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历史地名名录数据集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南京市历史地名名录数据集
作者:张逸卿 胡迪 于璐 冯庆普 张佘淑
2020年1月13日
本作品收錄於《中国科学数据
张逸卿, 胡迪, 于璐, 等. 南京市历史地名名录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20, 5(1). (2019-08-01). DOI: 10.11922/csdata.2019.0025.zh.


摘要&关键词[编辑]

摘要:南京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其历史地名使用广泛、内涵丰富,对研究城市发展、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南京市地名委员会公布的第一、二批南京市历史地名名录中的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分类和地名名录分类两种分类方法。参考《南京地名大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等,收集地名资料。以地名信息服务国家标准为基础,拓展历史地名相关信息,确定了地名名称、位置描述、相关人物等地名字段。依据关键字、词提取字段数据,整理和完善历史地名信息,构建了包含232条历史地名记录,15个地名字段信息的南京市历史地名名录数据集,有利于传承历史地名文化,合理利用历史地名资源,可用于历史变迁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历史地名;数据共享;地名文化;历史GIS

Abstract & Keywords[编辑]

Abstract: Nanji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Its historical place names are widely used and have profound connotation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ies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history, culture and social customs. According to the list of historical place names published by The Committee of Nanjing Place Names, this article chooses the historical place names and classifies them in two ways. Referring to Complete Collection of Nanjing Place Names, Dictionary of Chinese Historical Place Names and Dictionary of Place Names 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 the study collects the data of place names. Based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Geographical Names Information Service, we expand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of historical place names and add fields, including place names, location description, related people etc. We add fields according to the keywords, organize the information of historical place names and build the dataset of Nanjing Historical Place Names List which contains the record of 232 historical place names and the field information of 15 place names. It is conducive to inheriting the historical place names culture and making good use of the resources of historical place names. It also can be used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changes and urban culture.

Keywords: historical place names; data sharing; place name culture; historical GIS

数据库(集)基本信息简介[编辑]

数据库(集)名称 南京市历史地名名录数据集
数据作者 张逸卿、胡迪、于璐、冯庆普、张佘淑
数据通信作者 胡迪(hud316@gmail.com)
数据时间范围 上限为公元前571年,下限为2010年底
地理区域 今南京市行政区划范围
数据量 103 KB
数据格式 *.xlsx
数据服务系统网址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78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421、41601412);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数据库(集)组成 数据集为一张Excel数据表,包含232条历史地名记录,每条记录包含15个字段信息。

Dataset Profile[编辑]

Title A dataset of the name list of Nanjing historical places
Data authors Zhang Yiqing, Hu Di, Yu Lu, Feng Qingpu, Zhang Sheshu
Data corresponding author Hu Di (hud316@gmail.com)
Time range 571 B.C – 2010 A.D
Geographical scope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Nanjing today
Data volume 103KB
Data format *.xlsx
Data service system <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789>
Sources of funding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771421, 41601412); Top-notch Academic Programs Project of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Dataset composition The dataset is an Excel data table, which contains the record of 232 historical place names. Each record includes 15 fields.


引 言[编辑]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具有指位性与社会性,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1]。历史地名的变迁记录了城市演变、民族变迁的过程[2],能够为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3][4]。历史地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信息,是人们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5][2]。研究历史地名信息对合理利用历史地名资源,改善历史地名信息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地名信息共享根据共享的信息多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名基本信息共享;另一类是地名基本信息和其他信息共享。国外地名命名较规则,地名数据库标准和规范较为统一[6],各种开放的地名数据共享服务主要关注地名基本信息。美国地质勘察局联合地名委员会建立了美国地名信息系统(Geographic Names Information System, GNIS),其本质是包含了地理位置与名称的数据库[7]。美国国家测绘部门、国家统计署、国家邮政局和美国**等相关机构联合进行数据收集,建立了全球地名地理数据库(GeoNames),地名数据包括坐标、行政区划、邮政编码、人口、海拔和时区等属性[8]。目前中国已建成的全国1:100万、1:25万、1:5万、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均包含地名数据库[9],存储和管理了对应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各类地名信息,包括政区、居民地、河流、湖泊、岛礁、山脉、沙漠、盆地、自然保护区的名称及属性等[10]。依托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成果,中国启动开通了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提供地名名称、读音、位置、类别等基本属性信息,来历、含义、历史沿革等文化属性信息,以及行政区划、界线界桩、地名专用字和专读音等信息[11]。上述地名信息共享囊括了较为全面的地名基本属性信息,数据量大且分布广泛,也共享了一定的地名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但对于地名相关人事物等地名文化相关信息关注仍然不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场景关系密切[12],对研究历史沿革和区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数据集不仅共享了历史地名基本信息,也关注了历史地名文化相关信息。

南京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13][14],其城市发展规律及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南京市历史地名名录(第一、二批)中的232个历史地名为研究对象,查阅并收集整理了南京出版社2012年版《南京地名大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的历史地名资料,关注历史地名相关信息和文化内涵,建立了南京市历史地名名录数据集,为研究南京城市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提供了数据基础。

1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编辑]

本数据集的地名数据来源为南京市第一、二批历史地名名录,地名信息主要采集于《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和《南京地名大全》,部分缺失的地名信息补充于《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15][16][17]。本数据集采用了两种地名分类方法:根据《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国家标准(GB/T18521-2001)进行地名分类;保留历史地名名录中的地名分类方法。主要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图片

图1 数据集生成技术流程图


1.1 数据来源[编辑]

本数据集基于南京市地名委员会公布的南京市第一、二批历史地名名录[18],以其全部232个历史地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表1所示为该历史地名名录。


表1 南京市历史地名名录

地名分类 批次 历史地名
古政区名 1 金陵、建业、建邺、江宁、白下、秣陵、湖熟、应天、南京、棠邑、六合、江浦、溧水、高淳
2 江乘、浦口、上元
古聚落名 1 小营、七家湾
2 汤泉、龙潭、摄山、横梁、龙袍、柘塘、薛城、小市、兰花塘、五贵里、大定坊、古雄、天后村、佘村、山阴村、杨柳村、窦村、朱门村、马场山村、石塘村、郄坊村、卸甲甸、方巷、仓口村、桑园蒲村、石滩头村、漆桥村、河城村、鹤窠里村
古山川名 1 钟山、梅花山、富贵山、九华山、清凉山、雨花台、狮子山、栖霞山、幕府山、汤山、祖堂山、方山、牛首山、三山、桂子山、冶山、老山、燕子矶、秦淮河、金川河、珍珠河、清溪、进香河、玄武湖、莫愁湖、乌龙潭、黄天荡、石臼湖
2 窨子山、四望山、清凉山、五台山、狮子岭、韩府山、东山(土山)、芝麻岭、东庐山、大游山、珍珠泉、老鹳河、百家湖、龙池、胭脂河、固城湖、胥河
古街巷名 1 成贤街、估衣廊、汉府街、四牌楼、中华路、乌衣巷、状元境、明瓦廊、御道街、金銮巷、贡院街、三元巷、柳叶街、评事街、钞库街、长干里、堂子街、龙蟠里、虎踞关、商埠街、中山大道
2 碑亭巷、丹凤街、网井市、东大影壁和西大影壁、花露岗、凤游寺街、同乡共井、箍桶巷、螺丝转弯、杨公井、尚书巷、沈举人巷、傅厚岗、湖南路、颐和路、北京西路、左所大街、能仁里、专诸巷、通济街、中山大街(高淳老街)
古胜迹名 1 台城、桃叶渡、朝天宫、瞻园、凤凰台、杏花村、冶城、大胜关、静海寺、石头城
2 甘熙宅第、乌龙潭、阳山碑材、六合文庙、花神庙、定林寺、永济寺、无想寺、永寿寺、保胜寺塔
古建筑名 1 栖霞寺、鸡鸣寺、北门桥、半山园、明故宫、鼓楼、聚宝门、水西门、通济门、神策门、明孝陵、中山门、文德桥、朱雀桥、赛虹桥、总统府、中山陵
2 逸仙桥、竺桥、长干桥、毛公渡、金陵大学旧址(南京大学)、点将台、仙鹤门、观音门、新亭、劳劳亭、东善桥、蒲塘桥、襟湖桥
古纪念地名 1 郑和墓
2 初宁陵、万安陵、南唐二陵、拉贝旧居
其他 1 夫子庙、三山街、新街口、大行宫、江东门、龙江关(下关)、越城
2 安德门、花旗营、金陵驿、固城遗址
千年古镇 1 桥林镇、江宁镇、秣陵镇、板桥镇、湖熟镇、陶吴镇、淳化镇、丹阳镇、汤山镇、禄口镇、麒麟镇、土桥镇、雄州镇、瓜埠镇、竹镇、长芦镇、在城镇、洪蓝镇、淳溪镇、固城镇
红色地名 2 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高淳新四军一支队纪念馆、两浦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指挥所旧址、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六合竹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溧水李巷新四军纪念馆、江宁横山烈士陵园


以上述历史地名为研究对象,本数据集参考了《南京地名大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记载的相关历史地名资料,进行了历史地名信息的采集、归纳、整理和校对。

以历史地名名录第一批中的古胜迹名“凤凰台”为例,其在三本书中的地名信息如图2所示。


图片(a)

图片(b)

图片(c)

图2 历史地名数据来源(a)《南京地名大全》 (b)《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c)《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1.2 地名分类[编辑]

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国家标准(GB/T18521-2001)采用四级分类方法,计2个门类,11个大类,64个中类和171个小类。为遵守地名信息处理与交换的规范,依据该标准的地名分类方法,本数据集将历史地名分类至第二级,共11个大类。这种分类方法符合建设国家地名信息系统的标准,有利于进行地名数据标准化存储和共享,支持互操作。

本数据集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地名,由于古今地名用语、地名构成不同,现有的地名分类体系难以完全满足历史地名的分类需求[19]。南京市地名委员会在发布南京历史地名名录时,提供了一种历史地名分类,即将名录中的历史地名分为古政区名、古聚落名、古山川名、古街巷名、古胜迹名、古建筑名、古纪年地名、千年古镇、红色地名和其他(含古区片、古地片、古驿站、古渡口、古遗址等),共10类。这种分类类别数量适中,符合以地名功能为基础进行分类的原则,有利于历史地名相关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历史地名文化内涵的表达,以及政府地名管理与保护。

1.3 数据处理[编辑]

根据国家标准《地名信息服务 第1部分:通则(GB/T23295.1-2009)》,并参考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全国大比例尺地名数据库等现有地名数据库以及地名研究相关文献[20][9][6][5]中的地名字段,将采集的历史地名原始数据进行拆分和整合。本数据集中的历史地名字段包括标准地名、繁体地名、汉语拼音、地名类别(国标)、地名类别(名录)、位置描述、开始时间、今名、得名原因等历史地名基本属性信息[21],以及相关人物、事件、作品等历史地名文化相关信息,无法归入以上类别的剩余信息归为其他信息。此外,本数据集采用了两种地名分类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地名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历史地名信息的拆分和提取工作可以分为历史地名基本信息提取、历史地名相关信息提取两部分,主要是依据地名信息中的关键字、词或固定句式进行语义判断。历史地名基本信息包括位置描述、得名原因、开始时间和今名。根据“在”、“位于”等表示位置的字样,可提取该地名的位置描述信息;根据“以……得名”、“故称”等提示得名原因的句式或短语,可提取地名的得名原因信息;地名的开始时间与得名原因通常先后出现,因此可根据“……年,因……得名”等句式,辅之以语义判断,提取地名的开始时间信息;根据“后易今名”、“仍名……”、“……已拆毁,地名沿用”等提示名称的短语或句式可提取地名的今名信息。历史地名相关信息包括相关人物、事件和作品。相关信息通常在同一句中或前后句中出现,语义完整、连贯。与基本信息不同,相关信息几乎没有固定的关键字、词和句式,因此需要根据语义进行判断和信息筛选。

资料来源对于用户了解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数据使用非常重要。由于资料来源不同,地理名称和地名信息存在差异[22],因此本文设计了资料来源字段。该字段记录了每条历史地名的信息来源,根据在其中提取信息量的大小对不同来源进行排序,并以分号分隔。本数据集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南京地名大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官方传媒网站以及相关文献等。对于位置描述、开始时间、今名3个重要字段,对照《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进行地名信息核实。若信息含义相同或相近,则不做改动,若原字段信息含义与之不同或差别较大,则采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的信息,对数据集进行更改。

2 数据样本描述[编辑]

2.1 地名分类统计分析[编辑]

经统计,收集并整理得到有效的历史地名数量如下:第一批南京历史地名名录共计120条;第二批南京历史地名名录共计112条。

根据《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国家标准进行地名分类,本数据集中各类地名的数量分布如图3所示。可明显看出,具有地名意义的纪念地、旅游胜地和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这两类地名的数量较多,其占比较大;在这两批地名名录中,不存在属于海域的地名。


图片

图3 国家标准地名分类统计图


经统计,根据历史地名名录中的地名分类,本数据集中各类地名的数量分布如图4所示。可明显看出,古山川名和古街巷名在这两批名录中数量较多、所占比重较大;古纪念地名数量最少,占比最小。


图片

图4 历史地名名录地名分类统计图


2.2 历史地名相关信息[编辑]

历史地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对探索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格局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特别关注了地名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录入历史地名基本属性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开始时间,得名原因,相关历史人物、事件和作品等体现地名历史文化信息的字段。

根据地名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地名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不同类型的历史地名,其相关信息具有一定差异。就相关事件而言,自然地理实体的地名,例如古山川名,其相关事件信息大多与战争等政治活动有关,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范围变化相对较小,地名历史沿革也较少。而人文地理实体的地名,其相关事件大多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有关,例如古街巷名;此外,其地名历史沿革也更加丰富,如古政区名,其政区范围、治所都可能发生改变,地名名称也随之变化。

3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编辑]

关于南京历史地名的记载自吴越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十个朝代的更迭,多达万余条[16],数据基础好。以南京市地名委员会公布的南京市历史地名名录为数据来源,依据可靠。《南京地名大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本公开发行的地名大全和辞典中地名位置描述、得名原因、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等内容皆有记载,数据详尽、质量控制严格。本研究根据《地名信息服务(GB/T23295-2009)》,考虑历史地名特点,确定了标准地名、罗马字母拼写、地名分类、位置描述、得名原因等地名字段,数据存储与管理符合标准规范,数据准确,内容丰富。本数据集依据《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18521-2001)》和南京地名委员会发布的历史地名名录中的分类方法,分类合理,保证了数据的规范性,有利于数据存储与信息共享,同时也突显了历史地名的文化内涵。对于位置描述、开始时间、今名3个重要字段,对照《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进行地名信息核实。其中,211条地名记录的字段信息与之含义相同或相近,不做改动;21条地名记录的地名字段与之含义不同或差别较大,采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的信息对数据集进行更改。数据的整理和校对工作分类开展,对于标点、用字、语法等进行检查校对,同一字段信息采用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4 数据使用方法和建议[编辑]

主流的编程语言均可调用相关函数库读写本数据集,实现数据批处理。本数据集为研究城市历史发展演变、历史地名文化内涵等提供了数据基础,也可用于各类数字媒体地名服务(如网络地名服务)。地名数据准确全面,可供用户根据不同的兴趣内容进行参考、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编辑]

  1. 王际桐. 地名学概论[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3.
  2. ^ 2.0 2.1 尹钧科. 略论地名的主要性能[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7, 23(2): 127-142.
  3. 韩光辉. 中国地名学的地名渊源和地名沿革的研究[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1 (4): 241-251.
  4. 韩光辉. 中国地名学的发展[J]. 中国科技史杂志, 1993 (4): 3-14.
  5. ^ 5.0 5.1 李黎. 基于GIS的历史地名采集[J]. 测绘通报, 2011 (10): 70-72.
  6. ^ 6.0 6.1 李金良, 张雪英, 樊晓春. 汉语地名时空信息的一体化表达[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 26(6): 6-10.
  7. 美国地名资讯管理系统. 美国国家地名委员会与美国地址调查局. [2019-05-14]. http://geonames.usgs.gov/.
  8. Ahlers D. Assessment of the accuracy of GeoNames gazetteer data[C]// Workshop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13.
  9. ^ 9.0 9.1 狄琳, 欧阳宏斌. 全国1:25万地名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J]. 测绘通报, 2001 (10): 32-33.
  10. 商瑶玲, 张元杰, 张义, 等.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地名数据更新软件系统设计与研发[J]. 测绘科学, 2008 (s2): 96-97.
  11.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2019-05-29]. http://dmfw.mca.gov.cn/.
  12. 刘龙雨, 胡迪. 《读史方舆纪要》数据库建设中地名解析的原则与方法[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29-34.
  13. 郭文权.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考[J]. 现代城市研究, 2005, 20(9): 50-53.
  14. 奚永华, 裘行洁, 王桂圆.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过去与未来[J]. 南京社会科学, 2004 (s1):156-166.
  15. 戴均良.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16. ^ 16.0 16.1 南京地名大全》编委会. 南京地名大全[M].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2.
  17. 史为乐.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3.
  18. 南京市历史地名名录》公告. 南京市民政局. (2019-03-26) [2019-05-14]. http://mzj.nanjing.gov.cn/njsmzj/njsmzj/201903/t20190326_1477397.html.
  19. 于靖, 陈刚, 李刚. 城市历史地名分类及编码体系研究[C]//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6.
  20. 钟远军, 李照, 林澍哲, 等. 基于PostGIS的地名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1, 34(3): 100-107.
  21. 王桂敏. 地名数据库录入方法的优化[J]. 测绘科学, 1994 (4): 33-35.
  22. 王俊超. 多尺度地理空间信息中地名数据一致性处理研究[D]. 中国人民**信息工程大学, 2013.

数据引用格式[编辑]

张逸卿, 胡迪, 于璐, 等. 南京市历史地名名录数据集[DB/OL]. Science Data Bank, 2019. (2019-08-01). DOI: 10.11922/sciencedb.789.


本作品在“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协议下发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