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吳 譯者:支謙 |
参考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底本:大正新脩大正藏經錄入 |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國鷂山中,與五百比丘俱。時王舍國王號名蓱比沙,少小作太子,意常求五願:一者、「願我年少為王」;二者、「令我國中有佛」;三者、「使我出入常往來佛所」;四者、「常聽佛說經」;五者、「聞經心疾開解,得須陀洹道」。是五願,蓱比沙王皆得之。
時王舍國北方有異國,國名德差伊羅。其國王名弗迦沙,甚高絕妙,宿命時曾更見佛,受佛經道,學身中六分經。何等六分?一者、身中有地,二者、身中有水,三者、身中有火,四者、身中有風,五者、身中有空,六者、身中有心。身中凡有是六分。
蓱比沙王與弗迦沙王生未曾相見,遙相愛敬如兄弟,常書記往來,相問遺不絕。蓱比沙王意常念:「令我得絕奇好物,以遺弗迦沙。」弗迦沙王亦常意念:「令我得絕奇好物,以遺蓱比沙王。」
弗迦沙王國中奄生一蓮華,一枚有千葉,皆金色。遣使者,以遺蓱比沙王。蓱比沙王見華大歡喜言:「弗迦沙王遺我物甚奇有異。」
蓱比沙王作書與弗迦沙王言:「我國中有金銀珍寶甚多,我不用為寶。今我國中生一人華,人華字佛,紫磨金色,身有三十二相。」弗迦沙王讀書,聞佛聲,大歡喜踊躍,毛衣皆竪——宿命曾已見佛,故毛為竪。
弗迦沙王作書與蓱比沙王:「願具聞神佛所施行教誡,當所奉行。願具告意。」
弗迦沙王却後數日自念言:「人命不可知,在呼吸間。我不能復待蓱比沙報書,不如便自行見佛。」
弗迦沙王主九十九小國,小國王曰來朝。弗迦沙勅諸小國王及群臣、百官、諸兵,皆悉嚴駕,發行到王舍國佛所。道逢蓱比沙王書,書上言:「佛教人棄家,捐妻子,斷愛欲,當除鬚髮,著法衣,作沙門。所以者何?人愚癡故,不當為者而為之便為癡。從癡為行;從行為識;從識為名色;從名色為六入。何等為六入?一者、眼,二者、耳,三者、鼻,四者、口,五者、身,六者、心。是為六。此六事皆外向:眼向色;耳向聲;鼻向香;口向味;身向細軟;心向欲。是為六向。從六向為合;從合為痛、樂;從痛、樂為愛;從愛為受;從受為有;從有為生;從生為老、死、憂、悲、苦不如意惱,如是合大苦陰隨習。凡合此勤苦,合名人。智者自去愚癡;愚癡盡眾惡消除;惡消除便行盡;行盡識盡;識盡名色盡;名色盡六入盡;六入盡合盡;合盡痛、樂盡;痛、樂盡愛盡;愛盡受盡;受盡有盡;有盡生盡;生盡老、死盡;老、死盡已,憂、悲、苦不如意惱,如是合大苦陰隨習為盡,便不復生;不生即得泥洹道無為。」
弗迦沙王讀書竟,自思念。夜人定後,群臣、百官、士眾皆臥出,寂然無聲。竊起,亡去,入丘墓間,便自剃頭,被法衣,作沙門。無飯食應器,便取塚間久死人髑髏,淨刮洒以為應器。持是髑髏應器,轉行到王舍蓱比沙王國。止於城外,舉頭視日,念:「今日至佛所晚,明日乃行。」弗迦沙王前報窯家:「願寄一宿。」
窯家言:「大善!我舍幸寬,有宿止處。」
弗迦沙王於外取小草蓐入,於一屏處布座,坐其上,自思惟五內。
佛以天眼從鷂山中遙見弗迦沙王來,到王舍國止於城外窯家。佛念弗迦沙王命盡明日,恐不復生相見。
佛即飛行,就到窯家門外。佛報窯家:「願寄一宿。」
窯家報言:「我舍幸大,可得相容。屬者有一沙門來寄宿,自與相報,相便安者,便可止宿。」
佛即前至弗迦沙王所言:「我從主人寄一宿,云當報卿。卿寧肯令我一宿耶?」
弗迦沙言:「我適有小草蓐,裁足坐耳。此舍幸寬,卿便自在所欲宿耳。」
佛便自左右取小草蓐,於一處坐。佛端坐過三夜,弗迦沙亦端坐。佛自念:「是弗迦沙坐安諦寂寞,不動,不搖。」佛意試,欲前問用何等故作沙門?受何經戒?喜何等經?佛起到弗迦沙前問言:「卿師受誰道?用何等故作沙門?」
弗迦沙報言:「我聞有佛,姓瞿曇,父字悅頭檀,白淨王也。其子剃頭鬚作沙門,得佛道。我師事之。我用佛故作沙門。佛所說經入我心中,我甚喜之。」
佛問:「寧曾見佛不?」
弗迦沙言:「未曾見。」
「設使見者,寧能識是佛不?」
弗迦沙言:「見之不能識。」
佛念:「是賢者為用我故,作沙門。續當為子說宿命時所知經,爾乃解疾耳。」佛語弗迦沙言:「我為卿說經,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為卿說身中六分事,善聽之!」
弗迦沙言:「大善!」
佛言:「合此六事,能成為人身。人身凡六事,有所覺知。人志用十八事轉動人意。凡有四事,道人所當奉行;奉行已,志不復轉;志不復轉者,便得道;得道已,不復生,不復老,不復病,不復於今世死,亦不復於後世死,亦不復愁,亦不復憂,亦不復怒,亦不復思,亦不復愛。是為度世之道。
「請解六事合名為人。熟聽之!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風,五者、空,六者、心。何等為地?地有二品:身地、外地。何等為身地者?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脾、腎、肝、肺、腸、胃:身中諸堅者皆為地。身地、外地同合為地,身地、外地非我地,適無所復貪愛知者。當熟思惟,是以自解。
「何等為水?水有二品:身水、外水。何等為身水者?謂淚、涕、唾、膿、血、汗、肪、髓、腦、小便:身中諸軟者皆為水。身水、外水同合為水,身水、外水非我水,適無所復貪愛知者。當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為火?火有二品:身火、外火。何等為身火者?謂身中溫熱、腹中主消食:身中諸熱者皆為火。身火、外火同合為火,身火、外火非我火,適無所復貪愛知者。當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為風?風有二品:身風、外風。何等為身風者?謂上氣風、下氣風、骨間風、腹中風、四支風、喘息風:身中諸起者皆為風。身風、外風同合為風,身風、外風非我風,適無所復貪愛知者。當熟思惟以自解。
「何等為空?空有二品:身空、外空。何等為身空者?謂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喉空、腹空、胃空、食所出入空。是為身空。身空、外空同合為空,身空、外空非我空,適無所復貪愛知者。當熟思惟以自解。
「智者學道,能自別知身中五分,餘一分者心。心清淨無欲,自念:『我清潔如是』。若願欲上第二十五空慧天,恐於二十五天上壽數千劫不得脫;若復願上第二十六識慧天,壽復倍於二十五天上,恐復不得脫;若復願欲上第二十七無所念慧天,壽復倍二十六天上,恐復不得脫;若復願欲上第二十八無思想天,壽八十四千萬劫,恐復不得脫。志便厭苦,壽久不得脫,便取泥洹道。
「何等為六事各合者?謂目合於色,耳合於聲,鼻合於香,舌合於味,身合於細滑,心合於知。是為六合。
「何等為志十八轉者?謂目為好色轉,為惡色轉,為中色轉;耳為好聲轉,為悲聲轉,為惡聲轉;鼻為好香轉,為惡香轉,為臭香轉;舌為美味轉,為惡味轉,為無味轉;身為細軟轉,為麁堅轉,為寒溫轉;心為善事轉,為惡事轉,為世事轉。為志十八轉。
「何等為四事堅制人者?一為至誠,二為等意,三為智慧,四為消滅諸惡。是為四堅志。目所貪愛,得之因快樂;快樂離人,自覺過去。從苦、致苦,能知為苦;苦已去,自知為脫苦。人行苦,難得樂,當思惟斷諸惡事。因得不苦、不樂,自知遠離諸苦。譬如兩木相揩生火,因別兩木,各著一面,火亦滅,木亦冷。恩愛合便得苦,棄捐恩愛,自知為脫。譬如鍛金師得好金,自在欲作何等奇物——臂環、耳璫、步瑤、華光及百種——皆能作之。
道人持心,當如是鍛金師自在欲生,不假令欲生二十五天、二十六天、二十七天、二十八天。然審皆有是,雖久會當壞,皆當過去,無有常。知當復過去,意不復向,不復念,不復思,不復愛,是名為無為。智者自思惟,如是乃為高耳;人遠離諸惡,乃為智耳。目所見萬物皆當過,無有常,無為亦不復去,亦不復來。道人知是者,便信於道無為,最為至誠。未得道時,所喜愛樂身心所生;得道已,皆棄捐之,人棄所在恩愛,是名為無為。
「志在婬妷故不得脫;志在瞋怒故不得脫;志在愚癡故不得脫。道人知是者,因棄婬妷之心,棄瞋怒之心,棄愚癡之心,拔恩愛之本,斷其枝條,截其根莖,不復生滋。是名無為。
「自念有我志復動,無我志復動,我端正志復動,我不端正志復動。人豫自念,如是是為病,是為劇,是為痛,是為不脫。是故不欲多念。是謂諸苦之要。」
弗迦沙本不知是佛,得第三阿那鋡道,能知為佛耳。即起以頭面著佛足言:「我實愚癡無狀,失於禮敬。」佛便自現光景威神。弗迦沙便自悔過言:「我愚癡人。」
佛言:「若能自悔過為善,令若過除。」
弗迦沙言:「願持我作沙門。」
佛問:「若作沙門,衣鉢具不?」
弗迦沙言:「未具。」
佛言:「沙門衣鉢不具,不得作沙門。」
弗迦沙言:「諾。請行具之。」
佛言:「大善!」
弗迦沙起,為佛作禮,遶佛三匝。
弗迦沙明日即入城。入城未遠,城中有少齒牸牛,犇走以角觸抵弗迦沙。諸比丘展轉聞之,白佛言:「佛昨日可於窯家為說經?沙門辭行具衣鉢,為犇牛所抵殺,如是當趣何道?」
佛言:「是大長者,我為說經,皆悉心受奉行之,即得第三道——須陀洹、斯陀鋡——阿那鋡;便棄五蓋——一者、婬妷,二者、瞋怒,三者、睡眠,四者、戲樂,五者、悔疑不正之心。今生十六天上阿那鋡中,便自於天上得阿羅漢度世去。今諸比丘共取弗迦沙身,好收葬之,於其上起塔。」諸比丘即共承受佛教,即為起塔。
佛說經已,諸比丘皆叉手,為佛作禮。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