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民主運動的生力軍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民主運動的生力軍
1941年10月28日
本作品收錄於《解放日報
《解放日報》1941年10月28日社論

最近曾琦、張君勱、梁漱溟、章伯鈞、張瀾先生等組織了民主政團同盟。雙十節他們發佈了綱領,其中强調指出抗戰到底,加强團結,保障人權,結束黨治,革新內政的必要。這是抗戰期間我國民主運動中的一個新的推動。民主運動得此推動,將有更大的發展,開闢更好的前途。

有人說,我們已經有民主了,我們所處的是民國時代。我們今天抗戰,是反對法西斯侵略者,反對民主的敵人,這更增加我們的民主。同時,國際人士也把我們列入民主陣綫之內,甚至說我們是亞洲的唯一民主國家。這樣,還需要有民主運動麽?還需要爲爭取民主而作不懈的努力麽?

應當指出民主運動的要求,是完全合乎時勢需要和人民願望的。誠如民主政團同盟的宣言中所說,這幾年來,「國事入後,轉不如初」。抗戰初期,國內確有蓬勃煥發氣象,然曇花一現,而今不在矣。當時國民黨通過了抗戰建國綱領,政府也召集了國民參政會,全國耳目,爲之一新,民主曙光,昭然在望。現在時間過去了數年,回首昔日,不禁感慨萬端。抗戰建國綱領還待實行,參政會的作用還需發揮。全國人民熱烈參加的憲政運動已經掩旗息鼓。甚至人身保障,學術自由,都有待於重新爭取。但抗戰已經進到第五年頭,而國際上民主與法西斯兩集團的鬥爭,空前尖銳,世界局勢,正在日趨分明。這正是我國革新自己急起直追的時候了。

配合着目前的國際國內形勢,時常有人提到反攻。誠然反攻是客觀的需要。但反攻非可倖致,必須認真準備,而後才不至落於空談。而全部準備工作,又非以實行民主政治爲基礎不可。準備反攻的條件,第一,是加强團結。今日的黨派關係,有許多失常之致。許多地方,不以「理性相見」,不以「大衆趨向爲依歸」(民主政團同盟宣言),遂處糾紛迭起,自力相消。欲求反攻,必須消除這些障礙,而後能使一切力量,共赴一的。外人常說民主是我國內政的「安全瓣」,實有至理。有民主可使紛爭歸於一致,無民主一致也要紛爭。如能善於利用這個「安全瓣」,則逢凶化吉,易戾爲祥是不難的。第二,是刷新政治。蔣委員長在國民黨八中全會上曾指出:「從我們中央到黨務、政治、軍事、經濟各種事業,都沒有新的精神,缺乏新的生力,我以爲這是絕大的危機,值得我們驚心動魄。」這是實話。這是國內政治的真實情形。這不僅是一黨的危機,而且也是全國的危機。顯然不消除這種危機,反攻是談不到的。而要達此目的,又非實行民主不可。只有民主,才能使政治機構接近民衆,適應民衆的要求,增加新的精神,新的力量。以上二者,是國事的根本。根本既固,然後外援才有所依附,才能發揮力量。內力外援,交相扶持,反攻才有勝利的可能。

目前推行民主政治,主要關鍵在於結束一黨治國。民主政團同盟綱領,對此亦特別加以注意。因爲此問題一日不解决,則國事勢必包攬於一黨之手,才智之士,從無引進,良好建議,不能實行,而所謂民主,無論搬出何種花樣,只是空有其名而已。惟有黨治結束之後,全國人材,方能悉力從公,施展其抱負,而各黨各派人士亦得彼此觀摩,相互砥礪,共求進步,發揮政治上最大的効果。

有人說,國民黨有功民國,不可結束黨治,使之削弱。不知國民黨今日的弱點,都是在獨攬政權之下形成的。當其他黨派起來競爭時,國民黨只有更加奮勉,添加新血液,振起新精神,日趨進步。因此結束黨治,不會使國民黨削弱,只會使它加强起來。

中國共産黨人,追隨全國同胞之後,爲民主而奮鬥,歷有年所。在陝甘寧邊區及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凡吾人能力所及,無不奉民主爲準則。近二年來提出三三制,務使一切政治機構,共産黨員只佔三分之一,黨外人士則佔三分之二,對一切抗日階級,皆保障其人權、政權、財權。凡此諸端,對於政治的推進,均收良好効果。這些實踐,爲我國民主政治提供了許多新的經驗,所謂戰爭環境無法實行民主的邪說被推翻了。事實證明,在敵後堅苦的戰爭中,只有人民獲得民主權利,才能真正發揮民衆的創造能力,才能將軍民融爲一片,抵抗敵僞的殘酷進攻。所謂民衆文化落後不能實行民主的邪說也被推翻了。事實證明,在民主政治下,一切民衆不僅知道保護自己的利益,而且能够迅速提高文化,學會管理政事。所謂民主政治可增加黨派間糾紛的邪說也被推翻了。事實證明,當各階級、各黨派人士的意見皆有發表機會,其利益都可獲得保障時,不僅不會增加糾紛,而且和衷共濟之心日増,統一團結之業日固。這些實踐,已將孫中山先生的民權思想,付諸實施並加發揚光大,其對於我國民主政治的推進,就不能不發生重大的影響。

民主政治是中國革命歷史的要求之一。辛亥革命以後,三十年來,國內一切政治運動,都是圍繞着兩個核心,一是民族獨立,一是民主政治。這是全國人民的需要。民主政團同盟的奮鬥,是有其社會基礎的。一切進步的運動都要遇到阻礙,都要在荊棘叢中打開自己的道路,但歷史前進的車輪,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停止的。

願參加民主政團同盟的各黨派,在民主大纛下,更進一步的努力,願其所負使命得迅速實現,以促進抗戰勝利之到來,民主政治之真正實施。

这部作品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或者以法人、非法人单位名義但非作者個人名義發表,1996年1月1日在原著作國家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之前在美國從未出版,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匿名、別名、法人、非法人单位作品發表起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