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高僧傳/卷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大明高僧傳
卷二 解義二
卷三 

解義二[编辑]

一、松江延慶寺沙門 釋融照[编辑]

  釋融照,字慧光。世家越之南明,早歲受業於華藏,刻意修習天台教觀於台之安國山及杭之天竺。後從淵叟湛法師,居華亭延慶寺。力精教乘,勤修禪定,燃膏繼晷,旦夕無間,故學由志臻,表於叢席,職躋眾右四十祀矣。名聞京師,詔嘉獎,賜師號。每歲元日,率眾修金光明懺祝釐君上。說法之外,力事懺摩,與諸眾生掃除塵翳,攝入善根,既老而彌勤。得其法者三人,曰居簡、曰宗榘、曰宗權,皆法門之龍象也。

二、杭州普福寺沙門 釋弘濟(附:舜田滿和尚)[编辑]

  釋弘濟,字同舟,別號天岸,越之餘姚人,姓姚氏。幼孤,從里之寶積寺舜田滿和尚出家。丱時,駿發絕倫,滿授以〈法華經〉輒成誦。

  年十六為大僧,日持〈四分律〉,躓步之間,不敢違越繩尺。已而歎曰:「戒固不可緩,而精研教乘以資行解又可後乎?」於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師習台教;久之,悉通其旨。甞修〈法華〉、〈金光明〉、〈凈土〉等懺。一日,於定中仿佛覩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談辯日溢,若河懸泉涌,而了無留滯。

  元泰定元年,出世住萬壽圓覺。明年,鹽官海岸毀,居民朝夕惴惴,恐為魚鱉之宅。元丞相脫驩甚憂之,乃禱觀音大士於上竺,命濟即海岸建水陸大齊。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誦〈大悲陀羅尼〉,帥眾遍撒其處,凡足跡所及,岸皆復固,人稱神焉。

  天歷,遷集慶、顯慈二寺。適當歲儉,退處別室。蘇人聘興大德萬壽寺,閱六寒暑,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請主會稽之圓通;居四載,還寶積,專修念佛三昧。七年,濟以年高八十,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濟堅臥不起,門人法航等進曰:「和尚自為固善,其如斯道何?」濟不得已,遂強起受詔赴之。無何,竟拂衣復歸舊隱,開清鏡閣以蟄焉。因〈楞嚴經〉諸註繁簡失當,將欲折衷其說,為之疏解。俄疾作,即召弟子,以唯心凈土之旨惓惓為勉。間有未解其意,濟乃厲聲曰:「生死難處!生死難處!」遂書偈而逝,時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閱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一夏。越七日,顏如生,眾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塢,亦濟自卜之所。

  嗣法弟子有上竺道臻、雍熙凈琛、普光允中、圓通有傳、天宮明靜五人。所著有〈四教儀紀〉、〈正天岸外集〉各若干卷行於世。

  系曰:濟有大過人者三焉:內外書史過目則終身不忘,一也。有高昌僧般若室利學兼華梵,世無敵者,請濟用高昌語譯〈小止觀〉,而頓見文彩煥發,室利郝然自失,二也。生平以流通教法為己任,凡講〈法華〉一百十會,而感天雨寶花繽紛者再,三也。嗚呼!人或有一不愧於生,濟備此三,可謂世之優曇也歟。

三、四明延慶寺沙門 釋本無[编辑]

  釋本無,號我庵,台州黃巖人。幼從方山寶禪師於瑞巖薙髮,進具戒。次依寂照禪師於中天竺,命司箋翰,寂照每深加錐劄,亦有省處。後有舅氏,本習天台教,挽之更衣,見湛堂澄於演福精研教部。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從教入禪今古有,從禪入教古今無;一心三觀門雖別,水滿千江月自孤。」師後出世,既為澄公法嗣,仍爇一香以報寂照,蓋不以跡異二其心也。

  寂照將入滅,時師方主延慶,照乃遺書囑其力弘大蘇、少林二宗,餘無他說。師因奠寂照,乃拈香云:「妙喜五傳最光焰,寂照一代甘露門;等閒觸著肝膽裂,氷雪忽作陽春溫。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氣息今猶存?天風北來歲云暮,掣電討甚空中痕。」

  師後晚年遷杭之上天竺最久。一日,無疾端坐而蛻於白雲堂。謚曰:佛護宣覺憲慈匡道大師。

四、天台佛隴修禪寺沙門 釋行可[编辑]

  釋行可,號宜行。博綜台宗,精修止觀。履踐確實,悟理圓融。一夕,因聽雨,述偈曰:「簷前滴滴甚分明,迷處眾生喚作聲;我亦年來多逐物,春宵一枕夢難成。」未詳其所終。

五、五臺山佑國寺沙門 釋文才(附:迦羅斯巴)[编辑]

  釋文才,號仲華,清水楊氏子。其先弘農人,世官壠坻。父靜義,為清水主簿,遂家焉。

  師少孤,事母盡孝。性敏捷,慧悟生知,而於古今墳典史籍無不精研,尤邃於理學。好古作,善吟詠,然所稟敦朴,若無所知,或對客討論,如何漢莫窺其涯涘。自受具後,遍遊講肆,盡得賢首之學。甞曰:「學貴宗通,言必會意。以意逆志則得之矣。其語言文字糟粕耳,豈能開人之慧目乎?」初隱成紀,築室樹松,將欲終焉,故人稱曰「松堂和尚」。元世祖特降旨,命主洛陽白馬寺,學者川奔海會,聲譽日馳。

  成宗建萬聖寺于五臺,詔求開山第一代住持,時帝師迦羅斯巴薦之,成宗即鑄金印,署為「真覺國師總釋源宗兼祐國住持事」。帝師齎旨起師,師辭曰:「山僧荷蒙國恩居白馬寺,亦過矣。何德敢主祐國?越分以居,不祥;不省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煩為我辭。」帝師曰:「此上命也。上於是寺心亦勤且至矣,非師孰與?此係教門事,師善為之。」於是不得已而行。既被命以來,而大弘清涼之道,雖至老無怠。

  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乃說法辭眾,端坐而寂,年六十有二。闍維,舍利數百粒,塔于東臺之麓。嗣法有普寧之弘教、普庵之幻堂。

六、秦州景福寺沙門 釋英辯(附:栢林潭法師)[编辑]

  釋英辯,號普覺,俗姓趙。垂髫為驅烏沙彌,弱冠受具戒。年二十有五,得傳于栢林潭法師之學。未三[禾冀],出世於秦州景福寺,其道大震,聲馳四表,摧伏異見,樹正法幢。辯之資性真純,如玉含璞,不加雕繪,人愛重之,至於悍卒武夫,亦能敬其為無佛世之佛也。每得襯幣,悉以剏梵剎,食僧伽,施貧乏。元世祖聞其高風,降旨旌異。

  至延祐元年六月庚戌,無疾,辭眾坐寂。煥異景於易簀之夕,標於迹於火葬之餘。塔於普覺寺之後。閱世六十有八,臘六十有一。

七、京都崇恩寺沙門 釋德謙[编辑]

  釋德謙,號福元,姓楊氏,寧州定平人也。幼為勤策,嗜誦佛書。稍長,即游秦、洛、汴、汝,逾河北齊、魏、燕、趙之邦,諮訪先德。初受〈般若〉於邠州寧公,習〈瑞應〉於原州忠公,受〈幽贊〉於好畤仙公。學〈圓覺〉於乾陵一公。究〈唯識〉、〈俱舍〉等論於陜州頙公。聽〈楞嚴〉、〈四分律疏〉於陽夏聞公。凡六經、四論、一律,皆辭宏旨奧,窮三藏之蘊。而數公並以識法解義聲名遠聞,謙皆親熏炙之而必臻其道。

  後至京都,受〈華嚴〉於大司徒萬安壇主。初詔居萬寧寺,遷崇恩,前後十紀,道德簡于宸衷,流聲揚於海外,未甞以榮顯寵遇改其志。甞曰:「畦衣之士抗于世表,茍不愧于,朝聞夕死,尚何慕焉?」自以重居巨剎,久佩恩榮,唯恬退為高尚,乃讓師席與弟子,自居幽僻,謝絕人事,括囊一室,以明其明,樂其樂,處世而遺世者也。

  元延祐四年正月二十有六日示寂,帝賜镃五十緡賻葬,勅有司備儀衛、旛幢、音樂,津送荼毗,獲舍利數十顆,建塔於城之南隅。世壽五十有一。臘四十有三。

八、京都慶壽寺沙門 釋達益巴(附:綽思吉大士)[编辑]

  釋達益巴,未知何國人。少為苾芻,事帝師十有三年,侍聽言論,陶熏滋久,欝成美器,凡大小乘律論及秘密部皆得乎理之所歸。帝師西還,送至臨洮,命依綽思吉大士。十有九年,聞所未聞,道益精萃,秦人請居古佛寺。其六波羅蜜靡所不修,兼通賢首之教於是名譽四表,道重三朝。

  元武宗踐祚,召問法要稱旨,所賜雖厚,辭不受。未久,乞歸,許之,將謀以終自許。俄而復召還京,大宣法化。帝親臨聽,特賜弘法普濟三藏之號,命鑄金印及紫方袍以旌異之。勅王公大臣皆咨決心要。

  延祐五年八月十有六日,無疾,端坐而化,壽七十有三。帝命兩宮賜幣助葬,皇太子、宰輔致奠,勅有司衛送全身建塔,謚曰祐聖國師。

九、京都寶集寺沙門 釋妙文(附:大德明和尚)[编辑]

  釋妙文,蔚州孫氏子也。九歲出家,十八受具,已而遊學於雲、朔、燕、趙之境。二十一抵京師。依大德明和尚學圓頓教,遂陸沈于眾十有一年。眾請出世,始赤服升猊座,縱無礙辯若峽倒川奔。及乎閒居簡默,言不妄發。其涵養沖挹,無欲速,不躁進,大類如此。

  年四十八,住薊之雲泉,勤儉節用,老者懷其德,少者嚴其教,故眾睦而寺治,廩有餘粟以賑饑民,薊人稱之。世祖召見,顧謂侍臣曰:「此福德僧也。」詔居寶集。自爾教乘法席益盛,性相並驅,僧俗溥濟。斯時海內講席紛紛,方膠錮於名相,凝滯於殊途,文獨大弘〈方等〉,振以圓宗,使守株者融通於寂默之表,龍象蹴踏,競駕一乘。

  年逾八十,專修念佛三昧。延祐六年,預知時至,誡諸弟子。高聲稱彌陀佛名,面西趺坐,手結三昧印,泊然而蛻。塔于平則門外。

十、五臺山普寧寺沙門 釋了性[编辑]

  釋諱了性,號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後,以謚為姓。少即好學,聽睿天啓。初依安和尚薙髮,登具戒。歷諸講席,精究三藏。後遇真覺國師,啓迪厥心。既而周遊關、陜、河、洛、襄、漢,訪諸耆德,從而學焉。如栢林潭、關輔懷、南陽慈諸公,皆以賢首之學著稱一時,性悉造其門,領其玄旨。

  及歸,復參真覺於壠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茲矣。」乃從真覺至五臺。未幾,真覺化去,遂北遊燕、薊、晦迹魏闕之下,優遊江海之上,與世若將相忘。成宗徵居萬寧,聲價振蕩內外。至大間太后剏寺臺山曰普寧,延居為第一代。

  師之為人剛毅,頗負氣節,不能俯仰媚悅於人,故足跡不入城隍,不謁權貴。人或忌之,性聞,甞曰:「予本以一介苾芻,蒙天子處之以巨剎。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圖報國恩不暇,餘復何求?雖有臧倉毀鬲之言,其如青蠅止棘樊耳。顧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則納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時元世因尊寵西僧,其徒眾甚盛,出入騎從擬若王公,或頂赤毳峨冠,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諸師莫不為之致禮,摳衣接足,丐其按顱摩頂,謂之攝受。師惟長揖而已,顧謂眾曰:「吾敢慢於人耶?吾聞君子愛人以禮,何可屈節自取卑辱?茍為之屈,非諂則佞。吾自為道。於彼何求?識者高尚其義。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謚曰弘教。

十一、玉山普安寺沙門 釋寶嚴(附:大林性公)[编辑]

  釋寶嚴,字士威,幻堂其號也。成紀康氏季子。因罹喪亂,與弟同薙髮為僧。後參真覺,得傳賢首宗旨而嗣其道。為人淳朴無偽,方寸之地湛如止水。值真覺三坐道場,嚴與弟皆從而佐之。真覺入滅,乃繼其席。無何,奉詔住普安、祐國二寺最久。而與大林性公表裏大弘清涼之教。至治二年七月入寂,世壽五十一,建塔于封谷之口。

十二、金陵天禧寺沙門 釋志德(附:海聞、法照禧法師)[编辑]

  釋志德,號雲巖,山東東昌鎦氏子也。十二受經於順德開元寺海聞和尚。聞真定法照禧法師大弘慈恩宗旨於龍興寺,徑從之學,而盡得其蘊。

  至元二十五年,詔江淮諸路立御講三十六所,務求其宗正行修者分主之。德被選,世祖召見,賜宴并紫方袍,命主天禧、旌忠二剎,日講〈法華〉、〈華嚴〉、〈金剛〉、〈唯識〉等疏。三十一年,特賜佛光大師之號。每與七眾授戒,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無犯,至于然香然頂指為終身誓。居久,盡出衣缽,新其殿廡樓閣。或歲儉,乃煮糜食餓殍數萬人。建康流俗尚醪醴,好結官吏,德獨以律繩自徒眾,謹飾出止。若互用常住物者,誤一罰百,故犯者擯之。居天禧三十餘年,一衲一履,終身不易;午過不食。夜則危坐達旦,以苦誦喪明。

  忽夢梵僧迎居內院高座,空中散花如雨,因示微疾。至治二年二月七日,猶誦經不輟,頃之,辭眾,安坐而化,世壽八十八。龕留二十一日,顏貌紅潤如生。闍維,舍利無算,會者數萬人。塔江寧張家山,學士趙孟頫為銘。

十三、鎮江普照寺沙門 釋普喜(附:端無念)[编辑]

  釋普喜,號吉祥,山東人也。身偉面黑,而瘠脫類梵僧。早歲,懇父母出家,父母責以無後為大,因娶育二子,已而始得為沙門。精究慈恩相宗,研習〈唯識〉、〈師地〉、〈因明〉等論。

  元至元二十五年,薛禪皇帝剏立江淮御講之所,普照居其一也,詔師主之。升座外,日誦〈華嚴〉大經,以十卷為常課。而素與雲南端無念相善。端為唯識之巨魁,天下無出其右,每與師論辯理趣,或有少失,師以正言救之,端亦為誠服而稱之。

  入滅荼毗,舍利甚夥。其門人留其靈骨,貯以髹函,奉藏二十餘年,始建塔於丹徒雩山。逮入塔之際,啓視之,但見舍利霑綴函袱,若蜂屯蟻聚,觸之熠熠然也。鎮江之民多有圖像。隨處祠之。稱為「吉祥佛」云。

 卷一 ↑返回頂部 卷三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