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宋元學案補遺》四十二卷本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宋元學案補遺》四十二卷本跋
作者:胡適

  《宋元學案補遺》四十二卷,王梓材、馮云濠同輯。這是一部精抄本,戴鴻慈藏的。民國十四年四月五日,淩叔華女士約我去看她家收存戴家的書,因尋得此本,共八冊。

  目錄後有王、馮兩人的跋各一篇,皆署道光戊戌(1838)。王跋云:

    《宋元學案》謄校畢,……因各採錄數百條以補其遺。……凡得《宋元學案補遺》四十有二卷。大略每《學案補遺》各自成帙;參之原書卷第,可分可合。分之則見正續之無淆,合之則見正續之一致。若《宋元儒博考》(四一,四二),多本吾邑萬布衣季野所輯《儒林宗派》,布衣固姚江高弟也。

馮跋云:

    歲丁酉(1837)自春及夏,云濠與甬上王雘軒明經釐定謝山修補本百卷;且出云濠醉經閣所藏宋元人儒書文集,以備參校。特見諸儒學派有未盡輯者,相與節錄條分,為《學案補遺》四十二卷。

  適按馮、王兩君輯《宋元學案補遺》,有兩本。一為四十二卷本,即此本,成於1838年正月。一為一百卷本,成於1839至1840之間。今本《宋元學案》總目後有王梓材第二跋云:

    戊戌(1838)之夏,是書百卷刻竣於溪上。……是年冬,梓材以內艱歸自京師,五橋(即馮云濠)同年屬再為校正;因相與講習舊業,隨輯《補遺》,亦至百卷。而是刻版本之宜整次者,又復層見疊出。遂於初刷本逐一標識,以備修改。辛丑(1841)二月梓材服闋北上,亦照寫一本,並攜《補遺》稿本而行

未幾有鴉片之戰,英兵攻入寧波:壬寅(1842)二月馮家被燒,《學案》版也被毀,只剩王梓材的一部改校本。後來何紹基發起在北京刻版,王梓材為他校訂,“其有明為正編之遺漏,與補編(即《補遺》)之必當歸入,而前此考訂時所未見及者,皆為錄入。又其學派初未審定者,亦多為更正。蓋自壬寅(1842)之秋以至甲辰(1844)之冬,再期而畢事,始克重付剞劇焉”。是為道光乙巳(1845)何刻本,即今傳本(學案)之祖本也。

  那百卷本的《補遺》,以我所知,有兩部稿本。一為王梓材所攜稿本,一為何紹基抄的副本。何紹基於道光丙午(1846)序《學案》刻本,有云:

    雘軒於重校之次,遍涉四部書,復成《宋元學案補遺》百卷,與原編相埒。余為錄副墨,以俟續刊。

龍汝霖於光緒已卯(1879)重刻何刻本《學案》,自跋云:

    是書之外又有鄞王氏《補遺》百卷,未及刊行。何氏求得之,與所刊版俱燼(何刻的版,刻成後不久被火燒了,故何刻原本今傳世甚少)。海內藏書家倘有副本,刻附此編以傳,則尤黃氏之志也。

百卷本現在不知還有抄本在人間否?這部四十二卷的抄本當是道光戊戌(1838)年王梓材在京時借給人抄的副本。倘百卷本不傳了,這一部稿本要算很可寶貴的了。

十四,四,五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