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會要/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緣祀裁製[编辑]

梁開平三年九月,詔曰:「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須委元臣,以專重務。今後在京大小祀及諸色祠祭,並委宰臣薛貽矩專判。」

後唐同光二年三月十日,祠部奏:「本朝舊儀,太微宫每年五薦獻,其南郊壇每年四祠祭,吏部申奏,請差中書門下攝太尉行事。其太廟及諸郊壇,並吏部差三品以上攝太尉行事。」從之。至其年七月,中書門下奏:「據尚書祠部狀,每年太微宫五薦獻,南郊壇四祠祭,並宰相攝太尉行事,唯太廟時祭,獨遣庶僚。雖為舊規,慮成闕禮。臣等商量,今後太廟祠祭,亦望差宰臣行事。」從之。

三年十一月,禮儀使奏:「伏準禮經,喪三年不祭,惟天地鬼神社稷為越紼行事,此古制也。爰自漢文,益尊神器,務徇公絶私之義,行以日易月之制。事久相沿,禮從順變。今園陵已畢,祥練既除,宗廟不可以乏享,神祇不可以廢祀,宜從禮意,式展孝思。伏請自貞簡太后升祔禮畢,應宗廟伎樂及羣祀,並準舊施行。」從之。

天成四年九月,太常寺奏:「伏見大祠則差宰臣行事,中祠則差諸寺卿監,小祠則差太祝奉禮。今後凡小祠請差五品官行事。」從之。其年十月二十七日,中書門下奏:「太微宫、太廟、南郊壇,宰臣行事宿齋,百官皆入白事。伏以奉命行事,精誠齋宿,既徧見於朝官,涉不虔於祠祭。今後宰臣行事,文武兩班,望令並不得到宿齋處者。」奉敕:「宜依。」其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今後宰臣致齋内,請不押班,不知印,不赴内殿起居。或遇國忌,應行事官受誓戒後,並宜不赴行香拜,不奏覆刑殺公事,及大祠致齋内請不開宴。」從之。

長興二年五月,尚書左丞崔居儉奏:「大祠、中祠差官行事,皇帝雖不與祭,其日亦不視朝。伏見車駕其日或出,於禮不便。今後請每遇大祠、中祠,車駕不出。」從之。

四年二月,太常博士路航奏:「比來小祠已上,公卿皆著祭服行事。近日惟郊廟、太微宫具祭服,五郊迎氣日月諸祠,並祇常服行事,兼本司執事人等,皆著隨身衣装,狼籍鞋屨,便隨公卿升降於壇墠。按祠部令,中祠已上,應齋郎等升壇行事者,並入給潔服,事畢收納。今後中祠已上,公卿請具祭服行事,執事升壇人並著履、具緋衣幘子。又,臣檢禮閣新儀,太微宫使卯時行事,近年依諸郊廟例,五更行事,今後請依舊以卯時。」從之。

清泰元年五月,中書門下奏:「據太常禮院申,明宗今月二十日祔廟,太尉合差宰臣攝行。緣馮道在假,李愚十八日私忌在致齋内,今劉昫又奏見判三司事煩,請免祠事。今與禮官參酌,諸私忌日,遇大朝會,入閣宣召,尚赴朝參;今祔享事大,忌日屬私,致齋日請比大朝會宣召例,差李愚行事。」從之。

晉天福七年十一月敕:「天地、宗廟、社稷及諸祠事等,訪問自前所司承管,多不精潔。宜令三司預支一年諸司合請祠祭禮料物色等,於太廟置庫,仍差宗正丞石載仁專主掌,監察御史宋彦昇監庫,兼差供奉官陳審璘往洛京,於太廟内稳便處,修盖庫屋五間。俟畢日,催促所支物色監送入庫,交付訖,取收領文狀歸閣。每有祠祭,諸司合請禮料,至時委監庫御史宋彦昇、宗正丞石載仁旋給付。其大祠、中祠兼令監祭使檢點饌造,小祠即令行事官檢點。如致慢易,本司當準格科罪。其祭器未有者修製,已有者更仰整飭。」

開運三年六月,西京留司監祭使奏:「以祠祭所定行事官,臨日或遇疾病,或奉詔赴闕,留司稟敕已遲,乞以留司吏部郎中一人主判,有缺便依次第定名,庶無缺事。」從之。

周廣順三年九月,南郊禮儀使奏:「郊廟祝文,按禮例云,古者文字皆書於册,唐初悉用祝版,惟陵廟用玉冊。玄宗親祭郊廟,用玉為册。德宗朝,博士陸淳議,準禮用祝版,祭祀訖燔之,乃從其議。貞元六年親祭,又用竹冊。今詳酌禮例,用竹版為宜。」從之。

顯德五年閏七月一日,御史臺奏:「見行事件,諸司寺監逐季請到祠祭禮料、幣帛、脚錢等於宗正寺,監祭使與本寺官同掌,候至日供應。逐季所祭享郊壇祠廟,並是禮部差官,具名銜牒報監祭使。大祠前七日赴尚書省受戒誓,如其日有官不到,具名銜申奏。申堂前三日致齋,前二日請道引赴祠所。中祠不受戒誓,前二日致齋,前一日請道引赴祠所。小祠不受戒誓,候吏部牒到獻官名銜。監察使檢點封記、印禮料,并諸司祇應人等發牒,差驅使官管押,赴所交割,逐祠祭諸司赴郊壇所等,至午時與公卿行事官立班,告潔省牲點饌畢,給付大官,令監厨造饌。至來日五更,於壇所食饌畢行事。點檢有食饌祭器不精,應奉有缺,其本司人吏量罪責罸。郊壇太廟宰臣攝太尉行事,至受誓戒及赴祠廟日,監祭使具録公卿行事官名銜,申迎班狀。應行事官未受誓戒前,牒陳有故請假,並是吏部别差官行事。如受誓戒後及致齋之内,有官陳牒有故請假,監祭使差次官通攝行事。祠齋前一日,本寺按閲申堂,如至行事日,音律樂官祇應前卻,監祭使量罪區分。太廟夹室行祫享之禮,所差行事公卿等,並聼别敕指揮。諸祠祭有同日享祀,監祭使具狀申御史中丞,請差官祀。若是無官可差,監祭使牒太常博士通攝。如缺太常博士,監祭使通攝。祠祭行事公卿官員職掌等,每至冬寒請柴炭,太常禮院差禮生請給,監祭使監散。」

親謁陵[编辑]

後唐末帝清泰三年九月,車駕將北幸,太常博士段顒奏:「河陽路當徽陵,今車駕經由,合親朝謁。」於是至陵所朝拜。

周世宗顯德元年六月,車駕征太原回,親拜嵩陵,望陵號慟,至陵所俯伏哀泣,感於左右。再拜訖,祭奠而退,賜奉陵將吏及近郊人戶帛有差。

公卿巡陵[编辑]

後唐清泰二年正月,宗正寺奏:「北京永興、長寧、建極三陵,應州遂、衍、奕三陵,准曹州温陵例,下本州府官朝拜;雍、坤、和、徽四陵,太常、宗正卿朝拜。」從之。

晉開運三年七月八日,中書門下奏:「太常禮院狀,得宗正寺牒,今年八月,擇日朝拜諸陵。今太卜署擇用八月十二日庚午,告北京義、惠、康、昌四陵。準天福二年七月敕,宜就昌陵都朝拜,其朝拜官以本府上佐官等充,行事禮料亦準上供備。」

皇后陵[编辑]

後唐同光三年十月,貞簡皇太后葬於坤陵。初,上欲祔於代州太祖園陵,中書門下奏議曰:「伏以人君以四海為家,不當分異南北,洛陽是帝王之宅,四時朝拜,理須便近,不能遠幸代州。且漢朝諸陵皆近秦雍,國朝陵寢布列京畿,後魏文帝自代遷洛之後,園陵皆在河南,兼敕應勲臣之家,不許北葬。今魏氏諸陵尚在京畿,祔葬代州,理未為允。」從之。

雜録[编辑]

後唐同光二年三月,以尚書工部郎中李途為長安兩路檢視諸陵使,其年五月二十四日,敕宗正寺:「嚴切指揮諸陵臺令、丞,不得輒令影占人戶。其諸陵舊制合破巡人,仍仰酌量額定數目,自本州縣於中等人戶内差遣,交付陵所。切不得自招,影占人戶,攪擾鄉村,致妨縣司差遣色役使。仰密具本官姓名申奏,當行朝典,仍具條約,曉示諸陵臺及本州縣訖聞奏。」其年八月,中書門下奏:「諸陵臺令、丞,並請停廢,以本縣令兼知陵臺事。」從之。

三年六月敕:「關内諸陵,頃因喪亂,例遭穿廢,多未掩修,其下宫殿宇法物等,各令奉陵州縣府據所管陵園修製。仍四時各依例薦享。逐陵各差近陵百姓二十戶放雜差役,充陵戶,以備灑掃。其壽陵等一十陵,亦一例修掩,量差陵戶。仍授尚書工部郎中李途京兆少尹,充奉修諸陵使。」

周廣順元年正月敕文:「唐莊宗、明宗、晉高祖,宜各置守陵十戶,以近陵人戶充。」五月,宗正寺奏:「準故事,諸陵有令、丞各一員,近令、丞不置,便委本縣令兼之。今緣河南洛陽是京邑,恐兼令、丞不便。伏候敕旨。」敕:「特置令、丞各一員。」

忌日[编辑]

後唐天成三年又八月九日敕:「尚書工部郎中蕭愿奏:『每遇宗廟不樂之辰,宰臣到寺,百官立班,是日降使賜香,準案禁樂、斷屠宰、止刑罸者。』帝忌、后忌之辰,舊制皆有齋會,蓋申追遠,以表奉先。多難已來,此事久廢。今後每遇大忌,宜設僧道齋一百人,列聖忌日齋僧道五十人。忌日既不視朝,固難舉樂,所奏止刑罸、斷屠宰,宜依。兼河南府向來送酒行香宰臣,自此止絶。天下州府至國忌日,並令不舉樂、止刑罸、斷屠宰、餘且依舊。」

四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今後大忌前一日,請不坐朝。」從之。

晉天福五年正月,御史中丞竇正固奏:「每遇國忌行香,宰臣跪爐,僧人表讃,文武百官儼然列坐。今後伏請宰臣跪爐,百官依常位立班。」從之。仍令行香之後,齋僧一百人,永為定制。

[编辑]

後唐天成元年六月十二日敕:「朕聞古者酌禮以製名,懼廢於物;取其難犯而易避,貴便於時。况『徵在』二名,仰有前例。恭以太宗皇帝,自登寶位,不改舊稱。時則臣有世南,官以民部,靡聞曲避,止禁連呼。朕以眇躬,託於人上,冀遵聖範,非敢有廢。文書内所有二字,但不連稱,並不得迴避。如是臣下之名,不欲與君親同字者,任自更改,務從所便,庶體予懷。」

三年正月,詔曰:「本朝列聖及親追四廟諱,近日章奏,偏傍文字皆闕點畫。凡當出諱,止避正呼,若迴避於偏傍,則虧缺於文字,宜從朴素,庶便公私。此後凡廟諱,但避正文,其偏傍文字,不必減少點畫。」其年八月,詔曰:「凡有姓犯廟諱者,改以本望為姓。」

清泰二年五月,中書門下奏:「御名上一字與諸王相連,按太宗、玄宗朝故事,人臣諸王合避相連字,改從單名。」從之。

晉天福三年二月,中書門下奏:「禮經云:『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注云:『嫌名謂聲音相近,若禹與雨、丘與區也,二名不偏諱,謂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稱徵,言徵不稱在。』此古禮也。唐太宗、玄宗二名皆諱,人姓與國音聲相近是嫌名者,亦改姓氏,與古禮有異。若廟諱平聲字,即不諱側聲,若諱側字,即不諱平聲。所諱字正文乃偏傍,皆闕點畫,望令依令式施行。」敕:「朝廷之制,今古相沿,道在人弘,禮非天降。况以方開歷數,虔奉祖宗,雖逾孔子之文,未爽周公之訓,冀崇孝行,永載簡編。所為二名及嫌名事,依唐禮施行。」

冊命[编辑]

梁開平元年八月敕:「朝廷之儀,封冊為重,用報勲烈,以隆恩榮,固和親臨,式光典禮。舊章久缺,自我復行。今後每冊封大臣,宜令有司備臨軒之禮。」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太常禮院奏:「準制,尚書令秦王李茂正備禮冊命,檢詳舊儀,無不帶節度使封冊之命,宜準故襄州節度使趙匡凝封楚國例施行。秦王受冊,自備革輅一乘,載冊犢車一乘,并本品鹵簿鼔吹如儀。」從之。

三年六月,太常禮院奏:「吳越國王錢鏐將行冊命,按禮文合用竹冊。敕:「宜令有司修製玉冊,俾稱元勲。」議者以玉冊帝王所用,不合假諸人臣,蓋當樞密院承旨段迴受錢鏐之賂,曲隨其請,樞密使郭崇韜不詳典禮故也。

天成三年十一月十八日,中書奏:「舊制凡降冊命,至尊臨軒。伏自陛下纂襲,繼有崇封,但申節度之儀,尚缺臨軒之禮。今後或封冊,請御正衙,雖勞萬乘之尊,冀重九天之命。如此則行之時禮備,受之者感深,寧惟轉耀於皇猷,亦永標於青史。」從之。仍付有司。

清泰元年六月,中書門下奏:「據太常禮院申,冊拜王公,如在京城,所司備鹵簿車輅法物,皇帝臨軒行冊禮;如在外鎮,正衙命使押冊赴本道行禮。車輅法物,故事不出都城,禮無明文。今奉制命幽州趙德鈞封北平王,青州房知温封東平王,皆備禮冊命。其合用車輅法物,在兵部、太常太僕寺,請載往本州行禮後,送納本司。」從之。

舉人自代舉官附[编辑]

後唐清泰元年正月,尚書吏部員外郎劉鼎奏:「臣伏覩建中元年正月敕:『中外文武臣寮授官上任後三日,舉一人自代,事下中書,如除用選人,所薦多者擬議。』多事已來,此敕久廢,今後重乞舉行。」從之。

漢乾祐元年正月赦節文:「應内外常參官,宜準唐建中故事,上任後三日,表舉一人自代。」

後唐天成二年六月,戶部尚書李麟奏:「應昇朝官四品以上,各許薦令、録兩人;五品六品官各許薦簿、尉兩人。」敕:「所舉人除官後,仍於官告内坐舉官姓名,赴任之後,或有不公,連坐舉主。兼三品以上,有舊諳行止堪充两使判官者,各具才業上聞。」

周顯德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御札:「應在朝文資官,翰林學士兩省官内,有曾歷藩郡賓職、州縣官者,宜各舉堪為令、錄者一人,務在強明清慎,公平勤恪。其中有已曾任令、錄,亦許稱舉,並當擢用,不拘選限資序,雖姻族近親,亦無妨嫌,祇須舉狀内具言。除官之日,仍署舉主姓名,若在官貪濁不公,懦弱不治,職業廢缺,處斷乖違,並量事狀輕重連坐。仍令御史臺催促本官,旋具奏聞,限兩月舉狀齊足。如出使在外者,侯迴日準此指揮。」

四年六月敕:「應在朝文資官,各令再舉一人堪充令、錄及兩使防禦、團練、軍事判官者。自前或因公過微有殿犯者,亦許稱舉。餘準顯德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御札處分。」其年八月詔:「應在朝上將軍、統軍大將、率府副率等,宜令各舉有武勇膽力,騎射趫捷,堪為軍職者兩三人,仍具年歲及歷職去處聞奏。如已在禁軍者,不在稱舉。候舉到日,並當比試騎射,看驗人材,雖是姻親,亦宜公舉,但于狀内具言。如應任用之後,不副所舉,即量事狀輕重坐舉主。」

五年五月詔:「在朝文資官,各令再舉堪為幕職令、錄者一人。所舉幕職州縣官罷任後,便與除官,仍並許赴闕。」

皇太子親王見三師禮[编辑]

後唐長興四年七月三日,太常寺奏:

奉敕詳定太子親王見師、傅禮如左:

一、準開元禮,皇太子與師、傅、保相見前一日,尉衛設次於宫門外道,西南向;伶官展軒懸於庭。其日,諸衛所部屯門列仗,典謁設師、傅、保位於西階之西,東向,三少位次之,少退,俱東向,北上。師、傅、保及三少至宫門,通事舍人引師、傅、保就次。左庶子奏「中嚴」伶官師工人入就位。通事舍人引師、傅、保及三少立于正殿門西,差退,俱東向。左庶子奏「外辦」。皇太子著常服以出,侍衛如常,承和樂作。至東階下,西向立,樂止。通事舍人引師、傅、保及三少入,樂作。就位,樂止。皇太子再拜,師、傅以下答拜。若三少見時,則三少先拜。通事舍人引師、傅以下出,樂作。出門,樂止。左庶子跪奏,稱:「臣某言禮畢。」

一、又準禮閣新儀,皇太子受冊後,前二日,尚舍設次于崇明門外,南向,又設師、傅、保、中書門下文武百官,東西相向,以北為上。宫臣及皇親陪其後。次左庶子奏「外備」中官褰簾,皇太子常服出次,南向立,侍從如常儀。次中書門下就北向位再拜訖。禮官贊,皇太子再拜訖。中書門下班首一人前進賀訖,復位,再拜。皇太子答賀訖,又再拜。皇太子揖中書門下訖,相次退。通事舍人、禮官贊,皇太子再拜。師、傅等少避位訖。師、傅為班首者一人進賀訖,復位,再拜。皇太子答賀訖,又再拜。皇太子揖,師、傅退出。内侍奉引皇太子就座,南向座訖,通事舍人引文武宫臣三品以下入,就北向重行異位立定。奉禮曰「再拜訖」。左庶子一人進,跪奏:「具官臣某等言賀訖。」復位,皆再拜,各分班東西序立。奉禮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訖。左庶子少前跪奏:「具官臣某言禮畢。」近侍垂簾,皇太子降座,宫臣侍衛仗散如儀。

一、準會要,貞觀十七年,上謂房玄齡曰:「太子三師,以德導人者也。若師禮卑,則太子無所取則。」於是詔令撰三師儀注。太子出殿門迎,先拜三師,三師答拜。每門讓,三師坐,太子乃坐。與三師書,前「名惶恐」後「名惶恐再拜」。

右據太常禮院狀。謹檢開元故事、禮閣新儀及會要,分析如前。其師、傅見親王,不同皇太子見師、傅。臣請師、傅、親王對拜、揖,各退。

奉敕:「宜依。」

鄉飲[编辑]

後唐清泰二年九月,中書門下帖:「太常以長興三年敕,諸舉人常年薦送,先令行鄉飲酒之禮。宜令太常草定儀注,頒下諸州預前肄習。解送舉人之時,便行此禮。其儀速具奏聞。」初,長興中,宰臣李愚好古,奏行此禮,累年不暇。至是愚復奏及,觀禮官所定無緒。禮官孫知訓以古禮無次序,不可施行。博士或言梁朝時青州曾行一度,遂令青州訪舊簿書以聞。竟不能行。

講武[编辑]

梁開平元年十月,駕幸䌓臺講武。至二年七月,改為講武臺。按地理志,本西漢梁孝王所築,謂之吹臺,其後有䌓氏居其側,故里人呼之䌓臺。

牋表例[编辑]

後唐同光二年八月敕:「四京并諸道州府及京百司應申奏諸色公事奏狀等,先曾指揮,並須實封斜角。其常呈奏狀,於斜封上明題所為公事。或干軍機言不題事,直至御前開封進呈事。宜指揮四京及諸道,令散下管内諸州,依元宣旨處分。其在京百司,仍令御史臺各錄敕文曉告。」

天成元年七月敕:「三京諸道節度團練使、防禦使、刺史、文武將吏、州縣職員,皆進月旦起居表,其四孟月旦,並可止絶。」

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敕:「今後天下諸州刺史及係屬節鎮、團練、防禦使,除應聖節、冬至、端午外,謝上及每月起居慶賀章表,並付本道封進,其餘公事,準往例,節度、觀察使謄覆奏聞。」

長興元年五月,太常禮院奏:「皇后今月十四日受冊,準舊儀,外命婦並合赴皇后受冊正殿門外就次,俟受冊訖,司賓引入就位奉賀。今未有命婦院,請準例上表賀。」中書門下奏:「其諸道節度使上表賀皇帝,其在朝外命婦所上皇后表章,進呈,訖不下令報答。自此不更進表。皇子妻、駙馬公主及近密親舊,或有慶賀及進起居章表,内中委人主掌,進呈後祇宣示來使,並不下令。」從之。其月,太常禮院奏:「按儀制令,百官上疏於皇后曰皇后殿下,中外臣寮外命婦慶賀,祇呼殿下,不言皇后。」中書覆奏:「據太常禮院狀,若祇呼殿下,恐未合宜。至如舊制,皇太子亦呼殿下,若無分别,何顯尊卑?凡上皇后表章內,請呼皇后殿下,若不形文字,尋常並呼皇后。」從之。

二年五月,樞密院條疏:「諸道報軍機表狀,於斜封上不得言為何事宜二字。」

晉天福二年十月,中書門下奏:「按禮閣新儀,貞元二年十月七日御史臺奏,每月慶賀及諸上表,並合上公行之。制可。今後凡有謝賀上表,望並準元敕上公行之。如三公闕,令僕已下行之。中書門下别貢表章。」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