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克齋集 (盧佖淵)/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克齋集
卷之三
作者:盧佖淵
1897年
卷四

雜著上[编辑]

克己圖附古今聖贒所論克己之說[编辑]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旣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曰回之爲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不失之矣。

○子謂顔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贒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飮。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贒哉回也。

○易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勿履。

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

有厲利己不犯灾也。

○大禹謨曰稽于衆。舍己從人。

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慾。

○丹書曰義勝欲者從。

○論語曰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孟子曰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便似先察識端倪。是無可依據。顔子非禮勿視聽言動。便是有用力處。

○明道曰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於自私而用智。

○伊川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只是無纖毫私意。有少私意。便是不仁。

非禮處便是私意。旣是私意。如何得仁。凡人須是克盡己私。皆歸於禮。

人能克己則心廣體胖。仰不愧俯不怍。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

○龜山曰顔淵請問其目。學也。請事斯語則習矣。學而不習。徒學也。譬之學射而志於彀則知所學矣。若夫承梃而目不瞬。貫蝨而懸不絶。由是而求盡其妙。非習不能也。

○延平曰學問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若是雖一毫私欲之發。亦退聽矣。

○朱子曰視聽言動不可易。易則多非禮。

顔子生平只是受用克己復禮四箇字。

顔子克己。如紅爐上一點雪。

克己亦別無巧法。譬如孤軍猝遇強敵。只得盡力舍死向前而已。

克己是大做工夫。復禮是事事皆落腔裏。克己便能復禮。步步皆合規矩準繩。非是克己之外。別有復禮工夫也。

跛倚踞傲。未必盡是私意。亦有性坦率者。伊川云雖無邪心。苟不合正理。乃妄也。亦須克去。

勿字似旗脚。此旗一麾。三軍盡退。工夫只在勿字上。纔見非禮來則以勿字禁止之。纔禁止便克去。纔克去便能復。

今人只爭箇勿字。嘗記胡侍郞云我與顔子。只爭一箇勿字。顔子非禮便勿視。我非禮亦視。所以不及顔子。

所以求仁者。盖亦多術。而一言足以擧其要。曰克己復禮而已。

求仁之要。去其所以害仁者而已。非禮而視聽言動。皆害仁也。

熟味聖言。以求顔子之所用力。其機特在勿與不勿之間而已。

己者人欲之私也。禮者天理之公也。

○南軒曰勿者禁止之辭。收放心之要也。學者當於視聽言動之間。隨吾所見。覺其爲非禮則克之無愛焉。

克己之偏之難。當用大壯之力。然而力貴於壯而工夫貴於密。若工夫不密。雖勝於暫。而終不能持於久而消其端。觀諸顔子沉潛積習之功。爲如何哉。

○謝氏曰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

○高麗睿宗問李資玄以養性之要。對曰莫善於寡慾。

○靜庵曰古人云希顔亦顔。要在用心剛。剛則爲善不難矣。

學者先務。莫切於義利之辨。私慾之萌。皆出於利慾。從念頭拔去根本然後。可安於學矣。

嘗聞許相國稠對案兀坐。夜半偸兒入室。公不寢。冥然如泥塑人。盜去家人覺之恨焉。公曰賊之有甚於此者。來戰於心。何暇警止外賊乎。先輩克己如此。

○晦齋畏天箴曰毫釐有差。便是獲罪。禱旣無所。盍反諸己。克己復禮。是曰無墜。

敬身箴曰視聽有則。言動有法。淫樂慝禮。不接心術。姦聲亂色。不留耳目。非禮之地。非正之所。足不敢履。身不敢處。

○退溪曰知收放心則必勉於持敬存誠。防微謹獨而窒其慾。

思慮已發也。義理昭著。物慾退聽。紛擾之患。漸减分數。

竆而買田。本非甚害理。計直高下之際。約濫從平。亦理所不免。但一有利己剋人之心。便是舜跖所由分處。

紛華波蕩之中。最易移人。余嘗用力於此。爲舍人。聲妓滿前。便覺有一端喜悅之心。雖痛加窒慾。僅免坑塹。其機死生路頭。可不愼哉。

忿懥爲切己病痛。若非實下體察克復之功。何能自知。知過固難。改過不吝爲尤難。

程林隱心學圖。對擧人心道心。而繼之以精一戒懼克復操存之屬。其間有無限要妙功夫旨趣。

顔子三月不違仁。當其覺違而復仁也。便似微有些求放心意思。其餘則日月至焉。當其未至之時。未知幾放而幾求。及其至也。或以日或以月。

乘桴之歎。雖云假說。其無一毫惹絆可知。辦得如此胷懷然後克復可言。

學貴於習。習之之方。當如顔子非禮勿視聽言動處做工夫。則庶有據依而易爲力。至於眞積力久而有得焉然後。三月不違仁之旨。可得而議。

呂氏克己銘。先生指晦庵甚非之。見於講論者非一二。呂氏說太濩落無情理。

○南冥曰學莫善於寡慾。故致力於克己。

神明舍銘曰太一眞君。明堂布政。內冢宰主。外百揆省。承樞出納。忠信修辭。發四字符。建百勿旂。九竅之邪。三要始發。動微勇克。進敎廝殺。克己丹墀復命。堯舜日月。復禮三關閉塞。淸野無邊。還歸一尸而淵。

○穌齋曰有所求而爲之。動於人欲之私。所謂利也。董子曰正其誼不謀其利。卽此意也。

己之與物。相視如一。洞然八荒。一無所私。所謂公也。蔽塞人欲。惟知有己。不能達乎大公之道。所謂私也。其分乃在毫釐之間。而其差至于天淵之判。可不懼哉。

不善者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語多笑多愁多樂多喜多怒多好多惡。此十二多者。喪生之本也。

○玉溪敬賦曰要視聽於一禮。期窒慾而蹈仁。

○寒岡曰聖人胷衿。曠然若無物。而答爲仁之問則因材之篤。亦不出於克復。

凡人作事。皆失於動。故聖人敎人。必就動處下工夫。於天理人慾。剖判兩端。如分桐葉。天之明命。赫然流行。人欲之私。不得以間之。

霽月光風。止水明鏡。皆無非克復之效。而自有體用也。

非禮之色。里巷之語。不交於耳目。

○西厓曰目之於視也明。耳之於聽也聦。口之於味也辨。四肢之於動也捷。於此有主焉。心而已。

○鶴峯曰惡雖小而可懼。有一惡自恕則是長其惡也。

○旅軒曰見善必遷則可以盡天下之善。有過必改則可以無一身之過。遷善而至於盡善。改過而至於無過。

○愚伏曰麴糱杯樽等物。一切不留家中。如破釜甑燒廬舍。濟河焚舟底勇决。不然恐或駸駸爲嗜慾所牽。一到口頭。忍不得舊滋味。

○眉叟曰苟無以利己爲心。庶幾免恥。

君子之學。不以勝人爲能。

自私者欺人。天理昭著。人不可欺。徒自欺耳。故誠身必自毋自欺始。

太極圖說[编辑]

周子曰无極而太極。此是第一章而釋第一圈者也。无極者。本其無之謂也。太極者。極其大之稱也。太極之外。豈別有无極哉。自无而有形容其極大之義而在於理之後氣之先也。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此是第二章而釋第二圈者也。將釋第二圈而先言太極者。卽指第一圈太極也。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者。將言動極靜極而以明其而靜復動之妙者也。非動然後生陽而靜然後生陰也。且一動一靜云者。非如繫辭所謂一陰一陽之謂。盖指一箇動一箇靜也。互爲其根云者。其字當玩味。非陽根陽陰根陰之其字也。卽陽根陰而陰根陽也。故繼之以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此是第三章而釋第三圈者也。將釋第三圈而先言陽變陰合者。卽指第二圈陰陽也。水火木金土。已有先儒之定論。而五氣順布者。於順字之中。已有五行之序。四時行焉者。又以配四象之數也。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无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此是第四章而釋第四圈者也。將釋第四圈而先言五行者。卽指第三圈而引起男女之太極也。无極之眞。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竆焉。此是第五章而釋第五圈者也。將言萬物太極而先言男女太極。混爲一章者。人物之生。理同而圈異。所以五行二字。引起於乾坤之先。而二五之眞。五行之精云者。都包於眞與精二字矣。惟人也三字。繼之於前五章之末。而揭之於後五章之首。中庸以天字開端結末。而以鬼神章居中。故此以人字而居中。其周子之妙乎。得其秀而最靈。形旣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此是第六章而複說第五圈者也。前五章言太極之體。後五章言太極之用。故前稱萬物而後稱萬事者此也。又以形生神知。形容男女太極。而與第五章包了一章之義。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匈。此是第七章而複釋第四圈者也。前言水火木金土。而此以中正仁義。代五行者。卽上所謂太極之用也。且以第四圈代第三圈者。如上章引起之類也。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匈。此是第八章而複釋第三圈者也。五行之用。已盡於前章。故此以君子小人。明其吉匈。又是用中之用也。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此是第九章而複釋第二圈者也。因陰陽二字。以起柔剛仁義。而又曰原始反終者。以明五圈子之順推逆推也。又以生字繼於死字之後。以俟百世之聖人。而死生亦陰陽也。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此是第十章而複釋第一圈者也。大字應太字而易字應極字。斯字應極字而至字應无字。合而言之。則太極而无極也。逆推順推之妙。正所謂原始反終。而深得乎羲易思庸之妙者。其惟周子之太極圖乎。

四書攷畧[编辑]

論語[编辑]

序說何以爲魯論。何以爲齊論。盖孔門弟子。或有在魯者。或有在齊者。在魯而作曰魯論。在齊而作曰齊論。今之行用。卽魯論也。盖齊論初本。魯論再本。

學而篇魯論宗旨。敦仁博義。○學與習字。兼知行而言。學其知學其行。習其知習其行。○學而習。是工夫也。悅與樂。是功效也。○主一無適。言當食則心在於食。當衣則心在於衣。不適於他也。○子夏之言。徒勸人之德行而不勸人之學問。故必曰太過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者。盖今日因之而不失其可親之人。則異日必可宗其人爲主也。

爲政篇北辰卽太一。非北斗。○志學。兼知行。而立則主於行。不惑知命耳順。主於知。而不踰矩則主於行也。○專治者。金工則專治其金而不治木。木工則專治其木而不治金。○夏以人統而尙忠。忠是人道也。殷以地統而尙質。地主於質也。周以天統而尙文。天主於文也。

八佾篇喪便是禮也。禮與喪各言者何耶。盖禮統說也。喪條目說也。○告朔。卽每月朔告于其廟也。今之大夫之有朔奠。盖主於此也。

里仁篇忠恕有三層。盖至誠無息。萬物各得其所者。是天地之忠恕也。一理渾然。泛應曲當者。是聖人之忠恕也。盡己推己。是學者之忠恕也。中庸忠恕。卽忠恕之本位。學者之忠恕也。○天道卽體也。人道卽用也。此與中庸之天道人道。語意微有不同。

公冶長篇邦無道。能沈晦以免患。而武子則不然。邦無道而不避艱險。終能保其身濟其君。則此非愚之不可及者乎。

雍也篇仁以理言。聖以地言者何耶。盖仁者雖有一事之合天理而爲仁。故謂之以理言也。聖則事事合於道德然後爲聖。故謂之以地言也。○以手足痿痺爲不仁者何也。盖手足人之一體而氣猶不通。爲其痿痺。則是何異於物與我雖爲一體。而無立人達人之心者乎。

述而篇夫子不夢羣聖而獨夢周公何也。盖自周公以上。上而爲君。自周公以下。下而爲臣。行道固夫子之所當爲。而爲君致治。非夫子之所敢希。故獨夢周公而不夢羣聖。○志道。主於知也。據德依仁。主於行也。

泰伯篇禮何以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耶。盖知禮節而動靜進退皆有法制之素定。則亦可謂固肌膚筋骸也。○才者德之用也。旣有周公之才。而又有驕吝者何歟。盖才或有出於德性者。或有出於氣質者。主於德而言之則有德者必有才。主於氣而言之則亦有驕吝矣。

子罕篇正心誠意。天德也。治國平天下。王道也。○枲卽麻。古者無綿。故以麻雜着之於衣。如今之加綿也。

鄕黨篇無量者。盖不以一盃二盃爲定。而隨量飮之。○不多食。言非指薑。盖言飮食之不多。

先進篇北鄙卽北邊也。○便辟。如俗所謂熟習。盖子張之爲人。修餙容儀言辭之間。而無篤實誠敬之心也。○迹卽先賢之事迹也。室卽道學精微之奧。

顔淵篇直竆到底者。盖直至竆極之地。說到盡頭也。

子路篇爲君難者。書所謂極艱厥后之意。

憲問篇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者。盖當五十。非頓然始悟四十九年之非也。今年則知去年之非。明年則知今年之非。以至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此豈非層層改過而漸入於無過之域耶。○下學人事。便是上達天理者。盖人事與天理。本非兩項。而人事之中。自有天理。

衛靈公篇鞭辟。卽鞭其邪心而辟之也。○耕者之望。在飽不在飢。而有時乎飢。學者之心。在道不在仕。而有時乎仕。

季氏篇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者。猶言不曰欲其利。而必爲之餙辭也。

陽貨篇鑽燧改火者。盖春則不取冬月之火。鑽楡柳之燧燃之。夏秋冬亦然。非以春三月皆用楡柳之火也。

微子篇景公之待孔子者。不及於季氏而過於孟氏。故曰以季孟之間待之也。○文身者江南之人將入水中。而恐爲惡魚之所害。以畫文身而入之。盖斷髮文身。江南之俗也。

子張篇灑掃應對。雖是形而下者。而論其灑掃應對之理則便是形而上者也。○理無大小者。盖灑掃應對之理。誠意正心之理。本無二致也。

堯曰篇孟子末章則以知道上而言之。故言文王。論語末章則以行道上而言之。故言武王。

孟子[编辑]

序說以冰與水精比孟子。以玉比孔子。溫潤含蓄。盖指玉。許多光輝。盖指冰與水。○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卽人性至善。故不可以添一箇客氣也。

梁惠王上篇鄒傳七篇大旨。不越於遏人慾存天理。而何必曰利。乃遏人欲之辭。亦有仁義。乃存天理之辭。所以遏慾存理者。無有若此章之明且詳。故必以此篇冠七篇之首。○不曰家危身危而必曰國危。可見好利之害。上實受之。○朱子以前。梁惠王章疑不爲孟子首章。若爲首章則太史公何以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何以利吾國云云乎。窃料朱子註釋之時。特拔此章而爲首章。

梁惠王下篇時王館孟子於雪宮而就見之也。若王在雪宮而見孟子。則當云孟子見齊宣王於雪宮也。○言鰥寡孤獨而以鰥寡爲先孤獨爲後者。盖鰥寡是無夫婦者。孤獨是無父子者。夫婦卽天下之大倫。而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則所重在鰥寡。故先言鰥寡。後言孤獨。○孟子於齊梁之君。皆勸王道。至於滕國。但告效避之道。盖滕間於齊楚而地方偏小。雖行仁政而終難於天下故也。

公孫丑上篇孟子亞聖之姿也。四十之前。萬理素明。能養是氣。則其所不動心者。不必待四十。而必以四十爲言者。特言學者道成德立之年紀也。

公孫丑下篇孟子之齊。處賓師之位。王就而見孟子則可。孟子自往而見王則亦可。而王今召之。旣失禮也。又託疾。其不誠甚矣。故曰不朝。○到五百年則天運循環。貞元會合。故聖王興焉。盖五百年則天之小運。千年則天之大運。

滕文公上篇夏后之時則當洪水方平之後。可耕之地小。人民未盛。故以五十畒之田。各授一夫。殷王之時則地理已平。生民蕃息。故畫其井字之田。賜其八家。周王之時則監二代之法。行貢法於鄕遂。行助法於都鄙。

滕文公下篇論治亂必自堯時言。盖帝堯以前。鴻濛之世也。○洪水之亂。非由於人事。而純由於氣化也。○春秋者。是春夏秋冬之所記。而只言春秋者。盖春夏特擧其春字。秋冬特擧其秋字。春秋本是周公之所始。而孔子因而作之。○楊朱乃老聃弟子。旣闢楊墨則老聃在其中矣。

離婁上篇前兩實字。是就人本心上說。下三實字。是就工夫上說。○得字順字。各有輕重。得者父母之做事。不問是非曲直爲承順。不逆其志也。順者導父母於道義。而父子之心。無所違逆也。

離婁下篇爲之辟者。乃辟除行人也。辟除而使人避己也。○中者主於德性而言也。才者主於氣質而言也。○袒卽肉袒也。免卽繞首也。於斬衰以麻爲之。於齊衰以布爲之。五世袒免。盖降殺同姓之義也。○日至者。盖日南至之義。冬至則日近於南方也。○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冬至爲曆元。大曆元一萬八千四百六十八年。小曆元四千六百七十年。漢武帝太和元年。是曆元也。

萬章上篇以二女事於𤱶畒之中而三年後用之者。盖二女同居。家道難化。而二女和焉則治成於內也。○預料𥌒瞍之不聽而不告妻之之故。特曰以君治之而已。○必放於桐者。欲使太甲瞻厥祖墓。慕厥祖德。而悔過遷善也。○或遠或近。以未仕者而言也。或去或不去。以旣仕者而言也。

萬章下篇特磬。是單懸之磬也。

告子上篇白羽白雪白玉。同是白者。而有或輕或冷或潤之不同者。豈不如人物同是生而其性各有不同者乎。○龍子以下。皆明性無不同之意也。盖天下之足同。故其屨同。天下之目同。故其美同。天下之口同。故其嗜同。天下之耳同。故其聽同。天下之性同。故其悅同。聖人所以先知理義之美者。豈不如易牙,師曠之先知音先知味者乎。

告子下篇伯夷不屑于就者。柳下惠不屑于去者。伊尹有去有就者。其所以或去或不去。皆合於仁也。夫孟子之於齊。去就豈不適於人耶。

盡心上篇知其性則自然盡其心。存其心則自然養其性也。○內重指道義而言。外輕指富貴而言。○登東山第一節。言道體之廣大。第二節。言道體之本末。第三節。以人道下手處言之。

盡心下篇身不行道者。以行言之。若無善行則不能敎家人。故不行於妻子也。○堯舜之前。雖有伏羲神農之聖。論道統必以堯舜爲始者。盖堯舜以前。世道鴻濛。人文未闢。及至堯舜之時。午天文明。以精一相傳故也。○子朱子必以明道墓序說錄於末端者。見其濂洛羣哲上繼羣聖之統也。

中庸[编辑]

序說孔子述而不作。子思之作中庸何也。盖刪述存軌。恐後學之失眞也。○老佛近理亂眞何也。老氏玄虛淸淨。而戒剛守柔。近乎儒家之責己恕人也。佛氏空寂滅絶。而見心明性。近乎儒家之遏慾存理也。

篇題篇中小言庸何也。中之不易曰庸。庸之不偏曰中。故庸在於中之中也。

第一大支天命不言地者何也。天道生物。地道成物。降衷之時。言其生物。故必曰天命也。朱子凡對言天地者陰陽。而單言天者。地在其中也。○命性道理何異。在天曰命。在人曰性。道是事物中當行之理。理是性道中分派。○率性是爲工夫乎。率字非用力也。只言因其性也。○戒懼是靜時歟。抑貫動靜歟。雖吾所不聞不睹之處而戒懼自在。又吾所有見有聞之處而戒懼必在。戒懼者。通貫動靜也。但與愼獨對言則戒懼屬靜。○未發之前。聖凡同歟異歟。氣不用事則只有性善之本體而聖凡一也。○堯湯何有水旱。氣數或然之變而非常之事也。或曰開闢以來。水積未治。故至堯治之九年。湯之旱。桀之餘烈也。○稱仲尼何也。親親之辭也。古者不諱字。故親之則稱字。所謂臯某復是也。○知愚何屬行。賢不肖何屬知歟。知行兩進。相須相資。故知益精則行益敦。行益敦則知益明。互擧而對言者。明知行之相關也。○南陽而柔。北陰而剛何歟。陽體柔而用剛。故春夏之氣著宣。陰體剛而用柔。故秋冬之氣歉藏。

第二大支禽虫之類多。而飛必稱鳶躍必稱魚何也。動物之中。有自然之象者。莫若鳶魚。○隱在費中歟。費在隱中歟。費之不可見者隱。隱之散在事物者費。費不在隱之外。隱不在費之外。○費隱與中和中庸。同歟異歟。未發已發。皆費而隱也。庸和者。費隱之骨子。費隱者。庸和之體段。○鬼神是形上歟形下歟。是形而下也。○鬼神章須是福善禍淫之理。○顔子好學。曾子傳習。伊尹若撻。可謂三近歟。顔曾伊尹。成德之事。中庸三近。入德之事。○九經與絜矩同歟。九經者絜矩之目也。絜矩者九經之心也。

第三大支兩自字同歟。自誠者自然之意。自道者自我之意也。○誠與性何異。誠者性之實理也。○博厚者得其根基。高明者發其精彩。○不言視聽言而必言動者何也。目之動曰視。耳之動曰聽。口之動曰言。○孔孟何不前知道之不行。周公何不前知管蔡之叛歟。雖知道之不行而尙眷眷不能忘者仁也。兄弟至情不逆詐者亦仁也。○禮度何異。禮者體也。相接之體也。度者尺也。長短之尺也。○三代之禮。不可復擧歟。以百姓言之。士之職論古而守道。大夫之職學古而制事。公卿之職法古而行令。事不師古而能有得。非傳說之所聞也。不然則孔子何講三代之禮樂哉。○小德大德。理歟氣歟。無處不有而言其所寓之理也。○仁出時義在何處。義出時禮在何處。心中四性。各占間架否。渾然一理而四德隨感而發。或先或後。○至誠之道。至聖之德何也。坦然可行曰道。有得於心曰德。道者以理言。德者以心言。

第四大支篤恭心也。篤行事也。○旣是無聲則老無佛靜何害。上帝之布命。百姓統理。萬物自有所爲。决不似老佛之淸靜無爲也。○何以繩貫棊局。以繩貫物則不亂而有序。碁局井井則有條而不紊。○朱子分六節。六節之中。終始一理而中散爲四節也。

大學[编辑]

篇題何以曰遺書。經文不著於杏壇弦誦之日。故七十門人未有言大學篇者。夫子旣沒。曾子記其遺語。故謂之遺書也。

經一章明德理歟氣歟。心歟性情歟。或曰明德者性之本然心之全體。性情之善一邊。兼理氣說也。或曰明德者本心也。純粹虛靈之氣也。以具衆理應萬事則心統性情也。聖凡同否。聖凡同一性而心體本明亦相近也。故言其大體則聖凡之明德同也。細論其分則生知學知困知之心。終有分殊也。○極者表準之意也。物理之至善。到此而無加。故名之曰極。如屋極星極人極。其義一也。以理具之於心而曰性。以其人可行而曰道。以其得於心而曰德。以其無偏着而曰中。以其無以加曰極。亦謂之至善。一理而二名也。

傳十章何曰經。何曰傳。經者常也。如織之經而一張不改。傳者註也。如郵之傳而能致其旨意也。○作新之道何在。禮以遠過。樂以興善。政以正心。刑以懲厲。皆作新之道也。因其善端之發而興起也。

士儀考誤增註[编辑]

凡例篇[编辑]

第二板家禮圖辨增註。黃榦曰家禮其後亦多損益。未暇更定。

考證篇[编辑]

第二板右六行增註。王弼年二十一卒。八行增註。安國字子國。左一行增註。何休字邵公。靈帝時陳蕃辟爲議郞。八行中庸下增註。漢書藝文志禮十三家。有中庸說二編。則表章中庸。非自宋儒而始。

第三板左一行說文下增註。許愼字叔重

第四板右六行三禮圖下增註。張鑑之鑑。當作鎰。

第五板右九行厚終禮下增註。高閌南渡初爲禮部。一時禮制。多所論定。

第六板右二行大學衍義下增註。宋孝宗諱昚。三行文獻通考下增註。志與之志。他本作貴。九行大明律下增註。惟讓一作惟謙。

第七板右一行金石記下註考誤。林亭當作亭林。左三行石林燕語下增註。葉適可蘊夢得。八行韻會下註考誤。宋黃紹當作元黃公紹。

第八板右五行荊楚歲時記下增註。宋懷他本作宋懔。左二行三才圖會下增註。洪州王圻元翰。作子思義允明續。○又有日本寺島安良尙順所編名和漢三才圖會。

第十板右一行深衣別集下增註。詩山正名正叔。贈詩山君。○文獻公。二行芝峯集下增註。文簡公。七行夏軒集下註考誤。尹鐫之鐫當作䥴。八行葛庵集下增註。字翼昇○文敬公。左二行四禮纂說下增註。義原君名爀五行順庵集下增註。字百順○文肅公。

第十一板右十行農巖金氏下註。翕當作協。左二行晩悔權氏下增註。得己。宣廟朝徵士。晩村呂氏下增註。留良非東人。康煕間死。以尊攘大義爲言。其徒曾靜謀反事覺。雍正時追施逆律。○見曾靜覺迷錄第三卷。

[编辑]

第一板儀節圖下增註。白虎通曰爲始祖後者爲大宗。百世之所宗。爲高祖後者五世而遷者也。祖遷於上。宗易於下。爲高祖後者爲曾祖宗祖宗父宗。又云宗其父後者爲父宗。

第二板右一行吉禮圖之吉。當作嘉。

第四板深衣圖註考誤。鈕釦當作紐𫃜

第十三板母黨妻黨服圖增註。喪服註內兄弟。疏舅之子本在內不出。故得內名也。○疏姑之子曰外兄弟者。姑是出外生。故曰外兄弟。○原子曰陳氏以母死之母爲繼母非也。若己母不被出而死。雖有繼母。亦爲其母之黨服。○黃乾行曰陳氏以母死爲繼母。其母爲出母非也。吳文正曰母死謂己母死而父再娶。仍服己母黨。○汪琬曰母死之母。所生母也。母未被出。雖有繼母。亦爲其母之黨服。不得服繼母黨。

第十五板右十行註考誤。父之慈母之父。當作夫。

第十七板祠堂圖增註。阼階西階之間。書中門。

卷之一親親篇第一[编辑]

第四板右八行增註。韓愈文李生之尊府。

第六板左一行婦增註。晉灼曰大婦爲冢婦。

第九板右一行歸孫增註。女人謂嫁曰歸。三才圖會。

第十一板右七行舅之子增註。四禮纂說母兄弟之子表兄表弟。自稱表兄表弟。左三行表叔增註。程允夫之父復亨。朱子之父之內弟也。稱表弟。

第十二板右八行宇典之宇。當作字。

第十三板右五行增註。史記先後宛若註。兄弟相謂。宛音寃。

第十四板右一行增妻甥。事文類聚何克。王道妻姊之子。

第十五板右三行姑之子增註。四禮纂說姑之子表兄表弟。自稱表兄表弟。六行姑夫增註。四禮類纂於姑夫自稱內姪。左一行增表弟。程伯淳父表弟。見張載行狀。

卷之二親親篇第二[编辑]

第七板右七行註考誤。庶子之庶。適字之誤。

第十一板右九行唐律增註。穀梁庶子爲君。爲其母築宮。使公子主其祭也。於子祭於孫止註。公子者。長子之弟及妾之子。○程子曰嫡母無子而庶母之子主祀。亦得禮之正。

第十四板左五行增註。續大典長子死無後。更立他子奉祀。則長子之婦母得以冢婦論。○按此必長子未承重而早死者耶。

第十六板左九行胡寅事。出讀禮通攷。

第二十板左五行薨皆之皆。當作背。○七行柳慶事增註。邵寶曰禮爲人後者爲之子也。以不能追服而隆服於所生則不亦二乎。

第二十一板左七行我朝璿譜增註。撫安宜安乃命奉祀。祀非立後也。非失序。

第二十二板左八行追崇條增註。舜自當立七廟。此只論宗廟世數而已。瞽瞍以上。豈皆爲帝王者而云爾耶。

第二十六板右二行遝承之遝。當作還。

卷之三親親篇第三[编辑]

第二板右三行註杜祐之祐。當作佑。

第三板左一行題主屬稱增註。魏了翁傳。丁生父憂解官心喪。按古人有只稱生父矣。○汪德輔曰親不當變名不當易。經曰爲人後者爲其父母報。此其名之見於經未嘗易也。生曰本親考妣。禮之正也。

第十三板右四行東方之東。誤作柬。

卷之四親親篇第四[编辑]

第三板左三行凡子始生增註。伊川曰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敎之。

卷之五成人篇[编辑]

第二板左三行增註。詩大明註雙峯饒氏曰文王生於祖甲三十一年。武王後文王三十年生。

第六板左五行註映骻衫之映。缺字之誤。○缺骻衫增註。唐輿服志。禮無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開骻者名缺骻衫。庶人服之。九行笠子增註。笠子。蒙古之冠。高麗以後流出我東。僿說云箕子折風巾誤也。徐兢圖經。有皁巾無笠子可攷。

第十二板右五行荅拜之荅。答字之誤。下倣此

卷之六正始篇第一[编辑]

第十三板右五行勉率增註。勉率。荀子作隆率。儀禮鄭註作勖帥者。避殤帝諱改隆爲勖。

第十四板左三行命詞增註。穀梁禮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門。諸母兄弟不出闕門。父戒之曰謹愼從爾舅之言。母戒之曰謹愼從爾姑之言。諸母般申之曰謹愼從爾父母之言。註般囊也。所以盛朝夕所須。備舅姑之用。

第十九板右一行婦見舅姑增註。倭漢三才圖會親迎。婦見祖禰畢。次見舅姑。婿往見婦父母。

第二十一板見廟增註。按朱子大全徐居甫問目中。有親迎今婦人入門卽廟見。盖擧世行之云。則宋時亦當日行廟見之禮矣。

卷之七正始篇第二[编辑]

第一板右八行宗子雖七十無無主婦增註。鍾會父繇老而納正室賈氏。盖禮所云宗子雖七十。無無主婦之義也。三國史。

第六板右一行納幣而死增註。星湖曰納幣猶未成昏也。納幣而女死。還幣而已。○按男死亦還幣而已。

卷之十易戚篇第三[编辑]

第二板右五行增註。鄭玄曰長子無子而死不服斬。

第四板左八行註繼母死之繼字。當刪。

第五板右三行空處塡書女爲姊妹之男女。喪服從母丈夫婦人報疏。異姓無出入降。是皆成人也。

第七板右七行增註。徵卽唐魏徵。

第八板左七行夫黨增註。按夫黨之服。皆降於夫一等。則夫於庶母緦。故其妻降而無服。洪武中加庶母服杖朞。而亦無所謂其妻服者。同春所云爲同爨服者。未知如何也。

第十三板右二行中增。且餘親之餘字。有輕重之意。豈敢斥祖之尊而並歸之餘親乎。○右二十四字。當在條耶之下而脫落。

第十五板右一行註宜宗之宗。當作終。

第十六板右九行未冠笄者卷幘云云。當刪去。

第十七板左三行溢米增註。朝夕合二升有餘。不能頓食。糜費在其中。六行素轎布簾增註。雖斬亦布。

卷之十一易戚篇第四[编辑]

第五板右一行增註。張子曰孔子死。門人一時心喪。又豈可責其一槩以傳道久近而各盡其哀之隆殺。如子貢獨居三年而後歸。按三年之說。惟張子明之矣。

第七板左六行宗族爲僧道服增註。高麗肅宗弟釋煦死。王議服制。政堂文學李䫨言煦於上雖期親。而按禮出家無服。然煦才行俱優。名重遼宋。不可不服。王與羣臣玄冠素服三日。東史綱目。

卷之十二易戚篇第五[编辑]

第一板右三行朝夕哭奠增註。雜記曰國禁哭則止朝夕奠。按此則朝夕哭奠之合爲一事尤明矣。左一行夕奠增註。丘儀夏月撤去脯醢。

第十一板右六行小功不稅之稅。誤作裞。稅音太。

第十六板右十行增註。李敏漢河內太守。

第十七板右八行司冦之冦。誤作冠。

第十八板右二行增註。按穀梁乘馬曰賵。又曰歸死者曰賵。歸生者曰賻。

第二十三板右四行增註。尹明齋曰旣從俗稱生父母。則歿而稱生考妣無不可。左三行悲慘之慘。他本作慘。

卷之十三易戚篇第六[编辑]

第二板右四行盖板增註。旣夕加抗席三註所以禦塵加於抗木上。

第三板右二行杜子夏之夏。一作春。

第四板右六行作主增註。溫公有圖子所謂三司布帛尺。○朱董生神主用栗。栗堅耐久。火不易燃。左五行註龕者之者。當作子。

第五板發引增註。燭炬爲夜行也。罪人見星而行者。以罪死者不敢晝行。亦必夜行。夜葬故日食見星。老聃猶令止柩。况夜行以炬燭乎。秋官司烜氏爲之明竁。疏語可考。然則今之見星行喪行葬皆非也。左六行翣增註。周禮夏官御僕持翣。○喪大記註漢禮以木爲匡。廣三尺高二尺四寸。方兩角。衣以白布。

第六板右九行笣字。當作苞。○左九行增註。旣夕抗木。橫三縮二註。抗禦也。所以禦土掩壙。

第七板右一行轆轤增註。旣夕折橫覆之註。連木爲之。盖如床而縮者三橫者五。窆畢加之壙上。以承抗席。○敖曰折之狀。當與抗木之橫者相似。

第十二板右二行內邊之內字。外字之誤。

第十六板左三行註不傷二字似誤。

第十七板左一行註洪成之洪。他本作供。

第十八板右二行不殺之殺。他本作敷。○左一行武字。他本作式。○二行彌文之文。他本作久。

第二十三板右四行增註。入祠堂前。仍輯杖。

第二十八板右八行註曾子問三字當刪。

第二十九板右六行增註。雜記君若載而后吊之。則主人東面而拜門右。○按旣夕禮乃窆。主人襲贈卒祖。拜賓。賓出則拜送。藏器於旁云。則贈幣之後藏器之前。亦有拜賓之節。此則下棺後故耶。

第三十板右三行窆增註。窆春秋謂之塴。皆下棺之名。旣夕疏。

第三十二板左九行祠后土增註。無焚香只灌酒。

第三十七板左一行本生考妣題主增註。尹明齋曰旣從俗稱生父母。則歿而稱生考妣無不可。三行妻主增註。韓魏公祭式。妻亡亦曰顯嬪。○栗谷曰妻之神主。宜書故室某鄕某氏。無旁註。○顔延年詩作嬪君子室。按古人稱妻爲嬪。

第三十八板左四行外孫不可題主增註。尹明齋曰鄙人奉外家祀事。而題主只云某官某公神主。又不書旁題。雖易世無改題一節。外曾祖在世時所題已如此矣。邵南集。

第四十四板左二行爲字去聲。○八行增註。穀梁傳引曾子問明之。

第四十六板右八行註葛字下。脫之字。

卷之十四易戚篇第七[编辑]

第六板右八行罷朝夕奠註考誤。士虞禮。當作旣夕禮。

第十四板右五行註服問二字。當作間傳。○左三行註始字。當作治。

第二十板左六行府君下脫適于二字。顯考某官府君。適于顯曾祖云云。

第二十二板朋友虞祔增註。雜記相趍也。出宮而退相揖也。哀次而退相問也。旣封而退相見也。反哭而退。朋友虞祔而退。註此言吊喪之禮。恩有厚薄。故去留有遲速也。○按小記之文。卽此章之一句散出者。孔氏誤解。决不可從。

卷之十八如在篇第一[编辑]

第三板左八行增註。鄭玄曰王皇皆君也。顯明也。祖始以君明始者。所以尊本也。○丘氏曰皇與顯皆明也。

第十五板左七行香匙增註。申義慶曰用香屑是。

第十六板左三行茶筅增註。茶筅削竹作穗如帚振。煎茶發泡者也。出圖會。

第二十五板右三行元朝祭次日行事增註。特牲疏有公事及病。使人攝祭。

第二十八板右二行註大典之典。當作全。

第三十二板左四行世宥增註。正廟下敎世宥也。今俗引作世侑非也。

卷之十九如在篇第二[编辑]

第四板左十行註特牲之牲。當作豕。

第五板右一行祭饌增註。楚語曰大夫有羊饋。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魚炙。

第六板左二行增註。爓夕廉反。又似廉反。又音朁。腍而審反。方氏愨曰腍熟而未殽。

第八板右一行東方目之目。當作註字。○八行葅醢增註。醓他感切。肉醢也。○臡乃兮切。音泥。有骨醢也。○蠯符支切。又蕃佳切。蛤也蚌也。

第九板左五行註餌。當作或字。

第十一板左十行增註。舊唐書祭器之位。簠簋爲前。㽅銒次之。籩豆爲後。

第十五板左八行南堂之堂。當字之訛。

第二十一板右三行頭註。餘見祠堂章。

卷之二十如在篇第三[编辑]

第二板左四行設位增註。晦齋曰合祭父母。從俗可也。然以禮之正則只設一位宜當。潛溪關西錄。

第三板左五行增註。星湖妻忌出主辭。云某氏夫人諱日。謹請神主出就廳事。八行增註。祭義忌日必哀如見親

第四板左五行註某公二字。改以某官二字恐當。

卷之二十一方喪篇[编辑]

第十五板右三行註忌日▣可之▣當作猶。

第十六板左六行增註。黃氏名壽一。

第十七板左二行增註。戒令旣許借吉。則婿婦之外。儐相不可不吉服。舅姑不可不借吉也。然中大夫者。幷其婿婦之父而言。

別集卷之一法服篇上[编辑]

第六板左六行國語以下二十六字及頭註並刪去。○七行低一字塡書。自此以下諸辨當與衰裳緫論及喪服記條辨參看二十字。○增頭註。國語曰鉤近於祛。帶鉤所近之處。豈非在胠之祛乎。此亦爲一證也。○文獻通考曰鉤近於祛。則革帶有鉤以拘之。

第八板右二行增註。褸說文衽也。玉篇衣衿也。博雅䘯袩衽謂之褸。○袩類編衣衽也。方言褸謂之袩。袩卽衽也。○袑類編衣衿也。○褽玉篇衣衽也。○䘯袑也。䘯袩衽謂之褸。衣衽也。按此皆言衣衽而不言裳衽也。○裀集韻衣身也。○袾類編衣身也。○衽離騷註衣前也。

第九板右二行註鉤繩。又見左思魏都賦。七行增註。孝經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按此謂子續父也。

別集卷之二法服篇下[编辑]

第七板右一行註衰綴深衣當胷頭註。當胷謬矣。當心可也。

第二十七板左八行絞帶增註。寒岡曰家禮用繩一條。則是一重兩股也。非三重四股也。

別集卷之三論禮篇上[编辑]

第一板右三行屬纊增註。白虎通曰一日之時。屬纊以俟絶氣。二日之時。尙冀其生。三日之時。魂氣不還。終無奈何。按此以候絶氣云者。亦謂俟其方絶之氣而冀其生也。

第三板右一行增註。曾子曰吾嘗南遊於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榱題三圍。轉轂百乘。猶北向而泣涕者。悲不逮吾親也。韓詩外傳。

第五板右三行勒帛增註。宋史衛儀志。用銅革帶者。以勒帛代。

第七板左一行朱子答胡伯量書增註。韓南塘曰朱子告廟文。只告其傳家之意。答胡伯量書。亦言其將來小孫奉祀。二叔雖在。當行祧遷。非謂先生在時便行祧遷也。或以告文胡書。爲遞遷之證誤矣。

第十三板右便頭註。尹邵南曰經只擧爲子之服。則所尊之服。不言自在其中矣。賈疏所謂次在長子之下云者。正得本義。而誤雜雷氏之說。以亂正義。以致後人之疑。

第二十三板右五行增註。程子曰宗子有君之道。豈有殤之理。左一行頭註。通典凡臣不殤君。子不殤父。妻不殤夫。

第二十四板右七行空處增註。邵寶曰有有功而勿殤。有德而勿殤。有封拜而勿殤。其亦可也。○徐乾學曰諸侯大夫不降適殤。天子亦如之。○袁準喪服傳曰孔子家語男子十六而成童。女子十四而化育。此成人之大例也。然則十五十六。可以爲成人矣。○漢平帝十四歲崩。有司議臣不殤君。宜以禮斂。加元服。定天下吏皆服三年。漢書。

別集卷之四論禮篇下[编辑]

第一板右四行爲字去聲。

第五板右六行註林亭。當作亭林。○左四行增註。徐乾學曰父在爲母期。展至十五月。父於我母。亦有祥禫之制。其子始得依父祥禫之節而行其服。八行叔向曰下。增杜註天子絶期。惟服三年。故后雖期。通謂之三年喪二十字。○九行增註。蘓軾曰周景王之於穆后期喪也。

第六板右三行增註。賈疏引之於父在爲母條。而不及於夫爲妻條。則只指子爲母也。左三行瑒音陽。

第二十二板左四行增註。後魏馮煕爲姚氏魏母所養。服齊衰期。

第二十四板左四行增註。呂坤曰從母所嫁曰姨夫。姑所嫁曰姑夫。母之再嫁卽稱母夫厚矣。七行增註。王志長曰婦有二夫非禮也。况子可父他人乎。豈有以母推恩。又服他人之禮哉。

第二十七板右一行增註。晉大康中。尙書史遂殷父翔出繼叔父榮。榮早終。本生母姜氏亡。議服大功。詔可。

第二十九板左八行空處增註。郝敬曰二夫人。猶此二人也。一人則妻姊妹之子也。幼而依母姨夫家。一人則夫之外甥也。幼而依舅母家。恩養如父母。故一人爲其母姨夫服。一人爲其舅母服。故曰相爲服。

士儀者。吾師許性齋先生禮書也。始活印於庚午歲。佖淵忝讐校之列。千里趍走。三朔陪攷。識淺而事遽。未免有脫畧譌踳。及至訖功成書。先生復一一參訂。隨手付籤。佖淵間亦以己意禀質而有所聞命矣。宜鋟補無漏。袠已頒矣。力且綿矣。姑別錄如右。俟後人重輯。

右考誤增註一部。散出於爛紙。而易戚篇第一第二第八第九第十所記。脫落未收。可勝惜哉。後之人有或搜而補錄。不肖輩不謹藏護之過。庶得以贖之矣。丙申十一月上浣。不肖男相益敬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