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1192.pdf/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知之。未嘗復行之。其即能改過。而速遷善也。易復之初九爻辭曰。不逺復者。初有過即改而復。旡抵至于悔。則元善而吉。言此以見遷善之速也。董

眞卿會通程子語祗。與底通。使底至也。旡至扵悔。大學之道。在明其明德。明德乃止扵至善也。知既至。自然意誠。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至

也知之至。故未嘗復行。他人復行。知之不至也。並光庭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如顔子地位。豈有不善。所謂不善者。只是𢕄有差失。

才差夫便能知之知之便更不萌作。顔子大率與聖人皆同。只這便有分别若旡則便是聖人曾子三省只是緊約東。顔子便能三月之乆。到這些

地位。工夫尤難。直是峻絶又大叚着力不得。馮氏拾遺。所引李氏曰。丘氏口。張子曰。見前詩輯注。張清子集注。張横渠說。解蒙精藴大義先儒

曰。有不善未嘗不知即上文先見者也。知之未嘗復行。上文寍用終日斷可識矣之意。式曰。既謂之未復行。則是昔已嘗行。而今不復耳非謂遇惟

在心而不復發于言行之間也。曰顔子旡形顯之過。若是則幾之已形。而悔之已著矣。又得謂之旡祗悔乎。蒙謂明察其幾。而徤足以致决。顔子

之扵未逹一。間耳。故夫子即復初九發明之。郭昺解此復初九之爻辭也朱祖義句解子曰孔子釋復卦爻辭云。顔氏之子。謂顔淵其殆庶幾

乎。其必近扵知幾者。有不善未嘗不知。有所不善之處。未嘗不自知覺。知之未嘗復行也。纔知覺即改之。未嘗復見扵所行。此謂不貳過。易

曰易書云不逺復。旡祗悔元吉。此復卦初九爻辭。謂所夫不逺而知復。故不適扵悔恨。而全其大善之吉。何慶璋經義君子知𢕄知彰止其殆庶

幾乎。道至賢人而後覺驗。其希賢者不止扵一人。論至聖人而後定名。其希聖者僅止扵一人。夫覺斯道。以感希賢之衆。弗造斯道以擅希聖之

名者不能也。是故泛而觀之。世有悟道之君子。而動夫希賢者。固同出扵一心。定而論之。世有得道之君子。而謂之希聖者特未逹扵一。間。由其所

造者。以究其所覺者。聖人焉得而不深予之哉。且道固有𢕄有彰也。若未易以覺也。而有人焉。知其𢕄矣文知其彰矣雖不謂之君子可乎道固有

柔有剛也。亦未易以覺也。而有人焉。知其柔矣。又知其剛矣。雖不謂之君子可乎。果覺也。果君子也。故合彼萬夫。同心望道。而曾不見一人之自外

者。然則其希賢之切何如也。雖然。此豈淺扵所得者可以揣摩臆度爲哉聖人則曰斯人也。我知之矣。其唯顔氏之子乎。抑顔氏子。何以能當乎此

也蓋其所詣。雖曰。未極。而去道也已不逺其所造者雖曰未全而去道纔一間是顔氏之子。其殆庶幾扵斯道者也然則其希聖之至又何如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