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佛學大辭典/見惑品數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佛學大辭典 导航


作者丁福保1922年出版,1952年逝世,所以本辭典在兩岸四地以及美國屬公有領域。

<<<上一词条
見思

下一词条>>>
思惑品數

Wikipedia-logo
Wikipedia-logo

维基百科条目:
見惑品數

Wiktionary-logo
Wiktionary-logo

维基词典词条:
見惑品數

見惑品數

(雜語)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識立百十二。八十八者於一切煩惱中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禁戒取見之十惑,名為本惑,餘悉名隨惑。此中小乘貪瞋痴慢之四,通於見修二斷,疑與五見者,唯見斷也。此見斷之十惑,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別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貪、瞋、痴、慢,與身見、邊見之六,通於見修二斷,餘四者唯見所斷也。即苦集滅道之四諦為所迷之真理,迷其真理而起,於欲界為三十二,於色界為二十八,於無色界為二十八,通三界而為八十八也。欲界之三十二者,先迷於苦諦之理而起十惑:一身見,以五蘊假和合之苦果迷執為常一之我見也。二邊見,以為此我體死後常住,或以為死後斷絕,各執一邊也。三邪見,此現在之身對於過去業因之果報撥無道理也。四見取見,迷執前三見為正見也。五戒禁取見,迷執現在苦身作種種邪戒苦行,為此身生於人天樂處之因也。六貪,愛以前五見為可者。七瞋,瞋以前五見為非者。八痴,不知五見之理非也。九慢,以五見為是而生慢心也。十疑,疑苦諦之理也。以上十惑中五見與疑,直以諦理為所迷,故謂為親迷之惑。他之貪瞋痴慢四者,以其五見為所迷,故謂為疏迷之惑。此親疏之十惑為迷於欲界苦諦真理而起之煩惱,故入於見道,觀欲界苦諦時,一時斷之。次,迷於集諦之理而起七惑。前十惑中除身邊戒之三見。集諦者業因也,無以業因而迷執我體者,故無身見,無身見故無邊見。戒禁取見,為非人天之業因而謬為人天之業因者,雖有迷於集諦之理而起之道理,然實際外道修種種戒禁時,迷執其現於吾身上,自以其苦行之身為人天之生因,故攝之於苦諦,而不入於集諦。其七惑中第一邪見,撥無惑為生死之因之道理也。第二見取見,迷執其邪見為正見也。第三疑,疑集諦之理也。其他貪瞋痴慢四者以前三惑為所迷而起,如前之苦諦下,次迷於滅諦之理而起有七惑,如集諦下。滅諦者,涅槃也。撥無無涅槃者,邪見也。以此邪見為正見者見取見也。疑涅槃而無決定之信者,疑也。以此三見為緣而起者,貪瞋痴慢之四也。次迷於道諦之理而起,有八惑。於前之七惑加戒禁取之一。有一類外道,修無想定誤為入涅槃之正道,是由迷於道諦之理而起之非道計道之戒禁取見也。餘七惑如集諦例。已上總為欲界之三十二惑。然色界與無色界各有二十八者,於四諦下之惑各除瞋之一故也。上二界為定地非如欲界之為散地,故不起如瞋恚之麤動煩惱。於已上三界通計四諦下之惑而為八十八也。於見道十五心之間斷之,故云八十八使之見惑。見俱舍論十九,止觀五下,大乘義章六,同十六,四教儀集註中,七十五法。大乘之百十二者,欲界之四諦下各有貪、瞋、痴、慢、疑、身、邊、邪、取、戒之十惑,合為四十。於色界無色界之各四諦下各除瞋(上界總無瞋毒)為九惑,故合為八九七十二。即合欲界之四十而為百十二。唯識述記九末曰:「見所斷欲界四十。上界各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