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鼎錄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重定向自鼎録
鼎錄并序
作者:虞荔 南朝‧陳
《鼎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舊本題梁虞荔撰。考《陳書‧列傳》,荔字山披,會稽餘姚人。釋褐爲梁西中郞行參軍,遷中書舍人。侯景亂,歸鄕里。陳初召爲太子中庶子,領大著作、東陽‧揚州二州大中正,贈侍中,諡曰德。是荔當爲陳人,稱梁者誤也。其書不見於本傳,《唐志》始著錄。然檢書中載有陳宣帝有太極殿鑄鼎之文,荔卒於陳文帝天嘉二年,下距臨海王光大二年宣帝嗣位時,首尾七年,安得預稱諡號?其爲後人所攙入無疑。又卷首序文乃紀夏鼎應在黃帝條後,亦必無識者以原書無序,移掇其文。蓋流傳旣久,屢經竄亂,眞僞已不可辨,特以其舊帙存之耳。又按晁公武《讀書志》,別出吳協《鼎錄》一條,《通考》與此書兩收之。然其書他無所見,疑吳字近虞,協字近荔,傳寫舛譌,因而誤分爲二也。

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使九牧,貢九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于昆吾之墟,白若甘攙之地,圖其山川奇怪百物而為之備,使人知神姦,不逢其害,以定其祥。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沸,不舉而自藏,不遷而自行。九鼎既成,定之國都。桀有亂德,鼎遷于殷,載祀六百。殷紂暴虐,鼎遷于周,成王定鼎於郟鄩,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及顯王姬德大衰,鼎淪入泗水,秦始皇之初見於彭城,大發徒出之,不能得焉。

金華山,皇帝作一鼎,高一丈三尺,大如十石甕,像龍騰雲,百神螭獸滿其中。文曰:真金作鼎,百神率服,複篆書,三足。

漢孝景帝鑄一鼎,名曰食鼎,高二尺,銅、金、銀雜為之,形若尾甑無足,中元六年造,其文曰:五熟是滋,君王膳之。小篆書。

武帝登泰山,鑄一鼎,高四尺,銅、銀為之,其形如甕,有三足,太始四年造,其文曰:登于泰山,萬壽無疆。四海寧謐,神鼎傳芳。大篆書。

元鼎元年,汾陽得寶鼎,即吾丘壽王所識之鼎,高一丈二尺,受十二石,雜金、銀、銅、錫為之。四面蛟龍,兩耳能鳴,三足,馬蹄,刻山雲奇怪之象,紀靈圖未然之狀。其文曰:壽考天地,百祥臻侍,山伏其靈,海伏其異。此銘。在底下又別有銘,或浮或沉,皆古文複篆,此上古鑄造也。總有九枚。

昭帝元平元年,於藍田覆車山鑄一鼎,高三尺,受五斗,刻其文曰:宜君王,和四方,調滋味,去腥傷。小篆書,三足。

廢帝賀以天鳳六年登位,廢為海昏侯,鑄一小鼎,貯酒,其形若甕,四足,受二斗。其文曰:長滿上。小篆書。

宣帝甘露元年,於華山仙掌鑄一鼎,高五尺,受四斗,擬承甘露。刻其文曰:萬國伏,貽長久,鑄神鼎,承天酒。二足,小篆書。又建章宮銅人生毛,以為美祥,作一金鼎,埋之本宮。

元帝初元二年,鑄一鼎,大如甕,無足。其文曰:黃帝膳鼎。小篆書。

成帝綏和元年,匈奴平,鑄一鼎,其文曰:寇盜平,黃河清。八分書,三足,高五尺六寸。

哀帝元壽元年,鑄一鼎,貯酒,高四尺,三足。其文曰:群臣元日用醴鼎。小篆書。

平帝元始五年,鑄一鼎,受二斗。其文曰:藥鼎。三足,八分書。

王莽建國元年,鑄一大鼎,高一丈。其文曰:建國鼎。莽自書,埋之漸臺。又作一鼎。其文曰:君臣之鼎。並小篆書,三足。

後漢光武建元元年,鑄一鼎,其文曰:定天下,萬物伏。小篆書,三足,高九尺。

明帝永平十年,鑄一鼎於洛水,高六尺。其文曰:蛟龍伏。大篆書,三足。又鑄一鼎於穀水,高五尺。其文曰:穀洛。小篆書,四足。

章帝元和二年於北嶽鑄一鼎,高四尺,無足。其文曰:鎮池鼎。小篆書。

安帝延光四年鑄一鼎於少室山,其文曰:承露鼎。小篆書,四足。

順帝永建六年鑄一鼎於伊水,名曰魚鼎,高四尺,三足。

靈帝嘉平元年鑄一大鼎,埋之鴻都門。其文曰:儒鼎。古書,三足。

《漢官儀》曰:開陽門夜直樓上,帝因作一鼎,其文曰:柱鼎。一足,如馬蹄。

蜀先主章武二年於漢川鑄一鼎,名曰克漢鼎,埋之丙穴中。八分書,三足。又鑄一鼎,沉於永安水中,紀行軍奇變。又於成都武檐山埋一鼎,名曰受禪鼎。又埋一鼎於劍口山,名曰劍山鼎,並小篆,皆武侯迹。又時龍見武陽之水,九日,因鑄一鼎,像龍形沉水中。

蜀章武三年,先王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棣書,高二尺。

魏武帝鑄一鼎於白鹿山,高一丈,紀征伐戰陣之能。古文篆書,四足。更作鼎於太子,名曰孝鼎,畫刻古來孝子姓名。小篆書。

文帝黃初元年鑄受禪鼎,其文曰:受祚鼎。小篆書。

明帝太和六年鑄一鼎,三足,名曰萬壽鼎,小篆書。

吳孫權黃武元年於彭蠡水沉一鼎,其文曰:百神助,陽侯伏。三足,大篆書。又獵於樊山,見一姥,問得何獸,答曰:得一豹。曰:何不截尾,遂為姥立廟,并作一鼎,文曰:豹尾鼎。

孫亮建興元年於武昌鑄一鼎,其文曰:鎮山鼎。小篆書,三足。

孫皓鑄一鼎於蔣山,紀吳之曆數,八分書。

晉懷帝永嘉六年鑄一鼎,沉於瓜步江中,無文字,鼎似龜形。

宋王劉裕晉未初三年從秦中還,紀功,鑄一鼎於九江,其文曰:沸秦洛,伏大漢。古篆書。

宋文帝得鰕魚,遂作一鼎,其文曰:鰕魚。四足。

順帝昇明元年,有人於宮亭湖得一鼎,上有古文「洵漠」二字。

齊高祖諱道成,於齊中池內見龍,聞簫鼓音,遂埋一鼎,其文曰:龍鼎。真書,三足。

梁武帝大通元年於蔣山埋一鼎,文曰:大通。真書。又鑄一鼎,書老子五千言,沉之九江中,並簫子雲書。又天監二年,安豐得一角靈龜,武帝遂作一鼎,投得龜處。

陳武帝即位,鑄一鼎,文曰:元勳鼎。沉于淛江。

陳宣帝於太極殿中鑄一鼎,文曰:忠烈。常侍丁初正書。

太公於渭水得玉璜,鑄一鼎,刻其文曰:璜鼎。

秦丞相樗里子作一鼎,文曰:智囊。獨足,古文大篆書。

荀況在嵩溪作一鼎,大如五百,甕表裏皆紀兵法。大篆書,四足。

張儀伐蜀,鑄一鼎,高三尺,文曰:定蜀。大篆書。

李斯為丞相,鑄一鼎,其文曰:上丞相鼎。埋於上蔡東門。

蕭何為丞相,鑄一鼎,大如三石甕,自表己功。其文曰:紀功鼎。亦是何自作署書體,四足。

張陵在雲臺山得仙,作一鼎,寫丹經,埋於雲臺山下。

車千秋為丞相,鑄一鼎,文曰:車丞相鼎。八分書。

司馬遷,字子長,南遊探禹穴,作一鼎而小記年、月、日,埋之秦望山。

黃霸為潁川守,神雀集,遂刻鼎記之。

孔光拜丞相,鑄一鼎,文曰:丞相博山侯。大篆書。

王商為單于所畏,遂令鑄一鼎,刻記其功,如勸功臣。

楊震為太尉,作一鼎,其文曰:太尉鼎。古隸書。

胡廣鑄一鼎,其文曰:孝子鼎。八分書。

陳太丘鑄一鼎,藏于陘山。

王允,字子師,郭林宗見而器之,允鑄一鼎,曰干里。八分書。

王仲子為太司徒,鑄一鼎。其文曰:司徒鼎。大篆書。

王朗為司空,鑄一鼎,其文曰:司空鼎。複篆書。

董卓為太師,鑄一鼎,其文曰:太師鼎。古隸書。

蔡伯喈為侍中,封高陽侯,作一鼎,記漢家曆數。邕自書,藏于泰山。

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作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之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又於玄武郡金山作二鼎,一大一小並無文,時亮行軍見此山勢似有玉者,故鎮之。

鍾繇,魏文帝賜五熟鼎。

吳顧邕鑄一鼎,文曰:元凱之鼎。八分書,三足。

陸遜破劉備軍,鑄一鼎,紀功。其文曰:破備鼎。

孔愉獲龜,放之,遂作一鼎,刻其文曰:孔敬康鼎,沉之於木。

張衡制地動圖,記之於鼎,沉于西鄂水中。

王羲之於九江作書鼎,高五尺,四面周匝書遍刻之,沉於水中,真、隸書。

  ↑返回頂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