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事實類苑/卷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事實類苑
◀上一卷 卷二十八 官職儀制(三) 下一卷▶


◆官職儀制(四)

武臣賜笏頭帶

[编辑]

太宗命創方團毬路帶,亦名笏頭帶,以賜二府文臣。明道初,張徐公為樞密使兼待中,獨得賜之。皇祐初,李侍中用和以叔舅蘄賜,時王侍中貽永為樞密院,遂并賜之。其後曹侍中亦以叔舅而賜焉。

對賜

[编辑]

凡拜職入謝,多有對賜,拜官加勳封謝恩,雖二府亦無有。景德初,王冀公以參知政事判大名府,召還,加邑封,時契丹方講好,真宗欲重其事,冀公入謝,特命以衣帶鞍馬賜之。自後二府轉官,加階勳封邑入謝,並有對賜。

郊禮召耆德侍祠

[编辑]

皇祐二年,仁宗始祀明堂,范文正公時守杭州,而杜正獻致政居南都,蔣侍郎希魯致仕居蘇州,皆年老體康。范公建言,朝廷闊禮,宜召元老舊德陪祀,供帳都亭驛以待焉。二公卒不至。加賜衣帶器幣,賜一子出身。自後前兩府執政者,大禮前率有詔召之,然亦無至者。禮畢,皆賜衣帶器幣焉。

二府拜恩詣景靈宮謝

[编辑]

文穆王冀公,天聖初再為相,既拜命謝恩,即請詣景靈宮奉真殿朝謝真宗皇帝。冀公仍以五百千建置道場,託先公為齋文,其略曰:“奉諱之初,謝病於外,臨西宮而莫及,企南狩以方遙。”失其本,餘不盡記。自後二府初拜恩入謝,即詣景靈,踵冀公故事也。

都省議事儀式

[编辑]

先公嘗言,自太祖臨御以來,百司人吏,艱於選補,繇是臺省舊規,漸成廢墜。吾前忝罷右僕射,省中並非舊吏,惟私名散官三數人主掌按籍而已。其舉措祗應山野,逮其詢省中故事,則懵然莫知也。適會勑下,集三省官議事,省吏以狀白,吾詰之曰:“三省官議事,僕射入省乎?”曰:“不知也。”“臺省官與丞郎尚書雜坐乎?”曰:“不知也。”“掌名表郎官與監議御史何向而坐?”曰:“不知也。”“左右丞與尚書坐孰為主?”曰:“不知也。”吾為主客郎中掌誥日,時吏部尚書張公昭、兵部尚書李公儔、左丞趙公上交、中丞劉公溫叟、致仕楊尚書昭,以耆儒碩德,俱在班列,屢陪諸公於都省議事。大凡在內庭,論職不論官,入都省,論官不論職。如翰林學士文明學士、樞密、直學士、三司副使並同上。帶兩省官及都省官,遇議事之日,入都省,並綴本班坐。此論官不論職也,如郎中則嚮郎中坐,諫議則嚮諫議坐也。每議事,所司於都堂陳帟幕,具酒饌,設左右丞坐於堂之東北,面南向。設御史中丞坐於堂之西北,面南向。設六尚書侍郎坐於堂之東廂,面西向。設兩省尚侍給事諫議坐於堂之西廂,面東向。如兩省有侍郎,則改左右尚侍坐。設知名表郎官坐於堂之東南,面北向。設監議御史坐於堂之西南,面北向。又設左右司郎中員外坐於左右丞後,設三院御史坐於中丞之後,設諸行郎中員外坐於尚書侍郎之後,設左右司諫正言坐於給舍諫議之後,並重行異位。故事,左右僕射與侍中中書令是為四相。自唐開元之後,僕射參知政事,然非軍國大事,本省會議事之日,三省官早赴省就次,所司先以議事徧呈諸官,略知大意,然後所司引知名表郎官執黃卷黃卷即所議事。升廳,就本位。次引小兩省官就本位,次引郎中員外就本位,次引三院御史就本位,次引兩省官,次引尚書侍郎,次引御史中丞,各就本位,然後左右丞升廳。所司抗聲曰:“揖”,羣官對揖訖,各就坐。知名表郎官以黃卷授所司,所司捧詣左右丞,如左右丞闕,即次判都省官一人事。左右丞執卷展讀訖,然後授於中丞,於尚書侍郎,迤邐展讀訖,復授於名表郎官。始命茶酒進食,再行酒進食,所司抗聲曰:“揖”,揖訖,羣官方飲酒,爵止於三行,後或以喧嘩不設。食飲畢,所司捧筆硯立於左右丞之前,一吏抗聲曰:“請定訖”,左右丞捧筆叩頭。所司曰:“揖”,左右丞與羣官揖訖,然後以一幅紙寫所議事節,署名於其下,迤邐授於回坐監議御史,命一吏抗聲曰:“有所見不同者,請不押押字。”在坐如有異議,不問官位高卑,並於進狀論,別侯進止。後食訖,所司復抗聲曰:“食畢,揖”,羣官對揖,各降階出,就本次以所議事可否,共列狀進入,以高者為表首。如諸司三品以上,並入省議事,即諸司三品坐於尚書侍郎之南,東官一品坐尚書侍郎之前,武班二品,坐於給舍之南,並同席異位。如議大事,僕射御史大夫入省,惟僕射鞍轡至廳下馬,餘官並門外下馬,設僕射大夫位於左右丞之前,並行異位,揖畢,押字,皆僕射專之矣。故徐騎省鉉博古之士,多知典故,亦言在江南見舊儒所說議事次第,與吾略同,命寫一圖子授與省吏,即不知此輩能遵守否?已上並見春明退朝錄。

南郊執仗兵士

[编辑]

梁開平二年南郊,執儀仗兵士計二千九百七十人。建隆四年南郊,執儀仗兵士一萬三千六百人,太常寺鼓吹等二千六百四人,太僕寺推駕兵士六百八十二人,六軍執擎人員兵士五百五十二人,左右金吾衞仗各一百二十五人,左金吾仗三百五十八人、右金吾仗三百五十九人,殿中省押番人員並執擎兵士共五百三十一人,司天臺一百六十二人,八司都司四千三百七十三人,合兵部一萬七千四百三十三人。出金坡遺事。

中書密院執政官非假日不得私第見客

[编辑]

慶曆三年九月丁丑,知諫院蔡襄上言,自今中書樞密院執政官,非休假日,私第不得見客,欲詢訪外事者,聽呼召。從之。見涑水紀聞。以上五字據明抄本增。

太祖令文武臣入見謝畢乃得詣正衙

[编辑]

舊制,文武羣臣由一命而上,自外至京,必先詣正衙,見訖,乃得入見。辭謝,亦如之。太祖皇帝御極之初,親總庶務,嘗驛召一邊臣入對,將授以方略,訝其到闕已數日而未見。左右或奏以未過正衙,太祖意不平之,乃令自今皆入見謝畢,乃得詣正衙,遂為定制。出涑水紀聞。以上五字據明抄本增。

樞密院別撰時政記

[编辑]

左右史所以記言動也,然則王者之密畫切問,弼臣之僉諧獻納,外廷分職,莫克與聞,則中書有時政記,得以詳述焉。近制,參知政事二員,共掌其任,復有羣司上殿奏事,及親奉德音,或特出宸斷,可以訓俗示後者,月終錄送中書同編纂,編訖奏御,宣付史館。景德、祥符中,知樞密院王公欽若、陳公堯叟請自今樞密院所覩嘉言美德,更不錄送中書,願別為時政記。從之。金坡遺事。

譯經潤文使

[编辑]

太平興國中,始置譯經院於太平興國寺,延梵學僧翻譯新經。始以光祿卿湯悅、兵部員外郎張公洎潤色之。後趙文定、楊文公、晁文莊、李尚書維,皆為譯經潤文官。天禧中,宰相丁晉公始為使。天聖三年,又以宰相王冀公為使,自後宰相繼領之,然降麻不入銜。慶曆三年,呂許公罷相,以司徒為譯經潤文使,明年致仕,章郇公代之,自後乃降麻入銜。又以參政、樞密為潤文,其事浸重,每歲誕節,必進新經。前兩月,二府皆集以觀翻譯,謂之開堂,亦唐之清流盡在也。前一月,譯經使、潤文官集以進新經,謂之閑堂。

太常寺官

[编辑]

太常寺,國初以來,皆禁林之長主判,而禮院自有判院、同判院。大中祥符中,符瑞繁縟,別建禮儀院,輔臣主判,而兩制為知院。天禧末,罷知院。天聖中,省禮儀院,而寺與院事,舊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並兼禮儀事,近有至六七人者。按太常置卿一員,少卿二員,博士四員。祥符中,博士二員,後加至四員,今若置判寺一員,同判寺二員,合唐之卿數矣。天聖元年改同判院為同知院,即博士也。

宰相帶館職

[编辑]

唐制,宰相四人,首相帶太清宮使,次三相皆帶館職,洪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以此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領焉;集賢,次相領焉。三館職,唯修史有職事,而頗以昭文為重。自次相遷首相,迺得之。趙令初拜,止獨相,領集賢殿大學士,續兼監修國史,久之,遷昭文館。薛文惠與沈恭惠並相,薛自參政領監修,相仍舊,而沈領集賢。畢文簡與寇忠愍並相,而畢領監修,寇領集賢。王太尉相,止領集賢。近時王文惠、龐莊敏初拜及獨相,悉兼昭文、修史二職,非舊制也。

文臣自使相除樞相罷節還舊官

[编辑]

文臣自使相除樞相,罷節而還舊官。景祐元年,王沂公自使相帶檢校官,復為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充樞密使。慶曆七年,夏鄭公自使相入樞,仍帶節度使,亦非舊制也。

文臣為使相節度使

[编辑]

太祖、太宗時,文臣為使相,唯趙令一人。真宗時,寇萊公、王冀公二人,節度使李南陽一人。乾興後,難遽數矣。

文臣換武

[编辑]

唐文武參用,袁滋自尚書右丞出華州刺史,召為左金吾衞大將軍,如是者數人。本朝頗循其制,工部侍郎王公明兼黃州刺史,給事中喬公維岳換海州刺史,三司使、尚書左丞李公士衡換同州觀察使,翰林學士、工部侍郎陳公堯咨換宿州觀察使。如錢鄧州及慶曆初,韓、范、龐、王四公,皆換觀察使,以用兵擢之也。龍圖閣直學士馬公季良換秦州防禦使,非美譽也。

武臣換文

[编辑]

武臣換文資者,太宗時,白州刺史錢昱換秘書監,遷工部侍郎,復換觀察使。

王冀公為大資政請鑄印不許

[编辑]

真宗優待王冀公,景德中,罷參知政事,始置資政殿學士以命之。宰相寇萊公頗抑之,班翰林之下,乃命為大學士。冀公請鑄印,不許,遂領尚書省,自有印也。

太尉在三師之下

[编辑]

太尉舊在三師之下,繇唐以來,以上公為重。李光弼自司空為太尉,薨,贈太保。郭子儀自司徒為太尉,薨,贈太師。李德裕自司徒為太尉,皆以超拜。李載義自司徒為太保,王智興自司徒為太傅,二人卒,俱贈太尉。是以上公寵待宗臣,餘雖有功,可遷保、傅,而掌武之尊,不可得也。五代至國初,節度皆自檢校太傅遷太尉,太尉遷太師,然無升秩明文。

不歷郎官為大諫

[编辑]

唐姚南仲不歷尚書、侍郎,而入府便為僕射。近世鄭文肅、劉丞相、張尚書方平、王宣徽拱辰、滕侍讀甫、呂給事惠卿、鄧中丞潤父,皆不歷郎中、員外而便為諫議大夫。

遷郎曹

[编辑]

尚書省二十四司,唐世以事簡者兼學士、舍人,本朝唯重左曹,名曹館職,提點刑獄例得名曹,而開封府判官轉運使得名曹,又遷左曹。學士、舍人待詔遷二資,帶史撰更得優遷,如王原叔自工部郎中遷吏部郎中是也。朝官帶史館,亦得優遷,李邯鄲自博士為禮部員外郎,賈魏公自司封員外郎為禮部郎中是也。已上並出春明退朝錄。

侍制更直

[编辑]

皇祐初,三司出絹數十萬收布穀粟,轉運司均配人戶,變納見錢,期限甚促。韓魏公以軍儲不乏,請滿歲方輸官,仍免配坊郭第四第五等戶,鄉村亦聽以斛斗折納。於是人力舒緩,無逼迫之憂。見忠獻魏王別錄。

宣徽使位樞密使下

[编辑]

宣徽使舊亞樞密使,在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之上。咸平中,周瑩拜宣徽使,有所畏避,因陳願居其下,先帝從之,遂為常制,自瑩始也。出沂國文正公筆錄。

駕親臨問臣僚

[编辑]

邢昺嘗被疾,請告,真宗親臨問,賜藥一奩,銀器千兩,綵千匹。國朝故事,非宗戚將相,問疾臨奠,帝不親行,惟昺與郭贄以恩舊,特用此禮,儒者榮之。邢止問疾,郭止復臨喪。楊文公談苑。

兩府親戚回避

[编辑]

國朝舊制,父子兄弟及親近之在兩府者,與侍從執政之官,必相迴避。熙寧初,呂公弼為樞密使,其弟公著除御史中丞,制曰:“久欲登於近用,尚有避於當塗。”公弼聞之,義不能安,遂乞罷樞府。久之,以觀文學士知并州。

[编辑]

韓魏公掌誥,妻父入參大政,引唐獨孤郁、權德輿故事,懇求解職,太宗覽奏稱歎,除集賢殿修撰。趙公罷,公復職,詔冠西掖,親擇牯犀帶以賜之。今丞相陳公堯叟作相,壻王舉正;晏殊作相,婿楊察;忠獻韓公執政,婿李淑,皆引公之請為法,改以他職。見忠獻魏王別錄。

具員

[编辑]

具員用小方冊子,可五六寸,蓋置於懷袖也。每官位以黃紙褾隔之,一親王,二中書,三樞密院,四使相節度使,五僕射尚書,六三司使,七翰林侍講、侍讀、密直龍圖閣學士,八中丞、丞郎、給舍、諫議、待制,九留後、觀察、防禦使。出蓬山志。

軍廵馬步院用文吏

[编辑]

先是軍巡及馬步院判官,皆用郡府吏。建隆元年,始詔兩京軍巡、諸州馬步院判官,令吏部流內銓擇選人無遺闕者,聽減兩選補之,始用文吏也。

定合班儀

[编辑]

建隆三年,重定合班儀,升六曹侍郎在給事舍人之上,郎中在補闕之上,員外郎在拾遺之上,節使在六曹侍郎之上,中書侍郎之下。故事,北省官為侍從班,五品押南省四品,四品押南省五品,節使在諸司三品之下,至是改焉。

賜百官冬服

[编辑]

建隆三年十月,賜文武常參官冬服,累朝止賜將相翰林學士諸軍大校,至是太祖曰:“冬服不及百官,甚無謂也。”故賜之。

一品致仕官綴班

[编辑]

建隆四年,詔一品致仕官,曾帶同平章事者,每遇朝會,宜綴中書門下班。是時,太子太師致仕侯益等來陪祀,故下是詔。

罷代判官

[编辑]

乾德二年,詔諸州長吏或有須籍人代判者,即於賓佐中擇公幹者充,不得更任元從人。先是,承五代以來,領節旄為郡守者,多武夫,皆不知書,所至必自置吏,謂之代判。政事一以委之,用權不法,太祖知其弊,至是罷之。

臺省寺官以三周轉官

[编辑]

乾德四年,詔御史臺、吏部流內銓南曹、刑部大理寺,自少卿郎中員外郎知雜侍御史以下,及丞簿司直評事等,並以三周年為滿。須常在本司蒞事者,至月限滿,即與轉官。

常參官朝官

[编辑]

詔京朝官將命出入,及受代歸闕者,宜令中書舍人郭贄、膳部知雜事滕中正、戶部郎中雷德驤,同考校勞績及銓量材器,候有闕中書,類能以授之。先是常參官,自一品以下,皆謂之京官。未常參官,謂之未常參官。近代以常參官為朝官,未常參官為京官,故有朝官之目。

登聞檢院

[编辑]

雍熙元年,改匭院為登聞院,東延恩匭為崇仁檢,南招諫匭為思諫檢,西申寃匭為申明檢,北通玄匭為招賢檢。

選人赴調求職官

[编辑]

淳化五年十一月,詔吏部選人赴調,並須於京朝內求一人為職官,用府縣諸司監印。

詔勑藏勑書樓

[编辑]

六月,詔天下,前後詔勑,並藏於勑書樓,著以籍。受代日,交相付,仍於印紙曆及南曹曆內批書。

羣臣入閤

[编辑]

十二月朔,太宗御文德殿,羣臣入閤,禮畢,百官廊下飱。唐制,朔望,天子御宣德殿,授百官起居,諸司奏事,仗衞如式。敬宗始於紫宸為入閤之儀,五代以來,禮容多闕,至是始復舊。已上見國朝事實。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