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三國史記/卷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雜志 第九 三國史記
卷四十一 列傳 第一 金庾信 上
列傳 第二 

金庾信上

[編輯]

金庾信,王京人也。十二世祖首露,不知何許人也。以後漢建武十八年壬寅,登龜峯,望駕洛九村,遂至其地開國,號曰加耶,後改為金官國。其子孫相承,至九世孫仇充[1],或雲仇次休,於庾信為曾祖。羅人自謂少昊金天氏之後,故姓金。庾信碑亦云:「軒轅之裔,少昊之胤。」則南加耶始祖首露與新羅,同姓也。祖武力,為新州道行軍摠管,嘗領兵獲百濟王及其將四人,斬首一萬餘級。父舒玄,官至蘇判大梁州都督安撫大梁州諸軍事。按庾信碑云:「考蘇判金逍衍。」不知舒玄或更名耶,或逍衍是字耶,疑故兩存之。初,舒玄路見葛文王立宗之子肅訖宗之女萬明,心悅而目挑之,不待媒妁而合。舒玄為萬弩郡太守,將與俱行,肅訖宗始知女子與玄野合,疾之囚於別第,使人守之。忽雷震屋門,守者驚亂,萬明從竇而出,遂與舒玄赴萬弩郡。舒玄庚辰之夜,夢熒惑[2]鎭二星降於己,萬明亦以辛丑之夜,夢見童子衣金甲,乘雲入堂中,尋而有娠,二十月而生庾信,是眞平王建福十七[3]年,隋文帝開皇十五年乙卯也。及欲定名,謂夫人曰:「吾以庚辰夜吉夢,得此兒,宜以為名,然禮不以日月為名。今庚與庾字相似,辰與信聲相近,況古之賢人有名庾信,盍以命之。」遂名庾信焉。萬弩郡,今之鎭州,初以庾信胎,藏之高山,至今謂之胎靈山。公年十五歲為花郞,時人洽然服從,號龍華香徒。眞平王建福三[3]十三[4]年辛未,公年十七歲,見高句麗、百濟、靺鞨侵軼國疆,慷慨有平寇賊之志,獨行入中嶽石崛,齋[5]戒告天盟誓曰:「敵國無道,為豺虎,以擾我封埸,略無寧歲。僕[6]是一介微臣,不量材力,志淸禍亂。惟天降監,假手於我。」居四日,忽有一老人,被褐而來曰:「此處,多毒蟲猛獸,可畏之地,貴少年爰來獨處,何也。」答曰:「長者從何許來,尊名可得聞乎?」老人曰:「吾無所住,行止隨緣,名則難勝也。」公聞之,知非常人,再拜進曰:「僕新羅人也,見國之讐,痛心疾首,故來此,冀有所遇耳。伏乞長者憫我精誠,授[7]之方術。」老人默然無言。公涕淚懇請不倦,至於六七。老人乃言曰:「子幼而有幷三國之心,不亦壯乎。」乃[8]授以秘法曰:「愼勿妄傳,若用之不義,反受其殃。」言訖而辭,行二里許,追而望之,不見,唯山上有光,爛然若五色焉。建福三[3]十四[9]年,隣賊轉迫,公愈激壯心,獨攜寶劒,入咽薄山深壑之中,燒香告天,祈祝若在中嶽,誓辭仍禱。天官垂光,降靈於寶劒。三日夜,虛、角二星,光芒赫然下垂,劒若動搖然。建福五[10]十一[11]年,己丑秋八月,王遣伊飡任末[12]里,波珍飡龍春、白龍,蘇判大因、舒玄等,率兵攻高句麗娘臂城。麗人出兵逆擊之,吾人失利,死者衆多,衆心折衄,無復鬪心。庾信時為中幢幢主,進於父前,脫胄而告曰:「我兵敗北,吾平生以忠孝自期,臨戰不可不勇。蓋聞:『振領而裘正,提綱而網張』,吾其為綱領乎。」迺跨馬拔劒跳坑,出入賊陣,斬將軍,提其首而來。我軍見之,乘勝奮擊,斬殺五千餘級,生擒一千人。城中兇懼無敢抗,皆出降。善德大王十一年壬寅,百濟敗大梁州,春秋公女子古陁炤娘,從夫品釋死焉。春秋恨之,欲請高句麗兵,以報百濟之怨,王許之。將行,謂庾信曰:「吾與公同體,為國股肱。今我若入彼見害,則公其無心乎。」庾信曰:「公若往而不還,則僕之馬跡,必踐於麗、濟兩王之庭。苟不如此,將何面目以見國人乎。」春秋感悅,與公互噬手指,歃血以盟曰:「吾計日六旬乃還,若過此不來,則無再見之期矣。」遂相別。後庾信為押梁州軍主。春秋與訓信沙干[13],聘高句麗,行至代買縣,縣人豆斯支沙干,贈靑布三百步。旣入彼境,麗王遣太大對盧蓋金館之,燕饗有加。或告麗王曰:「新羅使者,非庸人也。今來,殆欲觀我形勢也,王其圖之,俾無後患。」王欲橫問,因其難對而辱之。謂曰:「麻木峴與竹嶺,本我國地,若不我還,則不得歸。」春秋對[14]曰:「國家土地,非臣子所專,臣不敢聞命。」王怒囚之,欲戮未果。春秋以靑布三百步,密贈王之寵臣先道解。道解以饌具來,相飲酒酣,戱語曰:「子亦嘗聞龜兎之說乎。昔,東海龍女病心,醫言:『得兎肝合藥,則可療也。』然海中無兎,不奈之何。有一龜白龍王言:『吾能得之。』遂登陸見兎[15]言:『海中有一島,淸泉白石,茂林佳菓,寒暑不能到,鷹隼不能侵。爾若得至,可以安居無患。』因負兎背上,遊行二三里許。龜顧謂兎曰:『今龍女被病,須兎肝為藥,故不憚勞,負爾來耳。』兎曰:『噫,吾神明之後,能出五藏,洗而納之。日[16]者小覺心煩,遂出肝心洗之,暫置巖石之底,聞爾甘言徑來,肝尚在彼,何不廻歸取肝,則汝得所求,吾雖無肝尚活,豈不兩相宜哉。』龜信之而還,纔上岸,兎脫入草中,請謂龜曰:『愚哉,汝也,豈有無肝而生者乎。』龜憫默而退。」春秋聞其言,喩其意。移書於王曰:「二嶺,本大國地。分令臣歸國,請吾王還之。謂予不信,有如皦日。」王迺悅焉。春秋入高句麗,過六旬未還。庾信揀得國內勇士三千人,相語曰:「吾聞見危致命,臨難忘身者,烈士之志也。夫一人致死當百人,百人致死當千人,千人致死當萬人,則可以橫行天下。今國之賢相,被他國之拘執,其可畏不犯難乎。」於是衆人曰[17]:「雖出萬死一生之中,敢不從將軍之令乎。」遂請王以定行期。時,高句麗諜者浮屠德昌,使告於王。王前聞春秋盟辭,又聞諜者之言,不敢復留,厚禮而歸之。及出境,謂送者曰:「吾欲釋憾於百濟,故來請師。大王不許之,而反求土地,此非臣所得專。嚮,與大王書者,圖[18]逭死耳。」此與本言[19]眞平王十一[3]善德王十一年所書,一事而小異,以皆古記所傳,故兩存之。庾信為押梁州軍主,十三年為蘇判。秋九月,王命為上將軍,使領兵伐百濟加兮城、省熱城、同火[20]城等七城,大克之,因開加兮之津。乙巳[21]正月,歸未見王,封人急報:百濟大軍來,攻我買利浦城。王又拜庾信為上州將軍,令拒之。庾信聞命卽駕,不見妻子,逆擊百濟軍走之,斬首二千級。三月,還命王宮,未歸家,又急告:百濟兵出,屯於其國界,將大擧兵侵我。王復告庾信曰:「請公不憚勞遄行,及其未至備之。」庾信又不入家,練軍繕兵,向西行。於時,其家人皆出門外待來。庾信過門,不顧而行,至五十步許,駐馬,令取漿水於宅,啜之曰:「吾家之水,尚有舊味。」於是,軍衆皆云:「大將軍猶如此,我輩豈以離別骨肉為恨乎。」及至疆埸,百濟人望我兵衛,不敢迫,乃退。大王聞之甚喜,加爵賞。十六年丁未,是善德王末年,眞德王元年也。大臣毗曇、廉宗,謂女主不能善理,擧兵欲廢之,王自內禦之。毗曇等屯於明活城,王師營於月城,攻守十日不解。丙夜,大星落於月城。毗曇等謂士卒曰:「吾聞落星之下,必有流血。此殆女主敗衄[22]之兆也。」士卒呼吼聲振天[23]地。大王聞之,恐懼失次。庾信見王曰:「吉凶無常,惟人所召。故紂以赤雀亡,魯以獲麟衰,高宗以雉雊興,鄭公以龍鬪昌。故知德勝於妖,則星辰變異,不足畏也,請王勿憂。」乃造偶人抱火,載於風鳶而颺之,若上天然。翌日,使人傳言於路曰:「昨夜,落星還上。」使賊軍疑焉。又刑白馬,祭於落星之地,呪[24]曰:「天道則陽剛,而陰柔;人道,則君尊而臣卑。苟或易之,卽為大亂。今,毗曇等以臣而謀君,自下而犯上。此所謂亂臣賊子,人神所同疾,天地所不容。今,天若無意於此,而反見星怪於王城,此臣之所疑惑而不喩者也。惟天之威,從人之欲,善善惡惡,無作神羞。」於是,督諸將卒奮擊之,毗曇等敗走。追斬之,夷九族,連坐者三十人[23]。冬十月,百濟兵來,圍茂山、甘勿、桐岑等三城,王遣庾信,率步騎一萬拒之。苦戰氣竭,庾信謂丕寧子曰:「今日之事急矣,非子,誰能激衆心乎。」丕寧子拜曰:「敢不惟命之從。」遂赴敵。子擧眞及家奴合節隨之,突劒戟,力戰死之。軍士望之,感勵爭進,大敗賊兵,斬首三千餘級。眞德王大和元年戊申,春秋以不得請於高句麗,遂入唐乞師。太宗皇帝曰:「聞爾國庾信之名,其為人也如何?」對曰:「庾信雖少有才智,若不籍天威,豈易除隣患。」帝曰:「誠君子之國也。」乃詔許,勑將軍蘇定方,以師二十萬,徂征百濟。時,庾信為押梁州軍主,若無意於軍事,飲酒作樂,屢經旬月。州人以庾信為庸將,譏謗之曰:「衆人安居日久,力有餘,可以一戰,而將軍慵惰,如之何?」庾信聞之,知民可用,告大王曰:「今觀民心,可以有事。請伐百濟,以報大梁州之役。」王曰:「以小觸大,危將奈何?」對曰:「兵之勝否,不在大小,顧其人心何如耳。故紂有億兆人,離心離德,不如周家十亂同心同德。今,吾人一意,可與同死生,彼百濟者不足畏也。」王乃許之。遂簡練州兵赴敵。至大梁城外,百濟逆拒之。佯北不勝,至玉門谷。百濟輕之,大率衆來,伏發擊其前後,大敗之,獲百濟將軍八人,斬獲一千級,於是,使告百濟將軍曰:「我軍主品釋及其妻金氏之骨,埋於爾國獄中。今,爾裨將八人,見捉於我匍匐,請命。我以狐豹首丘山之意,未忍殺之。今,爾送死二人之骨,易生八人,可乎。」百濟仲常一作忠常。佐平言於王曰:「羅人骸骨,留之無益,可以送之。若羅人失信,不還我八人,則曲在彼,直在我,何患之有?」乃掘品釋夫妻之骨,櫝而送之。庾信曰:「一葉落,茂林無所損,一塵集,大山無所增。」許八人生還。遂乘勝入百濟之境,攻拔嶽城等十二城,斬首二萬餘級,生獲九千人。論功,增秩伊飡,為上州行軍大摠管。又入賊境,屠進禮等九城,斬首九千餘級,虜得六百人。春秋入唐,請得兵二十萬來,見庾信曰:「死生有命,故得生還,復與公相見,何幸如焉。」庾信對曰:「下臣仗國威靈,再與百濟大戰,拔城二十,斬獲三萬餘人,又使品釋公及其夫人之骨,得反鄕里。此皆天幸所致也,吾何力焉。」

註釋

[編輯]
  1. 原本「亥」
  2. 原本「或」
  3. ^ 3.0 3.1 3.2 3.3 原本「二」
  4. 原本「八」
  5. 原本「齊」
  6. 原本「催」
  7. 原本「受」
  8. 原本「萬」
  9. 原本「九」
  10. 原本「四」
  11. 原本「六」
  12. 原本「永」
  13. 原本「於」
  14. 原本「答」
  15. 原本「免」
  16. 原本「曰」
  17. 原本「日」
  18. 原本「圗」
  19. 或作「書」、「記」
  20. 原本「大」
  21. 原本「丑」
  22. 原本「績」
  23. ^ 23.0 23.1 原本缺刻
  24. 原本「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