曰。从前汝酋之书。不悖于礼。则受而转达。不害交邻之道。此则了不可忍闻。人臣义不可受云。则彼亦人也。必当自悔。日后之患。恐不在于此也。愿申饬将吏。添兵增饷。驻箚昌义。以为必守之计。勿徒以差官之往来。为可以缓兵而弭祸也。狂瞽之见。伏惟上裁。

毛都司及水兵唐将请兵讨贼议[编辑]

天下之事。伸缩在我。利害易见。则随机应变。处之裕如矣。此则事有两难。不得自由。而前头成败。有难测知。臣等昼思夜度。未得善策。水兵之来。料之久矣。来则借兵。亦料之矣。由东路协举。此实天下之上策。而今此毛都司。乃是军门标下人。从广宁泛海而来。与水兵如期而至。径袭贼阵。擒斩贼将。只以龃龉之兵。唐突至此。三尺童子。亦知其危矣。而犹且不怕。若有所恃。诚不可晓也。沈国文先持军门票文。从陆潜来。请兵日急。毛都司又以银牌。招募辽众。吴仲库等。一见革面。内应杀贼。无乃军门费了许多商量。有此筹策也耶。若曰。信如传闻之说。经略大众。进压三叉。西㺚十万。入据沈阳。天威震叠。声势堂堂。则毛公此举。真是奇兵。一日之内。扫平镇江。馀民慑服。皆以复见大明日月为感云。八站思汉之军。必皆归顺。诸处倡义之民。亦将响应。累万之众。可以立办。鼓行而西。与大军合势。东西齐举。克日进剿。则辽阳之收复。指日可待。如是而我国只怕奴贼。全然不应。坐失天下之机。则毋论君臣大义。逆顺所系。日后天朝倘有诘问之事。更举何颜复有辞说。若曰。此皆区区祈祝之德谈。大军未必进到。西㺚未必合举。此不过毛都司幸功希赏之妄计云。则数百孤军。安能抵当此贼。若不糜烂于凶锋。必将奔迸于我境。助虚声而受实祸。兵家之所深戒也。到此地头。伸缩何能自由。利害何以易见。不知彼不知己。不察势不量力。何能论断此事。此臣之所谓昼夜思度。未得善策者也。惟当详探西边消息。且待圣旨之的下与否。以为更议之地。而防守之兵。业已征发。时在西边者。亦应数万。姑先抄择将领。结阵昌城义州之境。以为掎角之声援。未知如何。伏惟上裁。

胡差答辞议[编辑]

此贼自称兵犯顺之后。未尝一日忘我。而向来通书求好。非爱我也。畏我之与天朝通援协讨也。今既长蛇封豕。荐食开沈。卷席诸镇。据有全辽。必已置我于度内。而弄我于股掌之间。顷日小弄之来求国书差官者。盖以将动大兵。先探我动静也。今者才陷沈阳。先送此胡者。是乃仗其兵威。而试我之勇怯虚实也。始焉饵之以好言。中焉动之以威声。则终必胁以悖辞无疑矣。今若遽为所动。变易前日所答之辞。则彼必知我无备而易动。难从之事。不忍闻之语。次第至矣。其将何以结末乎。既无可恃之固。又无遽绝之势。姑令边臣以好辞答之。一如前日所答。而勿示我怯弱之色。以增侵侮之心。此乃虚以示之以实之策也。伏惟上裁。

假㺚来投处置便否议[编辑]

剃汉之前后来投者。不知其几。而然未有三千一时渡江。四万随后将来者。可忧可疑。诚非一端。奴贼之蹑后来请。一忧也。此辈之从中潜应。二忧也。存接济活之难。三忧也。谓以穷来投命。则何为马肥甲利。一疑也。谓以引贼前导。则何为幷率老稚。二疑也。万千之兵。纷沓出来。奴贼必无不觉之理。而何寂然无追。三疑也。无乃奴贼知毛将檄招。而故送此辈。先饵于毛。以为他日之用耶。抑无乃渠等所言天兵之复广宁压三叉。或非虚语。奴贼之虐辽民掠财产。或是实状。而毛将之移檄招谕。或能使反侧者回心革面。而贼疲于西。不能制东奔之散卒耶。贼之动静衰盛。邈然不知。此辈诚伪。何能逆睹。已来者虽难还送。未至者惟当力拒。而四万之说。若果不虚。则虽毛将。亦有难掉之患。我国残堡弱卒。深恐禁之无力也。大槩毛将受命东来。既无𢭏巢覆穴之势。数年谋猷。惟以招纳辽民为第一事业。维持掣后为天下大计。得高爵取义声。皆以此也。则我之所忧者。即毛之所喜也。我之所大恶者。即毛之所大欲也。非但替受之祸朝夕可虞。万千人口。毛将所赍之粮。必难遍及。虽使买办而食。谷粒当出我土。西路已涸。何能接济。失所穷饿。则势必大掠。昔日红巾之变。安知不复出于此辈也。今之事势。诚为岌岌。而恳谕毛将之外。更无他策。宜告之曰。贼之日夜伺衅。欲一甘心于大人。大人亦必知之。辽城新陷。避死来奔者。亦难测其诚伪。虽以大人手下之兵。曾于林畔之变。亦有通谋之说。况今此辈沦陷数年。甘为贼用者。一朝卷来至此之多。亿万之心。大人其能一一推赤心于其腹耶。安知奴贼知大人专心招谕。卷送此辈。佯若应募而欲售阴谋耶。设令此辈以诚投顺。许多新俘。大人必难周给。穷而作乱。势所必至。此不但小邦之忧也。大人速令此辈尽移于岛中。察审情态。抄留若干丁壮。其馀渐次船送于登莱。则可以折奴凶谋。增我气势。将计取计。反为胜手云。则毛将非庸人。必能办此。我既不干。贼虽来诘。答之有辞。不胜嫠妇之忧。敢陈迂愚之见。言不知裁。伏惟上裁。

通融号牌便否议[编辑]

通融作户。可除邻族之弊。目前救民之政。无过于此。而军额则必多减缩。那移充定之际。色吏操纵。乡井绎骚。此实一军籍也。不可草草为之。号牌。曾有垂成之制。按旧而行。似不至大段难事。亦恐非时也。两件事。俱是急务。而俱有骚扰之忧。既不可计其小弊。又不可并举两事。则无宁先行号牌。若善为规画。则阙户自充。民业有定。通融之制。虽不必别行。而自寓于其中。大敌压境。天将满西。万一有协讨之举。则伸缩有不得自由。不先措置。临急何恃。抄兵之举。虽不可已。而田结出军之议。决难遽行。姑以前定束伍。仍为团结。去其叠役。俾免偏苦。出身及士族。作为别队。大小邑酌定额数。完复户役。镇管郡邑。差送中军,游击,千摠等将官。常时则在家操炼。有事则自领赴战。操炼有成效者。次次升迁。将官及军兵。咸隶于体府。使之调用。守令则专意治民。庶免离任领军之患。将卒相惯。足以为用。武士亦免积滞之苦。此事臣于庚戌年间。忝在本兵时。与其时大臣商定事目为启。辞在于本曹。未知今日或可采择否也。但今大乱之后。民生新出于水火之中。譬如大肿才溃。元气奄奄。须静以调养。以待苏复。此等事若不能善为。则恐事未集。而民心先动。姑先详定事目。待秋冬即行。未知如何。仓卒承命。略陈所见。惟在上裁。

园所五享议[编辑]

议曰。我国祀典。本似烦黩。故变乱之后。庙堂与户,礼曹两司长官同议。以太庙既行五享。陵寝不必叠行大祭入启。裁减以为定式。非但为时诎省费之意。而亦无限年之语。今若复设。则该曹似当依前更为会议。讲定禀处也。至于园所祭礼。则四仲朔行于私庙。五名日行于园所。该曹既已启下遵行。初非为年凶而姑废。亦非限过而复设。恐难轻议。伏惟上裁。

罗德宪等论赃议[编辑]

议曰。若以事在前时。今不可一一追究而荡涤勿问。则此出于一时之特命。不敢轻议。既已现发之后。则毋论前犯后犯。只观罪之轻重。似是按律之体。伏惟上裁。

陈贺日。因忌辰舞蹈权停议。[编辑]

万寿圣节。天下同庆之日。祝圣呼嵩。对越咫尺。祖宗朝以来。已有定制。至于我圣上。至诚致虔。虽遇事故。未尝一日废礼。正朝。乃国忌致斋之日而亦不废。望阙礼。今以忌辰。全废大礼。未知如何。舞蹈一节。本朝陈贺。则亦有不行之时。今因忌辰。杀礼权停。以寓哀疚之情。恐无所妨。至于礼讫还宫。馀敬未散。还由来路。似为宜当。伏惟上裁。

虞祭服色议[编辑]

议曰。通典及家礼仪节所论衰服行祭者。乃士大夫家礼也。帝王家服制。自不相同。而既葬而除。子思著说甚明。今既据此。除缌服于既葬。则虞祭乃是既葬之后。仍以衰服行祭。似非礼文本意。祭在葬日。遽用吉服。亦似未妥。宣靖陵之用乌帽黑角带。亦其意也。今宜就此参酌。讲定施行。未知如何。伏惟上裁。

诏使仪注议[编辑]

议曰。问圣躬之礼及开读请留事。傧臣之对宜矣。不请酒之文。未能明白解见。而设宴进茶之后。仍为行酒。乃是次第应行之礼。不书于仪注而行。犹之可也。必书以不请。实是不必书之语。而五礼仪如此。故只依旧例书之云。似当。

仁穆王后祔礼仪[编辑]

礼称吉祭而复寝。祔礼之宜近而不宜远也明矣。仍就五礼仪之文及祖宗朝已行之例而观之。禫后祔礼。遇吉祭则仍行之。不遇而其期尚远。则别择日而行之。似合参酌损益之宜。今欲待冬享吉祭而合行祔礼。则八月,闰八月,九月,十月延至于四朔之久。禫后神御仍处魂宫。恐非揭虔妥灵之道。臣素味礼学。伏惟上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