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義疏/例言
一、本論經文,根據張傳秘本,共十六卷。是否復建安之舊,無從引證,以俟海內明哲,共相研討。
二、按世傳《傷寒論》,以宋刊林億校本為最古。其《千金方》所載,與林本間有出入。今以張本與林本對勘,凡字句增損不同之處,各附記本條之下,並標林本為通行本,名張本為古本,以資識別,以各本皆自林本翻刻故也。其餘箋釋諸家,各有更易刪削,悉出己意,不足引據。
三、凡古本經文,全條為通行本所無者,注“通行本佚”四字於各條之下,其古本字句為通行本所缺者,注“通行本缺”四字於各字句之下。
四、義疏之名,仿古德詮經之例。義者,本昆湘先生述師傳之大義,匯以尊聞所得,述正義以釋論旨之謂。疏者,由不肖疏通引證,演繹以釋本義者也。因醫經專名,每難據訓詁為釋,且疏義含意甚多,不得不注中加注,俾便研討。大旨皆參證《靈》、《素》,發揮師說,間有比類辭達之難,絕無向壁虛造之見。學者沉潛鑽仰,自得平辨一貫之用,知聖作明述之道,決非妄想思維所能億中而幸得也。
五、近者環海交通,西學東漸,其生理、病理之談,多可發明古義,疏中間加引證,取印經旨,原以明殊途之同歸,非求執兩端而共治。生理既無中外之分,病理寧有東西之隔?但西學偏重形質,國學偏重氣化。質力即體用之殊,形氣非水火之異。上工因氣求形,因形知氣,如廣域內之觀,必求形氣之合。為學日新,後來爭勝,本疏聊為洋溢國學之先導云爾(為學日新,後來爭勝,挽近國醫之新著,或兼采中西之說,或料簡二者之間,溝通未能,故步先失。不佞於丁卯歲,草國醫科學化講稿近五萬言,流通不多,大旨述整理國醫學之意見。所謂科學化者,在求診治之定理定義,非參合聲、光、化、電之說,便為科學化也。如不能得定理、定義,即西醫病理、診斷諸書,其中亦多不全科學之處。科學化之意義,幸勿誤解)。
六、《義疏》以演繹師傳、救世疾苦為旨,中間草創十年,稿凡屢易,仍慚奧義難達,潤色未周。凡昆湘與不佞經驗賞析所得,一皆和會其中,不敢稍存近名之意。或有未安之處,一俟再版時補正。
七、論旨博大深奧,鑽仰難窮。且古無病理、生理專書,凡府藏、氣血變化之用,皆隨文散見,讀者會通為難。爰約義疏大義,引證中西,別為《達旨》兩卷,冠於篇首,茲以爭待汗青,尚多未盡洽心之處,擬於再版時加入,或加緊印單行,就教海內,以期學與年進,庶得多所貢獻也(《達旨》大意,在引證中西,俾西方學者得國醫之認識。內容分納外合於府藏,約病源以氣血,寓神機於形質,歸病變於體秉。明陰陽,演五行,統六氣,分六經。外感明六氣雜合之分,內傷分府藏干移之辨,終之以平脈辨證、制方、權輕重,示醫道研精之次第)。
八、國學十二經脈度之發明,由上古聖神,以定功得之內照,故舊釋一名內景。井榮原合,各有尺寸,按穴行針,歷驗無爽。既非下學所能親證,更非世智所能妄參。但針法宜詳經穴,若湯液平脈辨證之用,則惟在求府藏、氣血之功用性情,明經絡運化之升降出入。邪有干移,證有傳變,不可據俞穴以定治,尤難依部位而分經,抄襲陳言,無裨診道。故本疏於經脈起止,一概從略。學者欲廣參證,自有經籍可考。
九、前年曾由何芸樵主席手寫論文行世,因軍事倥傯,校準之處,尚多未及改正,急於印行,不免亥豕。茲刻重加精校,非經文之有出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