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7603.pdf/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地遂為城市。如今城中猶有漾沙坑壩頭前洋街等地名。則舊與江東亦可見。又曰東合臨平湖。又東逕槎塘謂之槎瀆。又東注于海。据臨平湖。近

臨平山。槎瀆近臯亭山。槎瀆與臨平湖相連。去江則三十餘里矣。而海在其南。非入海處也。此說據今為不合。論其大勢。亦必後其築堤擇海。乆之

遂成平陸耳。桑欽漢人酈道元後魏人。迄今千有餘𡻕。陵谷變遷。一有不可得而知。姑識以俟考古者。 錢塘江湖辨證 按水經載浙江東逕靈隱

山。又東云。山下有錢塘故縣浙江逕其南。縣南江側有明聖湖。詳此則江𣴑至靈隱山下。而秦皇繫纜石在今湖中。亦無怪也。所謂明聖湖者。既在

江側。盖西湖之濫觴耳。厥後江既隔於平。陸。則武林諸水自四山而下者。皆合於明聖湖。遂為今之西湖。亦無怪也今靈隱尚有武林截潮志刻石

云。有寳連和尚。會浙江大溢潮至湖山達持咒止之。自是潮繫西興。而錢塘沙漲。成陸云。又按世傳駱賔王靈隱寺詩。有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之句。楊巨源送章孝栗歸杭州詩云。曾過靈𨼆江邊寺。獨宿東樓看海門潮色銀河鋪碧落。日光金柱出紅盆。諸如此類則靈隱山之臨江至塘尚

然。其証明矣 栗山錢塘源 舊云在錢塘縣西一十七里。寰宇記又云。山下有飛泉二里。然人莫詳其處。今以地理考之。此山當在武林山。石人嶺

之西山下。有泉𣴑入今合澗。前志云。錢源即此泉也。此山距靈隱纔二里耳。 武林山 西漢地理志。錢塘縣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

三十里。按武林山即今靈隱山。據劉道其錢塘記。陸羽天竺靈隱寺捨田記。明宿武林山天竺寺。記其說皆同。今太乙宫後小坡寓名武林。而實非也。

即武林水所出。可以决之矣。而猶有惑者。或又曰。舊名虎林。避唐諱。改為武亦非也。西漢以名武林矣。又按十二州記云。武林山有錢源泉。東入于

海八十三里。漢志所云。八百三十里。以今水程考之必有誤。當以八十三里為是。箕山許由靈隱𥡴留山云。巢許所隱昌化。有晚山許游灘。又

名洗耳漢。白牛橋。又有箕山。詳此盖皆𣈆時許逺游所栖止之地。遂寓此名。而訛為許由耳。東山石杵刻字太平寰宇記。東山有石杵。吴大帝

刻云。黄武二年𡻕在戊午。八月三日。凢十二字。以編年考之。吴黄武二年𡻕在癸卯。非戊午也。戊午乃吴赤烏二年。相去九十七年不同。今此刻磨

滅不存。恐記有誤。 辨鐵箭 按咸淳臨安志。郡人相傳。吴越錢氏用強弩射潮箭所止處。立鐵幢識之。又云。有聞諸錢氏子孫者。言築塘時髙下置鐵

幢三以為之水。則在今利津橋北者其一也。舊名其地為鐵幢浦。幢制首圓如杵。徑七八寸許。出土約二尺餘。其趾入土不幾許。近又詢之。故老初置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