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文粹/卷第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祭文 【有供物。】 366 祭龜山神文 前中書王 【兼明親王】

 維天延三年乙亥之歲,八月十三日壬子,吉日良辰。左大臣從二位源朝臣兼明,謹以香花之薦,敬祭龜山之神。伏唯:「云神云鬼,無親無踈,慎謹是臧,恭敬是享。」致誠以祈之,豈不欽饗哉。兼明年齡衰老,漸欲休閑。爰尋先祖聖皇嵯峨之墟,請地於栖霞觀。占此靈山之麓,初求於易筮吉也,問於相者最也,取於中心得也。三者相須,即披草萊結茅茨。時時往來,棲息漸尚矣。今所恐思者,實是愚暗之身,不知神明之禁遏,以有所觸犯矣。人何無過。謝過謝罪,神之所宥也。神若有所怒者,旱宥其過。神若可成喜者,彌加擁護。神不自貴,以人之敬則貴。人不自安,依神之助則安。伏願,神靈幸垂鑑察,駈卻邪鬼,掃去毒蟲。人無疾病盜賊之憂,室無風雨水火之害。至于牛馬,無有凶損。是神之恩也,人之幸也。春秋敬祭,將傳子孫。伏請,尊神必垂欣享。【再拜。】謹重敬言。伏見此山之形,以龜為體。夫龜者,玄武之靈,司水之神也。甲虫三百六十之屬,在於北方,靈龜為之長。或背負蓬宮,不知幾千里。或身遊蓮葉,不知幾萬年。神靈之至,誠無量者也。佗山莫不有水,此山豈可乏水乎。夫水者,稟秋氣於庚之金,盛正位於北方。養春味於震之木,歸末流於東南。群品為之亭毒,萬物為之生育。故山頂猶有水,山趾豈無水乎。而此地無水,進退椎谷。伏望,山神開視聽,請贔屓,引水脉而通洪流,穿石竇而下飛泉。然則上以薦神明鬼物,中以用飲食湯沐。前則潔耳目,導心胸,而長養幽閉之志。後則除煩穢,滌汙濁,而收得拂拭之便。是神之祐也,人之望也。昔貳師將軍拔佩刀而刺山,飛泉涌出;戊己校尉正衣冠而拜井,奔流激射。感之至也。若不感應者,是無神靈也。先以水為事驗,將知神之有無矣。神誠有靈,答此祈請。【再拜。】


367 為員外藤納言,請修餝美福門額字告弘法大師文 大江以言

 維寬弘四年歲次丁未正月朔,參議正三位行兵部卿兼左大辨侍從播磨權守藤原朝臣行成,一心奉請弘法大師尊像。敬擎香花之奠,驚覺而言:「某。蒙去年月日宣旨稱:『可修飾美福門額字。』者。今件門額,是大師之手書也。題署之後,載祀久矣。制草之上,露點雖消,入木之中,風勢無盡。所存筋骨,似有精靈。今蒙明詔,而欲下墨,則疑有黷聖跡之冥譴,更憚聖跡。而將閣筆,亦恐拘辭明詔之朝章。」晉退非心,胡尾失步。危於凌雲之忽變於梳雪之首,甚於五德之不及於九苞之翎。然猶昔右軍之署南門,後加隋代之花飾;魏庶子之題西省,本是唐帝之草真。就其舊跡,更施新功。中心所望,前聞在斯。伏乞,尊像示以許否。若可許所請者,尋痕跡而添粉墨。若不許所請者,隨形勢而迴思慮。王事靡盬,盍鑑於此。尚饗。


368 北野天神供御幣并種種物文 大江匡衡 【或說作中原長國。】

獻上。 御幣上紙百帖。  供物二。長櫃、中折櫃。 色紙繪馬三疋。  走馬十列。  右,天滿自在天神,或塩梅於天下,輔導一人。或日月於天上,照臨万民。就中文道之大祖,風月之本主也。翰林之人,尤可夙夜勤勞。而性愚事劇,思以涉年。爰露命半徂,無益噬臍。風情欲隱,不如傾首。昔彭祖七百載,已悔杖晚而早衰。今小子六十餘,猶恨趍朝以不幾 万死也一生也,只仰神眷而已。匡衝病中右筆,伏地敬白。 寬弘九年 六月廿五日 正四位下 行式部大輔兼文章博士 丹波守大江朝臣匡衡 敬白



咒願文 369 臨時仁王會呪願文 後江相公 【大江朝綱】

三千界中 唯佛是仰 十六會外 此經殊勝 非有非空 妙理冰渙 天上天下 牟尼月明 既稱仁王 神符救世 亦號護國 潛衛佐時 我皇虛心 叡慮安在 聖主責己 神襟何由 五元餘殃 拂而難盡 三合遺孽 防而猶留 山東凶徒 結黨構逆 海西狂豎 成群挾邪 凌辱吏民 劫略州縣 顧我風化 仰慙祖宗 爰命將軍 講其征伐 榖城石動 常山虵驚 付囑寄深 可假誰力 受持志切 莫惜其威 青陽六旬 黑月七日 近綾綺殿 遠羅城門 驗佛堂前 名神社下 百講排座 二軸分時 抽誠一心 求助五力 准法守護 如說修行 東方菩薩 持金剛杵 放青色光 來護我國 南方菩薩 持金剛索 放白色光 來護我國 西方菩薩 持金剛劔 放金色光 來護我國 北方菩薩 持金剛鈴 放瑠璃光 來護我國 中央菩薩 持金剛輪 放五色光 來護我國 開題之初 授首悔禍 結願未畢 束手請降 須臾奔亡 同逐風籜 剎那殄滅 類向日冰 戎旅長停 藏兵武庫 風塵自靜 放馬華山 七難先銷 四海無事 斑足遷怒 赤脛比蹤 杏華欲開 何忘東作 桑葉初吐 湏催西蠶 古劔空拋 鑄耕田器 新弓徒棄 造縿絲車 鳳曆運長 鴻業德久 壽福俗阜 無死有生 禮節資饒 乞漿得酒 四生大小 三界親踈 併開善根 同攀覺蘂 天慶三年 二月廿二日


370 淨妙寺塔供養呪願文 江以言 【大江以言 】

水不昇上 月不下降 一月高晴 眾水同泛 水月程隔 雖無昇降 威應道交 自通念願 粵左相府 曩志內催 木幡古墳 草創新寺 忽飾神道 爰開佛庭 晝夜六時 勤修三昧 露蒿遙契 慈尊龍花 風松永傳 妙法貝葉 一乘教法 今盛此中 多實證明 必來此處 彼佛昔誓 供養全身 其處先須 起立一塔 仍課土木 遂以合成 冬初初功 冬終終業 巷菓棗葉 其構雖微 魯匠殷工 其誠猶至 釋迦多寶 半座全身 普賢文殊 觀音勢至 眉間瑩出 頂上照來 二世尊前 四菩薩後 窮冬二日 吉日良辰 燒香散花 恭敬供養 作一心札 啒百口僧 霧集雲迴 或梵或唄 山表寒雪 四花假粧 林梢曉星 九枝添影 事已周備 福豈唐捐 列祖精靈 一族朽骨 別則考妣 及以兄弟 共證菩提 普關功德 先擘白業 敬獻紫宮 堯日輝長 舜風薰久 太上兩院 皇后仙闈 玉砌收塵 珠簾拂霧 中宮露暖 麗花鎮榮 內職風和 累葉無動 龍樓永樂 猿巖彌堅 三槐庭平 九棘門靜 施主蓄念 唯佛證知 照之見之 必備必足 現世安穩 後生菩提 輔國周公 顧家魯子 天眾地類 倍增威光 上下見聞 親踈遠近 塵剎沙界 六趣四生 出三界門 至四衢道 寬弘四年 十二月二日


表白文 371 村上天皇御筆法華經供養講說日問者表白文 前中書王 【兼明親王】

 金輪聖主,堯雲遍燾,潤藥草於春畝;舜日重照,轉法輪於昏衢。方今開蓮之文,出聖跡臨池之妙;貫花之偈,生神筆入木之功。爰擇碩德於鴈堂,開講筵於燕寢。誠是所未曾聽,不可得逢者也。講匠先當其仁,始說期義。東風未溫,舌下之冰盡解。子夜未至,胸中之月先明。抑聊叩疑關之樞,將披難入之義。 天曆九年 正月四日


發願文 372 發願文 【二條。其一。】 前中書王 【兼明親王】

 伏願,未來無量劫,恒河沙世界,於法華經自書。若令人書,自受持讀誦。若令人受持讀誦,得福令無其量。以此一大事因緣之故,使一切眾生,悉得無上菩提。願生澗底之松,焦心而成墨點。亦化山下之泉,引脉而添硯水。春風和暖之朝,生煙林之笋,長莖揠枝,令可作筆管。秋月淒涼之夕,產寒郊之兔,採毫纏毛,令可作筆柱。以書著垂露之點,以開出貫花之文。亦冬為宿雪,夏為行雨,潤彼千畝,滋我百穀。令我持經者,不乏食飲。或為冰蠶,殺身成仁。或為雪麻,絕根報恩。令我持經者,不乏衣服。乃至轉轉隨喜者,皆出有為界,令至無漏地,敬以發願。


373 發願文 【二條。其二。】 前中書王 【兼明親王】

 伏願,未來無量劫,恒河沙世界,於我本尊觀音大悲。至心供養,盡身服事,頂長為承趺之地,口常為唱名之業。生生世世,敢不退還。為叶我觀音之大悲願,代五濁眾生受其苦惱。嗟呼,諸佛拋我不顧,令我久溺苦海。唯我觀音,視以慈悲之眼。朝庭拋我不願,令我既為棄井。唯我觀音,降以汲引之恩。恒沙之界,立錐之地,猶無非奉為觀音棄身之處矣。三世諸佛,誠聽我言。吾重觀因緣,聞法華之勝理,覺觀音之慈悲。是釋尊之遺教也。一切善願,先奉迴向,百衣弟子,伏以發願。敬白。


知識文 374 勸學會所欲被故人黨結同心合力建立堂舍 慶保胤 【慶滋保胤】

堂一宇。 【一間四面,可有禮堂。】 廊二宇。 【各七間,僧俗房。】 屋一宇。 【七間。炊爨所。】  右起會以降,十一箇年。緇素歸心,內外勸學。善哉此會,未曾有之。但有會名,無會處,每至期日,借求諸寺。若有謗法之倫是惜,若有觸穢之事可避者,其奈有期之會何。豈可不歎乎。假使一度延之闕之,人心自怠,我會空廢焉。不能無寺。去年,前甲州司馬刑部良秀,施入地一處。彼何人乎?與善如是。我等何不造一堂於其中乎。嗚呼。不聞蚊聲成雷,不見狐腋作裘。莫辭官無俸祿,莫噵家大貧窶,唯是力之所任。志之所欲,雖一錢一粒,雖寸鐵尺木,所不亦嫌也。古今有造高堂大館者,寧非旅宿乎。有堆黃金美玉者,又是浮雲也。我等適起此堂,永修此會。世世生生,見彌陀佛。在在處處,聽法華經。是大因緣也,是大善根也。若有故人,黨結之外,同心合力之徒,可以隨喜,可以頌歎。今記事由,所唱如件。請各勤之,勿以忽諸。 天延三年 九月十日 勸誘 源 【高階】



迴文 375 勸學院佛名迴文 慶保胤 【慶滋保胤】

 夫佛名懺悔者,其來尚矣。便是一院之舊跡,多年之恒規也。下帷之士,不窺其園,希張鳥羅於煙郊。閉戶之生,不出其間,誰弄魚竿於月浦。然而照書之窗,多積丹鳥之恨,披帙之處,自致紙魚之愁。飛沉伏走之群,胎卵濕化之類,或傾一旦之命,或樂千歲之生,實雖長短不同,大小各異。愛生惡死,彼此同一者也。況復春菀鳴硯,以花稱雪,秋籬染筆,假菊號金。妄語之咎難逃,綺語之過何避。誠雖樂遊宴於下土之性,尚恐遺罪累於上天之眸。是故,卷書帷而禮佛,掃文場而迎僧。先生有餘之罪,願消禮拜之頭。今生無量之福,願開懺悔之掌。一筵先達,得羽化於鳳掖之雲。滿堂宏才,致鱗飛於龍門之浪。善根之地,布施是勝。羨集輕財於同心,招厚福於合力。所課有例,諸君勉焉。 年 月 日


願文 上 神祠修善 376 賽菅丞相廟願文 慶保胤 【慶滋保胤】

 沙彌某前白佛言:「往年為榮分,為聲名,祈廟社,祈佛法,有日矣。」遂其大成,徙于微官。是天之工也,是神之福也。其一願曰:「就天滿天神廟,會文士,獻詩篇。以其天神為文道之祖,詩境之主也。」某暮年出家,一旦求道。今老沙彌,無便營風月之賽。此一乘教,有心展香花之筵。嗟呼。花言綺語之遊,何益於神道。希有難解之法,可期其佛身。當此時也,一神有慶,眾生賴之。功德無邊,普及一切。敬白。 寬和二年 七月廿日


377 於尾張國熱田神社供養大般若經願文 江匡衡 【大江匡衡】

 國宰正四位下行式部權大輔兼東宮學士大介大江朝臣匡衡,稽首禮足。白佛法僧言:「當國守代代奉為鎮主熱田宮,奉書大般若經一部六百卷,巳為恒例之事。其中,若有神明不享之吏,不能供養此經,亦不能遂任秩。」當國之事,莫先於大般若會。匡衡幸出顏巷之雪窗,謬蒞尾州之風俗。若不奉侍讀於我后,何必質朴之愚者,得為州刺史。若不殖善根於此地,何必閑素之儒者,得書大般若。今年遭洪水,遭大旱。國雖衰,少治術,少貪欲。身雖貧,事不獲已。率由舊儀,莊嚴熱田之靈社,流布般若之教文。請僧六十口,伎樂兩三聲。財幣玉帛,戔戔羅列,法器道具,各各弁張。苟有潔信,潢污之水非穢。茍有香緣,智惠之花自開。初謂盡善盡美,具足以快薰修。豈圖隨有隨無,低頭以纔供給。傳聞,大般若者,釋迦如來,成道二十年之後,於鷲峰等四處十六會中所說,為除憂苦。譬之天上,莫耆之藥。為滿求願,喻之海中如意之珠。三世如來,以為慈母。十方菩薩,以為尊師。昔玄奘三藏,從大唐顯慶五年正月,至龍朔三年十月,首尾四年譯之。今白衣弟子,從日本長保三年八月,至寬弘元年十月,首尾四年書之。所生功德,以莊嚴三寶大海三所權扉,以迴向天眾地祇三界四恩。忝捧惠業,奉祈金輪聖主。增長福壽,圓滿御願。澄清天下,興隆佛法。復誓護左府殿下,息災延命,千秋萬歲。仰願諸佛,知見證明。嗟呼,碎丹心而營佛事,還類常啼菩薩之售身,割薄俸而餝神威,只恃熱田權現之垂跡。我願已滿,任限亦滿。欲歸故鄉之期,今不幾。神明願賜靈貺。匡衡敬白。 寬弘元年 十月十四日 正四位下 行式部權大輔兼東宮學土 大江朝臣匡衡 敬白



供養塔寺 378 村上天皇供養雲林院御塔願文 江納言維時 【大江維時 】

 夫雲林院者,松筠有心之地,香花不朽之場也。草創之功,雖在宿昔,興隆之思,猶切當今。此院堂舍鐘樓,皆悉具足。其所無者,塔婆而已。風聞:「造塔善根,流傳貝葉。」豈唯果報之殊勝乎,兼復道場之莊嚴也。仍心中發願之後,新結構多寶塔一基,安置五佛像。飾金之鐸,待曉風而常鳴。承露之盤,非秋日以永映。便開支提之倉,三身歸心。正驚羅漢之僧,百口應請。內典云:「若人作樂,供奏三寶,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是故別命伶倫,整理音樂,兼令舞人盡其妙曲。嗟呼。落花飄飄之光,寧如飜袖。垂柳婆娑之態,難及轉腰。抑亦往年,擇此地之,修法華三昧。半行半坐,累日累年。今令移舊造普賢菩薩像、舊書妙法蓮華經於寶塔之中,至行三眛,於此致勤。駕六牙之白象,證明無愆。護一乘之法輪,觀念不變。法會勝利,普將迴施。天神地祇之不同,共向惠日。聖靈冤靈之相異,盡住法雲。華夷銷塵,盡感四海之靜謐。朝野卷霧,皆戴三光之精明。仰願,玉臺之中,彌添玉德。金殿之上,又照金輪。黃河澄波,再計五百之歲。紅桃結子,三期一千之秋。乃至鵝王威力,遠任遍法界之風聲。鴈塔功能,遙分利眾生之月影。敬白。 應和三年 三月十九日


379 為左大臣藤原道長供養淨妙寺願文 江匡衡 【大江匡衡 】

 弟子大日本國左大臣正二位藤原朝臣某,前白靈山淨土釋迦尊言。風聞:「天上天下,妙覺之理獨圓。三千大千無緣之慈普被。佛法之沖邈,不可得而稱者也。」弟子自竹馬鳩車,至而立強仕,不好獨善企兼濟,不忘敬始願善終。昔弱冠著緋之時,從先考藤原兼家大相國,屢詣木幡墓所,仰三重瞻四墄。古塚纍纍,幽燧寂寂。佛儀不見,只見春花秋月。法音不聞,只聞溪鳥嶺猿。爾時不覺淚下,竊作斯念。我若向後至大位,心事相諧者,爭於玆山腳,造一堂修三眛,福助過去,恢弘方來。思以涉歲,不敢語人。爰承累葉之慶,浴皇華之恩。年三十極人臣之位,十一年忝王佐之任。皇帝之為舅也,皇后之為父也。榮餘於身,賞過於分。如履虎尾,如撫龍鬚。因玆雖趍朝庭,雖居私盧,發菩提心,凝道場觀,行住坐臥。事三寶,造次顛沛。必一乘,抑撿家譜。萬歲藤之榮,所以卓躒萬姓。其理可然。何者,始祖內大臣藤原鎌足,扶持宗廟,保安社稷。淡海公藤原不比等,手草詔敕,筆削律令,興佛法,詳帝範。其後后妃丞相,積功累德,寔繁有徒矣。建興福寺、法華寺,開勸學院、施藥院。忠仁公藤原良房始長講會。昭宣公藤原基經 )點木幡墓所。貞信公藤原忠平建法性寺,修三昧。九條右相府藤原師輔,建楞嚴院,修三昧。先考藤原兼家建法興院,修三昧。此外傍親列祖之善根德本,不遑稱計。方今時時詣墳墓,為建寺指點形勝。向彼松下,則磩二恩父母之廟擅。問此巖頭,亦痤同胞兄弟之芳骨 雖至孝鍾愛之子孫,不能晨昏。雖近習舊勞之僕妾,不能陪侍。山嵐朝掃庭,溪月夜舉燭而已。仍自長保六年三月一日,結華構償初心。不材之所企,造普賢而為刻木拜貌之志。匪石之所思,書妙法而代立碑旌德之文。是以勵拙掌而馳筆區,以信為嘉手。倩毗首而加意匠,移孝禮尊顏。今日擇曜宿,始法華三昧,刻十月定星之期,迴萬代不朽之計。于時,蒙霧開,愛日暖,可謂天地和合,風雨不違。祖考感應,垂冥助之令然也。別亦奉書法華經百部千軸、般若心經百卷。啒百餘口賢聖眾,以香花梵唄、洪鐘浮磬、寶蓋憧幡、名衣上服、七珍百味,供養之,演說之。青苔鋪設,自展七淨瑠璃之茵。紅葉亂飛,暗成千花錦繡之帳。玉軸星羅,見崐山之積玉。金言流布,知提河之有金。夫寺廟者,如來之墳墓也實相者,法身之舍利也。山城獨勝,有便於弘一乘。王舍不遠,無煩於率群僚。丹丘青塚,忽具如來之真色。萬籟百泉,皆唱妙法之梵音。疑是靈鷲山之乘五色雲以飛來歟。將若法龍池之驚六種動以涌出歟。視目未曾視,聽耳未曾聽。彼端木者魯之賢士也,移家於孔子之墓傍。王劭者昔之重臣也。築寺於祖父之廟北,聚龍象以弘智峯。譏羊太傅之絕後胤,伴槐棘以高法楝。擬王丞相之拜先塋,黑白衣之雲集。豈唯三州五郡之淺契,內外戚之影從。抑亦見佛聞法之大緣,功德遍于法界,利益及于眾生。我願已滿,眾望亦足。以此一善,迴向四恩。天下安穩,萬民快樂。敬禮釋迦多寶,妙法大乘,妙光法師、普賢薩埵,入此道場,證明功德。天神地祇,及玆山幽靈善神等,被如來之衣,著菩薩之座。仰願三寶,增益一念。嗟呼。煖寒木於大智之日,淚變蒼栢之煙。霑朽壤於甘露之泉,手播白蓮之種。劫石雖磷,願主之印不刓。芥城綜盡,不退之輪長轉。願共諸眾生,上征兜率,西遇彌陀。弟子某,歸命稽首。敬白。 寬弘二年乙巳 十月十九日甲午 左大臣 正二位 藤原朝臣



380 供養同寺塔願文 江匡衡 【大江匡衡 】

 弟子某,歸命稽首,白佛言。木幡山淨妙寺者,松栢有心之地,佛法肇興之場也。弟子為奉賁祖考宗族之幽儀,發未曾有之願,纍纍墳墓之緣邊,新建寺院,修法華三昧。設供養於無疆,期香花於不朽。蓋慕古人廬墓側之跡,所草創也。曉夕參詣,孝之至也。其由緒詳見寬弘二年十月供養寺之願文矣。方今此寺有佛像焉,有經典焉,有禪侶焉,有鐘樓焉,有房舍焉,有庖浴焉。道場之體,漸具其下,成聚成邑。唯其所無者,塔婆而已。風聞:「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清淨心造作佛塔,是人一生不為一切毒藥所中,壽命長遠,無有橫死,究竟當得不壞之身矣。」非唯果報之殊勝,兼為佛庭之莊嚴。仍以心中發願之後,新結構多寶塔一基,其內安置釋迦、多寶二如來,普賢、文殊、觀音、勢至四菩薩像,不日而成。若是從地涌出歟,穿雲而出歟,將亦自天飛來歟。金星銀星之左右,餝護塔之魚。白雲青雲之低昂,迎遊塔之鳥。見露盤之耀日,道場觀之胷已開。聞寶鐸之鳴風,菩提心之淚先落。如遇過去之二親,振肝葉而歡喜。似對優曇之一現,合掌花而薰修。今日設大會,供養此寶塔,,啒百餘口之羅漢,仰三世佛之證明。率鸞鳳之群,代鷰雀之賀。爰雲衲霞袂,或來自靈鷲山之嶺。錫杖香爐,或出從鳳凰谷之底。道儀照地,九億之人皆來。法音沸天,三千之界盡動。弟子年來作功德,種種無量,半是為菩提,半是為現世。心污不必清淨,攀緣非無所慙。於此造塔,為祖考先考等年正覺也。為自身滅罪生善,無上菩提也。夫近塔之石,變為美玉。近塔之土,變為黃金。度塔上之飛禽,避結使之羅。過塔下之走獸,免煩惱之箭。何況於至心之人乎。然則此山之林中,縱有枯株,依造塔力可榮,何株非釋迦樹。此山之叢中,縱有寒草,依造塔力可暖,何草非妙法蓮。古之塔瓦文,有「萬歲千秋樂未央」之七字。推其樂字之趣,感淚難禁。現世則天下太平,理世安樂之樂。後世亦地下拔苦,往生極樂之樂。弟子所願,已同瓦文。所修功德,迴向十界。所修善根,引攝四恩。天神地祇,向惠日而增光。精靈冤魂,浴法雨而離垢。亦願上自紫宸,下及黔首,華夷消災,幽顯蒙益。南無一代教主釋迦尊、多寶,分身諸善逝,增益我願,助成我願。昔幼日童子之戲,聚沙施石。今長年丞相之勤,瑩玉範金。阿育者阿闍世王之孫也,假神力而責鬼傭。弟子者日本國王之舊也,浴皇恩而興佛法。愚丹所思,啟白如此。弟子某,歸命稽首。敬白。 寬弘四年 十二月二日 弟子 左大臣 正二位 藤原朝臣道長 敬白



381 為盲僧真救供養率都婆願文 江匡衡 【大江匡衡】

 佛子真救敬白。幼少失兩眼,十餘隔二恩。身已有若亡,人間既非可求名利。心在無上道,佛界何不垂慈悲。是故至十三出家,及四十不退。衣雖破慚愧之衣是全,食雖乏禪悅之食是豐。目雖暗有耳得聞諸法理,目雖暗有舌得聞一乘經,目雖暗有意得念極樂,目雖暗有足得至道場。嗟呼,目暗一不幸也,不見經,不見佛,不知晝,不知夜。目暗一幸也,雖向眾色,不起見欲,無怨無怒,無喜無辱。弟子宿報可思,後生可懼。久遠幾久遠乎,未來幾未來乎。涅槃山上,釋尊之日早藏。生死海中,慈氏之月未照。悲哉我等眾生,進不遇釋尊,退不期慈氏。恨止其中間,空欲歸三惡。是而不勤,後悔不及。夫率都婆之功德,大哉至哉,不可得以說。仰變身於多寶如來,尋信力於雪山童子。功能出於般若,饒益傳於具縛。因玆弟子致一心,合眾力造立十三基。額有三面矣。一面奉圖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各一體。一面奉圖阿彌陀佛,地藏、龍樹各一體,以六體佛菩薩,蓋當六道矣。一面奉圖阿彌陀佛等,蓋檀那善女人之願也。凡十三基中,奉寫法華廿八品,諸真言等。真救跪於佛法僧前,起悲心,發弘願。願以此功德,迴施諸眾生。云佛云經,計微塵劫以度脫。一香一色,遍恒沙界以薰修。此中有如我病重者,如我貧窮者,先與諸藥,令到寶山。然則我等眾生,斷惡修善,難苦得樂,不越南部,便覩西方。敬白。 永延三年 七月廿三日 佛子真救



雜修善 382 朱雀院被修御八講願文 江納言 【大江維時】

 風聞:「佛心湛水,智惠之海無涯。神變放光,暗冥之霧盡散。」花雨四種,彌勒欲決疑於當今。材明六通,文殊能辨瑞於往昔。寔知釋迦尊之說法華經也,醍醐味灑。豈求雪山之中,栴擅風吹。自出雲臺之下,無二無三之車脂轄,運載為宗。難解難入之門排扃,開悟不測。是故聽聞受持者,書寫供養者,保寶珠於醉後,照燃燈於暗中。彼岸引接之因,普濟三千界之塵數。佗方妙覺之果,速證四八相之金容。抑朝露易滅,春夢非長。剎那之榮花,更變枯木。須臾之歡樂,還為苦緣。況復紅桃漸淺,可動風前之心;翠柳不濃,何貽霜後之悔。月宮留影,雖得承天之名。塵翳寄身,恐滯成佛之道。加以流轉三有之群類,欲拔罪根。往返六趣之眾生,思授覺蘂。何謀能救,憑白毫之照明。何善能通,仰白牛之引導。因玆,或於天台山,或於法性寺,多造尊像,數寫經王。白業年深,丹心日積。然而大光迴映,猶有伏不見之人;一乘轉輪,非無退亦住之輩。重為佛法興隆,自他利益,奉造立金色釋迦如來像一體,奉書寫金字妙法蓮華經一部。千花開盡之候,百鳥和鳴之時,八講展筵,四日設會。鶖子無雙之智,振英聲於暮春之風。鶴勒有一之才,傳義寶於長秋之聽。其所修者,朱雀院之中,栢粱殿之上,優曇花發,海岸香薰。嗟呼。㣼利天宮之園,合歡喜之號,蓮華世界之鳥,囀妙法之音。懷古感今,異處同趣。以此勝利,遍擬迴施。天神地祇,增威光以隨喜。冤靈邪鬼,銷怨氣以歸真。紫微聖德之居,金輪常照。玄圃仙遊之際,玉體永明。在藩諸王,不改磐石之固,空桑賢輔,久保金鉉之名。文官武官,共勵吹塵橫草之忠節。畿內畿外,皆報千門萬戶之歡娛。乃至自有頂天,及阿鼻地。如此經說,濟度不遺。敬白。 天慶十年 三月十七日


383 朱雀院平賊後被修法會願文 後江相公 【大江朝綱】

奉圖觀音像六鋪 奉寫法華經六部  右奉仰云。慈悲為舟,濟庶類於苦海。智慧是炬,照群迷於昏衢。難解難入,白蓮之種貫花。無去無來,紺頂之影澄月。無得而稱,其唯妙覺歟。伏惟,追尋往事,不忘者有。猥以眇身,嗣膺寶曆。訓俗少術,踐薄冰於深淵。撫民失方,懼朽索於奔駕。東山捍命之徒,陣雲漫起。南海亂常之族,逆浪不閑。遂議征伐而出師,更愍滅亡而泣罪。或伏白刃而係首,或迷蒼波而亂骸。猶恐九泉之底,永纏寒冰,三塗之間,彌溺沸鼎。合眼憂悲,彈指譬咳。昔當萬邦之有罪,歸責於一人。今思四生之無安,求哀於十方。夫遊十方而導眾生,觀音之誓自在。兼三界而救群類,妙法之功甚深。故今圖繪尊像,繕寫寶典。分此一心,備於六道。雖在官軍,雖在逆黨,既云率土,誰非王民。欲混勝利於怨親,以頒拔濟於平等。況隋高祖之建仁祠,變戰場於頗梨之閣。唐太宗之設齋會,迎亡卒於菩提之門。在今尋古,世異趣同。爰展一日之錦筵,普施千僧之綺饌。意樹送春,解脫之技點萼。身田迎夏,定惠之水浮光。非揮智劔,何剪稠林。仰願多寶如來,從地涌出,普賢菩薩,乘象降臨。證明恩波之無岸,知見聖德之有鄰。又願,燕肝越膽,輪迴之鄉無期。欲海愛河,流轉之輩不定。請扇鷲頭之餘風,併滅阿尾之殘焰者。奉仰旨,所令修如件。敬白。 天慶十年 三月廿八日 別當 從二位 守大納言兼右近衛大將 藤原朝臣師輔 奉



384 供養自筆法華經願文 前中書王 【兼明親王】

 弟子某,敬白。夫來而不留,薤壟有拂晨之露。去而不返,槿籬無投暮之花。論此浮生,如彼花露乎。況雪鬢齡邁,黃壤期催。若不心起一念,手成微功,徒為東岱之暗魂,北芒之朽骨。因尋奇肱,而奉造白檀觀世音菩薩一柱,釋提桓因毘沙門。亦穿拙掌,而奉寫墨字妙法運華經一部。開結經,般若心經,貞元之歲,無畏道場,敬啒鴈門之師,講演鷲峯之偈。伏願,諸佛如說隨喜,播于一善之蒂芥,納於百億之須彌。豈敢習人間之息災,唯是充身位之追福而已。昔朱邑之歸邑里也,有懷桐鄉之民。令弟子之誡子孫也,不如桑門之侶。故以此佛經,屬我法侶。雪盡冰解之日,付谿鳥而傳妙音。月殘露結之朝,折籬花以供佛界。逈可香煙之不絕者,無恨先石火之早敲矣。有為之鄉,無邊之界,同應方赤,共期圓明,兼明稽首。敬白。 貞元元年 九月十九日 弟子 左大臣 從二位 兼行皇太子傅 源朝臣兼明 敬白



385 為空也上人供養金字大般若經願文 善道統 【三善道統】

敬白。  奉書寫供養金字大般若經一部。  夫以,覺花承步,應化之跡長芳。佛日懸光,真空之理已顯。大千世界,遍戴慈悲之雲。一切眾生,悉潤智惠之雨。嗟呼,諸法無相,四生無常,五蘊六根。雖陰陽之陶冶,真如㮈落。在善惡之因緣,成劫後身。前身後身,禽獸魚虫,何物非流轉之父母。山川藪澤,何處無生死之形骸。是以為四恩六道成佛得果故,始自天曆四年九月,至于應和三年今朝,星霜十四迴,胸臆千萬緒,常啼大士之本誓,懸心晨昏;法涌菩薩之對揚,寄思開示。市中賣身,雖在我願。人間催信,既寄群緣。半錢所施,一粒所捨,漸漸合力,微微成功。紺瑠璃之紙,象教垂跡。紫磨金之文,鴈行成字。烏瑟暗加護持,羊柱適畢書寫。抑空也齡逐年暮,身與雲浮。禪林戴霜,有漏之質已老。意蘂發露,無上之果欲求。以先彼後我之思為思,以利他忘己之情為情。薛服防風之外,更企何謀。麻飡送日之中,復施何力。曾無一鉢之儲,唯唱十方之志。於是,幽明共動,遐邇普驚。長安洛陽,貴賤上下,共致歸依,令遂供養。昔一婆聲聞之展齋筵,廣勤三明之炬。曇无比丘之傳法水,遍迴六度之舟。或催功德於人民,或得恭敬於草木。仍為廣集會廣隨喜,殊於王舍城之東河。假立佛世尊之月殿,忝啒六百高僧之龍象,將歸十六大會之煙霞。白足青眼之輩,鍱腹乘坏之人,或降自雪嶺香山,或至自菴園奈菀,甚深之義,海象吐明月之珠,精欵之誠,天人湛栴檀之水。白浪咽石之岸,相同鷺池。青草敷煙之堤,宛如鷲嶺。方今聊設伎樂,供以音聲。洞簫羌笛之管,曲沸晴天。龍頭鷁首之舟,棹穿秋水。況亦說法之後,更臨夜漏,設萬燈會,修菩薩戒。專念彌陀,永歸極樂。苦空傳音,如聞命命之鳥。禪波澄意,欲開上上之蓮。皆以勝業,先資神祇。無明夢驚,長別苦海。有習怨盡,應謝稠林。以此善根,奉祈聖朝。金輪千幅,道被飛帝之先;玉體萬機,化出哥王之表。蘭殿椒房,鶴禁兔園,母儀之砌,蛇齒獻駐老之方;少陽之宮,龍胎勸延年之術。三台九棘,百辟千僚,華夏遠近,緇素尊卑。同浴佛海之無邊,須保壽木之不老。乃至有緣無緣,現界佗界,無始以來,所有群類,動五逆四重之辜,免三惡八難之苦。荒原古今之骨,東岱先後之魂,併關薰修,咸證妙覺。敬白。 應和三年 八月廿二日 佛子 空也 敬白



386 為仁康上人修五時講願文 江匡衡 【大江匡衡 】

佛子仁康敬白。  奉造立金色丈六釋迦牟尼佛像一軀,奉書寫華嚴經等。云云。  右佛經奉造寫如件。夫佛日之出世也,先照高山,次及幽谷。影臨萬水,光滿三空。圓融亭午,寂滅平西。眾生破暗,此焉明矣。不然者,十方佛土所擯棄。是娑婆世界眾生,徒累火血刀之業因焉。聞佛法僧之名字哉,誠是生死海中大船師,煩惱病中大醫王也。佛子哀哉,不值在世之日,不生正法之時,省躬彌慙,向誰而訴。經曰:「若聞釋迦牟尼如來名號,雖未發心,已是菩薩矣。」是以感淚暗催,心作此念。願我與善知識,共奉造釋迦尊之形像,演暢所說之經典,令眾生得見佛聞法之便。一二年來,能事畢矣。昔㣼利天之安居九十日,刻赤栴檀而摸尊容。今跋提河之滅度二千年,瑩紫磨金而禮兩足。彼大王之力也,五尺猶假天工。此貧道之功也,丈六適叶人望。方今於洛陽城河原院,設六日之大會,移五時之舊儀。身子說經,頭面禮佛。七匝香煙,瑠璃之雲成蓋。四種花雨,薝蔔之露添灯。異口同音,讚嘆如來之相好。低頭舉手,懺悔過去之罪業。時也大眾中,或垂涕曰:「我等不圖,今日奉見靈山釋迦。」某心歡喜,得未曾有。嗟呼。眾生慈父,今已在此。三界何子,不蒙教化。抑佛昔於過去釋迦牟尼佛所,發心作願曰:「願我成佛時,名曰釋迦牟尼。徒眾及教法,如今日世尊。」佛子今願,亦復如是。凡厥發因起緣,或順或逆,皆以今日之善根,將為來世之張本。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南無釋迦牟尼佛。敬白。 正曆二年 三月廿八日 佛子 敬白



387 奝然上人入唐時為母修善願文 慶保胤 【慶滋保胤】

 佛子奝然,至心合掌,而白佛言。奝然有心願,轉如來可證明。奝然天祿以降,有心渡海。本朝久停乃貢之使而不遣。入唐間待商賈之客而得渡。今遇其便,欲遂此志。奝然願先參五臺山,欲逢文殊之即身。願次詣中天竺,欲禮釋迦之遺跡。但我是罪障之身,血肉之眼,既到其土而不易,況見其身而可難。古人云:「縱有為大山者,覆一簣以不止,終及萬仞矣。又有赴長途者,投咫步以不留,必屆千里焉。」其積功累德,致誠專心者,無事不成,無願不遂。奝然去難去之家鄉,棄難棄之恩愛,寄心於無知之域,委身於異類之人。豈不哀哉,豈不痛哉。然猶不顧軀命,不著名利,渡海登山,忍寒忘苦。修行是勤,罪根慚滅。大慈大悲,釋迦文殊,可以憐愍,可以相迎。佛子自發此願,獨恠此心,何況道云俗云。誹謗盧胡者,已千萬人。弟子童子,勸誘相從者,纔二三輩。其謗者云:「凡入唐求法之人,自宗者弘法大師,天台者傳教大師,皆是權化之人,希代之器也。此外之倫,才名超眾,修學命世。」如佛子者,不及古人之喻,猶不可天之階矣。定知表我朝無人也。竊以不得意人,所陳宜然。夫非魚者不可以知魚樂,非我者不可以覺我心。奝然聊露膽於三寶,兼解嘲於眾人。佛子其行,不必得待綸言,縱歸何敢貪職任。為是斗藪也,為是菩提也。若適有天命,得到唐朝,有人問我:「是汝何人?捨本土朝巨唐,有何心,有何願乎?」答曰:「我是日本國,無才無行,一羊僧也。為求法不來,為修行即來也。」其詞如是者,於本朝有何恥乎。彼鍾儀之遇縶囚也,尚奏楚樂。莊舄之得富貴也,不變越聲。胡馬非北風不嘶,越鳥非南枝不巢。雖誠禽獸,猶思鄉土。況於人倫,豈輕桑梓乎。佛子心有難忍之事,如來重照見之。老母在堂,行年六十,其恩是深,不得不報。佛子拋母欲去,則可失孝行。攜母將留,亦可乖宿懷。初獨思量之,後終相談之。母曾無怨貌,既有勸心,佛子一歡一泣,淚與言落:「我母不是人世之母,是善緣之母也。若萬人緩頰苦心而諫之,我末必從。若一親形言變色而留之,我可何逆哉。」誠勸我之佛道,寧非我之慈堂乎。佛子有男女兄弟二三人,相議曰:「餘年之水菽者,汝之所可營,何以及飢寒。後生之菩提者,我之所為先,豈令墮惡趣乎。」凡棄恩入無為,真實之報恩。奉圖十齋佛菩薩,及彌勒文殊、梵天帝釋像一幀,奉書妙法蓮華經、仁王般若經各一部。便於常住寺,五日十講,供養演說。是卸為慈母,七七日所逆修也。所以圖繪此佛像者,為慈母一月十日,精進歸依。所以講說此經典者,令慈母現當植因結緣也。佛子不知天加慈母數年,全佛子餘命,自唐朝還吾土,再見母面,終遭母喪。又不知母者在此土而空亡,子者於佗鄉而不歸。唯隨宿習之所催,任運命之自然而已。嗟呼,我身非我身,朝露易消,暮雲難繫。我心非我心,昨日為是,今日為非。然則去留難定,變改難期。唯願如來永拂魔事,將報佛恩。敬白。 天元五年 七月十三日 佛子 奝然 敬白




本朝文粹 卷第十三 終

【須本奧書】  正安元年六月廿八日,於水落殿書之。 【須本奧書】  建治二年潤三月十六日,於二階堂杉谷,令書寫畢  㝡明寺本云。西禪門之御時,仰故人教隆真人被加點。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