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窮人》小引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窮人》小引[1]
作者:魯迅 1926年
本作品收錄於《集外集

  千八百八十年,是陀思妥夫斯基[2]完成了他的巨製之一《卡拉瑪卓夫兄弟》這一年;他在手記[3]上說:「以完全的寫實主義在人中間發見人。這是徹頭徹尾俄國底特質。在這意義上,我自然是民族底的。……人稱我為心理學家(psychologist)。這不得當。我但是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即我是將人的靈魂的深,顯示于人的。」第二年,他就死了。

  顯示靈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學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樣的作者。他寫人物,几乎無須描寫外貌,只要以語气,聲音,就不獨將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著。又因為顯示著靈魂的深,所以一讀那作品,便令人發生精神的變化。靈魂的深處并不平安,敢于正視的本來就不多,更何況寫出?因此有些柔軟無力的讀者,便往往將他只看作「殘酷的天才」[4]

  陀思妥夫斯基將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們,有時也委實太置之万難忍受的,沒有活路的,不堪設想的境地,使他們什么事都做不出來。用了精神的苦刑,送他們到那犯罪,痴呆,酗酒,發狂,自殺的路上去。有時候,竟至于似乎并無目的,只為了手造的犧牲者的苦惱,而使他受苦,在駭人的卑污的狀態上,表示出人們的心來。這确鑿是一個「殘酷的天才」,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

  然而,在這「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的實驗室里,所處理的乃是人的全靈魂。他又從精神底苦刑,送他們到那反省,矯正,忏悔,蘇生的路上去;甚至于又是自殺的路。到這樣,他的「殘酷」与否,一時也就難于斷定,但對于愛好溫暖或微涼的人們,卻還是沒有什么慈悲的气息的。

  相傳陀思妥夫斯基不喜歡對人述說自己,尤不喜歡述說自己的困苦;但和他一生相糾結的卻正是困難和貧窮。便是作品,也至于只有一回是并沒有豫支稿費的著作。但他掩藏著這些事。他知道金錢的重要,而他最不善于使用的又正是金錢;直到病得寄養在一個醫生的家里了,還想將一切來診的病人當作佳客。他所愛,所同情的是這些,——貧病的人們,——所記得的是這些,所描寫的是這些;而他所毫無顧忌地解剖,詳檢,甚而至于鑒賞的也是這些。不但這些,其實,他早將自己也加以精神底苦刑了,從年青時候起,一直拷問到死滅。

  凡是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同時也一定是偉大的犯人。審問者在堂上舉劾著他的惡,犯人在階下陳述他自己的善;審問者在靈魂中揭發污穢,犯人在所揭發的污穢中闡明那埋藏的光耀。這樣,就顯示出靈魂的深。

  在甚深的靈魂中,無所謂「殘酷」,更無所謂慈悲;但將這靈魂顯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

  陀思妥夫斯基的著作生涯一共有三十五年,雖那最后的十年很偏重于正教[5]的宣傳了,但其為人,卻不妨說是始終一律。即作品,也沒有大兩樣。從他最初的《窮人》起,最后的《卡拉瑪卓夫兄弟》止,所說的都是同一的事,即所謂「捉住了心中所實驗的事實,使讀者追求著自己思想的徑路,從這心的法則中,自然顯示出倫理的觀念來。」[6]這也可以說:穿掘著靈魂的深處,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創傷,又即從這得傷和養傷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滌除,而上了蘇生的路。

  《窮人》是作于千八百四十五年,到第二年發表的;是第一部,也是使他即刻成為大家的作品;格里戈洛維奇[7]和涅克拉梭夫[8]為之狂喜,培林斯基[9]曾給他公正的褒辭。自然,這也可以說,是顯示著「謙遜之力」[10]的。然而,世界竟是這么廣大,而又這么狹窄;窮人是這么相愛,而又不得相愛;暮年是這么孤寂,而又不安于孤寂。他晚年的手記說:「富是使個人加強的,是器械底和精神底滿足。因此也將個人從全体分開。」[11]富終于使少女從窮人分离了,可怜的老人便發了不成聲的絕叫。愛是何等地純洁,而又何其有攪扰咒詛之心呵!

  而作者其時只有二十四歲,卻尤是惊人的事。天才的心誠然是博大的。

  中國的知道陀思妥夫斯基將近十年了,他的姓已經听得耳熟,但作品的譯本卻未見。這也無怪,雖是他的短篇,也沒有很簡短,便于急就的。這回叢蕪[12]才將他的最初的作品,最初紹介到中國來,我覺得似乎很彌補了些缺憾。這是用Constance Garnett[13]的英譯本為主,參考了Modern Library[14]的英譯本譯出的,歧异之處,便由我比較了原白光[15]的日文譯本以定從違,又經素園[16]用原文加以校定。在陀思妥夫斯基全集十二巨冊中,這雖然不過是一小分,但在我們這樣只有微力的人,卻很用去許多工作了。藏稿經年,才得印出,便借了這短引,將我所想到的寫出,如上文。陀思妥夫斯基的人和他的作品,本是一時研鑽不盡的,統論全般,決非我的能力所及,所以這只好算作管窺之說;也僅僅略翻了三本書:Dostoievsky's Literarische Schriften,Mereschkovsky's Dostoievsky und Tolstoy,[17]癗曙夢[18]的《露西亞文學研究》。

  俄國人姓名之長,常使中國的讀者覺得煩難,現在就在此略加解釋。那姓名全寫起來,是總有三個字的:首先是名,其次是父名,第三是姓。例如這書中的解屋斯金,是姓;人卻稱他馬加爾亞列舍維奇,意思就是亞列舍的儿子馬加爾,是客气的稱呼;親昵的人就只稱名,聲音還有變化。倘是女的,便叫她「某之女某」。例如瓦爾瓦拉亞列舍夫那,意思就是亞列舍的女儿瓦爾瓦拉;有時叫她瓦蘭加,則是瓦爾瓦拉的音變,也就是親昵的稱呼。

  一九二六年六月二日之夜,魯迅記于東壁下。


注释

[编辑]
  1. 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六月十四日《語絲》周刊第八十三期,為韋叢蕪所譯《窮人》而作。 《窮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發表于一八四六年。韋叢蕪的譯本一九二六年六月由未名社出版,為《未名叢刊》之一。
  2. 陀思妥夫斯基(Dostoyevsky,1821-1881):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窮人》、《被侮辱与被損害的》、《罪与罰》等。
  3. 手記: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著作集》的第三部分,錄自一八八〇年的筆記。這里的引文見《手記·我》。
  4. 「殘酷的天才」:這是俄國文藝評論家米哈依洛夫斯基評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題目。
  5. 正教:即東正教,基督教的一派。一〇五四年基督教分裂為東西兩派,東派自稱正宗,故名。主要分布于希腊、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俄國等。
  6. 「捉住了心中所實驗的事實」等語,見日本癗曙夢《露西亞文學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論》。
  7. 格里戈洛維奇(Dmitry Grigorovich,1822-1900):俄國作家。著有《苦命人安東》、《美術史和美術理論文集》等。
  8. 涅克拉梭夫(Nikolay Nekrasov,1821-1878):通譯涅克拉索夫,俄國詩人。著有長詩《嚴寒,通紅的鼻子》、《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等。
  9. 培林斯基(Vissarion Belinsky,1811-1848):通譯別林斯基,俄國文學評論家、哲學家。著有《文學的幻想》、《論普希金的作品》、《一八四六年俄國文學一瞥》、《一八四七年俄國文學一瞥》等。
  10. 「謙遜之力」:見癗曙夢《露西亞文學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論》。
  11. 「富是使個人加強的」等語見陀思妥耶夫斯基《手記·財富》。
  12. 叢蕪:韋叢蕪(1905-1978),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譯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罰》、《窮人》等。
  13. Constance Garnett:康斯坦斯·迦內特(1862-1946),英國女翻譯家。曾翻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人的作品。
  14. Modern Library:《現代叢書》,美國現代叢書社出版。
  15. 原白光:日本的俄國文學翻譯家。
  16. 素園:韋素園(1902-1932),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員。譯有果戈理的中篇小說《外套》、俄國短篇小說集《最后的光芒》等。
  17. Dostoievsky's Literarische Schriften,德語:《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著作集》;Mereschkovsky's Dostoievsky und Tolstoy,德語:梅列日科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爾斯泰》。梅列日科夫斯基(Dmitry Merezhkovsky,1866-1941),俄國作家,象征主義和神秘主義者。一九二〇年流亡法國。著有歷史小說《基督和反基督》、《保羅一世》等。
  18. 癗曙夢(1878-1958):日本的俄國文學研究者、翻譯家。著有《俄國近代文藝思想史》、《露西亞文學研究》,譯有列夫·托爾斯泰《复活》等。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36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