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縣志 (四庫全書本)/卷11
元和郡縣志 卷十一 |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十一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六〉
鄆州〈東平大都督府〉
〈開元户三萬三千三百八十九 鄉六十二案元和户鄉數𫝊寫缺〉今為淄青節度使理所〈管鄆州兗州青州齊州曹州濮州密州海州沂州萊州淄州登州 管縣七十三案都管户數傳寫缺〉
禹貢兗州之域春秋時屬宋即魯附庸須句〈音劬〉國太昊之後風姓左傳曰公伐邾取須句戰國時其地屬魏秦為薛郡地在漢為東平國屬兗州後漢封皇子蒼是為憲王宋及後魏並為東平郡周宣帝于此置魯州尋廢隋分兗州萬安縣置鄆州大業三年罷州為東平郡隋亂陷賊武徳五年討平徐圓朗于今鄆城縣置鄆州為總管府本理鄆城貞觀八年以下濕移理須昌貞元三年為都督府
州境〈東西一百八十七里南北二百六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東都九百六十五里〉
〈東南至兗州一百九十里西至曹州三百三十里〉
〈北渡河至博州一百八十里東北至齊州二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 絹十五疋賦 綿 絹〉
管縣九
東平 須昌 陽榖 壽張 盧 東阿
鄆城 鉅野 平隂
東平縣〈望郭下〉
古宿國左傳曰公及宋人盟于宿是也兩漢為無鹽地後齊于此置須昌縣屬東平郡縣理無鹽城隋别置須昌縣屬鄆州改須昌縣為宿城縣貞元三年移于州理改為東平縣
須昌縣〈望郭下〉
本漢舊縣屬東郡故須句國按此前須昌縣在今縣東南三十二里須昌故城是也隋改須昌為宿城縣更立須昌縣于今理屬鄆州縣在州南四十五里
濟水南自鄆城縣界流入去縣西二里
州理故須句城左傳任宿須句顓臾皆風姓也注曰須句雖列國而削弱不能自通魯私屬若顓臾之比也無鹽故城在縣東三十六里古宿國也列女傳曰無鹽有醜女名宿瘤齊宣王善之立為夫人即此縣女也清水石橋在縣西三里隋仁壽元年造石作華巧與趙州石橋相埓長四百五十丈
東平思王宇墓在縣東四十九里漢東平思王宇宣帝子後薨葬于此其冡松柏皆西靡王奢侈生葬所愛幸者守冡者常聞號呼數年後乃不復聞聲
陽榖縣〈上東南至州七十五里〉
本漢須昌縣地隋于此置陽榖縣取東阿縣界陽榖亭為名也屬濟州天寶十三年濟州為河所陷没以縣屬鄆州
黄河在縣北十二里
故伏城在縣東南二里蓋伏生所居因名之
壽張縣〈緊東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漢壽良縣也屬東郡後漢光武以叔父名良改曰壽張屬東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濟州十六年割屬鄆州武徳四年屬壽州五年廢壽州屬鄆州
梁山在縣南三十五里漢書曰孝王北獵梁山是也壽州故城在縣東南十五里隋末百姓築以為堡武徳四年于此置壽州
吕母垞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後漢東海吕母合衆于此兗州人謂城實中曰垞
盧縣〈緊東南至州一百里〉
本漢舊縣也屬泰山郡都尉理之濟北王所都後漢盧縣屬濟北國宋屬濟北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濟州大業三年復為濟北郡武徳四年討平王世充復為濟州按濟州理碻磝城〈碻苦髙反磝音敖〉本秦東郡之茌平縣也其城西臨黄河晉末為河水所毁移理河北博州界事具博州宋元嘉二十年寧朔將軍王𤣥謨前鋒入河平碻磝立戍守之都督劉義恭以沙城不堪守召𤣥謨毁城而還後更城之後魏略得河南置鎮守泰常八年于此置濟州至天寶十三載州為河所陷廢
碻磝津在縣北一里後魏于此置闗名濟州闗隋末廢劉公橋架濟水在縣東二十七里宋武帝伐燕過此造橋故俗呼為劉公橋隋末廢貞觀元年重造長十二丈闊一丈二尺
東阿縣〈緊南至州五十里〉
本漢舊縣也春秋時齊之柯地左傳曰公會齊侯于柯注曰此柯今濟北東阿齊之柯邑猶祝阿也漢志東阿縣屬東郡都尉理晉屬濟北國隋開皇三年屬濟州天寶十三載濟州廢縣屬鄆州
魚山一名吾山在縣東南二十里瓠子歌曰吾山平兮巨野溢魚怫鬱兮迫冬日即此山也曹子建每登此山有終焉之志及亡葬于山下
榖城山在縣東三十二里黄石公出一編書與張良曰後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榖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是其處也
東阿故城在縣西二十里漢東阿縣城也晉太康後省魏志程昱謂范令靳允曰曹使君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戍守東阿則田單之功可立謂此城也水經注曰東阿大井巨若輪深七八丈每嵗取此水煮膠入貢本草所謂阿膠也
陽穀亭在縣東南四十二里左傳齊桓公會諸侯于陽榖是也
項羽墓在縣東二十七里初羽為魯公羽死後魯猶為楚守漢王示以羽首魯乃降羽死乃以公禮葬于此鄆城縣〈緊東北至州一百里〉
本漢壽良縣地左傳曰晉人執季文子于苕丘還待于鄆按古鄆城即今縣是也漢魏皆為壽張縣地隋開皇四年改為萬安縣十六年于此置鄆城縣貞觀八年移鄆州于須昌縣鄆城依舊
黎丘在縣西四十五里春秋時黎侯寓于衞因以為名黎之臣子諷黎侯歸國作詩曰胡為乎泥中葢惡其卑濕也
鉅野縣〈望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舊縣也屬山陽郡鉅野澤在縣東五里即魯西狩獲麟處武徳四年于此置麟州以是獲麟之地故以為名五年廢麟州以縣屬鄆州
獲麟堆在縣東十二里春秋哀公十四年經曰西狩獲麟
大野澤一名鉅野在縣東五里南北三百里東西百餘里爾雅十藪魯有大野西狩獲麟于此澤
蚩尤墓在縣東北九里今山陽鉅野縣有蚩尤肩髀冢按黄帝殺蚩尤于涿鹿之野身體異處故别葬焉平隂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肥城縣地屬泰山郡古肥子國隋開皇十四年于今縣西北二十八里置榆山縣大業二年移于今理仍改名平隂屬濟州天寶十三載州廢縣割隸鄆州陶山在縣東三十五里范蠡葬處
黄河去縣十里
平隂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左傳曰晉侯伐齊齊侯禦諸平隂
故長城首起縣北二十九里齊湣王所築蘇代謂燕王曰齊有長城巨防足以為塞是也
左丘明墓在縣東南五十五里
兗州〈魯郡中都督府〉
〈開元户六萬七千三百九十七 鄉一百三十三案元和户鄉數傳寫缺〉
禹貢兗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春秋時為魯國按武王即位封周公于少昊之墟曲阜之地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武王崩又相成王其子伯禽乃就封之魯自伯禽至頃公三十四君為楚考烈王所滅六國時地屬楚秦滅楚以魯為薛郡漢髙后時更為魯國後漢仍為魯國兗州所理不恒獻帝初平三年移兗州理濟隂之鄄城以魏太祖曹操為兗州牧魏仍移兗州理東郡之廩丘晉不改永嘉之後陷于石勒北州流人南渡成帝立南兗州寄理京口宋武帝平河南又得其地置兗州後又屬魏宋文帝元嘉八年理廣陵二十八年理盱眙三十年復理廣陵隋大業元年于兗州置都督府二年改為魯州三年改為魯郡十三年為賊徐圓朗所據武徳五年討平圓朗改魯郡置兗州貞觀十四年改置都督府謹按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截河南渡東與菏澤汶水會又東北入于海兗州在濟河之間因濟水發源為名今郡理乃非其境至周置兗州始兼得今郡之地而濟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于海則河南之地無濟水矣自後所說皆習舊名
州境〈東西二百三十一里南北三百五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九十五里西南至東都九百八十里〉
〈東至沂州三百八十里東南至徐州四百里〉
〈西南至宋州四百里西至曹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鄆州一百九十里正北㣲東至齊州三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 鏡花綾 防風 紫石英賦 綾 絹 綿〉
管縣十一
瑕丘 金鄉 魚臺 鄒 龔丘 乾封萊蕪 曲阜 泗水 任城 中都
瑕丘縣〈上郭下〉
本漢縣屬山陽郡即魯之負瑕邑也左傳曰季康子伐邾以邾子益來囚諸負瑕宋元嘉十三年立兗州理瑕丘城而瑕丘無縣至隋文帝割鄒縣汶陽平原三縣界立瑕丘縣屬兗州
洙水東去縣二十三里
泗水東自曲阜縣界流入與洙水合
淮安王神通營在瑕丘故城中武徳五年平賊徐圓朗屯兵之處也
又有管國公任瓌薛國公長孫順徳原國公史萬寶壘列營相次各周迴五里
堯祠在縣南七里洙水之西
金鄉縣〈望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
本漢東緡縣也屬山陽郡即古之緡國城左傳曰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陳留風俗傳曰東緡縣者故陽武户牖鄉也漢丞相陳平即此鄉人也後漢于今兗州任城縣西南七十五里置金鄉縣蓋因穿山得金故曰金鄉屬山陽武徳四年于此置金州五年廢為戴州貞觀中廢戴州縣屬兗州
昌邑故城在縣西北四十二里其中城周十餘里外城周三十餘里中有鐵柱出地數尺漢景帝三年呉楚趙膠西濟南菑川膠東七國俱反天子命條侯周亞夫將三十六軍擊呉楚亞夫至淮陽問父客鄧都尉策安出客曰莫若引兵東北壁昌邑以梁委呉將軍深溝髙壘使輕兵絶淮泗口塞呉饟道呉梁相弊乃以全制其極破呉必矣條侯從之呉楚以正月起三月皆破滅即此城也
魚臺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九十里〉
本漢方與縣屬山陽郡髙齊文宣帝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方與縣屬戴州貞觀十七年廢戴州縣屬兗州寶應元年改為魚臺縣因縣北有魯君觀魚臺故名縣理城即漢方與城也
菏水即濟水也一名五丈溝西自金鄉縣界流入去縣十里又東南流合泗水泗水東北自任城縣界流入經縣東與菏水合又東流入徐州沛縣界
觀魚臺即武唐亭也在縣北十三里春秋隠公五年公矢魚于棠是也
太山府君祠在縣西十二里
鄒縣〈上〉
本漢鄒縣地故邾國魯之附庸魯繆公改邾為鄒因鄒山以為名隋大業二年改兗州為魯州三年罷魯州為魯郡縣皆屬焉武徳五年罷縣屬兗州按邾國之地陸終之子曹姓所封即今鄒縣是也今黄州亦為邾國之地陸終之後所封蓋終有六子各為國也
嶧山一名鄒山在縣南二十二里禹貢曰嶧陽孤桐即此也秦始皇二十六年觀禮于魯刻石于嶧山晉建武初兗州寄理山上洛陽傾覆郗鑒獲歸州鄉人士並宗附之遂共推鑒為主與千餘家避難于嶧山中宗假鑒龍驤將軍兗州刺史鎮鄒山後為石勒所侵逼鑒率文武自嶧山奔下邳
鳧山在縣東南三十八里詩曰保有鳧繹遂荒徐宅即此山也
龔丘縣〈中南至州五十里〉
本漢寧陽縣之地屬泰山郡後漢改屬東平國髙齊文宣帝移置平原縣于漢寧陽縣城北十七里今縣理也隋以此縣與徳州平原縣同名以縣東南二十里有龔丘城遂改為龔丘縣屬兗州
青石山在縣西三十里後魏有青石山祠即謂此也其山都是一大石耳發地傑立髙四十餘丈周迴三里上有石池二所東西行列有𩔖人工冬夏澄清初無耗溢祈雨輒應故古今祀之
故汶陽城在縣東北五十四里其城側土田沃壤故魯號汶陽之田成公二年齊歸我汶陽之田即此
乾封縣〈上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齊之博邑延陵季子適齊子死葬于嬴博之間至漢武帝封禪分嬴博二縣立奉髙縣以奉泰山之祀後魏改博縣為博平隋開皇十七年改博平為博城縣乾封元年髙宗封岳析長安以置乾封長安元年廢乃于岱山下改博城縣為乾封縣屬兗州
泰山一曰岱宗在縣西北三十里
社首山在縣西北二十六里
髙理山亦曰蒿里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徂來山亦曰尤來山詩曰徂來之松後漢赤眉渠帥樊崇保守此山自號尤來山老
汶水源出縣東北原山西南流經縣理南去縣三里又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浯汶述征記曰泰山郡水皆名汶按今縣界凡有五汶皆源别而流同也
岳廟在縣西北三十里泰山之南郡國志廟前有柏樹漢武帝所種赤眉賊斫一樹見血乃止有嶽令掌之開元十三年冬𤣥宗登封泰山登封之夕凝氛昬晦迅風激烈皇帝出齋宫露立以請及明清霽旗旛不搖事畢至山下日又抱戴明曜五色千官稱賀其日大赦以靈岳昭感封泰山神為天齊王
萊蕪縣〈中西南至州二百六十里〉
本漢縣也故城在今淄州東南六十里齊靈公滅萊萊人流播邑落荒蕪故曰萊蕪後漢范史雲曾為此縣長百姓歌其清儉曰甑中生塵范史雲釡中生魚范萊蕪至晉廢後魏移古嬴縣于此貞觀元年廢入博城縣至長安四年又于廢嬴縣置萊蕪縣取漢舊名也屬兗州韶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其山出鐵漢置鐵官至今鼓鑄不絶
曲阜縣〈丄西北至州四十五里〉
本漢魯縣即春秋時魯國伯禽所都其地即古炎帝之墟也自後或為魯國或為魯郡而縣屬焉髙齊文宣帝省魯郡仍于魯城置任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仍移汶陽縣理此屬兗州十六年改汶陽縣為曲阜縣
防山在縣東二十五里禮記曰孔子既得合葬于防即此是也
壽丘在縣東北六里皇甫謐以為黄帝生于壽丘在魯城東門之北
曲阜在縣理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今按季子臺及大庭氏庫及縣理城並在其上
洙泗二水東自泗水縣界流入又西南流經縣北分為二流水側有一城為二水之分會也南為泗水北為洙水二水之間即夫子領徒之所居也
沂水亦名雩水源出縣東南八里坰澤俗名連泉澤在縣東南九里魯僖公牧馬之地詩曰駉駉牡馬在坰之野是也
闕里在縣西南三里魯城中北去洙水百餘歩
兩觀在縣東南五十歩定公二年雉門及兩觀災即家語孔子戮少正卯之處
矍相圃在縣西三里魯城中
孔子墓在縣西北三里魯城之北
靈光殿魯王所造在魯城内按文選漢景帝子名餘封為魯王好理宫室而建此殿遭王莽亂宫室被焚建章皆隳壊而靈光殿巋然獨存
泗水縣〈上西南至州一百里〉
本漢卞縣之地即春秋之靈□地隋分汶陽縣于此城置泗水縣屬兗州
尼丘山在縣南五十里叔梁紇禱尼丘山而生孔子梁父山在縣北八十里西接徂來山封禪書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七十二家
龜山在縣東北七十五里詩曰奄有龜䝉定公十一年左傳曰齊人來歸龜隂之田是也
泗水源出縣東陪尾山其源有四四泉俱導因以為名盜泉源出縣東北髙徑山之隂淮南子曰孔子不飲盜泉之水
漏澤在縣東七十里此澤漏穴有五皆方丈餘深二丈以上其澤每夏積水秋冬漏竭將漏之時居人知之不過三日漏水都盡先以竹木作薄籬圍之水族山積也菟裘故城在縣北五十五里魯隠公曰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任城縣〈緊東至州七十六里〉
本漢舊縣屬東平國古任國太昊之後風姓也僖二十一年左傳曰任宿須句皆風姓也注曰任今任城縣也魏志曰文帝封鄢陵侯彰為任城王齊天保七年移髙平郡于此任城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髙平郡屬兗州承注山在縣東南七十六里云女媧生處按今山下有女媧廟
桓公溝源出縣理西四十里萌山之下宋武北征記曰桓公宣武以太和四年率衆平趙魏時遣冠軍將軍毛彪生鑿此溝號曰桓公溝于今四十九年矣溝已填塞公遣寧朔將軍朱超更鑿石通之
女媧陵在縣東南三十九里
魏王粲墓在縣南五十二里
中都縣〈上西北至州一百里〉
本魯國邑也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禮記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由中都宰為司寇故城在今縣西三十九里一名殷密城至漢以其地為東平陸縣屬東平國齊髙帝改平陸縣為樂平縣隋復改樂平為平陸縣屬兗州天寶元年改為中都割屬鄆州今卻隸兗州
汶水北去縣二十四里又北入西昌縣界
桓水在縣西八十里晉桓温進軍北次金鄉鑿鉅野三百里以通舟運自清水入河以是桓所鑿故曰桓水亦曰桓河
青州〈北海望〉
〈開元户五萬五千一百三十二 鄉一百二案元和户鄉數𫝊寫缺〉
古少昊氏之墟禹貢青州之地舜時以青州越海遼逺分為營州禹復置九州武王克商封師尚父于齊營丘周成王少時命太公曰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穆陵山在今瑯琊沂水縣界無棣今景城郡屬縣也〉五侯九伯實得征之至二十九代為田和所篡和子孫强盛與燕趙韓魏楚俱稱王五世至建為秦所滅分齊地置齊瑯琊二郡漢元年更為臨淄項羽立田都為王都臨淄其年四月田榮擊都走楚榮自立為王十二月楚擊榮榮走平原項羽立田假為王榮弟横擊假假走楚楚立田廣為王三年韓信殺廣漢立韓信為齊王五年信徙王楚六年以膠東等七十餘城封皇子肥為齊王傳國至厲王昌國除武帝復封次子閎為齊王後國除遂以齊為郡領縣十二理臨淄後漢改齊郡為齊國曹魏明帝封子芳為齊王尋即帝位晉武帝以弟攸為王子冏嗣永嘉末陷于石勒其後南燕慕容徳建都于此至慕容超宋武帝伐克之以沈文秀為青州刺史守東陽城為魏將慕容白曜所陷遂入後魏隋大業三年罷州為北海郡領縣十隋亂陷賊武徳二年海岱平定改為青州置總管府
州境〈東西二百七十里南北三百四十四里〉
八封〈西南至上都二千四百五里西南至東都一千五百五十五里〉
〈東至密州三百三十里南至沂州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棣州三百二十三里東北至萊州三百四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 㑁文綾 𬃷 糖 海物賦 綿 絹〉
管縣七
益都 臨淄 千乗 臨朐 北海 壽光博昌
益都縣〈望郭下〉
本漢廣固縣之地魏于今壽光縣南十里益都城置益都縣屬齊國宋及後魏屬齊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青州
淄水西去縣五十五里
廣固城在縣西四里晉永嘉五年東萊牟平人曹嶷為刺史所築有大澗甚廣固故謂之廣固初南燕慕容徳議所都尚書潘聰曰青齊沃壤號東秦土方二千里四塞之固負海之饒可謂用武之國廣固者曹嶷之所營山川阻峻足為帝王之都徳從之及義熙五年宋武征慕容超于廣固也城側有五龍口險阻難攻兵力疲弊河間人𤣥文說𥙿曰昔趙攻曹嶷望風者以為澠水帶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龍口城當必陷石季龍從之嶷請降後五日大雨震雷復開徙舟嶧陽冉閔之亂段龕據之慕容恪攻圍數月不克又塞五龍口龕遂降後無幾又震開之今舊基猶存宜試修塞𥙿從之超及城中男女皆患腳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為晉所擒
臨淄縣〈緊南至州四十里〉
古營丘之地吕望所封齊之都也太公後二十九代康公為田和所滅和立為齊侯後稱王五代至王建為秦所滅秦立為縣城臨淄水故曰臨淄自漢至後魏並屬齊郡髙齊省隋開皇十六年移髙陽縣理此改為臨淄縣以屬青州焉
社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名愚公山有愚公谷在山之隂
牛山在縣南二十五里昔齊景公遊牛山北望而歎曰美哉國乎古而無死將何去此晏子對曰古而無死則太公丁公之樂也君何預于此哉
營丘在縣北百步外城中爾雅曰水出其前經其左曰營丘今臨淄城中百丘淄水出其前經其左故曰營丘葵丘在縣西北二十里桓公會諸侯于此
縣理即古臨淄城也漢齊郡亦理于此蘇秦說齊王曰臨淄城中七萬户户不下三人即二十一萬人又燕王謂蘇代曰吾聞齊地清濟濁河可以為固長城巨防可以為塞漢書田肯曰夫齊東有瑯琊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懸隔千里持㦸百萬齊得十二焉此東秦也非子弟勿王漢六年封皇子肥為齊王盡得故齊地人能齊言者悉與之
齊雪宫故址在縣東北六里晏子春秋所謂齊侯見晏子于雪宫也
天齊池在縣東南十五里封禪書曰齊之所以為齊者以天齊池也
齊桓公墓在縣東南二十三里鼎足山上貞觀十一年詔致祭禁二十步内不令樵蘇
管仲墓在縣南二十三里
晏嬰墓在縣東北三里貞觀十一年詔十五步並禁樵蘇
千乗縣〈上東南至州八十里〉
本漢舊縣也屬千乘郡有鹽官後漢和帝永元七年改千乗國為樂安郡千乗縣仍屬焉武徳二年于此置乗州八年廢乗州千乗依舊屬青州千乗者以齊景公有馬千駟畋于青丘今縣北有青丘縣因以為名
淄水南去縣二十八里
臨朐縣〈上北至州四十里〉
本漢縣也屬齊郡縣東有朐山因以為名隋開皇六年改為逢山縣屬青州取縣西逢山為名大業二年又改為臨朐縣
胊山在縣東南二里
逢山在縣西二十二里
破車峴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按峴髙七十丈周廻二十里道徑險惡因名破車峴
北海縣〈緊西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漢平壽縣也屬北海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置下密縣于廢郡中屬青州十六年又于此置濰州取界内濰水為名大業二年廢濰州仍改下密縣為北海縣
海水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禹貢曰海岱惟青州今按海東接萊州西接壽光縣界
濰水南去縣五十五里
膠水東去縣八十五里與萊州膠水縣中分為界公孫𢎞墓在縣西
壽光縣〈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漢舊縣也屬北海郡後漢改屬樂安郡宋省壽光縣隋開皇六年于縣北一里博昌故城置壽光縣屬青州武徳二年屬乗州八年廢乗州還屬青州
海水在縣東北一百十里東接北海縣界西接博昌縣界
淄澠二水西自千乗縣界流入去縣四十里
博昌縣〈丄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舊縣屬千乗郡昌水其勢平博故曰博昌後漢以千乗郡為樂安郡博昌縣仍屬焉晉宋後魏並同髙齊省移樂陵縣〈今縣東十二里樂陵故城〉理此屬樂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樂陵縣屬青州十六年改為博昌縣
濟水北去縣百步又東北流入海
海浦在縣東北二百八里即濟水東流入海之處水口謂之海浦
薄姑故城在縣東北六十里齊舊都也
齊州〈齊郡上〉
〈開元户四萬九千一百五十七案鄉數及元和户鄉數竝𫝊寫缺〉
禹貢兗州之域春秋及戰國時屬齊國秦并天下為齊郡漢分齊郡立濟南國今州即濟南國之歴城縣理也景帝三年為濟南郡理東平陵屬青州晉永嘉之後郡移理歴城即今州理是也後為石勒所據慕容氏亦有其地義熙五年劉𥙿平之宋元嘉九年分青州立冀州理歴城後魏將慕容白曜攻下歴城文帝改冀州為齊州與濟南郡並理隋開皇十三年罷郡以所領縣屬齊州大業三年罷州為齊郡隋末陷于寇賊武徳元年海岱平定罷郡復州
州境〈東西三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一百五里西南至東都一千二百里〉
〈東至淄州一百九十里西渡河至博州二百九十里〉
〈正南㣲西至兗州三百三十里正北微西至徳州二百四十五里〉
〈東北渡河至棣州三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絲 葛賦 綿 絹〉
管縣九
歴城 全節 章丘 亭山 臨邑 臨濟長清 豐齊 禹城
歴城縣〈上郭下〉
古齊歴下城對歴山之下漢為歴城縣屬濟南國晉屬濟南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齊州
華不注山一名華山在縣東北十五里齊晉戰于鞍齊敗績晉逐之三周華不注
州理城古歴下城也左傳晉平公伐齊戰于歴漢書酈食其說齊王田廣罷歴下軍守備韓信度平原襲破歴下因入臨淄述征記曰歴城到營城三十里自城以東水瀰漫數十里南則迫山實為險固也
神通寺在縣東七十里琨瑞山中苻秦時沙門竺僧朗隠居也朗少事佛圖澄尤明氣緯隠于此谷因謂之朗公谷
全節縣〈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春秋譚國之地齊滅之漢以為東平陵縣屬濟南郡宋省東字後魏為東陵至周省其全節縣本是隋末土人李滿率鄉人據堡贍以家財武徳二年歸國于堡置譚州及平陵縣以滿為譚州總管貞觀元年廢譚州縣屬齊州十七年燕亮搆逆滿及男君球固守賊平縣廢有詔重置縣改名全節以旌其功焉
濟水在縣北四十里
巨合城在縣東南二十三里耿弇討張步守巨里即此城也
章丘縣〈上〉
本漢陽丘縣也屬濟南郡髙齊文宣帝天保七年自髙唐故城移髙唐縣理于此隋開皇十八年以博州亦有髙唐縣改為章丘縣屬齊州取縣南章丘山為名也武徳二年屬譚州貞觀元年廢譚州又屬齊州
東陵山在縣南二十八里莊子曰盜跖死于東陵之上龍盤山在縣東二十五里上有神迹是姜嫄所履處長白山在縣東南三十里髙二千九百丈周迴六十里齊記曰於陵城西三里有長白山即陳仲子夫妻所隠也
濟水西去縣十七里
縣理城即黄巾城也在濟水之南岸漢獻帝建安中黄巾賊張角之所守也
亭山縣〈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漢平陵縣地宋于此置衛國縣屬頓丘郡隋開皇六年改為亭山縣屬齊州縣東南有亭山因以為名長白山在縣東北六十里
百脈水出縣東北平地水源方百餘步百泉俱出合流故名之
臨邑縣〈上南至州六十里〉
本漢舊縣屬東郡至晉屬濟北國宋孝武帝孝建二年立東魏郡理臺城以臨邑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臨邑縣屬齊州武徳二年屬譚州貞觀元年廢譚州屬齊州
黄河在縣北七十里
濟水西去縣四十里
漯水北去縣七里
鹿角闗在縣西北七十里隋大業三年廢
臨濟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菅縣屬濟南郡隋開皇六年移朝陽縣理于此屬濟州十六年改為臨濟縣
黄河在縣北八十里
濟水在縣南二十里
長清縣〈上東北至州八十里〉
本漢盧縣地隋開皇五年于此置鎮十四年廢鎮置長清縣屬濟州因清水為名貞觀十七年廢濟州屬齊州隔馬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左傳曰晉侯伐齊齊師遁夙沙衛斬馬于隘以塞道後因為隔馬山
黄河北去縣五十五里
濟水北去縣十里
清水西南去縣十里
淯溝泊在縣西南五里東西三十里南北二十五里水族生焉數州取給
廢四口闗在縣西南五十里後魏置武徳九年廢石窌故城在縣東三十里
豐齊縣〈上東北至州四十里〉
本漢荏縣也取縣東北荏山為名屬泰山郡隋大業二年省入歴城縣武徳元年重置天寶元年改為豐齊岐陽山在縣東南五十里
濟水西去縣二十六里
祝阿故城在縣東北二里禮記曰武王克殷封黄帝之後于祝即此
禹城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漢祝阿縣春秋時齊邑漢以為縣屬平原郡隋開皇十六年改屬濟州天寶元年改名禹城縣以縣西南三十里有禹息故城因名在州西北八十五里
元和郡縣志卷十一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607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443年 (提及)
- 423年 (提及)
- 754年 (提及)
- 584年 (提及)
- 594年 (提及)
- 606年 (提及)
- 192年 (提及)
- 431年 (提及)
- 605年 (提及)
- 640年 (提及)
- 436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643年 (提及)
- 762年 (提及)
- 前221年 (提及)
- 597年 (提及)
- 666年 (提及)
- 701年 (提及)
- 725年 (提及)
- 704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311年 (提及)
- 95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432年 (提及)
- 593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455年 (提及)
- 585年 (提及)
- 626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