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一蠹先生遺集/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一蠹先生遺集
卷之三
作者:鄭汝昌
1635年

附錄

[编辑]

敎書庚戌從祀文廟時

[编辑]

柳夢寅製進

昔我成宗大王。用三代胄敎染一世。于是皇多之士。咸染聖人化作于下。時則有若宏弼洎卿。魚川鳥雲于宗直門。卿稚齔有茂質。端緖便露。張天使業著說奬之。而如朱溪,孝溫先覺斯文者。稱誦闡揚以爲華。叩其實。則親嘗病。嘗矢甜苦占吉凶。頭觸柱見血禱以身。親喪。苫墓側歠糜飮。以旣三霜毀甚。於是乎孝矣。女弟貧不能家。撤己屋以瓦之。罄己財若僕若田。與之不色難。於是乎悌矣。是則特一事可略之。抑有大焉。自孟氏而濂而洛而關而閩。似續夫子。道嫡其傳。而我東藉父師疇。繇斯羅屬麗末。豈少其人。而至夢周。鼻祖東方學。迺今尙之。後無聞踵厥武者。卿能先得之曾,思書。務於眞實地。嚌胾造閫。不借一縷飾。平生秉志度身。正出處。時仕止。一追古聖賢繩律之。而自遜稟資後人。用力百他人。其誨人亦諄至。在所種化獲效。殆不可選紀。於是乎眞儒矣。蓋其時。卽燕山生死人。不以其人罪不罪。矧同門煽禍。文墨以逮哉。卿雖死。當含笑入地。庸何痛哉。越我先王惄然傷。伸其冤不足。褒贈之有加。惟大學四學八路之疏。未及副多士願。究其事實。在予不德。雖所述三書。已火不見世。卽錄中考厥言行。所謂質鬼神無疑者非耶。茲命先告卿家廟。次涓吉登之文廟。竝四賢參卿聖師下。嗚呼。享廟。重禮也。小而鄕先生祭社。大而勛賢臣享宗廟。君子猶榮之。況夫子何如人耶。陪諸壇廡。同犧牢尊俎鍾鼓之享于百代。後當之者又何如人耶。卓哉卿。於是乎百代師儒矣。故茲敎示。想宜知悉。

頒敎文

[编辑]

李廷龜製進

王若曰。天之生大賢也不偶。實繫消長之機。德必得常祀而無疑。宜擧崇報之典。茲用播告。俾有依歸。稽我東國之偏荒。罕傳正學之宗旨。箕疇布敎。雖識禮義之方。羅代蜚英。未免詞藻之陋。迄至麗季千載。僅見圃隱一人。洪惟祖宗煕洽之辰。允屬文明振作之運。有若金,鄭,趙,李五臣者出。眞得濂洛關閩諸子之傳。格致誠正之功。其揆一也。讒諂媢疾之輩。誰使參之。窮通有時。縱負一世之屈。是非自定。何待百年而知。惟滉也遭遇兩朝。其志則挽回三代。立言垂訓。實是海東之考亭。格非獻規。不愧河南之程氏。肆竝隆爵諡之贈。顧未遑俎豆之儀。在正德紀元。始有儒臣之陳請。自先王初服。屢見多士之抗章。惟其擧措之難輕。豈云尊尙之不至。逮予纂緖。恨不同時。尙有典型。奈九原之難作。其誰與享。庶百世而爲師。爰答四十載顒望之情。擬啓千萬世太平之業。蓋有待而然也。庸非天而誰歟。茲於本年九月初四日。以贈議政府右議政文敬公金宏弼。贈議政府右議政文獻公鄭汝昌。贈議政府領議政文正公趙光祖。贈議政府領議政文元公李彥迪。贈議政府領議政文純公李滉等五賢臣。從祀于文廟之東西廡。於戲。聳動觀瞻。作新氣象。是邦大夫賢者。孰無尙友之心。吾黨小子斐然。永存矜式之地。故茲敎示。想宜知悉。

文廟奉安時告由文

[编辑]

吳勣

備禮奉安。享祀罔愆。佑我文敎。於千萬年。

道南書院奉安文

[编辑]

鄭經世

天旣右文。亦右東方。篤生大賢。于嶺之陽。有倡其始。有嗣其音。有闡其微。有詣厥深。於皇聖學。曰揭偏荒。凡我後人。得知典常。得爲忠孝。不楊不墨。恭思厥由。實蒙誰力。維天有斗。靡遠不瞻。想彼河潤。近者先霑。沒世悠久。盛德難忘。合堂妥靈。若近輝光。商山嶷嶷。洛水渢渢。啓佑我人。與之無窮。

蘫溪書院春秋享祝文

[编辑]

盧禛

學究性理。行隆孝義。蔚爲先覺。師式士類。禮宜稱祀。朝命優異。鄕邦興慕。建院祗事。茲惟仲春。恪修歲常。尙克右之。啓後不忘。

永溪書院春秋享祝文

[编辑]

金誠一

學究精一。道造高明。餘敎不墜。永世歆馨。

龍門書院春秋享祝文

[编辑]

吳勣

道光東夏。仁洽一邦。士林風動。百世不忘。

伊淵書院春秋享祝文

[编辑]

姜大遂

行推仁本。學究眞知。文斯爲盛。德隣于時。廟焉是同。道尊而師。肅將芬苾。式克右之。

祭墓文

[编辑]

鄭逑

箕疇邈矣。世道日昏。文詞是尙。孰泝淵源。於惟先生。與我寒暄。志同道合。晦菴南軒。後死有聞。伊誰之恩。東土百年。永不敢諼。逑也小生。早服格言。老猶頑愚。莫窺其藩。瞻拜封塋。精爽如存。用將一誠。敬代蘋蘩。

薦學行疏

[编辑]

趙孝仝

臣猥以衰朽殘質。過蒙拔擢。歷司藝司諫。以至長于一寺。感激聖恩。圖報末由。伏念殿下。頃緣闕內震人之變。警懼修省。下敎求言。欲聞厥失。臣竊謂遺賢在野。則時政之闕。無踰於此。傳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臣之同鄕咸陽。有一進士。曰鄭汝昌。故咸吉道兵馬虞侯六乙之子也。幼有至性。篤志力學。年十八時。父六乙遇害於逆賊李施愛。汝昌號慟幾絶。亂平。求遺體於積屍之中。還葬於鄕。執喪愈戚。旣闋。朝廷以爲國亡身之子。例署軍職。汝昌尤不能爲懷。乃曰。父受其敗。而子受其榮。國家之恩雖重。而心實不忍。遂辭之。哀慕終身。不樂仕進。養其母崔氏。躬供甘旨。未嘗少懈。癸卯。爲其母擧進士。有成。母又欲見登科之榮。遂遊太學。儕輩咸尊敬之。丙午夏。南歸省母。旣到家則家內疫癘方熾。隣里不通。人皆勸汝昌次於外。汝昌不聽。徑入見其母。未幾。母得疾甚劇不食。亦不食。扶持左右。晝夜不解帶。居十餘日而母沒。哭泣嘔血。幾至滅性。勺飮不入口。其姊適寧仁君。聞訃而至。相弔擗踊之餘。常爲慰解。勸進𩜾粥。只呑一二匙。亦不得下咽焉。凡人家有瘟疫時氣。百事停廢。以爲過愼。少不然則闔門得禍。汝昌徑情而行。不復顧忌。朝夕爲位。斂襲殯奠。一依禮文。鄕閭皆懼其執喪太戚。而癘疫爲祟。疑其身之不免。曾不少撓。踰月乃葬。家亦平復。雖苫塊枯悴之甚。而身且無事。鄕閭始喜癘疫之不能害孝子也。卜日將葬。積雨連旬。溪壑漲溢。人懼不克。天忽開霽。鄕人尤異之。時監司聞其行。令郡辦給棺板。辭而不受曰。煩民取辦。怨必歸於先母。乃出家貨。貿易而用之。時郡守曺偉感其孝。親臨弔祭。人欲營壙。亦不受其助。與其弟汝裕,汝寬。率家隷而襄事。移父墳於同兆。三年苴杖。不出塋域。終日危坐。不脫絰帶。長伏几筵。扶而執事。朝夕哭奠。見者出涕。每遇朔望。婦人先奠。兄弟後奠。三年不見婦人之面。母家畜積有餘。咸陽四隣之民。皆出債焉。汝昌謂其弟曰。母氏斂散之際。怨必及民。於是斂散文記。投諸烈火之中。鄕人以爲難也。旣大祥。仍投墓前一寺。有更築室之志。月餘。與弟入頭流山。皇皇乎如求見其母不得。擗踊哭泣。哀痛迫切。一如初終。鄕老哀之。咸就勸酒肉。但涕泣耳。曺偉親往。勉之以先王中制。不敢過之意。然後不辭焉。母在時。常悶汝昌不治生產。別儲綿布粟祖於一庫。以爲身後汝昌之資。母沒。家人指以告汝昌。二弟亦讓於兄。汝昌歎曰。母在時。予豈有私財耶。無重吾罪。遂分供喪費無餘焉。平日。言笑或談文。有及蓼莪則汪然出涕。以悲悒不能息。鄭氏素多奴婢。一門內凡百口。相好如一人。略無辭。隣里子弟之化而善良者亦多。汝昌博通子史。精於禮經。而尤深於性理之學。讀書。必以力行踐實爲主。而不規規爲擧業。年幾四十。獨爲聖世之逸民。其制行之高。立心之遠。雖公藝,陳兢之孝友。亦不多讓矣。世有匹夫或能救其親於水火虎狼之患。以至斷指瘳疾。出於一時之倉卒。而比比蒙國家之旌賞者焉。如汝昌輩。世不多得。非特一鄕之善士而已。汝昌之行。臣灼知。故言之重辭之複。試可乃已。御書其尾曰。觀汝昌之行。不覺出涕。果如此言。雖古人何讓。須速擢用。以示國家旌善之意。仍傳曰。慶尙監司前日書狀回啓時。但錄孝女今之等四人。而汝昌則孝行甚高。而遺漏不聞。令憲府推考以啓。

行狀

[编辑]

李勣

公諱汝昌。字伯勖。河東鄭氏。景泰元年庚午生。贈嘉靖大夫。漢城府左尹六乙之子也。八歲。天使張寧。見而異之。作說而名之。自少志于學。潛心庸學。積年用功。精通性理之學。癸卯。中司馬試。入于學宮。諸輩以理學推焉。早喪先考。謹奉偏母。丙午。慈堂患痢。嘗糞知其殆。憂慟轉劇。仍遭喪。毀瘠過禮。期歠粥。一日不釋麻服。三年不出廬洞。服闋。分財甚均。人無間言。爲窮妹作室。撤己舍瓦蓋之。性愛山水。卜居晉山岳陽洞。庚戌。有官以孝行聞。成廟嘉之。特除昭格署參奉。公以爲此乃人子分內事。固無卓異之行。上言固辭。成廟題其紙尾曰。聞爾之行。予不覺出涕。行不可掩。而今猶如此。是汝之善。不允。是年冬。登科。選補藝文館檢閱。遷侍講院說書。輔導勤切。東宮有憚色。遂求補外。除安陰縣監。莅官淸簡。撫下寬慈。篤意學校。親加敎訓。學者來集。決訟平反。訟者多歸。春秋。行養老禮。設內外廳。內則以尊室待之。凡民昏嫁喪葬。尤厚賙濟。人皆感激。創修廨館。不用民力。功役易就。吏慴民懷。一境賴安。然不樂仕宦。將有歸田之志。戊午。被禍配于鐘城。甲子夏。卒于謫所。葬于咸陽昇安洞先塋之旁。今上朝。贈議政府右議政。公中年。飮燒酒過度。慈堂蒼皇奔救。自此不飮酒。鄕會設牛肉。或者有以禁物發訟。慈堂深以爲憂。公自此不食牛肉。有二子四女云。

[编辑]

從子希參

公諱汝昌。字伯勖。河東人。曾大父諱之義。判宗簿寺事。大父諱復周。判典農寺事。父諱六乙。贈漢城府左尹。公其長子也。左尹通判義州時。公八歲。天使張寧見之。歎異良久。作說名之。蓋以能昌其家也。公早失先考。不煩敎戒。勇於爲義。好讀書。務篤實。不爲崖岸斬絶之行。與金宏弼。遊畢齋門下。日講說道義。以相磨礱。然不以爲有得。入智異山三年。發憤勵志。明五經。究其歸趣。尤精於魯論。深探性理之源。遂窮體用之學。歲庚子。成廟論成均館。求經明行脩。館中擧公爲第一。知館事徐居正。將進公講經。公不就。癸卯。入上庠。同列以理學推尊之。嘗與群友寢。齋中鼾睡而獨不寐。人無知者。惟崔鎭國知之。播告諸友。館中以爲有思道之功。尤加敬焉。公居家。常以不及事先君爲恨。在母側如嬰兒。未嘗遠違。凡母之所爲。不至於不義。不敢忤焉。母之志。亦不欲以非義傷公之心。故母無過擧。子無苟順之失。人謂一家行義。丙午夏。母夫人病痢。公嘗糞。日號天請代。見聞者皆感泣下。及沒。祭如儀。葬用禮。期歠粥。不食蔬果。未嘗一日脫麻衣。三年不出山口。服闋。與二弟遊智異山。見晉山岳陽洞。愛之。率妻子築室于蟾津之口。種竹蒔梅。蓋將老焉。庚戌。寺正趙孝仝,參議尹兢。薦孝行學識士林無比。成廟特召爲昭格署參奉。公謂人子分內事。上書固辭。成廟題疏尾褒之曰。聞爾之行。予不覺出涕。行不可掩。而今猶如此。是汝之善。不允。是年冬。登丙科。補藝文館檢閱。遷侍講院說書。輔導以正。東宮不悅。甲寅。除安陰縣監。人謂理邑非其能。始至。知民疾苦在賦斂。遂作便宜數十條。行之期年。而政淸民悅。境內相戒莫以欺詐負公。方伯重之。凡獄事之盤錯未易解者。用律之未審精當者。必巡面質。然後乃行。由是。道之決疑者。遠近咸歸。辨而不得意者。皆不恨其敗。稱其神明。莅事之暇。選邑之聰明子弟。親加敎誘。日課講讀。學者聞之。自遠方來。春秋行養老禮。設內外廳。內則以夫人待之。有子女貧無資。久未婚嫁者。尤厚賙之。使不失時。一境大賴。然不樂居官。將有歸田之志。戊午。坐史禍配鍾城。七年甲子夏四月一日卒。返葬于咸陽昇安洞先公墓左。享年五十五。公性端重沈靜。不喜交遊。與金寒暄堂。許以爲知己。論道講書。未嘗相離。嘗爲近侍。出家輒遣乘迎致。告以所奏於上者何如。每引古今商確。以至達曙。與衆處則言語氣象如恒人。未嘗有異。而內實惺惺焉。中年。公與人飮酒過度。大夫人憂甚。遂終身不飮。鄕會。有殺牛者。以國禁訟于官。將抵罪。大夫人又驚惶如己事。復廢食牛肉。嘗爲縣時。所行數十科條。今至五十餘年。世守爲儀軌。雖暴吏殘人。不敢擅改。有欲改之者。則三老群吏。庭爭申申。必頷乃已。是故。擧行如國典。如此之類。於公雖細事。可以推小而測大。公歿之後。縣之吏。歲時則必進拜于夫人。夫人之沒。來役者如葬其父母。此非必當時蒙澤之人。而其子孫樂其樂利其利。追慕之深切如此。可謂沒世不忘者也。朱溪君深源,南秋江孝溫。亦嘗敬歎之。秋江嘗立傳家藏。而人鮮知者。中廟朝。朝廷議以鄭夢周,鄭汝昌,金宏弼東國理學之宗。宜極褒崇。以示尊尙之義。以明士趨。因贈議政府右議政。令邑守。春秋躬祭其廟。賜夫人爵貞敬。歲廩終其身。幷錄試其子孫。嗚呼。東方自箕子以後數千餘年。人不知學。昧失所趨。惟鄭文忠公。挺生麗末。爲我東理學之祖。厥後其傳無人。公幸與寒暄。生竝一時。奮然力學。以續夫烏川之緖。其爲學。一以伊洛爲法。讀書。以窮理爲要。處心。以不欺爲主。凡持己行事。一以誠敬爲日用工夫。至於治平之律令格例。無不究其極致。而不得大施於當世。惜哉。公娶宗室桃平君末生之女。恭靖大王之孫也。生子女六人。男希稷。直長。嫡無嗣。希卨。正郞。取堂弟希參之子彥男爲後。女長適副司直崔浩文。生子彥淸。壻觀察使任虎臣。二女適生員趙孝溫。生子安壽。三女適李賢孫。生子承壽。四女適薛公諄。生子璿。公之兄弟三人。曰汝裕。縣監。曰汝寬。生員。妹嫁宗室寧仁君楯。公沒之四十五年。今本道觀察使任虎臣。欲立石爲表。謹具大槩。

[编辑]

姓名逸

先生姓鄭。諱汝昌。字伯勖。河東人。曾祖之義。判宗簿寺事。祖復周。判典農寺事。考六乙。折衝將軍,咸吉道兵馬虞侯。贈嘉靖大夫。漢城府左尹。妣贈貞夫人。牧使崔孝孫之女。以景泰元年庚午。生先生。天順四年。左尹公爲義州通判。天使張公寧到州。先生年甫八歲。張公見而異之。有所問。善應對。不忍捨去。左尹公因請名。張公名之曰汝昌。著說而與之。蓋以能昌其家也。成化三年。左尹公立慬於施愛之亂。先生皇皇恤恤。若無所歸。哭泣之聲。哀戚之容。見者皆稱其至孝。喪畢。朝廷以衛國亡身之子。例署軍職。先生泣而辭之。謹奉偏母。誠意懇切。未嘗遠違。一日。母夫人責之曰。無父之子。不學何爲。於是先生慷慨篤志。至於忘食。聞利川有李進士寬義訓後進。負笈往從。所學日就。厥後詣佔畢齋門下請學。先生以古人爲學次第敎之。先讀小學,大學。遂及語,孟。日承指敎。尋知綱領旨趣。硏窮道義。屢年磨礱。尤精於庸學。然不以爲有得。入頭流山。發憤勵志。依朱子學規。以涵養本源。爲進德之基。以窮探性理。爲修業之本。俯讀仰思。所見高明。猶不自滿。夜以繼晷。勤修不倦。至於三年。歲庚子。成廟論成均館。求經明行修。館中擧先生爲第一。知館事徐居正。將進先生講經。先生不就。癸卯。中進士入泮宮。同列以理學推尊之。與友寢。齋房鼾睡。而獨不寐。人無知者。惟生員崔鎭國知之。播告諸友。皆曰思道也。嘗居家。以早失怙爲恨。在母側如嬰兒。以悅母心。然母之所爲有失則輒諫焉。母之志亦不欲以非義。傷先生之心。故母無過擧。子無苟順之失。人謂一家行義。丙午夏。母夫人患痢。先生嘗矢。焚香號天。請以身代。不見效。先生乃曰。吾誠不至。未蒙神佑。有身何爲。以頭觸柱血出。及其終也。擗踊哭泣。晝夜不絶聲。幾至滅性。斂殯葬祭。皆用禮儀。時監司與棺槨。郡守曺偉給墓軍。皆辭還不受。以家資家隷備辦之。旣襄。朝夕上塚。歠粥三年。哭奠至期。氣力頓乏。然終日危坐。不脫絰帶。長伏凡筵之下。不出塋域之外。服闋。率二弟入頭流山。皇皇乎如求見其慈顏而不得。哀慕之切。有似喪中。旣還家。鄕老勸肉。垂涕而不答。曺偉以先王中制不敢過之之意。來慰焉。因與兄弟約同居曰。古之人亦有至九世者。汝知之乎。竟以事勢未成。至於分財之日。自占羸薄。有窮妹。許使自擇。妹夫寧仁君楯。猶爲未滿。先生以己物加與之。又以家儲稍豐。四隣多糶。斂散之際。慮有怨恨。於是出文券焚之。終制經年。見母氏平日執用之器。所恤之人。則必咨嗟悲感不自已。每於鄕中執詩來問者。語及蓼莪篇。則輒泫然出涕。不能自禁。一鄕感化。孝於親者。亦多有之。凡治家有法。內政使夫人治之。外事使長子希稷幹之。先生則淡如也。平生素有煙霞之癖。酷愛晉山岳陽洞。一日。携妻子築室于蟾津之口。寄情丘壑。吟弄風月。或棹舟于江。或垂釣于溪。時或騎牛往來雙溪靑鶴洞間。臨湖又搆小亭。扁曰岳陽。以爲藏修之所。讀書於斯。講道於斯。吟詠性情而樂之。庚戌。寺正趙孝仝,參議尹兢。薦孝行學識士林無比。成廟特召爲昭格署參奉。先生謂人子分內事。實無卓異之行。上書固辭。成廟親題疏尾曰。聞汝之行。予不覺出涕。行不可掩。而今猶如此。是汝之善。不允。是年冬。擢別試文科。卽選補藝文館檢閱。成廟於筵上賜酒。先生伏地曰。臣母在時。嘗責飮。臣以不飮許母。茲不敢奉命。上許以眞儒。遷侍講院說書。補導以正。東宮忌之。甲寅。除安陰縣監。人謂理邑非其能。及先生到縣。首訪民隱曰。字牧之道。要在省徭薄賦。遂作便宜數十條。行之期年。而公私無事。農桑安業。田里大悅。境內相戒。莫以欺詐負先生。方伯重之。凡事之盤錯未易解者。必巡面質。然後乃行。由是。道之決疑者。遠近咸歸。辨而不得意者。皆不恨其敗。稱其神明。莅事之暇。選邑之聰明子弟。親加敎誘。日課講讀。學者聞之。自遠方來。多有成立者。春秋行養老禮。設內外廳。內則夫人待之。外則先生冠帶接之。有貧未婚嫁喪葬者。尤厚賙之。使不失時。一境大賴。然不樂居官。將有歸田之志。戊午。先生以佔畢齋門人。坐史禍。與寒暄堂諸賢。一時被謫。先生曰。患難。雖聖人亦不免。小無所動。配鍾城七年。甲子夏四月一日。易簀于謫所。享年五十五。返葬于咸陽郡東昇安洞,先公墓左。嗚呼。先生性端愨沈靜。言語有時。不喜紛華。不評人過失。與人接。未嘗崖異。常好論語。讀之不倦。若以言行言之。則事親極其孝。居喪盡其哀。好學如嗜欲。樂善如不及。至於忠君憂國之念。莅官愛民之心。無不出於至誠。少時飮酒過度。而貽母氏之憂。則終身不飮。鄕會殺牛起訟。而驚母氏之心。則平生不食牛肉。俗學以記誦爲務。以組繪爲工。而先生則以推求道義爲本。以敍述事情爲主。至於鄭衛之音。不屬于耳。華靡之色。不接於目。衣而不以精粗爲去就。食而不以美惡爲揀擇。此先生之素性。而學力之所致也。其爲政也簡易。見館宇凋弊。不用民力。功役易就。創立光風樓,霽月堂於溪上。以延使命。民不知經始於何日也。雖上供之役。不過一日而罷。其愛惜民力如此。所行科條十餘事。至今八十餘年。官吏世守爲範。雖不義無識者。不敢擅改。有欲改之。則三老群吏庭爭。必頷乃已。每歲。縣之吏胥。必進拜于夫人。夫人之沒。趨役者如喪其父母。其被謫鍾城七年之間。處之怡然。悟靜自守。初以庭燎夫差之。每使臣入公館。輒執燃火之役甚恭。府官以他人代之。先生曰。吾役也。不聽。六鎭僻陋。舊無學業者。先生至數年。文化大行。先生之平生著述日記雜說韻語若干篇。戊午之禍。夫人盡投之火中。聞者多歎之。嘗與寒暄言曰。學而不知心。何以學爲。寒暄曰。心在何處。先生曰。無乎不在。亦無有處。此兩先生論心學處。而未聞其間許多議論。惜哉。朱溪君深源,南秋江孝溫。亦嘗友而敬之。秋江則嘗立傳而無傳云爾。中廟十二年。命贈議政府右議政。令本邑守。春秋仲月。致祭家廟。賜夫人爵貞敬。歲廩終其身。竝錄試其子孫。至今上宣祖大王八年。奉常。上先生行義。賜諡文獻。按諡法。道德博文曰文。聰明睿哲曰獻。先生娶宗室桃平君末生之女。恭靖大王之孫也。有葛覃之賢德。生二男四女。男長希稷。直長。娶縣令房貴和之女。嫡無嗣。只有庶子如山。次希卨。正郞。娶金坵之女。無子女。取從姪彥男爲後。女長適副司直崔浩文。次適生員趙孝溫。次適李賢孫。次適薛公諄。彥男生子大民。縣監。庶子秀民。參奉。大民生一男一女。男弘緖。參奉。女適房元震。生員。弘緖生三男。長光漢。次光旭。年十八而夭。季光淵。

先生行狀載儒先錄者二。一謂出於李公勣之手。而太略。不能擧其一二。一出於先生姪希參。而猶未能備焉。近又求得此本於鄭氏之門。未知出於誰手。雖似稍詳。而亦裒集斷爛。又自今上以下。爲蟲蠹所損。問諸秀民則曾見此文於平時。其下。只敍子孫譜系而已云。故輒敢續錄。俾成全文云。

神道碑銘幷序

[编辑]

鄭蘊

惟我東方。自殷太師設敎。蔚然有變夷之風。而寥寥數千載。眞儒者罕出。在麗季。惟鄭文忠公一人而已。入我朝。聞而知之者。有若五先生焉。先生其一也。先生諱汝昌。字伯勖。其先貫河東。後徙居咸陽郡。有諱之義。判宗簿寺事。諱復周。判典農寺事。諱六乙。贈漢城府左尹。寔先生曾若祖若考三世也。母崔氏。牧使孝孫之女。以景泰元年庚午。生先生。生有異質。左尹通判義州時。先生在齠齔。華使張寧。一見知其爲非常兒。作說以名之。後左尹爲咸吉道虞侯。拒叛將李施愛。死之。先生絶而復穌。入積尸中求遺體歸葬。時年十八矣。服制畢。上嘉左尹衛國功。命官其嗣。先生以父敗子榮爲不忍。辭不受。奉養母夫人。滫瀡備至。母夫人所爲。無甚害於義。不敢違。母夫人亦知子之志。不欲傷。故母無過擧。子無曲順之失。癸卯。中進士試。母夫人又欲見決科之榮。乃遊太學。每夜深。必兀然端坐。於是。泮中知其有思道之功。益尊敬之。及南歸。母夫人方在癘染中。人勸令在外候問。先生不聽徑入。未幾。母夫人遘癘不起。擗踊嘔血。幾至滅性。治喪不顧俗忌。襲斂殯奠。皆以禮。人甚危之。而癘患自熄。先生終無恙。人皆以爲孝感所致。方伯聞其行。令郡官辦葬具。先生以煩民力怨及親。爲辭不受。凡有欲助之者。皆不聽。期啜粥。三年憂。苴杖不出廬外。危坐終日。不脫絰帶。旣祥。不歸家。入頭流山。皇皇有如有求不得之狀。人勸酒肉。輒涕泣不肯。郡守曺梅溪偉躬造勉之。以爲先王中制不敢過。於是不敢辭。寺正趙孝仝,參議尹兢。疏薦其學行。成廟嘉之。特授昭格署參奉。先生陳情固辭。成廟題其疏尾曰。聞汝之行。予不覺出涕。行不可掩。而今猶如此。是汝之善也。兄弟姊妹。分土田臧獲。先生擇其磽薄老弱者自占。猶有不厭其心者。則復以己所得與之。成廟庚戌。登丙科。補藝文館檢閱。遷侍講院說書。輔導以正。東宮頗不悅。卽求補外。甲寅。出監安陰縣。縣素稱凋弊。先生首訪民隱。嚴立科條。櫛垢爬痒。民獲蘇醒。期月之間。恩信周遍。吏民相戒。莫敢欺負。暇日。招選鄕子弟之秀異者。親自敎誨。遠近聞風多來學。坐戊午史禍。謫鍾城七年。無幾微怨悔見於色辭。府定庭燎之役。每使星入府。躬自燃火。不懈益謹。其行乎患難如此。六鎭近胡域。無文風久矣。先生擇其可與語者。敎誨不倦。未幾。有中進士科者。斯非過化之妙歟。甲子夏四月一日。易簀于謫所。壽五十有五。輿歸咸陽。葬昇安洞艮坐坤向之原。是年秋。史禍復作。其可忍言哉。不數年。昭雪無餘憾。褒贈祀典。愈久愈隆。郡儒建書院。特賜灆溪之號。春秋用小牢享之。自戊辰以後。館學儒生。請從祀文廟。歲以爲常。萬曆庚戌。始蒙允。八月。賜祭於家。於是先生道學之光。益彰於世矣。先生之學。以濂洛爲準的。讀書以窮理爲先。處心以不欺爲主。日用工夫。不出誠敬之外。至於治平之律令格例。無不究其極。求諸治縣。已見其端緖矣。與寒暄金先生。俱遊佔畢金先生之門。志同道合。許以莫逆。論道講學。動必相隨。惜其微言餘論。不少傳於世。而先生平日著述。又火於戊午之禍。豈不爲後學之長痛乎。嗚呼。彼小人者。雖或螮蝀於一時。然至於公論之久長。蓋亦莫得以掩之。列聖褒崇之恩。多士景慕之誠。有如滄海之深。北斗之高。百世之下。聞其風而興起感發者。不在於立懦廉頑之後。則雖使先生坐廊廟於當時。其風效之及於無窮者。夫豈或之過哉。先生娶宗室桃平君末生之女。恭靖大王之孫也。生二子四女。長希稷。直長。次曰希卨。正郞。希稷。嫡無嗣。只有庶子如山。希卨。取堂弟希參之子彥男爲後。女長適副護軍崔浩文。生子彥淸。壻任虎臣。觀察使。其次適生員趙孝溫。生子安壽。次適李賢孫。生子承壽。又其次適薛公諄。生子璿。彥男。同知。生子大民。縣監。庶子秀民。參奉。縣監生一男一女。男曰弘緖。文學正。女曰房元震。察訪。學正初娶贈都承旨楊士衡之女。生二男一女。男曰光漢。生員。曰光淵。進士。女適李皦。後娶林眞㦂之女。有一女。適郭文浣。參奉生三男。弘纘,弘繼,弘經。弘經生光淑,光湜。餘幼。如山有子二人。曰天壽,桂壽。天壽之子。元禮,亨禮。桂壽之子。曰興禮。元禮,興禮。以先生蔭除參奉。合嫡庶曾玄男女凡若干人。銘曰。

於皇上天。閔茲東偏。日趨澆漓。乃降碩儒。于嶺之隅。金聲玉姿。先生之生。抱負非輕。文不在茲。泝求洛閩。窮源嚼眞。不尙文詞。潛心論討。實踐深造。要在不欺。躬于孝悌。達以詩禮。聖賢是希。晩武天庭。兆足以行。誰其尼之。鳴琴十室。化成期月。施止於斯。天生何意。天嗇何以。世道之悲。惟其耿光。沒世彌彰。躋于孔祠。蘫水洋洋。昇山蒼蒼。不渴不隳。能令大名。山高水淸。不在斯碑。

鄕祠堂記

[编辑]

林薰

祠宇之設尙矣。古人有一名一節者。莫不有祠。誠以秉彝好德之良心。自有所不能已也。況於懷道抱德之士。志伊尹之志。學顏淵之學。雖不能大行於當世。而有一分見施於吾民者。則吾民之欣慕愛悅。愈久而不能忘者。固其理也。吾鄕之立先生祠宇者此也。先生。河東人。諱汝昌。自號一蠹。若其道德之高。學問之醇。旣已昭著於國乘。顯敭於士林。如欲言之。有類於贊日月之明。姑以吾鄕立祠之意言之。先生於弘治甲寅。出宰于縣。居五年而罹史禍。謫鐘城又七年而卒于謫所。五年之間。凡所以施仁政興文敎。使吾民心悅而誠服者。亦未暇條陳而縷說也。先生之沒。夫人居咸陽。距縣二十里。縣之吏民。歲時必齊拜問候于外。常時過其門者亦然。夫人之歿。縣之吏民。不令而子來。以供葬事云。當時人民之追慕先生。蓋可想已。先生之居官也。有治民十餘條。後來繼之者。世守爲範。莫敢有改。吾縣之賦役。視他邑爲輕。所謂民到于今受其賜者。非斯人歟。吾鄕之欲立祠者久矣。而狃於因循。迨不能有成。豈非吾鄕之深可愧也。去年春。鄕人尹劼,柳世漢。議諸鄕中。遂白于前縣監朴侯。乃擧役未幾。朴侯遞歸。尹與柳亦退。無能任其責。事幾無成。鄕人鄭惟明,鄭惟文。奮然自任。告由于新縣監李侯。侯曰。吾怪此事久無成。何至今其稽也。吾於斯文美事。安敢忽諸。命復擧役。越明年春。始成。鄕人謂余爲縣中老民。請記顚末。刻之于石。余以不文辭之。鄕人請之愈勤。不獲已而諗之曰。凡事之成虧。莫不有數存焉。吾鄕之欲立祠者。自先生去後。孰不有思。而八十餘年。乃克有成。豈非數與時會。又得其人歟。兩鄭之自任。猶可尙也。而李侯之致誠。豈所謂同氣而相求。聞風而興起者歟。抑又有說焉。立祠。所以慕先生也。慕先生。所以慕其道也。使吾鄕之人。能不忘先生之化。皆勉爲孝悌忠信之行。則於立祠之意。得矣。不然則此堂不幾於慕其名而忘其道乎。又曰。觀古人之有祠宇者。凡幾興而幾廢也。其始也。莫不有人而興之。其終也。莫不無人而廢之。倘使後之人。或怠於祀事。使此祠不免於摧敗。則不徒爲吾鄕之罪人也。實爲李侯之罪人也。此皆不可無戒於後人者也。咸曰然。朴侯名文龍。咸陽人。李侯名悠。廣州人。遂幷刻之。尙俾來者。知作者之所始云。

讚述

[编辑]

鄭汝昌。有周程張朱之見。窮通五經。獨不取攻詩之士曰。詩。性情之發。何屑屑強下工夫爲。其意雖不爲詩。德備而經通。則亦何爲病矣。秋江冷話。下同。

鄭汝昌。取朱子中庸章句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而不取其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曰。安有後氣之理乎。余聞而甚高之。

心者。可行於空虛之地乎。必盛於形質。然後行也。故有形者。皆有心也。然有拘於形氣之私。則此心暗。孔子所謂捨則亡。孟子所謂引之。大學所謂不在。有克乎形氣之私。則此心明。孔子所謂操則存。孟子所謂收放心。程子所謂使反復入身來。自勖用是說。亦指心出入之物。余嘗詰之曰。心豈出入乎。自勖曰。自身坐於此。而心遊千里之外。須臾卷在腔子裏。非出入乎。予惟妙衆理而一之爲心。則其可出於形而復入乎。苟以心爲觸物。而出諸形外。則當其時。爲在內者何物耶。且形氣之所恃以維持者。以有心耳。纔出身則身便斃矣。無復入之理。若夫孔孟伊洛出入之說則愚竊疑以操爲存。以捨爲出耳。蓋操則形氣淸粹。此心常明而亘存。所謂入也。舍則形氣淆駁。掩蔽此心。而外誘爲主。所謂出也。非眞有出入之也。自勖無乃以辭害意乎。蓋想夫心之爲物。如明鏡焉。如止水焉。鏡水在此。而物不逃形者。非鏡水歸物。物來自照矣。蓋人不能反顧其心。則疑心之歸物。亦宜矣。按醫書。心不受邪。此精論也。邪之不入。所以無出入也。邪入則心出。心出則身死矣。范淳夫女子年十四。讀孟子曰。孟子誤矣。心豈能出入乎。此女雖不知孟子本旨。要知身外無心。自勖明經飭行。近世無比。所見如是。余所疑者。茲著于篇。見秋江集○先生字伯勖。而秋江集中。皆稱自勖。

鄭汝昌。字自勖。入智異山。三年不出。明五經。窮極其蘊。知體用之源同分殊。知善惡之性同氣異。醒狂朱溪君號敬之。秋江師友名行錄

至登龜寺。少選又雨。予戲曰。造物其亦有心者歟。潛形山岳。似有所猜。伯勖曰。安知山靈久關騷客計耶。是夜復晴。晧月流光。蒼顏全露。稜稜壑谷。若有仙人羽客來舞翩翩也。伯勖曰。人心夜氣。於此都無査滓矣。濯纓頭流錄。下同。

到金臺菴。百結衲子廿餘方荷袈裟。梵唄相逐。回旋甚疾。余問之。云精進道場也。伯勖頗解之曰。其法精而無雜。進而不退。晝夜不息。以爲作佛之功。

有山自北而斗起爲三峯。其下居民僅十數屋。名曰炭村。前臨大川。伯勖曰。此可居也。余曰。文筆峯前。尤可卜也。

伯勖力熯。腰繫一索。使一僧挽而前。余迎謂曰。僧從何處拘罪人來。伯勖笑曰。不過山靈拿逋客耳。蓋伯勖曾遊此山。故戲答云耳。

將報事於祠下。文旣成。且酹之。伯勖曰。世方以爲摩耶夫人。而子明其威肅王后。恐未免世人之疑。不如已之。予曰。且除威肅摩耶。而山靈可酹。伯勖曰。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且國家行香。不於山靈。而每於聖母或迦葉子。將奈何。遂止。祭文云云。某與進士鄭某。守道嫉邪。平生不讀非聖賢之書。行過淫祠。必衊之毀之而後止也。

余問伯勖曰。峯高近天。宜先得陽而反後。何也。伯勖曰。大地距天八萬里。而吾行數日而到上峯。峯之高不滿百里。則其距天不知其幾也。不可言先陽。特孤高先受風耳。

靈神寺。有迦葉像贊。匪懈堂安平大君三絶也。煙煤雨淋。惜其奇寶之見棄於空山。欲取之。伯勖曰。私於一家。曷若公於名山。以備具眼者之遊賞也。遂不取。

伯勖曰。松與竹。兩美也。而不若此君。風與月。雙淸也。而不若天心對影之爲奇。山與水。俱仁智者所樂也。而不若水哉水哉。遲明。將與子行出岳陽城。而觀瀾於大湖也。余曰諾。

嘗聞先正鄭公諱汝昌先生之風。而孤陋寡聞。未得其詳。心嘗愧欿。其有著述及碑誌及行狀。伏望暫許借觀。以發蒙滯。不勝千萬之幸。退溪與任虎臣書。見退溪集。○下同

鄭汝昌。慶尙道咸陽郡人。官至縣監。信古好義。學務踐履。與金宏弼同師佔畢齋。志同道合。時人稱爲金鄭。自號一蠹。卒贈右議政。郡人立書院以祀之。隆慶丁卯秋。翰林學士許國,兵科給事中魏時亮。奉穆宗皇帝登極詔來頒。求問傳孔孟心學者姓名實行。退溪書示以此。

寒暄金先生。與咸陽鄭一蠹先生。志同道合。特相友善。每相遇。與之講磨道義。商確古今。或至達曙。景賢錄

去陶灘一里。有鄭先生汝昌故居。先生乃天嶺之儒宗也。學問淵篤。吾道有緖。挈妻子入山。由內翰出守安陰縣。爲喬桐主所殺。此去鍤巖十里地。明哲之幸不幸。豈非命耶。出南冥遊頭流山錄。○錄中又曰。岳陽縣江上。有鍤岩。乃韓錄事惟漢之舊莊也。惟漢見麗氏將亂。携妻子來棲。徵爲六悲院錄事。一夕遁去。不知所之。按先生謫鍾城。卒於甲子夏。士禍重發於其冬。變及泉壤。曺先生謂爲所殺。恐照管偶或未及也。

至灆溪書院齋宿。明日。夙興謁廟。退謂二三子曰。東國諸賢中。惟此先生。庶幾無疵累矣。南冥年譜

公素隣一蠹先生。及先生出宰安陰。往來問業以爲樂云云。其殆有得於鄭公鄕。而發之以元祐之風者歟。盧蘇齋撰盧信古堂碑

龍湫之上。舊無魚。蓋巖崖懸絶。魚不能上下也。鄭先生爲倅于縣。往來是山。取紅鱗數隊舍于此。厥後畜息以蕃。游魚濈濈潭底。至今爲遊人好事者之愛玩焉。余嘗遊學于此。與二三年少。日餌取之。以爲山盤之供也。噫。吾其盡之矣。先生以博施濟物之仁。屈爲小縣。能使一境之民。獲蒙煦濡之惠。而又繼以及物。置諸咸若之地。其一段方寸底意思。誠可尙者矣。余亦天地間一圓方也。而懵識之與群。忍殘仁澤之所遺者耶。山川有知。必怒余而不赦矣。盧玉溪長水錄

母嘗患痢甚苦。公焚香祈禱。不見效。乃嘗糞。號天痛哭曰。吾誠不至。未蒙神佑。有身何爲。以頭觸柱血出。及喪。憑母屍哭。晝夜不絶聲。弔客皆感泣。居喪盡禮。喪畢。兄弟姊妹。當分奴婢土田。公先占老弱瘠薄。妹夫寧仁君楯。猶以爲恨。公卽以己物與之。柳眉巖鍾城記聞。下同。

成廟嘗賜酒。公伏地曰。臣母在時。嘗責飮。臣以不飮許母。茲不敢承命。上嗟歎許之。

公謫鍾城七年。未嘗出入。節度使李允儉子希曾。從學二年而去。爲世名儒。登第爲修撰。公嘗語希曾曰。人臣得罪於國家。非忠。人子遠隔丘壟。久廢祭祀。非孝。負此二罪。何面目見人。所對書案。惟周易啓蒙在焉。公之學。以篤實爲本。以不自欺爲主。嘗曰。余質下於人。若無十分之功。焉得絲毫之效。譬如種穀。磽确之田。嘉禾不茂。膏腴之地。稂莠易生。若無栽培鋤治之力。雖有良田。亦何益哉。

公嘗著庸學註疏主客問答說及進修雜著若干篇。戊午之禍。夫人盡投之火中。

公謫鍾城七年。處之怡然。無怨悔言色。恬靜自守。有固窮之節。初定庭爐夫。每使臣入公館。輒執燃火之役甚恭。

六鎭僻陋。舊無文風。公誨鄕村子弟。亹亹不倦。由是人皆興勸。始知詩書禮樂之敎。孝悌忠信之道焉。世稱公敎育之功云。

鄭先生。早年卜築頭流山麓。以爲終老之計。成廟召爲昭格署參奉。懇辭不允。先生律身甚嚴。終日端坐。雖盛暑。妻子未見肌膚。平生不喜作詩。只有一篇流傳於世。其詩曰。風蒲泛泛弄輕柔。四月花開麥已秋。看盡頭流千萬疊。孤舟又下大江流。胸中灑落。無一點塵態。蓋可想見。任輔臣丁巳錄。下同。

南秋江。性忼慨。每憤時事。登母岳痛哭而返。危言格論。雖觸忌不顧。金大猷,鄭伯勖戒止之。二公操履。以小學自律。其所造實與秋江異。然交契相厚。眞所謂芝蘭同臭也。

鄭汝昌。字伯勖。河東人。號一蠹。以孝行薦爲參奉。辭不許。登第爲翰林。官至安陰縣監。與金宏弼同志。師金宗直。事性理學。戊午。謫鍾城以卒。旣而又剖棺。後贈右議政。諡文獻。柳西崖戊午黨籍

我朝性理之學。實自金大猷先生倡。同志者。鄭先生伯勖其人也。大猷精於理。伯勖精於數。惜乎遭世不祥。殞於非命。蒼蒼者天。謂之奈何。中廟朝。皆贈右議政。致祭家廟。海東野言

微茫一抹。杳若補缺於南天者。智異也。鄭先生。早歲棲息蓄德。曺先生。晩年隱遁養高。作鎭南方。爲名山第一。而復託名於兩賢。將與天壤同其傳。亦不可不謂茲山之大幸也。鄭寒岡伽倻錄。○實紀此下。在寒岡先生祭墓文。而今移附于祭文卷。

公年八歲。天使張寧。見而異之。名以汝昌。事親至孝。精於理學。成廟特授參奉以褒之。登第。罹戊午禍。被謫死。今上中宗大王十二年。贈右議政。春秋賜祭。歲廩其家。輿地勝覽

詩章

[编辑]

岳陽亭

[编辑]

兪好仁

亭在晉之岳陽縣。鄭侯伯勖所止也。伯勖少自不羈。有泉石煙霞之疾。嘗造別墅於此。仍起亭。遂名之曰岳陽。日厭飫以嘯詠自娛。一朝徵爲昭格署參奉。嘉其行誼也。鄭君至則取科第如摘髭。翰林院稱直筆。書筵闕員。又選補說書。日侍春宮。輔益弘多。僕偶叨文學。竊忝僚席。一夕同入院。侍講之餘。談論刺刺。因語所謂岳陽之事。其山川之勝。風景之美。瞭然在几席之下。僕聞之不覺忘倦。但侯病不樂仕。有欲歸未歸之志。用老杜卜居篇。求和甚苛。辭不獲已。謹步韻錄似淸讌。冀博一粲。

一掬歸心天盡頭。岳陽無處不淸幽。雲泉歷歷偏供興。軒冕悠悠惹起愁。杜曲林塘春日暖。輞川煙雨暮山浮。書筵每被催三接。辜負亭前月滿舟。

賀宰安陰

[编辑]

曹伸

蒼蒼松桂樹。生長南山幽。老幹飽風霆。千載無入收。國匠收此材。挽致回萬牛。明堂會應構。顧爲椳闑謀。枝條紛落杮。文彩未能周。還歸舊山壑。蔭布百里州。

[编辑]

舊業蟾津上。茅簷八九居。水竹當千頃。圖書盈五車。本不避時世。自與塵事疏。風聽九皐唳。釣罷南澗魚。平生端有懷。施之力有餘。山林與朝市。出處竟何如。

[编辑]

百世俟河淸。高才起把耒。十年待佳偶。靜姬飾容佩。豈應束帛召。又入大庭對。春坊談正學。經帷進規誨。從容講論地。宜得斯人在。胡爲便乞歸。重外而輕內。

[编辑]

出宰山水邑。彈琴邑庠中。花林雖僻縣。淳朴有古風。詩書易爲敎。箠楚難奏功。豈伊採術馭。坦腹民情通。況近邱墓鄕。春秋酒醪豐。時時笏拄頰。南嶽靑磨空。

[编辑]

我欲縶白駒。生芻人如玉。幾年有成言。風雨對牀宿。何知竟成虛。顧此戀微祿。雖然事當爾。豈久籠禽鹿。從須決定歸。終老王官谷。君能月致問。寄我書一束。

咸陽鄕校

[编辑]

金安國

金公治化鄭公鄕。庠塾薰風盡善良。小學工夫須更勉。兩賢遺範詎宜忘。

安陰鄕校

[编辑]

淵源性理鄭先生。欽想當時政化成。餘俗定應敦德行。須將小學益修明。

蘫溪書院

[编辑]

李滉

堂堂天嶺鄭公鄕。百世風傳永慕芳。廟院尊崇眞不忝。豈無豪傑應文王。

和陶詩

[编辑]

吾東號鄒魯。儒者誦六經。豈無知好之。何人始有成。矯矯鄭烏川。守死終不更。佔畢文起衰。求道盈其庭。有能靑出藍。金鄭相繼鳴。莫逮門下役。撫躬傷幽情。

花開洞。憶先生遺跡。

[编辑]

盧禛

行趁淸和綠正柔。睡翁來往幾經秋。斜陽立馬尋頹址。山自盤回水自流。

永溪書院

[编辑]

金昌翕

天地旣儲精。星岳或降神。得秀且稟靈。邂逅僅有人。國初盛培養。儒林蔚彬彬。小學有正脈。先生授受眞。衣從畢齋摳。德與寒暄隣。磨礱學則優。際世何不辰。含書雖彩鳳。掩袂嗟窮麟。嗚呼滔天禍。已矣殉道身。何誅喬桐主。有憾天不仁。南金埋北塞。光氣未長堙。冤鬱亦暫時。百世有大伸。巍巍抗崇配。五位星羅旻。爰及杖屨跡。黌宇啓荒垠。我來過扃除。目擊丹雘新。槐杏間紅桃。苾芬裛靑蘋。緬懷金玉相。恍若躡淸塵。朗吟風蒲詩。頭流去尋春。

實紀跋

[编辑]

張顯光

先賢之於道德。夫旣自盡自得焉。則其所言之嘉言。所行之懿行。雖不能傳於後。其於自盡之道。自得之德。有何損焉哉。然而後人之於先賢。聞其名而尊慕之者。莫非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其或不獲聞其嘉言懿行之一二。則又何以審知其當時自盡自得之實。而能有以致尊慕之誠哉。此自古君子人之於先賢先正之言行。必欲詳錄而備記之。用賁後學之心目者此也。嗚呼。一蠹鄭先生。卽我東方之先賢也。旣幷列於四賢。祀諸文廟之廡。則國論已定矣。第以先生遭不幸。於其終也。家籍竝爲之莫傳矣。則豈但先生之不幸哉。亦後學之皆不幸也。近有寒岡先生。甚惜其言行之無傳。遂收拾於亡失之餘。成此一冊。亦可以起後人之追想矣。咸郡乃先生鄕也。曾爲先生創書院而祀之矣。郡儒旣刊是冊。索跋於余。余以爲先生德業。不惟師表一方。有以師表四方。不惟師表一世。有以師表百世。而冊中所載。亦足以推測先生之體用之學。盍相與篤信而宗尙之哉。

實紀重刊跋

[编辑]

李縡

右文獻公實紀一冊。旅軒張先生。已跋其後矣。板本藏在灆溪書院。而歲久刓缺。殆不可讀。院中章甫。將謀改刊。以縡忝爲山長。來示原本。是蓋寒岡先生所纂輯者。而中間部次。猶欠齊整。後來讚述。亦多闕漏。故不得不略加修正。至如事實及史禍首末諸條。以旣經鄭先生手。故未敢遷動。倩人淨寫以歸之。若文獻先生道德學問之師表百世。具載於卷中諸賢文字。固無待於末學發揮之言。只記其重刊顚末如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