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克齋集 (盧佖淵)/卷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 克齋集
卷之六
作者:盧佖淵
1897年
卷七

[编辑]

麗季淸士列傳[编辑]

鄭夢周迎日縣人。字達可號圃隱官大提學。壬申四月初四日。節死于架資橋。靑竹卽生橋上。是年七月高麗亡。

吉再善山人。字再父號冶隱官注書。棄官歸金烏山。種竹御賜田。手把黃花祭伯夷。太宗徵奉常博士。再上書言女無二夫臣無二主。

李穡韓山人。字穎叔號牧隱官侍中。隱五臺山。有詩曰人情那似物無情。觸境年來漸不平。偶向東籬羞滿面。眞黃花對假淵明。太祖引見。穡長揖不拜。上降御榻接以賓禮。俄而講官進對。上還陞御榻。穡昂然而起曰老夫無坐處。遂出。

徐甄利川人。官掌令。退居衿川。有詩曰千載神都隔渺茫。忠良濟濟佐明王。統三爲一功安在。却恨前朝業不長。臺諫請治之。太祖曰甄爲麗臣。作詩思之。可賞不可罪也。

元天錫號耘谷進士。隱居雉岳山。太宗微時受學于天錫。及踐阼往其第不得見。招爨婢給食物而還。天錫嘗著野史。有曰吾王之子。謂之辛旽之子。按退溪曰國家萬世後。當以耘谷說爲正云。

金濟善山人號白巖。以平海郡守。臨海痛哭。題詩郡壁曰呼船東問魯連津。五百年今一箇臣。可使孤魂能不死。願隨紅日照中垠。着蘆笠乘舟入海。不知所終。

金澍濟弟字澤夫號籠巖。以禮判使京師。還至鴨綠江。聞聖朝開國。三日臨江而痛哭。遂寄書其妻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吾渡江卽無所容身。送朝服及靴。後日以此合葬。爲我夫婦之墓。且以還向中朝之日。爲我忌日。遂還入中原。居于荊楚。高皇帝問居本國何官。特拜禮部尙書不受。命賜尙書祿以終其世。

成思齊昌寧人。官直提學。歎曰寧爲王氏鬼。不作李家臣。訣其妻曰我高麗臣。不可貽累先人。今其死矣。因更名其子曰杜。以示杜門之義。使歸昌寧。乃與同志隱午正門外山谷間。

李行驪江人字周道號騎牛子。一號白巖。又稱一可道人。官大提學。痛哭語同志曰西望首陽。忍食周粟。太祖迫欲致之終不起。嘗上疏言英珪萬古匈人。英珪銜之。劾竄平海。

李存吾慶州人字順卿號石灘官糾正。見旽與王對床。目旽叱之曰老僧何得無禮如此。旽惶駭不覺下牀。退居公州之石灘。憂憤成疾。疾革使扶起曰旽尙熾乎。旽亡吾乃亡。返席未安而卒。

全五倫㫌善人。官典法判書。隱㫌善之瑞雲山。採薇寓志。每朔望具朝服望松京痛哭。

金震陽鷄林人。字子靜號草屋子官左常侍。與李擴劾趙浚,鄭道傳等。臺諫交章言震陽輩構釁生事。以致禍亂。杖流遠地而卒。

金自粹慶州人。字純仲號桑村官大司成。退歸永嘉鄕廬。堅臥不起。太宗徵以刑曹判書。乃歎曰吾有死所矣。以匈具自隨。行至廣州秋嶺。作詩曰平生忠孝意。今日有誰知。一死吾休恨。九原應有知。遺命死便埋此。遂自裁。盖圃隱墓在秋嶺故也。

崔瀣慶州人。官大司成。隱猊山。從獅子岬寺僧借田而耕。自號猊山農隱。

申晏平山人。官宗簿令。本朝遣使召之。晏曰新王非我王。忍作二王臣。遂隱居東陽之黃衣山。畫陶淵明採菊圖以自警。世稱排祿節士。名其所居曰排祿洞。

崔瀁全州人。號昭六官大提學。圃隱門人。太祖卽位日。握手語曰吾友來耶。賜田祿不受。入中臺山。

南乙珍宜寧人。官沙川伯。隱古沙川。

林先味與高天祥相與痛哭曰惟當從者義入杜門洞。

高天祥入杜門洞。

高天祐。天祥弟官都揔制。本朝徵以開城留守。力辭不就曰願歸田里。隱排祿洞。

孟裕溫陽人。

都膺字子芸。一名兪。官贊成。杜門屛跡。太宗賜號靑松堂。賜詩曰愛看靑松節。貞榦手以摩。寒岡千仞上。霜雪不曾磨。

李思之星山人。號麗隱亭。官中郞將。杜門屛跡。命其子仲林曰吾志已定。爾則可出仕。

許錦陽川人。字在中號埜堂官提學。見政衰作詩曰漢儀自合復三輔。秦世終難至萬年。誰解在傍雙陸夢。緬懷擊楫大江船。隱排祿洞。

先祖諱仁正官侍中。浮海至固城。終身不出。

朴翊密陽人。號松隱官中書令。太祖徵左相不仕。

陶東明號雙檜官掌令。入杜門洞。

張安世玉山人。官府尹。隱居遂志。有詩曰元氣雙分上古前。興亡物色尙森然。還鄕事遠丁千歲。治水功餘禹八年。黃菊炯爛兼白酒。蒼髯偃蹇挹高巓。宦遊只欲扶王化。何用區區富貴全。

程廣號巾川官侍中。知時事將非。棄官歸鄕。

鞠襦太祖火其廬。襦杜門不出。以遂立節不服之義。子孫因屬潭陽吏。

韓哲冲號夢溪官典書。隱杜門洞。復入尙州白原山終其身。

李思敬全義人。號送月堂官司宰監事。隱肅薪里。

李遂生遂安人。字明仲號尊巖。遯遂安栗里。徵吏曹參議不就。

鄭樞西原人。號圓齋官左政丞。

羅天瑞安定人。與冶隱同出處。

成溥昌寧人。官揔郞。本朝徵臺諫不就。

李明成公州人。官監察御史。棄官歸伊川。

金若時光山人。隱金光里。

金若恒。若時弟。入皇朝不還。

李釋之永川人。號南谷官提學。棄官歸龍仁南谷。

宋演。

郭樞。

田貴生歎曰深入於山。耕者誰知。逃入絶島。

田祖生語同志曰欲爲耕者。何山可往。歸排祿洞。

李崇仁星山人。號陶隱官吏判。歎曰陶河之世。嗟已遠矣。

李孟藝願灑淸風於雷首。隱東鰲川。

禹玄寶丹陽人。號養浩堂官侍中。歎曰去國季札。終身可效。入中國。

趙永肅語同志曰伯夷之餓。亦我意也。

徐仲輔願不北面於新朝。愧二心之人。入杜門洞。

朴諶願尋高麗山。隱立巖。

朴寧痛哭曰橫島安在。欲往茫然。隱法峴。

趙安卿歎曰時已非矣。不去何求。隱泉山。

李祐隱東鰲川。

李集廣州人。號遁村官典書。

崔淸。

姜樸。

安國柱廣州人。官中郞將。不仕本朝。子岡進士號騎牛子。亦不仕。

安省。國柱弟。官直提學。太祖拜平壤伯不受。

曺義生歎曰甘心杜門。死而後已。

鄭地錦城人。官海道元帥。力贊太祖。不參開國勳。歸老故鄕。

河自宗晉州人。號木翁官尙書。僞疾不起。終老鄕里。命子演出仕。

李養中廣州人。號石灘官刑判。隱鄕里。被竄不屈。

趙承肅咸安人。字敬夫。隱德谷。有詩云豈無三月無君歎。只愧干名甚乞墦。

許徵官縣令。遯居吉州。

崔文漢忠肅王駙馬。遯居江陵。

申德隣高靈人。號醇隱官判書。退居光州。

孟希德官典敎令。退居東浦。

邊肅歎曰樓宋誰家子。其操可慕。隱鴨山。

金光致洛城人。平紅巾賊。退居尙州。

李種學。穡子。號麟齋流遠地。

李陽昭。與太祖同榜進士。退居漣川靑華洞。太祖幸其家。詩酒相樂。除谷山郡守。陽昭騎牛到官。三日棄歸。

閔愉官府院君。退居通津鳳翔里不仕。

文益漸南平人。號大庇齋官江城君。退居鄕里。

林貴椽羅州人。不仕本朝。

曺希直官正言。太祖勸仕。希直自比夷齊之節。終不出仕。作鴨鷗亭于嘉興水邊。優遊以終。

柳珣號碧隱。歎曰磻溪直鉤。釣周何意。隱五鳳山。

蔡王澤官領護軍。浮海而南。隱居臨陂。

宋皎官典書。屛居礪山。

車原頫延安人。號雲巖官諫議大夫。太祖屢徵終不起。

金子進光山人。官司評。退居羅州。以麗字名其田山亭井。

蔡貴河仁川人。官典書。隱平山多義峴。矢言曰東瞻開城。非復吾土。西望首陽。忍忘食祿。終身不出。

金士廉。

金承吉。

趙瑜。

趙鐵山。

范世東。

具鴻綾州人。官政丞。歎曰伯夷何人我何人。隱松山不出。

尹忠輔。

朴門壽掛冠市東門。戴蔽陽子。登不朝峴。語同志曰國事已非。歸排祿洞。

趙胤。

鄭溫。

李涓。

趙狷隱松山。

元寶隱松山。

李守生流遠地。

趙琪遯栗原。

李淪隱桃灘。

林卓歸錦城。

金英庇隱古石山。

宋桂歸洪陽。

申包翅。德隣子。號壺村官參議。不仕本朝。

趙純咸安人。征遼之役佐中軍。至威化島見回軍。抗言其不可。遂去歸鄕。杜門不出。太祖屢徵不起。

閔安富歸排祿洞。

金煒。

金冲漢。

閔普文。

李惟仁。

朴忱。

尹珪。

金俊。

安從約。

邊龜壽。以上並歸排祿洞。

李午載寧人。號茅隱進士。隱居咸安。

盧抃素長淵人。字繪文。太宗命招至。不改素服。抃而不拜。上曰不變舊章。抃而不屈。改名抃素可也。除慶州府尹不就。初名旵。

曺繼芳昌寧人。號靑邱堂官直提學。退隱鄕里。

金勳號梅軒官詹事。隱萬壽山。種五色梅。

張仲陽。安世子。臨死戒子以前朝官銜刻碣面。

曺信忠昌寧人官兵使。

成汝完昌寧人官侍中。

白尙書。失名

漁隱。失姓名

歸隱。失姓名

徐公輔。

孟希道。

潘孝子傳[编辑]

孝子姓潘氏諱碩徹。萬戶衡之子也。世祖嘉其孝徵主簿。父歿廬墓盡哀。制闋朝夕謁祠堂。一日行祭獻盞。卓上有鏗然聲。執事者視之。盞酒盡空。嘗用蜜果以祭。俯伏之際。怳然睡夢。見父母啖果卽噴。愕然而寤。問賣蜜者。乃並蜂煑取云。自是不復用。憫旱仰天泣曰何以供父母之祭。是夜獨雨其田。地又湧泉。墓在黃山負亥原。金海進禮坊露峴下有㫌閭。坊人具牲酒。春秋祭于閭。子成海孫希老俱有官爵。女適贈府尹李𱩿。以烈行載咸州志。

金海鄕社七贒列傳[编辑]

金係錦本府人。永樂乙酉生。端廟甲戌。以司憲府持平。出爲義城縣令。明年端廟遜位。乃棄官歸鄕里。築室生林江上。扁曰西岡亭。指亭後山曰吾西山。作歌戒子規。又有吊陵詩。俱載莊陵史補。弘治癸丑卒。葬治西外龍山。薇蕨生塋域。鄕人名其山曰蕨峴。又名其祠曰薇陽。

宋賓西原人。有膽略。嘗至能州。與地倅對話。忽有倭寇掠港口。倅遑劫欲閉門。公曰莫若洞闢。示寇無懼。倅依其言。寇疑而退。壬辰府使徐禮元書以要之。授中軍之任。居數日。賊乘天黑。刈麥塡壕。踰城攔入。乃口呼一絶。示金得器,李大亨曰。人之仗忠人何勸。二子如今任自量。報國殉身吾已決。北向再拜辭吾王。因與賊力戰而死。贈吏曹參判。純廟朝遣官賜祭于松潭書院。

李大亨載寧人號觀川。棄擧業究義理之學。壬辰府使徐禮元以有姻婭之誼。請與守城。乃募丁壯百餘人。馳赴城中。與宋賓,金得器,柳湜諸公同日殉節。贈戶曹參判。享松潭書院。

金得器義城人。親癠灌指血獲效。待人恭敬少戲。居家壼範嚴肅。登武第不樂仕宦。退伏田里。壬辰以衣髮付子侃曰以此合葬汝母。卽促鞭入府。受守東門之任。城陷矢盡力竆而死。贈戶曹參判。享松潭書院。

許景胤本府人。字士述號竹庵。以儒行薦拜禮賓直長。壬辰倭寇掘始祖王陵。募壯士百餘人。實土成墳。亂靖議同志重修新山書院。與李畏齋,韓釣隱講性理之學。築書室。壁揭敬義二字。朝夕觀省。丙子後謝絶世事。杜門以終。享龜川書院。

曺爾樞昌寧人字元卿號四友堂。未成童。遭父母喪。執喪如成人。稍長遊心弓馬。一日喟然曰人自有實地底工夫。卽棄觖拾之具。取性理書讀之。手寫陶山十圖揭屛障。又書前輩嘉言善行。以自警省。晨昏拜家廟。出入必告。倣文公社倉。別殖金糓周貧竆。定鄕約十四條。春秋集衆講行。築室三叉江上。畜二鶴。名曰馴鶴亭。列植梅竹松菊。扁以四友。年四十七歿。朞年而禮巖書院成。

曺九齡昌寧人字仁叟號酊翁。父小字磐石。故或遊戲溪澗而遇磐石不敢坐其上。七歲父除魚饌以嚼。母諫之父曰此烏哺中一事。公問烏哺何義。父詳言之。異日見隣兒捕烏。止之曰孝鳥不可擒。自是得魚果。必懷而進父母。十八著大學三綱八條圖。自序以警。弱冠風儀敷榮。村有少女瞰公獨處邀之。公厲色責之。女慙而歸。避痘龍田村舍。適有羣盜發火鼓譟。逼所留之屋。屋主大呼曰曺處士在此。盜相戒而退。書宗規家法遺子孫。修書訣親戚朋友。正席就枕而卒。享勿峯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