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勉菴先生文集/附錄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附錄卷三 勉菴先生文集
附錄卷四
作者:崔益鉉
1909年

年譜[编辑]

丙午。先生七十四歲。

二月戊戌戊午。辭家廟。訣家人。駕向湖南。爲倡義之計。

昨冬國變以後。先生旣爲倭賊所沮。未得上京。旣而聞淵齋宋公殉義之報。設位痛哭曰。諸公之扶植人紀。誠爲國之光。然人人徒死。賴誰興復。其未死者。政宜幷心合力。汲汲如救焚拯溺。不可一刻安於衽席也。於是。遂决擧義之策。致書于李判書容元,金判書鶴鎭,李觀察道宰,李參判聖烈,李參判南珪,郭俛宇鍾錫,田艮齋愚。勖以同赴國難而皆不相應。先生歎曰。無可與計事者。人心如此。眞所謂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也。高石鎭告曰。泰仁人林炳瓚。曾於甲午。有討匪切。忠義可仗。此人可與共議也。先生卽遣門人崔濟學。致書諭意。炳瓚上書願從。湖西士人安炳瓚來告曰。湖右儒紳。行將擧義。咸願推先生爲盟主。請卽啓駕。先生許之。已而聞閔參判宗植。已建旗洪州。止曰已有主者。吾不必往矣。今我士卒不鍊。兵器不利。必得各道各郡幷勢同聲。然後事可有濟。吾當南下。警動嶺湖。與湖西相爲倚援。不亦可乎。適郭漢一南奎振。共杖劒來謁。先生。謂漢一曰。湖西事吾託於君矣。君與南奎振。共勵衆志。剋日興師。與嶺湖爲掎角之勢。若不如意。君遂南下。與我同事。可也。遂刻姓名圖。署以賜之。凡號召四方。命令軍中。皆用之。又以檄文及尊攘討復旗號。付之漢一,奎振。遂自往擧事後漢一與閔參判。合勢於洪州。頗有斬獲功。洪州敗。漢一欲從先生。値先生亦敗。奔還謀再擧。不果。與閔參判同被執竄智島。南奎振拘馬島。後皆放還。於是先生。又致書于門人李載允。使之入北。請援于門人吳在烈。使之收拾士卒器械。守雲峰。以待命令。遂與崔濟學。發行渡林川南塘津。到泰仁鍾石山。館林炳瓚所。炳瓚方稅母服居廬。先生命炳瓚墨衰從戎。凡募軍峙糧鍊兵之事。皆委焉。○或問先生此擧。果能有成乎。先生曰。吾亦知其不能成。然國家養士五百年。無一人能出氣力以討復爲義者。不亦恥乎。吾雖年近八耋。當盡臣子之職而已。死生非所深較也。○柳毅菴麟錫。遣其門人李正圭。上書問處義之方。先生答書以南北相應幷力討賊之意。門人曺在學,李養浩。自嶺南來謁。先生並命還嶺。諭以激勵士民。俾相應援。又致書于嶺右各處。時先生留鎭安村舍。所居屋上。有白氣亘天者再。人皆異之。

閏四月丁卯己卯。次于泰仁。謁武城書院。率諸生講會。仍上䟽擧義。

䟽略曰。臣竊念古之人臣。當國家將亡之時。有去者焉。商之微子。是也。有死者焉。皇明太學士范景文等四十餘人。是也。有志存復國擧義討賊。必其志不遂。然後死者。漢之翟義。宋之文天祥。是也。臣不幸。生到今日。目見此變。旣無可去之地與義則惟有詣闕陳䟽。碎首自斃於陛下之前而已。然明知陛下之不能有所爲。則空言煩聒。徒歸文具。又見人心之猶不忘國家。則自經溝瀆。亦近徑情。是以隱忍偸活。與若干同志。謀所以爲翟義文天祥之擧者。于今四五朔矣。但臣素無才智。加以老病濱死。且於謀議之際。形格勢禁者。十每八九。是以未免遷延坐失歲月。今玆計畫稍定。人士稍集。乃於今月十三日。遣前樂安郡守臣林炳瓚。先建義旗。奬勵同志。次第北上。書招伊藤博文,長谷川,好道等諸倭。會同各國公領事及我政府諸臣。大開談辦。繳收昨年十月勒約而銷滅之。罷還各部所有顧問官。諸凡侵奪我國權虐害我生民之前後勒約。一付萬國公論。可去者去之。可改者改之。必使國家不失自主之權。生民得免魚肉之禍。則臣之願也。固非欲不量力不度勢。擅動民衆。以與強虜。爭一朝之命於衆寡不敵之地也。然若天不悔𥚁。此志未遂。而遽遭彼蹂躪之𥚁。臣亦當甘心受死。爲厲爲鬼。以期掃淸讎虜。不與彼。共息於覆載之間也。若夫我人之樂爲彼奴。讐視大義。爭相加之以逆徒之稱而訾嗷之者。臣固不暇恤也。○先生南下。以書通告于嶺湖諸處。使各赴會議事。而平日好爲大談。相與約束者。亦皆畏避不肯來。惟與門人十餘人。日夜經營而已。然器械糧餉一無備者。林炳瓚欲待秋擧事。先生曰。吾年朝暮而國事日急。直如此遲緩。反不如奔闕致命之爲愈也。遂决意剋日擧事。乃於是日。至泰仁謁武城書院。會諸生講畢。先生中坐流涕而言曰。倭賊竊國。逆臣媒孽。五百年宗社三千里疆土。已至忽諸。君父未免寓公之辱。生民盡陷魚肉之慘。余係舊臣。誠不忍見宗社生民之𥚁。至於如此。將不量其力。欲伸大義於天下。成敗利鈍。雖不可逆覩。然苟我一心爲國。見死不見生。則神天所佑。何遽無成。諸君從我遊者。能皆與我同生死否。諸生皆曰諾。先生曰。爲非常之事者。必有非常之志。且兵死地也。不可易言。諸君更加思量。勿致後悔。諸生齊聲曰。敢不以死從命。於是先生與會者八十餘人。入校宮。以將擧義討賊之由。祭告先聖。乃召郡中父老。諭以大義。郡中皆翕然響應。興德士人高龍鎭。石鎭兄卛砲士姜鍾會等三十餘人。以助軍勢。遂行收兵于井邑淳昌谷城之間。四五日之內。遠近赴義者甚衆。資糧器械亦略備。乃命林炳瓚,金箕述,柳種奎,金在龜,姜鍾會,李東柱,李容吉,孫鍾弓,鄭時海,林相淳,林炳仁,宋允性,林炳大,李道淳,崔鍾達,辛仁求。分署諸任。

馳檄于列郡。

檄文曰。亂賊之變。何代無有。孰如今日逆魁。夷狄之𥚁。何國不然。孰如今日倭虜。卽當擧義。不在多言。惟我朝鮮。箕聖舊疆。堯封東蔽。自太祖以來。列聖相繼。尙孔子之道。羣贒迭興。君君臣臣。彜倫敦敷。尊尊貴貴。禮文宣朗。家仁義而戶孝悌。莫非崇儒重道之心。信甲冑而義干楯。皆有親上死長之志。民俗皥皥。無愧三代之隆。文物彬彬。久稱小華之美。一自邪敎入中國。遂至四海腥羶。獨有我邦處東隅。得保片土乾凈。可謂剝果不食。誰料坤氷方堅。惟以頭上一髻之存。獨爲天下衆矢之的。噫。彼日本之賊。寔我百世之讐。壬辰肆凶。忍說二陵之𥚁。丙子修好。徒媒外夷之窺。媾盟之血未乾。脅迫之患旋至。凌踏我宮禁。卵育我逋逃。壞滅我倫常。毁裂我冠冕。賊弑我國母。勒剃我天王。奴隷我大官。魚肉我衆庶。掘毁我塚宅。占奪我土田。凡繫我民命之資。孰非彼掌握之物。此猶未足。去益生心。嗚呼。去十月之所爲。寔是前萬古之未有。一夜間片紙勒印。五百年宗社遂亡。天地之神。爲之震驚。祖宗之靈。爲之傷衋。擧其國與讎國之址鎔賊。實吾東萬世所同仇。弑其君犯人君之伊藤酋。宜天下列邦必共討。世臣喬木。正是子房報仇之時。王室至親。盍思北地背城之義。秀實之笏。宜擊朱泚之顔。杲卿之緋。詎榮祿山之賜。遭變已爲屢月。致討胡無一人。君亡。臣豈能獨存。國破。民豈能獨保。哀此堂上之雀。類諸釜中之魚。等是胥淪。何不一戰。且與其生爲讐人之役。曷若乎死爲忠義之魂。益鉉年迫病深。才微力薄。寸丹未効。縱有俘獲之羞。一息尙存。難忘報復之意。雖然。大廈傾圮。豈獨木之所支。孟津奔頹。非拳土之可塞。入市右袒。必有從於王孫。擧兵西誅。孰反攻於翟義。凡我宗室,大臣,公卿,文武,士,農,工,賈,吏胥,輿儓。修我戈矛。一乃心力。殄滅逆黨。食其肉而寢其皮。殲剿讎夷。絶其種而擣其穴。無往不復。措國勢於泰磐。轉危爲安。拯人類於塗炭。所恃師直。毋畏敵勍。敢玆輪馳。勖哉共濟。

寄書日本政府。數棄信背義十六罪。

畧曰。嗚呼。忠國愛人曰性。守信明義曰道。人無此性則人必死。國無此道則國必亡。此不惟頑固老生之常談。抑雖開化競爭之列國。捨此。恐亦無以自立於世界之間矣。粤在丙子。我大官申櫶,尹滋承。與貴國使臣黑田淸隆,井上馨。會我江華府議約。其第一款。有曰朝鮮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平等之權。嗣後欲表和親之實。須以彼此同等之禮相待。不可毫有侵越猜嫌。宜先將從前爲交情阻塞之患諸例䂓。一切革除。永遠信遵。乙未淸國使臣李鴻章。與貴國使臣伊藤博文。會于馬關議約也。其第一款。有曰朝鮮獨立自主。兩國認明。不可毫有侵越。貴明治三十七年。日,俄宣戰詔。亦有韓,淸兩國。維持平和之句。又貴國對俄國違反國際公法。通牒列國辨明書。亦曰。元來韓國獨立。土地主權之保持者。戰爭之目的。又派遣使臣于歐西。說明戰爭之起因。亦曰鞏固韓國獨立。由此觀之。前後三十年之間。凡貴國君臣所以信誓於敝國。聲明於天下者。何嘗不以不侵我土地人民。不害我獨立自主。爲擔負哉。抑天下列國。亦何嘗不以韓,日兩國唇齒之邦。而知其相保相持。無相侵害也哉。然而貴國所以行㐫施暴於敝國者。則日甚月甚。棄信背義。無所不至。向云朝鮮國獨立自主。保有與日本平等之權者。今焉奴隷我矣。向也與俄相戰也。爲韓國獨立土地主權之鞏固矣。今焉爲韓國獨立土地主權之奪去矣。向也爲不相侵越猜嫌而信誓丁寧矣。今焉專事侵奪。起我二千萬人之讐心。而皆使之坐不向東矣。向也爲條約之不須變革。以爲永遠信遵。永遠相安之資矣。今也變革條約。不信遵不相安。以欺天欺神而又欺天下列國矣。請有以證之。甲申竹添進一郞之亂。劫遷我皇上。殺戮我宰相。其棄信背義之罪。一也。甲午大鳥圭介之亂。焚掠我宮闕。奪取我財物。毁棄我典章文物。名稱獨立我國。而異日攘奪攫取之基。實肇於此。其棄信背義之罪。二也。乙未三浦梧樓之變。弑我母后。爲千萬古所無之逆。而專事掩覆逋逃之賊。曾不一個縛送。其大逆無道。非直棄信背義而已。罪三也。林權助及長谷川好道之來駐我國也。其脅迫劫奪之事。指不勝摟。而擧其最大者。則各處鐵路之敷設。而京義鐵路。則初不知照。恣意爲之。以至漁採蔘圃之利。礦山航海之權。凡一國財源之所出之大者。皆無遺奪去。其棄信背義之罪。四也。稱以軍事上。則強占土地。侵虐人民。掘墓毁宅者。不知其數。穪以勸告政府。則持我人鄙陋悖襍之類。強請授官。賄賂公行。醜聲狼藉。其棄信背義之罪。五也。鐵道也。地段也。軍律也。在用兵時。則或可藉稱軍用而施之矣。今用兵已休而鐵道焉。不思還付。地段焉依舊占奪。軍律焉依舊施用。其棄信背義之罪。六也。誘我賊子址鎔。勒爲議定書。使我國權凌替。而其中如大韓獨立及領土保全云者。置而不論。其棄信背義之罪。七也。搢紳章甫之前後陳䟽者。皆自告吾君。自忠吾國者。而輒加捕縛。拘留經久。至於厄殺之而不釋。是欲鉗制忠口。抑遏公論。惟恐我國勢之或振。其棄信背義之罪。八也。誘我悖亂如盜賊東學之類。名曰一進會。以爲之倀鬼。又敎爲宣言書。藉以稱之曰民論。其爲國民義務。如保安會儒約所者。則稱以治安妨害。百方沮戱。捕縛拘執。其棄信背義之罪。九也。勒募役夫。牛鞭而豕驅之。少不愜意。輒殺之。若刈草菅。又誘集愚民。潛賣於墨西哥。使我民父子兄弟。含寃抱讎而不得報。受虐濱死而不得還。其棄信背義之罪。十也。勒奪電郵兩司。自握通信之機關。其棄信背義之罪。十一也。勒置顧問官於各部。自食厚俸。而專爲亡我覆我之事。如軍警之减額。財賦之攬取最其尤者。其棄信背義之罪。十二也。勒使借款。一之再之。名爲財政整理。而新貨之色質輕重。與舊貨無異者。只倍其錢數而已。則自取厚利而枯竭一國之財。又以不能通行之紙片。強名之曰元位貨。又虛名借款而預取利息。虛名雇聘而預食厚俸。務欲吸我精血。只餘朽殼。其棄信背義之罪。十三也。昨年十月二十一日之夜。博文權助好道等。卛兵入闕。環圍內外。威脅政府。勒構條約。自呼可否。奪印擅調。移我外交。置其統監。使我自主獨立之權。一朝失去。而猶諱其威脅之說。欲塗萬國之耳目。其棄信背義之罪。十四也。始則只言外交之監督。終則專管一國之政法。所屬之官。至於許多。使我搖手不得。動輒恐喝。其棄信背義之罪。十五也。近又作爲移民條例。勒迫請認。則乃欲行其易人種之毒謀。而顯使我民之靡有子遺。其棄信背義。天地所不容之極惡大罪。又十六也。嗚呼。貴國棄信背義之罪。寧止於此而已。此特擧其大槩耳。然試以此十數罪者。準諸江華馬關等條約及通牒列國。說明戰爭諸書。其反覆無狀狐欺狙詐者。果何如耶。吾韓數千萬人心。果能無憾於貴國。以爲是支持我鞏固我耶。抑將痛心疾首。胥吟三戶之謠而誓欲一踏平全島耶。誠爲貴國計。莫如亟反其本而已。反本之道。又莫如守信明義而已。守信明義。當如何。亟以此鄙書。上奏于貴皇帝。將以上所列十六大罪。盡行悔改。罷收統監。召還顧問及司令官。更派忠信之人。爲公使。更以此謝罪于各國。俾勿侵害我獨立自主之權。使兩國。果眞永遠相安。則庶乎貴國。有全安之福。而東洋大局。亦可以維持矣。若曰。不然則福善𥚁淫。乃天道之昭昭然者也。今貴國所爲。其不與齊湣宋偃異者幾希。則設使向後𥚁敗。不如上所云云者。貴國亦惡能自免於亡乎。益鉉雖不識時勢。其於忠國愛人守信明義之道。講之熟矣。目見國家人民之禍。至於罔極。而惟恨不得其死所者久矣。不幸不死於昨春之辱。而又見昨年十月二十一日之變。則義不可爲他國之奴隷。而苟且偸生於天地之間矣。卽與數十同志。約决共死。將輿疾上京。與博文好道等一遭。說盡所欲言而死矣。乃士民之願與同死者。又有若干。玆先披露心腹。作爲此書。以付于貴公使館。使之早晩轉達于貴政府。盖不惟爲敝國謀。而亦爲貴國謀。不惟爲貴國謀而亦爲東洋全局謀。幸希照亮。

庚辰。行軍至井邑。宿內藏寺。

辛巳。至淳昌。駐軍于龜巖寺。

癸未。至谷城。爲文告示湖南各郡。

乙酉。領軍還淳昌。

時諜者來言。倭兵十餘方入郡衙。與郡守李建鎔屛人密語。先生命林炳瓚。領一枝軍。從間道襲之。倭覘知之。大驚逸出。爬山而走。炳瓚追之不及。得倭遺棄文書。乃全州觀察使韓鎭昌。與李建鎔。導倭謀害義兵秘書也。先生大怒曰。此輩眞犬彘不若者。建鎔適來謁。先生。以其書投之曰。汝以何面目。敢來見我。我之此擧。只欲爲國家報萬一。而汝以宗室至親。反欲害我。汝乃甚於倭賊者。我今斬汝以勵忘君負國之輩。汝死無怨我。建鎔俯伏流涕對曰。暫時惶㥘。妄覬姑息。致此負犯。然建鎔亦人耳。若得大監矜而宥之。當殫誠麾下。折首無悔。以報活命之恩。先生許令就坐。諭之曰。君出天潢。我處遺臣。當各盡義分。同奬王室。成則國家幸福。敗亦不失爲忠義之鬼。旁耀萬國。遠芳千秋。不亦善乎。其視搖尾讐虜。苟幸一時。而竟遭淪胥之慘者。所得孰多。建鎔收淚拱辭。先生以建鎔地方官。熟悉形便。且認其投誠。遂推爲前部。或諫而不聽。建鎔因請還駐本郡。先生許之。

丙戌。全州觀察使韓鎭昌。淳昌郡守李建鎔。以倭兵。來擊義師。義師遂潰。義士鄭時海死之。

曉光州觀察使李道宰。遣人來宣皇勑。兼出告示一度。皆諭令解散之意也。先生祗受勅旨。顧謂左右曰。此五賊輩。挾天子以令之手段也。設使此眞君命。苟有安社稷利國家者。古人有專之之義。况此皆賊臣輩矯竊之僞命乎。遂復李觀察書。畧曰。某已上䟽。陳達擧義之由。䟽若登徹。必有下批。第當承批進退。有非封疆之臣所可指揮者也云云。日未午。有報倭兵。自郡東北面圍來者。先生欲自出戰。左右交諫曰。先生若一不幸。今日國家人民。竟誰賴也。先生不聽曰。吾豈怕死者耶。士民皆牽衣泣涕擁護不得前。先生不得已命林炳瓚。設二奇兵而迎之。已而。又有告此非倭也。卽全州南原兩鎭衛隊也。先生曰。是若倭也。固當决一死戰。然若是鎭衛隊軍。則是以我伐我。豈可忍乎。遂招還林炳瓚。勿戰。遣人致書于兩隊曰。爾若倭也。當刻下死戰。不者。同胞相殺。吾不忍爲。可卽退去。兩隊兵皆不聽。全州兵先放砲。丸下如雨。義師千餘人。皆鳥獸散。已而。鄭時海忽中丸而死。將死呼先生曰。時海未能殺一倭而死。死且不瞑。當化惡鬼。以助先生殺賊。先生持之大哭。衆亦大哭。先生知勢已去。堅坐椽廳。謂左右曰。此吾死地也。諸君皆去。義士願從者有二十一人。是時兩隊兵知先生不退。又合軍圍向。一齊放丸。於是先生命林炳瓚曰。今吾輩必盡死乃已。然無表識。相枕以死。誰辨誰某。不可草草。要當明白死耳。可錄姓名一通。貼壁上。各依錄序坐。又曰。古人有在圍城而行冠禮。以見先人於地下者。今諸君不可不整衣冠。諸人各解行囊。出穿廣袖衣。更結纓。拱手背壁竦坐。時流丸亂入。衆恐犯先生。皆環而跪。欲以障蔽。先生亟止之曰。君等不必如是。各宜列坐。得正而斃。不亦可乎。諸人遂復列坐。忽暴風驟雨。大雷以電。是日。全州府希賢堂。無故自覆。州人皆爲先生畏之云。兩隊兵愕然。皆棄銃伏地。於是砲聲止。而兩隊兵四面圍住。時風雨不止。夜黑無燭。而尸在房心。濡血可蹀。衆和衣濺血而坐。幕下士李道淳,林相淳。適在外。作粥煖酒。持燭而來。檢房中二十一人。九人者已不知去處。惟林炳瓚,高石鎭,金箕述,文達煥,林顯周,柳種奎,趙愚植,趙泳善,崔濟學,羅基德,李容吉,柳海瑢十二人在矣。翌日。柳種奎以治鄭時海喪出。梁在海先以先生命。出外偵探。聞先生被圍。馳還突入。復成十二人之數。門人高濟萬。始終效勞。適以偵探。在外未及。○自是隊兵嚴守。羣倭攔入。夜則鼓刀戛銃。作聲甚惡。先生坐自若曰。舟中大學。獄中尙書。古有已例。宜各誦一書。遂復整坐。先誦孟子浩然,熊魚二章。諸生亦以次誦一篇。時有郡人林昌燮。屠者景哲。排圍入告曰。不勝大監忠義之感。願執鞭。死下風。郡人申仁求。老姣荷葉。各持肉糜酒麵與門者曰。我則殺。而此則獻。門者義之。

己丑。被押向京城。

是日。全州小隊長金哥來告皇勑有押上之命。先生罵曰。此是伊藤博文之指乎。五賊之指乎。逆賊矯誣。敢藉皇勅耶。金哥若不聞然。手犯先生。解佩刀夾囊隨身諸物。於是。倭兵十餘酋。與隊兵促發登程。先生及林炳瓚。乘轎。其餘十一人。並結縛而行。時日暈三匝。觀者皆悲憤不自勝。先生於路。每夜誦離騷經,出師表,原道等篇。及庸,學諸書。又嘗曰。余料此行。彼必不敢殺。似當有越海之行矣。時有安義人李完發。痛哭來謁於路上。從倭亂擊之。完發牴死不去。至拘囚全州五六日。始放。

癸巳。被囚于倭司令部。

長子永祚。從姪永卨。聞淳昌報。與崔銓九,李命九及宗人永晧。馳謁于鎭岑路上。倭揮劒逐之。俾不得近。午至公州太田。倭兵以輪車乘先生。暮抵崇禮門外。倭憲兵隊長小山三巳。帶百餘倭及通譯朴宗吉而來。環圍先生。請往司令部。先生據地罵曰。吾認以皇勅來。彼倭奴何爲者。吾囚則當囚大韓法司。大韓崔某。寧知倭奴司令部乎。諸倭目宗吉。扶腋上人力車。十二人隨之。直向司令部。旣入門。先生又坐地大罵曰。此是法部耶。軍部耶。憲兵扶上廳上。拘于北監房。卽乙巳春被拘時所處也。先生笑曰。老去如鷰。重尋舊館。倭迫十二人。去其袍笠巾襪纓系之屬。次第拘之。又欲勒奪先生冠巾。先生叱之。倭亦不敢犯。時洪州義兵八十餘人。先拘于此。憲兵持剃刀。方欲勒剃。聞先生至。皆驚走曰。崔大官來矣。由是得免剃辱。皆曰吾等保髮。先生賜也。是夕飯進。先生又罵曰。吾何可以食倭之食乎。子姪在外供食。被格不得進。直至三日不進一勺水。倭始懼許入子姪所供。自是先生晝則看周易。夜必誦書。音響不少衰。臨訊塲。輒厲聲曰。吾之所志所事。皆在上䟽檄文及抵爾政府書中。何庸復問。因大呼博文,好道等。叱之如狗彘。數之以罪逆。或連擧椅卓撲碎之。屋宇響震。諸倭皆嘿然避匿。如是交際者。前後凡三度。十二人。亦屢被栲訊。備受毒刑。無一人少屈者。倭亦敬服先生。時至戶外。啓鎖納凉。或進茶。或裝烟草進之。每過先生所居處。必拜而去。憲兵有柯羅祥者。作喜雨詩。示諸人曰。天感諸公忠。不時降雨是天淚云。時永卨。亦被拘十餘日。屢訊先生擧義。竟欲何爲。永卨亦以具在䟽辭及抵日政府書爲對。

七月丙申癸卯。與林炳瓚。被押渡海。至對馬島嚴原。拘於衛戍營警備隊內。

先是六月二十五日。倭酋以先生及林炳瓚等往泥峴。司令部讀所謂宣告書者。使譯者釋之曰。崔某對馬島監禁三年。林炳瓚二年。高石鎭,崔濟學。加囚本署四個月。金箕述,文達煥,梁在海,林顯周,李容吉,趙愚植,趙泳善,羅基德,柳海瑢。並杖一百放送。讀已。皆連忙避去。盖厭憚先生罵聲也。先生時添眩暈不省所讀何文。是日曉。子姪及門生賓客數十人。出南門外停車場。倭憲兵二人。保護先生及林炳瓚已上車矣。於是永祚,永卨,永學,族孫貞植,萬植,崔銓九,李承會,崔濟泰,林應喆。陪行。永稷,安弼濩,朴奎容,尹泰善,尹恒植,李洛用,崔鳳韶,鄭瀚鎔,趙泳嘉,李光秀,文達煥,林顯周,李容吉,趙愚植,趙泳善,柳海瑢。拜辭于車前。皆痛哭失聲。先生笑曰。男子生有四方之志。日東山川。想亦可觀。但恨依舊樊籠。不得窮我心目耳。且吾當初之擧。何嘗一分望倖哉。國家養士五百年。喪亂以來。無人擔得仗義扶顚之策。故妄覬支拄。以盡吾職分。甘心一死。正是求仁得仁。雖今日斬頭穴胷。固當含笑入地。况未至死乎。諸君愛我者。當祈其速死。不可相爲嗟勞以重吾愧也。先生在車中。端坐終日。少不疲倚。觀者皆以爲定力彌堅。行至中路。先生所乘車軌。忽火發。移他車。抵東萊草梁。則日已昏矣。已而。憲兵導先生乘船。永祚等。攀附欲隨去。憲兵以無司令部文蹟不許。遂皆痛哭。拜辭于埠頭。時月色微明。連港電燈。照耀海上。汽笛一聲。船去如矢。只見船頭燈光。出沒波心而已。翌日登草梁後峰。望對馬島。雲靄中一片山影。若隱若現。此時景像。令人腸裂無餘云。在船中。憲兵柯羅祥。頗盡誠扶護。翌日辰時。下船于對馬島。憲兵曰。此渡每患風浪。今如是穩渡。實賴天佑云。館于嚴原蠶業敎師家。卽其衛戍營警備隊權署也。洪州義士九人。已先來囚禁于此。卽門人李侙及柳濬根,安恒植,李相斗,崔相集,申輔均,申鉉斗,南奎振,文奭煥也。

絶粒食。仍口呼遺疏。授林炳瓚。

先生在車中。與永卨商量。入彼後處義一節。永卨告曰。蘓中郞,洪忠宣遠矣。以淸陰三學士言之。無以不食彼食爲義者。後贒亦無以致疵者。則雖今日其處義。亦奚以異。且聞監禁人食料。皆自本國政府劃下云。雖未能的知。而若果如此。尤無所嫌矣。先生頷之。永卨又與林炳瓚言其義。及是警備隊長。卛兵丁四五名來。列立諸囚曰。何不敬禮於長官。仍令脫冠。諸人皆不肯。盖倭以脫冠。爲禮也。隊長曰。公等食日本之食。當從日本之令。令脫冠則脫冠。令剃髮則剃髮。惟令是從。焉敢拒逆。一倭欲勒脫先生冠巾。先生大聲喝之。倭擧劒爲欲刺狀。先生披胸。大喝速刺。隊長臨去。又令先生起立。先生故坐不起。倭手劫先生。諸人急救之。先生氣息奄奄。顧謂林炳瓚曰。吾與彼倭。有三十年相持之嫌。彼之害我。吾不足恠。且吾國危而不能扶。君辱而不能死。吾罪當死。然苟延于今日者。徒死無益於國。圖所以聲大義於天下。而事之不濟。擧義之日已知之。今日之厄。猶云晩矣。寧斷頭而死。不斷髮而生。此義已定於乙未冬被逮於吉濬時。今旣至此。食其食而不從其令。亦非義也。從此以後。只可斷食不食矣。不死於鋒鏑之下。而不食而死。此亦命也。吾死之後。君其收骨以送我兒也。然此亦何可必也。又曰。吾平生以匡君扶國爲心。而誠意淺薄。未能格回天心。今吾死之後。更無以忠言進吾君者。吾以短䟽授君。君則生還。必呈進焉。仍口呼遺䟽曰。臨死臣崔某。在日本對馬島警備隊內。西向再拜。上言于皇帝陛下。伏以臣之擧義大略。具已䟽陳于今年閏四月始事之初。原䟽之登徹與否。臣未可知也。但臣擧事無狀。竟遭俘囚之辱。以七月初八日。被押到日本之對馬島。現囚於其所謂警備隊。自分必死。無望生還。今此賊始欲以勒剃加臣。終復以狡辭解說。然賊情叵測。必欲殺之而後已。且伏念臣入此以後。一匙之米。一呷之水。皆從賊手出。則設使賊雖無殺。臣亦不忍以口腹自累。遂决意却食。以追古人自靖獻先王之義。臣生年七十四歲。死何足惜。但逆賊不能討。冦讎不能滅。國權未復。疆土未還。而四千年華夏正道。淪於糞壤而莫之扶。三千里先王赤子。化爲魚肉而莫之救。此臣雖死。而目不能瞑者也。然臣竊料。倭賊有必亡之形。而遠不過四五年之間。但恐我之所以應之者。未能盡其道耳。今淸,俄兩國。日夜切齒於此賊。而英,美諸國。亦未必十分與此賊相好。則早晩必有相攻。且其國黷兵之餘。民窮財竭。衆怨其上。夫外有伺釁之敵。而內有怨上之民。其亡可翹足以待也。伏願陛下。勿遽以爲國事之不可爲。而奮發乾剛。廓立聖志。振頹靡。起因循。勿忍其不可忍。勿恃其不可恃。勿過㥘於虛威。勿甘聽於諛說。益固自主之謀。而永斷依賴之心。益堅薪膽之志。而克盡自修之方。招納英俊。撫養軍民。以覷四方之便。而於中取事焉。則斯民也固皆有尊君愛國之心。而又皆淪浹於先王五百年盛德至善之澤者也。豈無爲陛下出死力。以復大讐而雪深恥者哉。其機只在乎陛下之一心耳。伏願陛下。勿以臣臨死之言而有少忽焉。則臣於地下。亦當攢手以待矣。臣臨命神荒。所欲言者。不能陳其一二。爲此付同囚人前郡守臣林炳瓚而死。使之待時以呈。伏乞陛下哀憐而垂察焉。臣無任涕泣永訣之至。謹自盡以聞。呼畢。索行中小紙。命林炳瓚。書而藏之曰。吾四十年願忠之義。止於此矣。又曰。吾在司令部時。擬與同事諸君默會。五絶詩十四首不拘簾格。信心叙實者存焉。吾當誦之。君還之日。分贈各人可也。仍呼小序曰。書生。無軍旅之責。八十。非從戎之年。但値此非常之變。上自朝廷。下及草野。除喑聾跛躄外。其曰在家不知者。直是無人心者也。第孽由自作。累及諸君。慚負多矣。各贈五言一絶。用備日後掌故云。其一則自責也。林炳瓚,高石鎭十二人。各有所贈。又其一哀鄭時海也。是夕從先生不食者。林炳瓚,李侙,柳濬根,安恒植,南奎振。其餘五人。亦強進數匙而止。翌日隊長來問曰。老人何故不食。炳瓚以日錄示之曰。通辯未詳。見此則可知矣。隊長覽畢曰。剃髮云云。非指監禁人而言也。槩言在日本。則當從日本法律。爲可云也。不願剃髮者不強。願安心進飯。先生謂諸人曰。吾在司令部時曾聞。囚徒食費。自我政府擔當云。故昨日兩時之食。亦認以我政府徵來之物矣。且古人處義。有可據故耳。今彼云食日本之食。則當從日本之令。吾何可貪生糊口。以受食其食。不從其令之譏乎。吾事吾已斷定。諸君則彼言旣如此。豈可盡從我死乎。諸人迭進勸諫。皆不聽。翌日。步兵隊大將來問如隊長言。炳瓚詳言先生處義之由。大將曰。剃髮變服者。誤聞也。監禁人食費。皆自韓政府來。吾等不過監視而已。願安心而食。爲邦家自愛。於是炳瓚及諸人。引古義陳喩萬端。涕泣不已。先生方纔回意曰。君等之言。亦似有理。第爲君等更食。以觀下回也。大將去後。隊長又來曰。吾前日非要剃髮變服也。惟言于房內脫冠也。通辯誤語。而公等絶食至三日。豈効夷齊故事耶。吾决非要剃髮變服。公等安心。冀以陳達于崔氏。老體最自愛焉云云。○先生一日早起曰。吾平生未有夢作。今忽得之而不解其意。仍誦曰。乘桴先聖歎。蹈海魯連風。二者同不同。請詢日邊翁。○同囚諸人。或無冠露髻而處。先生命各製緇布冠戴之。仍作一絶詩。命各和之。自是先生與諸人。或誦書講論。或作詩相和。萬里殊域。頗不寂寥云。

九月乙未戊戌。長子永祚入覲。門人吳鳳泳,林應喆。偕行。

永祚與應喆。各以放還病親。代爲監禁之意。請願于警備隊大將而無答。

壬寅。送永祚,吳鳳泳,林應喆歸國。

永祚欲留侍不歸。先生以家有老人。祭祀賓客。無人句當。命之歸。有海色蒼茫曉氣寒。此時去住兩情難之句。

甲寅。門人曺在學入謁。

先生喜甚。贈詩曰。契託蓬麻歲月深。乘桴遠役趁秋陰。淵淵一水源頭活。勉副當年授受心。盖在學兼爲宋淵齋門人故也。留連數日而告歸。

十月甲子己卯。移停于步兵警備隊內新造屋。

自舊居停所。約五里也。

壬午。有疾。

卽十九日也。初以外感靡寧。漸至沉重。彼中苦無我藥。探行囊有若干材料。連進不換金散,夫子散等無効。隊長遣軍醫診視。具送藥物。先生曰。八十老病。又兼不服水土。異國不神之藥。豈可責効。只可以此自盡矣。日本藥物一切勿用可也。至二十九日。漸有浮證及舌捲便秘等諸候。神精大昏。不復聞所敎矣。

十一月甲午戊戌。永祚及門人魯炳憙,高石鎭,崔濟學。入來侍疾。

林炳瓚見先生病勢日重。電報于京。使通本第。高石鎭,崔濟學。適見放出。魯炳憙亦在京。皆與永祚同行。因船路阻滯。多日留連于津頭。至初五日。始入謁先生。已不能省誰某矣。炳憙以爲宜用小續命湯而無材料。卽令石鎭,濟學。出海求藥以來。然船便極難。初九日。始還釜山。適逢永學及崔濟泰,崔鼎相,姜甲秀行。付藥入來。連進解語湯及小續命湯數貼。十四日朝。先生神精稍醒。侍坐者。或相語以驗先生聽否。則或微笑或皺眉。林炳瓚日錄曰。先生自始病。至此凡二十餘日。或平坐。或跪坐。或俯或倚。一不委頓。於是乎見先生所養。大非餘人所可及也。

庚戌寅時。易簀于對馬島之囚館。

前夕。有大星隕於東南。光耀亘天。觀者莫不驚懼。是曉易簀。先是。永祚備持襲斂諸具而入來。隊長聞先生已喪。以爲屍體不可久留此屋。俾遷于屍室。室在隊內一間板屋。地鋪磚石。中設屍床。巳時。奉遷行襲禮。時寒威甚酷。不可露屍經夜。遂以申時行小斂。執事林炳瓚,申輔均,南奎振。執禮李侙。護喪魯炳憙。司書文奭煥。司貨申鉉斗也。是夜倭只許永祚,永學在屍傍。其餘在內者不許出。在外者不許入。是日以電報。訃告于本第及京。

辛亥。入棺。奉遷于修善寺。

魯炳憙在外。貿求松板。召匠治棺。隊長稱有其政府命令。當自隊內造棺以來云。而禁自我治棺。讎虜之物。兼且制度不稱。不可一日苟用。而不得自由。遂含忍用之。申時入棺。奉柩及魂帛箱。出警備隊後門。往店主海老家。在禁諸人。咸加白巾環絰。痛哭拜辭于隊門內。惟林炳瓚陪行至店。海老之子䧺野前導。停柩於修善寺法堂。

癸丑。奉柩登船。甲寅。下草梁津。停于商務社。

戌時。奉柩登船。魯炳憙招魂前導。港口諸倭。執燭相隨。莫不悲酸。翌日辰時。泊于草梁前港。永卨,萬植,崔銓九,崔鳳韶。自京來。永福,郭漢紹。自定山來。與高石鎭,崔濟泰,崔濟學,崔鼎相,林應喆。皆定館。留待于商務社。商務社者。本州及嶺湖諸人。會金成社。妥辦商務之所也。先是。先生東渡。事在當日。社員諸人。皆未及知。追見陪來諸人於路。相持痛哭曰。皇天胡忍使先生有此行也。及是聞先生訃。皆望哭哀痛。撤市三日。自請擔當治喪。事務長金永圭。議新造停柩廳。社員等皆曰。吾輩作此屋。來往過者無不館焉。若得奉崔先生於此。雖神靈。亦爲吾輩之光。今必曰新造。則此屋毁之可也。永圭曰。吾試諸君耳。於是。大書揭其門曰。勉菴崔先生護喪所。分定諸社員。爲執事。兪鎭珏,李裕明,權順度護喪。朴苾彩,宋在錫執禮。李應悳,張禹錫,安舜克祝。金敎玟,孫永斗,朴鳳錫司書。金永圭,金道翊,鄭時源司貨。尹明奎,權爽煕造殯。皆準備成服及返柩諸具。是日朝。子姪門人。皆出津頭佇待。社員千餘人。具大轝靈車。帛書春秋大義日月高忠八字。以高竿揭之。出迎靈柩。而入奉柩于一乃軒。方奉柩下陸也。金永圭,權順度。扶柩號哭曰。先生此大韓船也。此大韓地也。津頭男女老少數萬人。皆呼號先生。哭聲震地。執紼而從者。連亘五里。時陰雲沈冥。細雨微濕。雙虹橫貫東南。光彩照耀。及奉停靈柩後。虹始銷。天開雨霽。無一點氛埃。滿港觀者。莫不歎異焉。○自是日。至發靷。遠近士民。持奠誄哭者。晝夜不絶。以至各學校生徒及女學校八九歲兒。莫不來哭。或輓辭。或演說。或吊歌。皆拍地頓足。如悲親戚。本府妓名飛鳳,玉桃,月梅。亦以諺文爲誄奠哭甚哀。梵魚寺僧奉蓮。率僧徒。致奠于路傍。草梁三寡婦。自津頭陪轝哭從。及至龜浦。頭戴奠物。徒步四十里而來曰。大監祭需。不可載於倭車。器皿亦不敢用倭物云。

乙卯。成服。

遠近士民男女來哭者。數萬人。外國人來觀者。亦皆流淚被面云。

丙辰。發靷。

大轝靈車。擔夫。皆自商務社專擔。自草梁至龜浦。凡四十里內。靷而從者愈衆。家家皆揷白旛。所過婦女。皆哭。迎祭路上者。又相續。是日僅行十里。次日行三十里。至龜浦。此是東萊盡境也。商社諸人至此。皆辭哭失聲。然後歸。兪鎭珏。始終護喪。至定山而返。○先生始喪嚴原。警備隊長致賻錢二百緡。永祚屢却之。隊長怒。有沮戱渡海之言。不得已受而藏之。至發靷日。以郵遞還送。

十二月癸亥己巳。至定山本第。壬申大斂。改棺。乙亥。殯。

渡龜浦江。歷金海,昌原,漆原,昌寧,玄風,星州,開寧,金山,黃澗,永同,沃川,懷德,公州。首尾十五日。始抵定山。本第。所過州郡。持奠來哭者。一如東萊。昌寧人朴芝林。卽一農夫。而猶慕先生。致奠致賻。哭甚哀。雖平日異論之人。亦莫不推誠盡哀。輓誄奠賻。極致其意。盖自靈柩渡海以來。士女之奔走號哭。如喪父母。殆千古往牒之所未有也。然士子之尊尙固也。至於婦人孺子。是孰使之而然哉。抑可見天顯民彜。有不隨時而墜者矣。若其祭物器用。絶不近倭物。以至緇徒賤妓。皆稱先生。深誓復雪。使賊臣猾虜。聞之喪氣。眞可謂善慰先生矣。行至昌原。倭兵十餘人。自馬港來截路。欲劫轝載送輪車。從者正色拒之。往復不少屈。倭亦無如之何。盖靈轝到處。士民騈闐。倭慮其或生他事也。及到昌寧邑。則憲兵少尉平田鐵次郞者。曾於司令部訊問時。已知其爲梟虜也。至是。又持長谷川好道令來。必欲劫轝。從者與之答話。終夜劇戰。平田亦理屈自戢。傍觀者謂此夜之戰。強于十萬師。倭賊經營韓國三十餘年。始見不得意事云。自是倭兵數十人。替番常隨。沿路吊奠者。皆逐之。至家見成殯。然後始去。及塟。又來四方會塟者。皆被敺逐。惟著廣袖衣者。不禁焉。

丁未。○四月朔日辛酉。塟于魯城月午洞面地境里舞童山下癸坐原。

門人知舊加麻者。三百餘人。行士林塟禮。

湖南儒生。建祠于泰仁古縣內面大舟坪。

泰仁士人金直述,柳種奎等。以仁卽先生擧義之鄕。遂建議建祠。祠在文昌倭武城書院二里許。因以武城書院。舊號名之曰泰山祠。奉眞像。

抱川儒生。建影堂于嘉茝里。

距舊宅數十武也。李承烈,趙宇植等。主其事。

戊申。○冬。文集成。

先生平日。不喜著述。惟人家闡先文字。黽勉酬應。然亦不有意收拾。只有永祚所錄詩疏書。各文十餘冊而已。諸門人。皆以爲當此亂世。若不早爲之圖後。恐無其日。宜汲汲收拾。印出幾百本。分置諸家。以爲後日精校刊行之地可也。於是。永祚搜輯編摩。使族人載昌及郭漢紹,文濟普,郭進鍾等。繕寫釐爲四十卷。附錄四卷。續集二卷。合四十六卷。付之活字云。

己酉。○春。追配沃溝三贒壇。

沃。舊有文昌侯及李忠愍,趙忠翼三賢祠。往在癸卯。郡士文奎錫,文鍾覺,姜莚,田耕寅等。設壇竪碑。享祀。至是以先生追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