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九遍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佛學大辭典 导航


作者丁福保1922年出版,1952年逝世,所以本辭典在兩岸四地以及美國屬公有領域。

<<<上一词条
九經

下一词条>>>
九業

Wikipedia-logo
Wikipedia-logo

维基百科条目:
九遍知

Wiktionary-logo
Wiktionary-logo

维基词典词条:
九遍知

九遍知

(名數)見修無學之三道中,特於見修道所斷煩惱等之斷,建立九種之區別也。蓋遍知為於四諦之境周遍知之之意。雖以智為其性,然今非稱智為遍知。乃以因此遍知而斷煩惱之故,於果附以因之名,名斷為遍知。所謂斷遍知是也。俱舍論光記二十一云:「斷遍知,謂諸斷擇滅為體。遍知是智,即是斷因。斷是智果,體非遍知。而是名遍知者,此於果上假立因名。」即其意也。九者,三界繫見諦所斷煩惱等之斷立六,所餘三界修道所斷煩惱等之斷立三,是也。見諦所斷煩惱等之斷,有六種者,於欲界繫苦集二部之所斷,立一遍知。又於滅道二部之所斷各立一遍知。故欲界見諦所斷煩惱等之斷,合有三遍知。又色無色二界見諦所斷煩惱等之斷,亦與欲界同,有見苦集與見滅及見道等之三遍知。總之如是三界見諦所斷法之斷,有六種遍知。其餘修道所斷煩惱等之斷有三種者,於欲界繫修道所斷煩惱等之斷,立一遍知。即是五順下分結盡遍知也。於色界繫修道所斷煩惱等之斷,立一遍知。即是色愛盡遍知也。於無色界繫修道所斷煩惱等之斷,立一遍知。即一切結永盡遍知也。總之如是三界修道所斷法之斷,有三種遍知。見修合而成九遍知。但修道所斷法之斷,於色無色二界,別各立一遍知。見道所斷合之各不別立,其故,以修所斷為對治不同也。其中見斷法斷之六種遍知,為忍之果。修斷法斷之三種,為智之果。一一之斷,不別立遍知,唯於如是九位建立之者。總由於有四緣。所謂見斷六忍之果,由於具得無漏離繫得與缺有頂及滅雙因之三緣,故特立遍知之名。得無漏之離繫得者,無漏道所斷,必有離繫得。是簡有漏斷。缺有頂者,言亦斷有頂地之惑。滅雙因者,言滅自部之同類因及他部之遍行因。由是異生之位,有滅雙因者,而無無漏斷之得,又以未缺有頂,故雖得斷,亦不名為遍知。若聖位中,入於見諦,而苦類忍未現行以前,雖已得無漏斷之得,而未缺有頂,未滅雙因。至於苦類智集法忍之位,則雖缺有頂,而未滅雙因,未滅見集所斷之諸適行因,至於後之法智類智位,以諸所得之斷,三緣具故,方得建立遍知。又修斷三智之果,由於前三者外,別加越界緣,總具四緣,特立遍知之名。越界緣者,為越界之意,即斷欲界並色無色界繫修道所斷煩惱等時,具前三緣及越界緣之四緣,故各立一遍知。但於諸越界之位,皆必滅雙因,而滅雙因時,皆非越界,故於滅雙因之外,別立越界緣也。又此遍知,無異生定成之理。諸聖者住於見道中,自初至集法忍之時,亦未成就之。至於集法智集類忍之時,唯成就一。至於集類智滅法忍之時,成就二。至於滅法智滅類忍之時,成就三。至於滅類智道法忍之時,成就四。至於道法智道類忍之時,成就五。又住於修道之位,而未得離欲界之染,及離欲退者,成就六。又全離欲,而色愛未盡,或先離欲而從道類智末起色盡之勝果道以前,唯成就順下分盡遍知之一。又有色愛者從色愛永盡,又先離色者從起色盡道,至於未全離無色愛以前,成就順下分盡與色愛盡之二。住於無學位者,唯成就一切結永盡之一。見大毘婆沙論百八十六,俱舍論二十一,順正論五十八,瑜伽師地論五十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