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丝”柞蚕品种的改造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三里丝”柞蚕品种的改造
辽宁省丹东市蚕业科学研究所革命大批判小组
1971年3月4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提起副研究员滕云鹤的转变,这中间有一段大批判的故事。他过去是丹东市蚕业科学研究所蚕柞研究室主任,搞育种研究的。他曾经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培育了一个名叫“三里丝”的柞蚕品种。这种蚕虽然茧丝很长,可是生命力很弱,蚕民并不欢迎。文化大革命中,所内工人和科技人员对滕云鹤搞的“三脱离”的科学实验进行了批判。可是,他本人并不服气。

后来,研究所革委会从农村请来几位有多年养蚕经验的贫下中农,召开了一次批判修正主义科研路线的大会。在会上,一位老贫农气愤地说:“过去刘少奇把你们研究所的大门关得紧紧的,俺们想进也进不来,你们也不想出去。你们成年蹲在大楼里,蚕吃的是‘小灶’,别说是培育新品种,好蚕也叫你们养娇了。”一位刚从农村回到所里的科技人员听了老贫农的发言后,立即站起来说:“贫下中农说得对,就拿我们所培育出的‘三里丝’品种来说吧,有的人认为这是最好的柞蚕品种,可贫下中农说这个蚕最不好养,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山里死’。”听了大家的发言,滕云鹤在一旁坐不住站不稳,脸上感到火辣辣的,浑身冒汗。但是,心里却觉得大家说的有些道理。

批判会开过不久,研究所革委会又从农村请来一位有三十多年养蚕育种经验的蚕业劳动模范到所里介绍经验。滕云鹤心里想:这回,我得看看劳模是不是真有经验。他首先领着劳模去参观所内的品种蚕。蚕放在山上只写标号,不写品种名称。劳模进到“6号”区后说:“这个品种叫‘混清’,在我们那里养过。”滕云鹤心里想:这位劳模有点眼力。不过,这一点不比我高明。接着劳模又进到另外一个小区,从树上拿下了两头蚕,看了一下说:“这个蚕皮肉粗糙又皮肉相合,抗搓搓,好养。”劳模的一番话引起了滕云鹤的注意,这个品种所内经过多年的试验证明,体质确实强健,但是为什么强健,没有人能说出道理。是不是碰巧叫这位劳模说对了呢?他又让劳模看了另外一个抗病品种,劳模看过后说:“这个蚕也不错,毛道好,码子密,皮肉相合。”

这时候,有不少科技人员都围了上来,让劳模介绍选蚕的经验。他们来到一块空地上,那里已经有一筐刚从树上剪下来的蚕,大家围坐在蚕筐的周围,看劳模选蚕。这些科技人员不时看到劳模把一头头肥胖健壮的蚕扔到病蚕的筐里,心里都很纳闷。有一个科技人员觉得把这样好的蚕扔掉怪可惜的,瞅劳模不注意的时候,就从病蚕筐里把劳模扔进去的那几头肥壮的蚕拣了出来,扔进装好蚕的筐里,没想到叫劳模看见了。劳模说:“这是微粒子病蚕,别看它现在挺好,到后期就要‘返锈’(患微粒子病)的。”劳模又把那几头蚕拣了出来,指着手里的六头蚕说:“这几头蚕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实际上已经有了‘返锈’的征兆,有的有焦毛,有的有半截子毛,有的有黑根毛,这都是‘返锈’的预兆。”在场的科技人员对劳模的选蚕经验,都赞不绝口,而滕云鹤却半信半疑:这样好的蚕怎么能是病蚕呢?劳模走后,他和另外一个科技人员偷偷地把这六头蚕单独养了起来。到后期,他用显微镜一头一头地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六头蚕中已经有四头患了微粒子病。

这一活生生的事实,对滕云鹤的教育是很大的。在一次批判会上,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批判,我是口服心不服,这回我亲自领教了,口服心服了。劳模在选蚕和育种上的丰富经验都是我所不能及的。我从事育种研究二十多年,今天才理解毛主席说的‘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句话的意义。”他决心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一辈子贫下中农的小学生。去年春天,他来到了凤城县东汤公社兴隆大队,在农村搞科学实验,走上了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康庄大道。

到农村后,他和贫下中农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一起搞科学实验,通过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大大促进了思想革命化,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他亲眼看到自己过去培育的“三里丝”品种在农村确实不好养。他曾这样想:“山里死”,“山里死”,干脆让你断种绝根算了。可是,当他征求贫下中农的意见时,万万没有想到,贫下中农却不同意他这样做。贫下中农对他说:“老滕,‘三里丝’这个蚕不好养,那是真的,可它茧大皮厚,送到茧站不用检查就是一等茧,这俺贫下中农可是满意的。咱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的毛病治一治呢?”贫下中农的一席话,使滕云鹤深受感动。贫下中农的胸怀多么宽阔!他们站得高看得远。

夜里,滕云鹤躺在炕上还在想着这个问题,如果真能够把“三里丝”改造好,对贫下中农,对国家都是个贡献啊!能不能行呢?他翻开了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学了起来。毛主席教导说:“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学习了毛主席的这一教导,他的心象打开了两扇窗户一样亮堂。他想:“三里丝”能够变成“山里死”,“山里死”也一定能够变成“山里生”。从那时候起,他下决心要改造好“三里丝”这个品种。他经常走访一些有经验的蚕民,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用了贫下中农的放养方法,对“三里丝”品种不断进行改造。目前,这个品种的生命力,已经比以前强得多了。一个新的“山里生”柞蚕品种,将会培育成功。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