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菴遺稿/卷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八 頤菴遺稿
卷九
作者:宋寅
卷十

雜著上家令禮說[编辑]

家令[编辑]

子孫男須年滿十六。始令娶。女須年滿十四。始令嫁。此實家門無凶禍。子孫免夭閼之至道也。若兩家父母中。有年至七十者。則或不拘此。

子孫成婚時。其納采並用玄纁。勿用綵段。若姻家不肯受。則勿與其家爲婚。

此有深意。今不盡著。

日入後。奴子非有召。不得入翼廊門內。

巫覡之類。勿令出入家內。

此實家門安吉之至道也

子孫一歲至七歲。凡哺亂與喫。一切食物。禁不得至飽。蓋少兒多病及夭閼。皆由於此。其乳母若於兒父母不見處。妄飼飮食。以故令致傷例論罪。

子孫雖長大之後。凡喫食物。勿令過飽。吾宗十餘代皆享七八十以上之壽者。蓋因平生食不至飽故爾。此實家傳秘法也。午後尤不可飽。非但醫家所禁。乃精神不淸明。思慮不精詳。而人不自知矣。讀書者益當戒。

大明太祖高皇帝皇明祖訓內。特爲一條曰。平居午後不可太飽。在外行路則不拘云云。蓋傳國之遠慮也。子孫其毋忽焉。

父母飯床。女子或婦。每日監進毋而床排毋過五楪。

然則雖富貴。可免汰侈之殃矣。且此非但訓子孫孝敬之道。實於老髦時奉養。不患闕之要術也。

父母飯床退出後。子孫次次就食餕餘。

此非但敎子孫使知尊其父母。亦使子孫親愛其父母之要道也。

未嫁娶兒輩。床排不得過三楪。

此非但不敢擬於尊長。少時熟見簡略。則長大可安貧窶也。

已嫁娶者。四楪。

登第與得官者。五楪。

時祭忌祭。長子並皆爲之。

尊祖敬宗之道。實在其中矣。

時祭忌祭時。子及孫外孫曾孫並皆參。

遭大功以上親喪。而其成服前。則時祭忌祭並廢。忌祭而若有子孫。則可令代行。如無子孫可代行者。則雖全闕不妨。

小功以下喪。而祭隔一二日。則行祭後奔往。可也。

時祭則拘於國法。止於曾祖。若忌祭墓祭則並及高祖。可也。五世祖墓寒食秋夕祭之。六世祖以上。只寒食祭之。

少尹慶源府君等。始爲族葬之墓。每年寒食祭之。世世勿廢。

凡祭後。子孫丘從。一切勿饋飯食。若有酒則略饋不妨。

時祭一度不行。則諸子孫責徵米四十斗。付某家。使備酒饌。而共會喫破。每一不行。徵米勿饒。度度如之。

此是一則懲其怠慢。一則勸其歡洽也。

忌祭托故將不行。則責出米二十斗。付次子孫行之。家供米不在此數。

長子家若不肯出徵米。則家門共收。取其田地所山。以爲備辦。凡四十二十斗數。視時年之豊凶。米之貴賤。或相議。略爲低昻不妨。

子孫中非有衆所共知大故。而不來參祭者。其日祭後。忌祭則翌日諸子孫共齊馬首問故。責出酒食喫破。二度亦如之。三度不參。擯不與族會。

時祭日。參祭子孫。各持酒一甁。

忌祭則只出家供米。勿出酒甁。

蜜果一楪。用眞末三升造。

餠都盛一楪。高不過二才。

喪中凡祭皆同。而小祭則高不過一寸。

果實則平於楪面。勿令凸出。

脯醢並同

炙每色一楪。則毋過二串。

喪中備禮大祭。蜜果亦不過一楪。

所入眞末。不過五升。果子用大桂或中桂。若中祭則用末三升。大祭則卒哭,小祥,大祥,禫祭也。中祭則虞祭及成服等奠也。如朔望小祭。則勿設蜜果。

婦人之喪。自殯至葬。凡進止皆以子孫及女奴爲之。而雖行者奴。勿令親近。可也。男子之喪亦同。而若奠饌進止。則行者相參不妨。

子孫喪中羸悴成病。家門須勸肉汁。使勿傷生。不然則其不肯食肉者。與不爲勸肉者。皆是不孝也。

忌祭家供式。親子米二斗。庶孼五升親女一斗半。庶孼三升孫男一斗。庶孼二升孫女外孫男並七升。庶孼一升外孫女曾孫男並五升。庶孼勿出曾孫女玄孫男並三升。庶孼勿出外曾孫及玄孫女並勿出。子孫中堂上官人。各於本分加半。寡婦各於本分減半。未嫁娶者並勿出。

禮說以下出家禮輯覽[编辑]

遂小斂。小斂大斂者。只要掩蓋尸體。仍爲固護之道耳。今俗不知此意。惟以縛束牢緊爲能事。擇壯者極力結絞誤矣。中國之布。比我國布。其廣可加一半。而乃以三幅裂作六片。去其一不用。用五片爲大斂。彼布廣而裂作三片。摠爲十五片。橫絞蓋三倍於禮制。則片小而絞密。其束緊當如何。禮於小斂。猶未結絞者。豈獨孝子欲時見其面乎。蓋人死一二日。或有復生者矣。而緊絞若此。是重絶生道也。豈禮以明日小斂。又明日大斂之本意哉。況於入棺之後。多塡衣服。高若堆阜。及加蓋板。乃用長木大索。左右挽引。若猶不合。又使健僕並登而蹴踏。其爲不敬。未暇論矣。胸陷腹拆。必至之勢也。而可忍爲乎。護喪者須更思之。結絞當一如禮。棺中只令平滿。其長木大索等物。切勿備之。可也。

裹肚。卽俗之小帖裏也。

朝夕哭奠。朱子曰。凡祭。主於盡愛敬之誠而已。貧則稱家之有無。劉氏璋曰。凡祭祀品味。亦稱人家貧富。不貴豊腆。貴在脩潔罄極誠懿而已。奈何今俗。於喪中奠薦。尤務華侈。兄弟姊妹。先後相尙。以物具之豊儉。議情誠之厚薄。其中油蜜果子花燭等物。爭高競大。以美瞻視。富者。旣遠於誠慤。貧者。終困於經營。甚至傾破産業。以爲片時之供。而顧於親身久遠之圖。多所闕而不暇恤。可嘆也已。又凡祭物。禮畢卽當徹去。而如果子之類。備得旣艱。又靈卓空曠爲嫌。踰句涉月。一設而不動。塵埃蒙被。蟲鼠汚損。其爲不敬。孰甚於斯。凡吾子孫。尙未免俗。毋過一楪。而奠罷卽徹。如其花燭。倂勿設。可也。

奠用酒果。司馬溫公謂徐孺子絮酒赴塚事曰。奠貴哀誠。酒食不必豊腆也。今俗致奠。爭相侈靡。粔籹重行。飣餖滿案。其次焉者。亦須五星餠榼。倂備豊美。以爲不若是。不足以行禮。或有謀諸婦而未易辦。則遂不行之惑矣。今有朋友遠行。其餞送之具。不過一壺一果而已。雖於大官尊屬。亦無餠榼。乃婦人相饋遺之物。豈男子之肴饌乎。顧於殯前。則謂只呈五星爲草草。豈生亡有所異變輕重耶。何不烹一隻雞。釃一壺酒。一哭而酹之。苟靈魂必爲歆享矣。而俗習之弊。寧掩抑其眞情。而不肯捐去其虛文。可爲長嘆。

燃燭。家禮。大小祭祀。並無用燭之節。而儀禮有質明滅燭之文。禮記有日不足。繼以燭之語。以此觀之。燭之爲用。只以破暗。無賴於事神之道也。唯奠禮則必用香燭。何耶。意者。一家之人。精神相接。固無所待矣。若其自外來者。須憑光氣熏灼之功。可通幽明有無之際。玆所以用之者歟。思與達理者窮討而未及爾。余又見白晝墓祭。亦必具燭。若不可闕者。夫山原八風之地。寸熖豈可耐而久燃。而燭苟未燃。則雖其饌品已陳。飯羹已冷。不敢行獻。或脫笠以籠之。或張袱而帷之。奔走驚救。旋燃旋滅。終不成禮。如此之輩。不可不曉也。

成服。凡有喪。其五服之親。各於第三日內。准備其服。至第四日之晨。皆服。入就位。然後朝哭。禮也。今俗乃於第四日。始招。經師製之。故其多子孫之家。則例致晩暮。旣不及於朝哭。又使吊客懸待終日。實非小失。或有服已造而猶俟吉時者。此尤不可。護喪者當預措置。使得如禮。可也。又國俗。唯三年喪外。不爲製服。只製布作帶。已爲率略。又不知己自遭服。已當自備之義。而必待喪家倂備而分遺之。然後乃爲服着。不然則遂不服之。是故。富家有喪。則雖鄰比厮役。苟有所恩厚者。無不爲之帶布。若貧家之喪。則親子女僅備其服。不能及他。雖其期功之切近。無所變服。與路人不異。可爲長嘆。中國市賣孝服。喪家免請師之弊。族黨無廢服之失。我國亦倣其法。則斯爲甚善。

第幾神主。陷中題式曰。故某官某公諱某字某第幾神主。丘氏儀節。則第幾作行幾。又於家禮題粉面。書屬稱之。註曰。屬。謂高曾祖考。稱。謂官或號行。如處士秀才幾郞幾公。蓋行第二字。乃中國俗語。或云輩行。如吾東所稱行列座目之語也。中國人於同生兄弟。不分遠近男女。從其次第稱呼。其最長者謂之大。其二三以下。只計數無定限。如崔大杜二陳三盧四南八歐九六嫂四郞可見。而族多者。至五六十外。此乃天生次第。不以貴賤存歿而有改。故爲尊卑老少之通稱。吾東俗不用此。故講家禮者。多昧焉。或以爲應指大小宗分支。或以爲當計入祠堂次第。然則將如粉面隨世改稱耶。何其矛盾於陷中不改之法歟。嗟乎。此於中國。雖兒童婦女皆所能知。而在吾東。則名爲儒者。亦或執迷。士之生於偏方之不幸。有如是夫。今東俗。旣不用行第之稱呼。則其於陷中。亦勿書。可也。

神主旁題。題主之式曰。題粉面曰。故某官封諡府君神主。其下左旁曰。孝子某奉祀云。卷首圖亦分明寫奉祀於生人之左矣。近何士信所纂小學圖內。乃寫奉祀於神主之左。厥後。議論互相執。不得歸一。余意。凡古今文字間。有曰如左在左。皆指頭詞爲右。下文爲左。此不易之法。無疑之稱也。何氏之意。蓋曰神道以右爲尊。而奉祀之名。不當在主御之右也耳。然人道以左爲上。今寫奉祀在主御之下。而却自奉祀視主御。則便是在左。乃得其所尊之道矣。家禮作式。固自有意。況廟中置主。旣以西爲上。則從神道也。題主奉祀。乃以左爲尙。則用人道也。各得其義。而朱子大全及大明會典所圖皆同。復何疑。或言。嘗聞諸鄭北窓士潔名𥖝。其所云正如此。復得馮氏集說。其論暗合。故並錄之。

馮氏善曰。或問本註。其下左旁。題奉祀之名。近見他書。反以上右爲下者。當何從。曰。凡言右。皆是上文。言左。皆是下文詳觀大學右傳十章與別爲序次如左。則左爲下文。不待辨說自明矣。曰。據子之言。左誠爲下文矣。然則祠堂遞列神主。以西爲上。如子所言。豈不奉祀之名。反在西而居上。祖宗之名。反在東而居下乎。曰。西上之制。起於漢明帝。漢之前。論昭穆。無此也。蓋旁題。乃爲宗子承家主祭而設。初不以所書前後較尊卑也。卽如彼以上文爲左。而今陽道皆尙左。凡臣子上書於君親。皆具名於前。亦豈嫌其名居前而爲僣乎。國朝性理大全書畫圖皆然。乃當代名儒會纂豈有誤乎。

櫝韜藉式。家禮卷首。主櫝與座。俱有其圖。今俗置神主或用櫝或用座。而用座者居多。余見世人論置主之宜也。甲者曰。當置於座而納於櫝。乙者曰。座是當祭設位時所用爾。非所常置主者也。余意亦如乙者。按家禮圖櫝韜藉式之註曰。按書儀云。府君夫人共爲一匣。而無其式。今以見於司馬氏家廟者圖之。所謂書儀。乃溫公所著。而匣卽櫝也。韻書。謂匣爲匱。謂櫝亦爲。匱。蓋同是一物矣。若座子初非書儀所有。而顧乃圖之於其間。何哉。蓋嘗考之。當時士大夫之祭其先也。或用祠版。未有定規。伊川木主之制。新出而甚精。後世不可易。朱子取之。故不爲祠版圖。而乃爲神主圖。又復爲座子圖耳。其在作主圖下註所謂櫝用黑漆。且客一主者。卽此座子。而又於反主入置靈座註云。就位櫝之者。亦此座子也。蓋此座子。初爲凡筵置主而設。座蓋式註亦云。式用黑漆。尤爲明著。朱子又云。夫婦共入祠堂。乃如司馬氏之制。然則其入祠龕之櫝也。便去座子不用。而當入於兩窓之櫝矣或曰。然則此座子。將遂棄之。而無所用耶。曰。留爲祭時神主出座之用耳。何以明之。祔廟條曰。詣祠堂。奉神主出。置于座。註云。祝軸簾啓櫝奉所祔祖考之主。出置于座。以此觀之。座子之當先設。而神主之出。自櫝就于座明矣。或曰。舊主之出櫝就座則然矣。新主旣令祝奉櫝詣祠堂。櫝卽座也。而又曰。出如前儀。則其所出置之座。必是他物矣。余謂曷不詳見其註乎。祝初奉主櫝詣祠堂也。不使直就其位。而且止於西階卓子上者。蓋祝於是啓櫝出主而執事者旋將座子先入。安於其位。祝奉主隨之。置其座內。理當如是矣。非止此也。凡祭祀設位時。雖有倚子。豈可以神主置于其上乎。座子之設於倚上。無疑也。蓋常時則安主於櫝。而及當行祭。則以笥奉主至正寢。分就各位。先設此座子矣。況櫝之爲制。是象房室。而神主身上。旣加韜矣。豈有復爲之着座。加蓋。以入諸房室之理乎。必不然也。近時魏堂集成。乃有用大小櫝爲兩重之說。而余不之信也。第觀馮氏所論。則中國亦罕用兩窓之櫝云。然則俗之從簡者。只以座子通用於出入。亦可。

讀祝畢懷之。題主祝文末後。有畢懷之三字。而丘氏儀節曰。祝讀畢。懷之。不焚云云。世之不審於儀節者。或以爲讀祝畢後。當以神主暫置懷中。蓋曰。玆所以引接其靈魂。使之來依于此耳。其意似近。而其於事亦疏矣。果如或說。則此乃大條目。不應若是率爾。而沒其節次也。韻書云。懷。藏也。包也今中國俗語。凡今藏物。必云懷了。其謂藏去祝文。無疑矣。但凡祝文。每行禮畢。卽使焚之。而此獨不爾者。何耶。無乃以其靈魂乍依。不能安定。而遽動火熖於其傍。則或致驚散。故姑令不焚。而徐爲之所乎。嘗見醫書夢魘方云。若魘在暗中。則勿使遽取火照。蓋恐神魂畏惡而不能入也。其不焚祝文。抑亦此意歟。嘗以質諸朋友間。或曰。祝文懷之云者。蓋此文。乃奉邀先靈而先導之者。故尊敬而奉之於心胸之間耳。蓋心者。神之舍。彼此相感。只此心而已。故望其先靈因此文。而或接於心也。旣有神主而又懷祝文者。此孝子之奉邀先靈。無所不用其極也。且凡物焚之者。是歸之於神也。此文亦焚。則奉邀之意亡。故不焚也。又有意者。曰祭畢焚祝。凡祭皆然。固是一節獨於此懷之云者。蓋於是體魄已歸於土。所以依神者。惟主而已。理氣精微。間不容髮。心專於奉主反虞。而不暇他及也。因憶昔所聞於北窓者。亦如是云。

留子弟監視題主之後。登時返虞。何耶。蓋引接靈魂依付木主。其道至微其事甚急理須卽反于家。庶無。差失。故以俗情言之。築土成墳。宜非少事。而顧使子弟一人監之。乃至擧子孫族屬擁行回還。如將不及者。其輕重必有在矣。家禮方題主也。不別設奠。題主奠只出五禮儀。只於題了。令炷香斟酒。其爲禮甚略。而讀祝纔畢。便擧以升車。其意可知也。而世俗不能深究。乃置主靈座。仍設別奠。以爲大禮。會葬賓客。無不與焉。謂之題主奠。却於虞祭。視猶尋常。豈非昧其義理。而失其輕重哉。但我國葬地。距家常遠。雖其至近者。亦不下半日程也。而日中而虞。亦必有義。不可不察。當看下棺之時若早朝。而題主亦在午前。則須待日中乃虞。不然則當隨題主之早晩。依家禮只斟一盞。祝祝訖。卽奉主安於祭廳。俗例。營草幕於墓下。以爲喪者之廬。而其一頭別作一間。謂之祭廳云。旋行初虞祭甚善。然後更視日早晩。便圖反主。若有不可。則留至翌日行再虞矣。再虞之後。則除雜故當反。不可違禮也。

反哭。檀弓曰。反哭升堂。反諸其所作也。主婦入于室。反諸其所養也。其註云。所作者。平生祭祀冠昏所行禮之處也。所養者。所饋食供養之處也。又曰。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孝心也。其哀離其室也。其註云。子之事親。必出告反面。今將葬而奉柩以朝祖。固爲順死者之孝心。然求之死者之心。亦必自哀其違離寢處之居。而永棄泉壤之下。亦欲至祖考之廟而訣別也。朱子於反哭之事。謂之曰。須知得這意思。則所謂踐其位行其禮等事之自安。方見得繼志述事之事。然則反主。乃喪禮中之最大者。故三虞以下。須至家乃行。而國俗以喪者之廬于墓側。遂不反主。而仍就廬行祭。以終三年。此徒知爲喪者取便。而不知其大失禮經之旨也。朱子居喪廬墓。而朔望則歸拜于凡筵。蓋廬墓。乃吾私事。而若朔望。時候之變也。禮不可以不親也。大抵喪者自欲廬墓。則固不禁矣。若朔望凡筵之禮。不可廢也。能如朱子之所爲。則情禮兩全矣。夫葬必有虞祭。虞之爲言。安也。鄭氏玄曰。骨肉歸于土。魂氣則無所不之。孝子之爲其彷徨。三祭以安之。況靈魂亦自哀離。其室也。則反主于家。其可緩乎。吾東自圃隱鄭文忠公居廬之後。始知慕效。漸久成俗。今非敢以廬墓爲非。可只辨其不反主之爲非耳。又凡人家眷屬非一。而事故多端。喪者或因省謁偏親。或因調治疾病。或處分家事。其在家時多。在廬時少。或往在遠方。而委神主一奴子。孑孑處於窮山。獨不念親靈之自哀其違離寢處之居。而棄捐於草莾之間乎。且士族婦人稍有家法者。平生不許蒼頭聞見其聲容而至於神主。付諸行者之乎。曾不知忌憚。其可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乎。況親之於子女。情愛惟均。子女之於親。各有誠孝。豈獨男子能行喪。而女子顧不能乎。矧又妻妾兒孫。聚在一家。奉養朝夕。親靈所安。寧可使捨其所安。而唯取其自便乎。噫反魂是亡親事。廬墓是孝子事。不可相混。各得其道可也。余所見固如此。而近得松石先生所著反魂說略與契合。故幷錄之。

松石崔命昌曰。聖人制禮。大綱小紀。莫不本於人情也。喪制在先儒禮文葬卽反魂。最是重條。節目詳密。曲盡人情也。人之初死。恐其神魂飄散。以衣升屋。招魂以復之。及其葬也。知神魂必不隨形骸歸泉下。故造木主以傳神。祝曰。形歸窀穸。神反室堂云云。奠畢。不少留卽行。行虞祭於館所。三虞卒哭。則雖累日經宿處。必須至家而行之。設靈座於正寢。而安神主焉。妻孥如復見其主。哀至則就哭其主。朔望則祭之。有時物則薦之。以終三年。然後可言其人死。而人子事死如事生也。我國雖號禮義之邦。民俗無知。不解反魂之爲大。士大夫有識者。亦徇弊俗。徒知廬墓三年之爲孝。不思留神主廬所之爲非。題主祝辭。正是欺亡親之靈。而不自知昏迷忘昧。成習已久。尙賴國家設魂殿之禮。有識者近稍覺悟。葬卽反魂者居三之一。將數十年矣。以中朝人物之多。歷代千萬歲之間。居廬孝子那可數。而先儒禮文。諸家論辨之說。一無留神主廬所之文。是守禮者。能自守廬。而神主必卽反于家無疑矣。反魂守廬。不相爲妨矣。且人死而有神。則尙或顧念者。平日居處之地也。不卽反魂。則想神魂不在木主。而飛空至家矣。世俗。家中則三年絶不祭祀。神何依焉。必飄散無歸矣。此雖幽暗難明。而以人情推之。理必然矣。先儒禮文。有祖上家廟處則神主反魂祔廟。而卽還正寢。只以親死三年。無所事之爲不可也。世俗。男子則能守墳矣。女子何人。親死出葬後。三年絶不祭祀。不得少伸哀情。而徒服衰麻乎。此亦不近人情也。且守墳者。專爲親尸葬於地下。不忍遽離還家耳。非爲神主也。世俗甚者。以兩處祭祀爲有弊。而不卽反魂。留神主於廬所。不自守墳。而付之行祭奴。此尤無知也。且神主前朝夕上食。煩瀆而非祭祀也。非徒不必行。正所不當行也。士大夫有識者。稍稍覺悟。葬卽反魂。而只祭朔望者有之。幸孰大焉。先儒曰。事之不害於義者。從俗可也。國俗舊習。不卽反魂留神主於廬所。事之害於義莫甚。孟子曰。親喪固所自盡。凡今遭。喪者。勿徇舊習。勉從今時之覺悟者。豈不善哉。若余居母喪也。事事不能遵禮文。年老有病。不得守墳。違國俗之厚。是孝子之罪人也。非徒不爲人取法。而恐有爲所戒也。非以反魂一事。自是所爲。而有此言也。

罷朝夕奠。按家禮卒哭後。令罷朝夕奠而不及上食。或以爲當幷罷上食。或以爲上食。則自當仍行。觀朱子答李繼善之問。則可知當時之或行或否也。然家禮之不幷擧上食者。朱子蓋使之仍行無疑矣。今崔公上食不當行之說。乃自家之獨見。觀者無或泥焉。且說中所稱行祭奴。當作行者奴也。行者之稱。出自禪家。蓋謂素食脩行者。而國俗士大夫家謂奴僕之給事饋奠者。爲行者。實取此意。而緣其字音之相近訛誤。或有認作行祭。公亦襲訛。故正之爾。

祔。小祥而祔廟。本殷之禮。而孔子善之。然周人卒哭而祔。後世相承。故家禮亦不之改。而程子以爲喪須三年而祔。五禮儀特令大祥乃祔者。其折衷於此歟。

飮酒食肉。家禮大祥日。令飮酒食肉而復寢。五禮儀移於祔後。而猶是祥月也。丘氏特移之於禫後。按喪服四制曰。祥之日。敼素琴。告民有終也。檀弓曰。孔子旣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以此觀之。豈有鼓琴笙歌。而不食肉之理乎。但古者。小祥大祥。皆卜日而祭。家禮始用忌日。而祭統曰。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朱子豈不思乎。而係飮酒食肉之文於是日。何哉。意者朱子旣移祥祭於忌日。以從簡便。而不敢幷去古制。以示有終之意而已。非如行禮節次之不得進退者也。是在觀者。因文而以尋義酌情以處事。自其翼日而行之。則無不可矣。又今國俗。皆過禫後乃始食肉。雖從俗。亦何害乎。

齋戒。五禮儀祭享誓戒之目。有曰不縱酒。不與穢惡事而大明會典。則更深一節曰。不飮酒。不與妻妾同處。蓋高皇帝熟諳人心俗習之放失。不自知不齊如不祭之理。故曲爲之防耳。又前朝之法。於私家祭祀齋戒條有曰不許騎馬出入。接待賓客。違者科罪云云。今之人士。多嗤前朝之於禮法爲疏略。若此等處果如何耶。余見世俗。於祭前一日。雖不出入。親朋萃至。則博奕開酌。終日讙謔。是尙可謂之齋戒乎。大凡酒之爲害。最能迷亂人情。齋時常禁。此爲第一。況復接客。則多闕於所應檢理者矣。非唯不可不謝絶實是不得不謝絶也。凡吾子孫。每當致齊。一切謝客。如非老病服藥。切勿飮酒。以專檢理。以一思慮。其違者。以不祭論之可也。○又曰。凡祭祀齋戒之日。不過曰不縱酒。不茹葷。不吊喪問疾不聽樂。不行刑不預穢惡事。而其爲前期。大則三日。小則一日。如斯而已矣。今俗昧求於本原。而致曲於末務。或前期七日。或八日便戒。或有婢僕解産於外廊。有猫犬殞斃於藩牆。或有奴隸乍涉喪家門巷而回。便爲之犯染。謬矣。苟耳目之不逮及。雖隔一壁。無所動情。苟心神之不收斂。則雖處一室。未免坐馳。千思萬想。凶穢淫慝。何所不至哉。況人倫在世。事故多端慶吊歌哭。皆不可廢又如從仕之身。則夙夜于公。不敢顧私。國家令式時祭忌祭。給暇並止二日。或一日。尙可望三日外哉。故司馬溫公有時至事暇。不必卜日之說。韓魏公之祭。只齋一日者。以此也。若欲如俗所爲。則須連旬月盡廢人事。方可。豈容行得。

祭禮。甚矣。時俗之怵於疫疾也。夫瘡疹者。大有毒熱之病也。小兒遇之。宜多難保。且凡血氣之盛者。必有變動。又小兒例有一月一度變蒸之候。而氣運相激。或視異狀。則昧者疑有鬼神之使作。巫覡因之恣爲恐嚇。而最所禁忌者。祭祀也。牲牢香火。諱不敢言。其或凶則咎人之有失。吉則謂神之爲德。祈禱無效而不悟也。日月已久而惟斯。疑有闕文乃曰往者已矣。來者當謹不然。若有奇禍將至朝夕者。吁。寡婦孀家之惑難解。而孤兒弱子諫不行。固也。至於家長稍有知者。亦以爲婦人難可與曉諭。俗習不須爲崖異。置不矯正。付之悠悠。廢祭停薦。過時經歲。亦狃而安焉。古者。廢祭則吊。今也將祭則駭。異哉。一人行疫。一家被拘。一門信鬼。一鄕持戒。馴至於擧世靡然矣。誰能力挽其頹波乎。矧又疾病之間。祈卜並興。亦以祭祀爲大禁。嗟乎。人於疾痛則必呼父母。憂患則必聚族而謀之。此愚智之所同知也。然則凡有病患。當先告祠堂。以求先祖之陰佑。而徒事乎非鬼。何耶。嗚呼。報本追遠。人道之大者也。災厄之來。未必非廢祭之因。而顧不知悔罪致誠。修祀復禮。惟憑巫覡。覬回天命。災愈集而惑愈甚。終至於身殞而家敗。尤可哀也。

具饌。朱子語類云。祭用血肉者。蓋要藉其生氣耳。又曰。古者釁龜用牲血。是見龜久不靈。用些生氣者接續也。史記龜筴傳。占春。將雞子就上面開卦。便是將生氣去接他。又曰。古人立尸也。是將生人生氣去接他。又朱子每論時祭忌日。或用浮屠誦。經追薦。鄙俚可怪。旣無此理。是使其先不血食也。以此觀之。祭祀當須用生魚肉。而家禮設饌圖所謂魚肉者。正指血腥也。今俗少用血薦。須知朱子所論如是其切至。而不得不用。然後可於祀先之道無欠矣。劉氏璋曰。今人祭其先祖。未必皆殺牲云。而引司馬溫公祭儀有鱠生肉之品。丘氏儀節。牲或羊或豕或雞鵝鴨云。今亦雖不能專殺。買牛猪等肉及肝以爲炙。而肉則生切盛楪。且魚若體大則截作二三段。盛一段於楪可也。或以雞鴨可代生肉。蝦蟹可代生魚。而雞鴨不必全體。當支割分盛。魚之細少者。亦可入用。不必滿尺而後可也。

忌日。大抵祀先之事。宗家當悉主之。非有大故。則不可令諸子代行。而國俗於忌祭。則凡爲子孫。不論男女。輪遞設行。甚是未便。本國大典。大夫士庶祭先條云祭享之費。主祭家難常獨辦。主祭者及與祭宗族。輪番措辦云云。此遞行之例所由起也。而國典又云。主祭子孫奉神主。別居遠處。其衆子孫就其家。行祭如常儀云云。其曰輪番共辦者。謂送助其費于宗家耳。非使之循環設行於各家也。且是通融時祭言之非獨措忌祭也。旣爲遞行。故各以饌品豊盛。爲致誠盡情之地。富家爭務壓倒。貧家遂圖企及。寧且托故於今度。必欲大備而乃行。甚矣。流俗之弊也。且子孫非一。而有官或參半焉。則其傔從寔繁矣。乃復一一供饋。其爲煩費。顧不暇論。惟是器皿難辦。給使未周。故例自祭前先擧其事。奔走鬧擾。上下混雜。況凡準備之物。用於下供者居多。主婦之勤心措置。亦惟闕乏下供爲慮。是以。重不在於祖先。而在於子孫之傔從也。嗟乎。祖先背捐之日。子孫相聚。所當齎咨悲慕也。則會食雖不得已。盤筵羅列。已爲未安。顧乃開大饗於門庭。必欲使奴僕盡其醉飽。是果何義耶。又況緣此下供之艱。例致推調。多至廢闕。豈非不祥之大者乎。凡吾子孫。旣到祭處。須卽散遣奴馬。使各就食還來。而若有不廢供下之家。則以慢神要譽致罰。可也。

祭四代已爲僣。時祭則拘於國法。止於曾祖。墓祭忌祭則並及高祖可也。五世祖墓。寒食秋夕。祭之可也。六世祖以上。只寒食祭之。

振視此題主於墓所一節。不能無疑。戊辰七月。先生承召命來京。頤庵招振問曰。進士成惕奉先世三代神主。安於家樓上。不意失火。盡爲延燒。來問於余曰。改題新主。當於何所耶。余答曰。似當題於墓所。其後更思之。題於墓所。似無其理。須問於先生何如。振以此意。往質於先生。先生答曰。人死則葬於山野。題主畢。卽速返魂者。使其神安在於生存之處也。一朝神主火燒。則神魂飄散。無依泊矣。卽於前日安神之所。設虛位。改題新主。焚香設祭。使飄散之神。更依於新主。可也。前日已返之魂。豈可往依於體魄所在之處乎。今觀金而精處所答。與振問所答不同。而精所問。在於辛酉。振之所問。在於戊辰。則先生晩年所見。可知矣。此一條。出退溪先生喪祭禮問答。

辛未正月初一日鷄鳴。具服入哭于凡筵。行參禮。用祠堂參禮於三年內未穩云者。爲不可用祠堂神之之禮故也。礪城君成積城。皆以爲未安。而獨金就礪而精氏以爲不妨。日將出。上墓哭拜。先設蜜果。參神降神初獻。皆哭拜。亞獻終獻後。扱匙飯中辭神。如墓祭儀。喪中墓祭。礪城及叔獻。以爲一獻爲得宜。而成積城金而精云。從俗三獻。於情似愜云。而哀意猶以宋李之說爲得也。甲戌十月初九日。雨勢終日不止。初欲今日入城。欲更辰祭。遍奠節次。而辰日祭議論不同。穌齋,頤庵。皆以爲不可爲。李叔獻以爲遍奠何傷。今承浩原之說曰。別祭於他所未穩。遍奠於諸位未安。右三條。出鄭松江澈居喪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