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卷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上一巻 卷下 全書終

周紀

周武王名發。初,髙辛氏之世妃曰姜嫄,助祭郊禖,見大人跡履之,當時歆如有人道感己,遂有身而生男。以爲不祥,棄之阨巷,羊牛避而不踐;又送之山林之中,會伐林者薦覆之;案:「薦覆之」三字原脱,趙紹祖《竹書紀年校補》巻二據《宋書·符瑞志》補。又取而置寒冰上,大鳥以一翼籍覆之。姜嫄以爲異,乃收養焉,名之曰棄。枝頤有異相。長爲堯稷官,有功於民。後稷之孫曰公劉,有德,諸侯皆以天子之禮待之。初,黃帝之世讖言曰:「西北爲王,期在甲子,昌制命,發行誅,旦行道。」及公劉之後,十三世而生季歴。季歴之十年,飛龍盈於殷之牧野,此蓋聖人在下位將起之符也。季歴之妃曰太任,夢長人感己,溲於豕牢而生昌,是爲周文王。龍顏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太王曰:「吾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季歴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適越,終身不反,弟仲雍從之,故季歴爲嗣以及昌。昌爲西伯,作邑於豐。文王之妃曰太姒,夢商庭生棘,太子發植梓樹於闕間,化爲松柏棫柞。以告文王,文王幣率群臣,與發並拜吉夢。季秋之甲子,赤爵銜書及豐,置於昌戸。昌拜稽首受,其文要曰:「姬昌蒼帝子,亡殷者紂王。」將畋,史編卜之曰:「將大獲,非熊非羆,天遣太師以佐昌。臣太祖史疇爲禹卜畋,得皋陶,其兆類此。」至於磻溪之水,呂尚釣於涯,王下趨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見光景於斯。」尚立變名答曰:「望釣得玉璜,其文要曰:「姬受命,昌來提,撰爾洛鈐報在齊。」」尚出遊,見赤人自洛出,授尚書:「命曰呂,佐昌者子。」文王夢日月著其身,又鸑鷟鳴於岐山。孟春六旬,五緯聚房。後有鳳皇銜書,遊文王之都。書又曰:「殷帝無道,虐亂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復久。靈祇遠離,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文王既沒,太子發代立,是爲武王。武王駢齒望羊。將伐紂,至於孟津,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咸曰:「紂可伐矣。」武王不從。及紂殺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乃伐紂。渡孟津,中流,白魚躍入王舟。王俯取魚,長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紂可伐。王寫以世字,魚文消。燔魚以告天。有火自天止於王屋,流爲赤烏,烏銜穀焉。穀者,紀后稷之德;火者,燔魚以告天,天火流下,應以吉也。遂東伐紂,勝於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歸之。乃封呂尚於齊。周德既隆,草木茂盛,蒿堪爲宮室,因名蒿室。既有天下,遂都於鎬。以上除首二字,末八字,皆出《宋書·符瑞志》。

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坶野。《水經·淸水注》引《紀年》:「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坶野。」

王親禽受於南單之臺,遂分天之明。《水經·淇水注》引《紀年》:「王親禽帝受辛於南單之臺,遂分天之明。」《初學記》二十四引:「王親禽受於南單之臺。」

立受子祿父,是爲武庚。《史記·殷本紀》:「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

夏四月,王歸於豐,饗於太廟。《漢書·律暦志》逸書《武成》:「惟四月既旁生霸,粵六日庚戌,武王燎於周廟。」偽書《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於豐。丁未,祀於周廟。」

命監殷。《逸周書·作雒解》:「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建管叔於東,建蔡叔、霍叔於殷,俾監殷臣。」

遂狩於管。《逸周書·大匡解》、又《文政解》:「惟十有三祀,王在管。」

作《大武樂》。《呂氏春秋·古樂篇》:「武王乃命周公,作爲《大武》。」

十三年,巣伯來賓。《尚書序》:「巣伯來朝,芮伯作《旅巣命》。」

薦殷於太廟。《逸周書·世俘解》:「辛亥,薦俘殷王鼎。癸丑,薦殷俘王士百人。」案:此是克殷年事。

遂大封諸侯。《尚書序》:「武王既勝殷,邦諸侯。」

秋,大有年。《詩·周頌》:「綏萬邦,屢豐年。」

十四年,王有疾,周文公禱於壇墠,作《金縢》。《書·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序:「周公作《金縢》。」

十五年,肅愼氏來賓。《魯語》:「昔武王克商,通道於九夷八蠻,肅愼氏貢楛矢、石弩。」

初狩方岳,誥於沬邑。《書·酒誥》:「王若曰:明大命於妹邦。」

冬,遷九鼎於洛。《左·桓二年傳》:「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

十六年,箕子來朝。《史記·宋微子世家》:「其後箕子朝周。」

秋,王師滅蒲姑。《左·昭九年傳》:「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我東土也。」

十七年,命王世子誦於東宮。《逸周書·武儆解》:「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夢。丙辰,出金枝郊寶開和細書,命詔周公旦立後嗣,屬小子誦文及寶典。」

冬十有二月,王陟,年九十四。《史記·周本紀》集解:「皇甫謐曰:武王定位元年,歳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逸周書·作雒解》:「武王克殷既歸,乃歳十二月崩鎬。」《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十年冬,王崩於鎬,時年九十三歳。」《路史·發揮》四:「案《竹書紀年》武王年五十四。」

成王名誦。《逸周書·武儆解》:「屬小子誦。」《史記·周本紀》:「武王崩,太子誦代立。」

元年丁酉春正月,王即位,命塚宰周文公總百官。《史記·周本紀》:「成王少,周公乃攝行政當國。」

庚午,周公誥諸侯於皇門。《逸周書·皇門解》:「惟正月庚午,周公格左閎門,會群臣。」

夏六月,葬武王於畢。《逸周書·作雒解》:「元年夏六月,葬武王於畢。」

秋,王加元服。《大戴禮記·公冠篇》:「成王冠。」

武庚以殷叛。《史記·周本紀》:「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叛周。」

周文公出居於東。《書·金縢》:「周公居東。」

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逸周書·作雒解》:「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

秋,大雷電以風,王逆周文公於郊。《書·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電以風。王曰:「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王出郊。」

遂伐殷。《尚書序》:「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

三年,王師滅殷,殺武庚祿父。《逸周書·作雒解》:「二年,又作師旅,臨衞政殷,殷大震潰,降闢三叔,王子祿父北奔。」

遷殷民於衞。《尚書序》:「成王以殷餘民封康叔。」《左·定四年傳》:「分康叔以殷民七族。」

遂伐奄。《孟子·滕文公下》:「伐奄,三年討其君。」

滅蒲始。原注:姑與四國作亂,故周文公伐之。《漢書·地理志》:「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

四年春正月,初朝於廟。《詩序》:「《閔予小子》,嗣王朝於廟也。」

夏四月,初嘗麥。《逸周書·嘗麥解》;「惟四年孟夏,王乃嘗麥於大祖。」

王師伐淮夷,遂入奄。《尚書序》;「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作《成王政》。」

五年春正月,王在奄,遷其君於蒲姑。《尚書序》:「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於蒲姑。」

夏五月,王至自奄。《書·多方》:「惟五月丁亥,王來自奄,至於宗周。」

遷殷民於洛邑。《尚書序》:「成周既成,遷殷頑民。」

遂營成周。《尚書大傳》:「五年,營成周。」

六年,大蒐於岐陽。《左·昭四年傳》:「成有岐陽之蒐。」

七年,周公復政於王。《明堂位》:「七年,致政於成王。」《尚書大傳》:「七年,致政成王。」

春二月,王如豐。《書·召誥》:「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歩自周,則至於豐。」

三月,召康公如洛度邑。《書·召誥》:「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於洛,卜宅,厥既得卜,則經營。」

甲子,周文公誥多士於成周,遂城東都。《書·召誥》:「甲子,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又《多士》:「惟三月,周公初於新邑洛,用告商王士。」

王如東都,諸侯來朝。《書·洛誥》:「孺子來相宅。」又云:「汝其敬識百闢享。」

冬,王歸自東都。《書·洛誥》:「戊辰,王在新邑,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歴家皆以戊辰爲十二月晦,此云「冬王歸自東都」者,蓋偽此書者以古《紀年》用夏正,故云爾也。

立髙圉廟。《魯語》:「髙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

八年春正月,王初蒞阼親政。《文王世子》:「成王幼,不能·阼。」

命魯侯禽父、齊侯伋遷庶殷於魯。《左·定四年傳》:「分魯公以殷民六族。」

作「象舞」。《呂氏春秋·古樂篇》:「商人服象,爲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乃爲「三象」以彰其德。」

冬十月,王師滅唐,遷其民於杜。《左·襄二十四年傳》:「在周爲唐杜氏。」又《昭元年傳》:「及成王滅唐。」

九年春正月,有事於太廟,初用「勺」。《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周公輔成王,作「汋樂」以奉天。」

肅愼氏來朝,王使榮伯錫肅愼氏命。《尚書序》:「成王既伐東夷,息愼來賀,王俾榮伯作《賄息愼之命》。」

十年,王命唐叔虞爲侯。《左·昭元年傳》:「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

越裳氏來朝。《尚書大傳》:「成王之時,越裳重譯而來朝。」

周文公出居於豐。《通鑑外紀》:「周公歸政,三年之後老於豐。」

十一年春正月,王如豐。

唐叔獻嘉禾,王命唐叔歸禾於周文公。《尚書序》:「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唐叔歸周公於東,作《歸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王命周平公治東都。《尚書序》:「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

約案:周平公即君陳,周公之子,伯禽之弟。

十二年,王師、燕師城韓。《詩·大雅》:「溥彼韓城,燕師所完。」

王錫韓侯命。《左·僖二十四年傳》:「邘、晉、應、韓,武之穆也。」

十三年,王師會齊侯、魯侯伐戎。

夏六月,魯大禘於周公廟。《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

十四年,秦師圍曲城,克之。「秦」,孫之騄本作「齊」。《晏子春秋·内篇諫下第二》:「丁公伐曲沃,勝之。」《類聚》二十四引作「丁公伐曲城」。

冬,洛邑告成。

十八年春正月,王如洛邑定鼎。《左·宣三年傳》:「成王定鼎於郟鄏。」鳳皇見,遂有事於河。《宋書·符瑞志》,見下附注。

武王沒,成王少,周公旦攝政七年。制禮作樂,神鳥鳳皇見,蓂莢生,乃與成王觀於河、洛,沈璧。禮畢,王退俟。至於日昃,榮光並出幕河,靑雲浮至,靑龍臨壇,銜玄甲之圖,坐之而去。禮於洛,亦如之。玄龜靑龍蒼光止於壇,背甲刻書,赤文成字,周公援筆以世文寫之。書成文消,龜隨甲而去。其言自周公訖於秦、漢盛衰之符。麒麟游苑,鳳皇翔庭,成王援琴而歌曰:「鳳皇翔兮於紫庭,餘何德兮以感靈,賴先王兮恩澤臻,於胥樂兮民以寧。」出《宋書·符瑞志》。

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從。《周禮·大行人》:「十有二歳,王巡狩殷國。」作偽者以成王親政,至是十有二年,故爲此語。

歸於宗周,遂正百官。偽《書·周官》:「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歸於宗周,董正治官。」

黜豐侯。《説文解字·豐部》:「鄕飲酒有豐侯者。」阮諶《三禮圖》:「豐,國名也,坐酒亡國。」崔駰《酒箴》:「豐侯沈湎,荷罌抱缶。自戮於世,圖形戒後。」

二十一年,除治象。《周禮·太宰》:「乃縣治象之法於象魏。」

周文公薨於豐。《尚書序》:「周公在豐,將沒,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於畢。」

二十二年,葬周文公於畢。見上。

二十四年,於越來賓。

二十五年,王大會諸侯於東都,四夷來賓。《逸周書·王會解》,文繁不具。

冬十月,歸自東都,大事於太廟。

三十年,離戎來賓。《逸周書·史記解》:「昔者林氏召離戎之君而朝之,至而不禮,留而不親,離戎逃而去之。林氏伐之,天下叛林氏。」

約案:離戎,驪山之戎也,爲林氏所伐,告於成王。

三十三年,王遊於巻阿,召康公從。《詩序》:「《巻阿》,召康公戒成王也。」

歸於宗周。

命世子釗如房逆女,房伯祈歸於宗周。《周語》:「昭王娶於房,曰房後。」此以爲康王,殆渉昭王而誤。

三十四年,雨金於咸陽。《述異記》下:「周成王時,咸陽雨金。」

約案:咸陽天雨金,三年,國有大喪。

三十七年夏四月乙丑,王陟。《書·顧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乙丑,王崩。」《漢書·律歴志》:「成王三十年四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哉生霸,故《顧命》曰:「惟四月哉生霸,王有疾,不豫。甲子,王乃洮沬水」,作《顧命》。翌日乙丑,成王崩。」《通鑑外紀》:「成王在位三十年,通周公攝政三十七年。」

康王名釗。見《書》《顧命》、《康王之誥》。《史記·周本紀》:「成王崩,太子釗立。」

元年甲戌春正月,王即位,命塚宰召康公總百官。

諸侯朝於豐宮。《左·昭四年傳》:「康有豐宮之朝。」

三年,定樂歌。

吉禘於先王。

申戒農官,告於廟。《詩序》:「《臣工》,諸侯助祭,遣於廟也。」朱子《集傳》:「此戒農官之詩也。」

六年,齊太公薨。《太公呂望表》引《紀年》:「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

九年,唐遷於晉,作宮而美,王使人讓之。《書鈔》十八引《紀年》:「晉侯作宮而美,康王使讓之。」

十二年夏六月壬申,王如豐,錫畢公命。《漢書·律暦志》:「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三日庚午,故《畢命豐刑》曰:「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冊《豐刑》。」」偽《書·畢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歩自宗周,至於豐,以成周之衆命畢公保釐東郊。」

秋,毛懿公薨。

十六年,錫齊侯伋命。

王南巡狩,至九江廬山。《御覽》五十四引《尋陽記》:「廬山西南有康王谷。」

十九年,魯侯禽父薨。《漢書·律歴志》:「成王元年,此命伯禽俾侯於魯之歳也。魯公伯禽推即位四十六年,至康王十六年而薨。」

此作十九年。案:下「二十一年魯作茅闕門」,乃煬公時事,二十一年煬公已即位,前此尚有考公四年,則此書亦當從《漢志》説,以魯公薨在康王十六年也。「十九年」三字疑衍。

二十一年,魯築茅闕門。《史記·魯周公世家》:「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爲煬公。煬公築茅闕門。」以《漢志》伯禽薨年推之,此歳爲煬公元年。

二十四年,召康公薨。

二十六年秋九月己未,王陟。《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崩。」《外紀》同。

昭王名瑕。《史記·周本記》:「康王崩,子昭王瑕立。」

元年庚子春正月,王即位,復設象魏。案前於成二十一年云:「除治象。」至此復設象魏,凡四十三年。蓋作偽者見《文選》注及《御覽》引《紀年》「成、康之世,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乃書此以影射之也。

六年,王錫郇伯命。《詩·曹風》:「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冬十二月,桃李華。

十四年夏四月,恆星不見。《廣弘明集》十一釋法琳引《周書異記》:「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歳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泉並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悉皆震動。其夜,五色光氣入貫紫微,遍於西方,盡作靑紅色。周昭王問太史蘇由曰:「此何祥也·」由對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

秋七月,魯人弒其君宰。《史記·魯世家》:「煬公六年卒,子幽公宰立。幽公十四年,幽公弟〇殺幽公而自立。」

十六年,伐楚,渉漢,遇大兕。《初學記》七引《紀年》:「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渉漢,遇大兕。」}}

十九年春,有星孛於紫微。《御覽》八百七十四引《紀年》:「周昭王末年,夜淸,五色光貫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

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呂氏春秋·音初篇》:「周昭王將親征荊蠻,辛餘靡長且多力,爲王右。還反及漢,梁敗,王及祭公隕於漢中。辛餘靡振王北濟,反振祭公,周乃侯之於西翟。」

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初學紀》七引《紀年》:「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開元占經》一百一、《御覽》九百七引上二句。

王陟。《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昭王在位五十一年。」《外紀》同,又引皇甫謐曰:「在位二年。」

穆王名滿。《史記·周本紀》:「立昭王子滿,是爲穆王。」

元年己未春正月,王即位,作昭宮。

命辛伯餘靡。《呂氏春秋·音初篇》語,見上。

冬十月,築祇宮於南鄭。《穆天子傳》注引《紀年》:「穆王元年,築祇宮於南鄭。」

自武王至穆王享國百年。《晉書·束皙傳》引《紀年》。穆王以下都於西鄭。《漢書。地理志》注。

六年春,徐子誕來朝,錫命爲伯。《後漢書·東夷傳》:「穆王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

八年,北唐來賓,獻一驪馬,是生騄耳。《穆天子傳》注引《紀年》:「北唐之君來見,以一騮馬是生騄耳。」《史記·秦本紀》集解引「騮」作「驪」。

九年,築春宮。原注:王所居有春宮、鄭宮。《御覽》一百七十三引《紀年》:「穆王所居春宮、鄭宮。」

十一年,王命卿士祭公謀父。

十二年,毛公班、井公利、逢公固帥師從王伐犬戎。《穆天子傳》:「命毛班、逢固先至於周,又乃命井利、梁固聿將六師。」

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穆天子傳》:「天子北征於犬戎。」

十三年春,祭公帥師從王西征,次於陽紆。《類聚》九十一引《紀年》:「穆王十三年,西征,至於靑鳥之所憩。」《穆天子傳》:「天子西征,騖行至於陽紆之山,河宗柏夭先白囗,天子使〇父受之。」

秋七月,西戎來賓徐戎侵洛。《後漢書·東夷傳》:「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冬十月,造父御王,入於宗周。《史記·秦本紀》:「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得赤驥、温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爲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

十四年,王帥楚子伐徐戎,克之。《後漢書·東夷傳》:「穆王後得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於是楚文王大舉兵而滅之。」

夏四月,王畋於軍丘。《穆天子傳》:「囗辰,天子次於軍丘,以畋於藪囗。」

五月,作範宮。《穆天子傳》:「甲寅,天子作居範宮。」

秋九月,翟人侵畢。《穆天子傳》:「季秋,囗乃宿於房,畢人告戎曰:「翟來侵。」」

冬,蒐于萍澤。《穆天子傳》:「季冬丙辰,天子筮獵蘋澤。」

作虎牢。《穆天子傳》:「有虎在於葭中,天子將至,七萃之士髙奔戎請生捕虎,必全之。乃生捕虎而獻之,天子命之爲柙,而畜之東虞,是爲虎牢。」

十五年春正月,留昆氏來賓。《穆天子傳》:「留昆歸玉百枚。」注:「留昆國見《紀年》。」

作重璧臺。《穆天子傳》:「天子乃爲之臺,是曰重璧之臺。」

冬,王觀於鹽澤。原注:一作「王幸安邑,觀鹽池」,非是。《穆天子傳》:「仲冬戊子,至於盬。」注:「盬,鹽池。」

十六年,霍侯舊薨。《穆天子傳》:「霍侯舊告薨。」

王命造父封於趙。《史記·秦本紀》:「繆王以趙城封造父。」

十七年,王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其年,西王母來朝,賓於昭宮。《穆天子傳》注引《紀年》:「穆王十七年,西征崑崙丘,見西王母。其年來見,賓於昭宮。」《西次三經》注引「穆王五十七年,西王母來見,賓於昭宮。」

秋八月,遷戎於太原。《後漢書·西羌傳》:「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遂遷戎於太原。」

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積羽千里。《大荒北經》注引《紀年》。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穆天子傳》注引《紀年》。西征,至於靑鳥所解。原注:三危山。《西次三經》注引《紀年》。

西征還履天下,億有九萬里。《穆天子傳》注引《紀年》。

十八年春正月,王居祇宮,諸侯來朝。

二十一年,祭文公薨。《逸周書·祭公解》:「謀父疾維不瘳。」

二十四年,王命左史戎夫作《記》。《逸周書·史記解》:「維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驚予,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主之,朔望以聞。」」

三十五年,荊人入徐,毛伯遷帥師敗荊人于泲。

三十七年,大起九師,東至於九江,架黿鼉以爲梁。遂伐越,至於紆。《文選·恨賦》注引《紀年》:「穆王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師,東至於九江,叱黿鼉以爲梁。」《路史·國名紀》:「紆,穆王伐之,大起九師,東至九江,蚖蟬爲梁。」亦本《紀年》。此兼取二書,遂云「伐越至於紆」矣。

荊人來貢。《類聚》九引《紀年》:「穆王三十七年,伐楚。」

三十九年,王會諸侯於塗山。《左·昭四年傳》:「穆有塗山之會。」

四十五年,魯侯薨。《史記·魯周公世家》:「幽王弟殺幽公而自立,是爲魏公。魏公五十年卒。」

五十一年,作《呂刑》,命甫侯於豐。《書。呂刑》:「惟呂命。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詰四方。」案《史記·周本紀》言:「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呂刑》云:「王享國百年」,故繫之於五十一年。

五十五年,王陟于祇宮。《御覽》八十四引《史記》:「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帝王世紀》同。《左·昭十二年傳》:「王是以獲沒於祇宮。」

共王名繄扈。《史記·周本紀》:「穆王崩,子共王繄扈立。」索隱:「《世本》作「伊扈」。」

元年甲寅春正月,王即位。

四年,王師滅密。《周語》:「共王遊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康公弗獻。一年,王滅密。」

九年春正月丁亥,正使内史良錫毛伯遷命。《考古圖·〇敦銘》:「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宮,丁亥,王格於宣射。毛伯内門立中庭,右祝〇。王呼内史冊命〇。」「〇,從「鼻」,即「遷」字,前人當有釋爲「遷」字者,乃偽爲此條。不知敦銘中毛伯與〇實二人,非一人也。

十二年,王陟。《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共王在位二十年。」《外紀》:「在位十年。」又引皇甫謐曰:「在位二十五年。」

懿王名堅。《史記·周本紀》:「共王崩,子懿王立。」索隱:「《世本》作「堅」。」

元年丙寅春正月,王即位。

天再旦於鄭。《事類賦》注、《御覽》二引《紀年》:「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

七年,西戎侵鎬。見下。

十三年,翟人侵岐。《漢書·匈奴傳》:「至穆王之孫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此與上條,即據《漢書》爲之。

十五年,王自宗周遷於槐里。《漢書·地理志》:「右扶風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

十七年,魯厲公擢薨。《史記·魯周公世家》:「魏公卒,子厲公擢立。厲公三十七年卒。」

二十一年,虢公帥師北伐犬戎,敗逋。

二十五年,王陟。《御覽》八十四引《史記》:「懿王在位二十五年。」《外紀》同。

懿王之世,興起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共其職,於是諸侯攜德。

孝王名辟方。《史記·周本紀》:「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爲孝王。」

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

命申侯伐西戎。《史記·秦本紀》:「申侯之女爲大駱妻,生子成,爲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驪山之女爲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爲王。」」

五年,西戎來獻馬。

七年冬,大雨電,江、漢水。原注:牛馬死,是年,厲王生。《御覽》八十四引《史記》:「周孝王七年,厲王生,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倶凍。」

八年,初牧於汧、渭。《史記·秦本紀》:「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

九年,王陟。《御覽》八十四引《史記》:「孝王在位十五年。」《外紀》同。

夷王名燮。《史記·周本紀》:「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爲夷王。」

元年庚子春正月,王即位。

二年,蜀人、呂人來獻瓊玉,賓於河,用介珪。《書鈔》三十一、《御覽》八十四引《紀年》:「夷王二年,蜀人、呂人來獻瓊玉,賓於河,用介珪。」

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御覽》八十四引《紀年》:「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史記》正義引作「翦齊哀公昴」。

六年,王獵於社林,獲犀牛一以歸。《御覽》八百九十引《紀年》:「夷王獵於桂林,得一犀牛。」

七年,虢公帥師伐太原之戎,至於兪泉,獲馬千匹。《後漢書·西羌傳》:「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於兪泉,獲馬千匹。」注:「見《竹書紀年》。」

冬,雨雹,大如礪。《初學記》二、《御覽》十四引《紀年》:「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

楚子熊渠伐庸,至於鄂。《史記·楚世家》:「當周夷王之時,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心,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

八年,王有疾,諸侯祈於山川。《左·昭二十六年傳》:「至於夷王,王愆于厥身,諸侯莫不並走其望,以祈王身。」

王陟。《史記》正義、《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十六年,王崩。」《外紀》「十五年」。

厲王名胡。原注:居彘,有汾水焉,故又曰汾王。《史記·周本紀》:「夷王崩,子厲王胡立。」

元年戊申春正月,王即位,作夷宮。《周語》:「宣王命魯孝公於夷宮。」

命卿士榮夷公落。《周語》:「厲王説榮夷公,既榮公爲卿士。」

楚人來獻龜貝。

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長父征之,不克。《後漢書·東夷傳》:「厲王無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呂氏春秋·當染篇》:「厲王染於虢公長父、榮夷終。」

齊獻公山薨。《史記·齊太公世家》:「周夷王之時,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殺胡公而自立,是爲獻公。九年,獻公卒,子武公壽立。武公九年,周厲王出奔,居彘。」

六年,楚子廷卒。《史記·楚世家》:「熊廷生熊勇。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亂,攻厲王,厲王出奔彘。」

八年,初監謗。《周語》:「厲王得衞巫,使監謗者。」

芮良夫戒百官於朝。《逸周書序》:「芮伯稽古作訓,納王於善,暨執政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

十一年,西戎入於犬丘。《史記·秦本紀》:「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大駱犬丘之族。」

十二年,王亡奔彘。《周語》:「監謗後三年,乃流王於彘。」

國人圍王宮,執召穆公之子殺之。《周語》:「彘之亂,宣王在召公之宮,國人圍之,乃以其子代宣王。」

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攝行天子事。原注:號爲共和。《莊子·讓王篇》釋文引《紀年》:「共伯和即於王位。」《史記》索隱引:「共伯和即乾王位。」

十四年,玁狁侵宗周西鄙。

召穆公帥師追荊蠻,至於洛。

十六年,蔡武侯薨。《史記·管蔡世家》:「武侯之時,周厲王失國。」《十二諸侯年表》蔡武侯盡共和四年。

楚子勇卒。《史記·楚世家》:「熊勇六年,厲王出奔彘,十年卒。」《十二諸侯年表》楚熊勇盡共和四年。

十九年,曹夷伯薨。《史記·曹叔世家》:「夷伯喜二十三年,厲王奔彘,三十年卒。」《十二諸侯年表》曹夷伯盡共和七年。

二十二年,大旱。

陳幽公薨。《史記·陳杞世家》:「幽公十二年,周厲王奔於彘。二十三年,幽公卒。」《十二諸侯年表》陳幽公盡共和十年。

二十三年,大旱。

宋僖公薨。《史記·宋微子世家》:「釐公十七年,周厲王出奔彘。二十八年,釐公卒。」《十二諸侯年表》宋釐公盡共和十一年。

二十四年,大旱。

杞武公薨。《史記·陳杞世家》:「謀娶公當周厲王時,謀娶公生武公。武公立,四十七年卒。」

二十五年,大旱。

楚子嚴卒。《史記·楚世家》:「熊勇卒,弟熊嚴爲後,熊嚴十年卒。」《十二諸侯年表》同。楚熊嚴盡共和十四年,此較前一年。

二十六年,大旱,王陟于彘。《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其年,周厲王流彘而死,立宣王。」

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爲王。《史記·周本紀》:「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長於召公之家,二相乃共立之爲王。」

共伯和歸其國,遂大雨。《莊子·讓王篇》:「共伯得乎丘首。」《呂氏春秋·愼人篇》:「共伯得乎共首。」

大旱既久,廬舍倶焚,會汾王崩,卜於大陽,兆曰厲王爲祟。周公、召公乃立太子靖,共和遂歸國。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廢之不怒,逍遙得志於共山之首。

宣王名靖。《史記·周本紀》作「靜」,正義引《魯連子》作「靖」。

元年甲戌春正月,王即位,周定公、召穆公輔政。《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宣王元年甲戌。又《周本紀》:「宣王即位,二相輔之。」

復田賦。

作戎車。《詩·小雅》:「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又「元戎十乘,以先啓行。」傳:「周曰元戎,先良也。」

燕惠侯薨。《史記·燕召公世家》:「共和之時,惠侯卒,子釐侯立。是歳,周宣王初即位。」《十二諸侯年表》燕惠侯盡宣王元年。

二年,錫太師皇父、司馬休父命。《詩·大雅》:「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師皇父。」又:「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

魯愼公薨。《史記·魯周公世家》:「眞公二十九年,宣王即位。三十年,眞公卒。」《十二諸侯年表》魯眞公盡宣王二年。「眞公」,《漢書。律歴志》作「愼公」。

曹公子蘇弒其君幽伯疆。《史記·曹叔世家》:「幽伯疆九年,弟蘇殺幽伯代立,是爲戴伯。戴伯元年,周宣王已立三歳。」《十二諸侯年表》曹幽伯盡宣王二年。

三年,王命大夫仲伐西戎。《史記·秦本紀》:「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爲大夫,誅西戎。」《後漢書·西羌傳》:「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

齊武公壽薨。《史記·齊太公世家》:「武公壽二十四年,宣王立。二十六年,武公卒。」《十二諸侯年表》齊武公盡宣王三年。

四年,王命蹶父如韓,韓侯來朝。《詩·大雅》:「蹶父孔武,靡國不到,爲韓姞相攸,莫如韓樂。」又「韓侯入覲」。

五年夏六月,尹吉甫帥師伐玁狁,至於太原。《詩·小雅》:「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又:「文武吉甫,萬邦爲憲。」又:「薄伐玁狁,至於太原。」

秋八月,方叔帥師伐荊蠻。《詩·小雅》:「蠢爾蠻荊,大邦爲仇。方叔元老,克壯其猶。」

六年,召穆公帥師伐淮夷。《詩序》:「《江漢》,尹吉甫美宣王也,能興衰撥亂,命召公平淮夷。」

王帥師伐徐戎,皇父、休父從王伐徐戎,次於淮。《詩·大雅》:「王奮厥武。」又:「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又:「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王歸自伐徐。《詩·大雅》:「徐方不回,王曰還歸。」

錫召穆公命。《詩·大雅》:「王命召虎,來旬來宣。」又:「肇敏戎公,用錫爾祉。釐爾圭瓚,秬鬯一卣。告於文人,錫山土田。」

西戎殺秦仲。《史記·秦本紀》:「宣王乃以秦仲爲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十二諸侯年表》秦仲盡宣王六年。

楚子霜卒。《史記·楚世家》:「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卒。」《十二諸侯年表》楚熊霜盡宣王六年。

七年,王錫申伯命。《詩序》:「《崧髙》,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復平,能建國親諸侯,褒賞申伯焉。」

王命樊侯仲山甫城齊。《詩·大雅》:「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又「仲山甫徂齊」。

八年,初考室。《詩序》:「《斯干》,宣王考室也。」

魯武公來朝,錫魯世子戲命。《周語》:「魯武公以括與戲見王,王立戲。」《史記·周本紀》魯武公來朝在十二年,《魯世家》在武公九年,即宣王十一年。

九年,王會諸侯於東都,遂狩於甫。《詩序》:「《車攻》,宣王復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復會諸侯於東都。」又《詩》曰:「東有甫草,駕其行狩。」

十二年,魯武公薨。《史記·魯周公世家》:「武公九年夏卒。」《十二諸侯年表》武公盡十年,正當宣王十二年。

齊人弒其君厲公無忌,立公子赤。《史記·齊太公世家》:「武公卒,子厲公無忌立。厲公暴虐,齊人攻殺厲公,乃立厲公子赤,是爲文公。」《十二諸侯年表》厲公盡宣王十二年。

十五年,衞釐侯薨。《史記·衞康叔世家》:「釐侯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釐侯卒。」《十二諸侯年表》衞釐侯盡宣王十五年。

王錫虢文公命。《周語》:「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諫」雲云。

十六年,晉遷於絳。《詩譜》:「晉成侯孫穆侯又徙於絳。」案《十二諸侯年表》,是歳晉穆侯初立。《通鑑外紀》:「宣王十六年,晉獻侯薨,子穆侯弗生立,自曲沃徙都絳。」

十八年,蔡夷侯薨。《史記·管蔡世家》:「夷侯十一年,周宣王即位。二十八年,夷侯卒。」《十二諸侯年表》蔡夷侯盡宣王十八年。

二十一年,魯公子伯御弒其君懿公戲。《史記·魯周公世家》:「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殺懿公而自立。」《十二諸侯年表》魯懿公盡宣王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王錫王子多父命居洛。《史紀·鄭世家》:「宣王立二十二年,初封友於鄭。」

二十四年,齊文公赤薨。《史記·齊太公世家》:「文公十二年卒。」《十二諸侯年表》齊文公盡宣王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大旱,王禱於郊廟,遂雨。《詩·大雅》:「旱既太甚,蘊隆蟲蟲。不殄禋祀,自郊徂宮。」

二十七年,宋惠公·薨。《史記·宋微子世家》:「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惠公卒。」《十二年諸侯年表》宣王二十八年,宋惠公薨。

二十八年,楚子·卒。《史記·楚世家》「熊·十六年,鄭桓公初封於鄭,二十二年卒。」《十二諸侯年表》楚熊·盡宣王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初不籍千畝。《周語》:「宣王即位,不籍千畝。」

三十年,有兔舞於鎬京。《御覽》九百七引《紀年》:「宣王三十年,有兔舞鎬。」《初學紀》二十九引作「三年」。

三十二年,王師伐魯,殺伯御。《周語》:「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魯,立孝公。」

命孝公稱於夷宮。《周語》:「宣王欲得國子之能導訓諸侯者,樊穆仲曰:「魯侯孝。」乃命魯孝公於夷宮。」

陳僖公孝薨。《史記·陳杞世家》:「釐公孝六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六年,釐公卒。」《十二諸侯年表》陳釐侯盡宣王三十二年。

有馬化爲人。《通鑑外紀》:「宣王三十年,有馬化爲人。」

三十三年,齊成公薨。《史記·齊太公世家》:「成公脱立,九年卒。」《十二諸侯年表》齊成公盡宣王三十三年。

王師伐太原之戎,不克。《後漢書·西羌傳》:「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後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

三十七年,有馬化爲狐。《開元占經》一百十八引《紀年》:「周宣王三十三年,有馬化爲狐。」《外紀》亦繫之三十三年。

燕僖侯薨。《史記·燕召公世家》:「惠侯卒,子釐侯立,是歳,周宣王初即位。三十六年,釐侯卒。」《十二諸侯年表》燕釐侯盡宣王三十七年。

楚子鄂卒。《史記·楚世家》:「熊·卒,子熊鄂立,熊鄂九年卒。」《十二諸侯年表》楚熊鄂盡宣王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王師及晉穆侯伐條戎、奔戎,王師敗逋。《後漢書·西羌傳》:「王遣兵伐太原戎,後五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左·桓二年傳》:「晉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太子。」

三十九年,王師伐姜戎,戰於千畝,王師敗逋。《周語》:「宣王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

四十年,料民於太原。《周語》:「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

戎人滅姜邑。《後漢書·西羌傳》:「後二年,晉人敗北戎於汾隰,戎人滅姜侯之邑。」

晉人敗北戎於汾隰。見上。

四十一年,王師敗於申。《後漢書·西羌傳》:「明年,王征申戎,破之。」

四十三年,王殺大夫杜伯。《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

其子隰叔出奔晉。《晉語》:「昔隰叔子違周難,奔於晉。」注:「隰叔,杜伯之子,宣王殺杜伯,隰叔避害適晉。」

晉紀

晉穆侯費生薨,弟殤叔自立,世子仇出奔。《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宣王四十三年,晉穆侯卒,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四十四年。原注:晉殤叔元年丁巳。《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無諸國別,惟特記晉國,起自殤叔。」《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宣王四十四年,晉殤叔元年。

四十六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四十六年,宣王崩。」

幽王名涅。《史記·周本紀》:「宣王崩,子幽王宮涅立。」

元年庚申春正月,王即位。

晉世子仇歸於晉,殺殤叔,晉人立仇,是爲文侯。《史記·晉世家》:「殤叔三年,周宣王崩。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襲殤叔而立,是爲文侯。」

王錫太師尹氏、皇父命。《詩序》:「《節南山》,家父刺幽王也。」其詩曰:「尹氏太師。」「《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其詩曰:「皇父卿士。」

二年。原注:辛酉,晉文侯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幽王二年,晉文侯仇元年。

涇、渭、洛竭,岐山崩。《周語》:「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歳,三川竭,岐山崩。」注:「三川:涇、渭、洛。」

初增賦。

晉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是爲鄭桓公。《水經·洧水注》引《紀年》:「晉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爲桓公。」説見《古本紀年輯校》。

三年,王嬖褒姒。《史記·周本紀》:「三年,幽王嬖愛褒姒。」

冬,大震電。《詩·小雅》:「曄曄震電。」

四年,秦人伐西戎。《史記·秦本紀》:「莊公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遂將撃戎,讓其弟襄公。」案《年表》襄公立在次年。

夏六月,隕霜。《詩·小雅》:「正月繁霜。」傳「正月,夏之四月」,則周六月也。古《紀年》用夏正,而此從周正,殊爲未照。

陳夷公薨。《史記·陳杞世家》:「武公卒,子夷公説立。是歳,周幽王即位。夷公三年卒。」《十二諸侯年表》陳夷公盡幽王三年。

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史記·周本紀》:「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咎。太子出奔申。」

皇父作都於向。《詩·小雅》:「皇父孔聖,作都於向。」

六年,王命伯士帥師伐六濟之戎,王師敗逋。《後漢書·西羌傳》:「王破申戎,後十年,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注:「並見《竹書紀年》。」

西戎滅蓋。《後漢書·西羌傳》:「其年,戎圍犬丘,虜秦襄公之兄伯父。」此云「滅蓋」,乃「犬丘」二字訛合爲「蓋」字耳。

冬十月辛卯朔,日有食之。《詩·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序:「《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唐書·歴志》:「張説《日蝕議》:「《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虞〇以歴推之,在幽王六年。」」

七年,虢人滅焦。《水經·河水注》:「陝東城即虢邑之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爲南虢。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國也。」

八年,王錫司徒鄭伯多父命。《鄭語》「幽王八年而桓公爲司徒。」

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以爲太子。《御覽》一百四十七引《紀年》:「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伯服以爲太子。」《左傳·昭二十六年》疎引「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爲太子。」

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鄭語》:「申、繒、西戎方彊。」

十年春,王及諸侯盟於太室。《書鈔》二十二引《紀年》「盟於太室」四字,《左·昭四年傳》:「周幽爲太室之盟,戎狄叛之。」

秋九月,桃杏實。《御覽》九百六十八引《紀年》:「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實。」

王師伐申。《鄭語》:「王欲殺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

十一年春正月,日暈。《通鑑外紀》:「幽王之末,日暈再重。」

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史記·周本紀》「申侯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殺幽王驪山下。」《鄭世家》:「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並殺桓公。」

犬戎殺王子伯服。《左傳·昭二十六年》疎引《紀年》:「伯盤與幽王倶死於戲。」}}

執褒姒以歸。《史記·周本紀》:「虜褒姒而去。」

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於攜。原注:是爲攜王,二王並立。《左傳·昭二十六年》疎引《紀年》:「先是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於攜。周二王並立。二十一年,攜王爲晉文公所殺。以本非適,故稱攜王。」武王滅殷,歳在庚寅。二十四年,歳在甲寅,定鼎洛邑,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共二百八十一年。自武王元年己卯至幽王庚午,二百九十二年。《史記·周本紀》集解引《紀年》:「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通鑑外紀》引《汲塚紀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此「二百八十一年」,與古《紀年》不合,乃自幽王十一年逆數,至其前二百五十七年,以此爲成王定鼎之歳,以與古《紀年》之積年相調停。蓋既從《唐志》所引《紀年》,以武王伐殷之歳爲庚寅,而共和以後之歳名又從《史記》,無怪其格格不入也。余疑《隋志》所引堯元年丙子,《唐志》所引武王十一年庚寅,皆歴家追名之,非《紀年》本文,蓋雖古《紀年》中亦多羼入之説也。

平王原注:名宜臼。《史記》作「宜咎」。

自東遷以後始紀晉事,王即位皆不書。《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無諸國別,惟特記晉國。晉國滅,獨紀魏事。」

元年辛未,王東徙洛邑,《史記·周本紀》:「平王立,東遷於雒邑。」

錫文侯命。《尚書序》:「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

晉侯會衞侯、鄭伯、秦伯,以師從王入於成周。《史記·衞康叔世家》:「犬戎殺周幽王,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又《秦本紀》:「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二年,秦作西畤。《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元年,秦初立西畤,祠白帝。

魯孝公薨。《史記·魯周公世家》:「孝公立二十七年卒。」《十二諸侯年表》魯孝公盡平王二年。

賜秦、晉以邠、岐之田。《史記·秦本紀》:「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命襄公爲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

三年,齊人滅祝。

王賜師徒鄭伯命。《詩·鄭風》序:「《緇衣》,美武公也,父子並爲周司徒。」

四年,燕頃侯卒。《史記·燕召公世家》:「頃侯二十年,周幽王爲犬戎所殺。二十四年,頃侯卒。」《十二諸侯年表》燕頃侯盡平王四年。

鄭人滅虢。《漢書·地理志》注:「臣瓚曰:「鄭桓公寄奴與賄於虢、會之間,幽王既敗,二年而滅會,四年而滅虢。」」

五年,秦襄公帥師伐戎,卒於師。《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五年,秦襄公伐戎,至岐而死。

宋戴公薨。《史記·宋微子世家》:「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爲犬戎所殺。三十四年,戴公卒。」《十二諸侯年表》宋戴公盡平王五年。

六年,燕哀侯卒。《史記·燕召公世家》:「哀侯二年卒。」《十二諸侯年表》燕哀侯盡平王六年。

鄭遷於溱、洧。《詩譜》:「幽王爲犬戎所殺,桓公死之。其子武公與晉文侯定平王於東都王城,卒取史伯所云十邑之地,左洛右濟,前華後河,食溱、洧焉。」

七年,楚子儀卒。《史記·楚世家》:「熊咢卒,子熊儀立,是爲若敖。若敖二十年,周幽王爲犬戎所殺。二十七年,若敖卒。」《十二諸侯年表》楚若敖盡平王七年。

八年,鄭殺其大夫關其思。《韓非子·説難》:「鄭武公欲伐胡,先以其女妻胡君,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

十年,秦遷於汧、渭。《史記·秦本紀》:「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渭、汧之會,即營邑之。」

十三年,衞武公薨。《史記·衞康叔世家》:「武公五十五年卒。」《十二諸侯年表》衞武公盡平王十三年。

十四年,晉人滅韓。《詩·大雅·韓奕》序牋:「韓,姬姓之國也,後爲晉所滅。」

十八年,秦文公大敗戎師於岐,來歸岐東之田。《史記·秦本紀》:「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案文公十六年當平王二十一年。

二十一年,晉文侯殺王子余臣於攜。《左傳·昭二十六年》疎引《紀年》:「二十一年,攜王爲晉文公所殺。」

二十三年,宋武公薨。《史記·宋微子世家》:「武公立十八年卒。」《十二諸侯年表》宋武公盡平王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秦作陳寶祠。《史記·秦本紀》:「文公十九年,得陳寶。」《封禪書》:「文公獲若石云,於陳倉北阪城祠之,號曰陳寶。」

二十五年,晉文侯薨。《史記·晉世家》:「三十五年,文侯仇卒。」《十二諸侯年表》晉文侯盡平王二十五年。

秦初用族刑。《史記·秦本紀》:「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

二十六年。原注:丙申,晉昭侯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二十六年,晉昭侯元年。

晉封其弟成師於曲沃。《左·桓二年傳》:「惠之二十四年,晉始亂,故封桓叔於曲沃。」《史記·晉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

三十二年,晉潘父弒其君昭侯,納成師,不克。立昭侯之子孝侯,晉人殺潘父。《左·桓二年傳》:「惠之三十年,潘父弒昭侯而納桓叔,不克,晉人立孝侯。」《史記·晉世家》:「七年,晉大臣潘父弒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晉人發兵攻桓叔,共立昭侯子平爲君,是爲孝侯,誅潘父。」

三十三年。原注:癸卯,晉孝侯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三十三年,晉孝侯二年。案昭侯上年被殺,是年當爲孝侯元年。

楚人侵申。《詩·王風·揚之水》序牋:「申國在陳、鄭之南,迫近強楚,王室微弱而數見侵伐。」

三十六年,衞莊公卒。《史記·衞康叔世家》:「莊公二十三年卒。」《十二年諸侯年表》衞莊公盡平王三十六年。

王人戍申。《詩·王風》:「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

四十年,齊莊公卒。《史記·齊太公世家》:「莊公二十四年,周始徙雒。六十四年,莊公卒。」《十二諸侯年表》齊莊公盡平王四十年。

晉曲沃桓叔成師卒,子·立,是爲莊伯。原注:自是晉侯在翼,稱翼侯。《史記·晉世家》:「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卒,子·代桓叔,是爲曲沃莊伯。」

四十一年原注:辛亥,莊伯元年。春,大雨雪。《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晉莊伯元年,不雨雪。」

四十二年,狄人伐翼,至於晉郊。《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莊伯二年,翟人俄伐翼,至於晉郊。」

宋宣公薨。《史記·宋微子世家》:「武公卒,子宣公力立。十九年,宣公卒。」《十二諸侯年表》平王四十二年,宣公卒。

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王使史角如魯諭止之。《呂氏春秋·當染篇》:「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

四十七年,晉曲沃莊伯入翼,弒孝侯,晉人逐之,立孝侯子郤,是爲鄂侯。《左·桓二年傳》:「惠之四十五年,曲沃莊伯伐翼,弒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四十七年,曲沃莊伯殺孝侯,晉人立孝侯子郤爲鄂侯。

四十八年。原注:戊午,晉鄂侯郤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四十八年,晉鄂侯郤元年。

無雲而雷。《御覽》八百七十六引《史記》:「晉莊伯八年,無雲而雷。」《通鑑外紀》:「平王四十八年,晉無雲而雷。」

魯惠公卒。《史記·魯周公世家》:「惠公立四十六年卒。」《十二諸侯年表》魯惠公盡平王四十八年。

四十九年。原注:己未,魯隱公元年,《春秋》始此。《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息姑元年。

魯隱公及邾莊公盟於姑蔑。《春秋經傳集解後序》引《紀年》:「魯隱公及邾莊公盟於姑蔑。」

五十一年春二月乙巳,日有食之。《春秋經·隱三年》:「春王二月乙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王陟。《春秋經·隱三年》:「三月庚戌,天王崩。」

桓王原注:名林。《史記·周本紀》:「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是爲桓王。」

元年壬戌十月,莊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於家穀。《御覽》八百七十六引《史記》:「晉莊伯八年,無雲而雷。十月,莊伯以曲沃叛。」《水經·澮水注》引《紀年》:「莊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於家穀。」據《御覽》,此事當在平王四十九年。

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水經·澮水注》引《紀年》:「晉莊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作爲文公。」

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請成於翼,至相而還。原注:「相」,一作「桐」。《水經·涑水注》引《紀年》:「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請成於翼,至桐庭乃返。」

二年,王使虢公伐晉之曲沃。晉鄂侯卒,曲沃莊伯復攻晉,晉立鄂侯子光,是爲哀侯。《左·隱五年傳》:「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於翼。」《史記·晉世家》:「鄂侯六年卒,曲沃莊伯聞晉鄂侯卒,乃興兵伐晉。周平王使虢公將兵伐曲沃莊伯,莊伯走保曲沃。晉人共立鄂侯子光,是爲哀侯。」

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於家穀。重出。

三年甲子。原注:晉哀侯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甲子,桓王三年,晉哀侯光元年。

四年,曲沃莊伯卒,子稱立,是爲武公,尚一軍。《史記·晉世家》:「哀侯二年,曲沃莊伯卒,子稱代莊伯立,是爲曲沃武公。」《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元年,尚一軍。」

五年,原注:曲沃武公元年。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曲沃。《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元年,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案《左·桓九年傳》:「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殆是一事,與此差十二年。

十一年。原注:晉小子侯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桓王十一年,晉小子侯元年。

曲沃獲晉哀侯。《左·桓三年傳》:「曲沃武公伐翼,逐翼侯於汾隰,驂絓而止,夜獲之。」

晉人立哀侯子爲小子侯。《史記·晉世家》:「哀侯九年,曲沃武公伐晉,於汾旁虜哀侯。晉人乃立哀侯子小子爲君,是爲小子侯。」

芮伯萬出奔魏。《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出奔魏。」

十二年,王師、秦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之。《左·桓四年傳》:「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之。」《路史·國名紀》引《紀年》:「桓王十二年冬,王師、秦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之。」

十三年冬,曲沃伯誘晉小子侯殺之。《左·桓七年傳》:「冬,曲沃伯誘晉小子侯殺之。」此較前二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晉世家》皆云:「小子侯四年,曲沃武公殺之。」此較前一年。

晉曲沃滅荀,以其地賜大夫原氏黯,是爲荀叔。《水經·汾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引《紀年》:「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黯,是爲荀叔。」

戎人逆芮伯萬於郊。《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九年,戎人逆芮伯萬於郊。」《路史·國名紀》引「郊」作「郟」。

十四年,王命虢仲伐曲沃,立晉哀侯弟緡於翼,爲晉侯。《左·桓八年傳》:「冬,王命虢仲立晉哀侯弟緡於晉。」此較前二年。

十五年。原注:晉侯緡元年。案《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以桓王十四年爲晉侯緡元年。

十六年春,滅翼。《左·桓八年傳》:「春,滅翼。」

十九年,鄭莊公卒。《春秋經·桓十有一年》:「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秋七月,葬鄭莊公。」《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鄭莊公盡桓王十九年。

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春秋經·桓十有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史記·周本紀》:「二十三年,桓王崩。」

莊王原注:名佗。《史記·周本紀》:「桓王崩,子莊王佗立。」

元年乙酉,曲沃尚一軍,異於晉。《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元年,尚一軍。」

六年五月,葬桓王。《春秋經·莊三年》:案:原作「桓三年」,誤。「五月,葬桓王。」

十五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十五年,莊王崩。」

釐王原注:名胡齊。《史記·周本紀》:「莊王崩,子釐王胡齊立。」

元年庚子春,齊桓公會諸侯於北杏,以平宋亂。《春秋經·莊十有三年》:「齊侯、宋人、陳人、蔡人、邾人會於北杏。」傳:「會於北杏,以平宋亂。」

三年,曲沃武公滅晉侯緡,以寶獻王,王命武公以一軍爲晉侯。《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釐王三年,曲沃武公滅晉侯緡,以寶獻周,周命武公爲晉君。《左·莊十六年傳》:「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爲晉侯。」較後一年,此本《史記》。

四年原注:晉武公二十八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釐王四年,晉武公稱並晉,已立二十八年,不更元。

晉猶不與齊桓公之盟。原注:《左傳》注:「晉侯緡是年滅。」案杜注無是語,疎約言之。

五年,晉武公卒,子詭諸立爲獻公。《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釐王五年,晉武公二十九年,武公卒,子詭諸立爲獻公。」

王陟。《史記·周本紀》:「五年,釐王崩。」

惠王原注:名閬。《史記·周本紀》:「釐王崩,子惠王閬立。」

元年乙巳。原注:晉獻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惠王元年,晉獻公詭諸元年。

晉獻公朝王,如成周。《左·莊十八年傳》:「虢公、晉侯朝王。」

周陽白兔舞於市。《水經·涑水注》引《紀年》:「晉獻公二十五年,翟人伐晉,周有白兔舞於市。」

二年,王子頽亂。《左·莊十九年傳》:「五大夫奉子頽以伐王。冬,立子頽。」

王居於鄭,鄭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爲蜮,射人。《開元占經》一百二十、《御覽》九百五十引《紀年》:「晉獻公二年,周惠王居於鄭。鄭人入王府,多取玉焉。玉化爲蜮,射人。」

九年,晉城絳。《左·莊二十六年傳》:「晉士蒍爲大司空。夏,士蒍城絳,以深其宮。」

十六年,晉獻公作二軍,滅耿,以賜大夫趙夙;滅魏,以賜大夫畢萬。原注:晉滅於大夫韓、趙、魏,始於此。《左·閔元年傳》:「晉侯作二軍,以滅耿,滅霍,滅魏。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爲大夫。」

十七年,衞懿公及赤翟戰於洞澤。原注:「洞」,當作「泂」。《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又稱:「衞懿公及赤翟戰於洞澤。」疑「洞」當爲「泂」,即《左傳》所謂熒澤也。」

十九年,晉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丑奔衞。公命瑕父、呂甥邑於國都。《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獻公十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衞。公命瑕父、呂甥邑於虢都。」

二十五年春正月,狄人伐晉。《水經·涑水注》引《紀年》:「晉獻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晉。」此誤以爲惠王二十五年。

王陟。《春秋經·僖八年》:「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史記·周本紀》:「二十五年,惠王崩。」

襄王原注:名鄭。《史記·周本紀》:「惠王崩,子襄王鄭立。」

元年庚午,晉獻公卒,立奚齊,里克殺之,及卓子,立夷吾。《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王元年,晉獻公卒,立奚齊,里克殺之,及卓子,立夷吾。

二年。原注:辛未,晉惠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王二年,晉惠公夷吾元年。

晉殺里克。《春秋經·僖十年》:「晉殺其大夫里克。」

三年,雨金於晉。《御覽》八百七十七引《史記》:「晉惠公二年,雨金。」

七年,秦伯渉河伐晉。《御覽》八百七十七引《史記》:「惠公六年,秦伯渉河伐晉。」

十五年,晉惠公卒,子懷公圉立。《史記·晉世家》:「惠公十四年九月卒,太子圉立,是爲懷公。」《十二諸侯年表》襄王十五年,圉立爲懷公。

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於秦師。狐毛與先軫禦秦,至於廬柳,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次于郇,盟於軍。《水經·涑水注》引《紀年》:「晉惠公十有五年,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於秦師。狐毛與先軫禦秦師,至於廬柳,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次于郇,盟於軍。」

公子重耳渉自河曲。《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渉自河曲。」

十六年。原注:乙酉,晉文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王十六年,晉文公元年。

晉殺子圉。《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晉文公元年,誅子圉。

十七年,晉城荀。《漢書·地理志》注引《紀年》:「文公城荀。」《文選·北征賦》注引作「郇」。

二十年,周襄王會諸侯於河陽。《春秋經傳集解後序》引《紀年》:「周襄王會諸侯於河陽。」

二十二年,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張城、南鄭。《水經·涑水注》引《紀年》:「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張城、南鄭。」不云何年。

二十四年,晉文公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王二十四年,晉文公薨。

二十五年。原注:甲午,晉襄公驩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甲午,襄王二十五年,晉襄公驩元年。

三十年,洛絶於〇。《水經·洛水注》引《紀年》:「晉襄公六年,洛絶於〇。」

三十一年,晉襄公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王三十一年,晉襄公卒。

三十二年。原注:辛丑,晉靈公夷皋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襄王三十二年,晉靈公夷皋元年。

三十三年,王陟。《史記·周本紀》:「三十三年,襄王崩。」

頃王《史記·周本紀》:「襄王崩,子頃王壬臣立。」

元年癸卯。

六年,彗星入北斗。《春秋經·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

王陟。《史記·周本紀》:「頃王六年崩。」

匡王《史記·周本紀》:「頃王崩,子匡王班立。」

元年己酉。

六年,王陟。《春秋經·宣二年》:案:原作「左宣二年傳」,誤。「冬十月乙亥,天王崩。」《史記·周本紀》:「匡王六年崩。」

晉靈公爲趙穿所殺,趙盾使穿迎公子黑臀于周,立之。《左·宣二年傳》:「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使趙穿迎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定王。《史記·周本紀》:「匡王崩,弟瑜立,是爲定王。」

元年己卯。原注:晉成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定王元年,晉成公黑臀元年。

六年,晉成公與狄伐秦,獲秦諜,殺之絳市,六日而蘇。《左·宣八年傳》:「春,白狄及晉平。夏,會晉伐秦,晉人獲秦諜,殺諸絳市,六日而蘇。」

七年,晉成公卒於扈。《春秋經·宣九年》:「晉侯黑臀卒於扈。」《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定王七年,晉成公薨。

八年。原注:壬戌,晉景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定王八年,晉景公據元年。

十八年,齊國佐來獻玉磬、紀公之甗。《春秋經傳集解後序》引《紀年》:「齊國佐來獻玉磬、紀公之甗。」

二十一年,王陟。《春秋經·成五年》:「十一月己酉,天王崩。」《史記·周本紀》:「二十一年,定王崩。」

簡王《史記·周本紀》:「定王崩,子簡王夷立。」

元年丙子。

五年,晉景公卒。《春秋經·成十年》:「晉侯獳卒。」《史記·晉世家》:「十九年,景公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晉景公盡簡王五年。

六年。原注:辛巳,晉厲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簡王六年,晉厲公壽曼元年。

十三年,晉厲公卒。《春秋經·成十八年》:「晉弒其君州蒲。」《十二諸侯年表》簡王十三年,欒書、中行偃弒厲公。

楚共王會宋平公於湖陽。《水經·泚水注》引《紀年》:「楚共王會宋平公於湖陽。」不云何年。

十四年。原注:己丑,晉悼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簡王十四年,晉悼公元年。

王陟。《春秋經·襄元年》:「九月辛酉,天王崩。」《史記·周本紀》:「十四年,簡王崩。」

靈王《史記·周本紀》:「簡王崩,子靈王洩心立。」

元年庚寅。

十四年,晉悼公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靈王十四年,晉悼公薨。

十五年。原注:甲辰,晉平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甲辰,靈王十五年,晉平公彪元年。

二十七年,王陟。《春秋經·襄二十有八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史記·周本紀》:「二十七年,靈王崩。」

景王《史記·周本紀》:「靈王崩,子景王貴立。」

元年丁巳。

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左·昭十年傳》:「春王正月,有星出於婺女。」

十月,晉平公卒。《春秋經·昭十年》:「秋七月戊子,晉侯彪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景王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十月,晉平公卒。

十四年。原注:庚午,晉昭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景王十四年,晉昭公夷元年。

河水赤於龍門三里。《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昭公元年,河水赤於龍門三里。」

十九年,晉昭公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景王十九年,晉昭公卒。

冬十二月,桃杏華。《御覽》九百六十八引《紀年》:「昭公六年十二月,桃杏華。」

二十年。原注:丙子,晉頃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景王二十年,晉頃公棄疾元年。

二十五年,晉頃公平王室亂,立敬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景王二十五年,周室亂,頃公平亂,立敬王。}}

敬王《史記·周本紀》:「晉人立丐,是爲敬王。」

元年壬午。

八年,晉頃公卒。《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敬王八年,晉頃公薨。

九年。原注:庚寅,晉定公元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敬王九年,晉定公午元年。

十四年,漢不見於天。《御覽》八百七十五引《紀年》:「晉定公六年,漢不見於天。」

二十六年,晉靑虹見。《御覽》十四引《紀年》:「晉定公十八年,靑虹見。」

二十八年,洛絶於周。《水經·洛水注》引《紀年》:「晉定公二十年,洛絶於周。」

三十六年,淇絶於舊衞。《水經·淇水注》引《紀年》:「晉定公二十八年,淇絶於舊衞。」一作「十八年」。

三十九年,晉城頓丘。《水經·淇水注》引《紀年》:「晉定公三十一年,城頓丘。」

四十三年,宋殺其大夫皇瑗於丹水之上。丹水壅不流。《水經·獲水注》引《紀年》曰:「宋殺其大夫皇瑗於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水,丹水壅不流。」本是二事,此誤合爲一,又本不繫年,此據《左·哀十七年傳》定之。

四十四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四十二年,敬王崩。」《十二諸侯年表》:「敬王四十三年甲子崩。」惟《周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敬王四十四年,元己卯,崩壬戌。」此元壬午,崩乙丑,蓋在位之年從皇甫謐,而歳名則從《史記》也。

元王《史記·周本紀》:「敬王崩,子元王仁立。」

元年丙寅,晉定公卒。《史記·六國表》元王二年,晉定公卒。時歳在丙寅。此以元王元年爲丙寅,故以下皆遞差一年。

二年。原注:晉出公元年。《史記·六國表》元王三年,晉出公錯元年。

四年,於越滅呉。《史記·六國表》元王四年,越滅呉。

六年,晉澮絶於梁。《水經·澮水注》引《紀年》:「晉出公五年,澮絶於梁。」

丹水三日絶不流。《水經·沁水注》引《紀年》:「晉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絶不流。」

七年,齊人、鄭人伐衞。《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晉出公六年,齊、鄭伐衞。」

王陟。《史記·周本紀》:「元王八年崩。」《六國表》同。此於敬王增一年,故元王減一年。

貞定王《史記·周本紀》:「元王崩,子定王介立。」集解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作「貞定王」。

元年癸酉,於越徙都瑯玡。《呉越春秋》十:「句踐二十五年,霸於關東,從瑯玡起觀臺,周七里,以望東海。」

四年十一月,於越子句踐卒,是爲菼執,次鹿郢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晉出公十年十一月,於粵子句踐卒,是爲菼執。」又引「次鹿郢立,六年卒」。

六年,晉河絶於扈。《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出公十二年,河絶於扈。」

七年,晉荀瑤城南梁。原注:一本「晉出公二十年」。《水經·汾水注》:「晉出公三十年,知伯瑤城髙梁。」案出公無三十年,據偽此書者所見之本,當作「十三年」。

十年,於越子鹿郢卒,不壽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句踐卒,次鹿郢立,六年卒。」又云:「不壽立。」

十一年,晉出公出奔齊。《史記·晉世家》:「出公十七年,奔齊,道死。」

十二年,河水赤三日。《通鑑外紀》:「定王十二年,晉河水赤三日。」

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水經·巨馬水注》、《初學紀》八、《御覽》六十四引《紀年》:「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皆不云何年。

十三年,晉韓龐取秦武城。《水經·洛水注》引《紀年》:「晉出公十九年,晉韓龐取盧氏城。」

十六年。原注:晉出公二十二年。

十七年,晉出公薨,乃立昭公之孫,是爲敬公。《史記·晉世家》索隱引《紀年》:「出公二十三年,奔楚,乃立昭公之孫,是爲敬公。」

十八年。原注:己丑,晉敬公元年。

二十年,於越子不壽見殺,是爲盲姑,次朱句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爲盲姑,次朱句立。」

二十二年,楚滅蔡。《史記·六國表》定王二十二年,楚滅蔡。

二十四年,楚滅杞。《史記·六國表》定王二十四年,楚滅杞。

二十八年。原注:晉敬公十一年。

王陟。《史記·周本紀》:「二十八年,元王崩。」

考王《史記·周本紀》:「定王崩,哀王立。三月,思王立。五月,少弟嵬立,是爲考王。」

元年。原注:晉敬公十八年。案「十八年」當作「十二年」。

魏文侯立。《史記·晉世家》索隱:「《紀年》:「魏文侯初立在敬公十八年。」」案「十八年」乃「六年」之訛,説見《古本紀年輯校》。

十年,楚滅莒。《史記·六國表》考王十年,楚滅莒。

十一年,晉敬公卒。案:據此,敬公在位二十二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晉出公錯十八年,晉哀公忌二年,晉懿公驕十七年,此據《史記》正義説,今本並奪懿公。《晉世家》出公十七年,哀公驕十八年,以懿公爲哀公,皆無敬公。

十二年。原注:晉幽公柳元年。《史記·六國表》考王四年,晉幽公柳元年。

魯悼公卒。《史記·六國表》考王十二年,魯悼公卒。

十四年,魯季孫會晉幽公於楚丘。《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晉幽公三年,魯季孫會晉幽公於楚丘,取葭密,遂城之。」《太平寰宇記》引作「幽公十三年」。

十五年,王陟。《史記·周本紀》:「考王十五年崩。」

威烈王《史記·周本紀》:「考王崩,子威烈王午立。」

元年丙辰。《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威烈王元年。集解:「徐廣曰:丙辰。」

三年,晉大旱,地生鹽。《書鈔》一百四十六引《紀年》:「晉幽公七年,大旱,地長生鹽。」

五年,晉丹水出,反撃。《水經·沁水注》引《紀年》:「晉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撃。」

六年,晉大夫秦嬴賊幽公於髙寢之上,魏文侯立幽公子止。《史記·六國表》威烈王六年,盜殺幽公。《晉世家》索隱引《紀年》:「夫人秦嬴賊公於髙寢之上。」《晉世家》:「十八年,盜殺幽公。魏文侯以兵誅晉亂,立幽公子止,是爲烈公。」案:《史記》幽公在位十八年,此僅十年,蓋縮幽公之年以爲敬公之年。如「丹水出,相反撃」,《水經注》引古《紀年》以爲幽公九年事,而《通鑑外紀》繫之考王十年,據此,則劉恕所見《紀年》敬公僅得十二年,此以敬公爲在位二十二年,乃不得不減幽公以補之矣。

七年。原注:壬戌,晉烈公元年。《史記·六國表》威烈王七年,晉烈公元年。

趙獻子城泫氏。《水經·沁水注》引《紀年》:「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泫氏。」

韓武子都平陽。《水經·汾水注》引《紀年》:「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

八年,趙城平邑。《水經·河水注》、《初學記》八引《紀年》:「晉烈公四年,趙城平邑。」

九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水經·丹水注》、《路史·國名紀》引《紀年》:「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

十一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鄲,圍平邑。《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烈公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鄲,圍平邑。」説見《古本紀年輯校》。

於越滅滕。《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於粵子朱句三十四年滅滕。」《路史·國名紀》引作「朱句三十年」。

十二年,於越子朱句伐郯,以郯子鴣歸。《水經·沂水注》引《紀年》:「晉烈公四年,於越子朱句滅郯,以郯子鴣歸。」《史記》索隱引「朱句三十五年,滅郯」。

十四年,於越子朱句卒,子翳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引《紀年》:「朱句三十七年卒。」

十六年,齊田·及邯鄲韓舉戰於平邑,邯鄲之師敗逋,遂獲韓舉,取平邑、新城。《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烈公十年,齊田肸及邯鄲韓舉戰於平邑,邯鄲之師敗逋,遂獲韓舉,取平邑、新城。」説見《古本紀年輯校》。

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鄭,還築汾陰、郃陽。史記·魏世家》:「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鄭,而還築雒陰、合陽。」《六國表》略同,皆在威烈王十八年。惟《水經·河水注》云:「周威烈王之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鄭,還築汾陰、郃陽。」此本之。

田悼子卒,田布殺其大夫公孫孫,公孫會以廩丘叛於趙。田布圍廩丘,翟角、趙孔屑、韓氏救廩丘,及田布戰於龍澤,田師敗逋。《水經·瓠子水注》引《紀年》:「晉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殺其大夫公孫孫,公孫會以廩丘叛於趙。田布圍廩丘,翟角、趙孔屑、韓師救廩丘,及田布戰於龍澤,田布敗逋。」

十八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及我師伐齊,入長垣。《水經·汶水注》引《紀年》:「晉烈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及翟員伐齊,入長城。」

魏紀

二十三年,王命晉卿魏氏、趙氏、韓氏爲諸侯。《史記·周本紀》:「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韓、魏、趙爲諸侯。」

二十四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威烈王二十四年崩。」

安王《史記·周本紀》:「威烈王崩,子安王驕立。」

元年庚辰。《史記·六國表》安王元年。集解:「徐廣曰:庚辰。」

九年,晉烈公卒,子桓公立。原注:《韓非子》作「桓侯」。《史記·晉世家》:「二十年,烈公卒,子孝公頎立。」索隱:「《紀年》以孝公爲桓公,故《韓子》有晉桓侯。」

十年己丑。原注:晉桓公頃元年。《史記·六國表》安王十年,晉孝侯傾元年。

十五年,魏文侯卒。原注:在位五十年。《史記·六國表》安王十六年爲魏武侯元年,是文侯卒於十五年,計在位三十八年。然古《紀年》載文侯、武侯在位年數,均與《史記》不同。《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云:「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以惠成王元年逆推之,文侯之卒當在安王五年。

大風,晝昏。見下。

晉太子喜出奔。《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烈公二十二年,國大風,晝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

十六年,原注:乙未,魏武侯撃元年。《史記·六國表》安王十六年,魏武侯元年。

封公子緩。《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魏武侯元年,封公子緩。」説見《古本紀年輯校》。

二十一年,韓滅鄭,哀侯入於鄭。《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韓滅鄭,哀侯入於鄭。」此以爲安王二十一年,誤。

二十三年,於越遷於呉。《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翳三十三年,遷於呉。」

三十六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安王立二十六年崩。」

魏城洛陽及安邑、王垣。《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魏武侯十一年,城洛陽及安邑、王垣。」

七月,於越太子諸咎弒其君翳。十月,越人殺諸咎越滑,呉人立孚錯枝爲君。《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翳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諸咎弒其君翳。十月,粵殺諸咎粵滑,呉人立孚錯枝爲君。」

烈王《史記·周本紀》:「安王崩,子烈王喜立。」

元年丙午。《史記·六國表》烈王元年。集解:「徐廣曰:丙午。」

魏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惠成王七年,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

于越大夫寺區定越亂,立初無餘,是爲莽安。《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案:「索隱」二字原脱。「明年,大夫寺區定粵亂,立無餘之。」

二年,秦胡蘇帥師伐韓,韓將韓襄敗胡蘇於酸水。《水經·濟水注》引《紀年》:「秦胡蘇帥師伐鄭,韓襄敗秦蘇胡於酸水。」不云何年。

魏觴諸侯於範臺。《魏策》:「梁主魏嬰觴諸侯於範臺。」

晉桓公邑哀侯於鄭,韓山堅賊其君哀侯。《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魏武侯二十二年,晉桓公邑哀侯於鄭,韓山堅賊其君哀侯。」

六年。原注:辛亥,梁惠成王元年。《史記·六國表》烈王六年,魏惠王元年。

韓共侯、趙成侯遷晉桓公於屯留。原注:以後更無晉事。《史記·晉世家》索隱引《紀年》:「桓公二十年,趙成侯、韓共侯遷桓公於屯留。」《水經·濁漳水注》引「梁惠成王元年,韓共侯、趙成侯遷晉桓公於屯留」。索隱云:「以後更無晉事。」

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水經·沁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史記》索隱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緩。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蔡」。年與人地名倶訛。

七年,王陟。《史記·周本紀》:「七年,烈王崩。」

我師伐趙,圍蜀陽。《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惠成王伐趙,圍濁陽。」

齊田壽帥師伐我,圍觀,觀降。《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年,齊田壽帥師伐我,圍觀,觀降。」

魏大夫王錯出奔韓。《史記·魏世家》集解引《紀年》:「惠王二年,魏大夫王錯出奔韓。」

顯王《史記·周本紀》:「烈王崩,弟扁立,是爲顯王。」

元年癸丑。《史記·六國表》顯王元年。集解:「徐廣曰:癸丑。」

鄭城邢丘。原注:自此韓改稱曰鄭。《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年,鄭城邢丘。」

秦子向命爲藍君。《水經·渭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爲藍君。」

二年,河水赤於龍門三日。《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於龍門三日。」

三年,公子景賈帥師伐鄭,韓明戰於韓,我師敗逋。《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賈帥師伐鄭,韓明戰於陽,我師敗逋。」

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邦於大梁。《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於大梁。」《漢書·髙帝紀》注引亦作「六年」。《史記·魏世家》集解、《孟子》正義引皆作「九年」。

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漢書·地理志》注臣瓚引《紀年》:「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左·哀十四年》疎引「發」作「廢」。

於越寺區弟思弒其君莽安,次無顓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案:「引紀年」三字原脱。「無餘之十二年,寺區弟思弒其君莽安,次無顓立。」

五年,雨碧於郢。《御覽》八百九、《廣韻》二十二皆引《紀年》:「惠成王七年,雨碧於郢。」

地忽長十丈有餘,髙尺半。《御覽》八百八十引《紀年》:「梁惠成王七年,地忽長十丈有餘,髙尺半。」

六年,我師伐邯鄲,取列人;我師伐邯鄲,取肥。《水經·濁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鄲,取列人;伐邯鄲,取肥。」

雨黍於齊。《御覽》八百七十七引《史紀》:「梁惠成王八年,雨黍於齊。」

七年,我與邯鄲趙楡次、陽邑。《水經·洞渦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九年,與邯鄲楡次、陽邑。」

王會鄭釐侯於巫沙。《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九年,王會鄭釐侯於巫沙。」

八年,入河水於圃田,又爲大溝而引圃水。《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惠成王十年,入河水於甫田,又爲大溝而引甫水。」

瑕陽人自秦導岷山靑衣水來歸。《水經·靑衣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陽人自秦道岷山靑衣水來歸。」

九年,秦師伐鄭,次於懷,城殷。《水經·沁水注》引《紀年》:「秦師伐鄭,次於懷,城殷。」不云何年。

十年,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

龍賈帥師築長城於西邊。《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帥師築長城於西邊。」

鄭取屯留、尚子。《水經·濁漳水注》、《御覽》一百六十三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涅。」

十一年,鄭釐侯使許息來致地:平丘、戸牖、首垣諸邑及鄭馳地。我取枳道,與鄭鹿。《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鄭釐侯使許息來致地:平丘、戸牖、首垣諸邑及鄭馳道。我取軹道,與鄭鹿。」此誤爲顯王十一年事。

王及鄭釐侯盟於巫沙,以釋它陽之圍,歸釐於鄭。《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鄭釐侯盟於巫沙,以釋宅陽之圍,歸釐於鄭。」

十二年,魯恭侯、宋桓侯、衞成侯、鄭釐侯來朝。《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四年,魯恭侯、宋桓侯、衞成侯、鄭釐侯來朝。」

於越子無顓卒,是爲菼蠋卯,次無疆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無顓八年薨,是爲菼蠋卯。」

十三年,邯鄲成侯會燕成侯於安邑。《史記·六國表》集解引《紀年》:「惠王十五年,邯鄲成侯會燕成侯於安邑。」

十四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城,不克。《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城,不克。」

秦公孫壯帥師城上枳、安陵、山民。《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帥師城上枳、安陵、山氏。」

邯鄲伐衞,取漆富丘,城之。《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衞,取漆富丘,城之。」

齊師及燕戰於泃水,齊師遁。《水經·鮑丘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齊師及燕戰於泃水,齊師遁。」

十五年,齊田期伐我東鄙,戰於桂陽,我師敗逋。《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齊田期伐我東鄙,戰於桂陽,我師敗逋。」

東周與鄭髙都。《水經·伊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東周與鄭髙都、利。」

鄭釐侯來朝中陽。《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鄭釐侯來朝中陽。」

宋景鼓、衞公孫倉會師,圍我襄陵。《水經·淮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〇、衞公孫倉會齊師,圍我襄陵。」

十六年,王以韓師、諸侯師縣於襄陵。《水經·淮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八年,王以韓師敗諸侯師於襄陵。」

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水經·淮水注》引《紀年》:「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與前事同年。

邯鄲之師敗我師於桂陵。原注:秦伐韓閼與,惠成王使趙靈破之。不知是何年。《史記·魏世家》索隱:「梁惠成王十八年,趙又敗魏桂陵。」

十七年,燕伐趙,圍濁鹿。趙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於勺。《水經·滱水注》引《紀年》:「燕人伐趙,圍濁鹿。趙武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於勺梁。」不云何年。

晉取玄武、濩澤。原注:即雷澤,舜漁處。《水經·沁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玄武、濩澤。」

十八年,齊築防以爲長城。《水經·汶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齊築防以爲長城。」

十九年,王如衞,命公子南爲侯。《水經·汝水注》、《史記·周本紀》集解、《漢書·武帝紀》注引《紀年》:「子南勁朝於魏,後惠成王如衞,命子南爲侯。」不云何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曲逆。《水經·滱水注》引《紀年》:「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曲逆。」不云何年。

二十二年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戸郛。《水經·丹水注》引《紀年》:「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戸郛。」不云何年。

楚伐徐州。《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越子無顓薨,後十年,楚伐徐州。」

二十三年,魏章帥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水經·汝水注》引《紀年》:「魏章率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不云何年。

孫何取·陽。《水經·潁水注》引《紀年》:「孫何取·陽。」不云何年。

秦孝公會諸侯於逢澤。《史記·六國表》顯王二十七年,秦孝公會諸侯於澤。集解:「徐廣曰:「《紀年》作逢澤。」」《水經·渠水注》同。

絳中地〇,西絶於汾。《水經·汾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絳中地坼,西絶於汾。」

二十四年,魏敗韓馬陵。《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惠成王二十六年,敗韓馬陵。」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穰庛帥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苴帥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

與齊田·戰於馬陵。《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二十八年,與齊田·戰於馬陵。」《孫子呉起列傳》索隱引作「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乃《紀年》本文,《魏世家》索隱作「二十八年」,則改從周正。

二十七年五月,齊田·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水經·泗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齊田·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

九月,秦衞鞅伐我西鄙。《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齊田·伐我東鄙。九月,秦衞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鄲伐我北鄙。王攻衞鞅,我師敗績。」

十月,邯鄲伐我北鄙。見上。

王攻衞鞅,我師敗逋。見上。

二十八年,城濟陽。《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

秦封衞鞅於鄔,改名曰尚。《水經·濁漳水注》、《路史·國名紀》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衞鞅於鄔,改名曰商。」

二十九年,邳遷於薛。《水經·泗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於薛。」《史記》索隱引同,正義引作「三十年」。

三月,爲大溝於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爲大溝於北郛,以行圃田之水。」

三十年。

三十一年,秦蘇胡帥師伐鄭,韓襄敗秦蘇胡於酸水。原注:不知何年,附此。

重出。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鄭威侯與邯鄲圍襄陵。《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威侯七年,與邯鄲圍襄陵。」當在顯王四十二年。

三十四年,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案:「紀年」二字原脱。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史記·魏世家》集解:「今案《古文》:「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改元後十七年卒。」」

王與諸侯會於徐州。《史記·六國表》魏襄王元年,與諸侯會徐州以相王。

於越子無疆伐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遂釋齊而伐楚。」

三十五年,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原注:不知何年,附此。《水經·伊水注》、《後漢書·黃瓊傳》注、《路史·後紀》十三引《紀年》:「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皆不云何年。

三十六年,楚圍齊於徐州,遂伐於越,殺無疆。《史記·六國表》顯王三十六年,楚圍齊於徐州。《越王句踐世家》:「楚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呉故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徐廣曰:「周顯王之四十六年。」案《六國表》,「四十六年」乃「三十六年」之訛,此本《表》言之。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龍賈及秦師戰於雕陰,我師敗逋。《史記·魏世家》:「襄王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於雕陰。」

王會鄭威侯於巫沙。《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成侯七年,王會鄭威侯於巫沙。」此較前四年。

三十九年,秦取我汾陰、皮氏。《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年,魏襄王六年,秦取我汾陰、皮氏。

四十年。

四十一年,秦歸我焦、曲沃。《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年,魏襄王八年,秦歸我焦、曲沃。

四十二年,九鼎淪泗,沒於淵。《史記·封禪書》:「或曰:宋太丘社亡,而九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並天下。」案:此距秦並天下一百五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楚敗我襄陵。《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六年,楚敗魏襄陵。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四十八年,顯王崩。」

愼靚王《史記·周本紀》:「顯王崩,子愼靚王定立。」

元年辛丑。《史記·六國表》愼靚王元年。集解:「徐廣曰:辛丑。」

秦取我曲沃、平周。《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七年,魏襄王十三年,秦取曲沃、平周。此較後二年。

二年,魏惠成王薨。《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史記》集解謂:「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改元後十七年卒。」此從集解説。

三年,今王元年。《史記·六國表》愼靚王三年,魏哀王元年。

四年。

五年。

六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爲河雍,向爲髙平。《水經·濟水注》引《紀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爲河雍,向爲髙平。」不云何年。《史記·趙世家》集解引末二句,作「魏襄王四年」,此從之。

隱王原注:《史記》作赧王,名延,蓋赧、隱聲相近。《史記·周本紀》:「愼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

元年丁未。《史記·六國表》周赧王元年。集解:「徐廣曰:丁未。」

十月,鄭宣王來朝。梁。《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威侯七年十月,鄭宣王朝梁。」繫此誤。

燕子之殺公子平,不克。齊師殺子之,醢其身。《史記·燕召公世家》索隱引《紀年》:「子之殺公子平。」集解引:「齊人禽子之而醢其身。」據《六國表》,事在此年。

二年,齊地暴長,長丈餘,髙一尺。《御覽》八百八十引《紀年》:「周隱王二年,齊地暴長,長丈餘,髙一尺。」

魏以張儀爲相。《史記·六國表》赧王二年,張儀來相楚。此誤以爲相魏。

三年,韓明帥師伐襄丘。《水經·濟水注》引《紀年》:「魏襄王七年,韓明帥師伐襄丘。」

秦王來見於蒲阪關。《水經·河水注》引《紀年》:「魏襄王七年,秦王來見於蒲阪關。」

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舟三百、箭五百萬及犀角、象齒。《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案:「引紀年」三字原脱。「魏襄王七年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焉。」

五月,張儀卒。《史記·張儀傳》索隱引《紀年》:「梁哀王九年五月卒。」

四年,翟章伐衞。《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梁哀王八年,翟章伐衞。」

魏敗趙將韓舉。《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敗韓舉在威侯八年,説見《古本紀年輯校》。

五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水經·洛水注》引《紀年》:「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

六年十月,大霖雨,疾風,河水酸棗。《水經·濟水注》引《紀年》:「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風,河水溢酸棗郛。」

楚庶章率師來會我,次於襄丘。《水經·濟水注》引《紀年》:「魏襄王九年,楚庶章帥師來會我,次於襄丘。」

七年,翟章救鄭,次於南屈。原注:此年未的。《水經·河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引《紀年》:「翟章救鄭,次於南屈。」不云何年。

八年,秦公孫爰帥師伐我皮氏,翟章帥師救皮氏圍,疾西風。《水經·汾水注》引《紀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孫爰帥師伐我,圍皮氏,翟章帥師救皮氏圍。疾西風。」

九年,城皮氏。《水經·汾水注》引《紀年》:「魏襄王十三年,城皮氏。」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秦拔我蒲阪、晉陽、封谷。《史記·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阪、陽晉、封陵。」索隱云:「《紀年》作晉陽、封谷。」

十三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於九原,將軍、大夫、適子、代史皆貂服。《水經·河水注》引《紀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於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

十四年。

十五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水經·濟水注》引《紀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

楚入雍氏,楚人敗。《史記·韓世家》集解:「《周本紀》赧王八年之後云:「楚圍雍氏。」此當韓襄王十二年、魏哀王十九年。《紀年》於此亦説:「楚入雍氏,楚人敗。」」

十六年,王與齊王會於韓。《史記·六國表》赧王十六年,魏哀王二十年,魏王與齊王會於韓。

今王終二十年。《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今王終二十年。」《史記·魏世家》索隱:「《汲塚紀年》終於哀王二十年。」


 巻上 ↑返回頂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