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內外傷辨惑論/卷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作品由于校订不足而错误百出。您可以参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尝试改善它,再移除这个模板。

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

[编辑]

內傷飲食,付藥者,受藥者,皆以為瑣末細事,是以所當重者為輕,利害非細。殊不思胃氣者,榮氣也,衛氣也,穀氣也,清氣也,資少陽生發之氣也。人之真氣衰旺,皆在飲食入胃,胃和則穀氣上升。穀氣者,升騰之氣也,乃足少陽膽、手少陽元氣始發生長,萬化之別名也。飲食一傷,若消導藥的對其所傷之物,則胃氣愈旺,五穀之精華上騰,乃清氣為天者也,精氣、神氣皆強盛,七神衛護,生氣不乏,增益大旺,氣血周流,則百病不能侵,雖有大風苛毒,弗能害也。此一藥之用,其利溥哉!

易水張先生,嘗戒不可用峻利食藥,食藥下咽,未至藥丸施化,其標皮之力始開,便言空快也,所傷之物已去;若更待一兩時辰許,藥盡化開,其峻利藥必有情性,病去之後,脾胃安得不損乎?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當時說下一藥,枳實一兩,麩炒黃色為度,白朮二兩,只此二味,荷葉裹燒飯為丸。以白朮苦甘溫,其甘溫補脾胃之元氣,其苦味除胃中之濕熱,利腰臍間血,故先補脾胃之弱,過於枳實克化之藥一倍。枳實味苦寒,泄心下痞悶,消化胃中所傷。此一藥下胃,其所傷不能即去,須待一兩時辰許,食則消化,是先補其虛,而後化其所傷,則不峻利矣。當是之時,未悟用荷葉燒飯為丸之理,老年味之始得,可謂神奇矣。荷葉之一物,中央空虛,象震卦之體。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也。甲膽者,風也,生化萬物之根蒂也。

《左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人之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也;其手少陽三焦經,人之元氣也,手足經同法,便是少陽元氣生發也。胃氣、穀氣、元氣,甲膽上升之氣,一也,異名雖多,止是 胃氣上升者也。荷葉之體,生於水土之下,出於穢污之中,而不為穢污所染,挺然獨立。其色青,形乃空,清而象風木者也,食藥感此氣之化,胃氣何由不上升乎?其主意用此一味為引用,可謂遠識深慮,合於道者也。更以燒飯和藥,與白朮協力,滋養穀氣而補令胃濃,再不至內傷,其利廣矣大矣!

若內傷脾胃,以辛熱之物,酒肉之類,自覺不快,覓藥於醫者,此風習以為常,醫者亦不問所傷,即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大便下則物去,遺留食之熱性、藥之熱性,重傷元氣,七神不熾,經云:「熱傷氣,」正謂此也。其人必無氣以動而熱 困,四肢不舉,傳變諸疾,不可勝數,使人真氣自此衰矣。若傷生冷硬物,世醫或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 藥投之,物隨藥下,所傷去矣。遺留食之寒性、藥之寒性,重瀉其陽,陽去則皮膚筋骨肉血脈無所根據倚,便為虛損之證。論言及此,令人寒心。

夫辛辣氣薄之藥,無故不可亂服,非止牽牛而已。《至真要大論》云∶「五味入胃,各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伐瀉也。辛味下咽,先攻瀉肺之五氣。氣者,真氣、元氣也。其牽牛之辛辣猛烈,奪人尤甚,飲食所傷,腸胃受邪,當以苦味泄其腸胃可也,肺與元氣何罪之有?夫牽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況胃主血所生病,為物所傷,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血病瀉氣,此其二也。且飲食傷於中焦,止合克化,消導其食,重瀉上焦肺中已虛之氣,此其三也。食傷腸胃,當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實、大黃,苦寒之物,以泄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針經》第一卷第一篇有云:「外來客邪,風寒傷人五臟。」若誤瀉胃氣,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若內傷脾胃,而反瀉五臟,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今內傷腸胃,是謂六腑不足之病,反瀉上焦虛無肺氣;肺者,五臟之一數也,為牽牛之類朝損暮損,其元氣消耗,此乃暗裡折人壽數,犯大禁五也。

良可哀嘆!故特着此論並方,庶令四海聞而行之,不至夭橫耳!此老夫之用心也。 胃氣豈可不養,復明養胃之理,故《經》曰:「安穀則昌,絕穀則亡。」水去則榮散,穀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根據。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胃不可不溫,血溫 胃和,榮衛將行,常有天命。穀者,身之大柄也,《書》與《周禮》皆云:「金、木、水、火、土穀,惟修以奉養五臟者也。」內傷飲食,固非細事,苟妄服食藥而輕生損命,其可乎哉!《黃帝針經》有說:「胃惡熱而喜清冷,大腸惡清冷而喜熱,兩者不和,何以調之?」伯歧曰∶調此者,飲食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悽愴, 暑無出汗;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 ,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詳說見於本經條下)。是必有因用,豈可用俱寒俱熱之食藥,致損者與?

《內經》云:「內傷者,其氣口脈反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經用藥。又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如但食不納,噁心欲吐者,不問一倍、二倍,不當正與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 以物探去之。若所傷之物去不盡者,更診其脈,問其所傷,以食藥去之,以應塞因塞用,又謂之寒因寒 用,泄而下降,乃應太陰之用,其中更加升發之藥,令其元氣上升,塞因塞用,因曲而為之直。何為曲?乃傷胃氣是也。何為直?因而升發胃氣是也。因治其飲食之內傷,而使生氣增益,胃氣完復,此乃因曲而為之直也。

若根據分經用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柔軟,所傷不一,難立定一法,只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法治,臨時加減用之。其用藥又當問病患從來稟氣盛衰,所傷寒物熱物,是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 破氣藥;若乘飢困而食之耶,當益胃氣;或為人所勉勸強食之,宜損血而益氣也。診其脈候,傷在何 髒,方可與對病之藥,豈可妄泄天真生氣,以輕喪身寶乎?且如先食熱物而不傷,繼之以寒物,因後食致 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當問熱食寒食孰多孰少,斟酌與藥,無不當矣。喻如傷熱物二分,寒物一分,則當 用寒藥二分,熱藥一分,相合而與之,則榮衛之氣必得周流。更有或先飲酒,而後傷寒冷之食,及傷熱食,冷水與冰,如此不等,皆當驗其節次所傷之物,約量寒熱之劑分數,各各對證而與之,無不取驗。自忖 所定方藥,未敢便為能盡藥性之理,姑用指迷辨惑耳,隨證立方,備陳於後。

易水張先生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 枳實(麩炒黃色,去穣,一兩)
上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白朮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氣強實,不復傷也。

橘皮枳朮丸】 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橘皮 枳實(麩炒去穣,以上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件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送下,食遠。

夫內傷用藥之大法,所貴服之強人胃氣,令胃氣益濃,雖猛食、多食、重食而不傷,此能用食藥者也。此藥久久益胃氣,令人不復致傷也。

麴枳朮丸】 治為人所勉勸強食之,致心腹滿悶不快。

枳實(麩炒,去穣) 大麥 (麵炒) 神麴(炒,以上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溫水下,食遠。

木香枳朮丸】 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木香 枳實(麩炒,去穣,以上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濕麵,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心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半夏(一兩) 草豆蔻仁 甘草(炙,以上各五錢) 柴胡(四錢) 木香 橘皮(以上各三錢) 枳實(麩炒,去穣) 當歸稍(以上各二錢) 紅花(五分)
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忌酒濕麵。

半夏枳朮丸】 治因冷食內傷。

半夏(湯洗七次,焙乾) 枳實(麩炒,以上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同為極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添服不妨。熱湯浸蒸餅為丸亦可。 如食傷寒熱不調,每服加上二黃丸十丸,白湯送下。 更作一方,加澤瀉一兩為丸,有小便淋者用。

丁香爛飯丸】 治飲食所傷。

丁香 京三棱 廣朮(炮) 木香(以上各一錢) 甘草(炙) 甘松(去土) 縮砂仁 丁香皮 益智仁(以上各三錢) 香附子(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或細嚼亦可,不拘時候。

治卒心胃痛甚效。

草豆蔻丸】 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草豆蔻(麵裹煨,去皮取仁) 枳實(麩炒黃色) 白朮(以上各一兩) 大麥(麵炒黃色) 半夏(湯洗七次,日乾) 黃芩(刮去皮,生) 神麴(炒黃色,以上各五錢) 乾生薑 橘皮 青皮(以上各二錢) 炒鹽(五分)
上為極細末,湯侵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如冬月用,別作一藥,不用黃芩,歲火不及,又傷冷物,加以溫劑,是其治也。然有熱物傷者,從權以寒藥治之,隨時之宜,不可不知也。

三黃枳朮丸】 治傷肉食、濕麵、辛辣、濃味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黃芩(二兩) 黃連(酒洗) 大黃(濕紙裹煨) 神曲(炒) 橘皮 白朮(以上各一兩) 枳實(麩炒,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量所傷服之。

除濕益氣丸】 治傷濕麵,心腹滿悶,肢體沉重。

枳實(麩炒黃色) 神麴(炒黃色) 黃芩(生用) 白朮(以上各一兩) 蘿蔔子(炒熟去穢氣,五錢) 紅花(三分,是三錢分十也)
上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量所傷多少服之。

上二黃丸】 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黃芩(二兩) 黃連(去須酒浸,一兩) 升麻 柴胡(以上各三錢) 甘草(二錢) 一方加枳實(麩炒,去穣,五錢)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送下,食遠,量所傷服之。

枳實導滯丸】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

大黃(一兩) 枳實(麩炒,去穣) 神曲(炒,以上各五錢) 茯苓(去皮) 黃芩(去腐) 黃連(揀淨) 白朮(以上各三錢) 澤瀉(二錢)
上件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溫水送下,食遠,量虛實加減服之。

枳實梔子大黃湯】 治大病瘥後,傷食勞復。

枳實(一個麩炒,去穣) 梔子(三枚半,肥者) 豆豉(一兩二錢五分,綿裹)
上以清漿水二盞,空煮退八分,內枳實、梔子,煮取八分,下豉,再煮五六沸,去渣,溫服,覆令汗出。 若有宿食,內大黃如簿棋子五六枚,同煎。 食高粱之物過多,煩熱悶亂者,亦宜服之。

【白朮丸】 治傷豆粉、濕麵、油膩之物。

枳實(炒黃,一兩一錢) 白朮 半夏(湯浸) 神曲(炒黃,以上各一兩) 橘皮(去穣,七錢) 黃芩(五錢) 白礬(枯三分)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量所傷加減服。素食多用乾薑,故加黃芩以瀉之。

木香見丸】 治傷生冷硬物,心腹滿悶疼痛。

神麴(炒黃色) 京三棱(煨,以上各一兩) 石三棱(去皮煨) 草豆蔻(面裹煨熟取仁) 香附子(炒香,以上各五錢) 升麻 柴胡(以上各三錢) 木香(二錢) 巴豆霜(五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三十丸,溫白湯下。量所傷多少服之。

三棱消積丸】 治傷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滿悶。

京三棱(炮) 廣術(炒) 炒曲(以上各七錢) 青橘皮 巴豆和(皮米炒黑焦去米) 茴香(炒) 陳橘皮(以上各五錢) 丁皮 益智(以上各三錢)
上件為細末,醋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溫生薑湯下,食前。量虛實加減,如更衣,止後服。

備急大黃丸】 療心腹諸卒暴百病。

大黃 巴豆(去皮) 乾生薑(以上各一兩)
上須要精新好藥,搗羅蜜和,更搗一千杵,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老少量之。 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刀刺痛,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之。或不下,捧頭起,令下咽,須臾瘥;如未瘥,更與三丸,以腹中鳴轉,即吐下便愈。若口已噤,亦須折 齒灌之,令入尤妙。忌蘆筍、豬肉、冷水、肥膩之物。易水張先生又名獨行丸,蓋急劑也。

神應丸】 治因一切冷物冷水及 乳酪水,腹痛腸鳴,米穀不化。

黃蠟(二兩) 巴豆 杏仁 百草霜 乾薑(以上各五錢) 丁香 木香(以上各二錢)
上先將黃蠟用好醋煮去渣穢,將巴豆、杏仁同炒黑,煙盡,研如泥,將黃蠟再上火,入小油半兩,溶開,入在杏仁巴豆泥子內,同攪,旋下丁香、木香等藥末,研勻,搓作挺子,油紙裹了旋丸用,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日進三服。如脈緩體重自利,乃濕氣勝也,以五苓散平胃散加炒曲相合而服之,名之曰對金飲子。

益胃散】 治因服寒藥過多,或脾胃虛弱,胃脘痛。

陳皮 黃耆(以上各七錢) 益智仁(六錢) 白豆蔻仁 澤瀉 乾生薑 薑黃(以上各三錢) 縮砂仁 甘草 濃朴 人參(以上各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食前。 如脈弦,惡寒腹痛,乃中氣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湯加黃耆,錢氏異功散加芍藥,選而用之。 如渴甚者,以白朮散加葛根倍之。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分而治之

[编辑]

《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 也。又經雲∶「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飽食,筋脈橫解,則腸 為痔」。飲者,無形之氣,傷之則宜發 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散之類主之。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若 消導,丁香爛飯丸、枳術丸之類主之;稍重則攻化,三棱消積丸、木香見 丸之類主之;尤重者,則或 吐或下,瓜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蓋脾已傷,又以藥傷,使營運之氣減削,食愈難 消。故《五常政大論》雲,「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 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聖人垂,此嚴戒,是為萬 世福也。如能慎言語、節飲食,所謂治未病也。

論酒客病

[编辑]

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無根據,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濕,葛花解酲湯主之。

葛花解酲湯

白豆蔻仁 縮砂仁 葛花(以上各五錢) 乾生薑 神麴(炒黃) 澤瀉 白朮(以上各二錢) 橘皮(去白) 豬苓(去皮) 人參(去蘆) 白茯苓(以上各一錢五分) 木香(五分) 蓮花青皮(去穣,三分)
上為極細末,稱和勻,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此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賴日日飲酒。此藥氣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敵酒病故也,若頻服之,損人天年。

除濕散】 治傷馬乳,並牛、羊酪水,一切冷物。

神麴(炒黃,一兩) 茯苓(七錢) 車前子(炒香) 澤瀉(以上各五錢) 半夏(湯洗) 乾生薑 (以上各三錢) 甘草(炙) 紅花(以上各二錢)
上同為極細末,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食前。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煩渴引飲之證。

澤瀉(二兩五錢) 豬苓 茯苓 白朮(以上各一兩五錢) (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計時候,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癒。

又治瘀熱在裡,身熱、黃疸,濃煎茵陳蒿湯調下,食前服之。

如疸發渴,及中暑引飲,亦可用水調服之。

臨病制方

[编辑]

《至真要大論》雲∶「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以淡泄之」。得其法 者,分輕重而制方。《金匱要略》雲∶「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腰以下腫者,當利小便」。由是「大病瘥後, 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又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制五苓散以利之。孫真人 療膚革腫,以五皮散,乃述類象形之故也。《水熱穴論》雲∶上為喘呼,下為腫滿,不得臥者,標本俱 病,制神秘湯以去之。《活人書》雲∶「均是水氣,乾嘔微利,發熱而咳,為表有水,小青龍湯加芫花主 之。身體涼,表證罷,咳而脅下痛,為里有水,十棗湯主之。」亦是仲景方也。易水張先生雲,仲景藥 為萬世法,號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後之醫家,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矣。

隨時用藥

[编辑]

治傷冷凍飲料者,以五苓散每服三錢或四錢匕,加生薑煎服之。 治傷食兼傷冷凍飲料者,煎五苓散送下半夏枳術丸服之。 治傷冷凍飲料不惡寒者,腹中亦不覺寒,惟覺夯悶身重,飲食不化者,或小便不利,煎去桂五苓散根據前斟酌服之。 假令所傷前後不同,以三分為率,傷熱物二分,傷生冷硬物一分,用寒藥三黃丸二停,用熱藥 木香見 丸一停,合而服之。又如傷生冷二分,傷熱物一分,用熱藥木香見 丸二停,用寒藥三黃丸一 停,合而服之。 假令夏月大熱之時,傷生冷硬物,當用熱藥木香見 丸治之,須少加三黃丸,謂天時不可伐,故加寒 藥以順時令;若傷熱物,只用三黃丸。何謂?此三黃丸時藥也。 假令冬天大寒之時,傷羊肉濕面等熱物,當用三黃丸治之,須加熱藥少許,草豆蔻丸之類是也,為引 用,又為時藥。經雲∶「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之謂也,余皆仿此。


吐法宜用,辨上部有脈,下部無脈

[编辑]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何謂也?下部無脈,此所謂「木鬱」也。飲食過飽,填塞胸中,胸中者,太陰之分野。經雲∶氣口反大於人迎三倍,食傷太陰,故曰木鬱則達之,吐者是也。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以上各等分) 上二味,為極細末,每服一錢匕,溫漿水調下,取吐為度。苦不至兩手尺脈絕無,不宜便用此 藥,恐損元氣,令人胃氣不復。若止是胸中窒塞,悶亂不通,以指探去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 吐則已。如食不去,用此藥去之。 解雲∶盛食填塞於胸中,胸中為之窒塞,兩手寸脈當主事,兩尺脈不見,其理安在?胸中有食,故 以吐出之。食者,物也。物者,坤土也,是足太陰之號也。胸中者,肺也,為物所填。肺者,手太陰金 也,金主殺伐也;與坤土俱在於上,而旺於天。金能克木,故肝木生發之氣伏於地下,非木郁而何?吐去上 焦陰土之物,木得舒暢,則鬱結去矣。 食塞於上,脈絕於下,若不明天地之道,無由達此至理。水火者,陰陽之徵兆,天地之別名也,故曰 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用在於地下,則萬物生長矣;地之用在於天上,則萬物收藏矣。此乃天地交而 萬物通也,此天地相根之道也。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水之源本於天上,故曰水出高源。故人五臟主 有形之物,物者陰也,陰者水也,右三部脈主之,偏見於寸口,食塞其上,是絕五臟之源,源絕則水不下 流,兩尺竭絕,此其理也,何疑之有?

重明木鬱則達之之理

[编辑]

或曰:食盛填塞於胸中,胸中為之窒塞也,令吐以去其所傷之物,物去則安。胸中者,太陰肺之分野;木鬱者,遏於厥陰肝木於下,故以吐伸之,以舒暢陽和風木之氣也,此吐乃瀉出太陰之塞。

何謂木鬱?請聞其說。答曰∶此大神靈之間,非演說大道,不能及於此。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惟水與火耳!火者陽也,升浮之象也,在天為體,在地為用;水者陰也,降沉之象也,在地為體,在天為殞殺收藏之用也。其氣上下交,則以成八卦矣。

以醫書言之,則是升浮、降沉,溫、涼、寒、熱四時也,以應八卦。若天火在上,地水在下,則是天地不交,陰陽不相輔也,是萬物之道,大《易》之理絕滅矣,故經言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地陰陽何交會矣?故曰陽本根於陰,陰本根於陽,若不明根源,是不明道。故六陽之氣生 於地,則曰陽本根於陰。以人身言之,是六腑之氣,生髮長散於胃土之中也。既陽氣鼓舞萬象有形質之物於天,為浮散者也;物極必反,陽極變陰,既六陽升浮之力在天,其力盡,是陽道終矣,所以鼓舞六 陰有形之陰水在天,在外也。上六無位,必歸於下,此老陽變陰之象也,是五臟之源在於天者也。

天者,人之肺以應之,故曰陰本源於陽,水出高源者是也。人之五臟,其源在肺,肺者背也,背在天也, 故足太陽膀胱寒生長,其源在申,故陰寒自此而降,以成秋收氣寒之漸也。降至於地下,以成冬藏,伏諸六陽在九泉之下者也。故五臟之氣生於天,以人身,是五臟之氣,收降藏沉之源出於肺氣之 上,其流下行,既陰氣下行沉墜,萬化有形質之物皆收藏於地,為降沉者也;物極必反,陰極變陽,既六陰降沉之力在地,其力既盡,是陰道終矣,是老陰變陽,乃初九無位,是一歲四時之氣,終而復始,為上下者也,莫知其紀,如環無端。

且太陰者,肺金收降之氣,當居下體,今反在於上,抑遏厥陰風木反居於下,是不得上升也,故曰 木郁,故令其吐出窒塞有形土化之物,使太陰秋肺收於下體,復其本以衰之,始上升手足厥陰之木,元氣以伸,其舒暢上升之志得其所矣。又況金能克木,以吐伐之,則金衰矣。金者,其道當降,是塞因塞用,歸其本矣。居於上則遏其木,故以吐伸之,乃瀉金以助木也。

遍考《內經》中所說「木鬱則達之」之義,止是食傷太陰有形之物,窒塞於胸中,克制厥陰木氣伏潛於下,不得舒伸於上,止此耳,別無異說,以六淫有餘運氣中論之。仲景《傷寒論》云∶「懊憹煩躁不得眠,不經汗下,謂之實煩,瓜蒂散主之;曾經妄汗、妄吐、妄下,謂之虛煩者,梔子豉湯主之。」

老夫欲令醫者治陰陽之證,補瀉不至錯誤,病家雖不知醫,明曉所得之病,當補當瀉之法,將《黃帝針經》第二卷第五篇說形氣有餘不足當補當瀉之理,錄之於前,予自注者附之。

黃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答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當瀉之;形氣有餘, 病氣不足,急當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 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者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廓,肝肺內 ,陰陽相錯;虛而瀉 之,則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HT 辟,皮膚薄着,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 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臟變化之病,五脈之 應,經絡之實虛,皮膚之柔粗,而後取之也。」聖人垂慈之心已詳矣,不合立言。

老夫誠恐市井莊農山野間人,不知文理,故以俚語開解之云。但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是為病氣有餘,乃邪氣勝也,急瀉之,以寒涼酸苦之劑;若病來潮作之時,神氣困弱者,為病氣不足,乃真氣不足也,急補 之,以辛甘溫熱之劑。不問形氣有餘並形氣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不足者補之,有餘者瀉之。假令病 氣有餘者,當急瀉之,以寒涼之劑,為邪氣勝也;病氣不足者,急當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此真氣不足也。

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氣息也;形,謂皮膚筋骨血脈也。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其氣者, 審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也;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者,為不足也。故曰形氣也,乃人之 身形中氣血也,當補當瀉,全不在於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病氣增加者,是邪氣勝也,急當瀉之;如潮 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及懶語者,是真氣不足也,急當補之。若病患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 病氣亦不足,此乃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宜補之以甘藥,不可以盡劑;不灸弗已,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是也。 凡用藥,若不本四時,以順為逆。四時者,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乃天地之升浮化降沉,化 者,脾土中造化也,是為四時之宜也。但宜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及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此助春夏之升 浮者也,此便是瀉秋收冬藏之藥也,在人之身,乃肝心也;但言瀉之以酸苦寒涼之劑,並淡味滲泄之藥,此助秋冬之降沉者也,在人之身,是肺腎也。用藥者,宜用此法度,慎毋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