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變與英美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北京政變與英美
作者:蔡和森
1923年7月11日
本作品收錄於《嚮導

署名「和森」發表

  臨城案前不多時,英美公使赴保接洽最高問題與四萬萬借款,這是閱者還記得清楚的。更前不多時,吳佩孚的靈魂白堅武赴保建議寬和羅案,讌請外交系以恢復英美對曹惑情,這也是讀者還記得的。

  當着洋大人宣傳臨城案如何嚴重的時候,保曹居然積極進行最高問題,背後不得到洋大人的默許,不有大借款爲後援,敢嗎?

  這次政變的發難者爲親美派基督教徒馮玉祥,而外交上爲曹錕奔走者爲頋維鈞、顏惠慶。政變中顧顏熱中奔走之勤及「顧閣」、「顏閣」呼聲之高,就可看出英美與這次政變的關係。據確實消息,這次政變的內幕,確係美國積極幫助曹錕;英國與美國發生利害衝突,英公使態度殊不明瞭,而英國在華各機關報(如《字林西報》、京津《泰晤士報》、上海《泰晤士報》等)對於曹錕、馮玉祥甚爲攻擊。試看下引《字林西報》的社論:

「……夫誰人主治中國,列强不應過問,至此人以何方法而獲爲主治者則爲列强所甚宜過問之事。吾人今敢鄭重聲言曰,曹錕派人所用擁曹爲總統之方法,乃不能容許者……北京使館間有一派人以爲曹錕乃一强固人物,有事時可加以壓迫而取得若干之結果,故曹氏作總統於事爲便。此說甚巧,然太謬妄。須知曹錕是否爲强固人物乃一大疑問。彼爲其弟曹銳一派人所擁戴,銳蓋欲借其兄以握大權。聞其計劃之主旨,在與張作霖媾和,此舉足使吳佩孚與齊錕離異,而直派之最良軍隊亦不復爲曹所有:……倘外交團挾一幻想,以爲與此輩周旋,頗爲便利,且可謀中國或他人之幸福,則誠大誤特誤……天津派之所爲,不獨破壞國憲,並敢漠視臨城事件:……吾人以爲各使館今當將此等事實痛切報告各本國政府,打破華會中留遺之迷夢……曹錕謀作總統之無恥勾當,實與列强以大好機會,可以乘此作一正義的偉舉,爲中國開一新紀元」。又上海《泰晤士報》,顯然揭破美使舒爾曼贊助曹錕之態度道:「曹錕將應國會之請,於四十八小時內來京就中央政府之狄克推多任:……惟曹於與其政治身世大有影響之一端未免忽視,此端維何,即外國使署對曹所擬建設任何政府之態度……各公使非盲目無睹者,彼等固嘗親見軍閥治制之趨勢也。昨日美使與客談話之際曰,誠然,惟中國乃有元首之政府也;客答曰然則有多少元首耶,此亦可見外人之態度矣」。

  由以上的社論可以看出幾點:(一)這次政變的後幕美國從中贊助;(二)美國贊助曹錕做總統的目的在有事時加以壓迫而取得若干之結果於事爲便;(三)英報反對這次曹銳派之擁曹方法,顯係與吳佩孚的態度相策應;(四)英報所以反對曹銳派的理由,係因曹銳派計劃之主旨,在與張作霖媾和,此舉足使吳佩孚與曹錕離異,而直派之最良軍隊亦不復爲曹所有,即曹錕是否爲强固人物乃一大疑問;(五)英國帝國主義者之目的是要乘此「大好機會」,嚴重處置中國,如設立外員管轄之憲兵隊,外國管理鐵路等「爲中國開一新紀元」。英國這種政策,得不到美國政府的一致,所以《字林西報》另一日的社論,憤憤的說道:

「自臨案被擄者釋出後,本報曾披露有味之紀載數則,雖其性質爲新聞而非意見,但頗有評論價值。其一英倫密特爾斯曰露製造區議員湯森氏於本月九日致電在華營業之英國工程業行家勸告後,在下院質問政府曾以何法保護英人在華生命財產,政府答稱已令駐北京英使力主組織一鐵路警察隊,並取得對於鐵路收入之較大管理,以保路警之必得薪給,又謂彼應與他國公使會商,一致行動,按此第二段答詞,不啻一人以右手給物,而以左手索囘之也。其二倫敦《泰晤士報》於臨案發生後,似頗能振振有詞,本月十五日社論中又力主設立外員管轄之憲兵隊,外國管理鐵路及鐵路財政。又警告中國,倘華會對華政策中止實施,乃中國自取其咎。其三曼楷斯德《指導報》於十六日報端載稱,英國若干最大商業團體對於臨案非常注意。其四據今日消息,不列顛工業協會以在華商業受損,正向外部陳述,並條陳應付中國亂局之切實辦法,此最後消息頗堪滿意,英國在華許多有價值之市場,業已鎖閉,而英政府猶以爲對華貿易不足注意,至爲可怪,今工業協會之陳述或可改正政府之誤見乎。英國工商界漸能重視華事,而美國意見,據昨日所得消息,殊令人失望,此消息係五月八日至十四日傳出,已逾一月,但其間苟曾有變更者,吾人必得報告。據昨消息稱,哈定總統以爲中國之混亂,純由於財政不穩,祇須續予以借款,即能成立一有力中央政府,以如是之高級方面而有此言,實堪悲歎。哈定總統詎不知財政不穩,決非自己發生,在中國則尤爲執政者腐敗不道德之直接結果,若對此等人續予以借款,則所買得者祇有財政愈不穩固全國愈亂而已。又史蒂芬君(美國新銀團代表)深信所謂道德化之領袖及耶教學校,不知此兩者欲其有效,至少須再經半世紀,此乃讌會中之廢話,吾人聞之已熟,誰能信之,但在美國則影響絕巨,十四日華盛頓方面發出一種半官宜言,主張續予借款,波士頓《謄寫報》謂『美國輿論,不許用臨城案爲侵犯中國主權之藉口』。夫美國輿論苟果以華人槍殺美公民雷滿德柯爾曼及擄刦其他美人爲維持中國主權之正當理由者,則其心理誠難素解矣。」

  由此可以看出英美政策不一致的底蘊了,英國欲藉臨城案完全管理中國鐵路及設立洋員管轄之憲兵隊;美國欲藉曹錕上台成立大借款,完成新銀行團管理中國之陰謀(六月卅日路透電:美政府現有鼓勵美銀行家續借款於中國政府之象,哈定總統近曾表示意見,謂銀行團或能收鎭靜中國之功,有非軍事或外交方法所可及者云,美政府定贊成美銀行在華之更大活動)。英國政策,以英國利益爲中心;美國政策,以美國利益爲中心。行英國政策,美國在華不能占第一位之優勢;行美國政策,英國在華不能占第一位之優勢。所以兩派帝國主義者對於這次政變鈎心鬥角,同床各夢。英國《字林西報》專醜詆曹錕這次的篡刦行爲,而美國《大陸報》則輕輕爲他做了一種奇怪的解釋:

「臨城案之善後重要談判正將舉行,而黎元洪適於此時被迫出京,此中關係可作數種解釋,而最合邏輯者厥爲曹錕與直系不欲黎氏參加於談判是也。曹錕與吳佩孚以直系領袖地位,現正爲衆矢之的,蓋臨地暴舉發生地點在曹吳轄境以內,而今之北京政府本爲彼等所手造,即黎之復職亦出於彼等勸誘,但黎氏爲人懦弱,反對强硬舉動(指對臨城土匪),此次曹吳既受人攻擊,因而急欲擁出一本系有力之人爲政府首領,乃意中事。」

  《大陸報》除一度爲曹錕做了這樣一種「最合邏輯」的解釋外,以後對於北京政變便不多說話了。而《字林西報》京津《泰晤士報》上海《泰晤士報》等則恰與之相反,他們對於美國雇用的馮玉祥(最近馮玉祥與美國締訂汽車借款,得了幾百輛軍用汽車)尤其不客氣的加以攻擊。英報千篇一律將臨城案責任加於曹錕一人,而美報則加於曹吳(佩孚)二人,兩派帝國主義的報紙鈎心鬥角,煞是好看!

  然則英國果會反對曹錕到底,與美國衝突到底嗎?不會的,絕不會的。試看英文京津《泰晤士報》下面一段話:「……列强苟欲誠意扶助中國,今日即一大良機,列强若袖手不頋,交臂失之,罪將不赦,列强應於此時向北京聲明,非依某種條件,則列强對於外交團認爲臨城案負責之人所主持之政府絕對不能承認……。」由此可知只要曹錕依了英國某種條件,英國之承認是不成問題的;只要曹錕屏棄曹銳、馮玉祥、王承斌輩(皆吳佩孚對頭)聯絡奉張的方法而採用吳佩孚先憲後選的方法,英國之承認也是不成問題的。這些不成問題,自然英美協調宰制中國的步驟又可一致;何況臨城案前不多時,英美公使赴保接洽最高問題與四萬萬大借款的陰謀,本是一致的。

  據最近消息,津保派第三步方法(先選舉)行不通,先憲後選(即吳佩孚的主張)的空氣轉移以來,英美公使即讌請顧維鈞、馮玉祥及各閣員以示好意;並表示中國中央政府依債約習慣應在北京(即反對反曹各派遷國會移政府之暗示);同時直派擬承認新銀團一切條件,顧維鈞已備好就職通電,只待徵英國公使同意了。外國帝國主義者與軍閥間難圓的好夢也快要圓了。)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31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