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籌商大員移紮臺灣後山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籌商大員移紮臺灣後山疏(附臺灣中路築城防守片)(光緒三年) 
大清福建巡撫丁日昌
1877年
本作品收錄於《道咸同光四朝奏議

  福建巡撫臣丁日昌跪奏,為臺灣後山防務緊要,擬請大員移紮,以靈呼應而求實濟,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查臺灣自同治十三年日本琅嶠之役,始議通闢後山,於南北中三路籌辦開路撫番:北路則自蘇澳至吳全城為止,共紮一十三營半,又水師一營,提督羅大春主之;南路自社寮至卑南為止,共紮振字四營,又綏靖軍一營,總兵張其光、同知袁聞柝主之;中路自牛轀轆至璞石閣為止,共紮二營半,總兵吳光亮主之。前山所紮兵勇,尚不在內,每年耗餉巨萬,成效毫無,棄之則恐後山為彼族所占,後患滋深;守之則費重瘴深,兵勇非病即死,荒地仍然未墾,生番仍然殺人,年復一年,勢成坐困。臣上年到閩後,僅將南北路兵勇裁撤數營,藉節餉需,然欲求一扼要制勝之策,終以未經親臨臺地察看,未敢憑空懸揣。此次親查南北路回郡,始知從前辦法,實有不能不改弦易轍,因時變通者,謹為我皇太后、皇上縷晰陳之。查臺灣地勢,其形如魚,首尾薄削而中權豐隆。前山猶魚之腹,膏腴較多;後山則魚之脊也。後山北路除蘇澳至新城,約一百六七十里,崇山峻嶺,逼近生番。上年勉強開路,終屬艱險難行,而且無田可墾,無礦可開,我既味同嚼蠟,則彼族亦斷不垂涎,可想而知。自新城起至大巴隴止,約一百里,是為北路之岐萊;自大巴隴起至成廣澳止,約一百餘里,是為中路之秀孤巒;自成廣澳起至阿郎台止,約一百餘里,是為南路之卑南;計共袤長約有三四百里,廣則有四五十里或千餘里不等。類皆平埔近海,沃壤甚多;而以中路之璞石閣水尾,為適中之地,北可控制岐萊,南可聯絡卑南。若於其間駐紮大員,練兵屯田,招民開墾,並將附近生熟番教以稼穡,不惟餉需可節,而成邑亦指顧可期。將來約可設立一府三縣,足為臺東巨鎮。前數年所辦開路撫番,精神專注于蘇澳至新城一帶不毛之地,而近海平埔,可以開墾之處,尚未極意經營。且南北中三路統領,各辦各事,平時既不能聲氣相通,臨時復不能首尾相顧,頻年株守荒山,士卒時遭疫癘,非計之得也。竊以為駐兵於無用之地,地雖闢而無益事機,曷若移紮於有用之區,墾既開而有裨時局。當與總兵吳光亮、臺灣道夏獻綸等熟商,亦均以臣言為然。吳光亮忠勇有為,不避艱險,即商囑日內將所部移紮後山璞石閣水尾,居中控馭,使南北聯為一氣,而將蘇澳至新城中間所紮各營移紮岐萊、秀孤巒、卑南一帶,歸該鎮調度節制,免致零星散紮,漫無歸束。該處草昧初開,瘴氣尤盛,吳光亮毅然請往,臣以該鎮病尚未痊,頗欲留之,環顧左右,無能勝任愉快者,遂亦不能不聽其行也。聞秀孤巒既設有教堂一處,外人用意日深,番情反複日甚。茲囑吳光亮到地後,即廣設義學,威惠兼施,無論生熟各番,但能引之略就範圍,即為豫籌教養,不必深責瑕疵,致生枝節。各營並於廣地屯田,以資持久,萬一省中籌有經費,則招回閩、粵赴外佣工之人,舉辦墾務,庶將來兵餉有著。尤於國計民生,大有裨益。至蘇澳為後山北路門戶,設有統領,前此提督羅大春、彭楚漢,皆以病去,總兵宋桂芳,因病身故,見在總兵張升楷,亦因病請假。茲蘇澳以下各營,既經騰挪移紮,新城至卑南一帶,歸吳光亮調遣,則蘇澳自可不設統領,擬仍紮一營,就近歸駐紮雞籠之總兵孫開華調度,俾有稟承。所有籌商大員移紮後山,以靈呼應而求實濟緣由,謹會同督臣何璟恭折密陳,伏乞聖鑒訓示。

  再,臺灣中路水沙連,計有六社,曰田頭,曰水裏,曰貓蘭,曰審鹿,曰埔里,曰眉裏。其入社之路,一由集集街,一由南投,一由北投,一由東勢角,皆彰化所轄,而以集集街、北投兩路行走,較為平坦。六社周圍約七、八十里,平曠膏腴,道光年間,議開未果,而民人前往私墾,歲久益多,即附近各縣匪類罪人,亦以其地僻山深,藉為逋逃淵藪。近年洋人時往游歷,影照地圖,並設教堂,煽惑民番,以致從教日多。日前駐廈門美國領事恆禮遜,親往該處游歷多日,並優給民番衣食物件,居心甚為叵測。若不速行開闢,收入版圖,設官治理,誠恐彼族從中誘惑,釀成事端,為患伊於胡底。臣前飭總兵吳光亮,將自集集街入埔里社路徑開通,聯絡布置,尚合機宜。查前此沈葆楨業經奏准將臺灣北路同知,改為中路,移紮水沙連等處。臣察看該處山水清佳,土田肥美,內地居民,爭往開墾,無俟招徠,不比後山煙瘴,闢地為難。且居前後山之中,形勢險要,目前生聚漸繁,實可添設一縣,應否仍照原議,抑須酌量改設,當詳加查勘,再行奏明辦理。該社左右,數年前業已建設教堂三處,洋人輒謂此地未經中國管轄,垂涎尤甚,是則建城設官一節,殊不可緩;但需費浩大,籌措甚難。臣見擬於該社緊要適中之地,先行築一土城,派官駐紮,並分兵防守,兼募民栽種竹樹,以固藩籬。再將應辦各事,次第圖維,以為先發制人之計。其附近番族,則應設法撫綏,積年逋匪,則宜寬其既往,庶可廣招徠而安反側。臣為慎固邊防綢繆未雨起見,是否有當,伏乞聖鑒訓示。

  ↑返回頂部

本作品來自清朝時期的法令約章文書案牘。依據1910年12月18日頒佈的《大清著作權律》第三十一條第一項,該類別不能得著作權。


清朝政府結束超過一百年,再同時根據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以及通常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作品保護期所約定,該類作品已無事實持有者而無論在何地均屬於公有領域。而該類作品因屬政府公文,故在美國亦為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