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卷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

卷二

光緒十六年庚寅三月庚午朔記

日耳曼各國兵權、餉權、用人之權,近數年來已被德皇、德相設法收盡。其各國兵政,皆由德派武員經理。關稅則由德設統關,始名為總收分給;今則用以支給兵餉吏俸,亦由德為之經理。其用人,則由議院議之而德國核定之。各國舊王皆已無事,不過在柏林議院為議員,食王爵之俸。惟巴華里國,即通商條約之拜晏國,向稱強大,尚未盡削其權。許其自派公使往駐各國,各國亦可派公使往駐其都。兵政雖由德派員代為經理,而統關代巴華里所征之稅,尚給還巴王,俾自發兵餉吏俸。

波蘭國為俄、奧、德三國所分。該國幅員本大,共有二十二兆人民,而俄分得其人民十四兆。

初三日記

法人稱德國為阿里曼,英人則稱為日耳曼,其土人則自稱為德意志,名異而實同也。中國繙譯英書最早,故《瀛環志略》猶沿日耳曼之稱。《海國圖志》作“耶馬尼”,乃日耳曼之轉音。至咸豐十一年與中國通商立約,始知其為德意志,然其時尚未合眾為一。攷通商約章云:“大布路斯國暨德意志通商稅務公會各國”。至同治十一年,其使臣奉其國命,來告德意志變更情形,自是改稱為德意志合眾國云。蓋布路斯者,昔為德意志公會中之一國,後以國勢漸強,推為領袖;自戰勝法國後,各國遂戴之為共主;近者,各國王侯之權日削月朘,而德意志之全勢將歸併於布路斯一國。布路斯,《志略》作普魯士,《圖志》作普魯社,皆單舉言之,或不與於日耳曼列邦之數,或不入於耶馬尼總記之內者,皆誤也。攷德意志三字本非地名,乃一種人民族類之總稱。蓋歐洲之人分為三大類,曰羅馬人種,曰希臘人種,曰德意志人種。德意志者,所以別乎羅馬、希臘兩種人而言之,不限以地也。凡歐洲中部北部人民,皆此一族,故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瑞士,從前皆在德意志列邦之內。奧、普兩國最大,故先後迭興,為之盟主。至德意志南北之分,因普魯士初強時,惟北方諸邦附之,是為北德意志聯邦公會。迨後南方近來因河之四邦亦入公會,遂去南北之畛域,號為德意志合眾國云。偶按地圖,北方諸邦皆參錯於普國境內,間以郡縣雜居而治,殆有一合不再分之勢。南方四邦,皆足自立,去普稍遠,後來之分合,尚未可知也。

初四日記

余在法呈遞國書後,久欲馳赴倫敦,因芝田中丞兒女數人皆染痧證,不可以風,驟難遷讓使館。茲於初一日,先令參贊許靜山,隨員錢念劬、沈逋梅,學生胡馨吾、王省山,由法赴英。余於本日率同眷屬及參贊黃公度,繙譯那華祝,隨員趙靜涵、楊叔平,供事王鵬九等,乘馬車至火車北棧,遂登火車,行二百洋里至葛賴(一譯作坎來司,又作加利)海口。易輪舟渡海峽,約一點鐘零十分,行二十洋里至英國之多甫(一譯作都發,又作渡浮)海口,仍坐輪車,行七十八英里,抵倫敦之維多利亞車棧。芝田中丞已在此相迓,遂與同坐馬車至使館。

由法赴英渡海有兩口。一由葛賴至多甫,僅行一點鐘有奇,峽稍窄而濤浪掀激,船易顛簸。一由法之布倫海口至英之福克司敦,約行兩點多鐘,峽稍寬,浪亦稍平。

倫敦在赤道北五十一度三十二分,北京西一百十六度二十九分。按北京在赤道北三十九度五十三分,則倫敦在北京之北又十一度三十九分矣。以經度推算,倫敦午正,應遲北京午正七點鐘三刻五十六秒;北京午正,實倫敦丑正十四分四秒也。

初五日記

接受英館文案卷宗及移交應辦各事。英館舊員,余留用三人為:二等寶星總領事銜、英文二等參贊官英人馬格里,二等繙譯兼隨員、二品銜候選道張斯栒,供事王文藻。

初六日記

嘗攷火輪船之權輿。乾隆元年,英人或議造小火輪船,運行之力不用水氣而用風氣,船頭置輪,船尾置機,以大繩運轉其輪,欲拖大船,使出海口,未成。三十九年,法人造一水氣火輪船,因輪力不足,亦未成。明年,法人造一可抵一馬力之汽機,安於船上,施二輪於船之兩旁,轉於水中,船雖成而行甚遲。四十八年,美人用汽機安於船中,以代人力,用棹以代輪,然船行亦不能甚遠且速。五十二年,美人造一船,長五丈,船頭汲水而上,出於船尾;出水之力,用汽機加於汲水筒上,一點鐘能行十二里。美國富商遲疑不用,其人遂適英國,勸英富商用之。是時,蘇格蘭有三人,精究輪船之製十餘年矣。一曰迷羅耳者,創用旁輪之法,以助風力之不足。其友代路耳,以太費人力,擬改用汽機而輪轉,船行可以加速。代路耳之友曰塞明敦者,又變通其法,使汽機內上下起落活塞之力,改為旋轉運行。五十三年,塞明敦造一汽機,安於迷羅耳雙船之上,船輪在中,汽機在此一旁,蒸釜在彼一旁,氣管寬四寸,每點鐘行十五里。明年,三人又造大十二倍馬力之汽機,其船每點鐘行二十一里,而迷羅耳家資已罄矣。嘉慶八年,美國人富羅敦,詢造船之法於塞明敦,返至紐約,造火輪船,其製益精。迄今英國頗用其法,汽機安於船內,無在船上者。二十三年,蘇格蘭造成一輪船,可抵三十馬力,往來於蘇格蘭、阿爾蘭之間,常行海外之火輪船自此始。自後,船多改用尖頭,遇有巨浪,直衝而過,其行尤穩且速。道光十八年,英人造一大火輪船,載貨一千四百噸,開行十五日內可抵美國之紐約,是為輪船出大西洋之始。咸豐二年,始造鐵船,即遇颶風,可免迸裂沈沒之虞;後又有隔艙之法,以防滲漏。自是輪船之製全備。蓋此器由創造迄於今日,僅及百年;暢行無阻,不過三四十年耳。殫無窮之財力,積數國奇智異能之士之苦心經營,有美必備,無閒不尋,然後無遺憾矣。英國創製輪船較早,其收利亦最遠。用為商船,則貿易獨盛;用為兵船,則水師尤精。然則握富強之樞者,豈非以輪船為第一要圖乎?

初七日記

火輪車之製,締造稍在輪船之後。先是康熙年間,英人羅哲爾諾爾德,著書謂英北境之煤窰,用馬車運煤以抵河干,所經之路,可隨轍安木,俾與土齊,作木軌以約車輪,輪之四周,鑲以鐵瓦,俾與木軌相合,以利其行。後有用其法者,而運煤果便。後又於近窰之地,兼用鐵木以修路。後又多鑄鐵條,接續鑲於軌道,是為以鐵代木之始。道光五年,英國北方有煤窰、鉛礦之處,初開鐵路,貿易益盛,然皆用馬車也。是年始設公司,議行用火輪車,專造鐵路以運之。十年,鐵路告成,車行愈駛,旅客愈多,人始知鐵路火輪車之大利於用也。當其行駛之時,汽機內蒸氣出入,計一秒中往來二十次;蒸氣筩外,時聞有極速呼吸之聲,即蒸氣鼓動之力也。輪寬八尺,一秒中旋轉五次,每次車行十丈有餘,神速無比矣。自火輪車興,而四馬所駕之大車,三十減去二十有九。然歧徑僻路,火車所不能至者,仍須用馬車。旅客由火車卸裝分往各處,亦須用馬車。火車既盛,馬車亦益繁,小民之生計轉益便焉。今則每至一富庶之區,鐵路六通四闢,殆如蛛網。數十年來,智能之士研精經理,日臻美備,殆亦集思廣益而成,非一人所能專其功也。夫西人之所以橫絕宇宙而莫之能禦者,火輪舟車之力為最多,而皆發軔於英;且其締造不過在百年數十年之內,宜其獨擅富強之效歟。

初八日記

泰西之士講求郵政,殫精竭智以求傳信之便捷,五六十年前,始得電氣傳信一法。昔人見雲中電光閃爍,常以比作事之速,從未有知取而用之者;迄今能將雷電收置器中,俾為我用,可謂探千古未發之秘。然格致家考察電氣,亦已匪朝伊夕。古人始以琥珀摩擦令熱,能吸輕物。後人以玻璃、火漆等物摩熱,亦能吸輕物。若質巨氣足,則見有火星爆出。尋知五金之屬,皆善引之。又以瓶內外黏貼錫箔,蓄其氣,放之則有光如電,作聲如雷,能震人擊物。乾隆三十年,美人弗蘭林驗試,遇雷雨時以紙鳶放空際,初見繩上絲縷蓬然豎立,繼則氣隨繩下,盛之充瓶,用一鐵匙稍近瓶口,則火星躍出,迸然有聲。始知向用玻璃、琥珀等物所出之氣,實與雷電無殊,電學由此漸興。此種電氣,皆由摩擦而生,謂之乾電。

至今電報所用之氣,由意大里人嘎刺法尼暨佛爾塔二人究得一法,係以強屬與金屬相感而生,謂之濕電。其法,用紅銅白鉛薄片數對重疊,每對隔以強水浸透之厚紙,復以銅絲二條聯之,即能生電。佛氏旋因其紙易乾,則機無力,乃以玻璃杯為電池。後又有人造長箱,內以磁片分為數十格,箱蓋下安銅鉛薄片數十對,以銅條聯之,每對入一格,箱內儲以強水,用時但加蓋於箱,則二金自然相感。生電最旺。於是濕電之學大興,或以輔化學,或以佐醫學,然尚未得寄信之法。嘉慶二十五年,丹國人倭斯得,始著書論電氣與磁石之氣無異。驗之之法,於南北設一銅絲以定南鍼,近之則其鍼與絲俱相平,無所吸移。俟電路一合,而電氣運行於銅絲,即見鍼改向而指東西。觀電氣南北運行,使此鍼橫於東西,即知地球本有電氣東西運行,故令鍼橫於南北。定南鍼之所以指南北,即此理也。倭氏既創磁電二氣合一之說,法國有阿拉格與安貝爾二人,復以銅絲繞成螺螄形,電氣過之,每繞一匝則力增倍。以鐵為心,沾電力而能吸物,與磁石無異,是謂磁鐵,電學由此益精。

道光十八年,英人惠子敦,設電線於倫敦。二十四年,法人設電線於巴黎。是年,美人莫爾斯,設電線於華盛頓。其法,係以電運筆而畫字。由是妙法百出,有以電運鍼而指字者,有以電變色而傳字形者,甚有以電運印書機,立時將所傳之文字印出者,近更有以電傳聲為德律風者。而傳信均用號碼以審厥字,尤為明顯而畫一。迄今泰西各國,郡邑村鎮,電線密如蛛網。雖在一城之中,相去二三里,如有要信,即發一電,邇來大東公司新得保護海線之法,尤為精審,遂能沈線海底,東至中國、日本,南至新金山,西至美國,雖數萬里外,通傳要信,捷於影響,邇於戶庭。奇妙至此,神乎技矣,真令人不可思議矣。

初九日記

劉芝田中丞啟程歸中國,蓋將由巴黎赴馬賽,登法公司輪船也。余在館設香案,寄請聖安,然後送至車棧,執手而別。

十一日記

余率馬清臣參贊,往拜英首相、總理外部尚書侯爵沙力斯伯里、外部副尚書克蕾、外部侍郎山特生。沙侯前為外部尚書,光緒四年俄土構兵之役定計分遣水師,扼據津要以掣俄勢,廢俄土已訂之約,力保歐東大局,此次又為首相兼外部四年矣。英人皆稱其諳練各國事務,學問優裕,絕有本領。惟既為國相,攝事較多,交涉要端皆由克蕾經理,沙侯總其大綱而已。相見握手,互敘寒暄而別。

十三日記

昔郭筠仙侍郎每歎羨西洋國政民風之美,至為清議之士所觝排。余亦稍訝其言之過當,以詢之陳荔秋中丞、黎蒓齋觀察,皆謂其說不誣。此次來遊歐洲,由巴黎至倫敦,始信侍郎之說,當於議院、學堂、監獄、醫院、街道徵之。同人有談美國風俗之純厚者,余謂泰西諸國,在今日正為極盛之時,固由氣數使然;然開闢之初,戶口未繁,元氣未洩,則人心風俗自然純厚。蓋美洲之開闢後於歐洲,歐洲之開闢後於中國,而歐洲各國之中,開闢又有先後,故風俗亦有厚薄。美利堅猶中國之虞夏時也,俄羅斯猶中國之商周時也,英吉利、德意志猶中國之兩漢時也,法蘭西、意大利、西班牙、荷蘭,其猶中國之唐宋時乎?若法人之意氣囂張,朋黨爭勝,則幾似前明之世矣。或曰:美國之埃利士人,肆其忮忿,迫逐華民,古道何在?答之曰:三化之世,夷羿、寒浞、桀、紂、幽、厲,亦有亂時,豈必盡軌乎道?

十五日記

西人之恪守耶蘇教者,其居心立品,克己愛人,頗與儒教無甚歧異。然觀教會中所刊新舊約等書,其假託附會,故神其說,雖中國之小說,若《封神演義》、《西遊記》等書,尚不至如此淺俚也。其言之不確,雖三尺童子皆知之。余偶遇西國積學之士,與談耶蘇教旨,似皆已覺之而不肯明言;亦竟有言一二百年後,西國格致之學日精,必多鄙棄教會諸書者。及論孔子之教,則皆同聲推服,並無異言。雖西人亦雅善酬應,然余察其辭色,似出於中心之誠然。蓋聖人之道,不偏不易,深入人心。以耶穌之說比儒教,不僅如水晶之比玉。雖洋人未嘗不知。從前中國之楊墨佛老,非不鼓動一時,積久已自衰息;孔子之教,則如日月經天,閱萬古而益明。歐亞諸洲,不與中國相通則已;通,則其教未有不互行者。余是以知耶穌之教之將衰,儒教之將西也。

十七日記

外部前日函訂,英君主於今日三點鐘在溫則行宮延見。余率同參贊黃公度、馬清臣,先乘馬車至火車棧,外部侍郎茀爾克生,已在此相候。遂同乘火車,行三十英里,與溫則宮外一二里,君主豫備對騎馬車來迓入宮。先赴朝堂,宴飲畢,禮宮及茀爾克生引入便殿。余見君主鞠躬,黃參贊以國書遞交余手,余宣讀頌辭,呈遞國書。君主手受國書訖,宣讀答辭,慰勞周至,皆由馬參贊譯傳一遍,余遂鞠躬而退。禮官復導余遊宮殿,規模頗極閎麗,有該國歷代君主后妃及名臣名將畫像石像,暨古今彝器。國書云:

大清國大皇帝,問大英國大君主、五印度大后帝好。朕誕膺天命,寅紹丕基,眷念友邦,言歸於好。茲特簡二品頂戴、候補三品京堂薛福成出使,為駐劄貴國欽差大臣,親齎國書,以表真心和好之據。朕稔知薛福成忠誠素著,明練有為,辦理交涉事件,必能悉臻妥協。惟願推誠相信,俾克盡厥職,以與貴國益敦友睦,長享昇平,朕有厚望焉。

頌辭云:

大清國欽差大臣薛福成,欽承簡命,駐劄貴國。恭維大英國大君主、五印度大后帝德化懋昭,治功顯著,為遐邇所多仰。使臣親奉國書,上呈尊覽,以為永敦和好之據。惟冀大君主大后帝,體中國大皇帝之意,萬年輯睦,同享隆平,使臣不勝慶幸之至。

答辭云:

本君主敬問貴國大皇帝好。本君主深願貴國派一有名之人來駐本國,聞貴欽差學問極好,著書頗多,我意亦甚欣悅。貴欽差所宣貴國大皇帝之意旨,與本君主之意相同。本君主益喜兩國永敦和好,共享昇平。

十八日記

拜發抵英呈遞國書日期一摺,酌派參隨各員分駐英、法一片,暫留主事承厚駐法以備任使一片。

十九日記

余遇英士之研精化學者稱,英倫三島煤礦,尚可供一千年之開挖。余詰以英之商務所以甲於地球者,恃煤鐵也。若一千年後,恐英之商務竟至衰歇,將併輪船、輪車無以駕駛矣。英士曰:一千年後,駕駛船車似可不必用煤。蓋輪車之改用電氣,今已有行之者。化學家又研思化水之質,用水之法。若此事通透,將來可激水力以駛舟車,用代火力。夫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比之開礦挖煤,難易懸殊。以水代火若有把握,實為宇宙間日用民生之大益。英士又言:人之年壽,若調護得法,可活至二百歲。方今西人考究醫術,不過十得二三。若到一千年後,醫學日精,調攝合宜,雖不能人人活到二百歲,約可有得半之數。余意不甚謂然。人之年壽雖由調攝,大半天地間元氣為之。古之時,生民尚少,而元氣純厚;今之時,人數日多,而元氣漸漓。唐虞三代,聖王賢佐,多有壽逾百歲者,今已無之矣,而況在千年以後乎。

二十一日記

英太子先於十七日在森哲模斯宮代君主行朝紳會,余偕各國公使皆往會焉。是日,君主復在柏金韓模宮行朝眷會,余偕各國公使先入見君主,皆鞠躬而過。鞠躬者,實不過點頭而已。宰相及各部尚書繼入,然後命婦繼之。通國命婦朝君主者,至千餘人之多。命婦見君主,皆屈一膝請安。凡公侯之夫人,君主皆與握手而退。婦人裙皆曳地數尺,裙之外復有拖裳,在後曳地一丈以外,蓋以愈長為愈敬云。

《泰唔士報》云:印度《加爾各搭報》稱,中國升大臣,於西五月初三日(中三月十五日》離大吉嶺往拉薩,西兵聲礮排隊相送。

攷英國每噸,合二千二百四十磅,合中國一千六百八十斤。又每立方四十英尺為一噸,約合六面方不過中國三尺高闊。

二十二日記

余率馬清臣參贊,往拜會俄國頭等公使狄斯大爾。狄使人頗謙謹,意亦殷摯。

中國茶之到歐洲,始於明萬曆四十年,荷蘭之東印度公司,攜歸少許以供玩好。國朝順治八年,荷蘭始載茶至歐洲發售。越十年,茶市益行,英京始立稅茶之律。當時甚為珍貴,饋送王公,不過一二磅而止。又越三十年,茶務益盛,英京始多收茶葉之稅。

二十四日記

余率同馬清臣,往拜會法國頭等公使華亭登、德國頭等公使伯爵哈子飛爾、意國頭等公使伯爵多尼利。

海風最有益於人之身體。西人凡值盛暑嚴寒,及有疾病者,皆居海口頤養。歐洲各國,頗忌東南風,以其由阿非利加洲沙漠吹來,受之每易得病,或挾癉氣以俱至也;喜西北風,以海在西北,得其溫煦滌蕩之氣也。中國則適與相反,喜東南風之和藹,以海在東南也;畏西北風之嚴厲,以其由西北塞外而來,塞外多沙漠也。惟南風溫暖,北風寒涼,則中西相同。所以然者,赤道之遠近為之也。

二十五日記

率馬清臣往拜會奧斯馬加國頭等公使伯爵狄姆、土耳其國頭等公使洛司丹。余詢洛使以土耳其國情形,所答甚詳,備錄如左:土國近來產絲及酒頗多,自用之外,尚可運售他國。其餘五穀棉花等物,亦自用有餘。祇因運道不便,故其民之種植,尚未能盡地力。邇年創築鐵路漸多,將來運售較便,則出產自亦漸廣。其民皆食米飯,此其風俗與中國同者也。全國疆域極大,半在亞細亞洲,半在歐羅巴洲,而阿非利加洲地亦有之。自俄土交兵、在柏林訂約之後,歐、阿兩洲之地頗多分裂。今歐洲之希臘、羅馬尼亞、塞爾斐亞、布加利亞,皆為新立自主之國。論地則羅馬尼亞最大,布加利亞次之,希臘又次之,塞爾斐亞又次之。此四國本皆土耳其之屬地,後因土國中衰,各大將及總督皆據地自擅,寖至尾大不掉,漸列為附庸入貢之國。及俄之攻土也,俄人使告四國曰:汝若起兵助我,將來議和時當立汝為自主之國,且使土人割地與汝。於是羅、塞、布三國皆以兵助戰,而土人力屈受盟。希臘本欲起兵助俄,而英、法、德、三國止之曰:汝若助俄,我當伐爾。希臘遂按兵不敢動。及定柏林之約,俄人勒令土人割膏腴之地兩省以畀。羅馬尼亞及塞爾斐亞、布加利亞,皆為自主之國。希臘亦遣使告英、法、德人曰:我悔不助俄攻土。於是英、法、德三國,復判斷土人割兩省地以畀希臘。希臘雖前已自主,然小國也,既得兩省地,其疆圉乃稍擴云。又有埃及一國,即古時之麥西,在阿洲境內。其地山川秀美,文物卓著,土產亦饒,向稱名邦,為土耳其屬地已久。邇年所派之埃及總督,亦據地自擅,稱王於境內,寖成附庸入貢之國。又以欠借英債甚多,英國派員代為經理,隱收其政權餉權兵權,而土耳其之權在埃及者蓋寡,似已漸折而入於英矣。

二十六日記

洛使昨言:土國兵皆以奉回教者入籍,奮勇能戰,甚屬可用;祇以官員經理不善,遂致衰弱,即如俄土之戰,土兵勝多而敗少,但迫於英法之勸和,不能不受虧損。然所立自主之四國,向來回人無多,土國不選為兵。今士耳其通國尚有勝兵六十萬人,不稍減於舊額也。又云:土耳其與中國形勢相似,將來必有謀害我兩國者,頗有同病相憐之意。如兩國能訂和約,結為友邦,實屬兩有裨益,蓋隱懼俄羅斯也。馬清臣亦云:土耳其與中國獨無條約,以向無商務往來也。俄之水師如出黑海,必過土之君士但丁峽,始能入地中海。土與英法等國皆有和約,如俄之水師過境,將與其友邦為難,土可援照公法守局外之例,不許俄船過其海峽。若俄所攻,非土之友邦,則不能矣。故中國當與土立和約,但結為友邦,不必立詳細條約,以向無商務又無交涉故也。此言亦甚有理。

二十七日記

土耳其公使洛司丹、意大里公使多尼利、俄羅斯公使狄斯大爾,來答拜。

北洋李傅相電開:“接總署電,聞朝鮮議借洋債。此端果開,後患無窮。請知照外部,轉諭紳商,言朝鮮貧而浪費,償款維艱;各國紳商不宜與該國訂立合同,付以鉅款。將來如有借債不償之事,中國不為擔保。若各國因欠款而抵據朝鮮海關,中國決不允許。豫為聲明,以昭睦誼。此事業經本署會同北洋奏奉俞旨,務即遵辦。外部覆語如何,仍希示悉”等語。是日,辦文照會英、法二國外部。

二十九日記

近聞恰克圖邊外,俄人穴地取金。邊境一帶小山,有登陟者,聞地下有斧鑿聲,恐是俄人越界取金。據俄國礦師云,俄金漏入中國,歲在九萬兩上下。緣各廠金砂,悉應交官,由官爐鎔鍊,再運俄都鑄錢。鎔運之費,什一之稅,計耗十分之二。就近售與華商,即少耗折。故由本廠私賣者十之七八,由礦夫竊賣者十之二三。本廠私賣,大率遣送華界,與巨商大賈相交,破案者少。礦夫零星盜竊,未能徑送華界。華人於金廠附近開設店鋪,陽售雜貨,陰購金砂,積有成數,乃運華境。中途被劫被獲者十之三四,得脫者十之六七。金砂既至恰克圖,就地傾鎔,以入張家口,運京者十之三四,運津者十之六七,復有流轉入外洋者。又聞東三省、內外蒙古地方,產金最盛。兩國邊界,山脈連屬,河流貫通,即如土謝圖汗部與俄國接壤,東西數百里到處產金,恰克圖迤東之切貴河分流諸水,金砂尤多。俄人在切貴河挖金,往往侵入華疆,或鑿山,或淘河,晝還夜往,習以為常。

三十日記

俄地向不產金。有明中葉,吞併烏拉嶺諸部,尋獲金礦,建議開採。萬曆九年,為俄人設廠取金之始。三百年來,拓地日廣,據有東西悉卑爾全境。阿爾泰山,譯義為金山,東幹北幹,縱橫數千里,山重水複,處處有金,故俄呼悉卑爾為金穴。於是招礦師,設礦學,置礦官,頒礦律,凡產金之區,由官丈量,聽民開廠自行熬鍊金砂,送交官爐鎔化,再運俄都錢局提淨,笵為金磚,以十分之九鑄錢幣,以十分之一作器皿。業主願得金磚金錢者,如數領取,否則請領金票,聽民交易。稅收什一,轉運傾鎔之費亦什一,皆於業主取償。開礦之地分為八部:一曰撇爾穆部,烏拉嶺東西金廠隸焉;一曰鄂蘭布爾部,烏拉嶺東南附近裏海金廠隸焉;一曰西悉卑爾部,葉尼賽河以西鄂蘭布爾以東金廠隸焉;一曰東悉卑爾部,葉尼賽河上下游東西境金廠隸焉;一曰拜喀勒斯克部,黑龍江以西喀勒湖以南金廠隸焉;一曰牙庫特斯克部,外興安嶺東北金廠隸焉;一曰黑龍江部,尼布楚以東及黑龍江上下游金廠隸焉;一曰東海部,黑龍江東南沿海金廠隸焉。通計八部金礦,共設廠一千一百四十六所,常用礦夫七八萬人,俄都錢局歲得淨金九十七萬九千二百餘兩,約值銀二千餘萬兩。此係據官冊而言,歲產之金實不止此,官商朋比偷漏私銷,恐皆不免。現在採河金者十之七八,採山金者十之二三;河金多而施工易,故廠本較輕。

四月庚子朔記

歐美兩洲各國勃焉興起之機,在學問日新,工商日旺,而其絕大關鍵,皆在近百年中;至其所以橫絕地球而莫與抗者,不過恃火輪舟車及電線諸務,實皆創行於六七十年之內,其他概可知矣。今之議者,或驚駭他人之強盛,而推之過當;或以堂堂中國何至效法西人,意在擯絕,而貶之過嚴。余以為皆所見之不廣也。

夫西人之商政、兵法、造船、製器及農、漁、牧、礦諸務,實無不精;而皆導其源於汽學、光學、電學、化學,以得御水御火御電之法。斯殆造化之靈機,無久而不洩之理,特假西人之專門名家以闡之,乃天地間公共之道,非西人所得而私也。中國綴學之士,聰明才力豈遜西人?特無如少年精力多縻於時文試帖小楷之中,非若西洋億兆人之奮其智慧,各以攻其專家之學,遂能直造精微。斯固無庸自諱,亦何必自畫也?

上古之世,制作萃於中華。自神聖迭興,造耒耜,造舟車,造弧矢,造網罟,造衣裳,造書契。當鴻荒草昧,而忽有此文明,豈不較今日西人之所制作尤為神奇,特人皆習慣而不察耳。即如《堯典》之定四時,《周髀》之傳算術,西人星算之學,未始不權輿於此。其他有益國事民事者,安知其非取法於中華也?昔者宇宙尚無制作,中國聖人仰觀俯察,而西人漸效之;今者西人因中國聖人之制作,而踵事增華,中國又何嘗不可因之?若怵他人我先,而不欲自形其短,是諱疾忌醫也。若謂學步不易,而慮終不能勝人,是因噎廢食也。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凝於水而寒於水,巫臣教吳而弱楚,武靈變服以滅胡,蓋相師者未必無相勝之機也。吾又安知數千年後,華人不因西人之學,再闢造化之靈機,俾西人色然以驚、睾然而企也?

初二日記

晚十點鐘,率同參贊黃公度、馬清臣、許靜山、張聽帆,赴柏金韓模宮觀跳舞會。十二點半鐘回館。

查舊卷,前任劉大臣代張薌帥在英倫柏辣德公司,訂織布、整花、紡紗、提花各機器,議定價值英金六萬七千一百十二磅十一仙令五本士,而軋花機器尚不在內。又在喜克哈葛里甫公司,定購布機需用之汽機、鍋爐等件,議定價值英金一萬七千二百七十六磅六本士。又織布廠內所應用之鐵水溜、玻璃、通氣筒、火磚、火泥、西門士、熱氣管、引電機等件,共需英金三千二百六十五磅,尚未定購。又柏辣德廠所開拉散帶子花機器二副,雙軸軋花子機二十具,及車牀旋竿等零件,共價一千四百十七磅十三仙令十本士。又喜克哈葛里甫廠所開軋花汽機、鍋爐等件,共價一千零十四磅,均尚未定購。又英工師傅次廠所開布廠樑柱間架、生熟鐵鋼料,共價英金九千二百三十九磅十仙令。又在諦塞德公司定購鍊鐵鍊鋼機器,共價英金八萬三千四百九十八磅。

初三日記

英君主維多利亞,以西五月二十四日為誕期。今日為西五月二十一日,先三日開壽讌。外部尚書沙侯代為主人,邀各國頭二等公使赴其家宴會。晚八點鐘余往赴焉,有比利時國王在座。十點鐘宴畢,遂至外部赴沙侯所請之茶會。

查舊卷,前年粵省所定鑄錢機器,共價英金五萬二千五百磅。

初五日記

印度幅員之廣,積計一百五十萬英方里,居民二百四十餘兆。其歸英官管轄者十之三,其餘歸土王、土司分治,而統轄於印度總督。其商務,自咸豐八年歸英主政後,一切皆聽命於官。迄今地方饒富,百勝於前。書院生徒,幾二百萬。鐵路、電線,日接日廣。出口最多之貨有三大宗:一為米、麥及生牛皮;一為棉花、苧麻、羊毛;一為各國土產,如中國之茶葉,南洋之加非,秘魯之橡樹,呂宋之煙葉,印度皆取其種而分植之。

初六日記

英俄兩國形勢最關緊要者,黑海至地中海中間海峽而已。此峽自黑海東北至西北直達地中海。峽分三段,兩岸皆土耳其屬地,其自東北通黑海之處,曰波斯福爾(一譯作波士浮羅士),自西南下達地中海之處,曰他大尼里(一譯作達得紐耳),中間較寬處曰馬爾馬拉海(一譯作馬麻拉海)。按土耳其,跨歐亞兩洲為國,其都城建於歐洲之羅美里,曰君士但丁;對岸即亞洲之美諾,曰斯居得利。中隔海峽,黑海之水入焉。峽名波斯福爾,亦曰君士但丁峽,歐洲一岸長三十二啟羅邁當,亞洲一岸長三十八啟羅邁當,寬自六百邁當至三千二百邁當。惟歐亞兩岸礮臺之間,寬祇五百五十邁當,深二十七邁當至五十二邁當,水流速率每小時約有五千邁當,皆自東北而至西南。黑海之水,過此瀦為馬爾馬拉海,因其中有馬爾馬拉島得名。過此海,則為他大尼里海峽,長六十七啟羅邁當,寬一千二百邁當至七千五百邁當,深五六十邁當。礁多流駛,船不易過,祇可魚貫而進,不能方舟並行。兩岸亦有礮臺,可以對擊,是為黑海及君士但丁鎖鑰。由是入於額力西卑耳海(譯言希臘羣島海),以注於地中海焉。泰西人稱君士但丁峽為金角,以其都城為天下形勝第一也。地為士耳其之地,海為土耳其之海,似與英俄兩國無涉;然土既衰弱,不能自守,故兩國得倚以為重輕焉。土存,則英恃為拒俄之屏障;土亡,則俄因以撤英之藩籬。兩雄不相讓,兩策不並行也。城在赤道北四十一度十六分,北京西八十七度二十九分,巴黎東二十六度三十八分。

初七日記

自中國航海至歐洲,凡海口緊要之地,若香港、新嘉坡、錫蘭、亞丁等處,無不為英人所扼據。蓋英人以通商為性命,而又善審地勢,有水師以為之先導;數十年間,瀕海要害之區,幾無不入其囊括者。歐洲各國以地中海為門戶,英之所以能獨占地中海之形勢,縱橫出入而莫與抗者,則以其踞守毛爾塌島(一作麻爾太)及日巴拉爾大峽(一作直布羅陀)也。毛爾塌島東距新開河口,西距大西洋海口,輪船約各三日程。此島居地中海之中而稍近南岸,四面環海,周迴約可百里,地勢絕佳。嘉慶年間,與法王拿破侖戰,勝而得之。得此島則地中海之全勢在其掌握,東道不至阻絕矣。日巴拉爾大峽長八十里,闊五十里。有一海港,寬約五六十里,狹處僅十餘里,從此而入,則為地中海,出則為大西洋。海兩岸皆有高山,儼然石柱對面雙峙。其地三面居海中,惟其迤北與西班牙國地相連。康熙年間,得之於西班牙屢敗之餘,厥後議和,盡歸侵地而此峽不返。山勢彎環迴抱,宛如天生城堞,水師停泊,可避風浪。英人三面築礮臺多座,高峻鞏固,山麓鑿成街道,置兵數千守之。西班牙嘗與法蘭西會師來攻,大敗而去,英人遂扼地中海及大西洋之咽喉矣。以上二地,英人累世營繕,不遺餘力。十餘年前,增建鐵甲礮臺。又得土耳其之徐卜洛斯(一譯作昔丕羅斯)島,遴派大員築臺置戍。此島在毛爾塌之東南,距紅海口不遠,三地之中,惟斯為大,有三千五百八十四英方里,居民十八萬六千有奇。然後知五大洲內,衝衢要津,名埠雄關,凡可以屯水師、保商路者,皆英人所注意經營者也。

初八日記

西洋各國,陸軍以德國為最勝,水師以英國為最精,固已然。不必英與德也,余觀各國營伍,無不步伐整齊,操練精熟,多有一定步驟,非可尺寸踰越。其所以驟勝中國之故,厥有兩端。一則中國三代以前,文武原未嘗分途,漢唐猶存此意;宋明以來,右文輕武,自是文人不屑習武,而習武者皆係麤材。積弱不振,外侮迭侵,職此之由。泰西各國,選將練兵,皆出學校。武備一院,選聰穎子弟讀書十數年,再令入伍習練。雖王子之貴,皆視為急務。歷練既深,又多學問,故無不精嫻韜略。夫西人選擇精,讀書久,閱歷深,而始能當一兵,其所以制勝者在此。一隸營籍,則平日見重於閭里,如中國諸生之列膠庠。即年滿告退,亦有半餉以贍其老。所以能使樂於從事,不憚致其畢生之力,而將才亦因以輩出也。

一則兵事不尚空談,貴乎實練。中國兵法之有專家,始於戰國之時。厥後漢之韓信、唐之李靖,皆有兵法傳於世。蓋此中窾要,非可鹵莽,宜有心得也。宋明以後,漸失其傳,非烏合之眾僥倖於一勝,即疲弱之卒糜餉於平時耳。岳武穆不盡依古兵法,斯其天資卓絕,非可強幾。後惟戚南塘氏束伍練兵,著為專書。曾文正公頗用其法,覈定營制,而楚軍、淮軍相繼並起,懋著功績,然亦因與粵捻諸寇相持稍久,故能練之益精也。歐洲各邦,以戰立國一二千年矣。上下一心,競智爭雄,目見耳聞,濡染已久,又復互相師法,舍短集長。凡陣法之變化,號令之疾徐,船械之良楛,槍礮之利鈍,無不罄其秘要,確有程度;非若中國之承平稍久,或并古所習之兵法而失其傳也。以上二者,彼之所以獲此成效,本非易易。中國雖不必盡改舊章,專行西法;但能明其意而變通之,酌其宜而整頓之,未始非事半功倍之術也。

初十日記

西國博雅之士,論及創制,每推中國。如新報之仿邸鈔,化學之本煉丹,信局則採孛羅之記,印書則為馮道之遺,煤燈之本於四川火井,考試之本於歲科取士。至於南鍼、火藥、算學、天文之開於中國,更無論矣。惟西國日求其精,中國日失其傳耳。

十一日記

嘉慶十九年,俄普奧三國裂分波蘭之地,留克喇各末一城為局外之國,約以鄰國不得攻之。道光二十一年,此城為波蘭民之逋逃藪。奧乘法國之亂,攻取此城,波蘭遂亡。俄、普幸波蘭之不復生亂也,均各無辭。

普自敗法稱帝,日耳曼各邦皆統屬焉。一切水陸軍政、賦稅章程、各邦商務,以及鐵路電報有關軍務者,均歸普皇統制。列邦互相爭競,並由普皇剖斷。按日耳曼向分南北二會,南會推奧、北會推普為盟主。自同治五年普勝奧後,普為南北盟主,奧不與會。

十三日記

余購土耳其國地圖,見其歐洲舊疆已去三分之二。因查光緒四年俄土兩國會同各國所訂柏林之約,俄立土耳其之附庸三國,羅馬尼亞、塞爾斐亞與門的內哥,皆為自主之國。惟門的內哥壤地褊小,故雖稱自主,而至今不能遣使於各國。又立布加利亞為半主之國,其地尤大,境內之事,俄皆得與聞。按俄土未戰之先,土國所屬歐洲之地,原有九千四百六十七德方里;自割地以畀各國,則所存之地僅有二千八百二十七德方里,且往往與土京隔絕,不相毗連。羅馬尼亞舊地二千二百德方里,新得多布魯卡一省,加二百四十德方里,劃去貝沙拉比亞一百五十四方里,不過多得八十六方里。塞爾斐亞舊地七百八十三方里,新得一百五十四德方里,居民二十一萬六千。門的內哥舊地七十八德方里,新得九十八德方里,居民四萬五千。多布魯卡之地,係土國割與俄者,在多惱河之南,居民十九萬四千,而俄人轉畀羅馬尼亞,以易其貝沙拉比亞之故地。咸豐六年,英法助土攻俄之役,在巴黎立約,以俄屬貝沙拉比亞南界濱於多惱河之地,割歸羅馬尼亞,蓋防俄人有事於多惱河上也。俄人欲廢巴黎之約,而此地未復,根蒂猶存,故以新得之地易之。又立布加利亞為俄附庸。其地二千五百六十二德方里,居民三百八十二萬。自此以後,土國之地在歐洲者,僅有二千八百二十七德方里耳,而且分裂懸隔,聲氣不聯。按每德國一方里,約中國一百八十方里,因德國每一里等於中國十三里有奇也。土國餘地僅存三處,一為魯米利亞省,一為薩羅尼啟郡,一為阿耳巴尼亞並巴斯尼亞南北兩處。

十四日記

柏林之約,非特使土耳其割地以封四國也,又割波森利牙及赫次戈偉納兩省,歸之奧國。因土疆三面環海,惟北面與奧毘連。所有兩省及布加利亞諸國之地,均在土境;深恐俄人要求無厭,侵逼不已,土人無以禦之。故各公使會議,歸奧屯兵鎮守,而各國亦歸奧保護。又割徐卜羅斯島(徐卜羅斯一譯作賽薄師)歸之英國。此島在地中海極東,長五百里,廣百六十里,居民二十餘萬,距新開河不遠。俄人如有事於蘇彝士,水陸必經此島,故讓英屯兵守之。又割土屬特薩耳及矮皮魯斯兩地、圭利脫一島,歸之希臘,并立為自主之國。又割巴統(一譯作罷通)及阿達亨、卡爾斯共三地,歸之俄國。惟德法兩國,與土非接壤,並無所割。義國亦欲割土屬地以廣幅員,羅馬教王力為排解,乃止。追溯前事,始知衰弱之國,一啟兵端,非特彼之仇敵不得利益不止也,即名為相助之國亦不得利益不止。識者於是歎公法之不足恃也。

十五日記

恭讀邸鈔,閏二月二十五日奉上諭:

戶部右侍郎曾紀澤,才猷練達,任事勤能,由蔭生部屬承襲一等侯,同治年間,特旨以四品京堂用。朕御極後,迭加遷擢,洊陟卿貳。簡任出使大臣,聯絡邦交,熟悉一切情形,辦理悉臻妥洽。嗣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並幫辦海軍事務,均能盡心職守。日前偶感微疴,賞假調理,方謂即可就痊,長資倚畀,忽聞溘逝,軫恤殊深。加恩賞給太子少保銜,照侍郎例賜恤。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應得恤典,該衙門察例具奏。伊子蔭生曾廣鑾著俟服闋後由該部帶領引見、兵部主事曾廣銓著以員外郎補用,以示篤念藎臣至意。欽此。

竊思曾侯奉使八年,其豐功偉略,在駐英俄二國時為多。年未中壽,遽爾淪謝。睠懷時局,為之愴然。然飾終之典如此其隆,益見其平日之忠勳,有以上孚宸眷矣。

十七日記

凡乘舟車自西而東,不啻迎日而行,亦即背日而行。由上海東行,經日本,越太平洋,抵美國之三藩謝司戈城(即舊金山),計程二萬二千一百餘里。舟人測日,度準時刻,每日日遞早十七分有奇。上海午正,三藩城已交戌正。再出三藩城東行一萬七百十五里,抵美國之費地里費城,則三藩城午正,為費城申正,較上海約差六時矣。再由費城涉大西洋,又一萬一千七百餘里,為英之倫敦,則費城辰初,英已午正。再由倫敦東行,出地中海,過新開河,歷紅海,渡印度洋,抵香港而回上海,計程三萬六千七百餘里,則英始卯初,上海已午正,較費城亦約差六時,水陸共八萬二千三百餘里。故凡環行地球一周,較之常住一處者,必增多一日。非真多也,其按日時刻較短,積之而贏一日也。若自東而西,環行地球一周,不啻逐日而行,較之常住一處者,必減少一日。非真少也,其按日時刻較長,勻之而縮一日也。

十八日記

道光年間,南亞美利加諸國叛西班牙而自立,求援於美,美人辭之。及西班牙無力遠制,美乃與之立約,待以與國。近百年來,歐美各國干與他國政事者,約有三端:或為保護商利,如英之助土攻俄,美之阻西班牙是也;或為保護同教,如俄因布加利亞之教民受害,而興師攻土是也;或因關係大局,如西班牙立君未定,而有普法之戰是也。英、俄主利而普、法主名。

二十日記

中國近議就唐山已成之路,逶迤達山海關,入沒溝營,計程不過五六百里。李傅相於恭辦陵差入都時,與海軍總理衙門王大臣商定,具摺奏陳,已蒙俞允。

二十二日記

巳初二刻,率參贊陳季同、學生王豐鎬、武弁王鐸及庖人一名,乘馬車至車林克洛司車棧。巳正,火車開輪。午正,抵多甫海口,計程七十八英里(未到多甫之前,先過福克司登,停車五分時候。此處亦英法往來之海口也。自此傍海而行,即抵多甫)。易比國輪船,行四點鐘時候,計程約六十四洋里。申正,抵比國之澳斯唐脫海口。又乘火輪車約行八十五洋里,酉正二刻,抵北車棧。復換馬車,酉正三刻,抵客店。樓房三層,頗軒敞精緻,地在王宮之後(街名拜來司台烏矮)。比國都城名伯魯色爾,在赤道北五十度五十二分,倫敦東四度零二十分,北京西一百十二度九分。街道亦閎整精潔,在歐洲有“小巴黎”之稱。雖限於國勢,不能如法都之壯麗,然煙戶繁密,頗與法之馬賽相若,蓋亦一都會也。(此城《志略》作不魯捨拉斯,今譯音為伯魯巴爾。)

二十三日記

俄國上海領事爾來停來謁。據云駐滬二十餘年矣,頗諳華語,此次告假回國過此,特來一見,寒暄數語而別。午後,往觀油畫院。有奇骨兩具,名“壹塊農”。長約二丈餘,頭足如獸,尾如魚,其頭昂起似長頸鹿,係從煤礦中挖出,骨上黑色如煤,蓋數千年或萬年前物也。遂遊城外大樹林,曰蒲槐待賴,崗坡周約一二十里,蓊然蔚然,較之英法之樹林,另具一種風景。蓋英法之林整而疏,比國之林繁而密也。及既入城,有直街一條,亦長十餘里,兩旁巨樹分行排列,其整齊又與英法相似矣。

二十四日記

率參贊往拜外部尚書喜梅、侍郎兼總辦郎貝爾芒(一譯作郎白蒙)、總文案司達臘登榜多。三人者,皆其姓也。中國風俗,皆以姓名並行。六朝唐人,多有以姓字行者。而滿洲、蒙古、漢軍但以名行。西洋之人,則以姓氏行。余前所載外洋往來之人,大抵皆其氏也。喜梅,本一小邦之名,今已併於比利時,其子孫遂以國為氏;然猶存侯爵,舉入議院,仕為尚書,蓋以族望貴也。惟性健忘,於外部事不甚經意,一切交涉事務,皆郎貝爾芒主之,喜梅畫諾照行而已。郎貝爾芒貌頗不揚,而學問素優,於天下各國之大局均能精心研究,出言近理,一切公會皆推舉之,總理比國外部近三十年,俱臻妥協。自云:二十五六年前,國王方為太子,伊隨之遊歷中國。行至上海,聞前王得疾而返。然於中國風俗教化,心欽慕之不忘。又言:比國工藝及製造軍械船礮,不後於英、德諸國。若中國垂顧,各該廠必能格外盡心,而其價較各國不過八九折耳,實於兩國均有裨益。頗勸中國設領事於比國,專司采辦;即未設領事,或設招商局於比國,以輪船往來運貨;而比國商會,亦設公司於上海,承辦軍械,并能與奧、意諸國,貼招商局歲費云。

往觀刑部衙門。其規模之閎壯,稱歐洲刑部第一,用費五千萬佛郎,去歲甫經落成。其監工繪圖構思凡十六年,未及蕆工而卒,今雕石像於門首。又觀上下議院,雄鉅不如英法,而修整不讓焉。又觀一古礮臺,內有古時軍械及上古墓碑石棺之屬。又觀七百年前所造之教堂,稍參希臘舊式,規製亦壯,然已與新式不同。又觀一千二百年前之古堡,樸陋無甚足觀,不過以其古而存之耳。

二十五日記

觀萬恩尼織紗廠。女工二千餘人,皆散在民家,居廠者數十人而已。所織摺扇、衣料、手巾、披巾之屬,均極細緻;然價甚昂貴,中國所弗尚也。而歐洲婦女皆珍重之,行銷歐洲各國,為比國土產之一大宗。

又遊臘根花園,國王之行宮也。鳥語花香,樹林深蔚,地頗幽曠。登一石塔,高十丈餘,供前王賴烏布耳第一石像於其中。比利時為自主之國。自此王始,迄今甫五十餘年。今王賴烏布耳第二,即其子也(年五十五歲)。

又觀一天主堂,規制亦鉅。前王之柩,葬在堂內。堂右有一大墓,凡富貴人皆葬於此。上有石碑,圍以鐵欄,植以花卉,而棺柩尚與其隆起之墳相去稍遠,蓋在其下一層之窟室中云。晚,遊蠟人館。觀阿刺伯回人跳舞而回。

比國共有三百七十三立方洋里,長一百六十洋里,廣一百十五洋里。東面多高岡。外江曰茂斯江,長五百五十洋里,內河曰賽恩河,繞城以通外江。人民共有六百萬,都城中有四十八萬(《乘槎筆記》云三十二萬,蓋二十餘年前之數也)。土產:織紗、銅器、槍礮、玻璃、洋布、糖之類。電線、鐵路,四通八達,縱橫交互,殆如蛛網。

二十六日記

先是,比國外部來函,約於今日未初二刻呈遞國書。屆時,有朝官以雙馬車二乘來迓。余率陳敬如、王省山同往。至宮門,與其朝官數人皆握手為禮;其宰相代外部來陪,亦與握手。少頃,朝官引入內殿,國王東嚮肅立,余入門鞠躬,國王亦免冠鞠躬,與余握手。余宣讀頌辭,呈遞國書。國王躬親祗受,口述答辭,慰勞殷摯,立談移時,復與敬如、省三各寒暄數語。禮成而退,朝官復以馬車送余返店,遂辭去。

國書云:

大清國大皇帝,問大比國大君主好。貴國與中國換約以來,夙稱和睦。茲特簡二品頂戴、候補三品京堂薛福成為欽差出使大臣,前往貴國都城通問,並令親齎國書,以表真心和好之據。朕稔知該大臣老成練達,公正和平,辦理交涉事件,必能悉臻妥協。朕恭膺天命,寅紹丕基,中外一家,罔有歧視。嗣後願與貴國益敦友誼,長享昇平,朕有厚望焉。

頌辭云:

大清國欽差大臣薛福成,欽承簡命,出使貴國,恭惟大比國大君主前曾遊歷中華,與我中朝最稱親睦,勳猷學識,超越尋常,內政外交,蒸蒸日上。使臣親奉國書,上呈尊覽,以為永敦和好之據。惟冀大君主體中國大皇帝之意,益篤邦交,互求裨益,使臣不勝欣忭之至。

答辭云:

蒙貴大臣來遞大清國大皇帝國書,不勝欽感。本君主前經遊歷中華,見其風俗政治,知為教化最先之國;而人民繁盛,物產殷富,實甲於地球。今雖事隔二十餘年,本君主追念前遊,未嘗不神往也。敝國以局外立邦,丁口稠密,藉可勤求製造。如中國有采辦軍械事件,深願效勞,敝國亦可漸習中國之教化,以補其不及。煩貴大臣轉奏大皇帝,表我此心,實於兩國互有裨益。

二十七日記

觀鑄銅機器廠、皮酒廠。

亞細亞洲極北近冰海之地,有所謂使犬、使鹿之邦者,而比利時之人,常驅三犬拉一車,或駕一犬於小車之下,使之挽車,而一人在後推之,其亦使犬之意歟。

色棱廠前總辦薩端來謁,年七十餘,近已告退。該廠規模本不甚大,薩端為之整頓擴充,遂成巨廠,專辦鍊鐵開礦鐵路之屬。

比利時駐中國京都之使館參贊米師麗來謁,甚諳華語,自稱嘗兩署公使,今告假回國,秋間尚須前往中國。去年余在京都,嘗與晤敘兩次。

二十八日記

往見國王之弟。年五十餘,耳已聾矣,而意氣和靄。詳問中國冠服之制,展玩久之,握手而別。

往觀花會。又往觀馬會。馬皆肥碩膘健,有重至一千五百斤者,較常馬高大倍之,皆牡馬也。惟比國有此巨馬,善牧者以重費養之,每歲售與各國為種,價高者可鬻至一萬數千佛郎。各埠購得一二馬以歸,俾與牝馬交,所生之子亦皆肥碩,而膘色已稍弗如;三傳之後,則復同常馬矣。故各國必來購種,大抵用之耕田者為多。

國王設讌會,先一日發帖邀余與陳敬如、王省三於六點鐘赴宴。屆時乘馬車至宮門,入宮。須臾王出,免冠握手為禮。王及王弟、宰相、尚書、朝官暨外部各官,會者二十一人,合賓主共得二十四人。設一長案,以次列坐,洋餐味皆適口。王酬應周到,禮意殷拳。且謂余曰:“前月在英國同席,見貴大臣不甚下箸,恐中西口味不同。若意所不欲喫者,不必勉強,乃於養生之道為相宜。”宴畢,王與其弟攜手同行,導賓入別室,飲加非、皮酒之屬,皆立而飲之,賓主任意。所欲與談者,或二人或三人,皆立談良久。郎貝爾芒與余談天下大局,謂舊金山、新金山土人,日強一日,數十年後,必各自立一國,不復服屬於美英,美英之勢當稍衰。而中國又多兩強國之交涉,應付當稍費手。又曰:“方今地球各國名相,以畢士馬克為第一。而中國之李中堂,亦當在二三之間,聞其所注意經營,亦偉人也。曾侯辦理外務,亦頗有名,惟在此不久而歸,歸亦未聞別有建樹,今已逝矣,真為可惜。中國教化最好,民物最殷,但能參用西法,便可立致富強。方今外交之道,既不能免。非謂謀國當自忘其本,即如日本之自改服式,我西人亦非笑之。中西政俗,要在集所長而去所短耳,願貴大臣留意焉。”將別,國王復與余握手而祝曰:“願貴大臣在歐洲身體安和爽健,願貴大臣諳究我歐洲政俗,願貴大臣聲望勳業隆然日起。”余肅謝而退。

二十九日記

未初一刻,余率參贊、學生等,由比都啟行,先乘馬車至北棧,換坐火輪車。過明司,停三分鐘,街市繁盛,比國之大埠也。過分呢,為比法交界之地,停二十分鐘,亦極熱鬧,有法國海關在焉。車上人紛紛持行李往驗,惟各國公使祇遣人送憑照一看,概不查問,循舊例也。過雙諦大樹林,樹木茂盛,一望無際。酉正二刻,抵巴黎之火車站。換乘馬車,戌初一刻抵使館。是日共行三百十一洋里。

五月已巳朔記

查得小呂宋入口貨物,由華人自香港運往銷售。以米為大宗,每年價洋銀二百餘萬員至三百萬員不等,因土人性懶、不肯耕種之故。麵粉每年五六十萬員。其餘中國物產,如紬疋、油蠟、食物、紙張之類,祇銷三十萬員以內。洋布人口最多,則由歐美各商運到,而華商為之運銷全島各內埠,每年價自五百五十餘萬員至七百餘萬員不等。至出口貨物,以白糖、煙葉兩項為大宗,每年價自四百餘萬員至五百餘萬員不等。其次加非,出口每年銷至二百餘萬員。又白麻繩索,每年銷價數十萬員或百萬員不等。以上貨物運售歐美各洲,洋人居十之六七,華人居十之二三;而白糖、加非,則皆運銷內地者也。為洋商經紀者,華人居多。此小呂宋近年出入口貨物之大較也。至海關出入口稅餉,每年共得二百十餘萬員。此外,華人店稅,每年納銀六十餘萬員;華人丁稅,每年三十餘萬員。小呂宋省城,即馬尼喇,大埠也。

初二日記

巳正,由法館乘馬車至火車棧,換坐輪車。午初三刻,抵阿明,停二十分鐘。未正,抵布倫海口,亦有法國海關,街市繁盛。上輪船,未正一刻啟椗,渡海面二十八洋里。申正一刻,抵英國福克司登海口,又有英國海關。乘火車,開輪,酉正一刻抵采令克路司(即車林克洛司)車棧。換馬車,酉正二刻至使館。計由法館至布倫海口,皆法界,陸程二百五十四洋里。由福克司登至英館,皆英界,陸程七十一洋里。

初四日記

恭讀邸鈔:

三月二十四日上諭:李鴻章奏“已故大員勤勞卓著,請將事蹟宣付史館立傳”一摺。原任戶部右侍郎曾紀澤,奉使各國,克勤厥職。嗣在總理衙門行走,辦理中外交涉事宜,悉遵妥協。幫辦海軍事務,一切規制贊畫頗多。著將生平事蹟宣付史館立傳,並加恩予諡,用示篤念藎臣、有加無已至意。欽此。厥後,諡為惠敏。飾終之典,至優極渥矣。英國官紳與余談及,皆謂曾侯得此無愧,若代為欣慰焉。

初五日記

湖北織布廠,初擬樑柱閒架全用鐵料。據英國工師傅次廠開價,內生鐵大小各柱及水溜重六百零四噸,計英金四千零三十五磅;熟鐵大小各枋樑重二百十四噸,計三千零五十磅;鋼製大小各樑重二百十二噸十四亨德威,計一千八百零七磅十九先令;鐵釘、鐵螺絲重二十噸,計三百四十七磅:合共需價九千二百三十九磅十九先令。嗣改為彈花房、紡紗房、織布房必須用鐵者始用鐵料,計鐵柱、鋼樑、水溜價合六千七百五十磅(此價包括彈花房避火之裝法在內)。又洋匠德金生,自武昌徑電博次廠,託定建造織布廠所需物料七種,合價三千二百六十五磅(內水溜等件七百九十二磅,玻璃一千二百四十六磅,通氣筒一百四十四磅,火磚火泥三百四十磅,西門土三百七十五磅,熱氣管三百五十磅,引電機十八磅)。以上兩大宗,合共需英金一萬零零十五磅。又經余與博次廠議減五百磅,計需九千五百十五磅,已訂定於數月內工竣運鄂。

鍊鐵廠做鋼路之機爐,現定可做每碼重六十磅及七十磅之兩種拉軸。

初七日記

西人皆知輿地之學。每村塾中,童子七八歲者,先讀輿地諸書,四壁懸地球諸圖,塾師隨時指示。迨十三四歲後,則又擇輿地書之精者讀之。蓋凡為官為士為兵為工為商,皆當周知輿地,惟其童而習之,所以無人不洞悉形勢,諳練世務。西士每言地之衰旺,須察其氣之冷暖。即如丹國所屬之吉蓮蘭者,在美洲北境,一絕大之島也。其地實在寒帶。從前海中有熱水一股,自南洋來,環島北趨,所以島中民物繁茂。而其地大於丹馬本國不止十倍,丹人恃之,稍稱富強。近數百年來,海水趨向忽改,地氣頓寒,民物衰耗,寖成荒島。而二十年前,丹又為德人所敗,割其本國之大半,并其都城割去,遂為歐洲最弱小之國矣。至英倫三島,本在溫帶之北,已近寒帶,亦因赤道下之海水一股,由南亞美利加洲之墨西哥海面北趨,環繞三島,所以入冬不甚寒冷;地近寒帶,又四面皆海,常有海風吹送,所以入夏不甚炎熱。邇來倫敦民物之殷阜,實已甲於地球,則海水趨嚮為之也。大抵地球精華所萃,以居溫帶之中者為最善,如中國及美國是也。其次,則地勢雖偏,而得海水溫煦之氣。但海水有時或改所嚮,而軌道積久亦當變易。余因問西士,英倫三島地氣何時當冷,據云約在四五千年之後;又問中國地氣何時當冷,據云約在二三萬年之後。

初九日記

湖北擇定織布廠地,在大江之南,武昌府城之北。城外本有護城河,又有河一道引江水以入護城河,廠地適跨是河之上。向來江水夏漲冬落,其高下相去以三丈六尺為度;惟二十年前,夏逢大水,竟有較水落時高至五丈六尺重。今廠地擬較二十年前大水所到之處再填高一尺。

初十日記

拜發馳赴比國呈遞國書日期一摺,擬請照例優恤候補繙譯千總王鳳喈一片。

十一日記

余抵倫敦已兩閱月,至此酬應稍簡,因繙閱英館積年文卷,仍隨手摘要錄之。查舊卷,英君主於丁亥年值在位五十年之期,舉行慶典,總理衙門奏請致賀。奉硃批,依議,並頒國書一道,禮物各件計開:玉如意一柄,紫檀木罏瓶盒一分(內玉香爐一件,玉香盒一件,玉瓶一件),玉山一座(有座),官窰瓷礶一對(有座),官窰青花白地瓷果盤一件(有座),白緞繡花挂屏二懸,白緞繡花圍屏十四幅,香茗二桶。

又查舊卷,英外部於丁亥年咨送兵部尚書節略,詢取中國國樂樂譜,以備兵丁譜奏之用。前任劉大臣照覆云:“查中國樂章,譯為歐洲宮商,可合泰西樂器之用者,僅有一闋,名曰《普天樂》。相應將樂譜一冊,備文照送查收。”按《普天樂》者,曾侯所製也。

十二日記

查舊卷,乙酉三月,曾侯咨總理衙門云:英國佔據朝鮮濟州東北之安島一事,當即遵電往外部詰問。旋接該外部伯爵尚書葛蘭斐爾密咨,聲明佔據韓墨爾登海口,緣見別國有佔踞此島之意,不得不急於下手。英廷甚不欲有損中國聲望,願與中國相商立約,以保中國之權利等語。查韓墨爾登海口,以中國字之地圖對其部位,似是安島。今與外部談論,即以韓墨爾登立言。又咨云:該島既為英俄兩國爭據,在我不能禁止該二國均不佔據。俄人若據該島,則與混同江口及海參崴等處,呼吸相通,其不便於中國,較之英人據之為尤甚。外部既稱不欲損中國聲望,如能議訂一約,保全中國上邦之權,尚不至大傷中國體面。按所云安島者,實巨文島也。

丙戌三月,又咨云:前遣馬格里告外部云,駐北京俄使,屢問總理衙門,英廷佔踞巨文島之意。並云:倘英軍永遠佔據,則俄亦欲於高麗佔據一地。侍郎克蕾答云:李中堂及總理衙門,曾與英署使歐格訥言及退出巨文島之事。中朝能否擔保必無歐洲別國佔踞該處?倘中朝不肯擔保,英廷亦不欲久佔此口,願勸中朝請俄國及各國會商,公訂一約,擔保不取高麗之地。英廷甚願入會,簽名約內,並願立即退出巨文島。

十三日記

查舊卷,丁亥八月,李傅相咨朝鮮國王文開:“朝鮮係中國屬邦,向來兩國官員往來文牘,皆有體制。今貴國派員赴東西洋各國通好,查泰西及日本各國,中國均已派有大臣駐紮。彼此往來文牘,自應循照舊章;與朝鮮立約時,照會本旨勿相違背。所有朝鮮派駐各國之員,無論何項職銜,遇有公事與中國駐各國之大臣交涉,應用呈文,往來用銜帖。中國大臣與朝鮮駐各國之員,遇有公事,均用硃筆照會,以符體制”。旋於十一月奏明,遵旨與朝鮮國王籌商派使各國未盡事宜,酌擬三端:一、韓使初至各國,應請由中國大臣挈赴外部;一、遇有讌會交際,應隨中國大臣之後;一、交涉大事關係緊要者,先密商中國大臣核示,並聲明此皆屬邦分內之體制,與各國無干,各國不得過問。

十四日記

英國印度總督所駐之都會,名嘎爾格達,一譯作加刺吉打,又作甲谷他,即孟加拉之省城也。

查舊卷,乙酉之冬,曾侯與英外部商議緬甸事宜。其商務界務二層,則答以須先定界務,乃能論及商務。侍郎克蕾談及,潞江以東之地,自雲南南界之外起,南抵暹羅北界,西濱潞江──即薩爾溫江,東抵湄江左右;其中,北有南掌國,南有撣人各種,咸歸中國,或留為屬國,或收為屬地,悉聽中朝之便。曾侯咨總理衙門云:南掌本係入貢中朝之國,倘英人果將潞江以東讓我,似宜受之,將撣人南掌均留為屬國,責其按期朝貢,并將上邦之權明告天下,方可杜後患而固邊圉。刻下本爵大臣所爭論者,係索八募之地。八募,似即雲南張撫部院所稱新街也。該處在雲南邊界之西,怒江──即厄勒瓦諦江──上游之東,龍川江下游之北,大盈江──即雲龍江──下游之南,形勢據怒江之上游,屹然可為重鎮。若中國得之為通商之埠,則邊防較為鞏固,收稅亦扼要隘。所惜英破緬甸之後,英人之在緬甸、在倫敦者,咸論八募形勢之雄,恐英廷為其所搖,未易讓我耳。

外部侍郎克蕾後告馬格里云:英於撣人地方之辦法,仍照初次會議之情形。英廷意見,謂自緬甸歸英國之後,英國所管各撣人之地,中國如有權於該地者,中國願行其權,儘可仍行其權也。又云英廷已飭駐緬之英官,赴太平江、穆雷江中間一帶,勘驗地方,以便允中國能否在彼設一埠頭。按太平江即大盈江,亦即檳榔江下游也。穆雷江在太平江之北,又名麻里江。

十六日記

綜攷今天下君主之國,凡二十有六,民主之國,凡二十有五。民主國之在南亞墨利加洲者,凡十有六。

晚偕張聽帆赴禮成園,觀蒲丹尼會花燈。蒲丹尼,譯言植物也。又赴翰林院畫館,觀油畫。遂赴埽司金星墩大博物院之茶會。倫敦信局,通行一本士信資印票,適屆五十年,故設茶會以慶賀之也。

十七日記

查舊卷,丙戌之春,英外部尚書伯爵勞偲伯力,照覆曾侯。大略云:沙力思伯里侯前曾論於緬甸立一教王或喇嘛,辦理十年遣使饋送儀物之事,經印度總督查探,萬不能行。今擬由英廷吩咐駐緬之大員,接辦十年遣使之事。英廷將管理緬甸境內潞江以東撣人地方之一切權柄,讓與中國。今閱來文,知中朝可允接受此權。至論其在西之邊界,英廷雖不能允劃界循厄勒瓦諦江之東岸、直至瑞麗江匯流之處及八募統歸中國,然已商問印度總督,或可聽中朝設一船埠於厄勒瓦諦江上,為中國通海之埠。英廷盼望駐緬甸官員於此節速有回音,並望商議如何可使中緬商務日見興旺。按瑞麗江即龍川江下游也。

譯外部所送印度報單云:潞江以東撣人之地,北緯度自二十度起至二十四度止,東經度自九十七度起至一百零一度止,東以湄江──又名柬埔寨大江──為界,間有數處越過湄江者,北以雲南為界,南邊初以紅嘎鄰地為界,後以湄江為界。撣人各國,頗獻貢物於暹羅,然緬甸常有上邦之權於其全地。地勢高低不平,有大山自北至南,綿亙不斷,略依湄、潞兩江形勢。兩江中段之地,亦即為湄南江──又名暹羅江──之發源處。潞江皆係石岸,水流頗急,因由山隘經過故也。兩岸居人極少,據云小船可行至北緯二十度四十分,且可入雲南。湄江形狀大概同潞江,惟江面較寬,水勢較大;其在中國境內一段則甚窄,有數處可駕鐵橋而過。江洪地方之江面,寬五十四丈,深一丈五尺,底皆礁石,兩邊石岸,寬一百六十二丈,可行小船,頗危險。

湄江昔日有行船貿易,五十餘年前已停止。因暹羅毀壞雲章地方,故貿易不行。

各山皆居有野人。老撾之人,遍地皆有,撣人以此類人為半教化土番之後裔。其人善治農事,種靛青、甘蔗、木棉,又能打鐵製造刀槍,身矮貌陋。最大及自主之土番,皆居孟林之北。

十八日記

印度報單撣人節略又云:嘎規人即山中之番人,江洪及江東地方皆有之。老倮人居湄江東者,常入貢於江洪。又野陰番、滕木番、滕奴番及別類番,各處皆有。又滕木、滕奴人,皆緬語,或其祖由緬遷居於此。又湯兵及泰尼等處,近中國邊界者,皆種茶之地,其人勤敏和藹,善染顏色,為木匠、鐵匠,短小壯健而白色,衣服與撣人同。以上各種土番,皆寄居各山中及荒野,海面甚高,天氣溫和,滿山皆杉木,其木之茂盛,南抵上忒納色林省,至與楢方相近處。楢方者,山中專產楢木者也。天氣寒冷,冬季田中不能種稻者,皆種煙及落花生。山溪之間多裝水磨,用水力運輪機以製糖。有數處田盡墾闢,不見樹木。人戶富饒,所出牛羊牲口極多。

英屬緬甸之撥郎泰特茅及別處所出穀米,足敷食用。惟出產不勻,須資貿易以通有無。茶葉一項,為緬甸貿易之大宗。其貿易大路,一由納的克及別口,至緬甸都城莽達拉,及上緬甸厄勒瓦諦江上之各大鎮;二由泰尼至雲南之西南;三由納克的克古吉,或再迤南各口至湯占,或至撥郎;四越巴黨及箕柯嶺至湯古;五由卡勒尼至木緬。

緬甸國家有極大權勢,足以駕馭潞江以西之各地主。王及大臣,有廢立地主之權,緬軍大隊常駐猛乃以鎮轄之。木比江上巴亞貢地方之礮臺,亦紥緬軍。至潞江以東抵景東,及其附庸各小地,則緬甸權勢稍減矣。

撣人各地之君,雖入貢於緬,而其起居排場,則與緬王無異。駐紮撣地之緬官,名曰博模民塔,亦駐猛乃。撣君位係世傳,由緬王於君家擇賢而立。撣人皆不喜緬甸,人心皆向英國,惟不欲將繼嗣一道革除。撣人亦慕中國,惟距中國官憲太遠耳。

十九日記

撣人節略又云:撣人共有幾國,殊難查攷。緬人云有九十九國,此其常用之數,已滅亡之孟艮、孟養兩國亦在內。又有輕馬、梅明者,係潞江外極北之國,兩國聯盟合為一國。輕馬乃九城之一。此國土地廣大,入貢緬甸。該處田地灌溉極美,居民力農最眾。博東吉大銀礦,從前地圖誤以為在潞江之西、湯兵相近處者,想必在此境內。梅明地方出銀之外,又有銅、鐵、錫及石鹽、麝香。又丹尼與輕馬中間,又有一小國曰明田。國中有一大寺,寺中老僧曾進緬都至蘭貢赴大塔進香。又明田之南有一鎮曰明郎,再南曰明郎吉。

明郎吉之西北,多係野番,曰老撾。其山有金礦,野番用金與撣人兌換食鹽、檳榔子、牛羊及銀。野番數百家為一村,各有頭目,常相爭戰。明郎吉備緬甸調遣之兵三千人。又明郎吉之東南,乃湄江兩邊,係江洪國,緬人呼為江容吉,為頭目所居至要之地。有合眾聯盟之十二小國,皆江洪所轄。四小國在湄江西,八小國在湄江東。湄西於輕馬地方,與嘎規之野番分開。湄江之東,江洪國在猛拉鎮地方,與中國邊界相接矣,僅有小江一道──由中國思茅鎮來者──在其間相隔而已。此鎮內有雲南與撣地及暹羅各處通商要路一道。江洪鎮坐落湄江之西,居民僅四百家。有宮殿一所,係中國式樣,極華美而堅實。入貢緬甸之物,不過金杯一隻,金銀所製花各一朵,又有紬緞及他物,皆小頭目及總頭目所預備。江洪備緬甸調遣之兵五千人。

景東鎮在湄江潞江之中,其地之大,幾於兩江相接。包括莽寧、江駪及他國,從前皆係自主者。江駪在湄江上,昔為最要之地。景東有城,城內六七百家。緬人呼為剛人,呼其地為剛人之三十二城。景東有兵三萬人,備緬甸調遣者五千人。景東經緬甸王阿郎僕拉於一千七百六十五年克復後,中國軍由八募、丹尼兩處攻緬甸三次,卒未獲勝。三十餘年前,暹羅進圍景東,亦為緬軍擊退,兩國由此不和。又景東屬部曰江墾,係極東之小國,與緬甸有來往。其鎮在柬埔寨江──即湄江──之邊。

二十日記

按《後漢書·西南夷傳》:“撣國西通大秦”,則撣人一種,由來久矣。撣境之東有南掌國,其弱小不過如土司,而《會典》列之入貢九國之中。詳核各種圖記,又謂之“老撾”,蓋南掌實老撾之轉音也。《海國圖志》謂之“老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