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縣圖志/卷40
目錄 | 元和郡縣圖志 | |
◀上一卷 | 卷四十·隴右道下 | 全書終 |
涼州
[编辑],武威。中府。開元戶二萬六千一百六十五。鄉二十五。
禹貢雍州之西界。自六國至秦,戎狄及月氐居焉。後匈奴破月氐,殺其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氐乃遠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匈奴使休屠王及渾邪王居其地。漢武帝之討北邊,休屠、渾邪數見侵掠,單於怒,遣使責讓之,二王恐見誅,乃降漢。漢得其地,遂置張掖、酒泉、敦煌、武威四郡,昭帝又置金城一郡,謂之河西五郡,改州之雍州為涼州,五郡皆屬焉。地勢西北邪出,在南山之間,隔絕西羌、西域,於時號為斷匈奴右臂。獻帝時,涼州數有亂,河西五郡去州隔遠,自求別立州,於是以五郡立為雍州。魏又分雍州置涼州,領河西五郡。晉惠帝永寧元年,以張軌為刺史,持節領護羌校尉,會永嘉之亂,因保據涼州,是為前涼,至張天錫,為苻堅所滅。後十餘年,又為呂光所據,是為後涼,至呂隆,為錄興所滅。及沮渠蒙遜起兵張掖,是為北涼,至沮渠茂虔,為後魏所滅。及太武帝,改州鎮,置四軍戍,孝文帝太和十四年複為涼州,領武威等十郡二十縣。周置總管府,隋大業三年改為武威郡,廢總管。
隋末喪亂,陷於寇賊,武德二年討平李李軌,改為涼州,置河西節度使,都管兵七萬三千人,馬萬八千八百匹。備羌胡。統赤水軍,在涼州城內。管兵三萬三千,馬萬三千匹。本赤烏鎮,有青赤泉,名焉。軍之大者,莫如赤水,幅員五千一百八十里,前拒吐蕃北臨突厥者也。大鬥軍,涼州西二百里。本是赤水軍守捉,開元十六年改為大鬥軍,因大鬥拔穀為名也。管兵七千五百人,馬二千四百匹。建康軍,證聖元年尚書王孝傑開鎮,周回以甘、肅兩州中間闊遠,頻被賊鈔,遂於甘州西二百里置此軍。管兵五千二百人,馬五百匹。東去理所七百餘里也。後仿此。
寧寇軍甘州東北十餘里。天寶二年置。管兵一千七百人,馬五百餘匹。玉門軍,肅州西二百餘里。武德中楊恭仁置。管兵千人,實三百人,馬六百匹。東去理所一千一百餘里。墨離軍,瓜州西北一千里。管兵五千人,馬四百匹。東去理所一千四百餘里。新泉軍,會州西北二百里。大足初郭元振置。管兵七千人。西去理所四百里也。豆盧軍,沙州城內。以當匈奴要路,山川回闊,神龍初置立豆盧軍以鎮之。管兵四千五百人,馬四百匹。去理所一千七百餘里。張掖守捉,東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六千五百人,馬一千匹。交城守捉,涼州西二百里。管兵一千人。白亭軍。涼州西北三千里。管兵一千七百人。天寶元年,改為武威郡,乾元元年複為涼州。廣德二年陷於西蕃。州城本匈奴所築,漢置為縣。城不方,有頭尾兩翅,名為鳥城。南北七里,東南三里,地有龍形,亦名臥龍城。
州境:東西四百里。南北八百三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秦州路二千里,取泉蘭咱一千六十里。東南至東都二千八百六十里。貢、賦:開元貢:野馬皮五張,白麥,柔毛氈。管縣五:姑臧,神烏,昌鬆,嘉麟,天寶。
姑臧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武威郡,因姑臧山為名。亦言故匈奴蓋臧城,後人音訛為“姑臧”焉。姑臧南山,一名雪山,在縣南二百三十里。
天梯山,在縣南二十五里。
白亭軍,在縣北三百里馬城河東岸。舊置守捉,天寶十年哥舒翰改置軍,因白亭海為名也。
文車澤,在縣東三十里。前秦苻堅遣將軍苟萇、毛盛伐北涼,造機械衝車於此,因名。休屠城,在縣北六十里。漢休屠縣也。明威戍,在縣北一百八十里。
武安戍,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武興鹽池、眉黛鹽池,並在縣界,百姓鹹取給焉。
神烏縣,上。舊郭下。本漢鸞鳥縣,張天錫改置武興縣,後廢。武德三年,又於城內置神烏縣,與姑臧分理,神烏理西,姑臧理東。貞觀元年廢,總章元年又置也。
昌鬆縣,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蒼鬆縣,屬武威郡。後涼置昌鬆郡。縣屬焉。隋開皇三年改昌鬆為永年縣,後以重名,複為昌鬆。金山,在縣南一百八十里。麗水出焉。
蒼鬆故城,在縣東北十里。漢蒼鬆縣也。麗水府,在縣城中。白馬戍,在縣東北五十里。
嘉麟縣,中下。東南至州七十里。本漢宣威縣地,前涼張軌於此置武興郡,後涼呂光改置嘉麟縣,後廢,萬歲通天元年重置。
天寶縣,中下。東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番音盤。禾縣屬張掖郡,北涼沮渠蒙遜立為番禾郡。後魏太武帝平涼,罷郡置軍,隋開皇三年改為縣。皇朝因之,天寶中改為天寶縣。
甘州
[编辑],張掖。中府。開元戶五千四十。鄉一十七。
禹貢雍州之域。自六國至秦,戎、狄、月氐居焉。漢初為匈奴右地,武帝元鼎六年,使將軍趙破奴出令居,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斷匈奴之右臂,自張其掖,因以為名。初屬張軌,後涼末段業亦嚐據此地,後業為北涼沮渠蒙遜所殺,據之,後又遷理姑臧。後魏太武帝平涼,以為張掖軍,廢帝二年改軍置甘州,因州東甘峻山為名。或言地多甘草,故名。隋大業三年罷州,為張掖郡。隋亂陷賊,武德二年討平李軌,改置甘州。永泰二年陷於西番。
州境:東西四百一十六里。南北一千三百七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二千五百里。東南至東都三千三百六十里。東至涼州五百里。西至肅州四百里。南至大雪山二百三十里。東北至花門山一千四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野馬皮,白柰,枸杞。管縣二:張掖,刪丹。
張掖縣,下。郭下。本漢觻得縣,屬張掖郡。本匈奴觻得王所居,因以名之。晉改名永平縣。隋開皇三年,改永平為酒泉縣,大業二年改為張掖縣,取舊郡為名也。皇朝因之。
合黎山,俗名要塗山,在縣西北二百里。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
祁連山,在縣西南二百里。張掖、酒泉二界上,美水茂草,山中冬溫夏涼,宜放牧,牛羊充肥,乳酪濃好,夏瀉酥不用器物,置於草上不解散,作酥特好,不斛酪得鬥餘酥。
雪山,在縣南一百里。多材木箭竿。甘峻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出青鶻鷹,稱為奇絕,常充貢獻。
居延海,在縣東北一百六十里。即居延澤,古文以為流沙者,風吹流行,故曰流沙。
鹽池,在縣北九百三十里。其鹽潔白甘美,隋月虧盈,周回一百步。建昌軍,在州西北一百九十里。
刪丹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舊縣,屬張掖郡。按馬支山,一名刪丹山,故以名縣。山在縣南五十里,東西一百餘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與祁連山同。匈奴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弱水,在縣南山下。
大鬥拔穀,在縣南二百里。隋大業五年,煬帝躬率將士出西平道討吐穀軍,還此穀,會大霖雨,士卒凍餒死者十六七。寧寇軍,在居延水兩氵義中,天寶二年置。
肅州
[编辑],酒泉。下。開元戶二千二百五十三。鄉八。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六國時,月氐居焉,後為匈奴所逐,奔逃西徙。匈奴得其地,使休屠,昆邪王分守之。武帝元狩二年,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來降,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以隔絕胡與羌通之路。以城下有泉,其味若酒,故名酒泉。初屬張軌,後涼呂光複據有其地。後魏道武帝天興三年,晉昌太守唐瑤移檄六郡,推武昭王為主,為大都督、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自敦煌遷都於此,號西涼王。後沮渠蒙遜複據有其地。後魏太武帝平沮渠氐,以酒泉為軍,屬敦煌鎮。明帝孝昌中,改鎮立瓜州,複置酒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立酒泉鎮,所領縣並屬城州。仁壽二年,以境宇遼遠,分甘州置肅州。隋末陷於寇賊,武德元年河右底定,複於酒泉縣置肅州。大曆元年陷於西蕃。
州境:東西五百六十四里。南北四百三十五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二千九百里。東南至東都三千七百六十里。東至甘州四百里。南至吐蕃雪嶺二千五里。西北葭蘆泉五百里。貢、賦:開元貢:野馬皮,礪石,肉蓯容,柏脈根。
管縣三:酒泉,福祿,玉門。
酒泉縣,中。郭下。本漢福祿縣也,屬酒泉郡,自漢至隋不改。義寧元年,分置酒泉縣。初,西涼武昭王自敦煌遷都於此,至子歆為沮渠膋遜所破。
昆侖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此山。
洞庭山,在縣西七十里。四百懸絕,人不能上,遙望焰焰如鑄銅色。山中出金。
白亭海,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一名會水,以眾水所會,故曰會水。以北有白亭,故曰白亭海。方俗之間,河北得水便名為河,塞外有水便名為海。
遮虜障,在縣北二百四十里。李陵與單於戰處。隋鎮將楊玄於其地得銅弩牙箭鏃。西涼武昭王陵,在縣西四十五里。
福祿縣,中下。西至州一百里。本漢樂涫縣,屬酒泉郡。後魏太武帝平沮渠茂虔,改縣為戍,隸敦煌鎮。孝文帝改為樂涫縣,隋改縣為鎮。武德二年置福祿縣,取舊名也。
崆峒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黃帝西見廣成子於崆峒,漢武帝行幸雍,祠五畤,遂登崆峒,並為此山也。祁連戍,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鹽池,在縣東北八十里,周回百姓仰給焉。
玉門縣,中下。東至州二百二十里。本漢舊縣,屬酒泉郡。漢罷玉門關屯戍,徙其人於此,因以名縣。後魏孝明帝改為玉門郡,周武帝省入會川縣,隋開皇十年複改為玉門縣。皇朝因之。
金山,在縣東六十里。出金。
獨登山,在縣北十里。其山出鹽,鮮白甘美,有異常鹽,取充貢獻。
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烯之極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盝取用,塗鴟夷酒囊及亮車。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圍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改具,得水逾明,酒泉賴以獲濟。
玉門軍,開元中玉門縣為吐蕃所陷,因於縣城置玉門軍。天寶十四年,哥舒翰奏廢軍,重置縣。
沙州
[编辑],燉煌。中府。開元戶六千四百六十六。鄉十三。
禹貢雍州之域。古戎地也,左傳所謂“充姓之戎,居於瓜州”,注雲“在今敦煌”,是也。漢武帝無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其地也。前涼張駿於此置沙州,蓋因鳴沙山為名。流沙即居延澤也。以西胡校楊宣為刺史,後三年宣讓州,複改為敦煌郡。涼武昭王初都於此,後又遷於酒泉。後魏太武帝於郡置敦煌鎮,明帝罷鎮立瓜州,以地為名也,尋又改為義州,莊帝又改為瓜州。隋大業三年,又罷州為敦煌郡。隋末喪亂,陷於寇賊,武德二年西土平定,置瓜州,五年改為沙州,建中二年陷於西蕃。皇朝以敦煌為燉煌。
州境:東西南北
八到:東南至上都三千七百里。東南至東都四千五百六十里。東至瓜州三百里。西至石城鎮一千五百里。西至吐蕃界三百里。北至伊州七百里。貢、賦:開元貢:野馬皮,石膏,棋子石,孛羊角。
管縣二:燉煌,壽昌。
燉煌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敦煌郡。周武帝改為鳴沙縣,以界有鳴沙山,因以為名。隋大業二年,複為敦煌。敦,大也。以其開廣西域,故以盛名。
三危山,在縣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曰三危。尚書“竄三苗於三危”,即此山也。
鳴沙山,一名神沙山,在縣南七里。今按其山積沙為之,峰巒危峭,逾於山石。四面皆為沙壟,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鳴,隋足頹落,經宿風吹,輒複如舊。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綿曆古今,沙填不滿,水極甘美。
縣泉水,在縣東一百三十里。出龍勒山腹,漢將李廣得伐大宛還,士眾渴乏,引佩刀刺山,飛泉湧出,即此也。水有靈,車馬大至即出多,小至即出少。
鹽池,在縣東四十七里。池中鹽常自生,百姓仰給焉。
壽昌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五里。本漢龍勒縣,因山為名,屬敦煌郡。周武帝省入鳴沙縣。隋大業十一年,於城內置龍勒府,武德二年改置壽昌,因縣南壽昌澤為名也。
龍勒水,在縣南一百八十里龍勒山上。李陵發兵至遮虜障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虜,所見即此水。
陽關,在縣西六里。以居玉門蘭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謂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當於此置陽關縣,周廢。
玉門故關,在縣西北一百一十七里。謂之北道,西趣車師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門戶也,班超在西域上疏曰:“臣幸得護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恐後代謂臣沒西域,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域!臣不敢望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即此是也。
豆盧軍,神龍元年置,在州城內。
瓜州
[编辑],晉昌。下府。開元戶。本漢酒泉郡,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酒泉、敦煌二郡之地。晉惠帝又分二郡置晉昌郡,周武帝改為永興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置瓜州。按隋瓜州,即今沙州也。大業三年改瓜州為敦煌,武德五年改瓜州,別於晉昌置瓜州。地出美瓜,故取名焉。狐食其瓜,不見首尾。大曆十一年陷於西蕃。州境:東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六百八十四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三千四百里。東南至東都四千二百六十里。東南至肅州四百八十里。西至沙州三百里。南至大雪山二百四十里。貢、賦:開元貢:草鼓子,吉莫皮。
管縣二:晉昌,常樂。
晉昌縣,中下。郭下。本漢冥安縣,屬敦煌郡,因縣界冥水為名也。晉元康中改屬晉昌郡,周武帝省入涼興郡。隋開皇四年改為常樂縣,屬瓜州,武德七年為晉昌縣。
雪山,在縣南一百六十里。積雪複不消。東南九十里,南連吐穀渾界。
冥水,自吐穀渾界流入大澤,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豐水草,宜畜牧。玉門關,在縣東二十步。合河戍,在縣東北八十里,在州西二百步。蓋神龍元年置也。
常樂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漢廣至縣地,屬敦煌郡。魏分廣至置宜禾縣,後魏明帝改置常樂郡。隋於此置常樂鎮,武德五年置常樂縣也。
伊州
[编辑],伊吾。下。開元戶一千七百二十九。鄉七。
禹貢九州之外,古戎地。古稱昆吾,周穆王伐西戎,昆吾獻赤刀,後轉為伊吾,周衰,戎、狄雜居涇、渭之北伊吾之地。又為匈奴所得,及秦始皇攘戎、狄,築長城以界中國。漢武帝時,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後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為四郡,據兩關焉。兩關,即陽關、玉門也。王莽時,地屬匈奴。後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北征匈奴,取伊吾盧地,置宜禾都尉,以為屯田兵鎮之所,未為郡縣。後複為匈奴所得,自建武至於孝和,三通三絕。至順帝時,以伊吾舊亮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資之以為鈔暴,開設屯田,如故事,置伊吾司馬一人。至魏立伊吾縣,晉立伊吾都尉,並寄理敦煌北界,又為群胡居焉。貞觀四年,胡等慕化內附,於其地置伊州。
州境:東西一千一十五里。南北四百九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四千四百三十里。東南至東都五千一百六十里。西南至西州七百三十里。東南取莫賀磧路至瓜州九百里。正南微東至沙州七百里。
貢、賦:開元貢:刀,陰牙角。管縣三:伊吾,柔遠,納職。伊吾縣,下。郭下。本後漢伊吾屯,貞觀四年置縣。
天山,一名白山,一名折羅漫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鐵。匈奴謂之天山,過之皆下馬拜。
鹹池海,在縣南三百里。周回百餘里。州東北四澗水並南流,至州南七八里合流為一水。側近皆有良田。
柔遠縣,下。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貞觀四年置。縣東有柔遠故鎮,因以為名,兼置守捉。天山,在縣北二十里。柳穀水,有東西二源,出縣東北天山,南流十五里合。
納職縣,下。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貞觀四年置。其城鄯人所立,胡謂鄯善為納職,因中縣焉。後漢明帝曾於此置宜禾都尉。
俱密山,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山北二十里正抵蒲類海。其蒲類海,後漢桓帝時,匈奴呼衍王寇伊吾,司馬毛愷遣吏兵五百人與戰,悉為所沒,即此海也。
繞海名良田,漢將趙充國所屯也,俗名婆悉厥海。
伊吾車,在州西北三百里折羅漫山北甘露川,置刺史為使,景龍四年置。
陸鹽池,在州南六十里。周回十餘里,無魚。水自生如海鹽。月滿則鹽多而甘,月虧則鹽少而苦。
西州
[编辑],交河。安西都護。開元戶一萬一千六百四十七。鄉二十四。
本漢車師國之高昌壁也,後漢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定西域,以超為都護,複置戊己校尉,理車師前部高昌壁,以其地勢高敝,人物昌盛,因名高昌。晉成帝鹹和中,張駿置高昌郡,後魏太武帝時有闞爽者,自為高昌太守,真君中爽為沮渠無諱所襲,奪據之。無諱死,弟安周代立,為蠕蠕所並,蠕蠕以闞伯周為高昌王,高昌之稱王,自此始也。太和初,伯周死,子義鹹立,歲餘,為從兄首歸所殺,自立為高昌王。五年,阿伏至羅殺首歸,以敦煌孟明為高昌王。太和二十年,孟明為國人所殺,立馬儒為王,以平麹嘉為長史,遣使內附。高昌人戀本土,不願東遷,相與殺王,而立麹嘉。麹嘉卒,子堅嗣立。堅卒,子伯雅來朝,隋煬帝以宇文氏女玉波為華容公主妻之。伯雅卒,子文泰立,遣使貢獻,其後漸失臣禮。貞觀十四年,詔兵部尚書侯君集統薛萬鈞、牛進達等總兵討之。文泰病死,子智盛立。八月,君集進兵破之,下其二十二城,獲戶八千,列其地為西州,並置西安都護以統之。顯慶三年改置都督府,天寶元年複為西州。貞元七年沒於西蕃。
州境:東西八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八十六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五千三十里。東南至東都五千里。東北至伊州七百三十里。西南至焉耆七百二十里。東南至金沙州一千四百里。南至樓蘭國一千二百里,並沙磧,難行。北自金婆嶺至北庭都護府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疊毛>毛,刺蜜,乾蒲萄。管縣五:前庭,柳中,交河,天山,蒲昌。
前庭縣,上。郭下。貞觀十四年置高昌縣,取舊高國為名也,天寶元年改為前庭縣。天山,夷名折羅漫山,在縣北三十里。
交河,在縣西。高昌國,土良沃,穀麥一歲再熟。出赤鹽,其味甚美。澤間有草,名為羊刺,其上生蜜,食之與峰蜜不異,名曰刺蜜。有鹽,其狀如玉,取以為枕,貢之中國。
柳中縣,中下。西至州三十里。貞觀十四年置。當驛路,城極險固。天山,在縣東北。大沙海,在縣東南九十里。
交河縣,中下。東南至州八十里。本漢車師前王庭也,按車師前王國理交河城,自漢迄於後魏,車師君長相承不絕,後魏之後湮沒無聞,蓋為匈奴所並,高昌據其地。貞觀十四年於此置交河縣,與州同置。
交河,出縣北天山,水分流於城下,因以為名。天山縣,上。東至州一百五十里。貞觀十四年置。
蒲昌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貞觀十四年置。本名金蒲城,車師後王庭也。
天山軍,在州城內。開元二年置。本漢車師後王庭,烏孫之東境也,貞觀十四年置。
庭州
[编辑],北庭。下都護府。開元戶二千六百七十六。鄉五。
庭州,因王庭以為名也。後為賊所攻掠,蕭條荒廢,顯慶中重修置,以來濟為刺史,理完葺焉。請州所管諸蕃,奉敕皆為置州府,以其大首領為都督、刺史、司馬,又置參將一人知表疏等事。其俗帳居,隨逐水草。帳門皆向東開門。向慕皇風也。其漢戶,皆龍朔已後流移入也。長安二年改置北庭都護府,按三十六蕃,開元二十一年改置北庭節度使,都管兵二萬人,馬五千匹。衣賜四十八萬匹段。以防製突騎施、堅昆,斬啜。西北去突騎施三千餘里,北去堅昆七十里,東去斬啜一千七百里。管瀚海軍,北庭都護府城中。長安二年初置燭龍軍,三年,郭元振改為瀚海軍,開元中蓋嘉運重加修築。管兵一萬二千人,馬四千二百匹焉。天山軍,西州城內,開元二年置。管兵五千人,馬五百匹。在理南五百里。伊吾軍。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景龍四年置。管兵三千人,馬三百匹。在理所東南五百里。
州境:
八到:東南至上都五千二百七十里。東南至東都六千一百三十里。東南至伊州九百七十里。東至西州五百里。西南至焉耆鎮一千一百里。西至碎葉二千二百二十里。北至堅昆衙帳約四千里。東北至回鶻衙帳三千里。
貢、賦:開元貢:陰牙角,速霍角,內沙,阿魏,延胡索。管縣三:後庭,蒲類,輪台。
後庭縣,下。郭下。貞觀十四年於州南置蒲昌縣,長安二年改為金蒲縣,寶應元年改為後庭縣。
蒲類縣,下。南至州一十八里。貞觀十四年置,因蒲類海為名。先天二年為默啜所陷,開元十四年複置。輪台縣,下。東至州四十二里。長安二年置。
清海軍,在州西七百里。舊名鎮城鎮,天寶中改名清海軍。俱六鎮,在州西二百四十里。當碎葉路。憑落鎮,在府里三百七十里。神仙鎮,在府南五十里。當西州路。
沙缽鎮,在府西五十里。當碎葉路。蒲類鎮,在蒲類縣西。郝遮鎮,在蒲類東北四十里。當回鶻路。鹽泉鎮,在蒲類縣東北二百里。當回鶻路。
特羅堡子,在蒲類縣北二百餘里。四面有磧,置堡子處周回約二十,有好水草,即往回鶻之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