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1192.pdf/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時則未大。故猶有徃來憧憧之辭也。夫子言之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以心觀心。千萬人之心。一人之心

是也。夫又别有何思。别有何慮哉。又曰。徃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徃者爲屈。男下女也。來者爲信。婦從夫也。我徃則彼來。我不肯徃。

彼曷爲來哉。有屈則有信。身不肯屈。道何自信哉。詩云。莫徃莫來。悠悠我思。則異乎憧憧朋從之義矣。故以日月寒暑。明徃來之義。又以尺蠖龍蛇

辨屈信之理。不徃則不來。不屈則不信也。夫徃來之義。日月寒暑。所不能免。而况扵人乎。屈信之理。尺蠖龍蛇。且猶知之。而况扵人乎。天地之運。人

物之情。莫不皆然。可謂殊塗而同歸。百慮而一致矣。故又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精乎屈信徃來之義而入扵神。非特退蔵扵

宻也。亦將以致其用也。利用屈信徃來之用而安其身。非特與民同患也。亦將以崇其德也。或曰。精義入神。何謂也。曰。窮理而至扵命也。利用安身。

何謂也。曰。利物者。所以自安也。龍蛇之蟄。但言存身者身存則卒。起而變化矣。故雖聖人猶以安身爲本。身安而後德可崇也。出而致用。入而崇德。

亦徃來屈信之理。過此以徃。則外化内神之事也。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又曰。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傳曰。一則神。兩則化。由

是言之。亦徃來屈信之理也。夫子以其難言。而當世之人。不足與有明也故曰。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惟盛德者。爲能窮而知之矣。或曰

咸之九四。足以𠑽窮神知化之事乎。曰不然。詩之駉曰。思旡邪。本言牧馬之事。非言詩也。而夫子取其一言。言詩之大㫖。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母邪。今咸之九四。曰憧憧徃來。朋從爾思。本言上下感應之事。非言易也。而夫子取其一言。言易之大㫖。自日月寒暑之章章至扵窮神知化之

𢕄妙。皆以一貫之所謂。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者也。古人斷章取義。多如是矣。故自困以下。錯舉諸卦之爻。以明著其例。或在初上。或在

二三四。而各主一卦之義。獨不舉五爻者。志可知矣。凡此十爻。其五爲君子。其五爲小人。獨噬嗑舉其二者。初上爲小人。終始故也。苟不求其故。攷

其德行。何從而見之哉。逐交之義。各釋扵本卦。項安世玩辭民不與也。危以動。則民不與。黨與之與也。旡交而求。則民不與。取與之與也。易以

語。懼以語。以。易對懼。則義可見矣。直者其語易。曲者其語懼。乾之所以易者。以其直也。李謙齋詳解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止立心勿恒。凶。此

益上九之義也。損益之來。皆吾所自取也。在我有以受之。在物有以與之故安其身而後動。則動旡不從。易其心而語。則語旡不應。定其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