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來齋金石刻考略 (四庫全書本)/卷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上 來齋金石刻考略 卷中 卷下

  欽定四庫全書
  來齋金石刻考畧卷中
  侯官林侗撰
  
  髙祖為太宗祈疾疏
  此隋大業二年正月八日刻也髙祖此時尚為鄭州刺史太宗方九嵗疏云鄭州刺史李淵為男世民目患先於此寺求仙䝉仙恩力其患得損敬造石碑一舖願此功徳資益弟子男合家大小福徳興足永無災瘴弟子李淵一心供養石方廣尺許在鄠縣草堂寺非原石乃元寺僧重刻未佳
  秦王告少林寺教行書
  今在少林寺中其文刻於裴漼少林碑之上方首曰太尉尚書令陜東道益州道行臺雍州牧左右武候大將軍使持節涼州總管上柱國秦王世民告伯谷塢少林寺上座寺主以下徒衆及軍民首領士庶等末曰四月三十日 按舊唐書太宗紀髙祖受禪拜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武徳元年冬拜太尉陜東道行臺尚書令尋加左武候大將軍涼州總管三年加拜益州道行臺尚書令七月總率諸軍攻王世充於東都則此乃四年之四月三十日也其五月丙寅則世充降而河南平矣世民二字草書特大乃太宗親書餘字乃記室㕘軍所為今少林寺僧以棒法擅天下在隋之世己能助秦王抗王世充其來舊矣闖獻之亂獨不敢侵犯少林而僧衆專以摽掠諸賊為事僧徒徃徃有列大帥建牙者
  太宗晉祠之銘貞觀二十一年御製并書
  顧寧人金石文字記祠在太原府西南四十里距今太原縣八里而今縣則古晉陽之故址唐時為并州為北都為河東節度使治昔人立廟於此以祀唐叔考之北齊書已有其名而髙祖起兵嘗禱於此冊府元龜太宗貞觀二十年正月幸晉祠樹碑製文親書之於石今存祠中葢昔之并都甚大祠去城三四里在懸甕之麓晉水之所發源後人於此引池結亭架橋其上林木翳然足為一方之勝其廟負山而東面者晉水之神南面者唐叔之神後晉天福六年封唐叔為興安王䑓駘為昌寧公而宋時又封晉水為顯靈昭濟聖母飾為婦人之像今之人但言聖母而不復知有唐叔為古先有土之君矣水經注云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後人踵其遺蹟畜以為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北史薛孝通曽與諸人同詣晉祠皆屈膝盡禮孝通獨捧手不拜顧而言曰此乃諸侯之國去吾何逺恭而無禮將為神笑是則當時之所祀者唐叔非水神也祠前蓮花臺上有鐵人四一紹聖四年一五年造俱完一𢎞治十一年一無年月俱壊今之工不及古也碑陰上方扈從諸臣題名七人司徒太子太師上柱
  國趙國公臣無忌 太子太保上柱國宋國公臣瑀特進太子詹事兼左衛率上柱國英國公臣勣 光祿大夫刑部尚書上柱國勛國公臣亮 禮部尚書上柱國江夏郡王臣道宗 太常卿駙馬都尉上柱國安徳郡公臣楊師道 正議大夫守中書令太子右庶子兼攝吏部尚書䕶軍臣馬周 凡七行字體不一皆當日七公自書者觀髙宗萬年宫碑陰同一例也下方空處皆唐以後人漫題絶無唐人書以本朝御碑臣子不敢擅題也余此碑得之舊書肆而缺碑陰祥符周雪客許補贈碑陰及余至江寧而周適粤余歸而周死矣天末片紙難以復得命家弟與人錄此七行於冊末 按唐書新羅王金真徳遣其子弟入朝其歸也太宗令公卿宴餞賜以御製温湯晉祠銘二碑本想新羅至今猶寶藏也而温湯之石今亦亡矣
  太宗御書屏風銘貞觀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在餘杭縣官廨 丙午春予在燕京於報國寺集場見唐太宗屏風銘帖索重價不能得庚戌初夏與友人陳成之士芳夜坐齋中論太宗以神武定天下而六書八法精妙乃爾非天縱安能若此因憶屏風帖殊覺悵然成之謂鄉學究巾笥中有此紙不知貴重因以兔園冊易之對坐補綴手自裝潢迄今不覺三十年里人有為餘杭令者知此石在廨中因首行石缺名為截角碑連得二紙歐陽公云物常聚於所好非耶若太宗所書文徳皇后碑魏鄭公碑與温泉宫碑皆亡久矣則此帖其可不貴重乎
  髙宗萬年宫碑銘永徽六年五月建行書
  髙宗御製御書石髙四尺廣二尺二寸計二十二行每行四十一字碑今在麟遊縣九成宫中萬年即九成之更名也髙宗書法不愧乃父大約皆精入於羲獻而闇劣受制武氏可哀也 碑陰刻奉勅中書門下見從文武三品以上并學士并聴自書官名於碑隂後列從官長孫無忌李勣褚遂良五十餘人字體大小不倫如賀蘭契苾諸畨將當非親書如大將軍張貴生硬之中却有㧞劍橫矛之意亦一竒觀
  司空英貞武公李勣碑髙宗御製御書咸亨元年
  在醴泉縣昭陵 漢之興也項羽為之先驅唐之興也李宻實首發難羽咤叱生風㣲司馬子長之筆則㧞山葢世亦無由而傳宻非羽比然亦一世之雄信布楚將卒為漢臣英公鄭公始事宻而終為唐之良佐信有天焉未可以成敗論也世勣統數十州之地歸唐而不居功宻以叛誅而表請收葬不負事人之節可謂難矣碑中所謂宻來投附公獨未歸既承其㫖方奉皇運誠於所事造次必形者是也勣與鄭公皆為唐佐命臣勣幸而豐碑存後人因以識其塜屹若連山之狀鄭公不幸豐碑一仆於文皇再墜於後之豎子後人不知但稱為丞相塜云余入潼闗渡涇渭謁昭陵徘徊陪塟諸功臣丘隴間碑碣百存其二三鄭公碑已為泰山之無字且卧於地矣英公碑製巍然而磨滅者過半不勝懐古之悲及至澶淵固古來戰爭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英雄之所驅馳也壁壘猶存西眺鉅鹿想天地之震動咫尺黎陽憶厫庾之貯積過大伾繙濬縣誌讀之而得鄭公所為宻墓誌銘深歎其不終澶州夜雪鈴柝聲寒展項羽本紀一再讀之風耶雨耶車馬劍㦸之聲耶草昧英雄成就如此不自知其欲歌而欲泣也陪陵碑此最髙大豈非以陛下家事一言而為是以報之耶乃敬業之叛武后既發公塜而暴其屍此碑獨不毁何歟塜為陰山烏徳韃山之狀土人謂下三塜李衛公墓居北謂上三塜相去里許碑髙二丈餘廣五尺三十二行每行存上半四五十字可觀餘字為鄉人捶損過半矣以摹印之累也宻墓在濬縣大伾山西南五里髙七仞明初牧人入塜取石而出明末為鄉人燔作石灰可惜守土與士大夫均有責也丙午秋日跋於澶淵披雲樓并錄宻墓誌備考焉
  唐故上柱國光祿卿邢國公李公墓誌銘太子洗馬魏徵撰
  觀夫天造草昧之初有聖經綸之始原鹿逐而猶走瞻烏飛而未定必有異人間出命世挺生負問鼎之雄圖鬱拔山之壯氣控御英傑鞭撻區宇志逸風颷勢傾海岳或一丸請封函谷或八千以割鴻溝夏殷資以興亡楚漢由其輕重懋功隳乎將立竒策敗於垂成仰龍門以摧鱗望天池而墜翼求之前載豈代有其人者哉公諱宻字元邃隴西成紀人自種徳降祉宏道垂風道碧海之長瀾竦閬峰之遥搆家傳餘慶明哲繼軌論文徳則弼諧舜禹語武功則經綸秦漢其餘令望且公且侯垂翠縷拖鳴玉者葢亦耆舊未得盡傳良史莫能詳載矣曽祖弼周太師上柱國衛公祖擢周太保魏公父寛隋上柱國大將軍涼州總管蒲山郡公匡周之美吕望愧其嘉謀平呉之功杜預慙其逺略公渥洼龍種丹穴鳳雛降列象之元精稟成形之秀氣雲生五色一日千里起家左親衛府東宫千牛備身趨馳武帳輝暎廓廡出入龍樓光生道路隋文帝精華以竭義不㫁恩始開陵長之源將致覆宗之禍公見幾而作謝病言歸優游經史晦明藏用風塵靡雜賔友簡通交必一時之俊談必霸王之略尚書令景武公楊素崕㟁峻峙天資宏亮壁立千仞直上萬尋嗣闗西之孔子追陜東之姬旦深謀逺鑑獨步當時公年甫弱冠時人未許景武公一見風神稱其傑出乃命諸子從而友焉結以始終之期申以生死之分暨有隋二世肆虐黔首三象霧塞五岳塵飛妖災所臻匪維血落星隕怨讟所動寧止鬼哭石言轍迹遍於天下徭戍窮於海外寃魂塞宇宙白骨蔽原野墳壟發掘城郭丘墟萬里蕭條人烟㫁絶公與楚公糾契共拯横流未息溟海之波幾及崑岡之火亡自道中竄身草澤奮臂大呼羣雄響起豹變梁楚鳳翔鞏洛據厫庾而塞轘轅登太行而臨白馬九服諸侯四方豪傑或跨州連郡或稱帝圖王合從締交爭亡秦族者莫不驅兹青犢背彼黒山擊長轂以雷奔望髙旂而電集不期而㑹者以百千數遂大開幕府肇啓霸圖敷七徳以宣威掩八紘而取俊鱗羽畢萃草澤無遺於是發人文以化之播仁義以乗之應時機以鼓之總羣䇿以決之九野風馳六合雷駭彈壓趙燕振驚江漢世充甚昆陽之敗煬帝同望夷之禍化及師殱於黎陽建徳稽顙於河朔六服之地四為我有五都之所三在域中胡騎千羣長㦸百萬飲馬則河洛可竭作氣則嵩華自飛近無不懐逺無不肅聲溢寰宇威懾華夷屬人神之乏主以天下為己任荒裔佇來蘇之望遺黎有息肩之思雖實下民伊賴然非上帝所臨壯志展於人謀雄圖屈於天命始先鳴於大樹終垂翅於羣孽乃眷西顧舉茲東夏載驅周道來謁承明帝曰念功降茲休命上柱國邢國公拜光祿卿公雖威未震主自謂謀葢當世舊部先附多出其右故吏後來或居其上懐漁陽之憤憤恥同呉耿後列同淮隂之怏怏羞與絳灌為伍負其智勇頗不自安俄屬元帥秦王經營瀍洛公亦親承秘策率卒先行既出鳴鷄之闗方次休牛之塞詔令旋斾更盡嘉謀公想雲夢之偽遊慮青衣之詐及心辭魏闕之下志在江湖之上慕范蠡之髙蹈追赤松之逺遊熊耳峰危羊腸徑險降呉不可歸蜀無路短兵既接修途已窮隂陵失道誰展拔山之力騅馬不逝徒切虞兮之歌臨陣喪元時年三十有七故吏上柱國黎陽總管曹國公徐世勣等表請收塟有詔許焉公體質貞眀機神警悟五行一覽半面十年雅善書劍尤精文史輕一夫之勇學萬人之敵至於三令五申之法七擒七縱之功出天入地之竒拔幟擁沙之策莫不動如神化應變無窮負縱橫之才遇風雲之㑹望紫氣以驤首凌扶揺而振翮總不召之衆問獨夫之罪從我如流三分將二遂有囊括四海之志併吞六合之心既而神器有歸朝宗天闕率從義之旅為勤王之師更以名重自疑功髙自懼將逺遊以逃難翻窮途而及禍髙鳥未盡良弓遽折敵國猶梗謀臣已喪天子過細栁而興嗟聞鼓鼙而軫慮雅重事人之節方申詔喪之禮粤以武徳二年某月日塟於黎陽之西五里平原禮也故吏徐世勣等咸同嬰世網共涉艱難感意氣於一言託風雲於千載所恨並發唐代不列元凱之功俱為漢臣獨漏山河之誓是以慟深欒布悲甚向雄慮陵谷之推移勒斯銘於泉户庶使神遊楚國無慚項羽之臣魂徃齊都不愧田橫之塜乃為銘曰如馬唐臣猶龍周史宏道百世邁徳千祀帶地深源極天峻峙玉種逾潤蘭芳不已成形騰氣成象降精餘慶種美惟公挺生少表竒智早擅英聲符采發越志略縱橫隋道方衰始聞凌長覩兹兆亂緬然長想閉闗晦跡招弓莫徃盤桓利居不嬰世網運否道銷時逢改卜朱旗爰指紫靈已哭野戰羣龍馳走原鹿競窺周鼎爭亡秦族時遭蠖屈運偶鳳翔劬勞百戰經營四方振蕩六合牢籠八荒始聞楚霸終基漢皇羣雄竝起莫恢王度聖人既作皇天乃顧爰自東夏言遵西路來擬竇融寵逾英布爵窮五等位登九棘帷幄㕘謀髙衢騁力海運方遙圖南未極縱壑摧鱗摩天墜翼熊耳失路新安隕身長男喪楚少女留秦驚魂靡託反塟何因列樹松檟惟餘故人
  周順陵碑武后父士彠墓睿宗御書之碑
  在咸陽縣北原陵前佛寺内藏石一片如几厚二尺許存百許字武三思撰相王旦書趙子函云碑用武氏製字武三思稱𢘗猶可而旦亦曰𢘗旦當發一笑書不知真出旦否方整遒健可録也碑已仆於乙丑之地震而亡於縣令之修河余猶從故家見其搨本字大徑二寸乙巳四月余至咸陽過順陵見陵製壯麗幾與昭乾二陵埒南雙闕内天禄辟邪二石獸東西相向髙丈許又北翁仲十又北石獅二南向尤髙大又北為陵廟舊址今為佛寺三層碑石一片在中楹可坐可卧百許字徑可二寸寺後石獸翁仲如前之數又北巍然陵也武氏為李家婦竟以女子稱制革命追尊父母此天地一大變局令人短氣非狄梁公唐祚不幾殞乎
  景龍觀鐘銘睿宗御製御書景雲二年九月
  今在西安府鐘樓上 景龍觀中宗所作睿宗時鑄鐘製銘觀久毁鐘移西安城鐘樓上在臬署西偏聲聞百里為有唐故物但摹印甚難白日登樓下窺官署鐘錚然有聲匠人印者以草塞其内毡包其外而後得之銘廣二尺縱少減金石文字記曰初唐人作字尚有八分遺意正書之中徃徃雜出篆體無論歐虞諸子即睿宗書亦如此猶之初唐律詩稍似古風平仄不盡穩順開元以後書法日盛而古意遂亡遂以篆楷為必不相通分為兩部
  記泰山銘𤣥宗御製御書開元十四年
  唐太宗時羣臣請封禪不許曰卿等以封禪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誠令天下乂安家給人足不封禪何損今天下殫敝人物凋耗即封禪愈靡靡矣昔秦始皇封禪而漢文帝不封禪後世豈以漢文帝不及始皇耶且古者事天掃地而祭天神降焉何必登太山之巔封數尺之土然後展其誠敬乎已而羣臣請不已許之魏鄭公獨爭以為未可帝曰公不欲朕封禪以功未髙耶曰髙矣徳未厚耶曰厚矣以中國未安四境未服年穀未豐天瑞符應未至耶對曰陛下兼此而有之矣然則卿斷㫁云不可封禪何也對曰陛下雖有此六者然百姓當大亂之後户口未復倉廩尚虚呻吟未起而東巡即供億煩費其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禪萬國君長皆當扈蹕今伊洛以東至於海岱灌莽極目此為引戎人入腹中而示之以空虚况賞賚不豐則不能厭其望必豐之雖給復連年固不償百姓勞矣崇虚名而受實害將焉用之帝大感悟事竟寢鄭公匡救愷切當上心如此開元帝致治庶幾貞觀不免侈心漸生姚崇既死宋璟罷相張說處中書文章信美矣骨鯁安敢望鄭公未幾林甫國忠進而天下幾亡讀唐史至開元天寶之際恫乎有餘憾焉 開元帝十四年東封帝作紀泰山銘大書深刻於穹巖之上王元美曰余登泰山轉天門見東二里許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鳳翔翥於雲烟之表為之色飛惜其下三尺許為搨工惡寒篝火焚蝕遂致百餘字剥落云是時張說有封禪頌蘇頲有封東嶽朝覲序碑刻明𢎞治間林焞鑿忠孝廉節四大字於上惡札題名縱橫漶滅不可讀見之悵然後人事事可憎殆不特此王元美云余得一紙於泰安州守家果菴廣三丈髙六丈字徑可六寸真足與泰山齊觀矣
  孝經天寶二年𨽻書
  𤣥宗御製孝經頌并注皇太子亨篆額今在西安府學墨洞内作大亭以覆之下作石臺髙五尺餘硺鬼工猙獰擎扶狀上硺石葢為龍螭拏攫狀皆極精緻中石四面皆廣五尺髙九尺餘束以巨鐵上下通計髙二丈四面遍書每面二十一行每行五十一字小注分寫兩行石瑩潤如玉照人鬚睂朗若明鏡鑿刻精工為最殊觀書法與泰山銘同老勁豐妍如泉吐鳳如海吞鯨非虚語也後有李齊古所進石臺表行書亦佳同勒諸臣名字皆秀勁可愛至如行押數行尤豪爽飛動王元美謂帝是時為林甫蠱媚極矣猶知有是經耶三子同日就隕屬鏤南内凄涼廢食厭代唐家父子如此循覽遺跡為之慚慨
  鶺鴒頌𤣥宗御製御書
  開元帝篤友于之愛為長枕大被此亦帝王之盛事不可以妃子之亂而忽之開元中鶺鴒數千翔集麟徳殿前右衛率府長史魏光乗作頌帝俯而和之十一章詞既稱美字更遒逸見於戲鴻快雪諸帖中可貴也 歐陽集古錄當皇祐至和之間余在廣陵有勅使黄元吉者以唐明皇自書鶺鴒頌本示余把玩久之後二十年獲此石本於國子博士楊褒又三年來守青州始知刻石在故相沂公宅然則此頌宋時已勒石矣
  金仙長公主碑
  在蒲城縣金粟山睿宗橋陵内 明皇行草中有開元字面漫漶存二三百字亦在隱見間矯逸異常大都書法至開元帝一變文為徐嶠之作有先帝不奪雅志云云嶠之亦以書名其子浩又世其學不獨稱率更蘭臺父子已也
  嵩岳㑹善寺批答碑
  代宗大厯二年十月内勅於㑹善寺建戒壇抽律生七人講律者主僧乗如表謝代宗批答云戒分律儀釋門𢎞範用申奬導俾廣勝因允在嚴持煩於申謝二十四字書法不及乃祖亦自佳以見唐帝能書者多皆太宗有以啓之也 石在㑹善寺内一碑列三層上層大厯二年勅牒中刻乗如謝表下刻批答
  上諸帝御書十四種而則天后昇仙太子碑亦為御製御書不以列於諸帝者惡其瀆也仍歸於嵩山諸碑内
  虞公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歐陽詢正書貞觀十一年十月
  碑以貞觀十一年十月立殘缺計三十六行祇存上截三百餘字 按唐書恭公以貞觀十年薨年六十四而歐陽信本年八十餘矣而字猶精健乃爾此見顔魯公家廟碑文史稱温大雅與思魯顔魯公髙祖同事東宫彦博與愍楚同直内史省彦將與遊秦同典校秘閣二家兄弟各為一時人物之選少時學業顔氏為優其後職位温氏為盛其為通賢所稱若此
  尚書右僕射申公髙士廉塋兆記
  在昭陵許敬宗撰趙模正書以貞觀二十一年薨壽七十二石殘缺存百餘字不知塟年月日碑側云㑹昌四年五月四日六代孫尚書左丞元裕拜塋所一云六代孫正議大夫行給事中上柱國渤海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賜紫金魚袋少逸謹附名題於碑側㑹昌四年五月十五日
  房梁文昭公𤣥齡碑
  在昭陵褚遂良書舊唐書公諱喬字元齡碑曰諱𤣥齡字喬新唐書從碑以貞觀二十二年薨年七十計三十四行止存上截尺許計毎行有二十餘字可觀文不知誰撰
  中書令髙唐公馬周碑𨽻書
  在昭陵許敬宗撰殷仲容分書貞觀二十二年薨碑殘缺存三百許字有永徽二年贈尚書右僕射詔
  國子祭酒孔憲公穎達碑于志寧撰 正書貞觀二十二年
  在昭陵碑殘缺趙子函謂公有功六經鬼神呵䕶故碑多可讀今殊不然計三十四行上二尺許寥寥數字可觀規模虞褚法史云字仲達碑云字仲逺當從碑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十八日薨年七十五隱隠見於碑者
  芮君豆盧寛碑
  在昭陵永徽元年卒據金石錄李義府撰不知誰書豆盧代北著姓魏太和中稱單姓為盧寛乃隋文帝之外孫為梁泉令髙祖定闗中與刺史蕭瑀同赴京師累授殿中監子懐讓尚萬春公主貞觀中厯禮部尚書左衛大將軍封芮國公
  太常寺卿汾陰獻公薛收碑
  在昭陵殘缺存百餘字據金石錄于志寧撰不知誰書武徳七年薨最早年三十三碑額唐故太常卿上柱國汾隂獻公薛府君之碑
  司徒衛公李靖碑正書
  在昭陵許敬宗撰王知敬書 顯慶三年墓準衛霍故事為陰山烏徳韃山狀土人謂之上三塜王知敬與虞褚諸公入内府臨蘭亭者昭陵碑多殘缺此獨有千餘字可讀 金石記曰其文有曰憫兹視𥥀𥥀即肉字謂蚩愚之人也史記李斯傳禽鹿視肉索隠曰禽鹿猶禽獸也言禽獸但知視肉而食之莊子及蘇子曰人而不學譬之視肉而食文子言人有二十五等其二十四等謂之肉人廣韻肉俗作𥥀越絶書陳音對越王㫁竹續竹飛土逐𥥀作此𥥀字乃俗書也而今人以為古字誤矣 宋元祐四年二月游師雄别立碣於唐碑側刻云唐特進衛國公李靖以貞觀二十二年薨年七十九贈司徒并州都督陪塟昭陵墳制如衛霍故事起冡象鐵山積石山以旌殊功今按其墳在昭陵左北距山麓三里南距今醴泉縣三十五里冢為三山之狀主山與西山迤邐相屬而東北者勢若㫁絶别為一山疑其一象積石而一象鐵山也而其髙五十五尺東西七十五尺周一百五十五步遺跡雄偉見之者無不想其英概能以功名始終真一代之名臣也前有神道碑乃許敬宗撰王知敬書其座元無鼇制規模皆削於英公未詳其然也訪古者可以觀焉
  禮部尚書張後𦙍碑
  在昭陵殘缺不知撰書何人顯慶三年額題大唐故禮部尚書張府君之碑  太宗受學於張及文皇即位尚在下僚乃自請老文皇始悟置酒宴之尋以對孔門弟子稱㫖授國子祭酒卒加禮部尚書陪塟昭陵甲午十一月二十五日徃賀來髙舅壽歸因書記之
  蘭陵長公主碑正書
  在昭陵碑殘缺據金石錄李義府撰不知誰書首云太宗第十九女也顯慶四年薨年三十二駙馬竇懐悊贈長公主
  太子少師崔敦禮碑正書
  在昭陵據金石錄為于志寧撰殘缺不知誰書顯慶年間卒碑額題太子故少師中書令文昭崔公碑
  陽翟侯褚亮碑八分書
  在昭陵殘缺存五百餘字不知撰書姓氏以貞觀二十二年薨壽八十八碑額題大唐褚卿之碑文内有龍朔封陽翟侯數字可見
  大將軍許洛仁碑
  在昭陵殘缺不知撰書人隱隠可見者破宋老生有功年八十八諡曰勇隆朔二年
  大將軍阿史那忠碑正書
  在昭陵殘缺不知其卒塟年月撰書姓氏額書大唐故右驍衛大將軍薛國貞公阿史那府君之碑
  右武衛將軍乙速孤行儼碑分書
  在昭陵北五十里叱干村東與其父左領軍將軍神慶墓相去十餘步劉憲撰白義晊分書此碑去昭陵最逺醴泉縣誌曰昭陵諸碑若文皇后碑止存贔屭長孫無忌碑存而字盡滅其碑字尚有存者僅二十一片房𤣥齡存五百餘字褚遂良書髙士廉存三百餘字許敬宗撰趙模書段志𤣥存八百餘字張後𦙍馬周蘭陵公主各存六百餘字公主碑李義府撰殷仲容分書姜遐許洛仁各存九百餘字姜碑姪郕公晞撰書孔穎達存千字于志寧撰阿史那忠崔敦禮各存七百餘字崔碑于志寧撰于立政書豆盧寛存四百字李義府撰薛收張阿難監門將軍王君各百餘字徒存形似惟唐儉存字一千一百乙速孤行儼存字一千四百劉憲撰白義晊八分書李靖存字一千五百許敬宗撰王知敬書李勣存字千八百髙宗御製并書乙速孤昭祐存字二千五百餘苖仲容撰釋行滿書又一碑存字百五六十可辨而前有蘭陵公主字中存詔詞曰第十九女則公主或有二碑不可知此崇禎十一年苟好善所修志云又二十六年而余至陵下時值雪後空山無人未及徧訪僅見李衛公一碑其下截俱劖去後又購得四五碑皆然且有并其碑而仆之者
  趙崡曰萬厯戊午四月余為九𡽀之遊距昭陵十里宿髙生儼家翌日同行北一里許得許洛仁碑又北半里許得薛收碑似昭仁寺碑駸駸有伯施法折而西一里許為趙村村有廣濟寺寺後石鼓唐人書尊聖經咒精健絶倫止存十三從趙村北行里許為莊河村未至先於道旁冡得姜遐㫁碑至村則有段志𤣥碑東行有監門將軍王君碑橫於田間又東行一碑無字亦無冡葢土人平之而磨其碑耳以圖考疑長孫無忌碑又東行為劉洞村流水界之渡而東有房梁公𤣥齡碑褚河南正書而東有髙士廉碑又東有李靖碑撰書姓氏殘缺與褚碑同而上半完好靖冢作三山形文皇以象其功土人謂上三冢勣冢亦如靖土人謂下三冢南北相去不二里勣碑髙宗御書髙二丈餘嶄然屹立與温彦博碑搨者甚多土人捶其字殆盡彦博碑在靖碑北歐陽詢書書法視皇甫九成化度三碑最為得中而不復可搨至西峪村村東南古冡相連有褚亮碑阿史那忠碑張後𦙍孔穎達豆盧寛張阿難各碑鱗次不逺書與段姜等碑皆有法而孔碑極類虞伯施但結搆小踈昔人謂伯施書非也穎達卒在世南後當是習世南之書耳既而又得蘭陵公主碑於老軍營之西北得馬周碑於苟村之東得唐儉碑於小陽村之北又得崔敦禮碑又尉遲敬徳碑自額以下埋土中聞十五年前令芮質掘而搨數十紙余出之了無一字又山半數塜土人謂亂塜坪仆二碑余皆起之則與尉遲碑同葢土人捶而仆且瘞之也又西山半數塜土人謂宰相墳仆一碑傳是魏鄭公碑又登山謁昭陵有六馬皆以片石刻其半左右各三陵北四十五里叱干村村東二塜一為乙速孤昭祐碑苖仲容撰釋行滿正書一為乙速孤行儼碑劉憲撰白羲晊分書地僻搨者少故得稍完
  林同人曰趙子函以萬厯戊午遊昭陵家本秦又得賢主人極搜討之樂顧瞻低徊穹碑豐碣仆者起之埋者出之百六十殘篇㫁簡猶二十餘種至崇禎丁丑方二十年苟公好善修醴泉縣志所載昭陵碑目悉同趙公所見又二十八年為康熙甲辰余過昭陵經兵火之後耳目非舊而余乃倩工搜搨僅得英衛房馬諸公十六碑字之存者已不能如趙公所云耳若段志𤣥唐儉姜遐阿那難監門王公及蘭陵公主别碑皆亡矣又三十年予重遊西涼過闗中時秦方大饑百里㫁人烟昭陵一徑化為萑苻之藪行旅裹足竊意前所存十六碑將復沈沒於寒烟衰草中後人不得而見也毎翻閱碑本愈加珍重作為昭陵石蹟考略三卷慨昔賢之既逝傷往制之將湮不禁寄愁天上云爾 杜甫行次昭陵舊俗疲庸主羣雄問獨夫䜟歸龍鳳質威定虎狼都天屬尊堯典神功協禹謨風雲隨絶足日月繼髙衢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直詞寧戮辱賢路不﨑嶇徃者災猶降蒼生喘未蘇指麾安率土盪滌撫洪爐壯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玉衣晨自舉鐵馬汗常趨松栢瞻虚殿塵沙立瞑途寂寥開國日流恨滿山隅 重經昭陵草昧英雄起謳歌厯數歸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翼亮貞文徳丕承戢武威聖圖天廣大宗祀日光輝陵寢盤空曲熊羆守翠㣲再窺松栢路還見五雲飛
  孔廟詔表碑
  在曲阜縣廟中武徳九年十二月詔一通太宗即位之初年髙宗乾封元年詔一通太子宏表一通乾封元年祭文一通共為一碑𨽻書出一手王元美曰其行書不甚精工而時有漢意乃知古法自開元帝始盡變也金明昌二年七月一日暴風折木壓其碑仆於地龜趺分為二碑與字俱無害豈陰有所相而然耶九月一日復命工易以此座云開州刺史髙得裔記
  贈太師孔宣公碑𨽻書
  在曲阜縣孔廟崔行功撰孫師範分書乾封元年 顧寧人金石記曰碑文内升斗二字升音陞斗音㪷𨽻釋漢苦縣老子銘有斗星字司𨽻校尉楊孟文石門頌上順斗極白石神君碑米斗五錢註並云斗字漢𨽻分韻升斗二字上升下斗唐比丘尼法琬碑天分斗極竟作升字則謬矣昔人以其文易混故改斗為𣁬俗作斗而二字多有誤者故漢書食貨志治日勤謹則畆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臣瓉曰當言三斗尚書帝命騐黄曰神斗博雅誤作神升又世語姜維膽大如升誤作斗
  修孔子廟墓碑
  在曲阜縣廟中開元七年李北海邕撰張廷珪書邕文不及書此碑是己廷珪名書書小史謂邕文不及珪書而評者有古木隤沙閒花映竹語觀此亦未為的然但書趙盾作趙遁何也
  兖公之頌正書
  在曲阜孔廟張之宏撰包文該書天寶元年四月舊唐書禮儀志開元二十七年八月制追諡孔子為文宣王贈淵為兖公即顔淵閔子騫費侯冉伯牛鄆侯冉仲弓薛侯冉子有徐侯仲子路衛侯宰子我齊侯端木子貢黎侯言子游呉侯卜子夏魏侯又贈曽參顓孫師等六十七人皆為伯
  新修文宣王廟門碑
  在曲阜孔廟裴孝智撰裴平書大厯八年十二月
  修文宣王廟記
  在曲阜縣賈防撰無書者名咸通十一年三月 孔子三十九世孫温裕以私俸奏請葺廟𫎇奬中書門下牒一道
  曲阜孔廟碑石林立自漢至魏凡碑已編於前唐碑凡六通序次如右自宋而下不詳錄焉
  嵩岳㑹善寺造像記八分書 麟徳元年十月
  今存本寺大殿右
  少林寺金剛經正書
  王知敬書咸亨三年是時𤣥奘奉勅再於東都譯諸佛經佛法方盛之始天子尚加敬信書此經所由來矣第石質似惡刻亦未精剥蝕甚存不及半正可與李靖墓碑叅看
  嵩岳諸碑自漢開母廟石闕至唐代嵩髙碑凡二十七cq=30種俱楚黃葉井叔所貽
  天后御製詩正書
  在少林寺王知敬書永淳二年九月 武后既殺王皇后宫中時有祟故常居東都嵩山諸勝多所游觀而三十六峰碑碣亦惟此時為盛
  王徵君口授碑正書
  在嵩山老君洞南垂拱二年四月徵君即王元宗也弟紹宗甄錄并書
  封祀壇碑
  在登封縣西萬羊岡武三思撰天冊萬嵗二年薛曜正書下截剥蝕
  中岳體𤣥先生潘尊師碣文
  闕三字王適撰司馬承禎分書聖厯二年
  昇仙太子碑
  在偃師縣南三十五里武后御製并書聖厯二年六月王元美謂文似北門諸學士手筆意軟媚無鐵椎椎
  悍馬時意氣且既為太子立碑而以蓮花六郎稱其後身得不穢千古青簡耶 趙子函云碑首昇仙太子之碑六大字飛白書作鳥形亦佳飛白書久不傳於世此其僅存者耳葉井叔先生以此碑寄余未有額為之一悵乃行書甚虬健有致非直柔也惡其亂常因不列於御書
  夏日游石淙詩并序凡十六人
  在嵩山石淙北崖上薛曜正書久視元年五月 天后自製七言一首侍游應制皇太子𢘗顯太子左奉裕率兼檢校安北大都䕶相王𢘗旦太子賔客上柱國梁王𢘗三思内史𢘗狄仁傑奉宸𢘗張易之麟臺監中山縣開國男𢘗張昌宗鸞臺侍郎𢘗李嶠鳳閣侍郎𢘗蘇味道夏官侍郎𢘗姚崇給事中𢘗閻朝隠鳳閣舍人𢘗崔融奉宸大夫汾隂縣開國男𢘗薛曜守給事中𢘗徐彦伯右玉鈐衛郎將左奉宸内供奉𢘗楊敬述司封員外𢘗于季子通事舍人𢘗沈佺期各七言一首
  秋日宴石淙序
  在嵩山石淙南崖張易之撰正書闕年月疑與夏日同時之事
  道安禪師碑
  在嵩山廢戒壇寺西南宋儋撰并行書開元十五年十月 宋儋開元中人明甚淳化閣帖編入隋朝王著之不學乃爾
  少林寺碑
  在寺内鐘樓下裴漼撰并書行體開元十六年七月裴懿公負文筆號霹靂手不以書名而此文不及書法之秀勁漸升伯施之堂此碑上方刻秦王告少林寺教𤣥宗書太宗文皇帝御書七大字其陰刻開元賜田牒一碑前後三刻
  景賢大師身塔石記
  在嵩山㑹善寺羊俞撰沙門温古行書開元二十五年八月 葉井叔云按王維有留别温古上人詩云宗兄此削髮葢其族人亦必可稱者也
  嵩陽觀聖徳感應頌
  在登封縣故嵩陽觀遺址李林甫文徐浩分書裴逈題額天寶三載 石髙一丈廣五尺八寸計二十五行毎行五十字碑髙大為諸碑冠宋廣平碑方豪記云髙二丈許然石身不過八尺廣僅五尺若此碑下龜上螭不知如何壯麗惜乎其為林甫所撰與道士孫太沖煉丹九轉諛飾方術以邪事主不足稱也
  少林寺靈運禪師塔銘崔琪撰沙門勤行書天寶九年四月
  今在寺中碑頂有字云寺西石塔靈運師墳即梁帝皇嗣者也以其為梁武帝之裔而稱皇嗣亦為不順其陰刻陀羅尼經咒
  嵩岳永泰寺尊勝咒石幢
  在寺内庭西天寶九載
  永泰寺碑沙門靖彰撰荀望行書天寶十一載閏三月
  今在嵩山永泰寺
  㑹善寺戒壇勅牒行書 大厯二年十一月
  今在嵩山㑹善寺西上層刻中書奉勅牒中層刻沙門乗如謝表下層刻代宗御書批答二十四字
  大證禪師碑銘王縉撰徐浩正書 大厯四年
  今在嵩岳寺
  梵網經心地戒品等經髙堅正書 大厯十三年正月
  今在嵩山㑹善寺後一碑兩面
  㑹善寺戒壇記
  陸長源撰陸郢分書并篆額貞元十一年七月
  少林寺厨庫記
  顧少連撰崔溉正書貞元二十年
  狀嵩髙靈勝詩尉遅汾撰正書無名太和三年六月
  今在中岳廟壁有宋熙寧丁巳王紳題字題云府尹王侍郎准制拜嶽準字作准
  多寶佛塔感應碑
  在西安郡庠岑勛撰顔真卿正書天寶十一載趙子函云魯公此書最著以其字比諸碑稍小便於展玩耳而結法視東方讃家廟碑似覺少遜 王元美曰惜在藏鋒小逺大雅不無佐史之恨信然碑舊在興平千福寺不知何時移立西安府學中岑參有登千福寺楚金禪師法華院詩
  東方朔畫像賛
  在山東陵縣夏侯湛撰賛顔真卿正書天寶十三載予少時鄉人有為陵令者以此碑一紙餉旅館主人予見悅之及長問其家無有也後自秦抵開州去陵邑四五百里其令秦人以世好求之得四紙歸閩偶置别舟下建溪觸石舟破碑紙損裂愧趙子固之䕶蘭亭猶補綴得一本裝潢頗精䕶以佳木又為人竊去悵惘久之後於故家得舊搨本後又得畫賛而缺碑陰亦可無憾記此以見守藏之不易子孫其識之右軍作畫賛小楷風流藴藉為百代模式魯公乃大書深刻巖巖氣象有垂紳搢笏之容皆東方生之所顧盼而深喜也
  祭伯父豪州刺史文 祭姪賛善大夫季明文
  二文俱乾元元年魯公文稿也石本有單行者有見於各法帖中者
  華岳題名記
  在岳廟真享碑東側顔真卿正書乾元元年十月 魯公自蒲州刺史除饒州與監察御史王延昌穆寧評事張澹華隂令劉暠主簿鄭鎮同謁廟題記字徑二寸僅百餘字
  郭汾陽王家廟碑并陰
  在秦藩司内下庫御題額顔真卿撰并正書廣徳二年十一月 汾陽忠武王子儀為父太保敬之作家廟立碑魯公為文并書當矣相傳今秦藩司乃當年汾陽府第故其立碑地今為下庫雖有亭覆之輿皂居處豈知愛䕶故石㣲漫漶即承宣者亦未必知所重也予常一至亭前不知牝犬生子其下狂吠而出羣犬隨之幾至狼狽疾奔得免好事之報每思及輒發一笑 碑面書文及銘碑陰行筆列汾陽兄弟子姪官爵俱列大位太保九男長子琇次子儀三子雲四子瑛五子珪六幼賢七幼儒八幼明九幼沖史止載汾陽弟幼明一人而子儀官封史與碑亦多不合錄之以備考 子儀武舉及第授左衛長上改河南府成皋府别將又改同州興徳府右果毅左金吾衛知隊仗長上又改汝州魯陽府折衝知右羽林軍長上又遷桂州都督長史充當管經略副使又改北庭副都䕶充四鎮經略副使又除左威衛中郎將轉右司禦率兼安西副都䕶改右威衛將軍同朔方節度副使改定逺城使本軍營田使又加單于副大都䕶東受降城使左廂兵馬使又拜右金吾衛將軍兼判單于副都䕶又拜左武衛大將軍兼安北副都䕶橫塞軍使本軍營田使又兼充天徳軍使安北副都䕶又兼封州都督西受降城使右廂兵馬使改衛尉卿兼單于安北副大都䕶靈州刺史攝御史中丞充朔方節度闗内支度營田鹽池押諸蕃部落副大使知節度事六城水運等使又拜御史大夫餘並如故又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單于安北副大都䕶靈州大都督府長史節度等使餘如故又特加銀青光祿大夫又拜司空餘如故又充副元帥餘如故又拜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兼武部尚書餘如故又加朔方管内採訪處置使又加司徒封代國公食實封一千户餘如故又兼中書令司徒兼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單于鎮北副大都䕶朔方節度等諸使餘並如故又充東京畿及山南東道并河南等道諸節度防禦兵馬元帥乃權知東京留守判留司尚書省事餘如故又兼邠寧鄜坊等兩道節度使又封汾陽郡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兵馬副元帥仍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餘並如故加實封五百户又加實封二百户又加實封二百户又充闗内副元帥餘如故又兼上都留守餘如故又兼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本道觀察處置等使兼河中尹餘如故又兼靈州大都督單于鎮北大都䕶充朔方節度大使及闗内支度營田鹽池押諸蕃部落等使六城水運使管内觀察處置使餘如故又拜太尉兼河西副元帥通和吐蕃等使餘如故又拜尚書令兼中書令餘如故 太保孫見於碑者十三人曜旴晞昢晤昉曖晛曉曙昫映暄上皆有官爵曜晞二人俱稱太原縣開國公曽孫見碑者二人刻名處為人所壊一曰守少府卿一曰守國子監主簿予從郭氏寵命錄抄當日碑石所未載者世次於後汾陽有大勲於唐室宜其後之以熾而昌也旴子儀次子晞子儀三子兵部尚書封趙國公曖子儀六子卒贈尚書左僕射以女為憲宗后穆宗太后復贈太尉曙子儀七子先金吾大將軍卒封沂國公昕子儀姪幼明之子安西大都䕶四鎮節度使旼子儀姪郭太后叔父封鄭國公曜太子太傅諡曰孝郭太后穆宗母憲宗后也為曖尚代宗長女昇平長公主之女追贈曽祖太保追封岐國公敬之贈太傅父曖為太尉母虢國長公主為髙國大長公主釗曖之子工部尚書劍南西川節度入為太常卿檢校司徒郭太后兄也鏦金吾大將軍卒贈尚書左僕射尚順宗長女漢陽公主鋹太子詹事仲恭尚穆宗第四女金堂公主銀青光禄大夫仲詞尚穆宗第六女饒陽公主釗之第三子也銀青光禄大夫襲封太原郡公仲文殿中少監以上抄寵命録忠武王陪塟肅宗建陵陵内陪塟止王一人在武將山與太宗九𡽀山昭陵相連而稍西北何以無墓碑或經後人埋沒未可知也郭氏子孫今尚盛住居華下華州之東路旁有郭汾陽故里石碑此地山川亦極秀麗集古錄有忠武王將佐略碑云貞元十二年陳翊撰翊之所書亦為盛矣猶言得其六七葢其官至宰相者七人為節度使者二十八人尚書丞郎京尹者十人為察使者五人據翊所得而書者實六十人而顯名於世者葢五十人雖喬琳周智光李懐光僕固懐恩等陷於禍敗然杜鴻漸黃裳李光弼光進之徒偉然名見於當時而垂稱於後世者亦少能及此豈惟得失不相當而已哉雖汾陽功業士多喜附以成名然其亦自有以得之也其忠信之厚固出其天性至於處富貴保名徳古人之所難者謀謨之際宜亦得其助也
  贈工部尚書臧懐恪碑
  在三原縣北原李秀巖篆額顔真卿撰并正書廣徳二年 魯公此碑書比諸石風骨特秀勁下截為田夫磨礲無字上半精采奪目可寶也 按碑公諱懐恪東莞人今之沂州非粤之東莞魯公與臧氏交厚碑云臧氏自驃騎以還世以材雄朔陲迨於今兹蕃衍彌熾自天寶距開元乗朱輪而拖珪組者相望國都云云懐恪七子皆仕於朝少子希讓為代宗都虞候渭北節度使封魯國公懐恪以子貴自右武衛將軍三贈至工部尚書兄懐亮右羽林軍大將軍魯公又為臧氏書故宅碑糾宗碑縣志載之今皆亡矣
  宋州八闗齋㑹石幢正書
  在歸徳府顔魯公撰并書廣徳三年首篆文宋州八闗齋㑹記 節度田神功項疾愈州將徐向等為之齋㑹作石幢以記之其事不足重以魯公書重之耳石幢八角每角濶八九寸髙八尺
  茅山碑正書
  在茅山顔真卿撰并書夏五月 魯公此碑字與顔家廟大麻姑壇相埒予得之友人敝篋中十損二三缺其首尾未獲考其年月
  麻姑壇記大厯六年
  在撫州南城縣東南二十里麻姑山中 都𤣥敬金薤琳琅云右唐小字麻姑壇記顔真卿撰并書今在江西南城縣之麻姑山歐陽公謂或者疑其非真而復以為筆畫有法非魯公不能書也趙明誠謂陳無已嘗見黃魯直言此乃慶厯中一學佛者所書魯直能道其名及觀陸放翁云魯公麻姑壇記有大小二本葢用羊叔子峴山故事通志金石略載魯公書亦有小字麻姑壇記則歐陽公之疑與魯直之言又似不足信元栁待制道傳云麻姑壇碑小字楷法尤精𦂳比聞舊石焚毁山中重刻宜也顔魯公書麻姑壇記有大小字兩石都元敬考論詳矣余昔過南城登麻姑山見小字石已漶漫而諸家所刻幾十數種雖非原本皆足見魯公書法風骨姑收此兩紙以存梗概若大字本則絶無而僅有戊寅春暮余於鶯脰湖潘次耕先生家見之字大如臧懐恪碑宛若新刻宋搨何疑真可寶也又余齋所藏帖字大莫如中興頌字小莫如麻姑壇皆魯公筆所謂神龍屈伸不可端倪者也侗記
  磨崖中興頌
  在祁陽縣浯溪石崖上元結撰顔真卿大字正書大厯六年 磨崖石𤣥宗泰山銘字體最大八分書若正書字大者則以此頌為第一而結體最小者莫若麻姑壇皆魯公手筆元結序云非老於文學者其誰宜為王元美謂首句噫嘻前朝孽臣姦驕非頌體此石本予得之舊家若今搨無此完好矣頌石後有黃庭堅讀中興頌詩宋刻漶漫略可讀明華亭董𤣥宰以白松綾五幅自書讀浯溪頌詩漫郎左氏癖魯公羲之鬼千載逺壇場同時恰對壘有唐九廟隨秋煙一片中興石不毁幾回吹律寒谷春幾度看碑陳迹新遼鶴歸來認城郭杜鵑聲裡含君臣折釵黃絹生光恠舊國江山餘氣概當年富貴腹劍多異代風流椽筆在書生何負於國哉元祐之籍何當來子瞻飽吃惠州飯涪翁夜上浯溪臺扶藜掃石溪聲咽不禁技癢猶題碣清時有味是無能但漱湘流莫饒舌綾色如新墨光映射魯公千載後不得不推為擅場予力不能得不知為何人所有 宋馬永卿曰中興頌云復復指期此兩字出漢書匡衡傳云所更或不可行而復復之註云下復扶目反又何武為九卿時奏言宜置三公官又與翟方進共奏罷刺史更置州牧後皆復復故註云依其舊也下復扶目反
  右丞相廣平文正公宋璟碑
  在沙河縣西北八里墓前顔真卿撰并書大厯七年壬子 碑側記大厯十三年戊午石髙八尺廣四尺厚一尺一寸四面遍書前後面皆二十七行每行五十二字左右旁皆七行每行五十字嵗久已㫁仆於地明沙河令方豪起而立之另有碑記碑側記乃魯公續書宋世即已缺裂崇寧間范致君别刻於石迄今五百餘載石復剥蝕而文隱隠可讀邢州司李蕭蟄菴震梓而傳之補史所未備恐碑石湮沒不彰予裝録側記於裝本之末今再録於此初公任監察御史持節於沙河屬突厥宼趙定州河朔兇懼邢州刺史黃文軌投艱於公公以父母之邦金革無避及賊至城下公為曉陳禍福其徒有素聞公威名者乃相率而去開元末安西都䕶趙含章冒於貨賄多以金帛賂朝廷之士九品以上悉皆有名其後節度范陽事方發覺有司具以上聞𤣥宗切責名品將加黜削公一無所受乃進諌焉𤣥宗納之遂御花蕚樓一切釋放舉朝皆謝公衣冠儼然獨立不拜翌日入奏𤣥宗謂公曰古人以清白遺子孫乃卿一人而已公曰含章之賄偶不至臣門非不受也𤣥宗深嘉歎之前碑闕故略述之公第四子渾之為中丞也方欲陳乞御製碑頌未果而中受譴謫事竟不成真卿時叅監察殿中為中丞屬吏故公孫儼泣請真卿論撰之昭義軍節度觀察使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平陽郡王薛公曰嵩以文武忠義之資為國保障上慕公之徳業嘆尚無窮次嘉儼之懇誠崇豎莫致迺命屯田郎中權知邢州刺史封演購他山之石曳以百牛僝刻字之工成乎半嵗磨礱既畢建立斯崇逺近嗟稱古今榮觀雖大賢為徳樹善庸限於存亡而小子何知附驥托跡於階序真卿刺湖州之日因成其文請儼刻其側而志之未及雕䥴而第八子衡因謫居沙州叅佐戎幕河隴失守介於吐蕃以功累拜工部郎中兼御史河西節度行軍司馬節度周鼎保守燉煌十餘嵗遂有中丞常侍之拜恩命未逮而吐蕃圍城兵盡矢窮為賊所陷吐蕃素聞太尉名徳曰唐天子我之舅也衡之父舅賢相也落魄於此豈可留乎遂贈以駝馬送還於朝大厯十二年十一月以二百騎盡室獲歸士君子偉之乃古來所無也上欲特加超奬且命待之於側門十三年春三月吏部尚書顔真卿記 按文貞開元二十五年丁丑冬卒壽七十五明年戊寅夏塟碑立於大厯七年壬子自丁丑至壬子凡三十六年又六年戊午乃大厯十三年復有碑側之記顔文忠興元元年甲子秋卒於希烈之難壽七十六遡壬子書碑時文忠年六十四書碑側時年七十矣文貞卒時文忠年始二十九開元五年文貞同平章事文忠方九齡乃自少而壯壯而老世變屢更而巍巍豐碑必出文忠手筆此中謂非有神合乎千載下見遺跡而想其徳令人慨慕之無從也 蕭蟄菴至邢訪文貞公後二十四代孫道亨攜族譜來公子七六無譜惟六子華譜甚詳華子儼蘇州刺史儼二子長嗣先左補闕次子嗣宗奉化令家焉明景泰初兵部侍郎諱琰者公十七代孫也過邢有望墓詩其家南和者十七代而絶𢎞治間南和令朱銳於奉化取公十九代孫伍來以守祠自伍至亨凡六世今家沙河者百餘人業農家南和者僅道亨一人奉化者久不相徃來蟄菴震記
  孔子廟殘碑
  在華州程浩撰顔真卿正書 此文載於唐文粹為扶風縣文宣王廟記大厯二年駕部郎中程浩文而今西安府學有僧夢英書此一記其文正同但去扶風古縣也以下半篇其跋云此記刋石元在湖州臨安縣夢英愛而書之豈駕部先作此於扶風魯公又書之湖州而去其半篇耶而考唐地里志臨安屬杭州不屬湖州得非夢英之誤耶今華州有此殘碑數十字其文同
  爭坐位帖
  在西安郡庠聖敎序亭内右廂西牕臺行草 此魯公為檢校刑部尚書時與定襄郡王郭英又書稿論朝㑹不宜讓内侍魚朝恩居上坐侃侃其詞俗謂爭坐位帖宋沈括夢溪筆談曰都堂及寺觀百官㑹集坐次多
  出臨時唐以前故事皆不可考惟顔魯公與郭英乂書云宰相御史大夫兩省五品供奉官自為一行十二衛大將軍次之三師三公令僕少師保傅尚書左右丞侍郎自為一行九卿三監對之從古以來未嘗叅錯此亦略見當時故事 趙子函曰不知何時上石石已泐矣而法猶可尋王元美云無一筆不作晉法所謂無意而文從容中道者也又云公剛勁義烈之氣文不能發而發之於筆墨間余嘗謂公學不如其人於麻姑壇記見之詞不如筆楷不如行有意不如無意於此帖見之而都𤣥敬乃謂草草之筆亦為摹刻以人重耳余不能不服膺元美此碑雖泐而顔公筆法宛然近董氏摹入戲鴻堂帖乃云陜省者不足觀而自謂存公法度今以余觀董氏刻視此則神亡矣 此石質粗多麻孔幸字畫皆未損摹印不精遂致糢糊予至郡庠墨洞與印工對坐竟日紙墨力俱佳僅得兩本觀者謂為重刻又謂舊搨董氏誇有宋搨本想亦如是恨未一見
  顔氏家廟碑
  在西安郡庠李陽氷篆額顔氏家廟之碑建中元年建唐末喪亂其碑倒於郊野宋太平興國五年都院孔
  目官李延襲移建學宫立於明皇孝經石臺亭東北向碑首行題曰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友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顔君廟碑銘乃魯公父也次行第七子光禄大夫行吏部尚書充禮儀使上柱國魯郡開國公真卿撰并書 君諱惟貞字叔堅其叙先世或稱諱某若伯叔祖父羣從具直書其名碑文已詳石四面遍書額上題字額隂片石方廣如前 魯公書云髙祖記室君國初居此宅虢州君舍人君侍焉堂今置廟地髙祖妣殷夫人居十字街西北壁第一宅秘書監君禮部侍郎君侍焉虢州君居後堂華州君於堂中生焉今充神厨少保君堂今充齋堂㕔屋充亞獻終獻齋室共八十五字人不知摹搨塵土封翳予拂拭摹出碑石髙八尺廣四尺七寸厚一尺五寸前後皆二十二行每行四十七字左右旁皆六行每行五十字字比前後面略小額字又差小
  顔魯公與蔡明逺書
  行草拓本二帖並依金石録附於大厯之末
  奉使蔡州題字
  在同州中有魯公畫像書曰真卿奉命來此事期未竟止縁忠勤無有旋意然中心悢悢始終不改游於波濤宜得斯報千百年間察真卿心者見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達於時命耳又曰人心無路見世事只天知下有題曰觀此筆蹟不題嵗月以事實考之蓋公使李希烈時也希烈以建中元年陷汝州盧杞建議遣公奉使至正元宋諱貞故作正元年八月丙戌公不幸遇害困躓賊庭者踰二年刅加於頸而色不變度無還期誓不易節葢書此以自表云靖康元年七月壬申朝散郎秘閣修撰知同州軍事唐重書 又有忠義堂帖宋人所刻此帖名為奉命帖又有移蔡一帖曰貞元元年正月五日真卿自汝移蔡天也天之昭明其可誣乎有唐之徳則不朽耳十九日書葉少藴避暑錄話曰顔魯公真蹟宣和間存者猶有數十本其最著者與郭英乂論坐位書在永興安師文家祭姪季明文病妻乞鹿脯帖在李觀察士衡家乞米帖在天章閣待制王質家寒食帖在錢穆甫家其餘與蔡明逺帖盧八倉曹帖送劉太真序等當作劉太沖不知在誰氏皆有石本坐位帖安氏初析居分為二人多見其前段師文後乃併得之相⿰糹⿱𢆶匹 -- 繼皆入内府世間無復遺矣孫承澤曰送劉太沖序墨蹟舊在中書趙士禎家後歸之闗中南宗伯宗伯沒其邑中舉人東䕃商得之後復歸南氏余從東君借臨月餘今國學所摹印即趙氏本也視墨蹟文字及書法俱小異豈傳世不止一本乎今忠義堂所刻已上諸帖皆有之又有送辛晃序清逺道士同沈恭子遊虎丘寺詩末題大厯五年十二月 又有開元二年二月顔元孫告身一通乾元元年四月顔昭甫告身一通寶應元年七月顔惟貞贈秘書少監告身一通殷氏贈蘭陵夫人告身一通大厯十二年八月顔真卿刑部尚書告身一通建中元年八月真卿太子太師告身一通後有宋至和二年蔡襄跋嘉定乙亥劉元剛刻石
  國子學石經
  在西安府儒學聖殿明倫堂之後東西長廊樹立其下故稱墨洞開成二年立於國學宋元祐二年移立此舊唐書文宗紀開成二年宰臣判國子祭酒鄭覃以經義啟導稍接文學之士遂奏置五經博士依漢蔡邕刋碑列於太學創立石壁九經諸儒校正訛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元度復校字體石末有元度等表文一通易經十卷九石二萬四千四百三十七字書經十三卷十石二萬七千一百三十四字詩經二十卷十六石四萬八百四十八字周禮十卷十七石四萬九千五百一十六字儀禮十七卷二十石五萬七千一百一十一字禮記二十卷三十三石九萬八千九百九十四字
  春秋左傳三十卷六十七石十九萬八千九百四十五字
  公羊傳十卷十六石四萬四千七百四十八字穀梁傳十二卷十六石四萬二千八十九字孝經一卷一石二千十三字
  論語十卷六石一萬六千五百九字
  爾雅三卷四石一萬七百九十一字
  五經文字三卷十石
  九經并孝經論語爾雅字様共計六十五萬二百五十二字
  大唐開成二年丁巳嵗月次於元日維丁亥書石學生前四門館明經臣陳玠
  書石學生前四門館明經臣艾居晦
  書石學生前文學館明經臣
  書石官將仕郎守潤州句容縣尉臣段絳校勘兼看書上石官將仕郎守四門助教臣陳莊士
  校勘兼看書上石官將仕郎守秘書省正字臣栢暠
  覆定字體官翰林待詔朝議郎權知沔王友上柱國賜緋魚袋臣唐元度
  校勘官兼專知都勘定經書檢校刋勒上石朝議郎守國子毛詩博士上柱國臣章師道朝散大夫守國子司業騎都尉賜緋魚袋臣楊敬之
  都檢校官銀青光禄大夫
  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宫使監修國史上柱國滎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臣覃
  京兆府府學新移石經記略汲郡龍圖吕公領漕陜右之日持適承乏雍學一日謁公公喟然謂持曰京兆闤闠間有唐國子監存焉其間石經乃開成中鐫刻唐史載文宗時太學勒石經而鄭覃與周墀等校定九經文字上石及覃以宰相兼祭酒於是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舊在務本坊自天祐中韓建築新城石經盡委於野至朱梁時劉鄩守長安有幕吏尹玉羽者白鄩請輦入城鄩方備岐軍之侵軼謂此非急務玉羽紿之曰一旦賊兵臨城碎為矢石亦足助敵為虐鄩然之乃遷置於此即唐尚書省之西隅也地雜民居其處窪下隨立輒仆嵗久折缺予欲徙置於府學之北墉遂視圖命役具器用築浮虚凡石刻之偃者仆者悉輦置於其地洗剔塵土補錮殘缺分為東西次比而陳列焉明皇注孝經及建學碑則立之於中央顔褚歐陽徐栁之書下迨偏傍字源之類則分布於庭之左右先是有興平僧誕妄惑衆大尹劉公希道沒入其貲有請於朝以修慈恩浮圖者公建言興建學校為急朝廷以五百千畀之不費於公不役於民經始於元祐二年初秋盡孟冬而落成門序旁啟雙亭中峙廊廡回環不崇不卑誠故都之壯觀翰墨之淵藪也如蔡中郎石經四十六碑范蔚宗纔見其十有六今皆磨滅不可攷矣然後知金石之固不得其人以䕶持之亦難必其可久此吕公所以為有功於聖人之經而不可不書也元祐五年嵗次庚午九月黎持記河南安宜之書予以為尹玉羽之功在吕公之上諸石殘缺多明崇禎間長安費鑄另書九經補缺字様别刻於石字不佳與唐不類予所裝裱石經手自補綴唐石有半字㸃畫可見者悉存之空缺處不得已用費字謄補玉羽小吏有功石經 本朝陜撫賈漢復於康熙三年補刻孟子於石孟子七卷十石三萬六千五百六字 周宣王石鼓韓昌黎請自鳳翔移至長安國學而不可得元人乃不逺數千里輦置燕都石經自唐開成厯宋至明迄今千餘年而孟子一書補之者乃出於漢復之手不能不作繞朝之歎然字與刻手皆劣不足以㜶美唐石 顧寧人金石文記曰宰臣鄭覃以六經訛謬已多博士相沿難改正請召宿儒奥學詳校正定準後漢故事勒石太學從之乃石經立又乖師法後數十年名儒皆不窺之以為蕪累甚矣舊史之評如此愚初讀而疑之又見新書無貶辭以為石壁九經雖不逮古人亦何遽不賢於寺碑冡碣及得其本而詳校之乃知經中之繆戾非一而劉昫之言不誣也略識於左
  周易
  君子以裒多益寡裒誤作褒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言誤作存 其孰能與於此哉脫於字 周易繫辭下第八脫下字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下多一也字 力小而任重小誤作少復於外者必反其家其誤作於 夬必有所遇脱所字蠱則飭也飭誤作飾 豐多故親寡旅也故下多一
  也字 姤遇也姤誤作遘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終來有他吉他作它 剛健篤實輝光作煇光 君
  子以治厯明時厯作厯 可與佑神矣佑作祐 其受命也如嚮嚮作響 兼三才而兩之三才之道也才皆作材 其一字而前後不同者 包䝉包荒包承包羞繫於包桑繫辭下同包皆作苞包有魚包无魚以杞包𤓰包皆作包 問以辨之由辨之不早辨也其辨明也明辨晳也辨吉㓙者存乎辭困徳之辨也井以辨義辨是與非辨皆作辯君子以類族辨物剥牀以辨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復小而辨於物皆作辦其旁註至静而徳方徳下添一也字 賁亨小利有攸徃利下添一貞字 其先誤而後改者 略例筌誤作荃 愈誤作喻 二无誤作無皆即以其誤改之 其標題周易繫辭上第七周易繫辭第八周易說卦第九皆八分書而周易序卦第十周易雜卦第十一皆正書雖依古註本附於第九之内以正書為别終似未安
  尚書
  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髙后曰作丕刑於朕孫乃父誤作先父孫上多一子 臣下罔攸禀令令誤作命 若藥弗瞑眩藥誤作樂 王乃狥師而誓狥誤作循 乃汝世讐世誤作誓 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攻誤作公 用端命于上帝于誤作予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敢對揚天子之休命無之字 其旁注者 予有亂臣十人臣字旁註 惟婦言是用是字旁註 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干下容下各添一之字
  
  小戎序國人則矜其車甲甲誤作田 舒懮受兮懮誤作憂 予尾翛翛翛誤作脩 戎車既飭飭誤作飾以祈黃耉祈誤作祁 涼曰不可涼誤作諒 無此疆爾界界誤作介 侯疆侯以疆誤作強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雝雝鳴雁雝作雍 之死矢靡他他作它 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作不我知二章同 和鸞雝雝雝作雍 何人斯序故蘇公作是詩以絶之也以作而 維塵雝兮雝作雍 既匡既敕敕作勅 其政不獲政從鄭箋作正 尚不愧于屋漏愧作媿 于彼西雝肅雝和鳴有來雝雝雝作雍 屢豐年屢作婁其先誤而後改者 抱衾與裯裯誤作稠 不瑕有害瑕誤作遐 鱣鮪發發發誤作撥 噂沓背憎噂誤作蹲 如彼遡風遡誤作⿰ 駉駉牡馬牡皆誤作牧皆即其誤改之 云何其吁脱其字添
  周禮
  女史八人史誤作使 太宰三曰郊甸之賦郊誤作邦内饗豕望視而交睫豕誤作施 典枲掌布緦縷紵
  麻草之物緦誤作絲 牛人軍事共其犒牛犒誤作槁司市市司帥賈師而從賈誤作胥 肆長掌其戒令
  令誤作禁 鞮鞻氏府一人一誤作八 鬯人禜門用瓢齎用誤作明 司几筵設莞筵紛純筵誤作席 大司樂大㲈㲈誤作磬 王大食三侑侑誤作宥 大師令奏皷𣌾皷誤作瞽 大祝四曰禜禜誤作榮 司常家各象其號象誤作相 凡以神仕者仕誤作士 小子史二人二誤作一 大司馬旂居卒間居誤作車考功記妢胡之笴笴誤作笱 矢人前弱則俛俛誤作勉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醫師疕瘍者疕上多一
  有字 野廬氏有相翔者誅之誅上多一則字 邦之大師大上多一有字 庭氏以救日之弓與救月之矢射之射上多一夜字
  儀禮
  士冠禮𣓉柶興𣓉誤作建 射禮司射適堂西袒決袒誤作祖 楅髤橫而奉之奉誤作拳 大夫與士射袒纁襦纁誤作薰燕 禮右祭脯醢脯誤作補 大射儀賔升成拜拜誤作敗 坐授瑟乃降授誤作受 聘禮賔既將公事復見訝以其摯訝誤作之 公食大夫禮陳鼎於碑南南面西上脱一南字 覲禮天子賜舍曰伯父脫曰字 士喪禮祭服不倒倒誤作到 少牢饋食禮如筮日之儀儀誤作禮 主婦被錫衣侈袂侈誤作移下同 祝延尸延誤作筵 有司徹二手執挑匕枋挑誤作桃 主婦洗爵于房中脫爵字 主婦北面答拜受爵尸降筵受主婦爵以降誤作受尸爵 主人降洗爵爵誤作觶下主人實爵竝同 主人拜受爵尸拜送脫爵字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鄉射禮適左个中亦如之亦作皆 燕禮小臣又請媵爵者二大夫媵爵如初大夫下更有大夫二字
  禮記
  刪御定月令在曲禮之前 月令人乃遷徙徙誤作徒其器閎以奄奄誤作掩 檀弓上周公盖祔祔誤作
  附 王制示弗敢主也示誤作亦 禮器饗帝於郊而風雨節寒暑時脱節字 學記燕辟廢其學辟誤作譬喪大記男子出寢門外脫外字 子大夫公子衆士
  食粥脫衆士二字 哀公問如此則國家順矣少則字坊記民猶薄於孝而厚於慈猶下多一有字 中庸
  待其人而後行而誤作然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脫之字 緇衣有國家者章善癉惡脫家字 儒行慎静而尚寛脫而字 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五辟字皆誤作譬 若有一个臣个誤作介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檀弓上有亡惡乎齊亡作無 嵗壹漆之壹作一 樂記非聴其鏗鏘而已也鏘作鎗 雜記上客立于門西于作於 雜記下泄栁之母死泄作世 喪大記命婦汜拜衆賔客於堂上於作于 主人先俟于門外于作於 中庸可一言而盡也一作壹 問喪祭之宗廟以鬼享之享作饗 大學堯舜帥天下以仁二帥皆作率 昏義祖廟既毁教於宗室于作於 射義是以諸侯君臣以作故 其先誤而改者 學記教人不盡其材材誤作才 故人不耐無樂耐誤作能皆即誤而改之
  春秋左傳
  隱元年且告之悔且誤作具 五年僖伯稱疾不從疾誤作侯 十年伐戴戴誤作載 桓二年故封桓叔于曲沃故誤作政 六年楚之羸羸誤作嬴 以類命為象類誤作徳 閔二年從曰撫軍軍誤作國 僖三年公子友如齊涖盟涖誤作泣 四年歸胙于公脫胙字姫寘諸宫六日宫誤作公 公殺其傅杜原欵傅誤
  作傳 七年弗可改也已改誤作故 十四年公怒止之止誤作上 十五年輅秦伯輅誤作⿰ 使郤乞告瑕吕飴甥且召之且誤作國 二十五年昬而傅焉傅誤作傳 二十七年責無禮也責誤作青 郤縠可縠誤作榖 三十一年晉新得諸侯新誤作親 東傅於濟傅誤作傳 三十三年入險而脫入誤作人 為從者之淹淹誤作流 文元年王使毛伯衛來錫公命錫誤作賜 享江芉芉誤作芊 二年廢六闗闗誤作闕七年寘文公子焉焉誤作曰 十二年太子以夫鍾與郕邽來奔邽誤作封 宣二年晉趙盾弑其君夷皋弑誤作殺 三年晉侯伐鄭及郔郔誤作延 商紂暴虐紂誤作討四年秋公如齊秋誤作利 六年離卦誤作同人 八年殺諸絳市絳誤作終 十二年晉師在敖鄗之間師誤作帥 十五年吾獲狄土土誤作士 十七年盟于卷楚卷誤作巷 郤子其或者欲已亂于齊乎乎誤作平 十八年凡自虐其君曰弑虐上多一内字 成二年及齊師戰於新築師誤作侯 且辟左右且誤作旦 七年尋蟲牢之盟蟲誤作蠱 十七年楚公子櫜師襲舒庸櫜誤作槖襄十年子蟜誤作矯 今伐其師今誤作令 十四年士鞅反反誤作及 十七年茍過華臣之門必騁騁誤作聘 十九年而視不可含含誤作舍 所不嗣事于齊者事誤作是 天子令徳天誤作夫 二十一年欒盈過于周過上多奔楚二字 二十三年邾畀我來奔畀誤作卑 二十五年先夫當之矣夫誤作天 井堙木刋堙誤作煙 賦車兵徒卒甲楯之數卒誤作兵 二十七年父子死余矣余誤作餘 免餘復攻𡩋氏餘誤作余 二十八年重丘之盟未可忘也忘誤作志 使析歸父告晏平仲晏誤作宴 文子使召之召誤作君 慶氏之馬善驚馬誤作焉 武王有亂臣十人脫臣字 三十年蔡景侯為太子般娶于楚娶誤作聚 單公子愆期期誤作旗駟帶追之駟誤作四 昭元年今武猶是心也今誤作令 二年齊使上大夫送之送誤作逆 三年少姜有寵而死姜誤作齊 知而復從復誤作弗 四年恃險與馬馬誤作焉 五年娶于子尾氏娶誤作聚 君若驩焉好逆使臣若誤作苦 九年無囿猶可囿誤作宥十三年隠太子之子廬歸于蔡廬誤作盧 十四年
  楚子使然丹簡上國之兵于宗丘宗誤作宋 二十年余不忍其訽訽誤作狥 取人于萑苻之澤苻誤符二十一年心是以感感實生疾感誤作咸 二十二年士平出奔楚士誤作氏 邊卬為大司徒卬誤作印二十五年季公鳥生申申誤作甲 二十七年入于堀室堀誤作⿰ 定元年榮駕鵝駕誤作罵 三年及邾盟于㧞㧞誤作技 八年子姑使溷代子代誤伐 十年駟赤謂侯犯曰赤誤作亦 哀四年盜殺蔡侯申殺誤弑 蔡昭侯將如呉蔡誤作⿱苑土 十六年與晉人謀襲鄭晉誤作為 三十三年有不腆先人之産馬馬誤焉 二十六年四方其訓之訓誤順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宣二年以視諸朝視誤作示 哀十六年此事克則為卿事下有也字 其續添者 昭二十二年辛丑伐京毁其西南下添子朝奔郊四字
  春秋公羊傳
  隱元年何以名字也字上多一不字 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嫁誤作稼 三年曷為或言崩或言薨脱上一或字生毋相見死毋相哭毋字竝誤作母死毋誤作母死六年吾與鄭人未有成也未誤作末下同 十年宋
  人蔡人衛人伐戴戴誤作載 桓二年曰有有則此何以書脫一有字 隠賢而桓賊也賊誤作賤 莊十九年此其言遂何脫其字 二十五年求乎隂之道也隂誤作隠 二十三年狄伐邢邢誤作刑 僖四年南夷與北狄交誤作北夷 六年此其言圍何圍下多一者字二十六年乞師者何脫師字 三十年歸惡乎元喧
  也乎誤作于 三十三年百里子與蹇叔子百誤作伯文四年其謂之逆婦姜于齊何何誤作河 宣十五
  年然後歸爾爾誤作耳成十五年成公幼幼誤作憂臧宣叔者相也叔誤作公 襄十四年季孫宿㑹晉
  士匄宋華閱衛孫林父鄭公孫蠆莒人邾婁人于戚邾婁人脫人字 十七年春王二月二誤作三 十九年為其驕蹇為誤作或 二十九年許人子者必使子也人下脫子字 昭九年其言陳大何脫陳字 定元年立煬宫宫誤作公 四年夷狄也而憂中國而誤作其哀四年盜殺蔡侯申殺誤作弑 六年齊國夏及髙
  張來奔高上多一齊字 十四年顔淵死子曰上多一孔字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隱四年隱公曰否作隱曰吾否 桓六年簡車徒也徒作馬淫乎蔡乎作于 十一年祭仲者何鄭相也相上有之字 文六年何以謂之天無是月非常月也是月下更有是月二字宣公六年此非弑君而何而作如 十年未絶於我
  也於作于 十二年是以君子篤於禮而薄於利於作于 成二年得一貶焉爾一作壹 襄十二年春王正月正作三 二十九年爾殺吾君殺作弑 三十一年於是負孝公之周愬天子愬作訴 十四年有麏而角者麏作⿱ 其先誤而後改者 桓二年此其目言之何目誤作月 閔元年盍弑之矣使弑子般弑竝誤作殺 僖十三年塟陳宣公宣誤作桓 成二年及齊侯戰于鞍侯誤作師 昭二十五年慶子免君于大難矣脫矣字皆即其誤改之
  春秋榖梁傳
  隱元年父者何傅也傅誤作傳 四年弑而代之也代誤作伐 九年所使也使誤作挾 莊七年則是雨說也雨誤作兩下同 僖五年天子世子世天下也誤作士子 二十二年春秋三十有四戰脫有字 二十八年晉侯齊師宋師秦師誤作齊侯 文二年内大夫可以㑹外諸侯脫外字 三年王子虎卒誤作壬子 宣八年以譏乎宣也譏誤作饑 襄元年晉侯使荀罃來聘罃誤作嬰二年三月同 三年諸侯始失正矣正誤作王 六年立異姓以蒞祭祀立上多一非字 哀元年此該之變而道之也該誤作郊 六年入者内弗受也弗誤作不下同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 僖十七年桓公嘗有存亡繼絶之功脫公字 文六年處父主境上事事上多一之字 成五年帥羣臣而哭之前作率後作帥 其先誤而後改者甚多不具載
  論語
  賜也爾愛其羊爾誤作女 不知其仁仁誤作人 子使漆雕開仕雕誤作彫 再斯可矣斯誤作思 三人行三上多一我字 必有我師焉有誤作得 冉有子貢侃侃如也有誤作子 告夫三子三上多一二字可與言而不與之言脫之字 稱諸異邦諸誤作謂何徳之衰衰下多一也字 其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女得人焉爾乎爾作耳 人潔已以進潔作絜 其
  先脫而後添註者 陽貨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爾雅
  替戾底廢底誤厎 翿纛也翿誤作翢 皇華也誤作華皇 赫兮咺兮咺誤作烜 是刈是穫誤作獲 木謂之虡木誤作本 何皷謂之牽牛何誤作河 澤烏⿱⿱誤作薞 莩麻毋莩誤作茡 檴槖含檴誤作攫柷州木柷誤作祝 魚尾謂之丙尾上添之字 燕
  白脰烏烏誤作鳥 楊烏白鷢楊烏誤作鸉 鳶烏醜烏誤作鳥 烏鵲醜烏誤作鳥 𪊨大𪊨誤作大𪊽凡經中二十字皆作廿三十字皆作卅按古詩之文多是四言如于三十里三十維物皆四言也則當為三十字史記秦始皇刻石如卄有六年維卄九年卅有七年則當為卄字卅字今改經文而為卄卅字非矣 凡經中虎字皆缺末筆作虎虓號𧈅饕滮箎褫字皆同避太祖諱 淵字皆缺筆作淵婣亦作婣避髙祖諱 世字皆缺筆作丗泄作洩紲作絏棄作弃勩作勩葉作⿱㳿揲韘媟諜堞偞皆改從云 民字皆缺筆作民氓作甿岷作㞴昬緡皆改從氏避太宗諱 适字皆缺筆作活避徳宗諱 誦字皆缺筆作誦避順宗諱 純字皆缺筆作□避憲宗諱 恒字皆缺筆作𢘆避穆宗諱 湛字皆缺筆作湛葚作葚避敬宗諱 乃若髙宗諱治中宗諱顯睿宗諱旦𤣥宗諱隆基文宗諱涵皆不缺筆者禮天子事七廟自肅至敬七宗而髙祖太宗創業之君不祧者也𤣥宗以上則祧廟也故不諱冊府元龜寶厯元年正月太常寺禮院上言𤣥宗廟諱准故事祧遷後不當更諱制可文宗則今上也古者卒哭乃諱故生不諱 左傳文公宣公卷字更濫惡而成城字皆缺末筆榖梁襄昭定哀諸公卷儀禮士昏禮皆然皆為朱梁所補刻考之宋劉從乂黎持二記但言韓建劉鄩移石而不言補刻建隆三年劉從乂修文宣王廟記言天祐甲子嵗太尉許國公為居守移太學并石經於此甲子嵗昭宗遷雒之年許國公即韓建也元祐五年黎持新移石經記則云舊在務本坊自天祐中韓建築新城而石經委棄於野至朱梁時劉鄩守長安從幕吏尹玉羽之請輦入城中置於此地即唐尚書省之西隅也今龍圖吕公領漕陜右以其處窪下命徙置於府學之北墉而建亭焉二說不同朱彞尊曰尹玉羽者京兆長安人以孝行聞劉鄩辟為保大軍節度推官厯雍汴滑兖從事仕後唐至光禄少卿晉髙祖召之辭以老退歸闗中嘗著自然經五卷武庫集五十卷其事散見於𠕋府元龜惜歐陽子不為之立傳而其書亦不傳於世也然成字缺筆其為梁諱無疑昔人固未嘗徧讀而博考也詳見鎮東軍牆隍廟記下
  五經文字三卷
  凡一百六十部三千二百三十五字大厯十一年國子司業張參以說文字林兼采漢石經著為定體按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記曰大厯中名儒張參為國子司業始詳定五經書於論堂東西廂之壁辨齊魯之音取其宜考古今之文取其正由是諸生之師心曲學偏聴臆說咸束而歸於大同積六十年崩剥汙衊泯然不鮮今天子尚文章尊典籍國學上言遽賜千萬時祭酒皥博士公肅遂以羨贏更新壁書懲前土塗不克以壽乃析堅木負墉而比之其製如版牘而髙廣其平如粉澤而絜滑皆施陰闗使衆如一附離之際無迹可尋堂皇靚深兩屋相照申命國子能通書法者分章揆日懸其業而繕寫焉此文當作於太和年間自土塗而木版自木版而石壁凡三易矣乃今石刻其末曰乾符三年孫毛詩博士自牧以家本重校勘定當云毛詩博士孫自牧於文乃順七月十八日書刻字人魚宗㑹其字别體與朱梁所刻相類而本文不然當是開成中所刻其中有磨改數字者意自牧所為也
  新加九經字様一卷
  凡七十六部四百二十一字國子監奏覆定石經字體官翰林待詔唐元度狀准太和七年十二月五日勅覆定九經字體者今所詳覆多依司業張參五經文字為准其舊字様嵗月將久畫㸃參差傳寫相承漸致乖誤今並依字書參詳改正諸經之中别有疑闕舊字様未載者古今體異𨽻變不同如總據說文即古體驚俗若依近代文字或傳寫乖誤今與校勘官同商較是非取其適中纂録為新加九經字様一卷請附於五經字様之末奉勅宜依開成二年八月十二日中書門下牒冊府元龜周太祖廣順三年六月尚書左丞兼判國子監事田敏獻印板書五經文字五經字様各二部一百三十䇿奏曰臣等自長興三年較勘雕印九經書籍經註繁多年代殊邈傳寫紕繆漸失根源臣守官膠庠職司較定旁求援据上備雕鐫幸遇聖朝克終盛事播文徳於有截傳世教以無窮謹具陳進是此二書曽有印板而自宋以來學者不之言何也
  吏部南曹尊勝咒石幢天寶七載
  在西安府學文廟櫺星門内與六部題名石幢對立左光允撰序
  崇仁寺尊勝咒石幢天寶七載
  在西安府城西十里今名金勝寺張少悌書今寺僧龕置經堂前知所愛䕶一字不損趙子函云深圓秀逸顧寧人謂以少悌之名存之
  慈恩寺尊勝咒石幢
  今在西安府城南寺内堂前
  草堂寺尊勝咒石幢在鄠縣楊萬嵗書
  經咒石幢秦中在處有之不下二千餘種太宗昭陵前趙村内有石鼓寺皷制如周宣王石鼓而稍大亦遍書尊勝經咒行筆甚佳石色甚美剥蝕過半予搜搨陵碑獨略此今思亦覺可惜
  嵩岳永泰寺尊勝咒石幢
  在寺内庭西天寶九載
  成都府尊勝咒石幢
  字特大與前五石異太和五年馬季武書嘉靖間土中掘出








  來齋金石刻考略卷中
<史部,目錄類,金石之屬,來齋金石刻考略>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