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縣志 (四庫全書本)/卷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 元和郡縣志 卷四 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四
  唐 李吉甫 撰
  關内道
  鄜州洛交上
  開元户三萬一百八十五 鄉五十一元和户七百五十    鄉十二
  今為鄜坊觀察使理所管鄜州坊州丹州延州管縣二十三 都管户四千三百四十七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屬秦至始皇時地屬上郡漢為上郡雕隂縣之地按漢雕隂在今洛交縣北三十里雕隂故城是也暨晉陷于戎羯不置州郡苻姚置杏城鎮後魏孝文帝廢鎮改為東秦州孝明帝改為北華州廢帝改為鄜州因秦文公夢黄蛇自天降屬于地遂于鄜衍立鄜畤為名隋大業二年改為鄜城郡後改為上郡武徳元年復為鄜州貞觀二年加為都督府十六年罷府州城舊名立交城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七十三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四百七十七里東南至東都九百五十九里
  南至坊州一百二十五里西至慶州三百九十八里
  北至丹州一百八十三里北至延州一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龍鬚席賦 布 麻
  管縣五
  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羅 甘泉
  洛交縣𦂳
  本漢雕隂縣地屬上郡雕山在西南故曰雕隂魏省上郡晉為戎狄所居苻堅時為長城縣後魏及周為三川縣隋開皇十六年分三川洛川二縣置洛交縣屬鄜州洛水之交故曰洛交皇朝因之
  洛水在縣南一里
  秦長城在縣東北三十里
  偽夏太后城在縣西三十六里赫連勃勃聞劉𥙿滅姚泓命其子義真等守長安大悅自將兵入長安留太后于此築城以居
  洛川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漢鄜縣地後秦姚萇于此置洛川縣以縣界有洛川水為名後魏置敷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鄜州三川縣中東北至州六十里
  本漢翟道縣地古三水郡以華池水黑源水及洛水三川同會因為名苻堅時于長城原置長城縣屬長城郡後魏廢帝改為三川屬中部郡隋開皇三年屬鄜州直羅縣中下東至州一百里
  本漢雕隂縣地後魏因之魏省雕隂縣晉時戎狄所居後魏置三川郡隋開皇三年使户部尚書崔仲方築城以居之城枕羅原水其川平直故名直羅城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于此置縣因城為名
  大槃山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
  羅川水在縣南二里
  甘泉縣中下南至州七十五里
  武德元年分洛交縣于伏陸城置縣取城為名天寶元年改為甘泉縣本漢雕隂縣城今在縣南四十里伏陸山在縣理東北有阿伏斤谷其水出又潛流伏川陸故號伏陸天寶元年改為甘川谷
  坊州中部下
  開元户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五 鄉四十四元和户一千八百四十三   鄉十二
  禹貢雍州之域古之翟國秦屬内史漢為左馮翊翟道縣之地魏晉陷于夷狄不置郡縣劉石苻姚時于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鎮常以兵守之後魏孝文帝改鎮為東秦州孝明帝改為北華州廢帝改為鄜州元皇帝髙祖之父以周武帝時天和七年放牧于今州界置馬坊結構之處尚存武德二年髙祖駕幸于此聖情永感因置坊州取馬坊為名
  州境東西三百八十九里南北一百三十九里
  八到東至上都三百五十里東至東都九百里
  東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邠州三百一十里
  東北至丹州二百六十里北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龍鬚席 枲麻 弓弦麻案前同州載開元貢賦復載元和貢而他州無之當是同者不複載也此坊州與後靈會鹽諸州并不載開元賦必由𫝊寫遺缺
  管縣四
  中部 宜君 昇平 鄜城
  中部縣
  本漢翟道縣之地屬左馮翊魏晉戎翟所居後秦姚興于今縣南置中部縣後魏文帝移入杏城後周改為内郡屬鄜州武德二年置坊州改為中部
  杏城在縣西南五里相𫝊云漢將韓胡伐杏木為柵以抗北狄因以為名
  宜君縣上東北至州一百里
  前秦苻堅于祋祤縣故城置宜君䕶軍後魏太武帝改為宜君縣文帝大統五年又移于今華原縣北貞觀十七年廢縣地入雍州二十年置玉華宫仍于宫所置宜君縣屬雍州永徽二年與宫同廢龍朔三年坊州刺史竇師倫奏再置
  玉華宫在縣北四里貞觀二十年奉敕營造其地本縣人秦小龍宅太宗云小龍出大龍入當時以為清涼勝于九成宫永徽二年有詔廢宫為寺便以玉華為名寺内有肅成殿永徽中奉敕令𤣥奘法師于此院譯經毎言此寺即閻浄之兜率天也
  昇平縣上東至州九十里
  天寶十二年刺史羅希奭奏割宜君縣西北三鄉置去宜君縣三十五里
  鄜城縣上東至州一百里
  本漢鄜縣地屬左馮翊後漢省後魏于今縣理置鄜城縣屬鄜城郡隋大業元年改屬坊州
  丹州成平上
  開元户一萬二千四百二十二 鄉三十五元和户八百十六      鄉十二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為白翟所居隋圖經云義川本春秋時白狄地今其俗云丹州白室胡頭漢舌其狀是胡其言習中夏白室白狄語訛耳近代號為步落稽胡自言白狄之後秦置三十六郡屬上郡漢因之魏文帝省上郡其地晉時戎狄居之苻姚時為三堡鎮後魏文帝大統三年割鄜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鎮廢帝以河東汾州同名改為丹州因丹陽川為名領義川樂川縣隋大業三年廢丹州于義川縣置延平縣十三年為胡人劉步禄所據義寧元年于義川縣置丹陽郡武德元年改為丹州九年置都督府貞觀元年罷府為州永徽二年移于赤石川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九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五十里東南至東都九百二十里
  東至同州三百五十里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鄜州一百八十里北至延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麝香 蠟燭 龍鬚席賦 布 麻
  管縣四
  義川 雲巖 汾川 咸寧
  義川縣上郭下
  本秦上郡之地二漢因之魏省上郡其地至晉為戎狄所居後魏文帝大統三年置義川縣屬義川郡因川為名隋大業三年廢丹州義川屬延州義寧元年于舊城復置丹陽郡縣在城内永徽二年移于今理
  雲巖縣中東南至州七十三里
  武德元年分義川縣置在庫利川南有雲巖山因以為名
  庫利川在縣郭南昔有奴賊居此川内稽胡呼奴為庫利因名之
  汾川縣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秦上郡地二漢因之魏省上郡後魏孝文帝置安平縣理薛川屬樂川郡文帝改安平為汾川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丹州大業二年屬延州武德元年復屬丹州黄河在縣東七里河岸頓狹狀似槽形鄉人呼為石槽蓋禹治水鑿石導河之處石槽長一千步闊三十步懸水奔流黿鼉魚鼈所不能游
  咸寧縣中下西南至州四十五里
  本秦上郡之地後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于白水川置永寧縣屬義川郡在今縣東二十里永寧故縣是也文帝改為太平縣移于今所隋開皇三年罷郡屬丹州十八年改太平縣為咸寧以界内有咸寧鎮為名
  延州延安望中都督府
  開元户一萬六千三百四十五 鄉六十元和户九百三十八     鄉十八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白翟所居秦置三十六郡屬上郡在漢為上郡髙奴縣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髙奴縣之城也項羽三分秦地以董翳為翟王都髙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晉陷為戎狄其後屬赫連勃勃後魏滅赫連昌以屬統萬鎮孝文帝置金明郡宣武帝置東夏州廢帝改為延州以界内延水為名置總管管丹延綏三州隋開皇八年廢總管但為延州煬帝以為延安郡隋氏喪亂陷于殘寇武德元年百姓歸化置總管府開元二年為都督府尋罷府為州
  州境東西四百四十九里南北三百五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七十四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一百里
  東至隰州三百六十里西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慶州四百四十里北至夏州四百里
  貢賦開元貢 蜜蠟 麝香賦 布 麻
  管縣十
  膚施 延長 臨真 金明 豐林 延川敷政 延昌 延水 門山
  膚施縣上郭下
  本漢舊縣屬上郡趙武靈王滅齊中山遷其人于膚施漢書曰匈奴南侵至朝那膚施即其處也魏晉陷戎狄隋煬帝大業二年分豐林金明二縣于此置膚施縣復舊名也屬延安郡皇朝因之
  縣有五龍山帝原水黄帝祠
  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縣界流入地理志謂之清水其肥可燃鮮卑謂清水為去斤水斤一作筋
  延長縣中東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秦膚施縣地後魏廢帝元年于丘頭原置廣安縣隋仁壽元年以廣字犯皇太子名改為延安縣大業末廢貞觀六年又置移于府北去斤川今縣是也廣德二年改為延長
  臨真縣中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漢髙奴縣地後魏文成帝置臨真縣屬偏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遂移于今理隋開皇元年改為臨真縣屬延安郡皇朝因之
  金明縣中東南至州四十八里
  本漢髙奴縣地後魏太武帝于此置廣洛縣屬金明郡隋開皇四年屬延州後仁壽元年以太子名廣改為金明縣大業十三年省入膚施縣武德六年又分置金明縣
  豐林縣中下西至州三十里
  本漢髙奴縣地後魏孝文帝置廣武縣屬偏城郡在今理東四十里周宣帝改為豐林屬延州皇朝因之瑠璃山在縣北九十五里
  延川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秦臨河縣地漢不改後漢省後魏分安人縣于此地置文安縣隋文帝改為延川取吐延川為名皇朝因之吐延水北自綏州綏德縣流入
  敷政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漢髙奴縣地後魏太和初置因城縣隋開皇六年于其中置金城鎮武德二年移縣就鎮因改為金城縣天寶元年改敷政
  延昌縣中南至州一百七十六里
  本漢髙奴縣地隋開皇三年于此置朔方鎮十年以北有朔方鎮遂廢貞觀九年置罷交鎮十年又置罷交縣屬延州取城北罷交谷為名天寶元年改為延昌縣塞門鎮在縣西北二十里鎮本在夏州寧朔縣界開元二年移就蘆子關南金鎮所安置
  蘆子關屬夏州北去鎮一十八里
  延水縣中下西至州二百一十五里
  本秦臨河縣之地史記秦滅六國使䝉恬北擊匈奴悉收河内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吏以戍之漢因之在今縣理北十五里臨河故城是也後魏于其中置安人縣并安人鎮屬東夏州隋文帝廢鎮置安人戍武德二年重置安人縣屬延州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延水縣取吐延水為名
  黄河在縣東八里
  門山縣中西至州二百十五里
  本漢定陽縣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雲巖二縣于今縣南六里置北有山形似門因以為名武德八年于今縣北五里宋斯堡置丹州廣德二年割屬延州黄河在縣東三十五里
  靈州靈武大都督府
  開元户九千六百六 鄉二十七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今為靈武節度使理所管靈州㑹州鹽州 管縣十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國屬秦秦并天下為北地郡漢時為富平縣之地後漢安帝永初五年西羌大擾詔令郡人移理池陽順帝永建四年歸舊土其城赫連勃勃所置果園今桃李千餘株鬱然猶在後魏太武帝平赫連昌置薄骨律鎮後改置靈州以州在河渚之中水上下未嘗陷没故號靈州周置總管府隋大業元年罷府為靈州三年又改為靈武郡武德元年又改為靈州仍置總管七年改為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于邊境置節度使以遏四夷靈州常為朔方節度理所朔方節度管兵六萬四千七百八人馬二萬四千五百匹衣賜二百萬疋段統經畧軍靈武郡城内管兵二萬七千人馬三千匹豐安軍靈武郡西黄河外一百八十餘里萬歳通天初置管兵八千人馬一千三百匹定逺東城靈武郡東北二百里黄河外景龍中韓公張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馬三千匹西城九原郡北黄河外八十里景龍中韓公張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餘里安北都䕶府亦曰中受降城景龍中韓公張仁愿于黄河北岸置管兵六千人馬二千匹西南去理所一千三百里東城榆林郡東北二百里景龍中韓公張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六百餘里振武軍單于都䕶府城内天寶中王忠嗣置管兵九千人馬一千六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七百里天寶元年又改為靈武郡至德元年肅宗幸靈武即位陞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靈州
  州境東西五百八十里南北八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東都二千二百七十里
  東南至鹽州三百里東南至慶州六百二十里
  西南至涼州九百里北至磧南彌娥川水一千里
  貢賦開元貢 甘草 紅花 青蟲子 野馬皮鹿皮 赤檉 鹿角膠 花蓯蓉
  烏翎 雜筋麝香 馬鞭

  管縣六
  迴樂 靈武 保靜 懷逺 鳴沙 温池
  迴樂縣望郭下
  本漢富平縣地屬北地郡在今縣理西南富平故城是也後漢置迴樂縣枕黄河後魏刁雍為薄骨律鎮將上表請開富平西三十里艾山舊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萬餘頃人大獲其利太平真君七年雍又上表論漕運奉詔平髙安定統萬平髙今屬原州安定今涇州統萬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乗運穀五十萬斛付沃野鎮以供軍糧臣鎮去沃野鎮八百里道多深沙輕車往來猶以為難今載穀二十五斛每至深沙必至滯陷又穀在河西轉至沃野越渡大河計五千乗運十萬斛百餘日乃得一返大廢生人耕墾之業車牛艱阻難可全至一歳不過二運五十萬斛乃經三年臣聞鄭白之渠逺引淮海之粟泝流數千里周年乃得一至猶稱國有儲糧人用安樂今求於牽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為一舫一舫勝二千斛一舫十人計須千人臣鎮内之兵卒皆習水一運二十萬斛方舟順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牽上十日還到計用人工輕于車運十倍有餘不費牛力又不廢田孝文帝善之下詔曰非但一運自可永以為式温泉鹽池在縣南一百八十三里周迴三十一里薄骨律渠在縣南六十里溉田一千餘頃
  安樂川在靈州南稍東一百八十里
  長樂山舊名達樂山亦曰鐸落山以山下有鐸落泉水故名舊吐渾部落所居今土蕃置兵守之
  靈武縣上東南至州八十八里
  本漢富平縣之地後魏破赫連昌收胡户徙之因號胡地城天和中于州東北置建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大潤縣仁壽元年改為靈武縣移入胡地城安置黄河自迴樂縣界流入
  千金陂在縣北四十二里長五十里闊十里
  漢渠在縣南五十里從漢渠北流四十餘里始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田五百餘頃
  保靜縣上西南至州六十里
  本漢富平縣地後魏立𢎞靜鎮徙關東漢人以充屯田俗謂之漢城隋改置𢎞靜縣神龍元年改為安靜至德元年改為保靜
  賀蘭山在縣西九十三里山有樹木青白望如駮馬北人呼駮為賀蘭其山與河東望雲山形勢相接迤邐向北經靈武縣又西北經保靜西又北經懷逺縣西又北經定逺城西又東北抵河其抵河之處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從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約長五百餘里真邊城之鉅防山之東河之西有平田數千頃可引水灌溉如盡收地利足以贍給軍儲也
  懐逺縣上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
  在州東北隔河一百二十里本名飲汗城赫連勃勃以此為麗子園後魏給百姓立為懐逺縣其城儀鳯二年為河水汎損三年于故城西更築新城
  縣有鹽池三所隋廢紅桃鹽池鹽色似桃花在縣西三百二十里武平鹽池在縣西北一十二里河地鹽池在縣東北一百四十五里案河地一作河池
  廢靈武城在縣東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䝉恬所築古謂之渾懷障即渾懐所理道故謂之靈武
  新堡在縣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内安置防禦軍二千五百人糧五萬石舊名千金堡今名新堡
  鳴沙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富平縣地屬安定郡在今縣理東二百里原州周保定二年于此置會州建德六年廢郡立鳴沙鎮隋開皇十九年置環州以大河環曲為名仍立鳴沙縣屬焉大業三年罷環州以縣屬靈武郡貞觀六年復置環州九年州廢以縣屬靈州神龍二年冬為黙啜所寇因而荒廢遂移縣于廢豐安城即今縣理是西枕黄河人馬行經此沙隨路有聲異于餘沙故號鳴沙
  温池縣上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神龍五年置縣側有鹽池
  定逺廢城在州東北二里即漢北地郡方渠縣之地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遼闊豐安勢孤中間千里無城烽候杳𣺌故置此城募有兵健五千五百人以鎮之其後信安王禕更築羊馬城幅員一十四里
  經畧軍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天寶中王忠嗣奏于榆多勒城置軍今屬靈武節度本屬夏州南去靈武六百五十餘里元和九年于此城新置宥州
  會州會寧下府
  開元户三千五百四十 鄉六案元和户鄉數𫝊寫缺
  禹貢雍州之域古西羌地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于此土人張信罄資饗六軍太祖悅因命置州以會為名周武帝保定二年廢州改為會防隋開皇元年改防為鎮武德二年討平李軌置西會州貞觀八年以此州倉儲殷實改為粟州其年又為會州天寶元年改為會靈郡乾元元年復為會州
  州境東西五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一千一百九十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五百里
  東南至原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蘭州三百八十里
  西北至涼州五百四十里東北至靈州五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 覆鞍氈
  管縣二
  會寧 烏蘭
  會寧縣
  本漢鶉隂縣地周太祖置會寧縣屬會州隋大業二年改為涼川縣武德二年又改為會寧
  黄河堰開元七年河流漸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團練兵起作拔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淹没
  會寧關東南去州一百八十里
  河西地去州一百二十里其地春夏因雨水生鹽雨多鹽少雨少鹽多逺望似河故名河地案河地一作河池
  烏蘭縣上東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漢祖厲縣地屬安定郡後漢屬武威郡前涼張軌收其縣人于涼州故武威縣側近别置祖厲縣周武帝西巡于此置烏蘭關又置縣在會寧關東南四里舊城内沙石不堪久居天授二年移于東北七里平川置鹽州五原中府
  開元户三千二十五 鄉七案元和户鄉數𫝊寫缺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為戎狄所居地史記梁山經漆之北有義渠朐衍謂此也及始皇并天下屬梁州案秦無梁州此有誤一本改梁為涼亦非據通典鹽州秦漢屬北地郡漢武帝元朔二年置五原郡地有原五所故號五原至晉地没赫連勃勃後魏平之改為西安州以其北有鹽池又改為鹽州隋大業三年為鹽川郡貞觀二年討平梁師都置鹽州天寶元年改為五原郡乾元元年復為鹽州
  州境東西二百四十五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五十里東至東都一千七百三十里
  南至慶州四百五十里西北至靈州三百里
  西北取烏池黑浮圖堡私路至靈州四百里東北至經畧軍四百里
  貢賦開元貢 鹽
  管縣二
  五原 白池
  五原縣
  本漢馬領縣地貞觀二年與州同置五原謂龍遊原乞地千原青嶺原可嵐貞原横槽原也
  鹽池四所一烏池二白池三細頂池四瓦窑池烏白二池出鹽今度支收糶瓦窑細頂並廢
  白池縣上東南至州九十里
  景龍三年敕置以地近白池因以為名










  元和郡縣志卷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