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钢铁工业积极生产配套产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为发展钢铁工业积极生产配套产品

——沈阳市电机厂的调查报告
第一机械工业部调查组 新华社记者
1972年1月2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在大打矿山之仗、加速发展我国钢铁工业的群众运动中,机械工业部门的有关单位,应该怎样为冶金矿山设备生产又多又好的配套产品呢?沈阳市电机厂在这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沈阳市电机厂是为各种冶金矿山和其他机械产品生产配套电机的工厂。原来这个厂主要生产小型电机,近两年来,为了适应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逐步发展成主要生产中型和大型配套电机产品。一九七○年,这个厂新增加的中型和大型电机品种有二十五种,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十五年间生产的新产品还要多。去年又新增加七十五种。近两年来,电机产量的增长也很快,一九七○年比一九六六年增加了将近一倍半,去年又比一九七○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七点八。可比产品的成本比一九七○年降低百分之十。

急冶金矿山所需,积极发展新品种[编辑]

沈阳市电机厂是在激烈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

这个厂是一九五○年由几个小厂合并的,开始只生产小型电器设备。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期间,在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经过扩建,成为专门给冶金矿山设备生产小型配套电机的工厂。这时期,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到了一九六○年,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以生产配套电机没有盈利为借口,挥舞“工业要退够”和“条条专政”两把大斧,强迫把这个厂全部砍掉,妄图削弱冶金矿山设备的配套能力。这个厂的工人与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团结一致,坚持生产,跑到许多省市的矿山和钢铁厂,帮助修理冶金矿山设备上的电机,继续为发展钢铁工业出力。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批判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这个厂又焕发出革命的青春。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大型和中型电机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是急冶金矿山所需,积极发展多品种,生产大中型电机,还是满足于完成一定数量的产值计划,继续生产原来的小型电机产品?在研究产品发展方向时,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厂领导机构的面前。有的说,我们厂小设备差,生产不了大型电机。有的说,生产大型电机,批量小,品种多,产值低,困难多,经济上不合算。大多数同志不同意这些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什么合算不合算,国家需要就干!什么困难不困难,只要是发展钢铁工业需要,就要克服困难!”为了提高大家的路线斗争觉悟,厂党委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鞍钢宪法”和发展工业“以钢为纲”的方针,回忆本厂在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中发展的历史。他们还带领部分工人到鞍钢和重型机器厂、水泵厂等企业参观学习,实地了解到冶金矿山建设需要电机的迫切性。通过学习、访问,广大职工认识到,矿山设备必须成套供应,如果不配套,主机生产得再多,也发挥不了作用。大家愤怒地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利润挂帅”、“唯生产力论”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决心坚持政治挂帅,为大打矿山之仗、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钢铁工业而努力。他们说:钢铁是机械工业的“粮食”,电机是冶金矿山设备的动力,电机上不去,就是丢掉了工业“以钢为纲”的方针,就是拖了钢铁工业的后腿。大家一致表示:现在冶金矿山机械需要大中型电机,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把它生产出来。

他们说到做到,从“三不干”变成了“三要干”:过去是“批量小不干,利润低不干,不好做不干”,现在是“单台的要干,利薄的要干,难做的也要干”,只要冶金矿山急需,不管工艺多么复杂,不管困难多么大,他们都坚决完成。一九七○年,鞍钢急需一台六千三百瓩的大型交流同步电机。这个厂的工人对这种电机连看都没有看见过。但是工人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们在兄弟单位协助下,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了七十天时间,就把这台大电机制造了出来。这一年,他们为鞍钢和本钢生产了三十七种中型和大型电机。去年更上一层楼,又生产了七十五种中型和大型电机。沈阳重型机器厂为矿山生产一批球磨机需要配套电机。沈阳市电机厂就主动承担了下来。这是一种三十六极的大型电机,机体大,结构复杂,制造困难,而且需要大型加工设备。这个厂虽然不具备加工条件,但他们群策群力,攻克难关,只用三个月时间就把这种电机制造了出来,现在已有十多台运往矿山投入生产,为大打矿山之仗作出了新贡献。

群策群力,自力更生破设备难关[编辑]

沈阳市电机厂在制造大中型电机的过程中,遇到了设备不足、工艺复杂等一系列困难。有的主张向外厂求援,有的主张向国家要一些设备。厂党委认为,只有自力更生发展电机品种,才能在大打矿山之仗中不失时机,争得主动。

厂党委的这种认识,是从总结本厂的历史经验中得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这个厂曾生产过中型电机。那时,凡是大的、重的、难的零部件,都请兄弟厂协作加工,自己不去想办法克服困难,结果两年间只生产了两种中型电机产品。厂党委总结了这个经验教训,认识到,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才能争得主动。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导,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制造设备,同时改造现有的设备。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一九七○年,他们承担了鞍钢急需的一台大型电机的生产任务,领导机关考虑到他们的困难,决定让兄弟厂帮助他们加工二十二项关键零部件。这个厂的工人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决定不给别的单位增加负担,自己把重担子挑起来。全厂从厂一级到车间纷纷建立“三结合”小组,大搞技术革新,制造土设备,在两个多月时间内,除了四个零部件外,其余十八个全部由自己加工,按时按质完成了大电机制造任务。

两年来,这个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了生产中型和大型电机设备不足的问题:

一、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以小攻大。大型精密加工设备不足,是影响这个厂发展大、中型电机产品的一个“卡脖子”问题。工人们发挥了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成功地制造了各式各样的“蚂蚁机床”,以小攻大,以短补长,以弱制强,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一种大型电机转子,长四米,直径一米多,重八吨,厂里最大的车床也加工不了。怎么办?“三结合”小组就改制了两台“小蚂蚁车床”,灵巧地进行加工。还有一种大型电机,机座是个“庞然大物”,连龙门刨的“大门”也通不过。工人们就改制一台单臂铣床代替刨床。机体内孔加工要求高,现有的钻床只能钻外孔,有劲使不上。工人们就装了一台小型内孔钻,“小蚂蚁”钻到“大象”肚子里去加工,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先后创造了“拦腰蚂蚁”、“长臂蚂蚁”、“内脏蚂蚁”等各种“蚂蚁机床”。因此,加工的电机虽然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而加工产品的设备却十分轻巧、灵活,解决了大型设备不足的困难。

二、因陋就简,自造土设备。生产大型同步电机的磁极线圈,只有大型扁绕机才能加工,买一台扁绕机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到手。第七车间工人主动承担了制造土扁绕机的任务。他们先找来一台旧机床的机头,又在废铁堆里找到一个卡盘、一只旧变速器,用旧钢板焊了机壳,突击七昼夜,终于制造成功,用它加工的磁极线圈,质量完全合乎要求。线圈车间压制线圈,没有压力设备,老工人就地取材,把千斤顶倒过来,改装成土油压机,解决了生产急需。装配车间的设备条件更差,没有大平台,工人们就把闲置的大小高矮不一的若干个小平台拼接成一个大平台,为装配大型电机创造了条件。去年下半年,这个厂平均每月要生产七、八个品种,工具、模具供应跟不上,技术人员就深入现场,和工人一起,改革工艺,制造了一批简易的工具和模具,保证了正常生产。

三、改造现有设备,使它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这个厂的大型电机车间有一台进口的外圆磨床,由于只能加工五十毫米以下的外圆,经常有半年时间闲置在那里。去年,大批中型和大型产品投入生产后,工人们为这台磨床动了“手术”,使这台磨床能够加工直径五十毫米到二百毫米的工件,充分发挥了设备潜力。成批生产大型电机需要大型立车,厂里原有的一台立车只能加工三米四的工件,维修车间老工人决定对这台立车进行改造。他们在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支持下,制定了周密的技术措施,趁这台立车检修的机会,只花了二十多天时间便把它改造成能够加工四米大工件的立车,保证了这个厂大型电机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这个厂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措施,两年来共实现了三百五十项技术革新,制造和改制了九十七台机器设备,基本上适应了生产中型和大型电机的需要。

清仓查库,修旧利废,把积压物资用到生产上去[编辑]

沈阳市电机厂积极为钢铁工业生产配套产品,大力发展中型和大型电机,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原材料问题。厂里原来生产小型电机的原材料大量积压下来,而生产中型和大型电机的物资则满足不了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厂的党委仍然把解决困难的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动群众清仓查库,节约代用,修旧利废,使大批积压物资用到生产上。去年,这个厂生产中需要的电解铜、铝锭、钢材、电磁线、铜排等主要物资,经过清仓查库,有的全部不要向国家领新料,有的大大削减了要料计划,有的物资还支援了兄弟厂矿。例如电机大轴钢材,原来没有着落,工人们打开了一个个仓库,走遍了车间各个角落,很快查出了二百多吨,满足了生产的需要。

对于清查出来的积压物资,工人们有的经过加工改制,有的因材修改产品设计,大部分都利用起来。这个厂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积压了一批半成品和残次品,长期没有利用,这次在清仓查库的时候,工人们对这批物资作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在加工利用上大做文章。冲压工人把一批转子冲片,一片一片重新锉槽,重新定孔位;绕线工人把大批废旧线圈精心拆开,重新绕制;设计人员和工人群众密切结合,修改产品设计,把不同规格的物资,及时用于生产。由于各车间协同作战,去年光是利用积压的半成品就改装了四十三台电机,其中有十五台是鞍钢、本钢矿山建设需要的电机,原来计划一九七二年才能交货,结果他们去年便提前完成了订货合同,得到用户的好评。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