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2399.pdf/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所費。移用之法。則權其輕重。率斂之物。則通其有無。參究利害之原。剗革因循之弊。所冀。寬財用。舒民力助三司均節。不乘邊事之間。急講乆逺之

策。臣恐民力日病。國用日匱。若朝廷重於生事。欲乞且令三司。將天聖中一年天下賦入之數。及中外支費之籍。與昨一年比並條上。則國家之大

計可較而知矣。如是則可以經乆則善。如其不可。則豈恬然不深慮也。前所上箚子。伏乞更賜詳擇。實録云。初昌朝與權三司使姚仲孫。並言自陝

西用兵邊費不足。請校景德以來。用度之數。約以祖宗舊制。其不急者一切裁减之。故有是命按昌朝建議。在寳元二年五月時。命張若谷任中師

韓琦定奪。與此不同。實録并爲一事誤也。本志云。西兵乆不解。財用益屈。天子復詔内侍。以先帝時及天聖初籍。較近歲禁中用度增損外。則命中

丞賈昌朝。諫官田况。張方平。入内都知張永和。同三司議省冗費。按取天。聖用度。校近歲增損實方平建議。若景德則昌朝前所建議也。朔記亦云。

三司使姚仲孫。言陝西屯軍甚衆。乞依景德年用度規制外。餘悉罷。與實録大同。與食貨志小異。今悉不取。取方平二䟽聯書之。所以命昌朝等必

因方平奏也。要見後來裁减數目熈寧初。司馬光辭免裁减國用札子云。欲知慶曆二年裁减制度。比見今支費不同數目。只下三司供折聞奏。立

可盡見。當考求之。宋史全文吕中曰。我仁祖天性恭儉。必不妄興一役。妄費一物。又何待諸臣進節用之說。盖我朝之財。始蠹於天禧祥符。再蠹

於寳元慶曆。自禱祠之事興。宫室之役起。内之帑藏稍已空竭。則省浮費之策。不得不申明於天聖之年也。自元昊叛於西。契丹擾於北。外之財用

不免告匱。則節冗費之說。不得不條畫於慶曆之日也。己卯。京東安撫使陳執中。請河北緣邊安撫司。凡得契丹事宜。並移報本司。從之。庚辰以

右正言知制誥富弼。爲回謝契丹國信使。西上閤門使符惟忠副之。復書曰。昔我烈考章聖皇帝保有基圖惠養黎庶。與大契丹昭聖皇帝。弭兵講

好。通聘著盟肆命纂承。共遵謨訓。邊民安堵。垂四十年兹者專致使臣。特詒緘問且以瓦橋内地。晉陽故封。援石氏之制域。述周朝之復境繫于異

代安及本朝粤自景德之初始敦鄰寳之信。凡諸細故咸不寘懷。况太宗皇帝親駕并郊匪圖燕壤當時貴國亟發援兵既交石嶺之鋒。遂舉薊門

之役。義非反覆。理有因緣。元昊賜姓稱藩。禀朔受祿急謀狂僣。俶優邊陲嚮議討除已嘗聞達杜防郭稹。傳導。備詳。及此西征豈云無報。聘軺旁午。

屢聞嫉惡之談。慶問交馳。未諭聯親之故。忽窺異論良用惘然謂將軫於在原反致譏於忌器復云營築堤埭。開决陂塘。昨緣霖潦之餘大爲衍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